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创作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巴赫是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本文对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意义进行研究,包括体裁形式、作曲技法、多元性的内容、深

邃的思想性等。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会音乐的创作。他深受

路德派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他的性格标签上,虔诚的宗教性是需要提到的第一个性格特点。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到马丁•路德。他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始作俑者,新教的奠基人,主张信仰的唯一泉源是《圣经》,不需要教士来当中间人。他把《圣经》从希伯莱文和希

腊文翻译成德文,使大多数日耳曼民众都能以第一手资料了解《圣经》。这样,教会的权

利被削弱了,从而引发了新教与天主教在德国境内长达30年的战争。战争过后的德国中部、北部地区信奉新教,主要就是路德派新教,而南部地区仍信奉天主教。

爱森纳赫是巴赫的出生地,其境内耸立着巍峨的地标性建筑华特堡,马丁•路德曾在这个城堡中将圣经译成德文。巴赫幼年进入的爱森纳赫拉丁语学校,也恰恰正是200年前路德的母校。对少年巴赫而言,学习路德派教义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他7岁便开

始学习圣经、诗篇、教义问答,特别是德文和拉丁文的福音书和使徒书。后来在奥尔德鲁

夫老修道院,他又进一步学习了莱昂哈德•胡特尔的《神学概论》。在随后几年中,他来到吕内堡的米歇尔学校,在那里数年的唱诗班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16、17世纪的宗教众

赞歌曲目。可以说,巴赫的整个少年时期都浸润在丰厚的宗教土壤中,系统的宗教学习,

把巴赫培养成为一个虔诚的路德新教徒。

在他的一生中,虔诚的宗教性首先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上,他认为音乐是神性的表达,

而自己的音乐才华不过是上帝的恩赐,所以他将自己的音乐天赋悉数奉献给了世人。路德

信仰中认为职业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人的天职,人们应在所处的地位上尽到所赋予的责

任和义务。巴赫的一生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来履行他作为音乐家的责任和义务的。无论

是作为管风琴师、乐师还是后来的乐长,巴赫在每个职位上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不遗余力

地奉献。

其次,他一生着力将宗教元素植根于音乐作品中,用作曲技巧、作品内容来解读、歌颂、传播《圣经》,而这点也是受到马丁•路德的影响。马丁•路德本人十分喜爱音乐,也

懂得音乐,在宗教的改革上成功地利用音乐赢得了信徒。他曾创作出许多以简洁配乐而成

的曲调,加入欲传达的语言,一般称为众赞歌,又名圣咏合唱。巴赫致力于这种曲调的经营,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比如在他有编号的1120首作品中,有多达450首(1/3以上)是以众赞歌为基础创作的。马丁•路德的众赞歌集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他深深领会路德所说“音乐乃表达人类感情”的观点,将自己对上帝的热爱与

忠诚,植入其广袤的音乐作品中。如1717年在魏玛完成的《管风琴小曲集》就是一部众

赞歌前奏曲集,在它的扉页上,巴赫题词到:“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荣耀,为了对我的

同胞进行教诲”。不仅如此,他还曾劝导他的学生“按照众赞歌的词”来演奏众赞歌前奏曲。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巴赫的创作意图不仅为了上帝,他还能把教义融入具体的作曲

法中,尝试用众赞歌的主旋律陈述教义,而其他的对位声部负责“解释”释义,以此引导

学生按照教义的内容来正确演奏其作品。

路德教会的乐师,其主要职能是为礼拜天及神圣节日的礼拜提供新的音乐,所以巴赫

大部分作品都是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弥撒曲。早在魏玛时期的清唱剧中,巴赫就结合

了众赞歌的歌词和圣经中的词句。如在《来吧!异教徒的救星》一曲中,巴赫在宣叙调运

用意大利歌剧中的“卡瓦塔”风格来表现救世主的到来,又在咏叹调中运用“西西里舞曲”来表达对基督的欢迎。在莱比锡的20多年里,巴赫共创作了265首清唱剧,算下来平均

每个月要创作一首,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从创作的第二套清唱剧开始,巴赫倾向于让每

一首清唱剧都以众赞歌为基础,逐字逐句地把一首众赞歌用在开头和结尾的合唱乐章中。

《圣经》是巴赫精神世界的主体,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的受难曲,其

巅峰的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特选于1729年耶稣受难日(4月15日)首演,充分表达

了他对《圣经》虔诚的心态。《马太受难曲》选自《马太福音书》的章节,包括了引自圣

经的段落,还附加有27首抒情诗,体裁相当庞大,此曲中巴赫运用了新教圣咏那首著名

的《受难合唱》。曲调源自德国作曲家哈斯勒的一首世俗歌曲《我心烦意乱》,后来有人

配上了新教赞美诗《衷心希望》的歌词。在全曲中,此曲共出现了5次,每次的歌词和调性及和声配置都不同,特别是最后出现的两次,高尚和肃穆的情绪感人至深,用贝多芬的

话来概括就是:“它来自心灵,也能走进心灵。”巴赫认为这部作品十分重要,手稿抄写

得公正而整洁,并用红笔写出那些直接引自圣经的话,英国作曲家、音乐史学家帕里认为《马太受难曲》是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其存在就是最佳的佐证。

一.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体裁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种类和形式,是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理解作品内涵的重要依据。巴赫创作了巴洛克时期除歌剧以外所有的音乐体裁,现从声乐体裁和器

乐体裁两方面分析巴赫创作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一)康塔塔、受难乐、弥撒曲

在巴赫音乐的创作中,声乐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声乐创作又以康塔塔(流传下来的约200多首)最为丰富多彩。康塔塔是一种与清唱剧类似的以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组成的声乐套曲。巴赫的康塔塔在乐队的编制上进一步扩大,除了运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以外,

还加入小号、长号、定音鼓以及运用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数字低音,其内容丰富,表现手

法多样,有的具有史诗性,表现恢宏的气势;有的重抒情,描写内心的情感。巴赫的康塔塔有宗教和世俗之分,巴赫创作的宗教康塔塔,作品内容深刻,感情细腻,代表作如《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喊》。世俗康塔塔是为了贵族的应酬而作,它们多是些轻松活泼的“音

乐剧”,包含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和重唱。有的作品直接运用民间音调,具有农村生活

的情趣和城市生活的风情,代表作有《农民康塔塔从《咖啡康塔塔》等。

受难乐是宗教性的音乐,从中世纪的格里戈利圣咏变化而来,是为耶稣受难的故事而谱写的音乐。巴赫的受难乐形式和康塔塔一样,有独唱(喧叙调、咏叹调)、合唱和管弦乐,

歌词取自福音书,有叙述和发展剧情的作用。巴赫的受难乐中,以《马太福音》和《约翰

福音》最为出色。他们以强烈的戏剧性处理悲壮的体裁,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具有史诗般

的效果。在巴赫的受难乐中,一方面吸收了古希腊戏剧中合唱,意大利歌剧的因素,一方

面又继承了德国宗教作品和清唱剧的传统,具有同歌剧一样强烈的戏剧性。弥撒是一种天

主教堂日祷所运用的赞美歌套曲。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是弥撒领域的中最杰出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