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平仄两用字

合集下载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闹市行吟花佐酒玉盘烹饪海生烟中诗协:无论您在哪里,这里将是你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是服务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地方。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黄莽(2018年5月20日初稿)古诗词读音今少数音有变化,如“斜”古音、方言读(xiá)在部分古诗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韵;而当不用在韵脚的时候可以读成(xié)。

如“儿”古诗词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不读(ér),而是用江浙沪方言读成(ní)。

今人又大多提倡新韵,入声字只有《诗韵新编》有所保留。

而有些字平仄两用、两读、两用两读的情况下有其意不变也有其意变者。

如“听、醒、看、思、梦、重”等。

例:“听”平仄两读,但并不是在位置上可平可仄的字,听不见、听不懂为(tīng),而听牌、( tìng)听你一顿,听而不闻(tǐng)为仄。

又如“乘”:乘风、乘坐为平(动词),名词shèng一乘:乘舆。

千乘之国此为仄。

如可平可仄的字:醒、看、三、是可平可仄,根据位置的需要来判断是否读平还是仄,但其意不变。

再如“思”:平仄两用:动词为平,如:相思,思考;名词为仄,如:花思、禅思。

古人在用某些字的时候,往往把有些字拿不准的放在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上,或者有些字只有放在韵脚的时候读平,其他位置可平可仄,这只是个别现象。

例如“听”,声从形。

他有三个类型,动词、名词、量词、在位置上都有讲究,而动词和量词一般都是平,名词为仄。

和“思”是一样的用法,只是比“思”又多了一个量词。

其次在位置上还要区分前缀字和后缀字是名词还是动词或者是量词。

个人体会,二读之音,大多作名词时读仄,作动词时读平。

同一个字,意思不同,平仄不同,在诗词写作中就根据字意确定平仄。

听。

平仄两读,但并不是在诗词中诗可平可仄的字。

分别为名词,动词、量词。

听:(tīng)( tìng)(tǐng),今音:tīng,古音:去声、平声。

平仄相同结构的词语

平仄相同结构的词语

平仄相同结构的词语
平仄相同结构的词语是指在汉字诗歌中,每个字都有平仄相对应的结构。

平仄是指声调的高低,平声和仄声是对立的。

在古代汉语诗歌中,平仄相同结构的词语通常用于七言或五言绝句中,以保持韵律的平衡和和谐。

例如,“江”、“长”、“风”、“送”等字在平仄上都属于平声,而“水”、“短”、“雨”、“凄”等字则属于仄声。

这种结构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在现代汉语中,平仄相同结构的词语也常常被用于歌词、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以营造音乐和韵律上的美感。

这种结构的运用需要诗人或作词人有较高的语言功底和审美能力,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相同结构的词语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古典诗词平仄韵律对照表

古典诗词平仄韵律对照表

古典诗词平仄韵律对照表古典诗词的形式有许多,其中非常有名的一种是“平仄”韵律,它是一种基于“平”和“仄”(或“抑”)音的韵律。

“平”音是它本身,而“仄”音则是当它与“平”音放在不同音节上时,音乐上下抑制的音,也就是那种发自肺腔深处的重音,而不是平音的浅淡音调。

“仄”音与“平”音一样,是按照“四字句节奏法”来构成的,这是古典诗歌形式最常见的格式,它是由四个汉字来构成句子的,以下为具体的音节组合:【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古典诗歌中大多数采用这种“四字句节奏法”,这种节奏和旋律感,通常是古典诗歌最有特色的部分,此外,古典诗歌还有“五字句节奏法”和“六字句节奏法”,其中五字句节奏法更常见,它的组合格式为:【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除了上面提到的韵律之外,古典诗歌还包括其他的节奏形式,如“八字句节奏法”、“九字句节奏法”、“十字句节奏法”,等等。

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特色,比如“八字句节奏法”可以表达节奏强烈的感受,而“九字句节奏法”则可以用来表达平静和优美的感受。

“仄-平”组合,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的组合方式也符合“四字句节奏法”:【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此外,还有“五字句节奏法”:【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此外,古典诗词的另外一个主要格式是“三言句节奏法”,它是以“三言句”(三个汉字)组成句子的基本格式,“三言句节奏法”的音节组合如下:【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最后,另一种常见的古典诗词格式是“二字句节奏法”,它的音节组合是:【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不仅“平仄”韵律有着多变的形式,古典诗歌还有许多其他的节奏形式,比如姜夔的《浣溪沙》采用“抑止节奏法”,这种节奏法特别适合抒情诗,它有三个特点:一、首尾段宜抑止,中间段宜抑扬;二、节奏上从长到中到短,从抑止到抑扬;三、句节奏上从长句到中句到短句,从抑止到抑扬。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词(de)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de)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de)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de)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de)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de)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de)诗文(de)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de)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de)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de)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de),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de)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de)上去两声和平声中(de)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一、近体诗(de)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de)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中(de)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这首诗(de)平仄格式为:○○●●○○●,●●○○●●△.⊙●○○○●●,◎○⊙●●○△.○○●●○○●,●●○○●●△.⊙●○○○●●,◎○⊙●●○△.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de)字.“△”表示是韵脚字.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de)符号了.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de)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de)平仄关系为相反(de),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de)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de)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这些粘对关系可将诗中(de)平仄声调进行调配,使之吟读时有起伏感,有回环感.总之,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条: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de).2、平仄在本联内是相反(de).3、平仄在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之间是相粘(de).4、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且为韵字.二、律诗(de)平仄格式(一)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一般有四种格式,即第一句(de)格式.记住第一句(de)格式,以下只要按照粘对(de)关系就可以将全诗(de)平仄格式写出来了.那么哪四种格式呢(1)平起首句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de)最后一字为平声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字为两个平声字,也叫平平脚(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de)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平仄,也叫平仄脚.(3)仄起首句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de)最后一字为平声字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仄平,也叫仄平脚.(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de)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仄仄,也叫仄仄脚.古诗平仄规律2下面举诗为例: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长卿寄友人)○○●●●○△ 新年草色远凄凄,●●○○●●△ 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涢口处,○○●●●○△ 春风只到穆陵西.○○●●○○● 城孤尽日空花落,⊙●○○●●△ 三户无人白乌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 门前五柳几枝低.第(2)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白居易城上夜宴)○○●●○○● 留春不住登城望,●●○○●●△ 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 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 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 梦中欢笑亦胜愁.第(3)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会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第(4)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七言律诗以首句起韵为正规格式,因而在这四种格式中,(1)和(3)为最基本(de)格式,(2)是把(1)(de)首句后三字进行顺序颠倒,即将(1)(de)“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余不变.(4)是将(3)(de)首句后三字顺序颠倒,即“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其余也没变化.以上是七言律诗(de)四种平仄格式,写律诗时可根据此规律进行创作.当然还有一些手法将在后面谈到.古诗词(de)平仄规律3(二)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比七言律诗(de)每句少两个字,也就是把七言律诗每句(de)前两个字去掉,就成了五言律诗,所以,五言律诗也是和七言律诗一样有四种格式.以诗为例: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闻新蝉)○○●●△ 蝉声未发前,●●●○△ 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 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 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 逢时亦悄然.第(2)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第(3)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式(王维送李使节)●●●○△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 树杪万重泉.●●○○● 汉女输橦室,○○●●△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第(4)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五言律诗是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格式,所以第(2)种和第(4)种格式为最基本格式.古诗词(de)平仄规律4三、绝句(de)平仄格式(一)七言绝句绝句是每首四句,也就是律诗(de)一半,同样也分为四种格式,其实就是律诗(de)每一种格式(de)前半首.(1)平起首句入韵式(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当时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3)仄起首句入韵式(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王维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二)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相同,也是律诗(de)前半首.(1)平起首句入韵式(李嘉佑白鹭)○○●●△ 江南渌水多,●●●○△ 顾影逗轻波.●●○○● 落日秦云里,○○●●△ 山高奈若何.(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贺莫种树)○○◎●● 园中莫种树,●●●○△ 种树四时愁.●●○○● 独睡南床日,○○●●△ 今秋似去秋.(3)仄起首句入韵式(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古诗词(de)平仄规律5四、近体诗平仄(de)一些讲究(一)避孤平所谓“孤平”就是指在平收(de)句子里,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七言诗中将“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式,很显然,由于第三字本应是平声字而由于在作诗时用了仄声字,使得整个句子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de)毛病.所以,在这样(de)句子里,第三字就不能用盘声字而是必须用平声字.同理,在五言诗(de)“平平仄仄平”句式里,也不能写成“仄平仄仄平”,这也犯“孤平”.如果因为创作(de)需要,七言(de)第三字,五言(de)第一字必须用仄声字,就必须在七言(de)第五字或五言(de)第三字想法补救.“孤平”是诗家(de)大忌,切记要注意.在仄收(de)句子里,全句即使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只算是一个“拗句”,也就是不规整(de)句子.(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近体诗(de)平仄口诀,是对七言诗说(de).意思是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以不论平仄,随意使用,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则必须按照声律规定(de)规则,该平声(de)不能用仄声,该仄声(de)不能用平声.由此可知,在五言诗里面,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一口诀对初学写诗(de)人来说,确实很方便,但是并不能全面概括,但是像前面说(de)关于犯“孤平”(de)问题时,就是七言(de)第三字和五言(de)第一字,这就不能随便用了,而是要注意不能犯“孤平”.(三)拗救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不符合平仄规律(de)字都叫做“拗”字,但在近体诗中那些不论平仄(de)字,就不能算是“拗”字了.只有在二四六分明而不分明时,一三五不能不论而不论了(de)字才算真正(de)“拗”字.如果出现拗字,就必须进行补救,救过来以后就不算毛病了.拗救(de)方法一般有三种.(1)本句自救七言诗(de)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是对句中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自”,则第五字就必须改用平声字“沙”,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起到了自救(de)作用.需要说明(de)是,此句中第一字本应是仄声而用了一个平声字“溪”,因其位置不重要,所以第五字必须进行自救.五言诗中第一字拗则第三字救.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中,本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出句中第一字用了平声字“挥”,那么第三字就要用一仄声字“自”进行自救,变成“平仄仄平仄”.(2)对句相救七言诗出句(de)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de)第三字就将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李贺南园)中,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句(de)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若”,对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声字“归”进行对救.同理,七言诗出句(de)第五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de)第五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身无拘束起前晚,路足交亲行自迟”(刘禹锡答白宾客)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第五字本应平声字而用了一个仄声字“起”,对句中第五字则必须用一平声字“行”进行对救.五言诗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de)第一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de)第一字用了仄声字“不”,对句中第一字就改用平声字“何”进行对救.五言诗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de)第三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杜甫促织)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de)第三字用了仄声字“甚”,对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声字“何”进行对救.需要说明(de)是,对句相救都是仄拗平救,而没有平拗仄救(de),因为如果平拗仄救就容易犯孤平.(3)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再看前面曾举过(de)例子:“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中,出句(de)第五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竹”,对句(de)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自”,在对句中第五字“沙”就既自救了本句(de)第三字,又相救了出句(de)第五字,这就是一字两救.古诗词(de)平仄规律6古体诗(de)平仄规律古体诗(de)平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特别是汉魏六朝及以前,其平仄几乎是毫无约束,完全自由(de).但自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时为了有意避免律句,反而为古体诗(de)平仄造成了许多特点.但也有人受近体诗(de)影响,在写古体诗时故意掺进一定(de)律句,就形成了有别于古体诗(de)“入律古风”(de)风格.古体诗每句(de)最后三字称为三字尾.就三字尾而言,常见(de)平仄类型有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四种类型.在平脚(de)句子里,五古第三字,七古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de)句子里,五古第三字,七古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下面以五古为例,分别看一下这四种类型(de)具体情况.一、平平平,也称为三平调这是古体诗(de)专用形式,用得最多,一般分为四类.(一)仄仄平平平如:“欲取鸣琴弹”(孟浩然怀辛大).(二)平仄平平平如:“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三)仄平平平平如:“醒时同交欢”(李白月下独酌)(四)平平平平平如:“长歌吟松风”(李白下终南山)二、平仄平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一)平平平仄平如:“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二)仄平平仄平如:“草深狐兔肥”(崔颢古游侠)(三)仄仄平仄平如:“草色新雨中”(邱为寻西山隐者)(四)平仄平仄平如:“松月生夜凉”(孟浩然宿叶师山房)三、仄平仄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一)平平仄平仄如:“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兰山)(二)仄平仄平仄如:“况之异乡别”(王昌龄行子苦)(三)仄仄仄平仄如:“竹露滴清响”(孟浩然怀辛大)(四)平仄仄平仄如:“衣上灞陵雨”(韦应物长安遇冯着)四、仄仄仄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一)平平仄仄仄如:“登临出世界”(岑参登慈恩寺浮图)(二)仄平仄仄仄如:“十觞亦不醉”(杜甫赠卫八处士)(三)仄仄仄仄仄如:“幼为长所育”(韦应物送杨氏女)(四)平仄仄仄仄如:“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古诗词(de)平仄规律7七古(de)平仄规律和五古(de)平仄规律相同,也是有四种形式,不过由于七古比五古多两个字,变化样式也就要更多一些,这里就不再多述了.入律古风在平仄方面有别于一般古体诗,诗人在写作时尽量多用律句,因而相近于律诗(de)平仄格式,但和律诗又有所不同,一般为:(1)入律古风句数不定.(2)入律古风既可用平声韵又可用仄声韵,而且平声韵和仄声韵可交替使用.以王维(de)桃源行为例: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奥,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明月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清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首诗全篇共三十二句,几乎全部都是律句,且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如一至四句押上平十一真韵,五至十句押入声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押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押入声十四辑韵,十九至二十二句押上平十五删韵,二十三至二十八句押入声十七霰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押下平十二侵韵.古诗词(de)平仄规律8词(de)平仄规律词是一种通行(de)名称,最早是被称之为“曲子词、曲词”等.这一名称,在唐、五代时就出现了,说明古代词与曲是不可分开(de).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曾说到“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同曲子词类似(de)还有“长短句、乐府”等名称.如苏轼(de)词集东坡乐府,辛弃疾(de)词集稼轩长短句等.到宋代又有“歌词”之称,还有将歌词换称为“乐章”,如刘永(de)词集乐章集.由此可见,在古代词与曲是分不开(de).后来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名称都简化为词,说明词作为一种独立(de)文学体裁而逐渐脱离了音乐.由于词起源于曲,所以词(de)所有格式,包括句数、字数、平仄规律、押韵等都是按照音乐(de)规律而规定(de),所以“词”包括词牌、词调和词谱三个部分.词牌是指词调(de)名称,词调是与词相配(de)乐调,词谱是出于音乐(de)要求在句数、字数、声韵等方面(de)格律规定.词调(de)来源有来自民间,有来自外域,有乐工歌女创制,有文人墨客自度.对应每一个词调,就有一个词牌和词谱,因而词调越来越多,词牌和词谱也越来越多.清代查培继辑编(de)词学全书收集了683个词谱,清代万树(de)词律收集了1180个词谱,钦定词谱中共收集了词谱2306个,可见词谱之多.其实钦定词谱中是否把所有(de)词谱都收录进去,也不敢保证.词(de)平仄格式可以说有多少词牌,有多少词谱就有多少格式,这与律诗不同.因为律诗(de)句数、字数相同,只押平声韵,所以就规定出四种基本格式.而词(de)句数、字数、押韵都不同,也就决定词(de)格式必然变化多样.词(de)平仄虽比律诗(de)平仄要多种多样,但就每一种格式来说,却比律诗(de)平仄更为固定,除原调规定可平可仄(de)字外,填词者是不能随便改换平仄(de).词(de)平仄格式很多,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也不是无规律可循.下面将二字句到八字句(de)平仄规律作一分述.(一)二字句二字句无论是叠句、起句还是上、下阙当中(de)位置,通常都是以“平仄”式出现.当然,偶尔也能看到“平平”或“仄仄”式,但极少见.如:“杨柳,杨柳……断肠,断肠” (王建调笑令)“……谁怕……微冷……归去……”(苏轼定风波)“……知否,知否……”(李清照如梦令)(二)三字句三字句一般用律诗(de)三字尾.即:平平仄如“霜风劲”(张孝祥六州歌头)平仄仄如“秋已尽”(李清照鹧鸪天)仄平平如“日犹长”(李清照鹧鸪天)也有其他形式但较为少见,如:平平平如“愁摩愁”(顾夐荷叶杯第二体)平仄平如“湘水流”(刘禹锡潇湘神)仄平仄如“岸花老”(李甲望云崖引)四字句一般用律诗(de)前四字,即:平平仄仄如“栏干拍遍”(辛弃疾水龙吟)仄仄平平如“雾薄云轻”(韦庄河传第六体)除此外还有:仄平平仄如“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平仄平仄如“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四)五字句五字句相当于五言律诗中(de)三种,即:仄仄平平仄如“睡觉寒灯里”(陆游夜游宫)仄仄仄平平如“落日水熔金”(廖世美好事近)平平平仄仄如“天憎梅浪发”(周邦彦菩萨蛮)(五)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de)延伸,在平起(de)四字句前加仄仄,在仄起(de)四字句前加平平,即:仄仄平平仄仄如“雪晓清笳乱起”(陆游夜游宫)平平仄仄平平如“西园夜饮鸣笳”(秦观望海潮)此外常见(de)还有:平仄仄平平仄如“霜送晓寒侵被”(秦观如梦令)仄仄仄平平仄如“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平平仄仄平仄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七字句相当于七言律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如“平冈细草鸣黄犊”(辛弃疾鹧鸪天)仄仄平平仄仄平如“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鹧鸪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定风波)平平仄仄仄平平如“当年万里觅封候”(陆游诉衷情)(七)八字句八字句最常见(de)是上三下五(de)句型,如果第三字为平声字,则第五字用仄声字,如:“想小楼终日望归舟”(张元干满江红)句中第三字“楼”是平声字,第五字“日”为仄声字.同理,如果第三字为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就必须是平声字.如:“图画里峥嵘楼阁开”(刘过沁园春)句中第三字“里”是仄声字,第五字“嵘”为平声字.关于古诗词(de)平仄规律简单地介绍这么多,这只是一点基本常识,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古诗词(de)所有格式还需要认真钻研。

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平仄的由来,如何区分平仄

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平仄的由来,如何区分平仄

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平仄的由来,如何区分平仄前言偶然间在后台发现头条有个功能,搜索热词任务,老街属于文化领域,点选了一个问题看看什么意思。

发现选了以后,就要写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

而且还限时48小时完成。

点选以后,就开始倒计时了。

而我选的这个问题是:平仄怎么分?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写过一次了。

这次写得简单一点。

前面两段写平仄产生的背景,读者可以直接看后面两段。

一、四声与五声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翻译佛经,魏晋时期据说中国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佛经翻译,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的书。

据说中国最早韵书是三国时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的《韵集》。

但这两书早已亡佚了。

唐代封演《闻见记》记载《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声类》的五声可能是宫商角徵羽。

到了隋朝出现了《切韵》,这部韵书是中国诗词韵书的滥觞,后来的唐韵、广韵、集韵、平水韵都是以切韵为基础一脉传承而来的。

而切韵采用的是四声,即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的四声音韵研究来自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

沈约在《答甄公论》中,曾经提到过四声与五声的区别:“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

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

......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

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

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

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

沈约是谁呢?二、竟陵八友与永明体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朝,是南朝梁开国功臣,谥号为隐。

因此他也被称为沈隐侯。

在南齐的永明年间,有一帮文人集合于齐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其中有八位卓越的文学人物,史称"竟陵八友。

"《梁书·武帝本纪》记载: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并游焉,号曰'八友'。

高祖是后来篡位的梁朝开国皇帝武帝萧衍,其他七个人是: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常见平仄双收字的简单辨别

常见平仄双收字的简单辨别

常见平仄双收字的简单辨别常见平仄双收字的简单辨别旧韵中,有一些相同的字分别收入在平声韵部和仄声韵部中,多数在使用方法上是不同的。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对我们更好地欣赏前人的作品,深入学习旧体诗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把旧韵中常见的一些平仄双收字及其简单的辨别方法、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整理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整理这个东西,参考了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杨文生先生编著的《词谱简编》等资料。

一、平仄双收字的种类有哪些?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①有平仄两读但意义基本不变就是虽然有平仄两种读音,但多数在意义上仍然一样,可平可仄,随意使用。

常见的主要有:看、过、望、忘、听、醒等。

前面说“多数在意义上使用一样”,那么就是说,也有不一样的时候。

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看、望、忘、听、醒,这几个字在平仄的意义上是一样的,就是你可以把它们放在或平或仄的位置上而无需考虑是否出律。

要注意的是“过”和“望”。

“望”,名词有声望等,动词有观望等,在作动词时,可以是平声,也可以作仄声,它们的平仄是一样的。

但作名词时,一定是仄声。

这点,与其它的双收字不大相同。

“过”,名词有过失等语意,动词有超过、飞过等语意,也是作动词时可作平可作仄,但作名词时,一定是仄声。

②有平仄两读但意义不同就是随着使用的不同,平仄也发生了变化。

这是掌握平仄双收字的难点和重点。

常见的主要有中、重、从、供、吹、骑、为、思、闻、论、观、难、燕、便、传、调、教、荷、和、行、浪、令、兴、不、禁、过、望等。

这里面,有很多与我们今天的使用方式类似。

如:中,平声的如“只缘身在此山中”,仄声的如“一语中的”;行,平声如“行走”,仄声如“品行”。

有的掌握起来难一点。

如令、教、便等。

下面我们通过一张表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双收字。

常见平仄双收字辨析例表二、如何辨别古诗词中的平仄双收字简单辨别的方法有:1、从格律上辨别。

如果我们熟悉旧体诗词格律的话,那么,疑为不合格律的字,一般多是平仄双收字。

平仄两读字误用字

平仄两读字误用字

关于平仄两读字误用字[一]不同意义的平仄两读字举例•便】平声,安静;去声,方便。

•【不】平声,同“否”。

•【苍】平声,青苍;上声,莽苍。

•【禅】平声,禅宗;去声,封禅。

•【长】平声,形容词;上声,长幼,长成。

•【称】平声,名称;去声,对称。

•【乘】平声,升,驾乘;去声,车乘。

•【除】平声,除夕,台阶;•【穿】平声,孔洞;去声,贯穿。

•【传】平声,动词,流传;去声,传记。

•【创】平声,创伤;去声,草创,惩创。

•【吹】平声,动词,以口吹;去声,名词,鼓吹,如“横吹”。

•【从】平声,动词,由;去声,名词,随从之人。

•【当】平声,应当,担当;去声,正当,相称,心以为。

•【调】平声,调和;去声,音调,征调。

•【分】平声,动词,分开;去声,名词,名分。

•【供】平声,供给;去声,陈设。

•【观】平声,动词,看;去声,名词,寺观。

•【冠】平声,名词,冠冕;去声,动词。

•【翰】平声,名词,赤羽山鸡,鸟羽;去声,翰墨,文辞。

•【荷】平声,名词;去声,动词,担负。

•【和】平声,和谐;去声,唱和。

•【华】平声,华美;去声,太华。

•【间】平声,中间;去声,参与,离间。

•【教】平声,使为;去声,名词,教化。

•【禁】平声,同“胜”;去声,禁止,宫禁。

•【浪】平声,沧浪;去声,波浪。

•【离】平声,别离;去声,离去。

•【令】平声,使;去声,命令,县令。

•【论】平声,动词,讨论;去声,名词,言论。

•【那】平声,何;去声,无那(无奈)。

•【难】平声,形容词;去声,名词,患难,灾难。

•【判】平声,动词,拚;去声,别,裁。

•【傍】平声,同“旁”;去声,依傍。

•【扁】平声,扁舟。

•【颇】平声,形容词,偏;上声,副词,略。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车骑。

•【强】平声,形容词;上声,勉强。

•【任】平声,堪;去声,听凭。

•【烧】平声,动词;平声,名词,猎人放火焚烧之处。

•【胜】平声,胜过。

(按:此义唐宋人常读平声)•【疏】平声,形容词;去声,名词,奏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平仄两用字
古诗中的平仄两用字:
讽一东去声一送梵一东去声三十陷
笼一东上声一董瞢一东去声一送
烘一东去声一送虹一东去声二宋、三绛
哄一东去声一送懵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二十五径蓊一东上声一董壅二冬去声二宋、上声二肿
供二冬去声二宋蠢二冬去声三绛
跫二冬上声二肿溶二冬上声二肿
凇二冬去声一送邕二冬去声二宋、上声二肿
撞三江去声三绛蠡四支上声八荠
褫四支上声四纸离四支去声四寘
纰四支去声四寘披四支上声四纸
迤四支上声四纸治四支去声四寘
莳四支去声四寘恣四支去声四寘
訾四支上声四纸堕四支上声二十哿
岿五微上声四纸诽五微上声五尾、去声五未
躇六鱼去声六御茹六鱼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狙六鱼去声六御龉六鱼上声七虞、去声六御
雎六鱼上声五尾誉六鱼去声六御
纾六鱼上声六语嘘六鱼去声六御
洳六鱼去声六御沽七虞上声七麌、去声七遇孚七虞去声七遇懦七虞去声二十一个
蠕七虞上声十六铣孺七虞去声七遇
酤七虞去声七遇窬七虞去声二十六宥
狴八齐上声八荠诋八齐上声八荠
蠡八齐上声八荠霓八齐入声九屑
批八齐入声九屑缇八齐上声八荠
睚九佳去声十卦挨九佳上声九蟹
楷九佳上声九蟹傀十灰上声四纸,傀儡为贿韵嵬十灰上声十贿儡十灰上声十贿
啡十灰上声十贿莓十灰上声十贿
擂十灰去声十一队莱十灰去声十一队
瞵十一真去声十二震辚十一真上声十一轸
抿十一真上声十一轸泯十一真上声十一轸
嶙十一真上声十一轸粼十一真去声十二震
谆十一真去声十二震娠十一真去声十二震
赶十三元上声十四旱蜿十三元上声十三阮
奔十三元去声十四愿喷十三元去声十四愿
怨十三元去声十四愿论十三元去声十四愿
囤十三元上声十三阮鼾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翰十四寒去声十五翰獾十四寒去声十五翰、十六谏
欢十四寒去声十五翰谰十四寒去声十五翰、上声十四旱看十四寒去声十五翰谩十四寒去声十五翰、上声十四旱缦十四赛去声十五翰皖十四寒上声十四旱、十五潸
叹十四寒去声十五翰潸十五删去声十五潸、十六谏
患十五删去声十六谏
汕十五删去声十六谏
讪十五删去声十六谏绾十五删去声十六谏
钿一先去声十七霰键一先上声十六铣
便一先去声十七霰搴一先上声十六铣
煽一先去声十七霰镟一先去声十七霰
圆一先去声十三问漩一先去声十七霰
掮一先上声十三阮趼一先上声十六铣
轿二萧去声十八啸撩二萧去声十八啸
嘹二萧去声十八啸镣二萧去声十八啸
峤二萧去声十八啸烧二萧去声十八啸
跳二萧去声十八啸摇二萧去声十八啸
獠二萧去声十八啸哨二萧去声十八啸
凹三肴入声十七洽敲三肴去声十九效
钞三肴去声十九效教三肴去声十九效
骜四豪去声二十号挠四豪上声十八巧、去声十九效
捞四豪去声二十号轲五歌去声二十一个
么五歌上声二十哿髁五歌去声二十一个
那五歌上声二十哿驼五歌去声二十一个
拖五歌上声二十哿胯六麻去声七遇、二十二马
爹六麻上声二十哿爸六麻去声二十二马
哑六麻入声十一陌吒六麻去声二十二马
沧七阳去声二十三漾吭七阳上声二十二养、去声二十三漾怆七阳去声二十三漾慷七阳上声二十二养、去声二十三漾妨七阳去声二十三漾颡七阳上声二十二养
谎七阳上声二十二养亢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伉七阳去声二十三漾抢七阳上声二十二养
忘七阳去声二十三漾望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瞪八庚去声二十五径轰八庚去声二十四敬
盯八庚上声二十三梗埂八庚上声二十三梗
柠八庚上声二十三梗评八庚去声二十四敬
檠八庚上声二十三梗莹八庚去声二十五径
町九青上声二十四迥听九青去声二十五径
醒九青上声二十四迥凭十蒸去声二十五径
瓿十一尤上声二十五有偻十一尤上声七麌、去声七遇
抠十一尤上声七麌瞀十一尤去声二十六宥、入声三觉
瘤十一尤去声二十六宥揉十一尤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
蒌十一尤上声七麌蹂十一尤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
搂十一尤上声二十五有篓十一尤上声二十五有
售十一尤去声二十六宥沤十一尤去声二十六宥
蚴十一尤上声二十五有恁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
妊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渗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
憨十三覃去声二十八勘砭十四盐去声二十九艳
觇十四盐去声二十九艳崦十四盐上声二十八俭
潜十四盐去声二十九艳阉
十四盐上声二十八俭
炎十四盐去声二十九艳谗十五咸去声三十陷
嵌十五咸上声二十七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