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点

1.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 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二、难点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一、整体感知

1.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2. 内容简介

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告诫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二、重点研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疏通文意,品味内容

1. 初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

(1)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表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如“盖”。

(2)行:操守、品德。

(3)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5)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6)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7)广才:增长才干。

(8)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沉溺。慢,懈怠、懒惰。

(9)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0)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1)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2)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3)日:时间,岁月。

(14)遂:于是,就。

(15)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接世:接触社会,被社会接受、认可,即对社会有用,适应社会。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2. 再读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明确:

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确: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在这里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作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明确: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不变的哲理。同时他告诫儿子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明确: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这句话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提高自身修养,最忌怠惰险躁。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明确: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人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守着陋室,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对爱子反复告诫,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否则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是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此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二)思考探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三、心灵回响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

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却是很难治愈的。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

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甲】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邑人奇之()(2)非淡泊无以明志()

2. 翻译下列句子。

(1)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4. 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

1. (1)对……感到惊奇(2)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