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囊疾病,其特征是在胆囊壁上形成黄色肉芽肿,可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和慢性炎症反应。
本文将讨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
影像诊断: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超声图像显示胆囊壁增厚,呈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的不均匀增厚。
增厚的胆囊壁上可见多个回声均匀或不均匀的黄色肉芽肿。
超声检查还可判断胆囊壁的纤维化程度。
2. CT扫描:CT扫描可在横断面显示胆囊的形态和壁厚度,以及黄色肉芽肿的形态特征。
黄色肉芽肿呈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与胆囊壁相连。
CT扫描可以帮助评估胆囊周围的组织和淋巴结是否受到侵犯。
3. MRI检查:MRI检查以其优异的软组织对比效果,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MRI图像能显示胆囊壁的增厚和形态特征,以及黄色肉芽肿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手术治疗: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胆囊切除术。
手术可以通过开腹或腹腔镜进行。
在手术中,首先检查胆囊周围组织和淋巴结是否受到侵犯,并进行适当的清理。
然后,切除胆囊,确保患者没有残留胆石和胆囊结石。
清除黄色肉芽肿,以防止复发。
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腹腔镜手术相对创伤小,恢复较快。
但在患者存在严重炎症、黄色肉芽肿广泛分布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开腹手术。
总结: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胆囊疾病。
通过超声检查、CT扫描和MRI检查可以帮助进行准确的影像诊断。
手术治疗是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切除胆囊并清除黄色肉芽肿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手术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的超像图表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 志 2 0 年 5月第 】 卷第 5 02 l 期 C i J  ̄ ng . y20 . h Ut o orMa 2 n L r 0
1. o5 1 N
3 9 ・ 1
认真分析 。其鉴别 点为 : ①子宫 角 部妊 娠 的孕 囊与 宫腔相 通 ; 间质部妊娠孕囊 与宫腔不 相通 。② 前者囊胚 光环 周 围有 完整 的肌层壁包 绕 : 后者孕 囊光环接近浆膜 层 , 薄层肌 肉围绕 , 有 但 其外上方肌 层不完全或缺 失 。③前 者仔 细检察有 时可测 及子 宫原韧带 . 肛囊位于子宫 原韧带 的 内侧 方 为子宫角 部妊娠 而 后者的胚囊位于原韧带 的外 上方 ④结 台病史 . 子宫角妊娠 因 胚胎种植处 蜕膜发 育不 良. 易发 生流 产 , 临床 出现 或多 或步 的 阴道流血 : 闻质部妊娠 的胚胎 向官腔外 ( 输卵管 方向 ) 生长 . 多
行 超 声 检 查 , 给 临床 的诊 断和 处 理 提 供 可 靠 依 据 。 可
( 收稿 B期 :0 20 —0 2 0 .21 )
・
病 例 报 告 ・
飞 李鸿 曹繁 茂 鄣 玲
彩色血流信号 ( 2 。频谱 多普勒呈高阻 型动脉频谱。超声诊 图 ) 断: 膀胱实性 占位病变 ( 炎性 病变可能性大) 。排泄性屎 路造 影 : 双 肾排泄功能正常 ; 膀胱右侧壁有不规则充盈缺损 . 措右侧壁 向 内突 , 左侧 壁光滑 。提 示 : 胱右侧 壁 占位 性病 变 . 质待 查 。 膀 性 手术所 见 : 膀胱右侧壁 及顶部 见一广基 葡萄 样隆 起物 . 8叽 约 ×8Ⅱ n大小 . nx3Ⅱ 表面水 肿 . 暗红色 , 呈 切除肿物 , 面深 层 剖 呈灰黄色 。病理诊断 : 黄色肉芽肿性 膀胱炎 = 讨论
脑脓肿与脑结核的影像表现

脑脓肿与脑结核的影像表现颅内化脓性感染与结核性感染疾病的影像表现(一)化脓性感染---脑脓肿•脑的化脓菌、真菌或原虫感染所致•化脓菌感染最常见•直接蔓延的病灶多为单发,幕上多见,其中颞叶占40%•血行感染的病灶好发于皮质和皮髓质交界区,常多发•临床症状:癫痫、头痛、可无发热等感染症状•病灶小于1.5cm为小脓肿病程:•早期脑炎(3~5天)•晚期脑炎(5~14天)•脓肿形成早期(2周)•脓肿形成晚期(数周-数月)脓肿壁:•内层:肉芽组织和巨噬细胞•中层:胶原纤维•外层:胶质增生脑脓肿—影像学表现(CT)•急性化脓性脑炎阶段(白细胞渗出和白质水肿为主):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有占位表现无强化或轻微斑片状强化化脓与脓肿壁形成阶段:•低密度区周边可出现等密度完整或不完整、规则或不规则环影•化脓阶段为浅淡的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脓肿壁形成阶段为完整、薄壁、厚度均匀的明显环状强化•可含气体,多房,多发,并发硬膜外积脓右侧丘脑脓肿右侧丘脑脓肿—CT增强脑脓肿左额叶化脓性脑脓肿右顶叶化脓性脑脓肿脑脓肿—影像学表现(MRI)•急性化脓性脑炎期:长T1长T2或等T1长T2信号,边缘模糊,可单发亦可多发,尚无脓腔形成,无明显强化•化脓期:病灶中央液化、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脓肿壁形成期:脓腔呈长T1长T2信号,壁呈等T1等或稍短T2信号脓肿壁显著强化,厚度均匀、光滑脓肿周围脑水肿明显右侧丘脑脓肿—MR增强左小脑半球脓肿脑脓肿MRI诊断脑脓肿MRI诊断(增强)小脑脓肿MRI诊断--平扫小脑脓肿MRI诊断--增强扫描左额叶脑脓肿--平扫左额叶脑脓肿--增强扫描左侧顶枕叶脑脓肿右额后顶前脑脓肿颅内感染性疾病:脑脓肿MRI诊断1、急性脑炎期:•MRI平扫见脑实质内不规则形片状异常信号影,边界模糊不清,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区不强化。
有时也可呈不规则片状或脑回状强化•有明显的占位效应2、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在T1WI上脓肿为低信号,周围水肿呈低信号,两者之间可见等信号脓壁,呈圆形或类圆形,环厚度均匀(约5mm左右)•在T2WI上脓肿和周围水肿呈为高信号,两者之间可见等或低信号脓壁•增强扫描脓壁呈规则环形强化,脓肿中心不强化•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脑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入侵途径: ⑴最常见是血流途径,即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⑵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扩散播 及脑膜; ⑶先天性或获得性神经与皮肤解剖异常,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
颅骨炎性
头皮源性
血源性
外伤性
鼻源性
隐源性 耳源性
静脉窦感 染
病理: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急性脑炎期: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局部发生软化坏 死,脑组织水肿。 (2)化脓期:液化区形成脓腔,邻近脑组织严重水肿和胶 质细胞增生。 (3)包膜形成期:包膜形成与机体抵抗力和细菌毒力有关 ,通常在1-2周初步形成,4-8周形成良好。
1.穿刺抽脓术。 2.导管持续引流术。 3.切开引流术。 4.脓肿切除术。
谢谢!鉴别诊断源自鉴别诊断• 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多发,可环形或点状强化, 皮层下或皮髓质交界区,水肿明显,但DWI弥散不受限。
鉴别诊断
• 脑胶质母细胞瘤:中央坏死的扩张性囊实性肿块,跨脑叶或跨中 线分布,水肿明显,环壁多厚薄不均,形态不规则,可见钙化, 花环样强化,DWI信号不如脓肿高。
鉴别诊断
• 脑梗死:急性脑梗症状,三偏。亚急性期皮层梗死表现为脑回状 强化,亚急性期的基底节区梗死表现为环形强化。DWI可呈高信号。
脑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诊断
Ø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形成化脓性脑炎、 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薄膜形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以青壮年最多见。
Ø 致病菌: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如链球菌、 肺炎球菌等亦可。
Ø 好发部位:幕上多见,颞叶居多,占幕上脓肿的40%。
感染途径: Ø 邻近感染向颅内蔓延(60-70%):耳源性和鼻源性脑脓肿。 Ø 血源性感染(25%):血源性脑脓肿。 Ø 外伤、手术后直接感染(10%):外伤性脑脓肿。 Ø 隐源性感染:隐源性脑脓肿。
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MRI、CT诊断

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MRI、CT诊断李保卫;赵合保;高立威;耿瑞鹏;唐丽萍;张建敏【期刊名称】《临床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07(26)8【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CT、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囊肿位于左、右侧脑室三角区各2例,右侧脑室顶部1例,均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引起侧脑室局部变形、增大。
CT表现囊肿与脑脊液密度相同,包膜不显示,囊肿与脑脊液不能区分;MRI显示为等或接近脑脊液信号,界限清楚,囊壁于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结论MRI能清楚地显示囊肿的形态、信号及囊壁,有较特征性的表现,对脑室脉络丛囊肿的显示明显优于CT。
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总页数】3页(P757-759)【关键词】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李保卫;赵合保;高立威;耿瑞鹏;唐丽萍;张建敏【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邯郸钢铁总厂职工医院CT室;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5【相关文献】1.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CT、MRI表现及病理分析 [J], 左赞江;韦骏;王树庆;姚斌2.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CT与MRI诊断 [J], 王建国;周新卫;马钦华;董汉彬;郭青;陈少华;曾敏光3.彩超诊断胎儿双侧脑室脉络丛囊肿合并室缺1例 [J], 刘杰;冯运芝;尤东华;张春艳4.DWI结合MRI常规序列对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诊断价值 [J], 王润强;张海莲5.侧脑室室管膜囊肿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附10例报告) [J], 李坚;曹代荣;王弘岩;李银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鞍区黄色肉芽肿1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 年 7 月第 24 卷第 7 期 Chin J Clin Neurosurg, July 2019, Vol. 24, No. 7
● 个案报告 ●
鞍区黄色肉芽肿 1 例
吴昊泽 白茫茫 张剑宁 赵虎林 王亚明 汤其华 玉 壮 李建广
【关键词】 颅内占位;鞍区;黄色肉芽肿;显微手术 【文章编号】 1009-153X(2019)07-0448-01 【文献标志码】 B
对于鞍区黄色肉芽肿的治疗,神经内镜手术对获得正确 诊断和缓解病变产生的占位效应非常重要。手术治疗只能 解除病变占位效应,不能改善病变导致的垂体慢性炎症,因 此,术后视力、视野受损及头痛症状多能改善,但垂体功能低 下及尿崩症却长期难以缓解。术后需给予抗利尿治疗,而垂 体功能低下者多需激素替代治疗。本文病例神经内镜术后, 视力、视野恢复显著。我们认为颅内黄色肉芽肿的治疗应倾 向于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激素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
doi:10.13798/j.issn.1009-153X.2019.07.027 作者单位:716000 陕西延安,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吴昊泽、 白茫茫);100048 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张剑宁、赵虎林、王亚 明、汤其华、玉 壮、李建广) 通讯作者:白茫茫,E-mail:137953099@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 739.41; R 651.1+1
1 病例资料
37 岁男性,因头痛伴恶心呕吐 2 个月、视物不清 1 周于 2017 年 10 月 26 日入院。入院前 10 d 外院头颅 MRI 示蝶鞍扩 大,鞍底下陷,鞍区可见团块状短 T1、混杂 T2 信号病变,边界 清楚,大小约 25 mm×20 mm×15 mm(图 1)。考虑鞍区占位 (垂体瘤并卒中?)。入院后体格检查:视力右侧 0.6、左侧 0.5; 双眼颞侧视野缺损;皮肤、粘膜未见丘疹或斑块。入院后查 垂体激素及甲功全套示:ACTH 2.29 pg/ml、TSH 0.03 mIU/L、 LH 0.77 IU/L、TT4 162.1 nmol/L、甲状腺球蛋白 19.2 IU/ml、甲 状旁腺素 5.7 pg/ml。术前诊断:鞍区占位(垂体瘤?颅咽管 瘤?肉芽肿?)。2017 年 10 月 31 日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行神 经内镜手术切除鞍区病变。术中见病变呈鱼肉状,质软,可 见黄褐样囊液,血供一般,囊壁较厚,与周围粘连紧密。囊液 病理分析未见肿瘤细胞。术后病理示鞍区黄色肉芽肿。术 后复查垂体激素及甲功全套示:ACTH 6.49 pg/ml、TSH 0.04 mIU/L、LH 0.77IU/L。术后复查视力及视野示:裸眼视力右侧 1.0、左侧 0.8。病人恢复良好出院。
大脑感染的影像诊断

脑囊虫病
• “葡萄状”囊虫病是一个老的术语,用于描述一种无可见头节的变 异型脑囊虫病,现在则认为这代表囊虫头节变性。
• 治疗用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必要时用类固醇消退水肿以 及抗癫痫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弓形虫病
• 弓形虫病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占位性病变,由刚地弓形虫感染引 起。
• AIDS患者CD4计数低于100/uL时容易感染弓形虫。 • 弓形虫病是AIDS患者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仅次于HIV脑
• 脑梗死及胶质瘤病人通常无发热。当患者出现发热及颞叶内侧信 号异常时,应首先考虑疱疹性脑炎。治疗为紧急抗病毒。
HIV脑病
• HIV脑病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它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淋巴细胞
及小胶质细胞(CNS的巨噬细胞)直接受HIV病毒感染而所致。
回及额叶下部的长T2信号。 • 一旦感染合并出血,MRI上可见局灶性短T1信号及对梯度回波序列
磁敏感的病灶。受累区域通常表现为弥散受限。
疱疹性脑炎
• 感染后期可出现强化,通常呈脑回样的形态。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 患者,当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考虑6型HSV,即使缺乏弥散异常或强化。
• 颞叶内侧病变鉴别诊断包括大脑中动脉梗死浸润性胶质瘤、边缘 性脑炎及癫痫引起的改变。
大脑感染的影像诊断
大脑感染
• 细菌感染 • 真菌感染 • 寄生虫感染 • 病毒感染 • 朊蛋白感染
细菌感染
• 大脑细菌性脓肿可由血行播散、直接从鼻窦炎/乳突炎传播,或并 发于细菌性脑膜炎所致。
• 脓肿的演变分为四期(早期脑炎→晚期脑炎一早期脓肿一晚期脓 肿),需要2周的时间完成整个演变过程。
• 在早期感染阶段,受累区可见非特异性的T2弛豫时间延长,伴不均 匀性强化。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摘要】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常表现为发热、腹痛等症状。
本文通过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两部分对该疾病进行了探讨。
影像诊断主要包括超声、CT、MRI等检查,能够准确显示肉芽肿性胆囊炎的特征和范围,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常规手术包括经皮胆囊穿刺引流、胆囊切除术等,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指出,对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及时进行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影像诊断、手术治疗、结论总结1. 引言1.1 概述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主要表现为胆囊黏膜增生、出血、溃疡和肉芽组织增生。
该病以中年和老年患者为主,多数病人有慢性胆囊炎的病史。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但症状较为严重,且易发展为慢性胆囊炎的并发症。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胆囊内部的肉芽肿和其他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
手术主要通过胆囊切除术,可以完全清除患者体内的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胆囊疾病。
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治疗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更好地了解和处理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2. 正文2.1 影像诊断影像诊断是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重要步骤,可以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胆道成像(MRCP)和内镜透视下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超声波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显示胆囊壁增厚、结石、黏膜下肿块等征象。
CT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显示更为详细的解剖结构,有助于确定肿块的性质和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病理基础为黄色肉芽肿性病变。这种病 变可发生在肾脏、阴道、卵巢、眼眶、胆囊、 肺及腹膜后等部位。典型病理改变为:病灶呈 橙黄色,切面可见黄色晶体、非晶体状物质; 镜下见大量泡沫巨噬细咆,PAS染色强阳性。
脑室黄色肉芽肿影像学表现
• 双侧侧脑室三角区最多见 • 双侧对称,病灶内常多个小囊性 • CT:不容易发现,低密度为主,也可表现为
等密度或高密度 • MRI: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后
扫描轻度环形强化,DWI:多为高信号
脑室黄色肉芽肿鉴别诊断
• 脉络丛囊肿:单发,单囊,无强化,DWI低 信号
神经上皮起源论
• 脉络膜上皮主要为立方形的,但随着年龄 的增长会出现细胞分层改变,细胞的高度 减低,其中大多数增生而转化为鳞状上皮
• 当上述增生的细胞胞浆内脂类不断聚集和 变性后,胞浆内空泡数量增加,细胞可以 脱屑化而转变为大而圆的泡沫细胞。脉络 膜上皮细胞还有吞噬能力,可能扮演巨噬 细胞而聚积脂类、糖原和含铁血黄素
龄在50岁以上 • 中枢神经系统黄色肉芽肿在尸检中很常见,
发生率达1.6%~7%,但有症状的黄色肉芽 肿极少见
脑室黄色肉芽肿病理
• 黄色肉芽肿主要由增生的载脂细胞(泡沫 细胞)组成,载脂细胞一般是与各种巨细 胞、纤维母细胞、慢性炎症细胞有关的组 织细胞
脑室黄色肉芽肿病理
• 中枢神经系统内一般是没有组织细胞的, 因此颅内黄色肉芽肿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目前有三种学说:神经上皮起源论、内胚 层起源论、发育性起源论
脑室黄色肉芽肿鉴别诊断
• 脑膜瘤:单发, 有强化
儿童脑膜瘤 M,10岁
脑室黄色肉芽肿鉴别诊断
• 脑转移瘤:多发,有强化
肺癌脑、脉络丛转移
小结
•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Xanthogranuloma of the choroid plexus)
• 50岁以上女性多见,双侧多见 • CT,MR表现似囊肿,轻度强化,DWI高信
号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病例
• F,69岁 • 反复头晕,头痛1年,再发3周
CT
T2WI
T2WI
T1WI
T2-flair
DWI
诊断
•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 Xanthogranuloma of the choroid plexus
黄色肉芽肿概述
• 黄色肉芽肿主要为皮肤病变,皮肤病变常 常为黄色,具有自愈倾向
讨论
影像学上表现为膀胱顶壁和/或侧壁实性 较均质肿块,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液化坏 死较少见;与膀胱壁界线模糊,局部膀胱壁增 厚、层次不清;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黄色肉芽肿概述
• 体表:皮肤,有时侵犯皮肤以外的器官, 如肺、眼部,腹膜后
• 含水腔道:脑室,肾盂、胆囊、膀胱 • 脑室黄色肉芽肿,女性多见,一般发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