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罪与罚》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罗德热兹基为中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罪恶的本质。
读完《罪与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主人公罗德热兹基在小说中承受着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他的罪恶感和良知的谴责让他陷入了无尽的苦恼之中。
与此同时,他又展现出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寻,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我深感震撼。
此外,《罪与罚》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小说中的贫民窟和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而主人公罗德热兹基的行为和思想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社会现实的描绘让我深感触动。
通过阅读《罪与罚》,我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部小说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洗礼。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罗德里克的心路历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罪恶的问题。
读完《罪与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主人公罗德里克虽然
犯下了罪行,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自己行为的痛苦和懊悔。
小说中对罗德里克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小说也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进行了探讨。
罗德里克的罪行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却受到了社会和法律的制裁。
这让我思考到,个人行为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罪行和惩罚之间的复杂关联。
最后,小说中对罗德里克的救赎和成长也让我感到深深地触动。
通过罪行和惩
罚的经历,罗德里克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开始追求内心的清白和真理。
这种对内心的反思和成长,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感动。
总的来说,读完《罪与罚》,我对人性、道德和罪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
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洗礼。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罗德里戈·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和心灵的挣扎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罪恶的本质。
读完《罪与罚》,我深受震撼。
小说中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物,他因为贫困和对社会的不满而犯下了谋杀罪。
在犯罪之后,他的内心经历了种种挣扎和煎熬,同时也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和社会的惩罚。
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本质,让人不禁思考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情感丰富多彩,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作者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命运,深刻地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道德观念,引发了我对人性、罪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同时,小说中的描写也让我对俄罗斯社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对这个神秘而又复杂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读完《罪与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
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力作,让我对人生、道德和
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罪恶的可怕和内心的挣扎,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和对社会的责任。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
典之作,也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文学巨著。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罪与罚》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罪与罚一部大部头的书,看了一些书评,关于犯罪心理学,对俄罗斯贫富不均的丑陋社会的无情揭露等等等等。
下面我写一下我的看法,不是科班出生,勿喷。
在看小说后半段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这个老太婆该不该杀。
一方面,正如主人公所说,他是一个虱子,杀了她还可以造福无数人。
但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再卑鄙龌龊,我们似乎也没有权利去结束她。
但是,假如一个人真的能够成为拿破仑,那么,这样的纠结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
好在小说在结尾给了我们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否符合每个人的观点看法,这毕竟是作者最终在人性的罪与罚间作出抉择。
小说最吸引我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拉斯科尼福本人,他本人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
心怀理想,但这种理想符不符合实际我们又不得而知。
志向远大,但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志向是不是年轻人的年少轻狂。
他既是一个善良的人,又是一个自私的人,即使一个自尊的人,又是一个虚荣的人。
但这似乎才是一个现实的人,不是小说的人。
吸引我的第二个方面便是小说紧张的节奏和人物双方之间步步为营的对话。
尤其是拉斯科尼福与波尔菲力之间的几次对话,真的是让人紧张到了极点。
像这样的节奏,小说中比比皆是。
我一直认为一部小说或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则在于,你永远无法知道她的结局会是什么。
这部小说中,会有一切你喜欢的人物,各种性格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大团圆形式的结局的。
《罪与罚》读后感(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真的是细腻到了极致,看着主角的癫狂,不安,痛苦与自我折磨,竟愿意原谅和宽恕这个可怜的罪犯。
读过不算太多陀氏的作品,总感觉他在用文学传道。
我不太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与书中的时代背景,只看到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是病态,神经质的。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贫困学生罗德里戈·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主人公,描述了他因为一时冲动而杀人后,内心的挣扎和良知的煎熬。
通过对罗德里戈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本质。
读完《罪与罚》,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罗德里戈虽然犯下了罪行,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自己行为的痛苦和自责。
他的内心世界被作者描绘得非常细腻,让人感同身受。
同时,小说也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遭遇,探讨了社会对贫困者的歧视和压迫,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这些都让我深思。
通过阅读《罪与罚》,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罪恶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我深深沉浸其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世界,让人们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总的来说,读完《罪与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
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的作品。
它
让我对人性、罪恶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行
为和内心有了更加深刻的反省。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罪与罚》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充满了激情和思想深度。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首先,这部小说的情节非常吸引人。
故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穷大学生,他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他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然而,在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这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思想深度,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其次,这部小说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既有着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才智,又有着软弱无力和道德困境。
他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让人深感同情,同时也让人对他的人格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索尼娅姑娘的角色也非常出彩,她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女性,她的出现让拉斯柯尔尼科夫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此外,这部小说的主题非常深刻。
它探讨了罪与罚、道德与信仰、自由与束缚等主题,让读者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罪恶和困境。
最后,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也非常独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和思想深度,他的描写细腻入微,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他的叙述方式也非常独特,有时候会用到一些非常复杂的句子和词汇,但是这并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反而会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和角色的内涵。
总的来说,《罪与罚》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它不仅有着吸引人的情节、出色的角色塑造、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还让我们深入思考人性和社会的问题。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内心永远珍藏的一部经典之作。
《罪与罚》读后感5篇
《罪与罚》读后感5篇篇1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
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
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
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篇2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罪恶的本质。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于人性的探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德里安·罗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充满内心矛盾和挣扎的人物,他在贫困和压迫的环境下,选择了犯罪。
然而,他的内心却时刻被良知和道德所困扰,这种内心的煎熬和挣扎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罗斯科尔尼科夫的痛苦和无助。
他的罪行虽然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和愤怒,但却深深地伤害了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人。
通过罗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本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人无法忘怀。
同时,小说也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罪与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罪恶的本质。
这部小说让我对于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深刻的人生智慧,成为一个更加善良和正直的人。
字《罪与罚》读后感
字《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
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叶甫盖尼·洛夫的犯罪
和内心的挣扎为主线,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罪恶、救赎等永恒的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叶甫盖尼·洛夫是一个
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因贫穷和对社会的不满而犯下了谋杀罪。
然而,在犯罪之后,他的内心却经历了煎熬和挣扎,他渴望得到救赎,渴
望摆脱罪恶的包围。
作者通过叶甫盖尼·洛夫的内心世界,展现了
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也令我深感震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19世纪俄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对贫困人民的冷漠和压迫。
这让我不禁思考,现实社会中是否
也存在着这样的罪恶和不公,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和改变这些现实的
问题呢?
通过阅读《罪与罚》,我不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共鸣。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都令人动容。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情感充沛,读起来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读完《罪与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社会现实等重大议题的深刻探讨。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人生、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罗德里戈·罗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和内心挣扎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罪恶的本质。
通过读完《罪与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罪恶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罗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他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和对良知的挣扎让人动容。
他的犯罪行为和最终的忏悔,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贫困、犯罪、道德沦丧等现实问题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这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罪与罚》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让我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是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去阅读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无的十字架
——
读《罪与罚》
姓名:王芷婷
学号:1430130277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1402
负罪感和羞耻心有何区别?
——题记
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曾写过一本小说《虚无的十字架》,讨论了如何对犯人进行惩
戒的故事,在书中最后说“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
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在东野眼中,刑罚真的无力很多,“无论
凶手事后如何反省,多么后悔,死去的生命都无法复活。”,其实真正的惩罚来自良心的声音
和日复一日的不安感......
在《罪与罚》中,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着重描写了穷困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杀
了高利贷的债主之后一系列复杂混乱的心理活动,和紧张扭曲的神态表现。作者的叙事并没
有依照案情的发展来铺陈,而是完全按着主人公潜意识的想法将“犯案--隐藏--矛盾--折磨
--自首--审判--获释”这整套情节串起来的。尤其是在刚刚犯案后,主人公敏感的神经描写
的异常真实。“寒颤使他浑身战抖起来”“他深信自己丧失了一切能力,连记忆,连简单的思
考能力都已丧失殆尽,这想法在折磨着他,使他无法忍受。”1犯案之后的罗佳,常常生活
在幻象中,常常陷入无尽的恐慌和混乱中。他逃避听到任何有关杀人案的话题,但又忍不住
去了解警察调查到哪一步了;他一见到警察就冷汗直流,以为是来逮捕自己的,一听到是为
别的事来的,就长舒一口气。这都是犯人作案之后的正常心态,“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这
么来的,其实最后出卖犯人的就是他自己,是他的羞耻心。他将自己绑在了十字架上,每天
他的潜意识都在鞭挞着自己,这使他绝望,使他胡言乱语,甚至使他的生活更加痛苦。
作者在写文章时,把重点集中在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上。尤其是罗佳刚刚犯案返回住
处时,对话与动作描写都极少。这种写法与“意识流”相当类似,所有的事件发生都由意识
加以联结,更显真实。因为在罗佳当时的精神状态下,已无暇顾及到他人的话语和自己的行
为,只专注于精神上的思考,更能体会到主人公当时彷徨的内心世界。
就如同罗佳混沌的内心一样,作者对于人物的设定也是具有矛盾性的。这种强烈的对比
首先存在于罗佳自己身上。“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词在俄文中就是“分裂”的意思,这就预
示着罗佳人格的双重性。一方面他残忍、狡猾,用斧头活活砍死了高利贷主,甚至为了灭口
还差死了高利贷主无辜的妹妹,犯案前还厚颜无耻地为自己的罪行找借口。另一方面他又善
良、正直、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在故事一开头罗佳就无私地帮助了退职的九等文官马尔梅拉
多夫,将自己身上所剩无几的钱相当一部分留给了那个和自己一样穷困潦倒的家。在上大学
时,他还帮助了家境困难的同学,帮他给生病的父亲找医生,甚至在父亲去世后还帮忙安葬。
一时的帮助并不能说明什么,长期坚持不懈的给予才难能可贵。这样看罗佳又比那些明哲保
身的人强百倍。正是这种多面性,使得主人公的形象丰满可感,成为一个成功的圆形人物。
再次,强烈的对比还发生在罗佳的朋友拉祖米欣和律师卢仁身上。拉祖米欣是一个积极
乐观向上的人,充满正义。他和罗佳一样辍学了,但他辍学没多久,就努力创造条件,让自
己继续求学。如果罗佳也和拉祖米欣一样积极地投入生活,有可能就不会犯下命案了。相反
的,律师卢仁却是个自私、伪善的人,他是个道貌岸然的极端利已主义者。他早相中了杜尼
亚,认为娶这样一个贫寒家庭出身的姑娘,会使她对他感恩戴德,老老实实听他驱使,本应
该代表正义的人却是一次次叫人失望。作为律师还恬不知耻地诬陷索菲娅。一个人可以不相
信法律,但应该相信正义。
拉斯科尔尼科夫创造了一种可怕的理论,就是杀人无罪。只要目的是好的,做坏事也是
1
摘自《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非琴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对的。简单地说,为了达到一个正义的目的,可以选拔任何见不得人的方法。即不择手段。
而任何一种目的,即便是极度的自私,也都具有社会和个人的双重意义,如此一来,人们便
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所有目标了。比如聚敛钱财,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状况,但钱财
聚敛以后,可以扩大化生产,因为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聚敛钱财也就没有了值得谴
责的地方。因此欧洲人可以毫不犹豫地踏着鲜红的印第安人人血渍前进,只因为他们脖子上
挂了银质项圈,耳朵上穿了金质的耳环。这种理论成就了许多伟人,或者说所有的政治伟人
都是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取得成就的。比如拿破仑,“他突袭土伦,在巴黎进行屠杀,把一
支军队忘在埃及,在远征莫斯科时消耗了五十万人,最后在维尔诺说了一句双关语便溜之大
吉”。不过,拿破仑这样的军事政治伟人都是无意识地运用这种理论,也就是伏尔泰所说的,
“国王们可以成团地杀人却不会受到处罚”。而拉斯科尔尼科夫将之变成理论,这种理论将
人类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只是一种繁殖同类的材料”,而繁殖的结果只能是供第
二类屠杀或者驱使;“一类是非凡的人”,即具有在他们的环境里说出新见解的才能或者禀赋
的人”。第一类人只能循规蹈矩地生活,而第二类人“全都犯法,根据能力大小,他们是破
坏者或者倾向于破坏的人”。我们不能说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任何伟人都是打破了旧的社会
规范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勋业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是相当自负的,自负的表现便是将自己当成
了第二类人,也就是未来的伟人。
贫穷带给人痛苦,但不能因为贫穷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有钱无罪,无钱有罪”这是
韩国1988年著名的犯人越狱事件中嫌疑人所喊出的“口号”。如果你什么都不做,贫穷有可
能会成为别人同情你的资本,但是一旦犯下罪,一切理由都会随着你的罪而烟消云散。每个
人都有难以诉说的苦衷,但在法庭上只会有有罪和无罪两种结果。法律是无比冷静的,无比
理性的,很少有温情存在。罗佳杀了高利贷主,高利贷主的痛苦已经结束,但罗佳的痛苦才
刚刚开始,这使他生不如死。六章内容,只有第一章涉及到了“罪”的部分,其余五章都在
说罗佳所受到的“罚”。这种不平衡的篇幅分配,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无力感和绝望感。
人只有感到生活中的希望才能鼓起勇气,索菲娅就是罗佳的曙光。其实,索菲娅就是女
版的罗佳,她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在她第一次外出后,回到家把钱摔在桌
上的时候,不知道她的内心作何感想。无奈,委屈,愤懑?无论她做了怎样的反抗和心理斗
争,她都坚强的活下来了。她用自己的积极在影响着继母,影响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她既
然做出了选择就无怨无悔;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咬牙坚持;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承担应有的后
果。就是索菲娅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罗佳,他第一次来到索菲娅的住处时,一下子跪倒在她
的脚下,对她说:“我不是向你膜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苦难膜拜。”索菲娅对人类怀着基
督的爱,甘愿为人类受苦。他让索菲娅念《新约全书》给他听,他发现他与她走的是一条路。
他彻悟了,决心去受苦,并让索妮亚同他一起去。索菲娅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想用自己
的信仰带给罗佳解脱,在罗佳对她坦白自己的杀人事实时,索菲娅回答说:“应该去受苦赎
罪”并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去,无论天涯海角。
索菲娅对于罗佳就是一株救命稻草,就像杀人犯抓住专职援助律师一样。在大家都对杀
人犯嗤之以鼻的时候,律师也要相信他,为他争取正当权益。很多律师在辩护结束都这样说,
真希望犯人在犯案前就遇到能帮到他们的人。那样他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站在法庭接受审
判。索菲娅就是这样意义存在的人,她的出现,是希望,但又是绝望;是力量,又是软肋。
作者在行文结构中,巧妙地运用了闭锁式结构,先写罗佳犯案前的谋划和最终实施的一
系列事件,之后才通过拉祖米欣的回忆,法庭的调查,一一揭示罗佳为何落到如此地步,并
犯下凶杀案。这样直入高潮的写法,增加了作品的震撼性,使读者快速进入状态,使情节更
加紧凑,不浪费一字一句。
现在读《罪与罚》,更多的是关注他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想变成“非凡的人”而去犯
罪,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做下不可挽回的事情。如果心有邪念的人读了这本书,希望他能努
力地寻找他现实生活中的“索菲娅”;如果善良的人读了这本书,希望他能给周围潜在的“罗
佳”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到生活的温暖,让他们能鼓起勇气积极地活下去。
虚无的十字架,捆绑着的犯人的灵魂,让他们无处可逃。这比身体上的刑罚更加残酷,
更加使人有一种窒息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被发现,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被指控,不知道明天
会不会被宣判死刑。他们拷问着自己,他们束缚着自己,他们扼紧自己的喉咙,他们感觉每
次呼吸都会给警察留下证据。只有自首,才能使自己挣脱这个十字架,迎来新生。犯罪本身
就是一种折磨,不要使自己陷入两难的抉择中,犯下罪就要负责,这是最基本的底线,是“罪”
这个“因”的“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没有人能逃脱惩罚,只是
形式不同而已。不要逃避惩罚,因为逃避比惩罚本身可怕百倍。
负罪感是犯案时良心的声音;羞耻心是犯罪之后怕被发现的不安感。
负罪感无罪,羞耻心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