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靶向治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

发表时间:2019-05-28T10:31:50.757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2月作者:杨琳张佳睿魏亚宁

[导读] 肺癌的靶向治,是一种可精准定位、高效打击的新型的肺癌治疗方法。

河北大学医学院杨琳张佳睿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魏亚宁

【摘要】:肺癌的靶向治,是一种可精准定位、高效打击的新型的肺癌治疗方法。靶向治疗,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是一场革命性的治疗,但其要求必须要具备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才能选择由该突变基因状态作为导向的治疗方法,也只有此类患者才可能从肺癌靶向治疗中获益,同时体现出靶向治疗的优越性。肺癌是多因素、多阶段而发病,现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多个不同的基因突变情况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针对不同微店的靶向药物被发明生产并进入临床。其中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突变最常见[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该类患者就会产生理想的治疗效果,常用药物包括埃克替尼(凯美纳)、吉非替尼(易瑞沙)、阿法替尼和厄洛替尼(特罗凯),以上药物是通过阻断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通路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当出现耐药情况时,且经检测可明确是由特定的耐药基因导致,还可选择针对该耐压基因的治疗。还可在肺癌患者体内检测到c-MET基因扩增、原癌基因K-ras突变、BRAF基因突变、EML4-ALK基因重组等,都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因此,基因检测在对肺癌进行诊断中,应同明确组织学病理类型外同等重要。掌握基因状态,发现靶点,才能保证更好地指导临床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更精确,更高效,更及时的治疗。本文在治疗肺癌常用的药物、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弊端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肺癌;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wt

肺癌已经成为首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内将会有100万肺癌患者,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手术、化疗、放疗、中药,免疫是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近些年兴起的靶向治疗因其治疗靶点明确,具有可高效精确地杀死肿瘤细胞,却不杀伤或极少损伤正常细胞的优势。它们见效快,副作用相对较小,是那些病情较重的晚期的、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或术后复发的肺癌患者的最佳选择[2]。被许多肺癌患者和医务人员视为一线希望。随着靶向药物进入临床并取得可喜的效果,靶向治疗也给更多的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1 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

1.1作用于肿瘤营养血管的

作用于肿瘤营养血管的靶向治疗药物有两种:分别是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代表药物是阿瓦斯汀(Avastin),学名叫贝伐珠单抗和血管内皮抑素,代表药物是国产的恩度(Endostar)[3]。

1.2针对信号传导通路的

针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上小分子物质的靶向治疗药物有两类:分别是针对EGFR突变的小分子TKI抑制剂,代表药物是达克替尼、吉非替尼、厄罗替尼和奥西替尼和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易瑞沙(吉非替尼)、特罗凯(厄罗替尼)[4]。

1.3作用于调节系统的

作用于调节系统的靶向药物包括针对PD-1和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也是常说的免疫治疗药物,是现在最热门的一种靶向药物。

1.4作用于调节癌基因的

肺癌患者体内检测到c-MET基因扩增、原癌基因K-ras突变、BRAF基因突变、EML4-ALK基因重组等,都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如当有 alk 基因突变时可用克唑地尼、赛可瑞。

2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

靶向治疗的特殊作用机制决定了其适用人群必有相应的突变基因存在,基因检测在肺癌的靶向治疗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据研究发现,在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中存在以下规律:亚裔突变率高于西方、女性突变率高于男性、不吸烟人群突变率高于吸烟人群、肺鳞癌小细胞癌突变率高于肺腺癌。

3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弊端

3.1分子靶向药物应用的局限性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优越性需在特定类型患者身上才得以体现,这也意味着不是所有患者都可通过该方式进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只适用于检测出有特定基因突变患者。而临床研究发现,在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30%左右。

3.2耐药性的产生

由于肿瘤细胞对药物的逐渐适应,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这将使药物疗效大打折扣。其耐药性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原发性耐药是指在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未出现明显治疗效果,或虽有效,但在半年内病情出现再度进展者。如在应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过程中,出现相当一部分患者应用本药物后并未显示出预期的治疗效果。继发性耐药是指在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有效,但又发生恶化。

3.3药物的副作用

分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虽然很小,但是还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使用贝伐单抗后可出现高血压、蛋白尿;使用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滤泡及和滤泡间细胞表皮生长信号传导通路有干扰,其常见的毒副反应是瘙痒、腹泻、皮肤干燥、痤疮样皮疹[5]。一般在服药后一个月内,有15%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这些通常是可逆的。有极少数患者在使用以上两种药物后出现间质性肺病,一旦确诊应当立即停药。

展望

靶向治疗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进入临床。这对肺癌患者而言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面对日益增多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何根据每例患者的基因特异性而选择适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将是医患双方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今后科研的重点研究方向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