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比亚迪汽车转型案例分析.精讲

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比亚迪汽车转型案例分析.精讲
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比亚迪汽车转型案例分析.精讲

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比亚迪汽车转型案例分析

摘要: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后期之秀,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人,比亚迪一直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打造出一个个神话。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比亚迪有接连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亚迪汽车如何改变自主品牌“低价取胜”发展模式,并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战略转型,突破目前的发展困境,是比亚迪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本文比亚迪汽车的战略转型为大背景,以战略理论为支持,对比亚迪汽车的战略转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比亚迪汽车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找出比亚迪汽车实施战略转型的必要性、战略转型的方向和战略转型过程中所注意问题。以期比亚迪汽车在困境中能够成为一家世界一流汽车巨头。

关键词:比亚迪战略转型新能源汽车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深圳比亚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在经历了跨越式大发展后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坚实地位。随着研发力量的大力投入,产品线的不断丰富,但比亚迪汽车销售收入和利润却大幅下滑,发布2011年半年度业绩预报称,预计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1亿~3.63亿元,与去年上半年24.21亿元的盈利相差甚远。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遇挫是自主品牌“低价取胜”发展模式的典型难题。今年以来,自主品牌都面临市场份额下滑,比亚迪汽车仅靠S6的孤军奋战,也难以保证市场占有率的恢复。为了摆脱困局,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提出了“公司未来重点是新能源业务,但也兼顾传统汽车和电子产品业务”的战略转型,2011年7月19日,比亚迪接连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利用A股募集资金对旗下深圳比亚迪锂电池公司、深圳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及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增资,同时,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锂电池产业,比亚迪将增资其参股西藏日喀则扎布耶锂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增资金额为人民币9000万元。比亚迪未来发展的重心将主要是新能源产业,即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储能电站。(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d13823255.html,)随着全球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汽车的新能源化战略势在必行,目前大型外资企业巨头纷纷对此投入大量资金加紧研发,美国特斯拉纯电动汽车已经开始在全球大规模销售,比亚迪作为国内汽车新能源技术排头兵,比亚迪战略转型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从技术上占领了汽车新能源化革新浪潮的制高点。但企业发展不仅仅是靠技术领先就能获得成功的,除此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也都或多或少刺激着企业的发展,故成功的企业战略是一个综合战略。随着比亚迪销售体系的接连失败,以及5.26汽车着火事件的发生,比亚迪面临着巨大挑战。伴随着国外汽车巨头们的步步紧逼,比亚迪是否能够依旧的耀眼并获得众望所归的成功,系统性的分析

企业经营上的战略失误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本文通过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现状的分析,探讨我国的民族企业、自主品牌比亚迪汽车业务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战略转型过程中具有的优势、遇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级潜在的威胁,希望能对比亚迪汽车在战略转型方面提供具有建设性及战略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本文共设五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对比亚迪战略转型提出一定的见解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对战略转型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引用,为后面章节的案例分析做理论铺垫。

第三章比亚迪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借助SWOT分析工具,结合比亚迪现有概况,对比亚迪当前环境、行业结构、竞争优势、竞争地位进行分析,透视比亚迪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第四章比亚迪战略转型的决策:使用战略转型理论对比亚迪的转型战略实践进行分析,解析影响比亚迪的战略转型的因素、战略选型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阐述比亚迪战略转型的方向和具体决策。

第五章结束语。

(二)研究的方法

本文通过宏观的环境分析、SWOT等工具的运用,客观地对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展开环境分析,分析该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劣势、问题及潜在风险,并对其核心战略、营销策略、组织架构和质量体系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希望本文所做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能够帮助比亚迪改善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企业战略转型的基本理论

一、战略转型的概念

企业战略转型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在战略转型期间,为获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快速识别和察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针对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并不断调整整策略。战略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企业平衡内外各种复杂利益关系,使企业战略目标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在过程中,企业基于长远发展的需要会对其战略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改变原来的资源投向,形成新的经营模式,确保企业持续发展

二、战略转型的种类

1、按照转型程度

按照转型程度或者转型幅度,企业的战略转型可以划分成渐进式转型和革命性转型,渐进性转型是指企业保持现有体制下不变的情况下依赖的自发性发展和成长持续进行的渐进式的改变;革命性转型一般通过大量显著战略及结构的变化进行整个系统的转变。渐进性转型相对温和,是一种渐变进行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如果环境稳定并且管理者有足够能力预料观测未来的变化和环境压力时,选用渐进式转型;革命性转型通常是一种激进式的变革,大多在复杂动态不连续环境的环境下发生的具有系统规划性、规模大的转型与变革,主要推动力为革命性新技术或生产方式出现。

2、按照转型时机

按照转型时机分为前瞻性转型以及危机性转型。1985年Romanelli and Tushlnan 指出,转型变革比变革需要更多时间,所以企业转型就要提前启动,这种变革就是前瞻性转型;与之相反即为危机性转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主动性变革是前瞻性转型的特点,环境的变化即使当下没有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危及,但形成了潜在危机,由此企业需要提前进行的战略转型;危机性转型的特点是被动性变革,当企业经营急速下降或亏损时被迫进行的战略转型。企业转型案例中,大部分都属于危机性转型,原因在于前瞻性转型需要的领导者具有前瞻性,这也成为前瞻性转型的困难所在。

三、战略转型的动因

1、战略转型外部动因

长期以来,环境对企业转型的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者更是注重从企业所处的环境来研究战略转型的动因。研究者先后从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研究相信还将继续深入下去。有研究指出,竞争者力量、科技力量、客户力量、供应商力量、协作者力量和营运规范力量是中小企业转型的六种外部力量。当这六种力量发生变化时,企业就要实施战略的转型,并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力量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战略转型理论来制定方针,指导工作的开展,重塑企业的竞争力。

Kotter (1995)的著作《新规则》中提到,广泛而有利的科技变革、国际性但随之而来的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危机与困境,双方迫使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来更好的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

2、战略转型内部动因

目前可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自愿导向”,另一种是“自觉导向”。自愿导向的观点倾向于内部因素主导着转型,认为组织转型的起因是因为要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本质上是自我引导的。而自觉导向的观点则倾向于企业进行转型只是因为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是顺应环境的变化,是被动的。相关研究指出,当企业因衰退而导致实际的目标与预期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时,便会实施转型。

四、战略转型的分析工具

通常以战略转型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将某个企业的战略转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EST, SWOT、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以理论结合实践并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研究分析企业战略发展及其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结构、企业的内部环境,从而发现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优势及劣势。

第三章比亚迪汽车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一、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

汽车,作为一个现代重工业技术体系的代名词,尽管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世界汽车行业,但通过近几年的行业并购重组和政府扶持,在世界各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发展趋势,它的发展为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因此成为多数国家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汽车产业将依然保持着向前发展的迅猛势头。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在汽车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众所周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激增被誉为当代世界的三大问题,这其中同汽车业发展相关联的就占据了两项,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面对如此严峻的资源及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缓解环境污染的压力,保持汽车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迅速研发并推广节能的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并成为各国汽车业的发展趋势。以美国为例来说明,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积极推动新能源政策,其中包括以下几点:在未来10年内耗资1500亿美元刺激私人投资清洁能源,帮助创造了500万个就业机会;到2015年前,将有100万辆美国本土产的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投入使用。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于2009年专门制定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明确提出要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综上所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汽车业的发展方向,“低碳化”也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新特点。从以石油产品作为燃料的传统汽车到纯电动汽车的转变,会使汽车的基础技术、汽车制造商的固有技术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整个汽车行业的变革。

二、比亚迪现状分析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深圳市,始创于1995年,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是一家拥有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比亚迪公司下设

多个研究院及事业部,分工负责产品技术的研发、产业及市场的研究与应对分析等各方面工作;拥有由大量高精尖人才组成的专业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在自主研发和经验的累积上有着雄厚的实力,这也正是比亚迪快速发展壮大起来的根本动力来源。

比亚迪以其企业强大的技术和资金实力为依托,充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资源优势,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行了全面整合,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而且大幅减低了制造成本。目前比亚迪建立了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的九大生产基地和四大汽车产业基地,西安总产能20万辆的轿车生产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北京专业化的模具制造中心为全球各大车企制造整车模具;深圳中高级汽车的生产基地总产能达到30万辆;上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每年获得超过500想的专利技术,这些都印证着比亚迪成长的步伐。

三、比亚迪现有战略分析

1、多元扩张战略

多年来比亚迪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形成有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群,三个产业群形散而神不散,能够产生聚合效应,比亚迪跨行业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使得比亚迪得以迅速的成长并壮大,然而术业有专攻,多领域的发展难免会在专业性方面大打折扣。

2、从模仿到自主创新战略

比亚迪在发展之道路上,始终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为理念,坚持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发展,以“打造民族的世界级汽车品牌”为产业目标,从模仿到创新再到超越。无论是在最初的电池领域还是后来的汽车行业,比亚迪都是以模仿者的身姿出现,在此发展阶段为了保证不侵权,比亚迪内部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部,该部门共有人数上百专门负责对比亚迪产品的监督,并随时对所用技术是否涉及专利侵权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此种成本最小化的知识产权策略,使得比亚迪通过模仿进而自主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同时也避免了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

3、低成本领先战略

比亚迪通过对生产模式进行优化分解,以手工组装的生产线来对抗初次投入成本大和更换成本大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自身具备强大研究开发实力,通过“垂直整合

的规模化战略”在流程和材料上的改进来大幅节约企业成本。不可否认成本战略确实一度成为比亚迪取胜的法宝,然而现在这种杀手铜似乎也遇到了些问题。

四、比亚迪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一)外部原因

1、环境保护的压力

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新能源化成为一种趋势,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石油作为汽车的主要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总量又不断下降,价格却迅猛的飘升,而近些年来持续增长的石油消费使得我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的增加,此外汽车的尾气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严重危害大气的环境及人类身体健康。故寻找替代的节能环保资源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为比亚迪发展纯电动汽车提供了有力的机遇与挑战。

2、国家政策的支持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政策、新能源产业联盟的成立以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即将出台,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随着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出台,中国电动车市场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新能源汽车未来将驶入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3、汽车技术革命已初步完成

新能源汽车技术作为时下最热门的技术正在被所有汽车厂商所研究和发展,美国特斯拉汽车已开始量产,德国宝马、奔驰、奥迪公司的新能源也即将量产。该技术成功大范围商业化后,必将颠覆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新能源技术的推动者、领导者、专利的持有者们必将获得极大的市场份额和大量的资金。

(二)内部原因

1、盈利状况恶化

比亚迪的销售基础并不坚实,所以市场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其盈利状况就要急剧恶化。其实比亚迪汽车业务盈利能力的下滑,并不仅仅爆发于2011年,在2010年

就有所体现。2010年由于产能扩大了75%,而销量仅仅是从44.8万辆增长到51.7万辆(2010年年初定下的100万辆目标远未达到),而且这个业绩还是在2010年销售费用增加45%的清况下实现的(这意味着比亚迪为了冲销量实施了人海战术)。正因为2010年的销量未能达到预定目标,所以未能消化的新增产能要作为额外的成本摊销,2010年的毛利率就随之下降,从25.09%下滑至20.91%。2011年,销量更是绝对下滑,摊销的成本更多,毛利率更下滑至19.05%。

数据来源:比亚迪公司年报

2、品牌市场市场认可度低

比亚迪作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一员,相对众多合资品牌在市场占有率上差之甚远,对于比亚迪汽车品牌认可度从销售业绩上可见一斑。根据2012年全年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数据,相对前五位的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的累计销售量,比亚迪甚至位列国内其他自主品牌如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之后暂列第十四名,比亚迪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东风,将自身打造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一面旗帜,是提高比亚迪汽车市场认知度的一个绝好途径。

3、实现核心技术跨越式发展

在传统汽车的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对于刚刚涉足汽车业务仅十多年的比亚迪来说,其汽车设计、制造能力还远不足以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车型的设计上迟迟未能推出自主创新的新车型,因而被指责模仿其他车型没有自己的特色,业内普遍认为比亚迪汽车在质量及性能方面同其他大的品牌相比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新

能源汽车领域由于各国都是研发初期,比亚迪与发达国家车汽差距不是很大,借助这次机会难得的汽车工业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比亚迪一次难得的机遇。

第四章比亚迪战略转型的决策

一、SWOT分析

为了对比亚迪的业务状况做综合评析,通过运用S WOT分析模型着重从客观角度来分析比亚迪汽车业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这几个因素,从而帮助比亚迪了解自身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以便有助于比亚迪调整未来的发展策略,从而达到以期的目标。

●优势(strength)

1、低成本优势。垂直一体化、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的生产模式为比亚迪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力,而且这一生产模式都延续至比亚迪的汽车产业,故低成本成为比亚迪一大优势与特色,该优势为比亚迪赢得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2、技术优势

由于拥有在电池领域的强大技术实力,而且发展电动汽车的核心在于电池的技术,比亚迪便将自身在电池方面的强大优势同发展电动汽车巧妙相结合,拥有领先的电动车产品线。比亚迪依托在电池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出全球第一款不依赖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继F3DM之后,比亚迪又推出一款纯电动车E6,并将其批量交付出租车公司使用,E6也成为了全球首款批量生产的纯电动出租车。

3、研发优势

比亚迪始终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为理念,坚持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发展,专门组建强有力的研发团队,致力于打造民族的世界级汽车品牌,比亚迪走的是一条从模仿到创新再到超越的道路。2011年比亚迪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240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62项、实用新型专利993项、外观设计专利247项,已获授权的专利总计2116项。客观的说如此辉煌的成果得益于其持续的大资金研发投入和坚实的研发团队。

●劣势(weakness)

1、综合技术能力

由于新能源汽车必须部分延用传统汽车的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对于刚刚涉足汽车业务仅数年的比亚迪来说,其汽车设计、制造能力还远不足以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车型的设计上迟迟未能推出自主创新的新车型,因而被指责模仿其他车型没有自己的特色,业内普遍认为比亚迪汽车在质量及性能方面同其他大的品牌相比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次国际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还不完善,尚未彻底解决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并且充电池效能尚未获得长足突破,故比亚迪虽在新能源电动车概念上另辟蹊径,但始终仍需完成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原始技术积累。

2、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认可度

比亚迪汽车作为中国本土品牌的一员,相对众多合资品牌在市场占有率上差之甚远。

●威胁(threat)

1、销售市场疲软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不断加剧,2011年底北京还是限号和限购,随后广州、天津等城市跟进,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盈利状况急剧恶化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使用低价竞争营销策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导致汽车销售毛利率不断下降,而销售量也未能跟随同步增长。故近几年,比亚迪净利润不断下滑,盈利状况堪忧。

数据来源:比亚迪上市公司年报

3、同业竞争激烈

虽然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着国内领先地位,其已经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受到国家规划和政策的支持和照顾。但是其电动汽车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车型设计方面缺乏实力,面临着其他国际汽车企业的竞争和挑战,另一方面,丰田、本田、日产、大众、通用等车企业也具备很强的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而且美国特斯拉纯电动汽车一开始量产,万向集团也收购了美国的菲斯科新能源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激烈。

4、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以纯电动汽车为例,纯电动汽车的应用需要配套的充电站或充电桩,倘若这些基础的配套设施不齐备,那么纯电动汽车是无法广泛推广的,而建设这些配套设施是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且不说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建设这些充电桩及充电站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来说是极为不现实的,即使是国内大中型城市覆盖局部地区的建设要求都不能在近期完成。而目前,我国已建成充电站和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同全国几万座成规模的加油站相比,这显然是一个微乎甚微的数字。

●机会(opportunity)

1、通过技术革命,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在传统汽车的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对于刚刚涉足汽车业务仅十多年的比亚迪来说,其汽车设计、制造能力还远不足以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车型的设计上迟迟未能推出自主创新的新车型,因而被指责模仿其他车型没有自己的特色,业内普遍认为比亚迪汽车在质量及性能方面同其他大的品牌相比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新

能源汽车领域由于各国都是研发初期,比亚迪与发达国家车汽差距不是很大,借助这次机会难得的汽车工业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比亚迪一次难得的机遇。

2、环境保护的刚性需求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政策、新能源产业联盟的成立以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即将出台,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随着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出台,中国电动车市场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新能源汽车未来将驶入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3、政府的政策支持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政策、新能源产业联盟的成立以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即将出台,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随着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出台,中国电动车市场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新能源汽车未来将驶入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比亚迪战略转型的方向

1、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线前进,做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领头羊

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低成本控制优势等等综合因素构成了比亚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优势和研发优势是比亚迪最核心的竞争力,比亚迪的快速发展成长得益于掌握了先进的核心技术,任何企业都只有在掌握了核心技术之后,才能实现真正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自主发展不受制于人。创新才能自主,自主才能发展,也正是比亚迪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确立了自主研发的战略才使比亚迪确立了今天国际电池产业领导者地位。比亚迪应当继续发挥优势,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气候变暖问题与日益严格的环境限制、能源危机忧患与金融危机的现实催生了新能源革命,加速了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比亚迪必须抓住了这

次机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推出颠覆性的产品,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

2、实行减法战略,收缩产品线,全力为重点产品服务

对于2003年才杀入汽车行业的比亚迪来说,垂直整合使其形成了巨大的低成本优势,并迅速在品牌林立的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这种打造全产业链的结构模式也让其承担了高于其他车企的风险。比如进入2010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比亚迪的诸多问题开始集中在产品和渠道环节爆发,比亚迪所坚持的垂直整合模式也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举一个小例子,比亚迪汽车的主力产品F3曾被频繁投诉的雨刮即为比亚迪自己生产的。

因此,比亚迪汽车应实行减法战略,垂直整合也不必追求事必躬亲,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且利润稀薄的零部件,完全可以交给专业的外部供应商去做,自身集中精力于高精尖的领域,如此更加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3、质量优化战略,提升汽车品质

产品的质量从来都是关键,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但在经历过2012年5.26比亚迪纯电动汽车自燃事件后,比亚迪苦苦建立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面对各界媒体的报道和公众广泛的讨论,尽管比亚迪一再澄清事故原因非电池所引起,但各界仍对其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乃至新能源技术产生了质疑。故比亚迪必须对其技术的稳定安全性进行反复的论证和测试并且重点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增加质量检测相关部门的人员和经费,通过该事件引以为戒,避免类似争议的再次发生,努力消除该事件的后续影响。而作为这个新产业的领军式人物,树立品牌,打造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对于比亚迪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三、战略转型中的风险及建议

1、避免大规模盲目投资

目前,世界各国就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拯救汽车工业的救命稻草,各国政府把政策积极的倾向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各大汽车制造商更是不甘落后的加大投入加快研发新能源汽车的脚步。很多人都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到来了。”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就我国目前新能源车辆出售情况来看,实在是相差甚远,2011

年全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仅为8159辆。如果按照这个基数推算,要想实现2015年50万辆的销售辆恐怕是有些困难了;更何况是5年后的500万辆了。其实即使在新能源汽车基础最好的美国市场最高的单月销量也不过三万辆左右,更何况是目前新能源市场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以及科技水平不成熟的中国市场了。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势不可挡,但是比亚迪要想健康发展,应避免盲目乐观,不切合实际大规模投资,还必须脚踏实地攻破技术难关、遵循市场规律,才能造成颠覆性新能源汽车,造福未来。

2、政府扶持政策不连续性风险

尽管政府现在支持多种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但政策不够具体、稳定。如果出现变动,企业前期已经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成本就变得毫无意义,这将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二是政策连续性风险。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只是对少数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购车进行补贴,所涉及的范围较小且对技术法规、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扶持帮助缺乏。

因此,比亚迪汽车不应该把政府补贴作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重要前提,还是应该进行技术研发,并结合低成本控制战略,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使新能源汽车走入普通阶层。

3、避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无突破

新能源汽车作为世界汽车业的新宠,比亚迪如果在核心技术没有取得关键性的突破的话,将不仅国家和自己投入的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付之东流,更重要的是这将进一步拉大我国汽车工业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差距。比亚迪将无法提高市场品牌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也无法改变毛利率很低的尴尬境地。

因此,比亚迪汽车务必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出革命性新能源汽车。避免传统汽车工业的尴尬在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中重演。

第五章结束语

自从比亚迪进军汽车行业业务以来,依靠低成本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战略,取得巨大成功,成为民族品牌汽车的领军人物。然而在新能源化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之下,比亚迪也投入很大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研发,但新能源汽车产品却并未与其领先的技术获得市场广泛的认可,究其根源便需结合比亚迪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等角度从战略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找出问题并且提出优化方案。本文以引入新能源化趋势这一大背景,从介绍比亚迪的概况为入手点,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审慎比亚迪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SWOT分析法将比亚迪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加以综合分析,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和整改方案以期比亚迪能够抓住此战略机遇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在将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故此也希望本文对时下的中国汽车行业乃至其他的技术性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

借鉴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希特.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枭. 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中国汽车.2009.

[3]. 刑洪金. 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与策略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

[4]. 冯西桥. 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化体系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2010.

[5]. 薛有志. 企业资源对企业战略转型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战略转型路径的视角. 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2011.

[6]. 孙丽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2.

[7]. 雷军. QR汽车公司战略转型研究. 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

[8]. 王洪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战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1.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5 (2)

[案例5]民营企业发展转型期的战略与变革经过12年的艰苦创业,李先生的恒达集团已具备了坚实的竞争实力和根基,并考虑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公司总资产2亿元,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净利润1000万元,并且销售收入和利润正以年平均15%的速度递增。 制药业和轻工业是集团的两大支柱产业。制药公司设备先进并拥有数个基本类药物但目前缺乏新、特药品种,利润稳定。轻工方面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产品严重供不应求,但该行业市场进入壁垒较低,生产厂商众多,竞争激烈。 公司目前的困难直接体现在: 融资困难,公司有非常具市场前景的项目以及厚实的企业基础,但作为民营企业其融资渠道缺乏,资金问题以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员问题,公司中随同李先生创业的元老们忠诚有余但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和素质,但要更换他们也很为难,且公司的人才引进、培训、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使得人才的匮乏问题一时内难以突破。 李先生意识到企业今后竞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他必须在短期内完成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完成对老企业的改造,确立更明确的战略发展思路,迅速壮大企业规模,为此他希望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企业变革,使企业在更高的层次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1.公司战略的制定: 方法和框架 2.公司高层的平稳顺利调整和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 3.符合公司实情的资本运作思路 请你对上面三个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案例5]民营企业发展转型期的战略与变革经过12年的艰苦创业,李先生的恒达集团已具备了坚实的竞争实力和根基,并考虑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公司总资产2亿元,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净利润1000万元,(优势1:实力

强)并且销售收入和利润正以年平均15%的速度递增。(市场增长率快,为金牛企业) 制药业和轻工业是集团的两大支柱产业。制药公司设备先进并拥有数个基本类药物但目前缺乏新、特药品种,利润稳定。轻工方面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产品严重供不应求,但该行业市场进入壁垒较低,生产厂商众多,竞争激烈。(多元化经营,但发展不平衡) 公司目前的困难直接体现在: 融资困难,公司有非常具市场前景的项目以及厚实的企业基础,但作为民营企业其融资渠道缺乏,资金问题以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员问题,公司中随同李先生创业的元老们忠诚有余但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和素质,但要更换他们也很为难,且公司的人才引进、培训、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使得人才的匮乏问题一时内难以突破。(劣势: 融资困难、人员问题) 李先生意识到企业今后竞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他必须在短期内完成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完成对老企业的改造,确立更明确的战略发展思路,迅速壮大企业规模,为此他希望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企业变革,使企业在更高的层次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1.公司战略的制定: 方法和框架 2.公司高层的平稳顺利调整和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 3.符合公司实情的资本运作思路 请你对上面三个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分析: 1、公司战略的制定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三个环节。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其中,战略分析主要包括内

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

战略治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 案例展示: 巨人集团,是个民营企业,它的总裁史玉柱是安徽怀远县人。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亿远,利税近5000万元,职员达2000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不到4年就如同泡沫式的破裂了,有人讲“巨人”是个神话,而那个神话终因史玉柱不是神而最终破灭。 人集团曾经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该企业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上沉落了。如此一家资产好几亿,年产值号称数十亿的企业破产,究其缘故,治理当局的决策失误是专门重要的一个方面。 该企业在1993年往常,其经营状况是特不乐观的,然而在1993年国家有关进口电脑的禁令一解除,国外众多超重量级选手蜂拥进入我国市场,一些头脑理智的企业纷纷压缩规模调整结构,可巨人集团的治理当局急于寻求新的产业支柱,轻易迈出了经营房地产和保健饮品的多角化经营的脚步。而当时巨人集团的资金不足,又没有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没有实力同时在两个全新的产业展开大规模投入。 到了1994年,巨人集团治理当局差不多意识到集团内

部存在的种种隐患,创业激情差不多消逝了;出现了大锅饭现象;治理水平低下;产品和产业单一;开发市场能力停滞。但治理当局依旧回避了企业内部产权改造及经营机制重塑的关键问题,想通过再一次掀起的进展和扩张热潮,将企业重新带回到过去辉煌的时期,在保健饮品方面大规模投入,如此的投入带来了短暂的效益,可专门快企业的问题暴露无疑:企业整体协调乏力;人员治理失控;产品供应链和销售链脱节等。针对此问题,企业治理当局进行了整顿,然而未能从全然上扭转局面,最终全线崩溃。 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讲了算。决策权过度集中在少数高层决策人手中,尤其是一人手中,负面效果同样突出。特不是那个决策人兼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而其他人专门难干预其决策,危险更大。巨人集团失败的缘故专门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内部操纵的失控,尤其是操纵环境中企业经营治理当局的经营治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失误造成的。 总结巨人集团失败的经验教训,其打算过程失控也是要紧缘故,要紧表现在:打算动因不明确;打算非理性,试图超越规范;过程失控,如打算制定较为粗放,打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反馈与检讨,打算柔性不足,在市场状况即企业经营状况发

企业成长中的战略转型演化模型:瑞原案例解析(下)

企业成长中的战略转型演化模型企业成长中的战略转型演化模型::瑞原案例解析瑞原案例解析((下) 2017年04月06日 从战略转型方式选择来看,在企业初创期,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市场单一,组织关系也比较简单,企业经营专注于某领域,实行定位战略,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员工数量的增加,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企业高层管理者受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在决策指挥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企业成长期,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通过引进专业型人才逐步规范内部管理,但传统的产品市场空间愈加狭小,企业需要考虑如何突破现有市场;在企业完成向成熟期过渡后,基于过去的发展经验,调整业务发展方向,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多元市场发展成为必然。 从战略转型过程实施来看,根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企业采取具体的实施策略,换言之,战略转型方式决定了战略转型过程中具体实施策略。具体来说,在企业初创期,定位战略使企业的业务呈单一化;在企业成长期,受到行业整体发展的影响,传统产品市场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升级与创新的新挑战;在企业成熟期,新的战略使企业逐步摆脱竞争激烈利润低的单一传统主业,向与传统产业关联度大、利润高的行业转型发展。瑞原第一次战略转型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面临的内部组织管理与外部市场快速扩张不协调的矛盾;瑞原第二次转型主要是受当时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幕墙越来越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由此可见,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战略转型包括环境认知、资源契合、系统控制、模式创新4个要素。具体来说,环境认知是对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识别,资源契合在于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系统控制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组织保障,模式创新是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最终目标状态。 从战略转型结果导向来看,战略转型方式选择与过程实施的差异化决定了结果导向差异化。在企业初创期,企业专注发展某一业务领域,形成坚实的经营基础,也为企业后续发展埋下伏笔;在企业成长期,企业维持增长态势,在传统产品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为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为企业第二次战略转型和持续成长奠定基础;在企业成熟期,为了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企业进行业务重组、技术革新、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瑞原第一次战略转型是建立在过去5年的经营基础上,其后续发展才得以持续稳定;瑞原的第二次战略转型一方面基于公司长期有效的资源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瑞原通过对自身业务市场重组,由过去单一业务发展模式向相关多元化模式转变。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目前,在全球经济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经济体制大转轨、经济增长方式大转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经营发展亟需变革。因此,在各种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将战略转型视为其谋求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纷纷开始战略转型的新征程,以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29]。基于案例分析讨论,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企业战略转型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表现状况,本研究提出综合性的理论结构模型,具体如图8所示。

最新整理企业战略经典案例详细分析

企业战略经典案例详细分析 企业战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性规划过程,并将其分为公司战略、职能战略、业务战略及产品战略等几个层面的内容。做好企业战略分析很重要,就以两家公司为例子,一起来看看吧! 联想公司的企业战略分析一、案例的背景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资20**成立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机板、手机等商品。公司的跨国经营始于1988年, 最初只是在香港设立了分部,到1991年,公司已发展 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跨国公司,除了包括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两大部分外,还在美国的洛杉矾、费城,加拿大的多伦多,德国的柏林、德斯多夫,澳大利亚的悉尼,新加坡以及中国国内设有24个分公司,年度经营额达10亿元人民币,累计盈利超过8000万元。 二、案例主题 从11名员工、20**时间,联想公司不仅享誉中国市场,而且还走出国门,成为年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

元、拥有20**初,建立了一个合资经营的计算机销售公司香港联想电脑公司。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都不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联想公司选择这两家作为合作伙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已形成的技术优势,而不会受制于人;同时,两家合作伙伴的优势,又可以弥补 联想公司自己的不足。 中国技术转让公司是中国银行、华润集团公司、中国保险公司等几家大公司投资经营的,有财政实力和信誉,可以保证合资公司得到贷款。香港导远公司是由几名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创办的,这家公司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即它有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计算机销售的经验,熟悉海外市场,有一定的渠道和关系。这样,香港导远公司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联想公司国际营销的短处,再加上中国技术转让公司的资金支持,联想电脑公司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香港联想公司自行研制开发产品建立了一个基地。 (二)合理的价值链地理布局 指联想公司将价值链的最上游环节和最下游环节,即产品开发和产品市场销售这两大环节,设置在香港联想。香港作为一个世界转口中心,同大陆相比,市场更

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内部关键因素

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内部关键因素 张颉2007年3月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励,令企业所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令市场上存在很多的发展机会;空间挤压和机会吸引的双重作用力使企业产生出战略转型的原动力。 在战略转型时,企业往往比较关注对新市场和新领域等外部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企业内部环境对于战略转型是否支持的分析,或者对于内部环境对战略转型成功所起到的影响没有充分的预计,而这点往往会直接导致企业战略转型的失败,TCL欧洲扩张战略的惨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因此,本文将从与企业战略转型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因素:核心文化、战略管理和内部资源三个方面阐述企业在战略转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1.调整核心文化以适应新环境,指导新战略 首先是对企业的核心文化进行调整,因为企业文化是最好的员工凝聚剂。一个企业要成功,需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家带领,而一个企业要把成功长久地持续下去,必须要有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核心文化将员工的思想凝聚在一起。 企业的核心文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方正与惠普的成功是“企业家创新”与“时运”结合的结果,尽管他们两者之间的技术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其成功的本质没有什么差异。然而,惠普在成功上市之后,其创始人就带领核心管理者召开了高峰会议,制定了在业界获得美誉的惠普之道。惠普之道是惠普能够持续成功的源泉,也是这么多年使惠普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根本原因。 而北大方正就像一只背着金子在飞的鸟,总以为自己很富裕,殊不知你真正的优势是飞翔能力而不是什么外在的财富,而目前外在的财富恰好很可能就是未来飞不过大海的原因。北大方正在领导层频繁变动的过程中,始终也没有制定出自己的核心文化,始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如果连公司的领导层也无法明确地向员工阐述这个问题,那员工更是如一盘散沙似的不清楚自己应该往哪里去发展。方正1.68亿港元亏损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危机,它的发展思想早已预示着这个悲哀的结局。 企业在进之初,首先就需要对核心文化进行调整。因为配合战略转型,必然有新的企业战略和一系列的战略主题被制定和推出,而这些战略的制定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核心思想进行指导,那就是未来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企业。而且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改变也会指引员工进行自我转变,

东风汽车集团战略的分析

一、东风汽车集团概况: 公司简介: 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业务分布在十堰、襄樊、武汉、广州四大基地,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事业布局。2011年收入同比增7.39%至1,314.41亿人民币,毛利微增0.1%至263.9亿人民币,盈利跌4.55%至104.81亿人民币,东风汽车销量增11.7%至217.27万辆 主营业务: 主营业务涵盖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发动机及汽车零部件等 主营业务收入中,乘用车业务占到70%。 东风集团90%的利润是由乘用车业务创造的。 主要成员成员企业: 1.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汽车股份公司乘用车公司 东风锐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乘用车公司 公司经营业绩: 单位:元币种:人民币 根据东风集团三年的年报给出的主要会计利润,我们可以发现,东风集团在2009—2011年营业总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的盈利利润比2010年相对减少了,利润总额也是2010年的利润比较多。2011年在国际、国内多重不利的影响下,国内的汽车市场的营业总收入多,因为消费者对车的需求增加,购买量增加;伴随着原材料成本的持续上升;人工成本的快速增长,但由于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比较强烈,导致利润减少。 二、东风汽车集团发展战略: 利用SWOT分析一下东风汽车集团的发展战略: 1.优势 (S) 2.弱势 (W) 3机会 (0) 4.威胁 (T)

1.优势: a)合作战略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战略合作携手组建的迄今中国最大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有限于2003年6月9日创立,7月1日正式运营,现任董事长徐平,总裁中村公泰。东风有限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67亿元,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东风汽车公司以其包括相关子公司、关联企业股权在内的现有资产进行出资,日产汽车公司以相应的现金出资。东风有限是中国首家拥有全系列卡车、客车、轻型商用车及乘用车产品的汽车合资企业,其商用车使用“东风”品牌,乘用车使用“Nissan”品牌。东风有限在广州建立了乘用车研发中心,并保留和发展了目前中国最重要的商用车研发中心,总部设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有限仍然属于中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合作层次最深、领域最广的合资项目。在这几年的发展中,资本实力和国际化战略不断加强与PSA,本田,起亚,康明斯等国际强势合作伙伴实行战略合作,实现了技术多元化的这一体系。 b)自主品牌研发 现在不断加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建设,东风汽车的研发理念由最初的“跟随市场”逐步转变到“引导市场”,在竞争中将“中国制造”逐步演绎为“中国创造”,并获得国家专利技术45 项,连续5 年获得中国制造业500 强的荣誉称号。目前,东风轻型商用车平台由最初的小霸王、多利卡等轻卡平台,逐步形成了轻卡、工程车、旅行车、皮卡、SUV、MPV 等8 大产品平台、72000 多种车型,并且95%以上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中国轻型商用车行业自主品牌的代表 2.劣势: a)自主品牌经营能力不足 东风乘用车公司的商品品牌为“东风风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是由东风汽车公司和台湾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乘用车生产和经营的大型企业。品牌口号为“从容进取,品质生活”,服务品牌是“满意到家”。品牌经营能力不足,东风汽车公司的品牌塑造,也没有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感觉与心理需求,没有针对需求,推出适当的产品品牌价值塑造体系。东风汽车公司推进产品销售的手段,没有形成超越价格战,依托价值战打开市场的模式。 b)人力资源状况有待改善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公司共有员工70000人,98年以来,随着东风汽车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强,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员工素质显著提高。但是,从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公司的人力资源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 c)产品开发速度较慢 由于资源及体制的局限以及创办企业时的战略定位等种种历史原因,企业对加强科技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资金严重不足和科技力量薄弱,同时缺乏新产品开发手段和关键设备,使得新产品开发能力相对滞后整车。目前还局限于加工,产品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国外技术引进和仿制,尚未建立有效的产品开发体系。 3.机会 a)低成本 我国劳动力成本方面比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劳动力多,工资价格低,汽车制造行业的工资成本低。 b)良好的行业环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都发生

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

海尔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是我们的骄傲,它能够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冰箱厂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这是中国企业的奇迹,海尔的发展模式值得其他的企业研究和学习,从海尔的发展战略中也许我们会有很多的收获! 张瑞敏,中国的杰克.韦尔奇,在接手青岛冰箱厂以后,以他的智慧使它得到了腾飞,也让中国多拥有了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张瑞敏的理念就是:追求卓越,实施名牌战略。 海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多样化战略阶段(1992-1998),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2005),全球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在每个阶段海尔都以其自己的方式进行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赢得一席之地! 一下是对这几个阶段的分析:

一,名牌战略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张瑞敏在一次对全员工的大会上说过“要做就做最好的”,他决心以世界一流名牌为目标而努力。而世界一流企业的共同点是都将体现本国文化的一流品牌。家电行业的优秀品牌=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售后服务,从这里可以看出,海尔的名牌战略不是以价格为竞争武器进入市场的,而是通过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以高质量,高附加值提高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分析 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E是经济,S是社会,T是技术。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政治法律环境: 在海尔1984年的时候,青岛冰箱厂是众多冰箱企业的一员,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活稳定,国家的政治生活衣发展经济为目标,国家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财政支持,在税收政策上也给与帮助。同时也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够完善,使市场有一定的混乱,家电行业也未处于垄断之中。 经济环境: 当时的国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可支配收入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城镇居民也有强烈的消费愿望,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社会经济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社会环境: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LG案例

LG案例 案例介绍:除了核心技术,“设计经营”正在成为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竞争的一个方向,而韩国的LG、三星正是抓住了这股潮流,让韩国的消费电子品牌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阵“韩流”,成为挑战原有日系企业索尼、松下等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LG电子中国区总裁孙晋邦表示,“LG在核心技术和设计经营方面无疑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我们一直致力于研发全球发展趋势,开创引领全球时尚的设计,并要将更高端、更前沿的产品提供给中国消费者。” LG在韩国的地位,相当于海尔之于中国,尤其在这个民族性非常强的国家,国产品牌的受欢迎程度还要更高。不过,就像海尔的国际化道路探索充满艰难一样,LG公司也曾经面临着同样的苦恼,尤其是如何打入品牌林立的欧美市场。 在两年以前,当欧美消费者听到LG的名字时,还十有八九会把它与品质不高的产品联系在一起。但是,仅仅两年的时间,LG就一举改变了自己在世界消费电子品牌中的形象。今年1月,LG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规模宏大的世界消费电子产品博览会上出尽了风头。不仅是它琳琅满目的产品吸引了人们的眼光:从售价180美元、只有火柴盒大小的MP3播放器,到价格高达7.7万美元的71英寸等离子电视机。更重要的是,在此次展会上LG公司一举夺得了16项创新奖,超过了其它任何一家参展公司。 能在两年内“翻身”,是与LG公司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坚持走设计经营化道路分不开的。LG最早被人们所认识,还是最初的品牌“乐

喜-金星”(Lucky-Goldstar)。1958年创办时它还只是一家小小的电扇生产商,一年后开始生产收音机,成为韩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从事电子产品制造的企业,1995年以后它正式更名为LG公司。现在,LG 公司的营销人员更希望人们彻底忘掉这个品牌原来的含义,因为一年前他们绞尽脑汁为LG这个名字赋予了新的品牌意义,“生活真美好”(Life's Good),并希望强化这个概念。 现在,LG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家电、电梯、手机、监控系统、化妆品、电池、塑料制品等各个方面,其中甚至包括竹盐牙膏和蝶妆这样的日用品和化妆品品牌。 可是LG的扩张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并在亚洲金融危机时遭遇了挫折。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LG、三星还在为争夺韩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头把交椅而相互较量,那时他们也难分伯仲。但此后双方共同经历了金融危机,而三星很快便进行了痛苦的结构调整,并投入巨资进行品牌塑造,结果一下子跨入了全球电子业领导者的行业。而LG 公司却把赌注错押在了电信产业上,包括有线通信、移动电话服务和交换机系统等,这些后来一路滑坡的行业,造成了LG股票的暴跌。今天,相比起三星公司2004年100亿美元的盈利,LG公司接近13亿美元的盈利还相形见绌,虽然三星约有一半的收益来自芯片生产部门。 如今,LG公司那一度不切实际的电信战略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对“设计”的理解与坚持。此后它不仅迅速恢复了元气,并由此完成了从制造型企业向设计创新型企业的转型。

(完整word版)东风汽车战略分析

东风汽车战略分析 一、企业环境分析 (一)环境因素分析 1、PEST分析 1.1政治法律环境: 国家一系列汽车政策的出台,特别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消费政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私人汽车消费增长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和陆续出台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汽车品牌专卖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汽车整车特征认定规则》等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将有助于汽车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将促进汽车消费的稳步提高。 09年出台的汽车下乡补贴政策也极大的推动了本土汽车的销售。 1.2经济环境: 1.2.1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汽车业同全球汽车业一样受到严重影响,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加之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金融危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消费信心严重不足,更进一步推动车市下滑,而且短时间难以恢复。与此同时,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未来将可能遇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08年我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减缓,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远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汽车产销量增速10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另外金融危机还使汽车行业就业率严重下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也使汽车销量有一定的减少。 虽然金融危机给我国汽车业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但在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为机遇。金融危机是全球的汽车也都进入低谷,随着美国汽车业的最先倒下,日本和欧洲车上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关注加大,世界汽车行业的中心将由北美移至亚欧,这对我国汽车业来说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面对金融危机各国将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关注,中国将获得更多的国外投资。 1.2.2入世带来的有利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有利于国内汽车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汽车技术、资金和市场,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水平,加快结构调整。同时可以发挥国内劳动力市场、基础加工和部分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汽车贸易、生产合作和产业分工,确立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业中的合理地位,为我国汽车产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在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同时,入世还将逐步开放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各种现代经营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将进入国内,有利于国内汽车服务贸易业在更大范围内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转变观念,利用过渡期加快改革和重组的步伐,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改善服务、扩大消费,进一步带动汽车生产的增长。 1.3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品味的追求不断增强,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休闲方式、消费结构和商业模式等等都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以及知识结构、文化习俗等,汽车文化也随之产生,愈来愈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由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或者说是价值观,在中国人看来,买车不仅仅是为了出行方便,车已经不单单是代步的工具了,它还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一种

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

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壳牌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策划专家阿里·德赫斯组织了一项关于企业寿命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令人震惊! 该研究发现,《财富》排名500强的企业从产生到衰亡,平均寿命只有40-50年,只及人的寿命的一半。别忘了它们是世界500强啊!我们许多企业都把目标定位在进入500强,可见,进入500强也不是有永恒的保险。其实,就世界范围而言,新成立的企业中有40%存活不到10年就夭折了。 此外,也有调查显示:1912年的世界100强企业,经过80多年,被收购、破产或被收归国有,也就是不再独立存在的共有49家;仍然独立生存着,但是不再是100强企业的,有31家;余下的,到1995年仍为世界百强的,只有20家。 凭什么生存?恐怕是适应竞争环境变化的能力。 这不能不令我们记起达尔文的名言: “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所以,我们说,新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变化成为常态。 这表现在:

◆顾客需求和竞争方式在不断变。变化无所不在。市场中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和供给年年在变。 ◆变化的步伐在加速。产品和服务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英特尔的芯片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意想不到的变化增多。二年前谁会预料到呼机市场会迅速萧条? 总之,这意味着商战中的选手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商战的赢家必须是一个高明的快棋手。 【自检】 变化蕴涵的战略课题如下,请据实判断自己公司的情况并列出改进计划。

顾客至上 (某商场服装柜台前,女顾客与女售货员) 顾客:小姐,请你把那件毛衫给我看一看。 售货员:请等一会儿。 顾客迟疑一下,走到另一个柜台。 售货员一脸茫然。 看来,现在的顾客真是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挑剔了。 其实,这是当今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特征。买方市场的出现给顾客带来了最大限度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把顾客当上帝。 所以,新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第三个挑战就是:顾客至上。 商场上的选手与顾客的关系更清楚了。过去,通用电器公司有些人认为,你有眼力买我的产品是你的荣幸。现在,它也变成了所谓靠服务生存的企业了。 现在是顾客决定: ■想买什么。你说什么好没有用,得他说、他认可--顾客越来越难以被说服,更不用说哄骗。

战略转型案例

万达 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文化旅游地产-集文化、旅游、商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 几乎每一次转型都是快人一步 06、07年开始进军文化旅游地产的时候,国内的大热潮还是商业综合体 从15年开始商业综合体接近饱和,大家一致转型文化旅游地产,而这时的万达长白山、西双版纳都营业了,而青岛、无锡、南昌等地都已获取土地 不得不说万达一直在引领行业潮流 诺基亚 一直忙着出售资产的诺基亚,终于决定出手买入资产了。2015年,诺基亚开价156亿欧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交易将以换股的方式进行,新公司沿用诺基亚品牌,如果一切顺利,这家曾经的全球头号手机制造商,将成为超越爱立信、华为的全球头号电信设备制造商。 没有一成不变的企业,也不存在永远赚钱的生意,诺基亚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成立于1865年诺基亚,最早是芬兰西南部的一家木浆厂,1890年代开始在橡胶产品领域崭露头角,随后在1910年代开辟电话、电缆、发电业务,此后80年的时间,诺基亚漫无边际地拓展业务,从事造纸、个人电脑、橡胶、制鞋、化工、制铝、电视等多种生意,直到1998年,成为全球头号手机制造商,保持领先地位超过10年,直至被智能手机生产商击溃。 显而易见,经营环境总是处于变动当中,那么,企业如何寻求更加安全有利的位置? ——转型是永恒的答案,不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转型的本质,是业务变轨过程中资产结构的重组。 当某一业务前景不妙的时候,赶在贬值之前将其脱手套现,无疑是一个明智选择。 2014年,诺基亚完成与微软的交割,正式退出手机市场,利用出售手机业务所获54.4亿欧元,巩固电信设备制造(Networks)、地图导航(HERE)、技术研发及授权(Technologies)三大业务。 其中,地图导航HERE成立于2006年,技术在全球范围处于领先地位,但营收规模有限,如今诺基亚正在积极地寻找潜在的买家,而电信设备制造业务起步较早,2007年吸收西门子同类业务,如今贡献了诺基亚全年营收的绝大部分,属于核心业务。谋求收购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无疑在试图进一步巩固该业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浅析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战略

浅析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战略 课程名称企业战略管理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浅析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战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消费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内将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融入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大家庭,东风汽车公司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东风汽车公司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东风汽车公司战略管理环境分析战略目标 一、企业背景资料: 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业务分布在十堰、襄樊、武汉、广州四大基地,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事业布局。公司总部设在“九省通衢”的武汉。主营业务涵盖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发动机及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水平事业。 公司现有总资产732.5亿元,员工约13万人。2010年汽车销量达到262万辆,近5年销量年均增长29.1%,快于行业3.4个百分点。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市场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12.7%提升至2010年的14.5%,提高了1.8个百分点。。在国内汽车细分市场,中重卡、SUV、中客排名第一位,轻卡、轻客排名第二位,轿车排名第三位。2008年公司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0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5位。2010年,公司汽车销售达到260万辆,位列国内汽车行业第二位。同时,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182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3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2位。 经过40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构建起行业领先的产品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东风品牌早已家喻户晓。近年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质量快速提升,公司也相应确立了建设“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的发展愿景,提出了“打造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汽车制造商,创造国际居前、中国领先的盈利率,实现可持续成长,为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长期创造价值”的事业梦想。 二、企业战略目标: 东风汽车公司最近10年来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着眼于参与国际竞争,按照“融入发展,合作竞争,做强做大,优先做强”的发展方略,借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推动企业发展之路。公司先后扩大和提升与法国PSA集团的合作;与日产进行全面合资重组;与本田拓展合作领域;与江苏悦达集团、韩国起亚整合重组东风悦达起亚;与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生产东风小康微车等。全面合资重组后,东风的体制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构建起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框架,东风汽车公司成为投资与经营管控型的国际化汽车集团。 东风公司构建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在研发领域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搭建起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研发平台及其支撑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商品计划和研发流程。东风将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研发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瞻望前程,东风公司已经确立了“建设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一个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的发展定位。公司将紧紧抓住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内汽车市场持续走强的历史性机遇,力争通过五年

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

第一篇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 ●战略管理总论 ●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规划 ●企业战略选择 ●企业战略实施 目录 第一章战略管理总论 第一节企业战略涵义 第二节企业战略特征 第三节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实用案例1 索尼:为何你的品牌套路开始失效 实用案例2 麦当劳:有效实施管理控制 实用案例3 古井酒厂:实施PPSP战略 实用案例4 春兰公司:大胆决策,周密部署 实用案例5 福特汽车:经营战略控制过程 实用案例6 海尔:优势企业经营战略 第二章企业战略分析 第一节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第二节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实用案例1 柯达:与机遇失之交臂 实用案例2 摩托罗拉:从集权到分权的演绎 实用案例3 福特汽车:系统的外部环境分析 实用案例4 梅赛德斯:面向市场,赢得竞争 实用案例5 长虹:捍卫民族彩电的价格战 第三章企业战略规划

第一节企业总体战略 第二节单一经营发展战略 第三节多样化发展战略 第四节一体化发展战略 实用案例1 福特汽车:一个世纪的辉煌 实用案例2 福特汽车:“优秀中心”的全球战略实用案例3 联想集团:独具特色的海外发展战略实用案例4 青岛啤酒:在困境中崛起 实用案例5 长虹:跻身“世界500强”的梦想 第四章企业战略选择 第一节战略制定框架 第二节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 实用案例1 福特汽车:经营战略选择 实用案例2 日本松下:战略转移,走为上计实用案例3 苹果公司:走出经营困境 实用案例4“康师傅”:迎合需求,占领市场实用案例5 通用:组织结构创新与战略选择 第五章企业战略实施 第一节战略计划体系 第二节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 第三节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 实用案例1 福特汽车:历史使命与战略目标 实用案例2 通用:推行分权制度 实用案例3 德州仪器:改善组织机构 实用案例4 惠普与王安:截然不同的命运 实用案例5 耐克公司:与阿迪达斯的竞争策略实用案例6 肯德基:与麦当劳的竞争战略 实用案例7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春兰公司的兴衰。 走进中国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基地——江苏泰州春兰空调制冷设备总公司,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现代化生产的宏伟景观:4000平方米的厂房里机声轧轧,6条生产流水线盘绕如龙,“龙口”里,每一分钟“吐”一台窗式空调,每三分钟“吐”一台柜式空调。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10多年前,有关部门曾动过让春兰公司的前身泰州制冷机厂解体的念头,连重新安置工人的方案都拿出来了。原因很简单:机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水平上。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这家苏北小厂,国外空调大量进口,使本来不景气的中国空调行业雪上加霜。国内有关部门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从国外进口一批空调零部件回来组装。 泰州制冷机厂也争取到2000台的组装任务。技术人员和工人围着进口的零部件看呆了!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国产空调还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水平上,进口空调重量比国内轻40%,噪音低,制冷效果好,造型美观…… 市场风云变幻。1986~1987年的经济气候似乎特别有利于空调工业的发展,近百家空调厂仿佛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北京、广州、沈阳等地引进的国外生产线已经开始投产,国内空调生产能力急剧膨胀,与市场实际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春兰”处在空调列强的包围之中,春兰要想求生存,必须迅速发展,除此别无选择。 针对企业所处环境,以公司总经理陶建幸为首的决策者们把自己的后路斩断,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们作出了“三级跳”决策,即:“3.5.1工程”。这个规划要求:从1987年到1990年四年之内,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必须跃过3000万、5000万、1亿这样三级台阶。从此,春兰公司妙招迭出。 第一步棋:收拢五指,握成“拳头”。这是根据工厂人力、物力、财力实际而作的决策。公司一下子砍掉30多个批量小的产品,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实现由传统小生产者的小而全向现代化的大而精转变。 第二步棋:“让开大道,占领两厢”。这是根据市场实际而制定的决策。那时国内生产3000大卡空调的厂家强手如林,凭借当时春兰空调实力参加竞争,委实不是对手,“春兰”瞄准空档,抢占7000大卡以上柜式空调和3000大卡以下家用空调市场,避“热”就“冷”,避“旧”就“新”。 第三步棋:“引消同步,软硬并举”。这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而作出的决策。1987年9月,公司总经理陶建幸东渡扶桑考察日本三菱、松下等世界名牌空调厂家,事实告诉他:世界名牌空调就是世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的“混血儿”。春兰原有的手工作坊式的工艺已经成为企业腾飞的重要障碍,加强技术改造步伐,迫在眉睫。他们决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没有一分钱的投资怎么办?几经周折,春兰公司的决策者们找到了与外商合资引进外资的办法。1988年12月,100万美元划到了合资后的“春兰”账簿上。春兰公司有了足够的资金后,接着就是引进设备的谈判,日方执意要卖全套设备,而“春兰”却坚持只买其中的几台关键设备。谈判异常艰苦,几个回合下来,终于按“春兰”的意向拍板成交。花50万美元引进的高速冲床和机械涨管机,加上自力更生生产的配套设备使春兰的劳动生产率一下子提高了80倍。不久,“春兰”又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建成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热交换器生产线,以及与之配套的自动喷涂生产线,柜式空调和窗式空调装配线,柜式空调和窗式空调检测线……春兰公司在引进关键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逐步自我完善配套,建立春兰独特的工艺体系。

东风汽车行业战略分析

东风汽车股份财务报表分析 一、东风汽车股份简介 东风汽车股份(股票简称:东风汽车)是由东风汽车公司于1998年独家发起,将其下属轻型车厂、柴油发动机厂、铸造三厂为主体的与轻型商用车和柴油发动机有关的资产和业务进行重组,采取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1999年7月27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全面、深度合作,组建国汽车行业最大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东风汽车股份的控股股东变更为东风汽车。 公司经营围为:汽车(小轿车除外)、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铸件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机械加工、汽车修理及技术咨询服务。 总公司总部位于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路136号。东风汽车股份现主要由汽车分公司、铸造分公司、车厢分公司、东风汽车四个分公司,工程车、海外、特种车三个事业部,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日产汽车、东风轻型发动机、东风襄樊旅行车、东风裕隆汽车销售、东风襄樊物流工贸、东风襄樊专用汽车、嘉华投资等10家控股子公司组成,事业布局、襄樊、、、。东风系列轻型商用车,产销量处于行业第二。公司持有50%股份的东风康明斯发动机,产品涵盖B、C、L系列4到9升机械式和全电控柴油发动机,功率围100-545马力,技术上与欧美市场同步,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中重型动力生产基地。 公司持有50%股份的日产汽车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高端皮卡生产基地。 公司持有90%股份的东风襄樊旅行车,生产销售客车底盘及系列客车,其中,客车底盘销量位居国行业第一。 1、东风小霸王、东风多利卡、东风金霸、东风康霸、东风之星、东风金刚、东风劲诺等东风品牌轻型卡车; 2、东风御轩、奥丁、NISSAN帕拉丁等MPV、SUV; 3、东风、NISSAN双品牌下的汽油、柴油皮卡; 4、东风莲花、东风快车等客车及其客车底盘; 5、东风康明斯B、C、L、Z系列发动机; 6、东风梅花铸件。 截至2015年,公司已开发出东风天翼、奥丁、锐骐、东风帅客、御轩

苏宁云商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苏宁云商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苏宁云商(股票代码002024),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以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 名称挂牌上市。公司发展初期主要是经营家电行业,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 费者对于行业的要求越来越荀刻,苏宁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寻求长远发展而在逐步走向 转型的道路,不仅在2005年-2010年逐步完善网上商城苏宁易购的建设,又在2011年加入了图书频道,不仅如此,苏宁易购还在2012年9月斥资6600万美元收购了红孩子, 在2013年开始后还向保险,金融,快递,物流等多方面发展。苏宁一步一步从单一的 家电商走向综合发展的道路,逐步走向去电器化之路,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还会更加全 面更加完善的发展苏宁的服务,并且致力于将线上线下进行融合,逐步打造一个线上线 下一体化的苏宁,紧跟时代步伐,打破行业中“做得好线上做不好线下,做得好线下做 不好线上”的魔咒,加大发展020模式,争取能够成为引领020模式的先进企业,进 一步巩固在行业中的地位。 自2005年以来,苏宁就一直走着慢慢向时代靠拢的步伐,稳步的向行业的佼佼者 的位置靠近。相较于国美电器而言,苏宁云商有市场占有率为3.6%的网络平台,而相 较于没有实体店经营的天猫,京东,新蛋等竞争对手,苏宁云商有遍布全国的门店连锁店,苏宁云商是网络平台销售与实体店经营同时具备的企业,而未来的零售行业是属于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时代,相较于苏宁云商的竞争者而言,苏宁云商具有其他几个企业不 具备的天然优势。加之苏宁云商开启云商模式,大力发展020模式,紧密的与时代接轨,所以笔者认为苏宁云商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 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故选择苏宁云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的市场对于商品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物美价廉,同时对服务有了更加荀刻的要 求,对于企业的要求也不仅仅只停留在企业单一经营上,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企业多方位

东风汽车财务报表报告

东风汽车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第四组 焦鑫130207212 马露130207219 王琴130207228 徐媛媛130207233 杨景园130207234 张秋圆130207239 张艺馨130207242 管晓彤130706105

战略分析 公司概况 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 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业 务分布在十堰、襄阳、武汉、广州四大基地,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 向世界”的事业布局。公司总部设在“九省通衢”的武汉。主营业务涵盖全系列 商用车、乘用车、发动机及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水平事业。 公司现有总资产732.5亿元,员工12.4万人。2008年销售汽车261.5万辆, 实现销售收入2691.59亿元,综合市场占有率达到14.08%。在国内汽车细分市 场,中重卡、SUV、中客排名第一位,轻卡、轻客排名第二位,轿车排名第三位。 2010年公司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3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2位。 一、经营战略分析 SWOT分析表 优势(S)劣势(W) 国内汽车系列产品较全的汽车集团公司之一,品牌价值优势突 出,是国内专注轻型商用车研发,设计,试验一体化研发院,是 我国较大的轻型商用车生产基地。 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机会(O) 威胁(T) 受益于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经济恢复仍存不确定性;行业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上 涨。 行业地位: 综合市场占有率达到14.08%。在国内汽车细分市场,中重卡、SUV、中客排名第一位,轻卡、轻客排名第二位,轿车排名第三位。2010年公司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3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2位。 二、融资战略分析 负债融资分析: 负债合计11,526,773,710.24 12,435,237,473.58 资产总计19,439,252,677.74 20,191,845,033.17 资产负债率约:59.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