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 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

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1,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2。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3),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1.事件回顾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与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2003 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 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

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升逐渐放大。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与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被迫进行部分斩仓。至11月8日,公司继续斩仓4,亏损增加到2.32亿美元。11月25日,由于不断遭到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等国际投行的逼仓,中航油(新加坡)的实际亏损已经高达3.81亿美元,相对于其1.45亿美元的净资产已经资不抵债,陷入技术性破产的境地5。

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申请停牌。次日,公司终止了所有期权交易,正式向市场公告了已亏3.94亿美元、潜亏1.6亿美元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中航油事件终于浮出水面。

2.当事各方的行动及表态事发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立即指示普华永道作为特别调查会计师,调查公司亏损的真相,并向交易所提呈调查报告。

中航油(新加坡)也成立了以公司董事为领导的特别行动小组,负责公司的重组与调查工作。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则迅速向媒体表态:中航油集团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中航油(新加坡)承担有限责任,中航油(新加坡)的债务危机不会连带中航油集团。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荚长斌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集团不可能承诺给予中航油(新加坡)无条件支持,但会给予其有条件的支持。具体条件为:与中航油有关的法律法规的问题获得解决;重组后的中航油(新加坡)可以继续正常营运;重组计划获得中航油的债权人与股东的接受。从政策层角度看,国资委发表意见:开展的石油期权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应当按照新加坡上市公司处理损失的商业化规则运作。

从债权人角度看,法国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应对中航油债务危机的办法。法国兴业银行是与中航油签订的银团贷款的牵头银行。这笔1.6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由6家国内银行,以及北德意志州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与法国外贸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共同组成。从股东角度看,代表散户利益的新加坡投资协会表示,中航油(新加坡)一旦破产,7000名中小股东将对其

进行集体诉讼6。协会同时表示,支持中航油(新加坡)的债务重组计划,希望其最终能够恢复上市。

3.中航油将向何处去?

中航油事件爆发后,市场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中航油(新加坡)究竟会破产还是重组,中国政府是否会出面救助。就目前来看,中航油(新加坡)重组的可能性较大。2004年底,新加坡高院批准了中航油在6星期内提交重组建议、6个月内召开债权人会议的申请,从而避免了立即破产的厄运。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也表示,中航油正在全力进行各项工作,按照国际商业化处理损失运作规则寻求战略投资者与实施债务重组,尽量减少损失。在这一进程中,各种重组方案应运而生。重组方案的焦点是如何清偿中航油(新加坡)的债务,以及谁来参与重组。另外,据有关报道,出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目的,中石油、中石化将参与中航油(新加坡)的重组工作。由于中石油与中石化在中航油集团公司中分别占有20%与29% 的股份,因此,由这两大巨头介入并分享中航油(新加坡)进口航油垄断权的可能性很大。但据有关媒体报道,中航油(新加坡)重组新方案即将出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将参股中航油,国内6家银行将不会追讨中航油的1.2亿美元贷款,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将牵头为中航油(新加坡)注资。据悉,中航油的重组计划将需6~9个月。市场人士则普遍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应避免仓促出台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重

组方案与采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问题的旧思路。倘若重组的成本过高,破产或许是其更理性的选择。

二、中航油事件的几个关键点

从目前披露的资料看,中航油(新加坡)此次巨亏主要由于在场外交易中卖出的石油看涨期权。数据显示,中航油(新加坡)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500万桶,卖空的盘位则高达5200万桶,已经超过中国航空用油3年的用量。中航油(新加坡)投机风险之大,可见一斑。综合来看,中航油事件是由监管缺位、内控虚设及投机失败等主客观原因造成的。

1.投机看涨期权失败

首先分析一下看涨期权的内涵及风险情况。看涨期权赋予期权合约的买方,以约定的价格在规定的时间里买入合约中标明的资产;当买方要求执行这一权利时,期权的卖方有义务以约定的价格卖出合约中标明的资产。而事实上,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无限大;而看涨期权的卖方风险是无限的,收益却是固定的。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与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新加坡)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新加坡)出事的主要原因恰恰就是卖出了大量的看涨期权,从而风险倍增。陈久霖误判了油价走势,大量做空,但没有想到油价经过短暂的回调后持续攀升,投机的亏损也随着油价的上升日渐增多。

这种投机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赌博行为。在亏损一再扩大的情形下,陈久霖并没有及时止损,而是继续加码。陈久霖本人事后居然表示只需再融资2.5亿美元就可以渡过难关挽回损失,赌徒心理昭然若揭。

2.内幕交易及虚假信息

欺骗投资者事发后,陈久霖向中航油集团汇报了亏损1.8亿美元的事实。随后,中航油集团提前实施了本准备在2004年底进行的股份减持,通过德意志银行将所持75% 股份中的15% 折价配售给国际机构投资者(大约为14520万股),名义是购买新加坡石油公司的股权,而事实上这笔1.08亿美元的资金被悉数贷给中航油(新加坡)用于补仓。在信息披露中,中航油集团也没有向投资者披露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作为控股股东,中航油集团在明知公司存在巨额亏损风险的情况下,利用信息不对称将手中股票卖给其他投资者,违反了证券市场的基本原则,明显涉嫌内幕交易。这不仅加大了国家损失,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海外上市国企的信誉。更令人惊讶的是,中航油(新加坡)在2004年11月份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状况中依然作出下列判断:“公司确信2004年的盈利将超过2003年,从而达到历史新高。”事实证明,这完全是欺骗投资者的行为。

3.风险管理体系虚设,公司治理存

在重大缺陷中航油事件留给市场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国家明令海外国企只准做套期保值,中航油(新加坡)却严重违规,进行

期权投机?难道是中航油没有风险管理体系?事实并非如此。中航油(新加坡)风险管理体系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从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内审部交叉检查——CEO(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易员亏损20万美元,交易员要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亏损达37.5万美元时,必须向CEO汇报;亏损50万美元时则自动平仓。公司10位交易员累计亏损500万美元时或仓位达200万桶时,必须斩仓止损。从上述架构可以看出,中航油(新加坡)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表面上看是科学的。

但风险管理体系的虚设更说明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公司治理中重要的“制衡”原则没有在这家海外上市国企中表达,中航油(新加坡)对公司总裁陈久霖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据报道,中航油集团公司曾经派出党委书记与财务经理,但都被陈久霖以种种理由隔离于公司业务或转派到下属公司。

从另一角度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必须由具备风险意识的管理者来执行,这也是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但是,陈久霖却显然缺乏最基本的风险常识与技术能力,他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违背公司的风险管理规定,“亏损是指实际亏损,不是账面亏损,我们当时只是账面亏损。”

4.外部监管缺位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场外期权交易进行有效监管难度很大。中航油(新加坡)向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卖出了大量的期权合约,这些合约都是在交易所外一对一签订的,交易所的清算系统中没有记录,交易所无法进行动态监控。但是,中航油(新加坡)从事违规交易时间长达一年,交易量从期初的200万桶上升到5200万桶,中航油集团与新加坡监管当局居然没有提出任何警示。中航油(新加坡)甚至被新加坡投资协会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这只能说明,中航油集团与新加坡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形同虚设。

三、由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

当“巴林银行事件”已渐渐淡出我们视线的时候,从中航油事件中我们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高风险性。更重要的是,中航油事件反映出海外上市国企公司治理仍然存在重大缺陷,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在商业银行逐渐涉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今天,中航油事件无疑给我们上了更真实的一课。

1.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远远超过一般

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交易的成败依赖于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测、判断。然而,国际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政治等因素敏感度极高。这些因素常常瞬息万变,即使是最高明的投资专家也难以稳操胜券。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不仅如此,国际实践也表明,

金融衍生工具经常成为金融灾难的发源地。这主要是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高的杠杆效应,少量资金即可达几十倍、上百倍的交易。期权交易的杠杆效应则大于期货交易,因为购买期权合约的最高投资额限定在支付的权利金之内,而收益却是无限的。期货合约的投资额则是由合约价值本身决定。

2.有效制衡的内控体系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

虽然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风险巨大的内在特性,但是中航油事件的爆发,却不能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金融衍生交易最大的特点就是套期保值与投资套利共生。投资商与跨国公司一方面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冒着极高的风险来投机套利,以博取高额投资利润。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有效制衡、防止违规发生的内控体系,以趋利避害。内控体系虚设造成违规交易,导致国有资产遭受严重损失的例子在我国并不鲜见。例如,1998年湖南株洲冶炼厂原厂长曾维伦不顾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须报总公司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定,未经批准从事境外期货交易。而株冶进出口公司经理徐跃东,则利用曾维伦授予的权力,超出既定的期货交易方案,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空总量超过其年产量,最后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

3.国有企业境外金融衍生交易须谨慎

由于国家严格限制境内期货公司进行外盘代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套期保值只能借助外资投行的渠道,这样其交易资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就完全暴露在国际资本的视野中,在交易过程

中很容易陷入被动。中航油(新加坡)进行期权交易的渠道,主要包括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在内的国际知名投行。上述公司既是中航油(新加坡)的交易媒介,同时也是中航油卖出看涨期权的交易对手。这样,中航油(新加坡)的交易动向或许都在外资投行的视线之内。值得注意的是,油价在2004年10~11月份非理性狂涨,但在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斩仓认赔之后,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应声而跌,两者之间的时间对应十分巧合。有鉴于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更应理性参与金融衍生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监管逐渐放松,国际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压力促使商业银行积极投身于金融创新的浪潮当中。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再次充满生机,以金融衍生交易为主要业务的银行不断诞生,甚至出现了大约85%的盈利都来自衍生业务的银行。但是由于衍生投机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或巨亏的案例时有发生。如巴林银行事件、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期铜事件。在日渐涉足金融衍生市场的今天,风险意识或许将成为主宰银行命运的核心要素。

1但实际上中航油集团在2003年4月才获批从事境外期货交易。21999 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

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

3场外交易与交易所内的场内交易相比,属于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交易以沟通为主,风险要比交易所场内交易大得多。

4被迫平仓,一般会造成损失,是交易中为止损或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手段。

5此时中航油依然没有公布事实真相。但是,市场已经对该事件有所警觉。至11月27日收市时,中航油(新加坡)的股价已经跌至0.965新元,相比一个月前配股时跌幅已达40%。

6依据新加坡证券及期货条例的有关规定,股东可以因有人违反证券条例而索赔,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将协助会员进行集体诉讼。

7规避风险、套期保值是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最直接动因。

第11 页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docx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 —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10月26日和28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5.5亿美元,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三、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一、主要事件 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公司开始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7月份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判断错误,认为原油价格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并继续扩大仓位。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最终累计亏损达5.5亿美元。 在新加坡,中航油事件被认为是自1994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事件,并且再度引发对于新加坡金融控管当局在监督方面是否有失职的争论。 二、所用金融衍生品的详细分析 期权是指它的持有者有权在规定的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或协议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资产(标的资产)的合约。按期权购买者的权利划分,期权可以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看跌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期权的买方需要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该费用也叫期权费,合约中的该产品称作标的资产。到了期权到期日,期权的买方可以要求执行期权,即行权,也可以不执行期权。而看涨期权的卖方只有履行合约的义务。 买方的费用为期权费,其收益分布如当市价(S)大于执行价(X)与期权费(P)之和,即S-(X+P)时,买方的利润大于零,并且理论上来说没有上限。 卖方的收益为期权费,其支出为(X+P)-S。由于买方的盈利即为卖方的亏损,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卖方的亏损也是没有上限的。看涨期权的买方一般会在市场价格大于执行价格时执行期权,看涨期权的卖方必须履行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义务。

中航油事件始末

中航油事件始末 2007-08-17 16:03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鲁晨光

我是一个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者[1],同时也是股票、期货、期权交易者。我从从2003年开始重点交易纽约石油期货和期权。半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介绍石油期权期货交易策略的文章[2]。我的策略是:卖出近期期货和做多期权,加倍做多远期期货。我采用这种策略,一万多美元的帐户赚了5万多。中航油就是因为卖空石油期货和做多期权亏损了五亿多美元。听到这个消息,我比其他人更加感到遗憾。我想,我赚哪一点小钱算什么?中国人的钱是廉价劳动汗水换来的。我的努力要是能减少国人汗水白流,那对我是莫大幸事。所以我很想把我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和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分享。 1.中航油事件图解 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元(指美元,后面相同)以上开始做空,以后越亏加仓越大,最后做空石油5200万桶, 在油价50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5.5亿美元。 我根据纽约轻原油期货行情和《中航油末路纪实》一文[3]制作了图1。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 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 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然而,进入 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 损。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 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 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 现金全部消耗殆尽。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 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 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 助。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 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 潭深陷。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 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 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 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控制环境分析(1)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董事 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 独裁统治。 (2)法治观念淡薄,没有对外披露期货交易将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一 重大信息。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 、中航油公司简介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中航油事件经过 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亿美元。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议偿还亿美元,相当于偿付率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债权人有近百家。债务重组方案需要债权人的批准。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紧锣密鼓逐一同近百位债权人谈判,设法争取债权人在6月10日举行的债权人大会上投下支持票。如果在债权人大会上无法得到超过半数、占债务总值至少75%的债权人的支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可能面临清盘。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的业务中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事后证明是错误的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由于错估了石油价格趋势,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在2003年第四季度出现12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以市值计价)。2004年第一季度,期权盘位到期,公司开始面临实质性的损失,当时正在与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英国富地、淡马锡等多家外国企业谈合作的中航油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在没经过任何商业评估的情况下于2004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出售的期权盘位多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之间到期,但也有一些甚至延伸到2005年第四季度。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风险事故案例分析 ——关艳艳201011033019 余文丁201011033003 中航油事件成为近年来比较严重的国际金融大事件,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发生巨额亏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内外部风险防范与监控等方面存在的要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下面本文将以公司和人物简介,中航油事件经过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三方面,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总结。 一、公司和人物简介 (一)公司简介 中国航油公司(新加坡),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旗下公司,公司于1993年成立,是“依托中国,走向世界”的石油类跨国企业。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5月26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中心——新加坡应运而生,主要供应喷射燃科给民航以及国际石油买卖。当中全权拥有中国民航工业,能够提供喷射燃科。2001年12月6日,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新加坡公司以上市为契机制定了长远发展的目标,即立足石油行业建立核心专长,在亚洲乃至世界石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成为海外中资企业的“头羊”;以实业投资为龙头夯实盈利基础,步入低风险、高回报、永续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陈久霖个人简介 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1981年,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2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亦努力修习英语。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经历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后又出任中德合资的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1993年,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以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筹组工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到2003年,中航油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又成功在新加坡上市,并相继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以及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储运企业CLH公司5%的股权,将公司从一家纯粹的石油贸易企业,转型为实业、工程与贸易的多元化能源投资公司。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因出色的业绩而获得多项荣誉,包括被连续两次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公司发展过程被编为案例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BA课程,同时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作为正面案例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本人也以490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打工皇帝”。2004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即本次的“中航油期权交易”巨亏事件导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 二、事件经过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 2.1、内部控制不完善 2.2、缺乏监管和审计 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 3.1、加强内部控制 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

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摘要】本文依托于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金融交易失败的基本事件,对其发展过程和失败的原因做了深入剖析,重点针对其内部控制展开分析,从其内控的价值观与操守,组织结构框架,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投机交易内部控制 一、事件背景 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当时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了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去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在陈久霖本人曾经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他所领导的中国航油被作为商业管理的成功案例。因为在新加坡的成功,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了中国航油总公司的副总裁。陈久霖去年年收入高达490万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利润分成。虽然家财万贯,陈久霖却并不是一个喜欢奢华生活的人,他住在租来的公寓里,家里也没有聘请佣人,唯一能够显示其身价的就是一辆奔驰汽车。他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个人生活哲学是“一日三餐,衣食无亏足矣”。 新加坡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中国航油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在短短六年间,中国航油的净资产增幅高达761倍,陈久霖本人也成为了新加坡缴税个人所得税的冠军。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然而,“押大押小”的金融赌注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 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 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祸不单行,中航油的各大债权人像是事先约好了一般,同时上门逼债。在多方势力“内外夹攻”之下,中航油集团被迫在期货市场上高位斩仓,使得巨大的虚拟账面浮亏变为实实在在的资金亏损。最终,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实际亏损5.5亿美元,而公司实际净资产仅有1.45亿美元,已然资不抵债,在这次“豪赌”中完败出局。公司总裁陈久霖急于求成,焦躁冒进,亲手毁掉了他穷尽半生心血建立起的企业,至今仍悔恨不已。 事件发生之后,一连串疑问也随之出现:中航油所从事的期权交易活动,究竟是一种怎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 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 保护。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 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1,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2。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 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3),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1.事件回顾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 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 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2003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按照 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 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升逐渐放大。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 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 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

【精品】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 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4.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对现代企业各级代理人的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则是对各级代理人进行监督的较为有效的机制。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有高度的独立性,同时应对总经理起到制衡作用。而我国不少企业(包括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只是对总经理负责,独立性较差,它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无法约束总经理的行为。因而,应在董事会内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只对董事会负责,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 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必须到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负责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任命。然而,谁来管理和督促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如果原有的约束没有了,新的约束又未跟上,企业管理中就会出现许多漏洞,继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中航油事件”就是国有企业监督不到位的典型,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2、试根据分录,分析中航油被市场逼入“破产”境地的过程? (1)1997年至2003年:中航油扭亏为盈阶段 中航油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公司净资产从 1997 年的 21.9 万美元迅速扩展至 2003 年时的超过 1 亿美元,一直被视为一个奇迹。 (2)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进行空头投机,出售看涨期权 中航油在2003年第一次航油市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2004年航油卖出期权(即空头看涨期权),卖价为36美元/桶。佣金收入为200多万美元。中航油预期2004年航油价格会低于36美元/桶,如果市场真的如此,期权的买方将不会行权。这样200万美元的佣金即成为公司的赢利: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2000000 银行存款——美元 5000000 如果2004年航油市场价高于36美元/桶,期权的买方将行权,即中航油必须以36美元/桶的价格卖出200多万桶石油,高出部分即为公司亏损。 (3)2003年10月至2014年第一季度:石油价格上涨,弃权面临到期亏损然而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进入2004年以来,航油价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直线上升,在油价高于36美元/桶后,公司的损失不断扩大。在2014年4月,期权成交的时候,油价38美元/桶,而此时中航油将产生580万美元的亏损。此时公司应当进行平仓,及时撤出期权市场,由会计分录(3)可知此时中航油的亏损共计为580万美元,仍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一、中航油事件叙述 一)XXX简介 XXX(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XXX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XXX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XXX的带领下,XXX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 二)事件背景及关键人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2003年4月,XXX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生意业务的国有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XXX在取得XXX受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XXX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生意业务。2003年,XXX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小试牛刀,旗开得胜,XXX总裁XXX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利的大祸。 XXX 1982年考入XXX; XXX国际私法硕士学位; XXX企业办理硕士学位; XXX民商法学博士学位; 2004年中航油巨额亏损,本人被迫离职; 2006.3-2009.1因未向生意业务所呈报亏损入狱服刑。(三)事件叙说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生意业务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 投机,XXX在生意业务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圆。按照生意业务规则,其必须 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LT

图二:中航油公司2003年盈利情况 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d19180180.html,/historical/ 到了2004年的第一季度,中航油的逻辑认为原油现货并未短缺,根据供给需求理论原油价格仍存在下跌空间,因此继续看跌,然而石油价格却一路上涨,2004年上半年,已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图三:中航油公司2004年上半年亏损情况 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d19180180.html,/historical/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而不是及时止损,中航油公司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 24 2730332003年石油价格 -1000 -800-600-400-20002004002022242628303234363840 收益 石油价格 2003空头期权交易收益 51015202530354045Jan 05,2004Feb 05,2004Mar 05, 2004 Apr 05,2004 May 05,2004 2004年上半年石油价格 -1000 -800-600-400-2000 200 400 2022242628303234363840收益 石油价格2004空头期权交易收益

并放大交易仓位,以此期望油价能够回跌。然而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于是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年及2006年,并在新价位上继续卖空,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中航油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200万桶,翻了将近25倍,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图四:中航油公司2004年下半年亏损情况 52.74 0102030405060May 21,2004 Jun 21,2004Jul 21,2004Aug 21,2004Sep 21,2004Oct 21,2004 2004年下半年石油价格 -65000 -55000-45000-35000-25000-15000-500050002025 30 35 40 45 50 55 60 展期后期权损益图 2004(45) 2004(48)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一、事件还原 1•背景 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997年以来,中国航油(新加坡)营业额平均每年增长6. 83倍,2001年的现货营业额已达到10. 51亿新加坡元。有此背景,中国航油(新加坡)于2001年12月6 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发售股票1. 44亿股,每股发售价0. 56新元;共筹资8064万新加坡元,成为新加坡交易所当年上市公司中筹资量最大的公司。而且,上市当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新加坡新上市公司营业额排名中居笫一。中国航油的净资产由1997年的16. 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 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1倍。公司也曾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 2.经过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参与原油期货买卖,第一次交易为在航油市在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首战告捷。 2004年一季度国际油价飙升,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他们并预期航油价格不可能达到每桶48美元,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即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

“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演讲人:天津财经大学贺卓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快速发展,给市 场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屡屡失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衍生工具同其他工具一样是中性的,关键 在于人们对其如何运用与管理,如何面对其中存在的风险与机会.因此,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因此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找出导致事件结果的原因,从而为其他正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提供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一、中航油事件的回顾与分析 中航油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成立于l993年,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公司净资产从1997年的21.9万美元迅速扩 展至2003年时的超过1亿美元,一直被视为一个奇迹.中航油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4年l1月30日夜,中航油爆出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后,国 内外一片哗然.公司在otc(场外交易)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石油看涨期权,希望能“以小博大”,建立其海外石油帝国.他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公司被迫重组.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涉足期权业务,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2003年年报盈利5427万美元,快速攀升的业绩很可能与 期权权利金收入有关,至2003年年底,中航油卖出的看涨期权量为200万桶.但是由于期货市场期货价格变动存在很大的风险,2004年,石油价格一路上涨,到2004年3月,公司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在新加坡,政府对中航油的投机业务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在2003年下半年,时任总裁的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数家银行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的场外合同。从各方披露的资料看,中航油巨亏事件主要由于在场外交易中卖出的石油看涨期权。数据显示,中航油(新加坡)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500万桶,卖空的盘位则高达5200万桶,已经超过中国航空用油3年的用量。 看涨期权又称买入期权,是期权的买方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按协议价格买入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交易者买入看涨期权,是因为预期这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在近期内会上涨。看涨期权买方购买基础金融资产的最高买价是协议价加上期权费,在此价格水平上,股票市场价格越是上涨,其收益越是增加。因此,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却无限的。对于看涨期权的卖方来说,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根据买方选择来履行合约,因此,期权卖方的最大盈利为得到的期权费,而最大亏损则是无限的。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从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巨大的财务亏损。 中航油作为看涨期权的卖方,错误地估计石油价格变化的趋势,便意味着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