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地热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双河油田核三段_油组沉积微相(2)

双河油田核三段_油组沉积微相(2)

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溢岸砂体、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重力流砂体和前三角洲泥, 研究层
段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水下溢岸砂体。根据
岩 电对应关系确定出典型测井相模式, 并通过测井相研究建立了研究层段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
以该模式为依据对工区内各单层沉积微相进行识别, 进而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对非均质
2 测井相模式的建立
2 1 原理概述 测井曲线解释沉积环境的基本原理是: 各测井信
息可反映岩 性 ( 粒 度、分选性、泥质含量 )、物 性、 层理类型 ( 倾角测井 ) 以及其特征的垂向组 合、旋
回性、厚度、顶底面接触关系等。这些特征在具体的 区、层岩心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标定下, 能够准确地反 映沉积相 [ 7 8] 。 2 2 测井相要素
收稿日期: 2008 05 28 作者简介: 施尚明 ( 1956- ) , 男, 博士, 从事地热与油气田地质研究。
2008年 10月
施尚明等: 双河油田核三段 油组沉积微相
35
这些都是划相的重要标志 [ 3 6 ] 。 1 1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 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是水上分流河道在水下的延伸部分, 在水下河道 中规模最大。沉积物以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及过 渡岩性为主, 一般呈正韵律。发育有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斜层理、波状层理等。 ( 2) 河口坝微相 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河口处, 岩性为灰、灰绿色 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常发 育有槽状及浪成 砂纹层 理、断续波状层理, 有时可见泥质条带及变形构造, 呈向上变粗的反韵律特征。 ( 3) 水下溢岸砂体微相 溢岸沉积是洪水泛滥期河道内的细粒物质随洪水 一起越过辫状水道, 在大水道间的低洼地带沉积的细 粒沉积体, 常为反粒序或复合粒序。水下溢岸砂体位 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 砂体一般是中心薄、两侧靠河 道边处厚。岩性以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砂岩、灰绿色 泥岩和泥质粉砂岩 为主, 具微细 交错层理、波状层 理、水平层理, 可见虫孔和搅 动构造, 底部 具冲刷 面, 呈正旋回序列。 ( 4) 前缘席状砂微相 岩性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泥岩 的薄互层沉积, 单砂层厚度一般小于 2 m, 韵律性不 明显。泥岩中发育有水平层理, 过渡岩中可见波状及 变形层理。 ( 5) 分流间湾微相 指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岩性组合主要由灰绿色 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泥岩一般呈块状, 过渡岩性中可见虫孔构造, 砂岩不发育。 ( 6) 重力流砂体微相 位于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前端的席状砂体中, 颗 粒不均, 分选较差, 平面上主要为椭圆形, 具有中心 厚、四周厚度渐薄的特征。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 岩、含泥粉砂岩, 以变形层理和鲍马序列为特征, 平 均单层砂岩厚度为 1~ 3 m。 1 2 前扇三角洲亚相 前扇三角洲亚相主要有前三角洲泥沉积微相, 其 沉积物以泥质为主, 发育水平层理。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五院_企业报告(供应商版)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五院_企业报告(供应商版)

近 3 月(2022-12~2023-02):
近 1 年(2022-03~2023-02):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3 日 生成
1 / 12
近 3 年(2020-03~2023-02):
1.3 项目规模
1.3.1 规模结构 近 1 年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五院的中标项目规模主要分布于 10 万元到 100 万元区间,占总中标数量 的 44.4%。500 万以上大额项目 2 个。 近 1 年(2022-02~2023-02):
1.4 地区分布
近 1 年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五院中标项目主要分布于河南等省份,项目数量分布为 9 个,占比企业近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3 日 生成
3 / 12
1 年项目总数的 100%。从中标金额来看,河南的中标总金额较高,表现出较高的地区集中度。
分地区主要项目
(1)河南(9)
序号
项目名称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业绩表现 .................................................................................................................................1
1.1 总体指标 ..........................................................................................................................1 1.2 业绩趋势 ..........................................................................................................................1 1.3 项目规模 ..........................................................................................................................2 1.4 地区分布 ..........................................................................................................................3 1.5 行业分布 ...........................................................................................................................5 二、竞争能力 .................................................................................................................................6 2.1 中标率分析 ......................................................................................................................6 三、竞争对手 .................................................................................................................................6 3.1 主要竞争对手....................................................................................................................6 3.2 重点竞争项目....................................................................................................................7 四、服务客户 .................................................................................................................................8 4.1 关联客户中标情况 ............................................................................................................8 4.2 主要客户投标项目............................................................................................................8 五、信用风险 .................................................................................................................................9 附录 .............................................................................................................................................10

天镇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

天镇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

第一部分县域基础资料第一节历史沿革天镇县在周朝属代国,战国时属赵国,称“延陵邑”,秦又设置“延陵县”,西汉设置“阳原县”,东汉改设为“当城县”“延陵乡”,隋朝属“云内县”,开皇初年设“玉泉驿”,元朝仍称“天城县”,明代设“天城卫”兼设“镇虏卫”,清代将“二卫”合并称“天镇卫”,后改称“天镇县”。

1952年撤消察哈尔省建制后,归属山西省,1958年天镇县与阳高县合并,1961年分县后,恢复天镇县建制,属雁北行署辖,1993年(雁北行署取消)属大同市辖县至今。

2001年进行撤乡并镇,撤宣家塔乡入逯家湾乡,大营盘乡入新平堡镇,孙家店乡入三十里铺乡,其余乡镇不变。

第二节县域概况天镇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东经113°53′30″——114°32′30″,北纬40°9′8″——40°44′35″之间,东临河北省怀安县,南靠河北省阳原县,西与阳高县接壤,北与内蒙兴和县毗邻,全县南北最长64公里,东西最宽52公路,全县总面积1635.1平方公里,占大同市总面积的11.6%。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2007年底,全县共设置5个建制镇、6个乡,221个行政村,包括玉泉镇(县政府驻地)、谷前堡镇、米薪关镇、逯家湾镇、新平堡镇、三十里堡乡、南河堡乡、贾家屯乡、赵家沟乡、南高崖乡、张西河乡。

二、地形地貌天镇县位于山西高原东北部,系阴山山系,境内群山绵亘,丘陵起伏,最低海拔976米,最高2106.3米,多在1000——1500之间,总的地形西高东低,基本地貌由山地、丘陵地、平川盐碱地构成,分别占总面积的51.2%、28.6%、20.2%。

天镇盆地位于大同盆地以北,内蒙地轴的南部山脉走向北西,与内蒙地轴一致。

自震旦纪以来长期受剥蚀,中生代燕山影响较大,基底褶皱颇为强烈造成本区北边山区的大断层,中部下陷而成地堑。

北部边山断层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水磨口至丘陵区相对为下降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岩性预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岩性预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有利勘探区带 早二叠世 施工进度 新疆 新概率积分 断层 提高采收率 控制因素 成岩作用 惠民凹陷 影响因素 形成条件 应变模拟法 应力场 平北地区 工程地质 川东南地区 岩石特性参数 岩石物理性质 岩石力学参数 岩性预测 岩性圈闭 山区 山东 层序界面 层序划分与特征 尼日尔三角洲 富水区 定量预测 定量分析 孔隙度 奥陶系灰岩 奥陶系 天然低频电磁波 大老爷府油田 多重分形模型 多属性分析 多尺度信息融合 多元回归 塔北隆起 坡体稳定性 坍塌周期 地震多属性 地震反演 地表沉陷 地理信息系统 地热 地层压力 地下开采 图像处理 四方台组-明水组 含隔水性 含油性 含水层
科研热词 预测模型 磁化率 瓦斯含量 地震属性 全新世 bp神经网络 鼻状构造 骨架砂体 预测分析 隐蔽油气藏 隐伏矿体 长岭凹陷 采矿工程 西安白鹿塬 西安泾阳南塬 能量厚度 纵向分辨率 粘滞性 立体单元 神经网络 矿床三维数学模型 现场监测 环境变化 特低渗透储层 爆破震动波 煤田三维地震 煤层厚度 煤体变形 煤与瓦斯突出 烃源岩 火山岩油藏 测井约束反演 测井响应 波阻抗反演 波动方程 油气勘探 河流阶地 水库下采煤 查干凹陷 有利沉积微相带 拗陷层 成藏模式 成藏条件 弯折带 岩性解释 岩性结构 岩性油气藏 岩体强度因子 层序地层格架 小间距隧道 导水裂隙带 大采深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走近中央水塔

走近中央水塔

務❺他傅第38卷第2期GEOLOGY OF SHAANXI2020年12月文章编号:1001—6996(2020)02—0012—06走近中央水塔董天印(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西安710054)摘要:本文从秦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特点,论述秦岭具有成为"中国中央水塔"的自然条件;从秦岭地区水资源特点,论述秦岭具备成为"中国中央水塔"的水源条件,从秦岭是长江、黄河支流重要补给水源、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说明秦岭这座"中国中央水塔"具有强大的储水输水功能。

秦岭泽被华夏,滋养无数中华儿女。

关键词:秦岭;中央水塔;水资源;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P942文献标识码:A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2020年国庆期间,有幸随“丈量大秦岭”团队走进秦岭,秦岭的俊美、秦岭的挺拔,秦岭的涓涓细流、秦岭的澎拜激流,秦岭的雄伟和秦岭的斑斓都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鸟鼠山渭河源、玉带河汉水源、南水北调丹江畔、淮河源头太白顶,亲历和见证了秦岭良好的生态环境、广茂多样的水源涵养和丰沛洁净的优质水资源。

由衷感到认知和保护秦岭这座“中央水塔”是秦岭区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认知中央水塔顾名思义:水塔是用于储水和配水的高耸构筑物,用来保持和调节给水量和水压的设施。

秦岭为中国的中央水塔。

秦岭位于北纬32°〜34°之间,横亘中国中部,是中央造山带产物。

狭义上的秦岭介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和汉江盆地之间,是渭河、伊洛河、嘉陵江、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约500km,南北宽约150km。

广义的秦岭,按照丈量大秦岭团队地质专家和地理专家意见,西起昆仑西倾山东侧,经陇南、陕南,东至伏牛山东缘,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东西长870km,南北宽约500km。

登封导游词

登封导游词

登封导游词篇一:郑州到登封导游词郑州到登封导游词来到河南,想必大家一定听到过很多河南方言。

其中河南地区方言中的最典型的一个字就是“中”。

许多人来到郑州,学说河南话,学的第一个字就是“中”。

其实呢,“中”是中国古代一个特别重要的观念。

它有中心,中央,核心的意思,也有:平衡,和谐,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意思。

我们所说的“中”,在审美上,讲究中和;在礼法上讲究中庸之道。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一本叫《中庸》的书,它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这本书上说:“中业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就是说:“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广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和谐发展了。

“中和”是指一种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十分完美的境界。

这倒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的国家不就是叫“中国”吗?2400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中说过:中和之美才是尽善尽美。

我们今天河南话中的“中不中”就是“行”或者“不行”的意思。

众所周知河南的简称是“豫”。

据许慎《说文解字》这本书是这样解释豫字的:左边一个人,右边一头大象,说明一个人拉着一头大象。

从而表明在远古时期的河南曾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是大象出没的地方。

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一直延续到殷商时代,为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据《尚书禹公》记载,大禹在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分为九州,而豫州指的就是河南广大地区,在九州中豫州地处中原,位居九州中心。

因而河南又被称为中州,中原。

后来“中州”就专指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的地区。

但是在今天中国的版图上河南虽然不像古代的豫州正处九州的几何中心,但从自然,政区,交通位置以及全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位关系看,河南仍不失为中国之中的地理位置。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全国地势自西向东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梯,河南正处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上因而河南省的地势不太高也不太低,离海洋不太远也不太近,降水不太多也不太少。

“方城夏道”与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大洪山.襄阳.)

“方城夏道”与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大洪山.襄阳.)
“方城夏道”与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大洪山.襄阳.)
说到南阳,只要看过三国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主要是诸葛亮的名人效应。名人嘛,大家都喜欢,特别是在现在名人效应可以转变为经济效益的今天。为了争这个“最受群众喜爱的军师”,南阳和襄阳两地可是打了千年的嘴仗了。
如果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还是有可能分析出诸葛亮是在哪里种地的。不过这与今天的主题无关,之所以先将这两个地名提出来,是因为他们其实可以算是一个地理单元的,也就是都属于南阳盆地。所不同的是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北部,而襄阳则在盆地的南部边缘。
关于夏道的具体位置,一直都有人的探究,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的结果。事实上将来应该也很难有很明确的结果。即使在这张〈河南——湖北地理关系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比之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栈道,在那个被我圈定为“方城夏道”区的区域中,有多个明显的山口可以通行。将之称为山口也许是不合适的,因为有的丘陵之间相隔有几十公里。
周人的应对方式就是尽量将楚人压制在江汉平原,为此他们需要占据南阳盆地,并将之作为控制江汉平原的屏障。
在最初的时候,周人无疑是成功的。在清除了南阳盆地的那些小部落后,周人成功的在此封建了一批姬姓的诸候国(另外还有一些非周人系统,但同样来自黄土高坡的小国)。
这并不代表楚人对南阳盆地没有欲望,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刚刚取得共主地位和大片土地的周人,气势正盛。而楚人的战略纵深还未及向南方展开,并无实力与周人争夺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大洪山.襄阳.)" title="“方城夏道”与随枣走廊 (南阳盆地.大洪山.襄阳.)"> 关于连接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些断续的丘陵,我们可以用一个名词来概括一下,就是“方城夏道”
之所以被称为夏道,是因为据传在夏代之时,中原地区就已经探索出进入南阳盆地的道路了,这条道路就被称作“夏道”。其实所谓夏道并不止一条,凡在夏代开发的,从中原核心区辐射至边缘地区的道路都会被称之为夏道。只不过在这里是特指进入南阳盆地的道路。

中国地理知识问答

中国地理知识问答

中国地理知识问答1.横断⼭⼭河相间处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原因:⼭⾕等温线向北凸。

原因:⼭⾕,地势低,⽓温⾼;⼭岭等温线向南凸。

原因:⼭岭,地势⾼,⽓温低;2.雅鲁藏布江⾕地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原因:等温线向上游凸(⾕地,地势低,⽓温⾼)3.伊犁河⾕地较周围地区降⽔多的原因:地处西风带,地形西部有缺⼝,有利于⼤西洋、北冰洋⽔汽进⼊,在⼭地迎风坡形成地形⾬。

4.分析说明地形对伊犁河⾕⾃然环境的影响。

西部敞开的半封闭地形,利于河⾕形成地形⾬;⼭地植被覆盖率⾼;河流⽔量丰富,落差⼤;北部⾼⼤⼭脉可抵御来⾃西伯利亚(北部)的⼲冷⽓流;南部⾼⼤⼭脉可阻⽌来⾃塔⾥⽊盆地(南部)的风沙⼊侵和夏季热浪侵袭。

5.在伊犁河⾕地区,有⼀部分⼭地长有“阴阳脸”,即⼀侧⼭坡林⽊葱郁(“阴脸”),另⼀侧⼭坡草地青翠(“阳脸”),出现了⼭脉“阴阳脸”的现象。

请说出“阴脸”的坡向,并运⽤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

北坡。

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林⽊⽣长旺盛;阳坡温度⾼,蒸发强,⽔分少,只适合草甸⽣长,从⽽形成这⾥⼭脉的“阴阳脸”现象。

6.试分析伊犁河⾕雾凇的成因。

伊犁河⾕为温带⼤陆性⽓候,冬季温度低;但上游河流落差⼤,⽔流急,冬季不易结冰;在河⾕容易形成雾且河⾕地形相对封闭雾不易扩散;⼤量雾⽓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粗细不同的树枝上,形成⼤⾯积的雾淞奇观。

7.海南岛⽓候东西差异的原因?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东侧位于⼭地的迎风坡⼀侧,受地形的抬升作⽤,降⾬较多;西侧位于⼭地的背风坡⼀侧,⽓流下沉,降⾬较少。

8.长⽩⼭地、⼤兴安岭、⼩兴安岭地区成为湿润区的原因?纬度较⾼,蒸发⼩,冬季有积雪,融化时可补充⽔量,故较湿润。

9.四川盆地冬季⽐同纬度地区⾼温的原因?受盆地地形的影响。

四川盆地北⾯有东西⾛向的⾼⼤⼭脉——秦岭、⼤巴⼭地,阻挡了冷空⽓的南下,故冬季⽓温较同纬地区⾼;10.海南夏季不是全国最热的地/区的原因?地处热带季风⽓候区,夏季云层较厚,降⾬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较强,⽓温不会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盆地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摘 要]南阳盆地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与华夏类型构造反接复合部
位,为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单断式中、新生代山间盆地,面积约1.7
×104Km2,主要热储层为新近系上寺组和古近系核桃园组。热水资源
储量为9.4×1010m3,年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9.02×1014J。
1 区域地层情况
根据普查区地形地貌、钻孔揭露,结合水文地质物探测井资料,
区域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中元古界定远组,新元古界耀岭河组,古生
界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下志留统、
上志留统、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中生界上白垩统,新
生界古近系始新统、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
全新统。
与地热资源有关的地层主要为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1.1古近系(E)
主要为廖庄组、核桃园组,主要岩性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
中部以灰色泥岩为主夹砂岩,下部为深灰色泥灰岩、泥岩、灰质砂岩
不等厚互层夹油页岩及含油砂岩,厚762m~2700m。
1.2新近系(N)
主要上寺组,岩性为红棕色砂质泥岩含砾岩。据钻孔揭露岩性为
橄榄绿色、兰灰色及灰兰色泥岩、砂岩及含砾泥质粗砂岩,具细而清
晰的水平层理,厚30m~ 932m。
1.3第四系(Q)
主要为中粗砂或泥质砂砾石、细砂、粉细砂、粉砂、粘土质粉砂、
粉质粘土、粘土等,厚约100m。
2 地热资源评价
南阳盆地地温梯度较高, 达3.4-4.5 ℃/100m,1 000米深度的
温度达51.5-54.3 度, 1500米深度的温度达70.4-71.4 度(表1)。
表1 南阳盆地地温梯度
构造 油田 地温梯度(度/100米) 备注

南阳盆地
魏岗油田 3.65
新庄油田 4.0
杨楼油田 4.0

泌阳浅层
古城油田 4.5
注蒸汽开采
井楼油田 4.3

泌阳盆地
王集油田 4.0
安棚油田 3.4
双河油田 4.0
下二门油田 3.4
2.1 热储层
本区常被利用的有新近系上寺组、古近系廖庄组及古近
系核桃园组一段三个热储层。
1) 上寺组热储层: 顶板埋深为78m~220m,底板埋深为550 ~
1200m,地层厚度为50 ~ 300m,热储累计厚度为30 ~ 150m。热储
层温度32 ~ 51℃,单井出水量为160 ~530m3/d( 降深20m时)
2) 廖庄组热储层: 顶板埋深为780~1100m,底板埋深为1200~
1330m,地层厚度330~550m,热储层累计厚度为32~110m,单井出
水量不详。
3) 核桃园组一段热储层: 顶板埋深为78~220m,底板埋深为
150~1900m,地层厚度为130~ 430m,热储累计厚度为26~350m。
热储层温度40~74℃ ,单井出水量为162~460m3/d( 降深20m时)。
2.2 传热导水通道
南阳盆地地热田内目前尚无大地热流测点,依据中国大陆地区大
地热流值统计结果进行的构造分区,南阳盆地位于华北-东北构造区
,平均热流值为59~63 mw/m2,与全国平均值相接近,属正常地热
区域。这意味着不存在深部高热背景,上部地壳不存在侵位的岩浆囊
一类的高温热源,区域大地热流是本区的供热热源,在可及深度范围
内( 以3000m深度为准) ,不具有高温地热资源形成的条件,属中低
温(25℃~90℃) 地热资源。
南阳凹陷区三面环山, 向南开口, 地表主要河流都向开口处径
流。深层水在山前地带接受大气降水和浅层水补给,向邻近区域径流
排泄或者越流补给浅层地下水。根据南阳地区深层地下水水压线,
可以看出深层热水径流趋势与地表水流趋势趋于一致, 都是在北部
山区补给, 向盆地开口方向径流排泄。因而凹陷区深层水可以得到持
续性补给, 为开采地热资源提供了保障。
赋存于新近系热储层中的地下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然而,普
查区热储层埋藏较深,上部还有80~800m厚的第四系覆盖层,新近
系热储层不大可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而是通过侧向径流方式
获取上游方向径流来的地下水的补给。
赋存于古近系热储层中的地下热水,起源于山前大气降水入渗,
通过地下水侧向径流和断裂带入渗后侧向径流方式获得补给。
2.3 地热水水质特征
1)上寺组
该地层地热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HCO3-,
水化学类型SO4 ·HCO3 Na型。热水矿化度为1363 ~1828mg/L,
属 盐 水,PH值为7.96~8.10,属中性水;总硬度( 以CaCO3计)为
144.97~255.8mg/L,属硬水。
地热水中氟含量达到了命名矿水浓度,偏硅酸含量达到了有医疗
价值浓度和矿水浓度,且水温较高,并含有铁锰锂和放射性元素等多
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疗保健作用,可作为供
暖、医疗及洗浴等用水开发。
2)廖庄组
该地层地热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 ,主要阴离子为HCO3-和Cl-,
水化学类型 HCO3 · Cl Na型 。热水矿化度为1115 ~1160mg/L,
属盐水; PH值为8.20~8.48/,属中性水; 总硬度(以CaCO3计) 为
74.6~75.54,属硬水。
地热水水温较高,并含有铁、锰、锂和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对人体
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疗保健作用,可作为供暖、医疗
及洗浴等用水开发。
3)核桃园组
该地层地热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 ,主要阴离子为HCO3-和SO42-,
水化学类型HCO3·SO4 Na型 。热水矿化度为1110~1235mg/L,属
盐 水;PH值为7.64~8.50,属中性水; 总硬度( 以CaCO3计) 为
74.5~369.2mg/L,属硬水。
地热水中偏硅酸含量达到了有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水浓度,水温较
高,并含有铁、锰、锂和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 素,
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疗保健作用,可作为供暖医疗及洗浴等用水开发。
3 地热资源量评价
热储法计算 ,南阳盆地地下热储量约4.86×1019J,其中地热流
体资源量约9.4×1010m3,地热流体中储存热量约1.62×1019J。

参考文献
李国良,蔡佳,甘华军,廖计华 南阳凹陷边界断裂带砂体反演及预测
史军超,顾春桥,郑华杰,白海超 等 南襄盆地区域大剖面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李清林,黄邦武,贾杰华,孟建 生南阳市区地热资源及成因探讨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