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拟建小区地质勘察报告flw

[河南]拟建小区地质勘察报告flw
[河南]拟建小区地质勘察报告flw

1.0工程概况

拟建焦作市中心支行小区建设项目工程场地位于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竹林路与太极路交汇处东南角。拟建建筑物为3栋11.5层住宅楼,框架结构;1栋2层会所,地下1层,框架结构;人防工程1座(地下1层,层高4米)。总建筑面积40157m2。拟采用复合地基筏板基础或桩筏基础。拟建建筑物形状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本勘察等级为乙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2.0勘察目的、任务及依据规范

2.1勘察目的、任务

受焦作市置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担其拟建的焦作市中心支行小区建设项目工程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为拟建建筑施工图设计、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为此,本次勘察的目的为:

a)查明拟建场地土层的类型、分布,评价其均匀性、承载力及压缩性。

b)查明建筑场地及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查明其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并提出整治方案。

c)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d)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年变化幅度、渗透性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e)对天然地基方案进行论证评价。

f)对复合地基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供复合地基设计所需的参数,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评价。

g)提供桩基础设计所需的参数,选择桩端持力层,对单桩承载力及作为实体基础时的变形进行分析评价。

h)在上述方案论证的基础上,提供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

I)为基坑支护设计提供参数,对基坑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评价。

J)提供基坑降水所需的参数,建议合理的基坑降水方案。

k)对桩基、复合地基、基坑工程施工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

2.2勘察依据的技术规范、规程

根据本建筑物的建筑特征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本次勘察依据的有关规范、规程如下:

a)《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b)《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c)《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d)《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e)《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f)《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g)《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h)《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3.0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3.1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根据拟建建筑物特征及有关规范,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拟建工程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

3.1.1勘探点平面布置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勘探孔的布置主要按建筑物周边线及角点布置;根据拟建场地的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本次勘探点间距控制在15m~30.0m。

3.1.2勘探点深度的确定

根据有关规范及附近工程经验,本次勘察住宅楼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为35.0m,一般性孔深度25.0m。人防工程及会所勘探孔的深度15.0m。

3.1.3原位测试工作量的确定

i)土层剪切波速测量

本场地共布置两个钻孔进行波速测试。

ii)标准贯入试验

为对饱和粉土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本场地共布置了4个标贯孔,液化判别深度为20.0m,标贯间距为1.0-1.5m。另对场地分布的砂层,为确定其密实度、承载力等,在该层也作了标准贯入试验,试验间距2.5~3.0m。

iii)静力触探试验

为确定地基土承载力、估算桩基承载力、确定砂土的密实度,以及对土

层进行力学分层等,住宅楼共布置静力触探孔16个。人防工程及会所共布置静探孔4个。

3.2完成的工作量

本次勘探野外工作于2007年1月28日开始,采用1台DPP-100型汽车钻机和1台ZJYY-20A型重型静力触探车,于2007年2月2日完成。具体完成工作量下表。

勘探工作量统计表

4.0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4.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形较平坦。本次勘察孔口标高的施测采用绝对标高,以场地南世纪路与怀玉路交点为引测点,其标高为95.846m,各孔口标高据此测得,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拟建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山前冲积平原。

4.2场地地层结构

场地70m勘探深度范围内总体分为二套地层:

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埋藏在地表下0.0~30.0m范围内,岩性为

褐黄色粉土、黄褐色粉质粘土、灰褐色粉土、灰褐色粉砂,成因为冲积相。

第四系上更新统(Q3)地层:埋藏在地表下30.0~70.0m范围内,岩性为褐黄色、棕红色粉质粘土、粉土,成因为冲积相。

根据钻探、静力触探、标贯试验结果,对勘探深度范围内岩土按岩性及力学特征进行分层,从上到下描述如下:

第(1)层:粉土(Q al

4

褐黄色,稍湿,稍密。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较纯,表层含植物根系。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层厚1.70-2.50m,平均厚度2.04m;层底埋深1.70-2.50m,平均埋深2.04m。

第(2)层:粉质粘土(Q al

4

黄褐色,软塑。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有黑色铁锰质斑点。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层厚2.00-3.20m,平均厚度2.48m;层底埋深3.80-5.20m,平均埋深4.52m。

第(3)层:粉土(Q al

4

黄色,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见少量小姜石。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层厚0.80-2.20m,平均厚度1.57m;层底埋深5.70-6.50m,平均埋深6.09m。

第(4)层:粉质粘土(Q al

4

黄褐色,软塑~可塑。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层厚1.80-2.80m,平均厚度1.97m;层底埋深7.60-9.00m,平均埋深8.07m。

4

黄褐色,可塑。含蜗牛壳碎片,偶见小姜石,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层厚1.50-4.00m,平均厚度2.52m;层底埋深10.0-12.1m,平均埋深10.59m。

第(6)层:粉土夹粉砂(Q al

4

浅灰~灰色,湿,中密。偶见蜗牛壳碎片,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局部夹有粉砂。层厚1.80-4.50m,平均厚度3.04m;层底埋深12.5-14.8m,平均埋深13.63m。

第(7)层:粉砂(Q pl

al

4

浅灰色,饱和,中密—密实。颗粒级配一般,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层厚5.00-8.40m,平均厚度6.60m;层底埋深19.00-22.00m,平均埋深20.26m。

第(8)层:粉质粘土(Q al

4

黄褐色,可塑。含小姜石、蜗牛壳碎片。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在场区内局部缺失。层厚0.7-4.70m,平均厚度2.20m;层底埋深20.30-24.50m,平均埋深22.38m。

第(9)层:粉土夹粉砂(Q al

4

褐黄色,饱和,中密—密实。颗粒级配一般,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局部夹有粉砂。层厚1.00-4.30m,平均厚度2.17m;层底埋深23.50-25.50m,平均埋深24.36m。

4

黄褐色,可塑。含蜗牛壳碎片,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层厚0.50-4.70m,平均厚度 1.70m;层底埋深24.5-29.20m,平均埋深26.17m。

第(11)层:粉土(Q al

4

褐黄色,湿,中密—密实。含有姜石,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在场区内普遍存在。层厚1.50-3.50m,平均厚度2.29m;层底埋深27.0-30.80m,平均埋深28.66m。

第(12)层:粉质粘土(Q al

3

黄褐~灰黄色,可塑。含较多小姜石及铁锰质结核。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只在1#孔揭穿。层厚13.00m,平均厚度13.00m 层底埋深40.0m。

第(13)层:粉质粘土(Q al

3

黄褐色,可塑。含小姜石和铁锰质结核。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在场区内仅1#孔揭穿。层厚10.0m,平均厚度10.0m;层底埋深50.0m。

第(14)层:粉质粘土(Q al

3

黄褐~灰黄色,可塑。含小姜石和铁锰质结核,偶见蜗牛壳碎片。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在场区内仅1#孔揭穿。层厚10.00m,层底埋深60.0m。

第(15)层:粉质粘土(Q al

3

黄褐色,硬塑。含姜石较多,有少量铁锰质结核。切面光滑,干强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