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养殖业现状与持续发展的途径
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性

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性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食物供应的需求持续增加,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生产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其可持续性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挑战1. 环境污染:水产养殖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和底泥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暴发和缺氧事件,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 遗传资源流失:大规模的养殖活动可能导致野生鱼类遗传资源的流失。
人工选育和频繁的人工繁殖会导致养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从而使得鱼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3. 水资源消耗:水是水产养殖的必备资源,而大规模的养殖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
如果不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可能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二、解决水产养殖可持续性问题的途径1. 推行环境友好型养殖方式: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和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废水和废气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此外,鼓励使用生物除污技术和加强对底泥的处理也是重要的措施。
2. 加强管理和监测:建立水产养殖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测水质和饲料残留物,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加强管理,设置科学的养殖密度和合理的养殖周期,避免资源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过度压力。
3. 促进可持续养殖品种的繁育:通过加强对水生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行可持续育种和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
同时,注重保护和提高野生鱼类遗传多样性,促进其与养殖品种的交流,以增加养殖种群的健康与适应力。
4. 倡导节约用水意识:推广水产养殖的节水技术和农业灌溉的节水措施,如滴灌、雨水收集等。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采取措施防止水体污染。
三、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优势1. 提供食物安全:水产养殖能够增加水产品供应,满足人们对鱼类等水产品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多的高质量、营养丰富的食品。
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南 美 白 对 虾 养 殖 业 的
问 题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对 策
海洋经济的重视 ,特别是对对虾养 殖业的扶持、 科研院校的攻关与研
究 、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 ,200 2 年以来,虾苗生产量已经可以满足 生产需求。但是, 近几年来, 种质 退化问题日 益突出, 对整个对虾养 殖业造成严重影响。南美白对虾最 初是从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引进 的无特异病毒 (SPF 亲虾 ,其价 ) 格昂贵,品种纯净,只有少数具有 进出口资质、 势力雄厚的大企业才 能引进。但随着 2000 年后养殖大 面积的推广, 苗种需求量突增而价 格居高不下 ( 0 元 / 万尾) , 5 受利 益驱使, 一些商人通过走私南美白 对虾的第二、 三代或者直接从虾池 挑选若干代的大个体作为亲虾进行 繁育, 加上职能部门管理缺少宏观 调控,一时间小规模的育苗场如雨 后春笋般冒出来, 使得苗种市场鱼
量超过60 kg, 0 甚至有的达到20 0一 洲 产量直 0 3以〕 kg,
逼养殖极限。 规模化的生产和越来越高的单产和总产及不断增 大的产值背后, 只带给养殖业短暂的欣喜,如今高收 益的曙光已不再现, 直接表现是产量逐年上升而效益
不断下降。 0 1年以 如20 前产量相对稳定, 虾价一般 也维持在20~4 元瓜 甚至更高, 0 9, 养殖周期一般为 3个月 (如华南地区) , 产成本为 1 一 生 3 巧元瓜 每 9,
理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 平洋沿岸海域 ,是 目前世界上对虾 养殖的三大品种之一。由于其对盐 度、温度的适应性广,相互残食的 现象不明显, 养殖成活率高, 养殖
群体产量高等优点,1 9 年在我 9 国南方沿海地区大面积推广养殖一
举成功,并取得 良好的经济效益。 自1993 年全国虾病暴发后,中国 的对虾养殖业遭受沉重打击, 对虾 养殖及其相关产业一撅不振。南美 白对虾的引进,给中国的对虾养殖 业注人新的活力,并很快成为广 东、广西、 海南三省乃至全国对虾 养殖的当家品种。 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和探索, 全国各地结合当地的实际, 养殖模 式不断改进,养殖技术不断提高, 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在广东 、广 西 、海南三省 ,单造亩产达到
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与养殖建议

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与养殖建议【摘要】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本文围绕南美白对虾行业展开,首先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相关养殖技术和市场展望。
随后探讨了南美白对虾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养殖建议。
结论部分则强调了南美白对虾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养殖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南美白对虾行业的情况,并在养殖过程中获得一些建议,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壮大。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养殖建议、现状分析、养殖技术、市场前景、发展趋势、潜力、重要性、结语。
1. 引言1.1 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与养殖建议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高品质的水产品,具有优良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南美白对虾行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备受关注的品种之一。
本文将对南美白对虾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养殖建议,以指导生产者更好地开展养殖工作。
南美白对虾行业现状分析显示,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南美白对虾的市场需求逐渐攀升。
行业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养殖技术不够成熟、市场竞争激烈等。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养殖技术水平,优化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方面,应注重环境保护、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养殖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和稳定性。
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产量。
南美白对虾市场前景展望广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南美白对虾的市场潜力巨大。
行业发展趋势上,我们应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南美白对虾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南美白对虾行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南美白对虾行业现状分析南美白对虾是南美洲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由于其优质的肉质和高营养价值,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与养殖建议

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与养殖建议南美白对虾,又称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养殖的虾种之一。
由于该虾种繁殖率高、生长快、肉质鲜美,且能适应不同的水质和环境条件,因此被广泛地引进和养殖。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逐渐成为了海洋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从生长历程、市场需求、资源分析、养殖建议等方面探讨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的概况。
一、生长历程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历程一般分为孵化、苗种培育、生长期、收成、加工等五个阶段。
孵化期约为20~30天,苗种培育期约为30~60天,生长期为60~120天,生长速度高峰期为60~80天,收成期一般在日照时间转短的秋季,一次出塘率可达80%以上,年产量可达3000~5000公斤/亩,加工成为各种虾制品或直接出口。
二、市场需求与资源分析目前,南美白对虾的市场需求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亚洲、欧美等地都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
在中国市场,由于国内渔业发展相对落后,南美白对虾成为了国内市场上的热门商品,市场价格逐渐趋于稳定。
在全球范围内,南美白对虾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的势头,由此可见,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资源分析,目前全球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
但与此同时,由于行业初级阶段发展过快,引发过度投资和资源利用不当的问题。
在处理虾池废水、饲料等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养殖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养殖建议(一)选址南美白对虾的选址应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沿海盐碱地,距离水源、电源和市场较近的地方养殖。
选址时需要注意避开污染源、地震、滑坡或洪水等危险地区,同时应评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土地利用合规度等因素。
(二)虾池建设建设虾池时,应注意妥善规划虾池大小、深度、形状,并且应确保虾池底部有一定倾斜度,便于排泥、排水。
同时,为减少虾池内反弹波浪的影响,渔池应根据风向与库龄评估建造不同高度的沟坎或者设立隔离带。
对虾养殖工作总结

对虾养殖工作总结
对虾养殖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养殖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
业知识。
在过去的几年里,对虾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对虾养殖工作进行总结,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对虾养殖的发展现状值得肯定。
随着人们对对虾消费需求的增加,对虾
养殖业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许多养殖场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同时,一些养殖场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生态养殖模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这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对虾养殖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养殖场面临着水质污染、疾
病防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养殖者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成为了养殖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外,一些养殖场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行业协会和政府加强监管和指导。
未来,对虾养殖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养殖者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
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也需要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监管和指导,推动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对虾养殖工作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发展潜力的行业。
只有养殖者不
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支持和监管,对虾养殖业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淡水养殖对虾

淡水养殖对虾1.引言淡水养殖对虾是指在淡水环境中进行的对虾养殖业。
对虾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养殖动物之一,其养殖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淡水养殖对虾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以及对虾养殖的技术要点。
2.对虾养殖的基本情况对虾养殖是指在特定的水域环境中进行对虾的人工养殖活动。
对虾养殖业常见的基础设施包括养殖池塘或者水池、水处理设备、投饵器、增氧设备以及防汛防病林带等。
对虾养殖具有以下特点:•对虾适应性强:对虾能够适应广泛的水质环境,包括酸碱度、溶氧量等。
•淡水淡化:对虾根据水质的需要,能在淡水中进行养殖,不要求使用盐水。
•效益高:对虾成长快,肉质鲜美,市场需求大,养殖收益可观。
3.淡水对虾养殖的发展现状淡水养殖对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中国是全球淡水对虾养殖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
其他国家如印度、泰国、孟加拉国等也有相应的淡水对虾养殖产业。
当前,对虾养殖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养殖技术的进步使得对虾的养殖成本得到了降低,同时也提高了养殖效益。
管理方面,科学的养殖规划、精确的水质监测以及有效的疫病防控都为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淡水对虾养殖技术要点4.1 养殖池塘建设养殖池塘是进行淡水对虾养殖的基础设施。
池塘的设计应考虑水质控制、深度控制以及排水系统等因素。
合理的池塘设计能够保证对虾养殖的正常进行,提高养殖效益。
4.2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对虾养殖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控制水质参数,包括温度、盐度、溶氧量、酸碱度等,能够提高对虾生长速度、免疫力和产量。
定期监测和调节水质对虾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4.3 投饵与营养管理对虾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适当的饵料供给。
投饵的方式有手工投饵和机械投饵两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同时,对虾饵料的营养成分也需要合理配置,以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
4.4 疾病预防与治疗对虾养殖中常常会出现疾病问题,影响养殖效益。
对虾养殖调研报告

对虾养殖调研报告虾养殖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虾养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虾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农民开始积极投入虾养殖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本报告将对虾养殖进行调研,以便更好地推动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现状:目前,虾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沿海地区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虾养殖业在过去几年内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据统计,全国虾养殖的渔业面积达到了500万亩,养殖户数量超过40万户,年产量超过150万吨。
虾养殖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也有部分出口到国际市场。
三、影响虾养殖的因素:1. 水质:虾类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等因素。
养殖户需要保证虾池水质的稳定以及水质的定期检测。
2. 饲料:合理的饲料搭配对虾养殖至关重要。
高质量的饲料能够提高虾的生长速度,增加产量,同时,过量或不适量的饲料会对水质造成污染。
3. 疫病防控:虾类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如白斑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减少症等。
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够减少虾养殖业的风险。
四、发展趋势:1. 技术升级:虾养殖行业将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物联网等,提高生产效率和监控能力。
2. 绿色养殖:为了应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虾养殖业将致力于实现绿色养殖,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 产业链整合:虾养殖行业将积极探索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实现互利共赢。
4. 市场拓展:虾养殖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出口比例。
五、存在的问题:1. 水质污染: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和不当处理废水,导致水质污染问题严重,需要加强科学管理。
2. 产业链薄弱:虾养殖的上下游产业链缺乏协调,导致成本过高和利益分配不公平。
3. 疫病风险:虾类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需要加强防控措施,减少风险。
4. 供应链短板:虾养殖行业供应链的短板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供应链建设。
湛江市遂溪县对虾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湛江市遂溪县对虾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一、对虾产业现状:作为湛江市的一个县,遂溪县地处广东省的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合对虾的养殖。
目前,遂溪县的对虾养殖产业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养殖规模小:目前遂溪县的对虾养殖主要是以农户的小规模养殖为主,养殖基地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养殖效益不高。
2.技术水平低:大部分农户在养殖技术、养殖管理、防疫方面存在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问题,导致养殖效益不稳定。
3.市场发展不稳定:由于市场需求的波动和价格的不稳定,对虾种植户的收入也不稳定,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二、对虾产业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遂溪县对虾产业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我有以下几个建议:1.建立规模化的养殖基地:鼓励农户合作成立对虾养殖合作社或养殖企业,统一规划和管理养殖基地,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益。
2.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开展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增加对虾的保护和养殖效益。
3.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建立对虾养殖市场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市场行情,帮助养殖户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从而调整养殖规模和销售策略,降低市场风险。
4.加强疫病防控: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对虾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降低疫病发生的概率,保障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5.拓宽销售渠道:拓宽对虾的销售渠道,发展多元化的销售模式,与餐饮企业、超市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对虾的市场竞争力和降低销售风险。
6.推动优质对虾认证: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优质对虾的认证工作,提高对虾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市场。
综上所述,要发展遂溪县的对虾产业,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建立规模化的养殖基地,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市场信息服务,推动优质对虾认证工作,提高对虾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遂溪县的对虾产业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虾养殖业现状与持续发展的途径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 王东石高锦宇 中国对虾养殖业,1985年以前稳定发展,养虾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1991年产量达到21.9×10
4
t。由于数量
级的扩展、生态环境恶化和白斑病(WSBV)的危害,1993年滑坡,1994年产量降至6.3×10
4
t,
1995年后逐步复苏,到2000年产量恢复到21.79×10
4t,2001年又迅猛增产到30.4×104
t。二十
多年的发展有许多成果和经验,有必要加以分析研究,以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 对虾养殖业现状1.1现状从1995年开始,全国养虾业逐步复苏,产量以每年2×10
4
t的幅度逐年上升。到1997年达
10.3×104t,2000年对虾养殖产量达到21.79×104t,恢复到最高产量,其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产量达13.4×10
4
t,占全国产量的61%(见表1)。
近几年的养虾生产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南高北低的状况。2001年养虾业发展迅猛,产量达30.4×104t,面积达23.64×104hm2。重点产区
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2001年三省养虾产量达19.56×10
4
t,占全国产量的64.3%,其中
白对虾的产量超过50%。北方四省市(山东、河北、辽宁、天津)2001年产量只有5.97×10
4
t,仍
未走出低谷。每年仍有50%~70%的虾池不同程度地爆发白斑病(WSBV),严重地制约着养虾业的发展(如图1)。表1 2000~2001年中国大陆各省市对虾养殖产量、面积统计
省市产量/t
2000年2001年面积/hm22000年2001年单产/kg・hm-22000年2001年海 南23250482917759920330195247
广 东7522998439381864335919672270
广 西3511448919140581717724982847
福 建1409418746140521512710031239
浙 江112422060117581204226391007
上 海1104254733970132473633
江 苏419369641106714073387495
山 东25184272955812059598433458
河 北13582141001928719822704711
天 津331644112534193413082280
辽 宁11652138693844135004303396
总 计2179943041822214242364409841286
注:上表统计数字引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1)。 南方三省养虾业的高速发展有其比较区位优势:适宜的亚热带自然条件,适宜养殖的高温品种(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以及高位水池养殖技术的成功推广,高额资金的投入等促进了养虾业的高速发展。1.2存在问题对虾养殖业近几年又出现了无序无度的发展。据调查,湛江等地的可养虾海岸带,盲目超量建虾池,又不量池定产,盲目追求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南方养虾高速发展的许多地区虾池密度过大,虾池放苗量超过虾池的承载量,因此面临着新的环境生态危机。近几年沿海各省均发展淡水调盐养虾、养鱼,
其中大部分虾场、鱼场无节制抽取地下水,照此下去,必然造成海岸带地层下陷,海水倒灌,严重破坏海岸带和淡水水源。广西等地毁稻田和红树林建虾池,均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环境的恶化,
必然要出现“灾难性”的危机。
3《渔业现代化》2002年第3期 养虾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重走“数量级扩展规模式”的历史误区。解决当前问题的重点决策是把养虾业的优势海岸带的科学规划和综合管理落实到实处,并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养虾业的持续发展。
2 科学规划与综合管理2.1 中国对虾养殖业发展战略中国对虾养殖业区域性科学规划与综合管理,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其内涵包括两重含义:“需求”和“限制”。2.2 以环境容量基准为基础控制污水排放总量养虾业的持续发展,要适度合理地开发,要限定在其近海海域环境容量基准的基础之上。制定环境容量的基准,重要的根据是污染物的毒理性质,以制定暂行的水质基准。对虾养殖业污水排放,应根据不同海区的环境资料和环境容量基准,确定环境容量的极限估值和其污水排放配额。并要建立环境评价制度,及时调整污水排放总量,并控制污水排放最小量值和建立污水排放配额的收费制度以及有偿使用海岸带的许可证制度。2.3 建立网型结构的经纬式管理系统以养虾业为主体的海岸带区域,必然涉及到其他行业:盐业、农业、海洋工程、观光旅游等。协调发展和管理各行各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网型结构管理系统是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结合的方式。网纲是政府系统专门从事管理的部门,经线为负责规划、渔政、环保、港口、旅游等职能的专业职能部门,纬线是战略决策、政策法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等各种管理方法。3 调整优化对虾养殖结构3.1 调整对虾养殖结构势在必行对虾养殖业高速发展的2000年养殖面积22.14×104hm2,产量21.794×104t,单产984kg/hm2。其中福建以北各省市养虾面积16.14×
104hm2,占总养虾面积的72.89%,平均单产522kg/hm2,属粗养水平(见表1)。2001年全国养虾面积23.64×10
4hm2,产量30.4×104
t,平均单
产1286kg/hm
2
,从整体讲仍然是低水平的扩展。
因此,必须优化海岸带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对虾养殖结构。3.2 向集约化养殖发展集约化养殖通称为工业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所谓集约化养殖,即集现代设施于一体的养殖方式。其高效的养殖方式,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是养虾业的必由之路。调整养殖方式结构,重新定位不同养殖方式的面积配比,逐步调整到适度规模和水平。建议养虾业定位在以下水平:
年产量/kg・m
-2养殖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养殖模式
1.0~1.25~10精养0.2~1.050~60半精养0.2以下30~40粗养
3.3 调整品种结构近几年全国兴起养殖南美白对虾热,已占总产量的50%以上。白对虾的遗传性状是否稳定?
对我国虾类资源的生态平衡有多大影响?况且它已带进新的病毒性疾病———桃拉病毒(TSV),对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影响均未进行科学研究和评估。要适度压缩白对虾的养殖比重,保护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的珍贵种质资源,加强这两种虾的
4《渔业现代化》2002年第3期遗传育种工作,培育抗病的良种,加大其养殖比重。3.4 推广清洁养殖清洁养殖生产与养虾业的结构配比、布局是密切相关的,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海岸带的污染,使我国有限的海岸带资源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它的养殖生产工艺是全过程控制。结合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规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开始到终端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进行分析,建立完善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措施,控制养虾生产的各个环节,使上市产品质量最大限度的接近“零缺陷”,可大幅度提高养虾生产的经济效益。4 技术进步4.1 生物工程(1)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成功地应用于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对虾白斑病毒(WS2BV)等的检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已制成“病毒检测试剂盒”,可方便地对水质、亲虾、虾苗、饲料、底质的病毒进行检测,并可成功地预报疫病的爆发。(2)免疫预防、基因重组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可用于虾卵、虾苗的浸泡免疫,其特点是安全稳定性好,易规模生产。产品不久可望问世。(3)转基因抗病毒虾苗,不久可望问世。(4)SPF———“无特定病原”的亲虾和虾苗已用于生产。(5)常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培育抗病虾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培育的虾苗已有6代,可部分地供养虾生产用苗。(6)微生态制剂:经过特殊筛选的微生物,进行基因调控和驯化的基因工程菌,能快速降解、吸收和转化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并能形成优势种群,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和有害藻类的生长繁殖,可作为水产环境中的生物修复剂和饲料添加剂。国外微生态制剂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包括水产养殖业在内的整个环境保护领域,并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也有若干产品上市。4.2 水质净化处理技术(1)微生态环境修复剂,为首选产品之一。(2)纳米净化剂,其核心“Z式方法”是将纳米材料用特定的方法加入传统的水处理剂,其巨大的表面积、极高的表面活性和特有的三维硅石结构,使净化药物分子理化性能改性,净化絮凝效果倍增。(3)纳米863生物助长器:系国产并由国家科
技部推广的农用纳米材料。它能吸收周围的电磁波,转换成能量向周围物质传递,提高活性。广西南宁水产良种厂试用纳米863生物助长器养虾,
与对照池比较,池水清爽透明,换水量减少50%,
虾苗成长旺盛无病,成活率高。(4)工业化养殖水处理技术:臭氧—泡沫分级
分离法,有时称之为曝气浮选法。泡沫分级分离一旦同臭氧结合,能有效地氧化和分离有机物和有毒代谢产物。4.3 免疫增强剂加强对虾营养生理研究,优化配合饲料的质量和加工工艺的同时,要研究使用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对虾抗病力和饵料转化率。(1)肽聚糖等多糖类:多肽糖(petidoglgcon)
简称PG。饲料含量0.01%,按每kg体重每日0.2mg喂1周,停1周。(2)维生素C:大剂量的维生素C使血液中
的白细胞数量增加,增强抗病力。以0.2%~0.4%加入对虾配合饲料中。(3)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部分
,
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物的损害。鱼虾需求量:大西洋鲑需求量为0.15~0.40mg/kg。饲料加硒酸钠量应小于0.3mg/kg。目前大量证据表明硒至少有3种硒蛋白在免役系统中发挥作用,成为保护性的氧化还原酶。在缺硒的宿主体内,无害的病毒变成有害的病毒。建议在养虾中试用。5 结语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和综合管理的基础之上。以环境容量为基础,调整养虾结构,保持适度规模,优选高新技术,
优化组装配套成规范模式,促进养虾业持续向前发展!□[通讯地址:(100032)北京西单民丰胡同31号]
5《渔业现代化》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