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课件

合集下载

颅内囊肿PPT课件

颅内囊肿PPT课件

37
编辑版ppt
38
编辑版ppt
39
九 肠源性囊肿
Neurenteric Cysts
病理:
• 内胚层囊肿。 • 胚胎时期脊索与前肠分离失败,异位的消化道
细胞形成囊肿。
• 最常位于后颅窝中线脑干前方,也可见于CPA
区或斜坡。
• 囊肿大小不等,一般小于2cm ,外观光滑、薄
壁、透明,内容物从清亮到黏液样或黄色。囊 壁类似消化道粘膜。
颅内囊肿
编辑版ppt
1
一 脉络丛囊肿
Choroid Plexus Cysts
病理:
• 颅内最常见的囊肿 • 多见于两侧侧脑室脉络丛 • 被覆神经上皮细胞 • 内容物为脂类聚集和上皮细胞脱落,
成分复杂
• 2~8mm
编辑版ppt
2
影像表现
• CT: • 与脑脊液相比为稍高密度 • 钙化常见 • 可明显强化也可无强化
编辑版ppt
26
编辑版ppt
27
编辑版ppt
28
编辑版ppt
29
七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s
病理:
• 常见于桥小脑角池-四室-中颅凹蝶鞍周围。10%位于
硬膜外。
• 胚胎发育期神经外胚层的异常包裹,少部分由外伤所
致。
• 质地柔软, 循邻近脑沟、裂、池“塑形性” 生长。 • 外观为银白色珍珠样,内含脱屑的上皮、角质、胆固醇
结晶、蛋白、脂质及少量水分。
• 囊壁由复层扁平上皮、纤维包膜构成,不含皮肤附件。
编辑版ppt
30
影像表现
• 钻缝样生长,包绕神经和血管。(insinuate)
• CT:脑脊液样密度囊肿,边界清晰。

病例汇报炎性肉芽肿PPT课件

病例汇报炎性肉芽肿PPT课件

第36天 9.73 0.81 26.24 3.12 15.3 2.17
参考值 10-14 0.8-1.2 21-37 1.8-4 14-21 0-0.5
.
24
.
25
讨论
• 颅内炎性肉芽肿是一种慢性炎症形成的界限明显的结节性病变,好发于青少 年,临床症状多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急性脑炎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 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及体征少见。本病主要依靠头部CT诊断,CT平扫显示小 片状低密度水肿带,有时可见边界不清、高或等密度小结节,多见于大脑中 动脉分布区,增强扫描可呈均匀强化、小结节高密度增强灶或小环状强化灶。
.
23
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D-二聚体
第29天 11.7 1.01 44.8 1.09 118.9 6.11
第30天 11.3 0.97 35.2 1.28 71.7 >80
第32天 10.26 0.85 24.23 1.54 21.48 6.08
病例汇报
.
神经外二科
1
病例简介
• 患者宋××,男,44岁,因“阵发性头痛1年余,复发加重伴发热1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 3年,头 部外伤史2年,局部清创缝合,期间无寒战、高热,无癫痫病史。
• 入院查体:T36.9℃,Bp173/111mmHg,神志清,言语利,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可,双瞳孔等大 同圆,瞳孔3.0mm,对光反射灵敏,左颞可见长约2cm愈合瘢痕,无红肿热痛,无异常分泌物,颈部 略有抵抗,无抵抗,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双侧巴氏征(-),克氏征(-)。
第30天 5.06 53.3 37.2 14 -

[病例学习]儿童颅内黄色肉芽肿

[病例学习]儿童颅内黄色肉芽肿

[病例学习]儿童颅内黄色肉芽肿
男,13岁
主诉:多饮多尿9年余
入院检查:头MRI提示右侧中颅窝占位鞍区MRI提示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
影像表现:右侧颞叶见异常信号病灶,呈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病灶呈等T1等T2信号,信号均匀,病灶周边见环形轻度水肿带,DWI病灶无高信号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

术后病理:符合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uvenile xanthogranuloma,JXG
又称幼年性黄瘤、痣样黄瘤、痣样黄色内皮细胞瘤
多发生与婴幼儿及儿童。

JXG归类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增生症分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和非LCH两种,JXG为非LCH中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累及皮肤
系统性JXG是指发生于除皮肤外其他组织或器官的JXG,可伴发或不伴发皮肤改变,常见受累部位为(皮肤外的)深部软组织、脑、肝、脾及眼等
发生于中枢神经的JXG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弥漫性的颅内损害或局限性孤立性肿块
中枢神经系统JXG在MRI上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高/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脉络丛肿瘤 ppt课件

脉络丛肿瘤 ppt课件

临床表现:脉络丛肿瘤易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脑积水、颅内压 增高症状,局限性神经系统障碍。多为渐进性发生。但临床上还 是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急性发病。急症表现可分为三类: ①瘤体卒 中;②促发心、脑血管突发事件;③ 肿瘤嵌顿阻塞脑脊液通路。
脑积水 包括脑肿瘤的所在位置直接梗阻脑脊液循环所致的梗阻性脑积
关于桥小脑角区 CPT 的发生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般认为原发于第四脑室内或外侧隐窝的肿瘤直接蔓延所致 由于脑室内的肿瘤细胞种植播散 但近来有学者提出桥小脑角区也可以是 CPT 的原发部位, 因为 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第四脑室外侧孔( Luschka 孔)外侧隐窝内 的小脉络丛可以突入桥小脑角。脑室外其它罕发部位还有鞍上 池、 大脑凸面、脑干、 大脑镰旁等, 一般认为是由于脉络丛组 织胚胎残余异位发展而来。
T1WI
T2WI
T1WI+C
二、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
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发病率约占脉络丛上皮肿瘤的15%。好发部 位与其他脉络丛肿瘤无明显区别。与脉络丛乳头状瘤相比,可出现细 胞密度增高、核多形性、实质性生长和坏死等,但主要区别在于核分 裂像有所增多,且唯一的诊断标准是核分裂≥2个/10HPE,不 过仍然达不到诊断癌的标准。手术仍可治愈,但肿瘤复发的概率有所 增加。发病年龄多为20岁左右,肿瘤体积较大,囊变、钙化多见。
水;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紊乱造成的交通性脑积水。 其特点包括:① 脑脊液生成量显著增加
② 肿瘤大小与脑积水程度常不一致 ③ 肿瘤良恶性质与脑积水程度不一致 ④ 手术缓解率不高。
颅内压增高症状 婴幼儿表现为头颅的增大和前囟张力的增高,精神淡 漠,嗜睡或易激惹。 较大的儿童及成人则可表现为头疼、呕吐及视盘水肿, 甚至可出现阵发性昏迷。 重度脑积水使皮质抑制功能降低或肿瘤直接影响均可 导致癫痫发作。

脑真菌性肉芽肿护理业务学习PPT课件

脑真菌性肉芽肿护理业务学习PPT课件
监测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时处理。
何时进行护理? 出院后
出院后仍需进行跟踪护理,确保患者在家中 得到适当的照顾和支持。
建立随访机制,确保患者的长期康复。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包括护理目标和干预措施。
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必要时调整护理计划。
如何进行护理?
实施护理措施
根据护理计划进行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功能训 练等措施。
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情绪。

如何进行护理?
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 沟通反馈。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护理策略。
谢谢观看
什么是脑真菌性肉芽肿?
病因
常见的致病真菌包括曲霉菌和念珠菌等,它们通 常通过呼吸道或血液传播至脑部。
对环境因素敏感,某些地区的真菌感染风险较高 。
什么是脑真菌性肉芽肿?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发热、癫痫、意识障碍等症 状。
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
为什么需要进行护理?
为什么需要进行护理?
谁负责护理?
社区支持
社区医疗机构也可提供支持,帮助患者在康复期 获得必要的护理。
加强社区与医院的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入院后
患者入院后需立即开始评估和护理,以制定 个性化护理计划。
早期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何时进行护理? 治疗期间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团队需定期评估患者的 反应,并根据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提高治愈率
系统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 程,提高治愈率。
护理包括对症处理和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 患者的不适感。

脑室内肿瘤影像诊断PPT参考课件

脑室内肿瘤影像诊断PPT参考课件
– 左侧颞、顶、枕交界区受到侵犯,病人将出现失认及失语症。 – 脑室周围组织受累及所产生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常随颅内
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颅内压严重升高时,症状变得明显, 颅内压下降时可暂时得到缓解。
精神障碍
• 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一 般症状比较轻,在临床上表现为记忆力的减退, 周身软弱无力,对周围反应迟钝及精神萎靡等。
• 大多数肿瘤发生于室间孔附近,
•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的肿块,瘤 内常见灶性钙化,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均 匀性强化,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脑 积水。
• MR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明显 强化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脑室脑膜瘤
• 脑室内脑膜瘤发生在侧脑室的三角区,约占颅 内脑膜瘤的2%,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见, 有好发于左侧的倾向。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转移瘤
• 室管膜下转移多见于髓母细胞瘤、松果 体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CT表现为脑 室周围略高密度带状影。增强:室管膜 下转移则为沿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
• MRI平扫:多数转移呈长T1 长T2信号。 增强:为均一结节状强化或环状。
metastases
• CT:多呈高密度,边缘光滑均匀一致的强化团 块,可有钙化。肿瘤多由脉络膜动脉供血,增 强可见粗大的脉络膜动脉向肿瘤供血。
• MR:表现为轮廓清楚,T1一般是低信号,有 明显的增强效果,但其信号可受血管密度、钙 化、囊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呈不均匀状。
脑室脑膜瘤
• 侧脑室三角区多见 • 常见于中年人 • CT平扫等或稍高密度,可有钙化 • MRT1等或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 • 显著均质强化

脑室内肿瘤资料PPT学习课件.完整资料PPT

脑室内肿瘤资料PPT学习课件.完整资料PPT

明显强化


50%侧脑室中庭,40%第四 脑室 ;四脑室儿童更常见
最常见的位置是侧脑室中庭, 其次是第三脑室,少见于第四 脑室
明显强化 ;分叶状;侧脑 室扩大
富血供,明显强化;边缘整齐


• 参考文献:
Alice Boyd Smith,et,al. Intraventricular Neoplasms: Radiologic -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 2013; 33:21–43.
脑膜瘤
• 占颅内脑膜瘤0.5-3.7% • F:M=2:1;发病年龄为30-60岁 • 最常见侧脑室三角区,其次第三脑室,少见于第四脑室; • 富血供,明显强化 ,边缘光滑
中枢神经细胞瘤
• 0.25-0.5% • 平均29岁 • WHO II级 • 源于透明隔或脑室壁,常发生于侧脑室 ;分叶状、囊性,50%含有钙化,很少伴出血 ;多泡状改变,典型
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
RadioGrap•hic通s 2常013位; 33于:21室–4间3. 孔 附 近 , 可 有 钙 化 , 偶 有 出 血 ; 明 显 强 化
F/M=2/3:1,平均年龄46岁, 脉络丛乳头状瘤CPP-I级;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脑膜瘤:脉络丛间质或脉络膜组织 WHO-II或 III级 50%-侧脑室的中庭,40%-第四脑室,10%-第三脑室,5%多发 多泡状改变,典型为中到高度强化
脑室内肿 瘤
主要内容
• 室管膜瘤 Ependymoma • 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 •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SEGA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Tumor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成因是什么 ?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成因是什么?
病因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确切病因尚不加发病 风险。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成因是什么?
风险因素
家族史、某些遗传综合征(如Tuberous Sclerosis)可能是已知的风险因素。
早期发现和干预可能降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成因是什么? 发病机制
该肿瘤可能来源于脉络丛上皮细胞的异常增 生。
细胞增生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
如何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
如何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
影像学检查
CT和MRI是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主要影像学方 法,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尽管大部分病例为良性,但仍有复发的可能,需 要定期随访。
复发的风险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预后如何?
长期影响
部分患者可能在神经功能上有轻微影响,需长期 关注。
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 活。
谢谢观看
MRI对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常用于进一步评 估。
如何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 症状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评估,判 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早期症状的识别对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如何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 组织活检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组织活检以确认诊 断。
活检结果可以帮助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脉络丛乳头状瘤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脉络丛乳头状瘤? 2.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成因是什么? 3. 如何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 4.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5.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预后如何?
什么是脉络丛乳头状瘤?
什么是脉络丛乳头状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3
脑室黄色肉芽肿影像学表现
• 双侧侧脑室三角区最多见 • 双侧对称,病灶内常多个小囊性 • CT :不容易发现,低密度为主,也可表现为等密
度或高密度 • MRI: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后扫描轻
度环形强化,DWI:多为高信号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4
脑室黄色肉芽肿鉴别诊断
• 脉络丛囊肿:单发,单囊,无强化,DWI低信号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5
脑室黄色肉芽肿鉴别诊断
• 脑膜瘤:单发, 有强化
儿童脑膜瘤 M,10岁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6
脑室黄色肉芽肿鉴别诊断
• 脑转移瘤:多发,有强化
肺癌脑内、脉络丛转移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7
小结
•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Xanthogranuloma of the choroid plexus)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9
黄色肉芽肿概述
• 体表:皮肤,有时侵犯皮肤以外的器官,如肺、 眼部,腹膜后
• 含水腔道:脑室,肾盂、胆囊、膀胱 • 脑室黄色肉芽肿,女性多见,一般发病年龄在50
岁以上 • 中枢神经系统黄色肉芽肿在尸检中很常见,发生
率达1.6%~7%,但有症状的黄色肉芽肿极少见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0
脑室黄色肉芽肿病理
• 黄色肉芽肿主要由增生的载脂细胞(泡沫细胞) 组成,载脂细胞一般是与各种巨细胞、纤维母细 胞、慢性炎症细胞有关的组织细胞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1
脑室黄色肉芽肿病理
• 中枢神经系统内一般是没有组织细胞的,因此颅 内黄色肉芽肿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有三种 学说:神经上皮起源论、内胚层起源论、发育性 起源论
• 50岁以上女性多见,双侧多见 • CT,MR表现似囊肿,轻度强化,DWI高信号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8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2
神经上皮起源论
• 脉络膜上皮主要为立方形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会出现细胞分层改变,细胞的高度减低,其中大 多数增生而转化为鳞状上皮
• 当上述增生的细胞胞浆内脂类不断聚集和变性后, 胞浆内空泡数量增加,细胞可以脱屑化而转变为 大而圆的泡沫细胞。脉络膜上皮细胞还有吞噬能 力,可能扮演巨噬细胞而聚积脂类、糖原和含铁 血黄素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1
病例
• F,69岁 • 反复头晕,头痛1年,再发3周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2
CT
T2WI
脑室脉络丛黄Leabharlann 肉芽肿3T2WIT1WI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4
T2-flair
DWI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5
诊断
•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 Xanthogranuloma of the choroid plexus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6
黄色肉芽肿概述
• 黄色肉芽肿主要为皮肤病变,皮肤病变常常为黄 色,具有自愈倾向
• 此病常可合并不同的系统性肉芽肿病变,如 Endheim Chester 病,Weber Christian病和组织细 胞增生症X如Hand-Schüller-Christian综合征,等等, 也可能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7
讨论
病理基础为黄色肉芽肿性病变。这种病变 可发生在肾脏、阴道、卵巢、眼眶、胆囊、肺 及腹膜后等部位。典型病理改变为:病灶呈橙 黄色,切面可见黄色晶体、非晶体状物质; 镜下见大量泡沫巨噬细咆,PAS染色强阳性。
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8
讨论
影像学上表现为膀胱顶壁和/或侧壁实性 较均质肿块,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液化坏 死较少见;与膀胱壁界线模糊,局部膀胱壁增 厚、层次不清;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