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宣传系列之三--中医中药科普宣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隔夜不能喝

有些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喝,当天喝不完,就留到次日服,从医疗卫生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好的。

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另一半。

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服中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当外,还要注意服药后的护理。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服催吐药应嘱患者束紧肚腹,服用后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饮些温开水或生鸡蛋清。但如出现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饮凉开水。

中西药合用的危害

近些年来,随着中药产业化发展,中药的疗效也进一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西药配伍合用成为

了中西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一个正在探索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将中、西医药融为一体,合理联用,往往能取得比单用中药或单用

西药更好的疗效,特别是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时,更

能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尽管如此,有一点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有些中西药混用可能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包括

相互削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务必要有所发现和认识,人们在中西药混用时,务必要遵从医嘱,切不可鲁莽行事,以免给自己的健康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专家指出,天然草药其实同样含有化学物质,倘若病人因不熟悉药性而随意将其与西药混合服用,可能就会发生中毒现象,甚至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西药同服的习惯,他们自以为这样可以加强疗效,效果会更加显著。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很不科学。中西药同时服用可能造成的危害有:

◆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药物吸收,降低疗效。 ◆产生有毒化合物,影响健康。 ◆酸碱中和,影响疗效。 ◆药物之间产生抵抗作用。 ◆加快药物代谢,降低疗效。

煎煳中药不能服

如今,很多患者用电磁炉等现代化的电器来熬中药,但专家指出,在家自行煎制中药时,最好选择柴火、炭火,或者煤气灶点燃的明火。

中药讲究“水火共制法”,虽然电磁炉、微波炉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可以完全达到上述明火的热量,但它们对中药药材的药物成分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现代家庭大多使用铁锅、不粘锅、不锈钢锅,但煎制中药最好不要选择这些器皿,一些经污染严重的地区产制出来的沙锅也不宜用来煎制中药,因为在煎制过程中,这些器皿内的重金属会被药物中的生物碱或是其他化学成分置换出来,被患者服入体内,影响健康。在家煎制中药提倡选择正宗的陶土药罐或未经污染地区出产的沙锅。

此外,在中药煎制之前最好将药材预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矿泉水、纯净水也可。煎制时以十碗水煎制成三碗水左右的比例为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煎煳的中药有毒,千万不能喝。另外,有些药材如生牡蛎、附子、生决明、磁石等需要提前煎煮,还有一些药材标明“后下”的,需要在其它药材煎煮一定时间后再将其放入煎制容器当中。

中药可以加糖吗

一般来说,中药,特别是汤药都比较苦,有些人往往受不了这种苦,不加糖就喝不下去。尤其是很多孩子在服用中药时,因为觉得苦就哭闹不休、拒绝服用,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喝下药,往往在中药里加些糖,以此来减轻药的苦味。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一般来说,中药是不适宜加糖服用的。

我们常吃的糖分为白糖和红糖。红糖性温,白糖性平,白糖凉性大,易祛火;红塘属暖性药,可以祛寒。白糖可以提高机体对钙的吸收,但不可服用过多,否则会妨碍钙的吸收。红糖杂质较多,但营养成分较好,有益气、缓中助脾化食、补血破瘀等功效,还兼具散寒止痛作用。但正是因为两种糖功效不同,在服用中药时,绝不可随意加用。总之,中药加糖后会有以下影响。

●中药中含有蛋白质、鞣酸等成分,而砂糖(特别是红糖)则富含铁、钙等元素,如果两者同服,会使药物的部分有效成分凝固、变性、沉淀,进而影响

药效。而且加糖后有利尿作用,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性,蔗糖属于温性,掺人寒性中药则会缓解其寒凉之性,降低疗效。

●凡有腹胀中满、湿热内阻、舌苔厚腻的患者都不能吃蔗糖。如在服用化湿理气中药时加蔗糖,不但无法治疗疾病,反而还会加重病情。

●苦味药多用于祛热,往往是以“苦”取效的。医生所开的味苦的退热中药,如果病人加糖服用,那么就会减少药效,甚至导致久不退烧。

●糖可以干扰人体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降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如糖可解除马钱子的部分药效。

●某些病人不宜吃糖,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化脓性等疾病的病人。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因此,对于医师所开出的苦药,最好是苦口咽

下去,才能保证药物疗效。

服药禁忌

“忌口”,就是指人们不该吃的东西。若吃了这些东西,就会对健康不利。传统医学是非常重视忌口的,一般地说,中医的“忌口”主要是针对病人而设。

病中的忌口,一方面与服药有密切的关系,也

就是药后忌口,另一方面是要注意与病情的关系,要针对着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上、下、五

脏六腑等病因、病位、病性诸方面,结合食物的性、

味全面加以考虑。凡于病不利的饮食皆为所忌。

因发物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故病中要忌口。发物致病的特点,一般有发热、发疮、上火、动风、生痰、胀气、便秘、腹泻以及诱发痼疾等。像现代医学所指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食性食物过敏症的某些表现,如过敏性紫癜、皮炎、湿疹、肠炎、荨麻疹等,都包括在内。饮食忌口是在中医营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如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主要有:一是没有掌握适应症,不按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药;二是对中医基本理论不了解,如临床用量非常大的活血化瘀的中药,其性味

归经在心经,

主治胸痹心痛

等症,实际上

不应该用于外

伤患者,但许

多医生都开处方给患者治疗外伤骨折。三是超剂量用药和随意延长用药时间,如静脉用血塞通注射液的成人一次用量400毫克,但临床用量有许多都达到800毫克,往往引起不良反应,并且应用时间过长。四是与西药随意搭配使用,如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能和氯化钾配伍同用,否则导致稳定性变差,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混用易导致药效下降甚至严重不良反应。

所以,应用中药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地避免其毒副反应,可参照以下建议:1、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随意改变用量和服法;2、一方一药不可久服,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3、要慎用滋补品,不可随意进补;4、应慎用民间验方; 5、服中药时如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药,及时去医院诊治。

喝中药不苦的窍门

中药怎么喝才不苦?很多

人因为中药入口苦涩难喝而拒

绝服用,特别是小孩子。可俗

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很

多时候苦味是不可避免的。下

面就介绍几招既不影响药效,

又可以降低苦味的方法:

(1)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

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2)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3)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4)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5)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