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问答题

细胞生物学问答题
细胞生物学问答题

医学细胞生物学问答题

1、以LDL为例,说明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答:1)、定义:细胞摄入的胆固醇是合成细胞膜所必需的,由于胆固醇不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LDL复合物,才能转运到各组织中参与代谢。

2)、LDL颗粒分子结构:

①由胆固醇脂、游离胆固醇、磷脂及载脂蛋白组成的球形颗粒。

②外膜:磷脂和游离的胆固醇分子。

③核心:胆固醇分子被酯化成长的脂肪酸链。

④配体:载脂蛋白apoB100

LDL颗粒通过apoB100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相结合。

3)、内吞过程:

①LDL与有被小窝处的LDL受体结合,有被小窝凹陷,缢缩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

②有被小泡脱去外被网格蛋白形成无被小泡。

③无被小泡与内体融合,内体膜上有H+泵,在内膜酸性环境下,LDL与受体解离,受体经转运囊泡又返回质膜被重复利用。

④LDL被内体性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载脂蛋白被水解成氨基酸,被细胞利用。有被小窝→有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融合→LDL与受体解离→LDL和载脂蛋白被利用

4)、调节:

①当细胞需要利用胆固醇时,这些细胞就制造LDL受体蛋白,并插入细胞膜上,进行受体内吞,摄入胆固醇。

②如果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积累过多,细胞就会停止合成胆固醇,并且停止合成LDL受体。

5)、意义:

①胆固醇可提供细胞膜大部分的所需。

②此过程中断,胆固醇在血液中聚集,沉降于血管壁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简述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功能关系。

答:(1)组成:脂类、蛋白质、糖类

(2)脂类主要有三种:磷脂、胆固醇、糖脂

磷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

胆固醇:提高脂双层膜的力学稳定性、调节脂双层膜的流动性和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糖脂:均位于膜的非胞质面单层,糖基暴露于细胞表面,可能是某些大分子的受体,与细胞识别及信号转导有关。

膜脂的功能:

①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去除膜脂,则使膜解体;

②是膜蛋白的溶剂,一些蛋白通过疏水端同膜脂作用,使蛋白镶嵌在膜上以执行特殊的功能;

③维持膜蛋白(酶)构象、表现活性提供环境,膜脂本身不参与反应;

④膜上有很多酶的活性依赖于膜脂的存在。有些膜蛋白只有在特异的磷脂头部基团存在时才有功能。(3)膜蛋白有三种: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脂锚定蛋白

1)、内在膜蛋白:它贯穿膜脂双层,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层分子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内在蛋白不溶于水。

2)、外在膜蛋白: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主要在内表面,为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能够暂时与膜或内在膜蛋白结合的蛋白质,易分离。

3)、脂锚定蛋白:质膜外侧的蛋白质通过糖链连接到磷脂酰肌醇上,形成“蛋白质—糖—磷脂”复合物,或质膜胞质侧的蛋白质通过脂肪酸链共价结合在脂双层上。

膜蛋白的功能:

①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是由蛋白质完成的;

②转运蛋白:膜蛋白中有些是运输蛋白,转运特殊的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

③酶:有些是酶,催化相关的代谢反应;

④连接蛋白:有些是连接蛋白,起连接作用;

⑤受体蛋白:起信号接收和传递作用。

4)糖类:分布于细胞膜表面,多以复合物形式存在,通过共价键与膜的某些脂类或蛋白质组成糖脂或糖蛋白。

3、什么是细胞表面,有哪些特化结构,并简述其结构和功能。

答:(1)定义:是细胞与细胞外环境的边界,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多功能体系。

结构:细胞外被、细胞质膜和细胞溶胶

功能:①它保护细胞,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②负责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③并通过表面结构进行细胞识别、信号接收与传导、进行细胞运动,维护细胞形态等功能。(2)特化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是为适应某种环境而形成的特殊表面结构。

1)、微绒毛:①其核心是由20-30条同向平行的微丝组成束状结构,之间由交联蛋白等连接;

②肌球蛋白-Ⅰ和肌钙蛋白固定微丝束到膜;

③微丝束下方连于终网上。

④功能:扩大细胞作用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吸收。

2)、纤毛和鞭毛:①结构:纤毛与鞭毛是真核细胞表面伸出的与运动有关的特化结构;

通常将少而长的称鞭毛,短而多的称纤毛。

②功能:参与细胞运动。

3)、褶皱:细胞表面的临时性扁平突起。与吞噬、吞饮及趋化运动有关。

4、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为例,简述细胞的整体性。

答:(1)核糖体由信号肽引导结合于内质网膜上:

分泌蛋白氨基末端信号肽被合成后,使核糖体对SRP的亲和性增加,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并与位于粗面内质网上的SRP受体结合,使蛋白质的合成在内质网上进行。

(2)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经膜穿入内质网腔内:

在信号肽的引导下,不断延长的多肽链边合成边进入内质网腔,信号肽在适当时候被酶切除,进入内质网腔或膜。

(3)分子伴侣在内质网腔内对蛋白进行折叠:

进入内质网腔的蛋白质在Bip等分子伴侣的协助下,形成正确的折叠。

(4)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

位于内质网网腔一侧的寡糖转移酶,将已结合于内质网膜中的寡糖链以N-连接方式转移至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上,整个糖基化过程发生于内质网的腔面上。

(5)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经由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

经过修饰的蛋白质被COPⅡ衣被小泡包围,由内质网转运至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修饰,由转运泡转运至细胞外,成为分泌蛋白。

5、以溶酶体的形成及消化为例,简述细胞的整体性。

答:(1)溶酶体的形成过程:

1)溶酶体酶蛋白的N-糖基化与内质网转运:

酶蛋白前体进入内质网腔,经加工修饰,进行N-连接糖基化,以出芽形式形成膜性小泡,然后转运到高尔基复合体。

2)溶酶体酶蛋白在高尔基体内的加工与转移(糖基化与磷酸化):

在顺面高尔基网内的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转移酶和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糖苷酶催化下,磷酸化形成M-6-P,为溶酶体水解酶分选的重要识别信号。

3)酶蛋白的分选与转运:

在反面高尔基网有受体识别、结合M-6-P,出芽,以有被小泡形式脱离高尔基体。

4)前溶酶体的形成:

断离后的有被小泡脱去网格蛋白外被形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晚期内吞体结合而成前溶酶体。

5)溶酶体的成熟:在酸性环境下,溶酶体酶去磷酸化;膜M-6-P受体重回到高尔基体反面。

(2)溶酶体的功能:

1)溶酶体能够分解胞内的外来物质及清除衰老、残损的细胞器:

溶酶体通过异噬性溶酶体和自噬性溶酶体经胞吞作用摄入外来物质或细胞内衰老、残损的细胞器进行消化,使之分解成为可被细胞重新利用的小分子物质,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有效的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细胞器的更新替代。

2)溶酶体具有物质消化与细胞营养功能:

溶酶体作为细胞内消化的细胞器,在细胞饥饿的状态下,可通过分解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营养和能量,维持细胞的基本生存。

3)溶酶体是机体防御保护功能的组成部分:

溶酶体强大的物质消化和分解能力是防御细胞实现其免疫防御功能的基本保证和基本机制。

4)溶酶体参与某些腺体组织细胞分泌过程的调节:

溶酶体参与某些腺体组织细胞分泌和激素的形成,如甲状腺球蛋白水解成甲状腺素。

5)溶酶体在生物个体发生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溶酶体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始终,也体现在整个生物个体的发生和发育的过程。

6、以溶酶体的形成为例,简述溶酶体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答:(1)溶酶体的发生:

①溶酶体的酶蛋白是在rER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并在rER腔内进行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

②然后进入高尔基复合体,在顺面扁囊内磷酸化,形成具6-磷酸甘露糖(M6P)标记的水解酶,在高尔基复合体反面与其囊膜上的受体结合,聚集在一起分选进入特异运输小泡。

③运输小泡再与内体融合后,形成内体性溶酶体,成熟后形成溶酶体。

④在内体性溶酶体内,水解酶在酸性条件下与受体分离、脱去磷酸,形成成熟的溶酶体酶,受体还可被再利用。

(2)溶酶体的类型:根据溶酶体的形成过程和功能状态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三级溶酶体。

①初级溶酶体:是新形成的溶酶体,只含酸性水解酶,无消化底物,尚未进行消化活动的溶酶体称为初级溶酶体。

②次级溶酶体:是已经进行消化活动的溶酶体,内含酸性水解酶和相应底物以及消化产物,也称为吞噬性溶酶体。根据次级溶酶体内作用底物的来源以及消化的程度又可分为:自噬性溶酶体和异噬性溶酶体。

③残余小体:吞噬性溶酶体到达末期阶段时,由于水解酶的活性下降,还残留一些未消化和不能分解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电子密度,这种溶酶体称为残余小体。它们有的可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外,有的则蓄积在细胞内,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

7、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转运到线粒体内的过程。

答:(1)总述:①在运输前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线粒体蛋白以前体形式存在。

②这种前体是“成熟”形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末端的一段导肽。

③在跨膜运输过程中都呈解折叠状态,运输完成后又转变成折叠状态。

(2)特点:(一)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

1)、核基因编码蛋白进入线粒体时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

分子伴侣:具有解折叠酶的作用,防止蛋白质分子聚集式折叠,促进解折叠的蛋白质跨膜进入线粒体,并参与线粒体蛋白质分子的重新折叠。

2)、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保持非折叠状态:

可溶性前体蛋白质在胞质合成后处于折叠状态,但在转运进入线粒体时要解折叠。

过程:①在胞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与分子伴侣NAC和hsp70结合形成复合物;

②胞浆中的PBF、MSF和Ydjlp等因子与复合物结合,从而协助前体蛋白的转运和解聚。

3)、分子运动产生跨膜转运动力协助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蛋白质通过外膜,不需要能量;进入内膜需要能量,需膜电位或质子动力势驱动。

过程:①解聚的前体蛋白与膜输入受体结合,跨越膜通道进入线粒体;

②mtHsp70先与进入线粒体的前导肽链结合,拖拽着线粒体蛋白进入腔内。

4)、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的再折叠形成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在线粒体基质中的一些分子伴侣的协助下,输入的多肽链又折叠为天然构象而行使功能。

(二)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1)、定位于线粒体膜间腔的蛋白质:

A、由膜间腔导入序列(ISTS)引导前体蛋白进入膜间腔。

B、直接从胞质扩散方式。

2)、定位于线粒体内、外膜的蛋白质

8、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答:(1)线粒体DNA:线粒体既存在mtDNA,也有自己的蛋白质合成系统(mtRNA、mt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mtDNA为双链环状DNA分子,裸露而不与组蛋白结合。

(2)遗传系统:但是由于线粒体自身的遗传系统贮存信息很少,只能合成线粒体组装所必需的全部蛋白质的10%,构成线粒体的信息主要来自于核DNA。

(3)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运输进入线粒体;内源性蛋白质由mtDNA编码,在线粒体基质腔内合成。

(4)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质及其转运:线粒体内大多数蛋白质都是核编码蛋白;转运过程为线粒体前体蛋白解折叠,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5)没有细胞核作用,mtDNA本身不能进行复制,所以线粒体的生物合成依赖两个彼此分开的遗传系统共同协调控制。

9、何谓细胞骨架,细胞骨架包括哪些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定义:⑴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

⑵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三类成分组成。

⑶它对于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重

要作用。

2)、关系:⑴结构上相互联系:均自成体系,结构和功能各异;但三种骨架体系在分布、布局以及

功能上互相协调。

①微管和中间纤维都是从细胞核向细胞的周边呈放射状伸展,并在细胞内许多部位平行分布。

②在靠近质膜下的细胞质中发现:上层:中间纤维

次层:微管

下层:微丝组成的应力纤维

三种纤维之间有肌动蛋白连接

③微丝和微管之间,微管结合蛋白作为横桥存在

⑵功能上相互协调:①活细胞内,三种骨架起支撑作用维持各细胞器的空间位置,并参

与细胞运动。

②微管、中间纤维都参与胞内营养物质运输

3)、调节:(1)外界信号通过质膜与其受体结合后引起cAMP、IP3、Ca2+、CaM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细胞骨架蛋白和其它结合蛋白使细胞骨架按照生理功能的需要而发挥各系统的生

物学功能,并参与细胞生理活动。

(2)在这个过程中各细胞骨架的组装单体与多聚体之间处于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必须与生理活动需要联系,其中也存在细胞对细胞骨架的调控。

总之,各种细胞骨架组成均在细胞统一调控下相互配合来完成细胞生命活动。

10、何谓细胞骨架简述细胞骨架各类成分的基本结构特征及功能。

答:(1)定义: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三类成分组成,对于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着重要作用。(2)微管:

1)结构特点:①中空圆柱状结构,管壁由13条原纤维纵向围绕而成,每条原纤维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组成异二聚体。

②γ微管蛋白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MTOC),在空间上为微管装配提供始发区域,控制着

细胞质中微管的形成、数量、位置、极性确定和细胞分裂。

③微管相关蛋白可促进微管的组装,抑制其解聚,具有稳定微管的作用。

2)功能:①构成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

②参与细胞的运动:参与细胞的变形运动、纤毛、鞭毛运动等。

③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为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提供轨道,通过马达蛋白完成物质运输任务。

④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空间定位和分布:参与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纺锤体的定位及分裂

期染色体位移。

⑤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

⑥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微管参与JNK , Wnt , ERK及PAK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

(3)微丝:

1)结构特点:微丝为肌细胞和非肌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纤维状结构,肌动蛋白是构成微丝的基本成分。肌动蛋白由α、β和γ3种异构体组成。

2)功能:

①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细胞质膜下方的应力纤维,维持细胞的形状、赋予细胞韧性和强度。

②参与细胞的运动:在非肌细胞的多种运动形式:变形运动、胞质环流、细胞的内吞和外吐作用、器官发生等。

③参与细胞的分裂(胞质分裂):收缩环是质膜下微丝通过α辅肌动蛋白与质膜相连,靠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Ⅱ的相对滑动收缩。

④微丝参与肌肉收缩: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由三种蛋白组成,肌肉收缩是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滑动的结果。

⑤微丝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肌球蛋白的马达蛋白家族它们以微丝作为运输轨道参与物质运输活动。

⑥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细胞外的某些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触发膜下肌动蛋白的结构变

化,从而启动细胞内激酶变化的信号传导过程。微丝主要参与Rho蛋白家族有关的信号传导。

(4)中间纤维:

1)结构特点:中间纤维蛋白是长的线性蛋白,由头部、杆状区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各种中间丝蛋白之间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头、尾部的长度和氨基酸顺序。

2)功能:①构成细胞内完整的支撑网架系统。

②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

③参与细胞连接。

④维持核膜稳定。

⑤参与细胞分化。

⑥中间纤维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

11、简述核膜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功能。

答:(1)定义:核膜又称核被膜,是细胞核外围由类脂和蛋白质构成的膜性结构。

(2)结构特点:

①内膜和外膜:核膜由两层单位膜构成,外膜朝向细胞质的一面,附着有核糖体,局部朝向细胞质内,延伸与粗面内质网相连;内膜与外膜平行,上面无核糖体附着,但有许多染色质丝与之相连。

②核纤层:是位于细胞核内膜与染色质之间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与核内膜紧密结合。它普遍存在于间期细胞核中。由lamin A、lamin B、laminC核纤层蛋白构成,核纤层蛋白还可以与核基质中的蛋白质形成联接,与中间纤维及核骨架相互连接。它对增强核膜的强度,维持核的形态具有一定的作用。

③核间隙:在内外膜之间,有一个宽约20-40nm的间隙称为核间隙,其中充满液态不定形物质。

④核孔:核膜上有孔,称为核孔,它是核膜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圆环状结构。

核孔复合体:指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质复合体,由胞质环、核质环、辐和中央栓构成,是核质间物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可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进行。

(3)功能:

①维持核的形态。

②包裹核物质,建立遗传物质稳定的活动环境。

③进行核内外的物质运输。

12、简述核仁组装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过程。

答:(1)核仁是细胞核中rRNA合成的中心,是rRNA加工成熟的区域。

(2)rRNA前体加工成熟过程不是游离的rRNA,而是以核糖核蛋白方式进行的,核糖体大小亚基组装是在核仁内进行的,45SrRNA前体转录出来以后,很快与进入核仁蛋白质结合,组成大的核糖体蛋白颗粒。(3)45SrRNA组成的大核糖核蛋白颗粒逐渐失去一些RNA和蛋白质,然后剪切形成2种大小不同的核糖体亚基。

(4)由28SrRNA、、5SrRNA和49种蛋白质一起组成核糖体的大亚基,其沉降系数为60S。

(5)由18SrRNA和33种蛋白质共同构成核糖体的小亚基,其沉降系数为40S。

(6)核仁中装配的核糖体大小亚基,经核孔输送到细胞质,在胞质中进一步装配为成熟的功能性核糖体。

13、简述核仁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答:(1)核仁的超微结构和化学成分:是真核细胞分裂间期核中均匀的海绵状球体,主要化学成分为RNA、DNA、蛋白质和酶。

核仁分为三个区域:

①纤维中心:为rRNA基因rDNA存在部位,人类rDNA分布在13、14、15、21、22五对染色体上,共同构成区域称核仁组织者;

②致密纤维成分:含正在转录的rRNA分子。

③颗粒成分是成熟的核糖体亚单位的前体颗粒:除此以外,还有异染色质包围在核仁周围,称核仁周围

染色质,与伸入到核仁内部的rRNA基因(属常染色质)一起被称为核仁相随染色质。

(2)核仁的功能(rRNA合成、组装核糖体亚单位):

1)核仁是核糖体RNA合成的场所

①rRNA基因在染色质轴丝上呈串联重复排列

②沿转录方向新生的rRNA链逐渐增长,形成"圣诞树"样结构

③转录产物的纤维游离端(5'端)首先形成RNP颗粒。

2)核仁是核糖体组装的场所。

14、试比较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

答:(1)定义:染色质是细胞间期核中解螺旋染色体的形态表现,根据其含核蛋白分子螺旋化程度以及功能状态的不同,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2)相同点:①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染色质纤维丝。

②都是DNA分子在间期核中的贮存形式,在结构上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是相连续的,且

一定条件下常染色质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

(3)常染色质:①特点:间期核中处于伸展状态,螺旋化程度低,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而均匀。

②组成:其DNA主要由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具有转录活性。

③分布:大部分位于间期核中央,一部分介于异染色质之间,在细胞分裂期,常染色质

位于染色体臂。

(4)异染色质:①特点:间期核中螺旋化的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

②分布:位于核的边缘或围绕在核仁的周围,是转录不活跃或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③类型:Ⅰ)结构异染色质: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在所有细胞中呈浓缩状态,没有

转录活性,含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在分裂期细胞常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

区、端粒区次缢痕等部位。

Ⅱ)兼性异染色质:仅在某些类型的细胞或一定的发育阶段的细胞中呈浓

缩状态,并可向常染色体转变,恢复转录活性。

15、真核DNA的功能性序列是什么,并简要描述其功能。

答:(1)端粒序列:存在于染色体末端,富含G的简单重复序列。

功能:维持DNA分子两末端复制的完整性与染色体的稳定性。

(2)着丝点序列:复制完成的两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部位。

功能:细胞分裂中期与纺锤丝相连,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维持遗传的稳定性。(3)复制源序列:是细胞进行DNA复制的起始点。

功能:多个复制源序列可被成串激活,该序列处的DNA双链解旋并打开,形成复制叉,使DNA分子可在不同部位同时进行复制。

16、什么是细胞外基质,并简述其功能。

答:(1)定义:是机体发育过程中由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生物大分子所构成的纤维网络状物质,分布于细胞与组织之间、细胞周围或形成上皮细胞的基膜,将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膜相联系,构成组织与器官,使其连成有机整体。

(2)分类: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胶原和弹性蛋白、纤粘连蛋白与层粘连蛋白等。

(3)功能:①对细胞组织起支持、保护作用,提供营养。

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③在组织创伤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当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

17、简述染色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细胞周期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答:(1)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的RNA。

①DNA:遗传物质的载体,可分为单一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②组蛋白:由H1、H2A、H2B、H3、H4组成,H2A、H2B、H3、H4各两分子组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协助DNA卷曲成核小体的稳定结构。H1组蛋白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与核小体的包装有关。

③非组蛋白:除组蛋白之外的染色质结合蛋白的总称,能从多方面影响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量少、种类多,参与DNA复制、转录。

(2)动态变化规律:

1)分裂间期:

①核小体是DNA片段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的染色体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串珠结构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

②核小体进一步螺旋形成螺线管,每6个核小体螺旋一周形成中空螺线管,组蛋白H1位于其内部,是螺线管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

③螺线管进一步包装成超螺线管,再折叠成染色单体。

2)分裂前期:核内染色质螺旋化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3)分裂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增高,染色体缩短变粗,形成最清晰形态最典型的染色单体,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细胞板平面上,着丝粒与纺锤丝微管相连。

4)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着丝粒纵裂为二,原来的两条染色单体成为两条染色体,借助纺锤丝的牵引,两组数目、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5)分裂末期:集中于两极的两组染色体逐渐解旋成为染色质。

18、简述细胞周期各时相的主要特点。

答:(1)分裂间期:由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和DNA合成后期(G2期)构成。1)G1期:

①RNA合成:RNA合成活跃,RNA聚合酶活性增高,产生rRNA、tRNA、mRNA。

②蛋白质合成:合成DNA起始与延伸所需的酶类和G1期向S期转换的重要蛋白质。

③组蛋白与非组蛋白及某些激酶发生磷酸化。

④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作用加强,小分子营养物质和G1期向S期转变的调控物质摄入增加。

2)S期:

①进行DNA复制,早期复制GC含量高的DNA序列,晚期复制AT含量高的DNA序列。常染色体的复制在先,异染色体的复制在后。

②合成组蛋白,组蛋白持续磷酸化。

③中心粒开始复制,一对中心粒彼此分离,然后在各自垂直方向形成一个子中心粒。

3)G2期:

①合成大量的RNA,ATP及一些与M期结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

②中心粒体积逐渐增大,开始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

(2)分裂期:由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构成。

①前期:染色体凝集,分裂极确定,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纺锤体形成。

②中期: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凝集,并且非随机的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平面上,染色体、星体、纺锤体组成有丝分裂器。

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

④末期:染色体解聚,核仁重新形成,核膜重建,核分裂和胞质分裂完成。

19、简述MPF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细胞周期的作用。

答:(1)定义:能促进M期启动的调控因子,在G2/M期转换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激酶。

(2)分子结构:①cdk1:为一种Ser/Thr激酶,可催化蛋白质Ser与Thr残基磷酸化,是MPF的活性单

位,在整个细胞周期进程中的表达均较为恒定。

②cyclinB:具有激活cdk1及选择激酶底物的功能,为MPF的调节单位,表达随细胞周

期进程发生变化。

(3)MPF的形成及激活:

CyclinB表达到高峰值cdc25与cdk结合cdk1 Tyr15,Thr14去磷酸化→cdk1被激活

Tyr161保持磷酸化

→MPF活性增高→促进G2期向M期转换

(4)M期cyclin-cdk复合物的作用:

概述:M期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中期向后期,M期向下一个G1期的转换均与MPF相关。1)MPF对M期早期形态结构的变化的作用:

①染色体的凝集:磷酸化组蛋白H1上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特殊位点诱导染色质凝集,直接作用于染色体凝集蛋白,介导染色体形成超螺旋化结构,进而发生凝集。

②核膜裂解:核纤层蛋白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核纤层纤维结构解体,核膜裂解成小泡。

③纺锤体形成:多种微管蛋白结合蛋白进行磷酸化,使微管蛋白发生重排,促进纺锤体形成。

2)MPF促进中期细胞向后期的转换:中期染色体两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是启动后期的关键。

①粘着蛋白:主要由Scc1和Smc两类蛋白构成。

②securin蛋白:与分离酶结合,抑制分离酶活性,从而保证粘着蛋白的粘着活性。

③MPF的作用:使APC磷酸化,引起securin蛋白降解,分离酶释放,分解Scc1,进入后期着丝粒分离。3)MPF在细胞退出M期中的作用:cyclinB在激活的APC作用下,经多聚泛素化途径被降解,MPF解聚

失活,促使细胞转向末期。

①核形成:组蛋白去磷酸化,染色体又开始去凝集;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核膜形成,子代细胞核形成。

②胞质形成:肌球蛋白去磷酸化,收缩环缩小,分裂沟加深,胞质分裂发生。

20、细胞周期的检测点及其功能。

答:(1)定义:为保证染色体数目的完整性和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细胞中存在着一系列监控系统,可对细胞周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出现的故障加以检测,只有当这些事件完成或故障修复后,才允许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行,该检测系统即为检测点。

(2)检测点分类:①未复制DNA检测点:识别未复制DNA并抑制MPF激活,使未发生DNA复制的细胞不能进入有丝分裂。

ATR激活→磷酸化激活Chk1激酶→磷酸化cdc25磷酸酶→cyclinA/B-cdk1复合物被抑制→S?M

②纺锤丝组装检测点:阻止纺锤体装配不完全或发生错误的中期细胞进入后期。

Mad2激活→cdc20失活→APC活化受阻→securin蛋白多聚泛素化受阻→着丝粒不能分离→中期?后期③染色体分离监测点:阻止子代染色体未正确分离的前期末及胞质分裂的发生。

Ⅰ)cdc14磷酸酶的活化,能促进M期cyclin经多聚泛素化途径被降解,导致MPF活性丧失,引发细胞转向末期。

Ⅱ)如果后期末子代染色体分离方向出现异常,cdc14就不会从核仁中释放,细胞向末期的转变受阻,不能退出有丝分裂。

④DNA损伤检测点:阻止DNA损伤的细胞周期继续进行,直到DNA损伤被修复。

Ⅰ)如果细胞周期被阻在G1和S期,受损的碱基将不能被复制,由此可避免基因组产生突变以及染色体结构的重排。

Ⅱ)如果细胞周期被阻在G2期,可使DNA双链断片得以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以前被修复。

DNA出现损伤→DNA损伤检测点被激活→活化蛋白激酶Chk2→磷酸酶Cdc25磷酸化发生降解→细胞被滞留于G1期或S期

21、简述细胞周期起调控作用的物质有哪些。

答:(1)蛋白质类:①细胞周期蛋白:在真核细胞分裂周期中浓度有规律地升高和降低的蛋白,它可以激活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调控细胞周期的进程,成员有cyclinA-H等。

②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含有Cdk激酶结构域,必须与细胞周期蛋白结合才可能发挥其活性。是细胞周期调控的催化亚单位,作用于细胞周期事件的靶蛋白磷酸化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促进细胞周期的不断运行,自身可被磷酸化,多为丝/苏氨酸磷酸化激酶,成员有Cdk1-9等。

③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细胞内存在一些对CDK激酶起负调控作用的蛋白质,称为CKI。CKI根据同源序列和底物的不同可分为两大家族:1)CIP/KIP家族,主要抑制G1期和S期的各种周期蛋白-CDK 复合物;2)INK4家族,专门对周期蛋白D-CDK类复合物起抑制作用。

(2)检测点:

①未复制DNA检测点:识别未复制DNA并抑制MPF激活,使未发生DNA复制的细胞不能进入有丝分裂。

②纺锤丝组装检测点:阻止纺锤体装配不完全或发生错误的中期细胞进入后期。

③染色体分离监测点:阻止子代染色体未正确分离的前期末及胞质分裂的发生。

④DNA损伤检测点:阻止DNA损伤的细胞周期继续进行,直到DNA损伤被修复。

(3)其他物质:如生长因子、抑素、cAMP与cGMP等。

22、简述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答:(1)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作用:

①细胞核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提供生成特异性mRNA及其他RNA(rRNA和tRNA)的转录模板,调控胞质中各种成分的种类和数量,影响整个细胞的代谢活动,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

②细胞核的遗传潜力受细胞质环境调节:在细胞分裂时胞质呈不均等分配,即子细胞中获得的胞质成分可能是不相同的,可以调节核中基因表达影响细胞分化。

③基因表达的细胞内环境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核内基因的表达状态也不断被调整,这种核/质的相互作用持续整个细胞的分化过程。

(2)诱导和抑制对分化的影响:

①诱导:一部分细胞对邻近细胞的形态发生影响.井决定其分化方向的作用。细胞间的相互诱导作用是有层次的,一般发生在内胚层和中胚层或外胚层和中胚层之间,可分为初级诱导、次级诱导和三级诱导。

②抑制:在胚胎发育中,已分化的细胞可以产生抑素,抑制邻近的细胞往相同的方向分化以使发育的器官间相互区别而避免重复发生。

(3)激素和细胞粘合分子对分化的作用:

①激素作用;

②细胞粘合是由于同类细胞可以通过表面同样的粘合分子,进行相互识别、粘着、聚集井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态发生以及正常结构的构建和维持。

23、什么是细胞凋亡,试比较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答:细胞凋亡:指在特定信号诱导下,细胞内的死亡级联反应被触发所致的生理性或病理性、主动性的死亡过程。

特征细胞凋亡细胞坏死

诱导因素生理或病理性的弱刺激病理性变化或剧烈损伤

能量需求依赖ATP不依赖ATP

范围单个散在细胞大片组织或成群细胞

细胞体积固缩变小肿胀变大

细胞膜完整不完整

细胞器形态完整,有轻微改变,自身吞噬肿胀破裂

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断裂固缩,核膜破裂

染色质凝聚在核膜下,呈半月状呈絮状

凋亡小体有无

DNA有控降解随机降解

分子机制多基因参与,有序调控无基因参与

代谢反应蛋白酶逐次水解无序反应

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无强烈

对机体的影响个体发育及代谢需求有损伤,破坏作用

自吞噬常见少见

24、从细胞增殖角度看,细胞可分几类,各有何特点。

答:(1)继续增殖细胞:

①这类细胞始终保持旺盛的增殖活性,每次完成分裂后,有顺序经过细胞周期各时相,完成细胞分裂。

②它们不断补充那些衰老死亡的细胞,保证组织的更新,其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水平高,对环境信号敏感。周期时间稳定。

③如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上皮基底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2)暂不增殖细胞:

①此类细胞较长时间的停留在G1期,处于暂不分裂状态,又称G0期细胞。

②G0期细胞代谢水平低,但并未丧失增殖能力,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恢复到增殖状态,这种特性对组织再生、创伤修复和免疫功能有重要意义。

③如肝、肾实质细胞、血液中淋巴细胞、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等。

(3)终末分化细胞:

①这些细胞已丧失了增殖能力,不再增殖,始终停留在G1期,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已高度分化,在机体内执行特殊的生理功能,直到衰老死亡。

②如成熟红细胞、角质细胞、神经元细胞、肌细胞等。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 含答案

1.简述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显微水平到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的发展过程,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老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的规律的科学;主要阶段:①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创立②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学研究③实验细胞学研究 ④亚显微结构与分子水平的细胞生物学. 2.简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均有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作了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 3.简述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1). 结构简单 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无膜包裹,形成拟核。 细胞质中无膜性细胞器,含有核糖体. 2). 体积小直径约为1到数个微米。 4.简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5.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①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②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 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③螺旋的主链由位于外侧的间隔相连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组

成,内侧为碱基构成。④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依据碱基互补原则相连螺旋内每一对碱基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垂直于螺旋纵轴,相邻碱基对之间距离为0。34nm,双螺旋螺距为3。4nm。 6.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以独特的三维构象形式存在,蛋白质三维构象的形成主要由其氨基酸的顺序决定,是氨基酸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差异使蛋白质折叠成不同的高级结构。二级结构是由主链内氨基酸残基之间氢键形成,有两种主要的折叠方式a-螺旋和β—片层。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形成三级结构,不同侧键间互相作用方式有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具有三级结构既表现出了生物活性。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亚单位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可形成更复杂的四级结构。 7.生物膜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是什么? 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膜蛋白,膜糖 8.什么是双亲性分子(兼性分子)?举例说明。 既含有亲水头部又含有疏水的尾部的分子,如磷脂一端为亲水的磷酸基团,另一端为疏水的脂肪链尾. 9.膜蛋白的三种类型。 膜内在蛋白(整合蛋白),膜外在蛋白,脂锚定蛋白 10.细胞膜的主要特性是什么?膜脂和膜蛋白的运动方式分别有哪些? 细胞膜的主要特性: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膜脂翻转运动,旋转运动,侧向扩散,弯曲运动,伸缩和振荡运动。膜蛋白旋转运动和侧向扩散. 11.影响膜脂流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相变温度越低其流动性也越大。 ②脂肪酸链的长短,脂肪酸链短的相变温度低,流动性大。 ③胆固醇的双重调节,当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时限制膜的流动性起稳定质膜的作用,在相变 温度以下时防止脂肪酸链相互凝聚,干扰晶态形成。 ④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例,比值越大流动性越大. ⑤膜蛋白的影响,嵌入膜蛋白越多,膜脂流动性越小 ⑥膜脂的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值、离子强度及金属离子等均可对膜脂的流动性产生一 定的影响。 1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 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他们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与脂双层结合.优点,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缺点,但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性的质膜在变化过程中怎样保持完整性和稳定性,忽视了膜的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 13.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被动运输:简单扩散,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扩散.主动运输:ATP直接供能,ATP间接供能。 14.简述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被动运输不消耗细胞能量,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主动运输逆电化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都有载体蛋白介导。 15.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胞吞作用(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胞吐作用(连续性分泌作用,受调性分泌作用) 16.简述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 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质膜中的Na+/葡萄糖协同运输蛋白,运输2个Na+的同时转运1个葡萄糖分子,使胞质内产生高葡萄糖浓度;质膜基底面和侧面的葡萄糖易化扩散运输蛋白,转运葡萄糖离开细胞,形成葡萄糖的定向转运.Na+—K+泵将回流到细胞质中的Na+转运出细胞,维持Na+穿膜浓度梯度。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与详细答案

第一章绪论 六、论述题 1、什么叫细胞生物学?试论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容。 答: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三个水平(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容的一门科学。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容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生命活动。涵盖九个方面的容:⑴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⑵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⑷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⑸细胞分化及其调控;⑹细胞的衰老与凋亡;⑺细胞的起源与进化;⑻细胞工程;⑼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由膜转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电基本的开矿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 2、原核细胞;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8、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分别为70S和 80S 。 9、细菌细胞表面主要是指细胞壁和细胞膜及其特化结构间体,荚膜和 鞭毛等。 10、真核细胞亚显微水平的三大基本结构体系是生物膜结构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和细胞骨架系统。 三、选择题 1、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B ) A、80S B、70S C、 60S D、50S 3、在病毒与细胞起源的关系上,下面的( C )观战越来越有说服力。 A、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B、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病毒 C、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D、都不对 8、原核细胞的呼吸酶定位在( B )。 A、细胞质中 B、质膜上 C、线粒体膜上 D、类核区 7、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组成。(√)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能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 答:支原体的的结构和机能极为简单:细胞膜、遗传信息载体DNA与RNA、进行蛋白质合成的一定数量的核糖体以及催化主要酶促反应所需要的酶。这些结构及其功能活动所需空间

医学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含参考答案)

医学细胞生物学习题集 2014级临床医学系 2014.11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器 D.细胞质 E.细胞 2.DNA双螺旋模型是美国人J. D. Watson 和英国人 F. H. C. Crick哪一年提出的() A.1951 B.1952 C.1953 D.1954 E.1955 3. 那两位科学家最早提出了细胞学说() A.Shleiden 、Schwann B.Brown 、 Porkinjie C.Virchow 、Flemming D. Hertwig、 Hooke E.Wanson 、Click 4. 最早观察到活细胞的学者是() A.Brown R B.Flemming W C.Hooke R D.Leeuwenhoek A E.Darvin C 5. 最早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学者是() A.Brown R B.Flemming W C.Hooke R D.Leeuwenhoek A E.Darvin C 二、多选题 1.以下哪些是当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 A.细胞器结构 B.细胞凋亡 C.细胞周期调控 D.细胞通信 E.肿瘤细胞 2. 现代的细胞生物学在哪些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 A.分子水平 B.亚细胞水平 C.组织水平 D.器官水平 E.细胞整体水平 三、是非题 1.细胞最早于1665年由Robert Hooke发现。() 2.在十八世纪Hooke和Flemming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生物学就是细胞学。() 4.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 5.医学细胞生物学实质就是细胞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四、填空题 1.细胞是生物体和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是由和提出的。 3.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和。 4.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

医学细胞生物学 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1.请描述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604年荷兰眼镜商詹森发明了第一台显微镜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虎克最早观察到细胞 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活细胞 细胞学说:施来登和施旺 1、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细胞来源”:一切细胞只来源于原来的细胞,一切病理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损伤 2. 如何理解细胞生物学说在医学科学中的作用地位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医学重大课题的解决,治病机理的阐明、诊断、治疗、预防都依赖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4.简述D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结构特点: (1)两条脱氧核苷酸组成双链,为右手螺旋。两条单链走向相反,一条由5'-3',另一条由3'-5' (2)亲水的脱氧核糖——磷酸位于螺旋的外侧。 (3)双螺旋内侧碱基互补配对:A=T;C≡T;A+G=C+T(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4)碱基平面垂直螺旋中心轴,每10对碱基螺旋一周,螺距 功能: (1)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载体; (2)表达:产生生物的遗传性状——作为模版转录RNA,从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突变:产生变异,引导进化

6.试比较DND和RNA的异同 相同点: (1)其基本单位都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构成 (2)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不同点: (1)两者基本单位的五碳糖不同,DNA的是脱氧核糖,RNA的是核糖 (2)DNA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RNA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3)DNA为双链,RNA为单链 7.试描述蛋白质的各级结构特征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局部或某一段肽链的空间结构,由氢键维持。有以下几种构象单元: 1.α-螺旋:右手螺旋,每一周有3.6个氨基酸,螺距0.54nm 2.β-折叠:锯齿状,不同肽链间由氢键维系 3.其余有β-转角、无规则卷曲、π螺旋等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主要依靠R基团(侧链)间的相互作用维持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列和相互接触的布局 8.简述膜脂和膜蛋白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 膜脂: (1)磷脂:是细胞膜中最重要的脂类,通常大于膜脂总量的50%,磷脂酰碱基+甘油基团(鞘氨醇)+脂肪酸,前二者为极性头部(亲水),后者为非极性尾部(疏水) A 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的磷脂类,因丙三醇柔性好,故甘油磷脂分子较柔软; B 鞘磷脂:以鞘氨醇为骨架的磷脂类。鞘氨醇分子刚性强,故鞘磷脂分子较硬(2).胆固醇,有极性头部(羟基)、非极性的固醇环和烃链。散布于磷脂分子间,其功能是增加膜的稳定性,调节膜的流动性 (3).糖脂:寡糖+鞘氨醇+脂肪酸 由糖基和脂类组成,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糖脂也是两性分子。其结构与SM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膜蛋白: 1.内在蛋白(整合蛋白):占膜蛋白的70-80%,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运输蛋白、酶、受体等)。不同程度地镶嵌在类脂双分子层中,有的为跨膜蛋白。以疏水键和共价键镶嵌在膜内,与膜结合紧密

细胞生物学--选择题400道

细胞生物学试题(选择题) 1、对细胞的概念,近年来比较普遍的提法是:有机体的( D ) A、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 B、形态与生理的基本单位 C、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D、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支持线粒体来源于细胞内共生细菌的下列论据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C ) A、线粒体具有环状DNA分子 B、能独立进行复制和转录 C、具有80S的核糖体 D、增殖分裂方式与细菌增殖方式相同 3、流式细胞术可用于测定( D ) A、细胞的大小和特定细胞类群的数量 B、细胞中DNA,RNA或某种蛋白的含量 C、分选出特定的细胞类群 D、以上三种功能都有 4、SARS病毒是( B ) A、DNA病毒 B、RNA病毒 C、类病毒 D、朊病毒 5、在caspase家族中,起细胞凋亡执行者作用的是(C ) A、caspase 1,4,11 B、caspase 2,8,9 C、caspase 3,6,7 D、caspase 3,5,10 6、不能用于研究膜蛋白流动性的方法是( B ) A、荧光抗体免疫标记 B、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C、光脱色荧光恢复 D、荧光标记细胞融合 7、不是细胞膜上结构( D ) A、内吞小泡 B、有被小窝 C、脂质筏 D、微囊 8、受体的跨膜区通常是(A) A、α-螺旋结构 B、β-折叠结构 C、U-形转折结构 D、不规则结构 9、现在( D )不被当成第二信使 A、cAMP B、cGMP C、二酰基甘油 D、Ca++ 10、( B )的受体通常不是细胞膜受体 A、生长因子 B、糖皮质激素 C、肾上腺素 D、胰岛素 11、酶偶联受体中的酶不包括( C ) A、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B、酪氨酸激酶 C、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酯酶 D、酪氨酸磷酸酯酶 12、在蛋白质分选过程中,如果一种多肽只有N端信号序列而没有停止转移序列,那么它合成后一般进入到(A) A、内质网腔中 B、细胞核中 C、成为跨膜蛋白 D、成为线粒体蛋白 13、线粒体是细胞能量的提供者,它在( D ) A、同种细胞中数目大致不变 B、同种细胞中数目变化很大 C、不同种细胞中数目大致不变 D、同种细胞中大小基本不变 14、线粒体通过(A)参与细胞凋亡 A、释放细胞色素C B、释放Ach E C、A TP合成酶 D、SOD 15、哺乳动物从受精到成体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是( D ) A、去甲基化 B、去甲基化-重新甲基化 C、去甲基化-重新甲基化-去甲基化 D、去甲基化-重新甲基化-维持甲基化 16、不参与蛋白质最初合成的是( D ) A、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 B、停泊蛋白(docking protein) C、易位子(translocon)

医学细胞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四)

题库—医学细胞生物学 第六章细胞质与细胞器 【教案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 内膜系统的概念。 . 内质网的形态结构及类型;粗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信号肽假说的主要内容。. 高尔基复合体的超微结构及主要功能。 . 溶酶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及其相关的生物学功能。 .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二、熟悉 . 滑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 . 高尔基复合体与膜流活动。 . 膜流中膜囊泡的类型以及各自参与的物质定向运输方式。 . 溶酶体的类型;溶酶体的主要功能。 . 线粒体形态、数目及分布与其类型和功能状态有关。 . 线粒体有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 . 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三、了解 . 游离核糖体和附着核糖体及二者合成蛋白质的差别。 . 核糖体上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的活性部位。 . 蛋白质的糖基化方式。 .线粒体的特点,胞质蛋白和母系遗传的概念。 . 线粒体参与介导细胞死亡。

一、单选题 . 矽肺与哪一种细胞器有关() A.高尔基体 .内质网.溶酶体.微体.过氧化物酶体 . 以下哪些细胞器具有极性() A.高尔基体 .核糖体 .溶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 .线粒体. 粗面型内质网上附着的颗粒是() A. .核糖体Ⅱ衣被蛋白 .粗面微粒体 . 肝细胞中的脂褐质是() A.衰老的高尔基体 B.衰老的过氧化物酶 C.残体() D.脂质体 E.衰老的线粒体 . 人体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是() A.溶酶体.内质网.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高尔基体 .下列哪种细胞器是非膜性细胞器() A.线粒体 .核糖体 .高尔基体 .溶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 .下列哪项细胞器不是膜性细胞器() A.溶酶体.内质网.染色体.高尔基复合体.过氧化物酶体.下列哪种细胞器具双层膜结构() A.线粒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溶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 .由两层单位膜构成的细胞器是() A.溶酯体.内质网.核膜 .微体 .高尔基复合体 .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的区别是() A.粗面内质网形态主要为管状,膜的外表面有核糖体 B.粗面内质网形态主要为扁平囊状,膜的外表面有核糖体 C.滑面内质网形态主要为扁平囊状,膜上无核糖体 D.粗面内质网形态主要为扁平囊状,膜的内表面有核糖体 E.以上都不是 .下列核糖体活性部位中哪项具有肽基转移酶活性?() A.因子因子位位位和位 . 组成微管的管壁有多少条原纤维() A. .10 .下列核糖体活性部位中哪个是接受氨酰基的部位() A.因子因子位位 .以上都不是 .在肽键形成时,肽酰基所在核糖体的哪一部位?() A.供体部位 .受体部位 .肽转移酶中心酶部位 .以上都是.下列哪一种结构成分不是高尔基复合体的组成部分:() A.扁平囊.小囊泡.大囊泡.微粒体.以上都是 .除了细胞核外,含有分子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 .高尔基复合体 .高尔基复合体的小泡主要来自于() A. .以下哪个结构与核膜无关() A.内外两层膜 .基粒 .核孔复合体 .核纤层 .以上都不对.以下有关微管的叙述,哪项有误?()

细胞生物学课后题

一、细胞内膜泡运输的概况、类型及其主要功能 膜泡运输是蛋白质分选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在转运过程中不仅涉及蛋白质本身的修饰、加工和组装,还涉及多种不同的膜泡靶向运输及其复杂的调控过程。主要分为一下三种类型: COPⅠ包被小泡: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 COPⅡ衣被小泡:介导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 网格蛋白衣被小泡:介导质膜→胞内体、高尔基体→胞内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植物液泡的物质运输 二、试述物质跨膜的种类及其特点 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被动运输: 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1、简单扩散:也叫自由扩散(free diffusion)。特点: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 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2、促进扩散:特点: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②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非线性关系; ③特异性;④饱和性。 (二)主动运输: 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③都有载体蛋白。(三)吞排作用 真核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三、试述Na+—K+泵的工作原理 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在膜内侧Na+与酶结合,激活ATP酶活性,使ATP分解,酶被磷酸化,构象发生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这种磷酸化的酶对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和力高,因而在膜外侧释放Na+、而与K+结合。K+与磷酸化酶结合后促使酶去磷酸化,酶的构象恢复原状,于是与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K+与酶的亲和力降低,使K+在膜内被释放,而又与Na+结合。总的结果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3个Na+,转进2个K+。 四、试述胞间通信的主要类型 1)、细胞间隙连接 细胞间隙连接:是一种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两个相邻的细胞以连接子相联系。连接子中央为直径1.5nm的亲水性孔道。 2)、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信号分子(受体)与另一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最终产生细胞应答的过程,即细胞识别。 3)、化学通讯 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至细胞外,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根据化学信号分子可以作用的距离范围,可分为以下3类: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

细胞生物学试题及答案讲解

填空题 1 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长与发育的基本单位,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2 实验生物学时期,细胞学与其它生物科学结合形成的细胞分支学科主要有细胞遗传学、细胞生理学和细胞 化学。 3 组成细胞的最基础的生物小分子是核苷酸、氨基酸、脂肪酸核、单糖,它们构成了核酸、蛋白质、脂类和 多糖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4 按照所含的核酸类型,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1. 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支原体,它所具有的细胞膜、遗传物质(D.NA.与RNA.)、核糖体、酶是 一个细胞生存与增殖所必备的结构装置。 2. 病毒侵入细胞后,在病毒D.NA.的指导下,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首先译制出早期蛋白以关闭宿主细胞 的基因装置。 3. 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在D.NA.复制、转录与翻译上具有时空连续性的特点。 4. 真核细胞的表达与原核细胞相比复杂得多,能在转录前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和翻译 后水平等多种层次上进行调控。 5. 植物细胞的圆球体、糊粉粒、与中央液泡有类似溶酶体的功能。 6. 分辨率是指显微镜能够分辩两个质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7. 电镜主要分为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两类。 8. 生物学上常用的电镜技术包括超薄切片技术、负染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等。 9. 生物膜上的磷脂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乙醇胺和鞘磷脂。 10. 膜蛋白可以分为膜内在蛋白(整合膜蛋白)和膜周边蛋白(膜外在蛋白)。 11. 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12. 内在蛋白与膜结合的主要方式有疏水作用、离子键作用和共价键结合。

医学细胞生物学试题集

医学细胞生物学试题集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生物学与医学 一、单选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器 D.细胞质 E.细胞 2.DNA 双螺旋模型是美国人J. D. Watson 和英国人F. H. C. Crick 哪一年提出的() A.1951 B.1952 C.1953 D.1954 E.1955 3. 那两位科学家最早提出了细胞学说()

A. Shleiden 、Schwann B.Brown 、Porkinjie C.Virchow 、Flemming D. Hertwig、Hooke E.Wanson 、Click 4. 最早观察到活细胞的学者是() A. Brown R B. Flemming W C. Hooke R D. Leeuwenhoek A E. Darvin C 5. 最早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学者是() A. Brown R B. Flemming W C. Hooke R D. Leeuwenhoek A E. Darvin C

二、多选题 1.以下哪些是当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 A. 细胞器结构 B.细胞凋亡 C.细胞周期调控 D.细胞通信 E.肿瘤细胞 2. 现代的细胞生物学在哪些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 A. 分子水平 B.亚细胞水平 C.组织水平 D.器官水平 E.细胞整体水平 三、是非题 1. 细胞最早于1665 年由Robert Hooke 发现。() 2. 在十八世纪Hooke 和Flemming 提出了细胞学说。() 3. 细胞生物学就是细胞学。()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切活细胞都从一个共同的祖先细胞进化而来,证据是什么想像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很早时期。可否假设那个原始的祖先细胞是所形成的第一个仅有的细胞 1、关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假说有许多方面的证据。对活细胞的分析显示出其基本组分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程度,例如,各种细胞的许多新陈代谢途径是保守的,在一切活细胞中组成核酸与蛋白质的化合物是一样的。同样,在原核与真核细胞中发现的一些重要蛋白质有很相似的精细结构。最重要的过程仅被“发明”了一次,然后在进化中加以精细调整去配合特化细胞的特定需要。●人脑质量约1kg并约含1011个细胞。试计算一个脑细胞的平均大小(虽然我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变化很大),假定每个细胞完全充满着水(1cm3的水的质量为1g)。如果脑细胞是简单的正方体,那么这个平均大小的脑细胞每边长度为多少 2、一个典型脑细胞重10-8g (1000g/1011)。因为1g水体积为1 cm3,一个细胞的体积为10-14m3。开立方得每个细胞边长2.1 × 10-5m即21 μm。 ●假定有一个边长为100μm,近似立方体的细胞 (1)计算它的表面积/体积比; (2)假设一个细胞的表面积/体积比至少为3才能生存。那么将边长为100μm,总体积为1 000 000μm3的细胞能在分割成125个细胞后生存吗 3、(1) 如图1所示,该细胞的表面积(SA)为每一面的面积(长×宽)乘以细胞的面数,即SA=100 μm ×100 μm ×6 = 60 000 μm2。细胞的体积是长×宽×高,即(100 μm)3=1 000 000 μm3因而SA/体积的比率=SA/体积=60 000μm/ 1 000 000μm= 0. 06 μm-1。 (2) 分割后的细胞将不能存活。125个立方体细胞应有表面积300 000μm2, SA/体积的比率为0.3。如果要使总表面积/体积达到3,可以假设将立方体边长分割成n份,每个小方块的表面积为SA l,总面积为SA t则有: 分割后的小方块表面积为SA l = 6 × (100/n) 2(1) 总面积为SA t = 6 × (100/n) 2 × n3(2) 根据细胞存活要求SA t/V = 3 (3) 即: 6 × (100/n) 2 × n3 / 1003 = 3 (4) 由(4)可知n=50,即细胞若要存活必须将其分割成125000个小方块。 ●构成细胞最基本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 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4、基因组,细胞质膜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图1 边长为100μm的立方体与分割成125块后的立方体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 (含答案)

1.简述细胞生物学得基本概念,以及细胞生物学发展得主要阶段。 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显微水平到亚显微与分子水平得发展过程,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老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得规律得科学;主要阶段:①细胞得发现与细胞学说得创立②光学显微镜下得细胞学研究③实验细胞学研究④亚显微结构与分子水平得细胞生物学。 2.简述细胞学说得主要内容。 施莱登与施旺提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与植物均有细胞组成,细胞就是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得基本单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作了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原来得细胞。 3.简述原核细胞得结构特点。 1)、结构简单 DNA为裸露得环状分子,无膜包裹,形成拟核。 细胞质中无膜性细胞器,含有核糖体。 2)、体积小直径约为1到数个微米。 4.简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得区别。 5.简述DNA得双螺旋结构模型。 ①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得多核苷酸链组成。②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 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③螺旋得主链由位于外侧得间隔相连得脱氧核糖与磷酸组成,

内侧为碱基构成。④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依据碱基互补原则相连螺旋内每一对碱基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垂直于螺旋纵轴,相邻碱基对之间距离为0、34nm,双螺旋螺距为3、4nm。6.蛋白质得结构特点。 以独特得三维构象形式存在,蛋白质三维构象得形成主要由其氨基酸得顺序决定,就是氨基酸组分间相互作用得结果。一级结构就是指蛋白质分子氨基酸得排列顺序,氨基酸排列顺序得差异使蛋白质折叠成不同得高级结构。二级结构就是由主链内氨基酸残基之间氢键形成,有两种主要得折叠方式a-螺旋与β-片层。在二级结构得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形成三级结构,不同侧键间互相作用方式有氢键,离子键与疏水键,具有三级结构既表现出了生物活性。三级结构得多肽链亚单位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可形成更复杂得四级结构。 7.生物膜得主要化学组成成分就是什么? 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膜蛋白,膜糖 8.什么就是双亲性分子(兼性分子)?举例说明。 既含有亲水头部又含有疏水得尾部得分子,如磷脂一端为亲水得磷酸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得脂肪链尾。 9.膜蛋白得三种类型。 膜内在蛋白(整合蛋白),膜外在蛋白,脂锚定蛋白 10.细胞膜得主要特性就是什么?膜脂与膜蛋白得运动方式分别有哪些? 细胞膜得主要特性:膜得不对称性与流动性; 膜脂翻转运动,旋转运动,侧向扩散,弯曲运动,伸缩与振荡运动。膜蛋白旋转运动与侧向扩散。 11.影响膜脂流动得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脂肪酸链得饱与程度,不饱与脂肪酸越多,相变温度越低其流动性也越大。 ②脂肪酸链得长短,脂肪酸链短得相变温度低,流动性大。 ③胆固醇得双重调节,当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时限制膜得流动性起稳定质膜得作用,在相变 温度以下时防止脂肪酸链相互凝聚,干扰晶态形成。 ④卵磷脂与鞘磷脂得比例,比值越大流动性越大。 ⑤膜蛋白得影响,嵌入膜蛋白越多,膜脂流动性越小 ⑥膜脂得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值、离子强度及金属离子等均可对膜脂得流动性产生一 定得影响。 1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得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 膜中脂双层构成膜得连贯主体,她们具有晶体分子排列得有序性,又有液体得流动性,膜中蛋白质以不同得方式与脂双层结合。优点,强调了膜得流动性与不对称性。缺点,但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性得质膜在变化过程中怎样保持完整性与稳定性,忽视了膜得各部分流动性得不均匀性。 13.小分子物质得跨膜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被动运输:简单扩散,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扩散。主动运输:ATP直接供能,ATP间接供能。 14.简述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得区别。 被动运输不消耗细胞能量,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主动运输逆电化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都有载体蛋白介导。 15.大分子与颗粒物质得跨膜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胞吞作用(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得胞吞作用)。胞吐作用(连续性分泌作用,受调性分泌作用) 16.简述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得过程。 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质膜中得Na+/葡萄糖协同运输蛋白,运输2个Na+得同时转运1个葡萄糖分子,使胞质内产生高葡萄糖浓度;质膜基底面与侧面得葡萄糖易化扩散运输蛋白,转运葡萄糖离开细胞,形成葡萄糖得定向转运。Na+-K+泵将回流到细胞质中得Na+转运出细胞,维持Na+穿膜浓度梯度。

《细胞生物学》总复习-问答题

问答题 1、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简述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3、真核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ion channel)有哪几种类型?与载体蛋白相比,离子通道运输离子时具有哪三个主要特征? 4、真核细胞质膜上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的膜蛋白?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功能? 5、举例说明按细胞分裂潜力划分的几种细胞类型。 6、蛋白质的分选大体可分为哪两条途径?请你说说分泌性蛋白质是如何一边合成一边转运的? 7、溶酶体膜不同于一般生物膜的地方有哪些?溶酶体主要有哪些功能? 8、为什么凋亡细胞的核DNA电泳图谱呈梯状分布带? 9、目前已发现的三种有被小泡(coated vesicle)分别是什么?这三种有被小泡分别起什么运输作用? 10、概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主要功能。 11、细胞表面受体有哪几种类型?G蛋白藕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包括哪两条通路,这两条通路中G蛋白的效应酶分别是什么? 12、什么是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常见的亲核蛋白有哪些?什么是亲核蛋白的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亲核蛋白的核定位信号与分泌性蛋白的信号肽(signal peptide)之间有什么主要区别? 13、为什么凡是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仁都明显偏大? 14、减数分裂的中期I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相同与不同? 15、细胞信号是如何从细胞外传递到细胞内的? 16、真核细胞中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有哪些方式? 17、什么是细胞学说(cell theory)?主要有哪些科学家参与提出了细胞学说,他们各自对细胞学说的贡献是什么? 18、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又是如何进行跨膜转运的? 19、什么是真核细胞的内膜系统? 内膜系统中的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分别起什么主要作用?

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题库(1)

医学细胞生物学08级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gyxj): 1、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运输方式,要消耗能量。 2、易化扩散:一些亲水性的物质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但它们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 3、内在膜蛋白:其主体部分穿过细胞膜脂双层,分为单次跨膜,多次跨膜和多亚基跨膜蛋白三种类型。 4、脂锚定蛋白:这类膜蛋白位于膜的两侧,很像外周蛋白,但与其不同的是脂锚定蛋白以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 5、肽键:是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氨基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6、蛋白质二级结构:是在蛋白质一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于肽链主链内的氨基酸残基之间有规则地形成氢键相互作用的结果。 7、转录:基因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 的过程,即将DNA分子上的核苷酸序列转变为RNA分子上核苷酸序列的过程。 8、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9、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膜泡,通过一些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的转运过程。 10、吞噬体:细胞摄取较大的固体颗粒或或分子复合物,在摄入这类颗粒物质时,细胞膜凹陷或形成伪足,将颗粒包裹后摄入细胞,吞噬形成的膜泡称为吞噬体。 11、胞饮体:质膜内凹陷形成一个小窝,包围液体物质而形成。 12、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是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摄取细胞外专一性蛋白质或其它化合物的过程。 13、细胞外被:在大多数真核细胞表面有富含糖类的周缘区,被称为细胞外被。 14、胞质溶胶:是均匀而半透明的液体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5、细胞内膜系统:是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及其发生上相互密切关系的膜性结构细胞器之总称。 16、N-连接糖基化:发生在粗面内质网中的糖基化主要是寡糖与蛋白质天冬酰胺残基侧链上氨基基团的结合,所以亦称之为N-连接糖基化。 17、初级溶酶体:是指通过其形成途径刚刚产生的溶酶体。 18、次级溶酶体:当初级溶酶体经过成熟,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物质,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时,即成为次级溶酶体。 19、自噬溶酶体:作用底物是来自于细胞自身的各种组分,或者衰老、残损和破碎的细胞器。 20、吞(异)噬性溶酶体:作用底物是源于细胞外来的物质。 21、细胞呼吸: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 ;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22、呼吸链:由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或释放H+和e_ 的化学物质在内膜上有序的排列成相关联的链状。

细胞生物学试题

细生大礼包第三弹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PART1 教学大纲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第三节线粒体与疾病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尤其是各区间标志酶),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特点,细胞能量的转换分子——ATP,丙酮酸在线粒体内生成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是各种有机物进行最后氧化的过程,也是各类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呼吸链概念,氧化过程中伴随磷酸化的藕联,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释放的能量,化学渗透假说。 熟悉: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线粒体的遗传体系,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一分子葡萄糖经过三羧酸循环的总反应式,呼吸链和ATP合酶复合体是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根据结合变构机制A TP的合成。 了解: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NADH+ H+ 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穿梭机制,F0基片在A TP合成中的作用,与细胞死亡有关的线粒体机制,线粒体控制细胞死亡的假说,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mtDNA突变与疾病。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粒体的组成结构,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难点: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ATP生成。 Part 2 题库 一.填空题 1.线粒体是细胞的基地,其主要功能是。(七) 2.线粒体的嵴由向内腔突起而成,其上面的带柄结构是, 由、和三部分组成,该结构具有活性。功能是。(七) 3.线粒体各部分结构中有各自特殊的标记酶,它们分别在外膜是________,外腔是___________,内膜 是__________,膜间腔是______________。(七) 4.线粒体基因组共由个碱基组成,含个基因,可分别编码rRNA、tRNA和蛋白质。(七)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题库

《细胞生物学》 简答练习题 1.简述Feulgen反应的基本原理。 2.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简述糙面内质网的生物学功能。 4.简述糙面内质网所合成的蛋白质的分拣部位及机制。 5.差别基因表达的本质是什么?其在细胞分化过程中作用? 6.穿膜运输一般有哪几种方式,其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简述电镜和光镜的主要异同点? 8.动物细胞连接的类型有哪些?其各自的分子结构如何? 9.简述多线染色体、灯刷染色体的结构? 10.泛素依赖性蛋白质降解的对象有哪些?降解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11.简述放射自显影的实验原理和大体操作步骤。 12.高等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包括哪几步反应?其各自的主要产物是什么? 13.简述高尔基复合体的标志反应区 14.简述高尔基复合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细胞内膜系统中的地位。 15.给你海水藻和陆生西红柿的相关材料,请你合理设计出一个实验,以选育出耐盐西红柿新品种。 16.简述核糖体各活性部位及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7.简述核糖体和RER在细胞内合成膜蛋白中的作用。 18.简述核纤层的结构、功能 19.核小体的分子结构在DNA复制与RNA转录过程中有无变化?如无,DNA复制与RNA转录是如何进行的? 如有,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0.减数分裂前期I主要包括哪几个时期?各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1.减数分裂中所形成的联会复合体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如何? 22.简述核小体(nucleosome)的分子结构。 23.简述你对E.B. Wilson关于“一切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到细胞中去寻找”观点的理解。 24.简述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启动及其调控中的作用。

《医学细胞生物学》题库

《医学细胞生物学》题库

医学细胞生物学 第一篇细胞生物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从分子、亚细胞和整体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称( ) A.细胞遗传学 B.细胞生物学 C.细胞病理学 D.细胞生理学 E.细胞形态学 2.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 ) A.R·Hook B.Schleiden and Schwann C.R·Brown D.W·Flemming E.C.Darwin 3.最早发现细胞并将 其命名为“cell”的学 者是( ) A.R·Hook B.A.Leeuwenhook C.R·Brown D.W·Flemming E.C.Darwin 4.最早观察到活细胞 的学者是( ) A.R·Hook B.A.Leeuwenhook C.R·Brown D.W·Flemming

E.C·Darwin 5.最早自制显微镜并用于观察细胞的学者是( ) A.Schleiden and Schwann B.R·Hook and A·Leeuwenhook C.Virchow D.R·Brown E.C.Darwin 6.最早发现细胞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的学者是( ) A.Schleiden and Schwann B.R·Hook and A·Leeuwenhook C.Watson and Crick D.R·Brown E.C·Darwin 二.多选题 1.现代的细胞生物学 在哪些层次上来研究 细胞的生命活动 ( ) A.分子水平 B.亚细胞水平 C.细胞整体水平 D.组织水平 E.器官水平 2.活细胞的基本生命 活动有( )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以极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结合在其表面。生物膜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膜的不对称性和膜的流动性:1)、生物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使膜两侧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功能只发生在膜外侧,有的则在膜内侧,这是生物膜发生作用所必不可少的。如调节细胞内外Na+、K+的Na+—K+ATP酶,其运转时所需的ATP是细胞内产生的,该酶的ATP结合点正是处于膜的内侧面;许多激素受体等接受细胞外信号的则处于细胞外侧。2)、膜的流动性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细胞识别、药物对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可以说,一切膜的基本活动均在生物膜的流动状态下进行。 2、何为内在膜蛋白?它以什么方式与膜脂相结合? 内在膜蛋白又称整合膜蛋白,这类蛋白部分或全部插入脂双层中,多数为横跨整个膜的跨膜蛋白。它与膜结合的主要方式有:1)、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2)、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如精氨酸、赖氨酸等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Mg+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3)、某些膜蛋白通过自身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的脂肪酸分子,插到膜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双层的结合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3、从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谈谈人们对生物膜的认识过程。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是人类认识细胞膜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随着实验技术和方法的改进而不断完善的:1)、1925年:质膜是由双层脂分子构成的;2)、1935年: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治式的质膜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达20年之久;3)、1959年提出单位膜模型,并大胆推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单位膜构成;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强调:①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②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镶嵌在膜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层分子。5)、“液态晶模型”和“板块镶嵌模型”等的提出,可看作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补充。6)、1988年“脂筏模型”。从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过程可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入、逐渐完善的过程。 4、红细胞膜骨架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是什么? 膜骨架是细胞质膜与膜内的细胞骨架纤维形成的复合结构。红细胞膜骨架蛋白主要包括:血影蛋白或称红膜肽,锚蛋白,带4、1蛋白和肌动蛋白。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在维持膜的形状和固定其它膜蛋白的位置方面起重要作用。功能:参与维持细胞的形态,并协助细胞质膜完成多种的生理功能。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1、比较载体蛋白与通道蛋白的特点。 1)、膜转运蛋白可以分为两类: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又称离子通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辨别溶质。2)、载体蛋白是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的蛋白质分子。每种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具有高度选择性;具有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特征;对PH有依赖性。3)、离子通道有3个显著特征:①极高的转运速率②没有饱和值③非连续性开放而是门控的。离子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