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直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

提升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

不良贷款消化难度大、成本高的现实,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

上捉襟见肘,这一点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明显。基层国有商业银

行本身的存贷款规模不大,依靠自身力量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又有限,一旦贷款无法正常回收形成不良,这势必给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造成严重障碍,减弱对县域经济乃至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良

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拨改贷”政策的逐步

实施,国企不再得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被

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

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是有相当影响的。

第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

我国的投资体制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

银行买单(拨款和贷款)”的模式,银行只作为一个现成的贷款人。

一旦投资结果使得贷款到期无力归还,形成不良,对项目有决策权的

部门一般不承担经济责任,而银行被动提供贷款资金,却承担了项目

投资的全部经济责任。

第三,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害。

流动资金贷款原是填补国企自有资金不足、由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

但“短贷长用”的现象经常出现,相对应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一直为“借新还旧”。随着短期贷款到期申请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

款期限,经批准展期后的贷款,如到期无力还款,次日起即属逾期贷

款等规定的出台,堵住了没完没了的展期,贷款的逾期情况得到了真

实反映,这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实亏,影响资金周转。

第五,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仍有混同不清。

第六,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

第七,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借机逃废银行债务。

第八,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第九,利率调整,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

有几次存贷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很大,

最终也导致处理不良贷款存量的财力被削弱。这主要包括存贷款利率

倒挂、存贷款利率风险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与中长期贷款利率不对称

三个方面因素。自1996年以来连续调低贷款利率,而按储蓄存款章程

规定,各种不同存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均以存入日的挂牌利率为准,因

为1996年之前存入的定期存款利率较高,甚至几倍于贷款利率,使得

商业银行提存的“应付利息”全部付罄,余额变成了红字(超额),

这些巨额的亏损只能由商业银行被迫承受,造成存款进来利率高、贷

款利率负担低的不平衡的局面。上述九个方面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

两大类: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风险定价机制,整个风险的

价格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

定位的失衡,这一点在本文第三部分会进一步分析。

二、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瓶颈分析

本节选择苏南地区某一县级城市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从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消化情况两个方面来分析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发

展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以某市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可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从2002年1月到2003年6月的18个月内,该银行的不良贷

款余额绝对数从3.11亿元减少至1.65亿元,消化不良贷款1.46亿元,占2002年年初的46.95%,成绩明显。

第二,在过去的18个月内,该银行的贷款业务发展非常快,贷款余

额绝对数大幅度提升,月度间增长速度较高,尤其是进入2003年度后,月均增幅达到16.54%,2003年6月增幅更是接近30%,在一定水准上

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不良贷款余额绝对数持续下降和贷款余额绝对数持续快速上

升的双重作用下,该行不良贷款率也呈现快速下降的特征,从2002年

初的37.42%回落到2003年6月末的6.02%.但即便如此,该行的不良

贷款率在当地的金融机构中仍属较高水平。

第四,通过尝试运用回归分析,发现不良贷款下降率和贷款增长率间

并不完全具备线性关系,可见,该行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仅是该行不良贷款率快速下降的一个因素,另一因素为

核销,仅2003年初该行核销的不良贷款即超过一亿元。在这两个因素

的共同作用下,该行不良贷款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实属正常,而不良

贷款绝对数的下降则更多的依赖核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这是以贷款余额快速增长为代价。而从不良贷款的消化手段来看,核销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依旧占有主导地位,进一步在基层国有

商业银行展开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难度和成本均较高。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时间的推移,新增贷款中势必出现新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余额

必然相对应出现反复,这一点在进入2003年度已经有所反映,不良贷

款的消化正在逐步走入“瓶颈”。一方面,贷款增长速度和贷款余额

持续增加,虽然新增贷款最终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很低,但因为基数

较大,形成不良贷款的绝对数依旧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

核销按部就班进行,极有可能出现核销数和新增数相抵,使得不良贷

款率表面下降,绝对数不变的“困境”。下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基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