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溯源与发展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溯源与发展一、新媒体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新媒体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子艺术实验,当时一些艺术家开始利用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和科技媒介进行创作,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艺术也逐渐融入了数字化元素,成为了一个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艺术门类。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方式日益多样化和呈现方式日益丰富化。
电脑图形、动画、虚拟现实、互动装置、网络艺术等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之中,使得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画布、纸张或者雕塑,而是可以以跨媒介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也使得新媒体艺术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艺术门类,可以更好地满足艺术家对于表现方式的多元化需求。
新媒体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媒介性,它可以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科技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和表现方式。
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艺术家可以利用电脑图形进行创作,制作出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的艺术作品;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出超现实的艺术体验,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
另一个特点就是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作品往往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使观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创造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艺术体验。
一些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观众的参与和操作,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得观众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从而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隔阂,加强了沟通与互动。
新媒体艺术还具有多媒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它可以将声音、影像、文字、图形等多种媒介进行混合呈现,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艺术体验。
新媒体艺术也更加开放和包容,它可以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跨界合作,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艺术形式。
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力量,正逐渐对传统艺术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得艺术创作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和开放。
网络时代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展望

网络时代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展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艺术在网络时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和表达的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电子艺术和概念艺术。
当时,艺术家开始利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进行创作,探索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具有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点击按钮等方式参与到艺术作品中,与作品进行互动和沟通。
2.多媒体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融合了多种媒体元素,如图像、声音、视频等,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3.实时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是实时生成的,艺术家可以通过编程和算法等方式实时生成艺术作品,使作品具有变化和动态性。
4.虚拟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具有虚拟性,艺术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一个虚拟的艺术空间,使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艺术在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进行融合,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未来,艺术家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创造出更加逼真和沉浸式的艺术作品。
2.人工智能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媒体艺术带来新的突破。
未来,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具有智能和自主性的艺术作品,使观众与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
3.跨界合作的增加: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合作。
未来,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等将更加密切地合作,共同创造出更加创新和有趣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新媒体艺术概论

新媒体艺术概论新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网络和互动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
它以数字媒体为媒介,将传统艺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之一是互动性。
通过计算机与观众之间的交互,艺术家可以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体感设备、虚拟现实眼镜等方式与作品进行互动,改变作品的形态和内容,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这种互动形式使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艺术作品,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媒体性。
新媒体艺术往往利用了多种媒体形式,如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将不同的媒介进行融合和交叉。
这种多媒体的形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艺术家表达的自由度,也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新媒体艺术还注重跨界合作。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经常需要与程序员、设计师、工程师等多种专业领域的人员合作。
他们共同研究和开发科技工具,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
跨界合作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新媒体艺术在传播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凭借互联网的普及,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与更广大的观众群体进行互动和分享。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艺术网站和艺术活动等渠道,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艺术的魅力。
总体来说,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动、多媒体和跨界合作等方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将科技和艺术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新媒体艺术无疑是当今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为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创新力和发展潜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网络和互动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新媒体艺术不仅在艺术创作方面探索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在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中提供了新的感受和体验。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创作的艺术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未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方向。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艺术家将能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更加逼真、沉浸式的艺术作品。
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作品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艺术体验,这将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其次,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计算机可以模拟和模仿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生成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艺术家将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出更加独特和创新的艺术品,这将为艺术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再次,互动性将成为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
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新媒体艺术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互动装置和技术,艺术家可以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使观众成为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这种互动性将为艺术带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表达方式,也将使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加强烈。
最后,跨界合作将成为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新媒体艺术不再停留在单一的艺术形式中,而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模式。
与科学、工程、设计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将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常态,通过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创意的碰撞,艺术家将能够创作出更加独特和有趣的作品。
总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应用、互动性的加强以及跨界合作的趋势。
这些趋势将为新媒体艺术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将推动艺术创作形式的不断创新和演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新媒体艺术在未来发展的更加美好的前景。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溯源与发展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溯源与发展当代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电子媒介创作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和电子艺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家的探索,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溯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
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来创作艺术作品。
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十四分钟和五十九秒》这幅由巴贝特·西卡·喀莱斯(Babet Sikkema Calisse)于1977年创作的计算机生成的视频画面,这标志着当代新媒体艺术的诞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艺术家们开始进一步探索电子媒介的潜力。
1980年代,伴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艺术家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来创作艺术作品。
乔治·莱格(George Legrady)创作了一系列交互式多媒体装置作品,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和键盘来与作品进行互动。
19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代新媒体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艺术家们开始将互联网作为创作媒介,通过网页设计、网络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方式来表现他们的创意。
著名的艺术家约翰·瑞斯(John Reas)和卡西尔·默瑞尔(Casey Reas)创作的《处理》是一件通过自动生成算法创作的艺术作品,这标志着当代新媒体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当代新媒体艺术开始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
艺术家们开始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社交媒体来创作和展示作品。
日本艺术家户田真也(Takashi Murakami)的作品《口袋怪兽GO》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形象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和艺术家的探索。
它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媒介,也挑战了观众的感官体验和审美观念。
当代新媒体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成为了人们探讨科技、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推动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艺术简介

新媒体艺术简介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界的新主流,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它颠覆了传统美学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
同时,新媒体艺术还推动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在不经意问渗透到我们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艺术走向大众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概况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
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美国艺术家最先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艺术作品。
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摄像机和录像带,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
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接纳这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
这一举措为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的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其中较著名的有波士顿的WGBH电视台,旧金山的OQED电视台,麻省理工学院的尖端视觉研究中心(W ⅣS),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资助的全国实验电视中心(NCET)等。
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不仅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可以为他们与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合作提供便利,从而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促成了许多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语言成熟起来。
二、新媒体艺术特征使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今天,新媒体艺术依托新技术的强大威力。
以传统媒体无法抗衡的互动性、综合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已经成为了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观念艺术媒体。
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新媒体艺术可以让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交流。
因此,新媒体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eott)认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是连结性与互动性。
交互性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基于信息科技与艺术的整合之上的。
随着Internet和其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单向交流的垄断已经被打破,互动正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艺术作品,它的交互性可以用来描述两种互不关联的特性。
新媒体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探究

新媒体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探究第一章:新媒体的定义和意义最近几年,新媒体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常见了。
那么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各种数字设备和平台,以及各种基于社交化、互动性和共性特征等特点为基础的文化和内容,以传播信息为目的,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娱乐和互动。
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受众和播音员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
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加强了社会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区域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特点新媒体包含的类型非常多,主要可以分为社交媒体、网络视频、数字广告和手机应用等。
这些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传媒时代的到来。
下面是这些不同类型新媒体的具体特点和应用。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一个社交化的平台,它可以在各种新闻、娱乐和商务等方面广泛应用。
例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以及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让用户分享个人信息、文章、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内容,并与其他用户互动和评论。
网络视频:网络视频是指在网络上提供的各种视频文件和信息。
例如,YouTube和土豆网等网站,带给用户超大规模的视频娱乐和教育资源。
同时,也让用户与已有内容制造商走向了彼此合作,甚至创造全新的娱乐行业。
数字广告:数字广告是通过互联网、手机和其他数字设备进行广告推送的一种形式。
它比传统广告更加灵活和精准,能够更好地达到目标受众群体。
它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广告推送,增加营业额并降低广告成本。
手机应用:手机应用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多功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各种个性化内容。
例如,微信、支付宝、以及美团等各种应用程序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和社交活动。
第三章: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还在继续,这种媒体的未来可能会发展出更多的特点和功能。
新媒体艺术专业认识

新媒体艺术专业认识简介新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涵盖了声音、图像、互动、虚拟现实等多媒体元素。
本文将介绍新媒体艺术专业的背景与发展历程,以及该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
背景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出现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多媒体表达形式的需求越来越高,新媒体艺术专业应运而生。
该专业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创作艺术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
发展历程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当时,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媒体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各类艺术家开始尝试利用这些媒介进行创作,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新媒体艺术群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成为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目标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的艺术人才。
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交互设计、影像制作等相关知识,掌握多媒体表达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艺术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过创作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和风格。
就业前景新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具备多领域的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在广告公司、设计工作室、媒体机构等地从事艺术创作、互动设计、多媒体编辑等相关工作。
此外,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在游戏开发、虚拟实境等领域寻找就业机会。
结语新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创新性和前沿性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数字化的时代,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够了解并选择这个有前途的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
目录展开基本定义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作品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
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
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
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
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
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
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
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历史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性的信任(尽管事实上他的客观性是可疑的),幻想世界式的数码蒙太奇在因为其貌似客观而获得信任的同时,埋下了无数的机关,吸引了长久和反复的凝视,客观形象摇摇欲堕的危机感带来了真假之间强大的张力。
数码影像是拍摄之后对图片的处理,数码影像使得图片的体量变得无限,这样它比传统的摄影走得更远,于是出现了照片装置化。
其实巴巴拉·库格所营造的铺天盖地的巨大的图文空间己经是一种装置性的“场”。
美学成果在录像艺术中,数码技术使录像短片轻松的分享了电影美学的许多成果――各种经典的电影时间处理手段适用于录像。
如“闪回”作为逆转时间、激活记忆库存的倒叙手法;慢镜延缓时间以凸显微妙细节的戏剧性;切换中的时间拼接以改变叙事流程,取消因果关系甚至提示同时性的手法;三维动画快镜密集地压缩时间缩减事件过程以强化其符号意义等。
但录像的时间处理在数字化方式下有着更大的弹性:画中画、多层叠画等各种数字特技所刨造的多种时间维度重叠交叉并行的种种关系,大大丰富了传统电影语言,三维动画造型的介入更是使任何奇思异想却可能成为视觉现实。
伴随着录像和录像装置的出现,互动性开始成为录像艺术超越其他传统艺术媒介的优势。
而数码技术的发展在造就了CD-ROM和网络的同时也使原来那种用若干个电视屏幕或者昂贵的投影设备制造的互动性变得更加轻松的得到实现。
媒体艺术人们所谈论的多媒体艺术已经比线性演进的电影叙事厉害太多了,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级文本不但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这已经使超级文本成了一座迷宫,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几乎使无穷无尽的。
从人们设想的数码多媒体概念来看,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还只是一个粗胚,人们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发掘。
艺术意义多媒体对于艺术意味着综合性的某种复兴。
人们知道现代主义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自我净化的擂台,绘画要排除文学性乃至物象成为画布上的一些颜色,最终走到了抽象绘画。
音壁画乐要成为激浪派的那种纯粹的声响,摄影中出现了纯影派。
古代艺术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画、雕塑、管风琴和建筑空间协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围的"场"的工作方式看来可能在多媒体中再次出现。
就象教堂中的祭坛画搬到博物馆的聚光灯下就不再神秘,多媒体将把各种艺术再次捆绑在一起,营造出不可还原为组合要素的综合体验。
多媒体创作对于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的专业艺术训炼是远远不够的。
这使创作成为多学科人才之间的一种协作,再加上人们已经意识到的数码作品在传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点,多媒体同样加剧了个人作者的匿名,就象荷马史诗并不是荷马的个人写作一样。
人们在电影片尾长长的字幕中己经见识过这种集体创作的力量。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为达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现提供空间。
多媒体艺术是正在出现的数码艺术品种,它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可述可论,也可以平直地铺陈,更可以单线深入,可能性极为丰富。
人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潜能还有待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实践去开发出来。
一旦互动性数码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将大大加强了的观众参与程度,将巨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艺术概念。
今天出现在网络上的艺术品绝大多数还是落后于网络本身的东西。
你打开网上跟艺术有关的站点和主页,看到的还是油画、国画、雕塑。
可这些东西都还不是真正跟网络般配的艺术。
网络艺术当然应该是多媒体,当然必须是互动的,链接着无穷无尽的东西。
现状主要的方式自动扶梯: “我是一个边缘的朝圣者,流浪在自我情感的边缘”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
尽管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丹尼尔·贝尔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对于看听文化禀持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是显然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电视、电影、网络和集声音、图像和文本为一体的电子读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
回应的方式文化和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求人们必然对这种图像阅读的潮流作出回应。
回应的方式无怪乎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和视觉样式上的开拓,一种是用艺术的方式和视觉艺术的理论对图像阅读的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用符合这个时代视觉接受方式传达出来。
因此,将数码影像艺术引入到当代艺术中来便具有特别的意义。
艺术家对数码媒体的参与,往往凭借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所有的这些都能为数码技术在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上的运用提供新的可能性。
他们的时间必然和商业性的数码技术公司有着积极的互补意义。
和受市场制约的商业性数码技术公司相比,在艺术家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学术性。
艺术史中已有的艺术资源能使数码技术制造出更丰富、更奇特的视觉成果,满足着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需求,丰富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数码技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运用在视觉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
所以在将数码影响纳入到艺术时间中来无疑是这两者之间的一个交换管道。
它能有效的将纯粹个人的视觉创造有效的转换成社会性的视觉产品,同时又能将社会中已经出现的视觉现象系统和有效的转换成个人视觉创造的资源。
高新技术的理解人们今天所说的高新技术,事实上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高新技术。
新石器对旧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术;青铜器对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术;煤铁对以往而言,就是高新技术;工业化对它以前的时代,都是高新技术;而信息技术,对以前任何历史时代而言,都是高新技术。
所以,所谓高新技术,就是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发现、发明的,比之以往更优越、更实用的技术。
评价教堂走廊: 将人们的生存空间进行了抽象而夸大的描述,这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充斥着几何学、线条和矩形图案的世界主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
70年代初,欧美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在大众电视网中接纳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并提供将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结合的实验场所。
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为艺术家提供最新的设备,与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直接促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造就了录像艺术的第一代大师,同时也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
如1973年,录像艺术家白南准(NAN JUN PAIK)与工程师阿比合作,开发了同步混像器,今天这已成为电视编辑的基本功能之一。
70年代末期,美国的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勃基金会等,减少对大众电视实验性节目的资助,转而直接资助艺术家,国家艺术基金也开始赞助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
这些媒体中心提供了比电视台更民主的方式,也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数字化技术,这些中心创作的录像作品较少在电视网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
于是,艺术家开始考虑将电子媒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结合起来,这就促成了录像装置的成熟。
从80年代开始,录像艺术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它以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媒体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在国际艺术大展上频频亮相,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
90年代以后,世界各大艺术馆,不但纷纷举办专门的录像展览,还先后设立了录像部门或制定录像计划。
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定期举办录像节,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和交流。
近年来,由于个人电脑日趋成熟,许多作品以互动多媒体光碟的形式出现,1998年的波恩录像节为多媒体作品专门设立了奖项,互联网作品也正在蓬勃发展中。
艺术范围新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的大家族。
与之配套的各种培训、服务和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培训中心如欧洲的EDA,研究机构如法国的皮埃尔·夏尔费国际影视创作中心,英国的LUX CENTER,德国的ZKM等。
此外还有许多半赢利的制作中心,以低于商业价格的水平向艺术家开放。
对新媒体艺术的资助,大量来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录像节由苹果电脑资助,汉堡录像节由西门子资助,卡赛尔文献展的技术部分由IBM和SONY赞助。
对新媒体艺术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体的艺术魅力与技术潜能,在新媒体艺术与新技术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关系。
政府机构的支持在媒体工业与相关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不少媒体艺术乌托邦相继成立,其中最知名的有位于德国卡斯鲁尔(KARLSTUHE)的“ZKM”(CENTER FOR ART AND MEDIA)、奥地利林兹(LINZ)的“AEC”(ARS ELECTRONICA CENTER)及日本东京的“ICC”(INTER COMMUNICATION CENTER)等,目的是为了促进当代艺术与科学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