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四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四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不好意思,我要在这里班门弄斧的与大家说很久,任务是80分钟!我力争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请各位见谅!如果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会后多多的批评指正!

谢谢!

接到这个任务,我认真的去读了新课标,知道新课标的“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

什么是“四基”?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中提出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什么是“四能”?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中提出的“四能”即;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十个核心”?

新课标中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人对“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的感受,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根据课标的引领,我这样解读的教材

首先我们来看内容的变化与实验教材相比,现在增加到了9个单元,增加了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综合实践活动只安排了一个,这是结构上的一个大变化老师们从结构上的变化可以发现,在以前三下学过公顷和平方千米,一下、二上、三下已学过,统计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于是四年级上册就少了两个单元,孩子们很幸运。课标调整后,很多老师关心教材的衔接问题,我对比了新旧教材,新旧教材的内容衔接非常乐观,基本没有新旧知识的断层,仅有一些因课标的变化,要求的降低或删除或往后挪动。比如二、七单元好像已经学过了,存在这次的一些重复问题,乍看上去四上的教学内容减少了,但我建议我们要更新观念,遵循教材体系,引导学生回顾完备知识,这是结构上的变化。

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从三年级年级下册移来“面积”单元的“公顷

和平方千米”内容,单编为一个单元。

2.把原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和三

年级下册的“统计”内容按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

整合,统一安排在本册第七单元。

3.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4. 原“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移到四年级下册。

5.“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数学广角”等单元教学内容发生较

大变化。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在“整理和复习”中,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沟通。

3.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方法、规律的梳理总结。

6.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针对性练习。带着练的内容。为后续知识学习做铺垫。

下面具体说说各个单元: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及计算

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它安排了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结合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计算工具的认识及计算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认识自然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数位顺序,会根据数级正确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3.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5.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三、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

注意体现探索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如:学生刚认识计数单位之后,认识数位顺序表之前增加了这样一句话: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数位。这样就把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之间的联系沟通起来,实验教材就是依次介绍了计数单位直接就给出了数位顺序表,现在增加了过渡语,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更加顺畅。

2.读数、写数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数、写数的好处。

如:亿以内读数就安排了两个例题,首先读整万数,再总结了一般读两级的数的方法,读完这个数之后,编者给出了具体的文本法则,新教材在编排时,比较重视一些法则文本的呈现,以便学生对法则、读法理解更透彻,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助。

3.把改写和求近似数分开编排,避免学生混淆。

关于这段内容,以前是编在一道例题中,不太好,不好体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数的改写,数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例4,求近似数,数的大小就要发生变化的,明确两者区别,让学生正确改写和求近似数。

4.计算工具的发展作为正文教学

计算工具以前是作为阅读材料呈现给学生的,在认识计算工具之后,有单独安排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

5.增加了“你知道吗”版块的内容。

现在修订教材后,第一单元编写了5个你知道吗?实验教材中一共是6个你知道吗板块,数学背景知识介绍,如用筹绳计数、围绕学生对一亿的感知和三位分节、

以及阿拉伯数字的来历、算盘、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丰富了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增加学生对一些数学背景知识的了解!

6.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因为第一单元内容太丰富了,基本上占了教材的近三分之一,所以有太多的内容,,对本段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复习,归纳和梳理!

四、具体编排

前面新课部分大家可能已经上完了,就不说了!

我从整理复习开始讲:关于整理复习,整理大数的有关概念、读、写方法、比较大小、以及求近似数等等这些知识,从而巩固加深对大数的理解。

教材给出了整理的线索,让学生从前到后,把所学过的知识写下来,在分类整理,让学生亲历、回顾整理的过程,本单元知识点实在太多,首先学生回顾,把知识点罗列一下,然后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归纳。我们老师也要给出线索,比如:第1题,以数位顺序表为主线来展开思想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系统复习计数单位、数位、数级、数位顺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这些概念,然后复习大数的读法、写法。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求近似数等等。2题就复习比较大小的方法。

1单元之后,有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与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不大,本活动的目的主要让学生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探究这样的一个过程,借助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利用可享用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1亿实在太大了,我们就需要在教材和生活中借助一些具体的素材让学生来感受。从而建立表像。这个活动主要分为了3个部分1、猜想:充分想象一亿有多大;2、活动探究:教材给出了事例;3、讨论交流。

最后教材以表格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五、教学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学内容

认识公顷、认识平方千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能比较准确地估计生活中某些事物所占土地的面积。

三、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根据课标要求,从三下移来。

这部分内容是从实验教材的三下移过来的,把公顷和平方千米放在大数的认识之后教学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了,以前在三下的时候,还没有学比万大的数,所以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就没法出习题;第二:习题的编排上不再受数的范围限制了,公顷和平方千米本来就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了,练习题中肯定要涉及到大数,现在大数的不受限制的应用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含义了!

2.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因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单位太大了,不便于直接建立表象,所以和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的编排很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通过走一走、围一围的操作活动来算一算,想一想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这两个单位的大小。

四、具体编排

编写特点

教学公顷:教材就从学生熟悉的鸟巢引入,从而让学生一接触就感知到公顷是很大的面积单位。建立了一个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之上,教材从三个方面对公顷进行了刻画:第一、正方形表象,通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刻画1公顷的大小,这体现面积单位研究的延续性。以前研究平方米等面积单位也是通过正方形来研究的,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这样的研究让学生容易接受;第二、根据单位间的联系来感受,因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从而把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建立了联系,1平方米以前学过的,有了表象。第三、通过直观表象,教材呈现了一个400米的环形跑道围成的面积大约1公顷。这个学生就有接触或间接接触了,这样学生对1公顷的表象就更加直观了,这是例题的安排。后面关于平方千米的认识也是同样的编排方式。

五、教学建议

1.从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熟悉的场景、物体来体会。

3.设计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直线、射线、角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与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理解角的含义,进一步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知道平角和周角,并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3.使学生能用量角器量指定

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等一些特定度数的角。

4.使学生经历量角、画角等操作步骤的整理归纳过程,感受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体会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意义。

三、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已认识的线段,引出直线、射线,介绍用符号如何表示,并借助手电筒、激光等光束体会射线。

2.角的度量,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经历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度量单位的过程,由此引出角的单位:把一个圆平分为360份,其中的1份就是角的单位,并介绍量角工具---量角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

3.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量角和画角都结合图示,以填空的方式给出了具体步骤。

4.平角、周角,从射线转动的角度进行认识。先介绍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再由此引出平角、周角。

四、具体编排

前面已经学过线段,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在认识直线、射线。

教材的编排上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直观呈现,拉紧的线,绷紧的弦来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特点。然后用语言进行描述,最后给出了线段的符号表示。结合线段,以线段为基础定义给出了直线、射线的定义,虽然直线、射线的概念比较抽象,象“无限”“延伸”这些特点都是难以直观把握的,于是教材就利用一些生活经验:比如:手电光、激光、汽车灯光等丰富素材,让学生形成射线的感性特征。在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之后,教材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教材清

楚地给出了比较的三个方面。1、端点数2、延伸状况3、是否可测量来探讨这3种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关于角的认识

以前已直观认识了锐角和钝角了,教材从直角和锐角、钝角出发来结合刚刚学过射线的知识,从射线的特征来说明角的含义,这既是对角定义的归纳,也是对角的特征进一步的认识了。

接着角的第二个大的内容

角的度量

角的编排重点是引出角的单位,量角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角的单位,这就是角测量的本质,编排的思路。先从模糊比较过渡到精确比较从而引出测量的标准,也就是角的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就给出了1度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介绍了量角工具--量角器,从而说明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为后面使用量角器量角已掌握了初步的方法。由于知道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知道量角的大小,就是要量出角里面有多少个1度,多少个角的单位。这样对于量角本质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例1,介绍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不但给出量角的直观图,并且强调操作步骤的梳理。要求先探索交流,然后把量角的基本方法形成文本步骤,从而加深量角方法的理解。

做一做的第1题,两个角的开口的方向不一样,量角的本质就是找出这个角里包含有多少个角的单位,这是巩固量角的基本方法。

第2题:进一步认识角的大小与它两边叉开的大小是有关的,与两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这样一个道理,从而深化了对角的理解。

角的分类

首先重新认识直角,学生在2年级已经认识了直角,我们这里是结合角的度量,从角的单位来进一步认识,通过测量、发现直角里包含了90个1度,那么就是90度,从测量的角度来认识了直角的特点,与此同时,也让学生对钝角和锐角重新认识,用度数范围来定义这两种角。

下面是平角和周角的认识,我们教材是从角的动态方面来定义,这样编排有2个好处:1更容易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周角的两条边是重合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就能很容易看出它们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对于平角这种概念建立更加清楚。更清楚的看出平角和周角的度数,前面把研究角的单位是把圆周分成360份就像呼应了,一个周角是转动了一周,它就是360度,平角是周角的一半,是180度,这样更深刻认识了平角和周角。

例2教学这5种角之间的关系

核心是从度数出发,从大小排序和角的倍数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课件:这是实验教材的编排,请大家对比一下)修订教材就更加清楚,教学思路会更加顺畅

例3是教学画角

与量角一样,教材给出了画角的步骤与整理,主要是分3步:1定线;2定点;3连线,并且把这3步通过图文与文字相对应,这样就能是学生较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练习七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推理题目,从而培养他们的推理转换的能力,如4题,先量、观察再发现规律

7题更进一步了,不量,直接让学生填出度数,就直接需要推理了

14题、这是※号题,更难些,量角器无法直接两处它的度数,必须引导学生运用推理转换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这也体现出了图形与几何的数学思想。新课改以来,很多院士专家对初中平面几何的删减有意见,说平面几何很能培养学生的演

绎推理的能力了。所以我们小学里面,尽可能的结合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像这些题让学生对推力转换有所感悟。这也是教材编排的一种思想。

五、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3.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4.强调基本内容的掌握,适度拓展提升。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估算、验算方法,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口算、估算融入到笔算教学中。

2.增加了一组数量关系。

3.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

四、具体编排

教材结构:

首先笔算乘法,例1笔算乘法;例2教学有0的特殊一点的算式;例3积的变化规律,例4例5教学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具体来说:例1笔算乘法,教材首先以简单的行程问题来引入,1是体现计算的现实需要;2也为后边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积累一些经验,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例1教学内容突出自主探索,先让学生估算,估算后直接揭示出145乘12笔算过程,难点是小男孩提出一个问题,第二部分应该怎样写,从而引导学生第二个因数当中十位上的1和145相乘的结果表示什么,积的末尾应该与第一部分中的哪一位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主迁移,把以前的算理迁到这里来,从归纳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具体步骤,这里也体现了把估算溶入到笔算中的特点。

例2就是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1小题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这里给出了一条竖线,以及级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应该有几个0,要让学生明确。

第2小题的重点,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因数中间也有0,0是否要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这么一个问题,也要引导学生探索。

例2的编排把口算溶入到笔算教学中通过呈现两位孩子的不同算法,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的特点来灵活选择计算的方法。

下面有一个阅读材料,介绍了格子乘法,让学生了解格子乘法的计算过程与笔算乘法的内在联系,这也可以作为笔算乘法算理的另外一种理解。

练习八的第9题11题,都是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问题,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这几题还有一个特点,有意识的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边学习这组数量关系积累了经验。

例3是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是整数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例3的编排有3个层次,思路引导很清晰。1、涉及到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让学生

观察计算比较来发现问题;2、发现问题后,归纳发现规律,结合学生的讨论交流来发现积的变化规律。通过例3教学,第一、让学生感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先观察计算归纳;第2、归纳规律后要验证规律。与实验教材相比,这里的变化是给出了规律的文本表示,为学生系统掌握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例4是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教材现提供两个购物情景,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一问题从这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来提炼出总价单价数量三个概念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问题情景分析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教材最后还以“你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总结出他们的数学模型。

例5教学实践速度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编排思路是一样的。就不具体说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概念中速度的理解比较难,因为速度是一个复合单位,教材里给出了70千米/时,15米/分等这些复合单位,通过这些复合单位让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速度既简洁又清楚,这样一个特征,也是结合学生解决例5这个问题来让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4.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教学内容

平行与垂直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线、垂线,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渗透分类思想、集合思想。

三、主要变化

1. 在学生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基础上分别认识平行与垂直。并介绍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这与实验教材不一样,实验教材是把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揉在一块的,让学生来进行对比,综合在一堂课里认识,修订教材是让学生先画出一些两条线之间的关系,然后按顺序分别认识平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研究相应图形的特征,也能使对相关图形的特征掌握更完备,线索更清楚了,可能对教材的把握就更容易些,这是教材把他们分别编排的编排思想。

2.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合并为一个例题。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删除了画平行线,但把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结合成了一个例题,就把平面内有关距离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了,这是例题的变化。

3.编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性比较强的习题。

四、具体编排

平行也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安排了4个例题

平行于垂直:有以下几个变化,教材删掉了情景引入,以前是学校操场的情景引入的,因为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在平面上任意画两条直线来引入对平行于垂直的认识,这样编排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这两种情况,通过学生画,就可以避免重合这种情况,学生画的时候一般不会把两条直线重合在一起画出来,所以这样教学就更较容易一些,通过画线引入平行与垂直的教学之后分别教学平行与垂直内容,这样使教学重点更突出,线路更清楚。接下来就是平行线:互相平行的定义,教材第一次给出记法和读法,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也能让学生与第3学段,也就是初中学习做好对接。

垂直的编排也是一样的,通过让学生量一量学生已画出的两条直线的关系,通过测量学生就会发现,两条直线相交中可能存在两种情况,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从而让学生感知体验垂直的含义,接着教材给出了三种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来加深对垂直特征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垂直表象,最后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对垂直的认识,像平行线一样,认识完之后让学生列举生活平行的例子,垂直教学完之后有一个小精灵的提问,就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这是我们教材的编排思路。例2是教学画图,画垂线,本套教材删除了平行线的画法,新课标上对画平行线和画垂线都不作要求,但老师们注意,画垂线不做要求的话是不便于后面教学的,后面对图形的画高就出问

题了,所以画垂线任然要做要求,和以前的教材相比,修订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用两把三角尺或量角器自己来探索垂线的画法,这在于尊重学生,他们已有了生活经验,让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迁移来探索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就用连续三幅动态图的形式来描述用三角尺过直线上一点来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重点突出了画的过程。通过图示让学生初步体会用三角尺作图的规范性。获得具体的活动经验。对于如何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教材就让学生自己探索了。例3有2个教学内容1.点到直线的距离2.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4、安排了解决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垂直概念、画垂线的方法、长方形特征这样一些知识画出已知长度的长方形,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1去掉了情境图,2是以前是揉在一起的变为现在的分别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开编排教学的重点突出,思路更清晰了,在一年级下册已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这里对平行四边形主要从平行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它,它的一些特征。具体编排上去掉了情境图,首先从平行四边形的原型出发,然后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从而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然后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为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奠定基础,然后发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最后教材通过图示加文字的形式给出了底和高的概念,突出低和高的相对应性,为后面学习梯形和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

例2是教学平行四边形易变性的特点,教材要求是从两个方面来感受这两个特点的,首先例题通过拉动四根吸管串联成的长方形的操作活动来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很容易变形,不稳定的特点,做一做通过给定的四根小棒摆平行四边形的活动,通过这两个操作活动过程,不管是拉还是摆,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不稳定的,摆出的图形是不唯一的,通过不稳定和不唯一这两个角度来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易变性这个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感受到变与

不变的特点,拉的时候它的形状变了,它的变长没变,当然周长也没有变。摆小棒也一样。

在学习了这个特点之后,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像伸缩门,升降机等,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

例3教学了梯形教材编排思路与平行四边形一样,与实验教材相比,增加了直角梯形的概念,做一做通过梯形的定义去辨析,从而巩固了梯形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梯形画高的方法,这里的梯形是不同方向摆放的,突显梯形的本质特征。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不管怎么摆放,只要抓住梯形这一特征,就能牢固掌握梯形的含义了。

例4是通过学过的几种四边形引导学生探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这几种四边形的集合。目的是从整体上建立四边形的知识网络,借组这个具体直观几何图明确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体现集合思想。

五、教学建议1.从整体把握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2.抓住图形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3.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4.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

教学的资源。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商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并能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的进行估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试商的能力和意识。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主要变化1.增加了例题数量

笔算除法实验教材只有4个例题,现在又7个例题,商的变化规律原来只有一个例题,现在又3个例题

2.丰富了试商、调商方法

3.增强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

四、具体编排

具体安排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例1-例5: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二部分:例6例7上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商是一位数的重点讲试商的方法。

例1是将用整十数除的除法,重点是借助小棒图来理解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通过小棒图的呈现直观过程,从而为历届笔算除法的算理提供了支撑。

例2是教学整十数除3位数的除法

重点是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三位这个道理,借助例1的思维模式,例2没有小棒图,抽象性更高,小女孩给出了结论性的总结,强调试商。

例3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把出书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让学生掌握试商的过程

第1小题是不用调商的初步体现试商的方法。用虚线框呈现了试商的过程

第2小题是需要调商的,需学生理解在调商过程中的思路,教材用虚线框呈现了。

例4是教学用5入法来把出书看成整十数来试商的教学。在试商中,也需要调商,教材通过虚线框把调商的过程进行了呈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商和调商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精灵提问自然引出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从而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练习十四安排了很多习题来巩固试商,不是要学生计算,就是巩固试商;比如1、8、11、15题。而2、12题是调商的练习,通过本练习进一步巩固试商调商的方法。

重点说说10题18题,这两题是灵活试商的练习

因为被除数和除数最高未上的数相同,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就根据生活经验“同头无除,试商8、9”的经验来试商,要么商8,要么商9,让学生通过对比练习发现这样的特点,教材有意识地用红色或黄色的色条来突出被除数前两位与除数的特点,为总结规律提供帮助。

例5教学灵活试商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教材给出了三种方法来试商,通过虚线框来呈现了

练习15也是安排了很多试商的活动,重点说说第4题,也是通过让学生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前两位之间的这种关系,被除数前两位刚好是除数的一半,这时商4或5就比较合适,也就是“除数折半商4、5”的生活经验运用。

例6例7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重点是弄清楚每位商书写的位置

例6是用虚线框呈现除的过程,重点突出2个问题的探究。1、第一次除得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2、第一次除得的余数表示什么从而理解商的书写位置.

例7的教学重点是上的个位写0的问题,也就是当余数不够除时商要写0,重点理解商的个位写0的道理,最后要求学生验算。后面是计算法则

例8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教材安排了3个层次

1、引导学生观察,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变化而变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篇一:2014秋人教版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图片 篇二:人教版数学教材上册电子版61-127页 篇三: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 第三册课文内容 Unit 1 My classroom A Let’s learn classroom 教室window 窗户 door 门 picture 图画 board 写字板 light 灯,管灯 What’s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有什么? 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 一个写字板,两盏灯,许多课桌和椅子。 Let’s talk Hello! Mike. 你好!Mike. Hi, Amy. This is Zhang Peng, our new classroom. 你好,Amy。这

是张朋,我们的新同学。 Mike, we have a new classroom. Mike, 我们有一个新教室。 Really?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真的吗?我们去看看吧! Wow! It’s so big. 哇!它好大呀! We have 6 new lights. 我们有六个新电灯。 Look, this is my new desk. 看,这是我的新课桌。 Where is my seat? 我的座位在哪儿? It’s near the door. 在门的附近。 Let’s say A a antapple hand B b beef boyball C c cat cakecar D d doctor duckdesk

小学教材全解四年级上册数学

2016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第一套) Part I Writing(30minutes) Directions:For this part,you are allowed30minutes to write an essay.Suppose you have two options upon graduation:one is to work in a state-owned business and the other in a joint venture.You are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the two.Write an essay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your choice.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120words but no more than180words. PartⅡListening Comprehension(25minutes) Section A Directions:In this section,you will hear three news reports.At the end of each news report,you will hear two or three questions.Both the news report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After you hear a question,you must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B),C)and D).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1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Questions1and2are based on the news report you have just heard. 1.A)It was dangerous to live in. B)It was going to be renovated. C)He could no longer pay the rent. D)He had sold it to the royal family. 2.A)A strike. B)A storm. C)A forest fire. D)A terrorist attack. Questions3and4are based on the news report you have just heard. 3.A)They lost contact with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B)They were trapped in an underground elevator. C)They were injured by suddenly falling rocks. D)They sent calls for help via a portable radio.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2人。学生大多来自于城镇周边,素质不一,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总体上来说,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比较松散,没有积极性,自信心。需好好加强教育。 二、教材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三、教学要求: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几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全面完成各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表的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把作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生字及词语归纳 第1课《观潮》 潮cháo 寒潮防潮潮湿心潮澎湃 称chēng称颂名称美称称王称霸 chèn 匀称称心称职称心如意 盐yán 盐水盐田食盐柴米油盐 笼lóng 笼子鸟笼灯笼笼中之鸟 lǒng笼罩笼统笼络笼络人心 罩zhào 口罩眼罩灯罩云遮雾罩 蒙méng 蒙蔽启蒙蒙受蒙混过关mēng发蒙蒙骗蒙蒙亮 měng蒙古 薄bó单薄刻薄轻薄厚此薄彼 báo 薄片薄纸 bò薄荷 雾wù雾气水雾烟雾雾里看花 昂àng 昂首昂贵高昂斗志昂扬 沸fèi 沸腾沸点沸水人声鼎沸 贯guàn 贯通籍贯一贯全神贯注 旧jiù依旧旧书怀旧旧地重游 恢huī恢复恢弘恢廓天网恢恢 1、词语:笼罩屹立笼罩薄雾 2、成语:天下奇观若隐若现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横贯江面 3、近义词:屹立-矗立犹如-好像顿时-立刻颤动-抖动依旧-依然 霎时-刹那若隐若现-隐隐约约 4、反义词:宽阔-狭窄平静-沸腾出现-消失人山人海-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风平浪静-惊涛骇浪若隐若现-清清楚楚 课文结构: 天下奇观:潮来前——风平浪静、薄雾笼罩 潮来时——远处—闷雷滚动(听)一条白线(看:形、色) 近些—拉长变粗(看)横贯江面(看:形) 近前—山崩地裂(听、感)白浪翻滚(看:形、色)潮去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词语:咫尺堪称皑皑攀援穿梭 2、成语:不容置疑郁郁苍苍神秘莫测千姿百态神来之笔人迹罕至 3、近义词:呈现-展现壮丽-绚丽强烈-剧烈奇特=奇异垂直-笔直 巨大-庞大不容置疑-深信不疑人迹罕至-人烟稀少 4、反义词:强烈-柔和呈现-消失垂直-弯曲美誉-臭名寒冷-炎热 巨大-渺小奇异-普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全册)

文字介绍:四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上册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本册在专题内容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

文字介绍:五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低中年级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一些改进。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1.观潮 5.古诗两首 题xx壁、游xx村 9.巨人的花园13.白鹅2.雅鲁藏布江大峡谷6.爬山虎的脚 10.幸福是什么14.白公鹅3.鸟的天堂7.蟋蟀的住宅11.去年的树15.猫4.火烧云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2.小木偶的故事16.母鸡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二语文园地三语文园地四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17.长城27.古诗两首 送xx之xx 送元二使安西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9.呼风唤雨的世纪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30.电脑住宅18.颐和园21.搭石27.乌塔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31.飞向蓝天的恐龙19.秦兵马俑 23.卡罗纳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24.给予是快乐的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语文园地五语文园地六语文园地七语文园地八1.延安,我把你追寻2.五彩池3.小青石4.麻雀5.迷人的张家界6.一个苹果7.真实的高度8.人造发光植物生词表(一)生词表(二) 【第一组】 1.观潮 2.xx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古诗两首 题xx壁 游xx村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3.白鹅 14.xx公鹅 15.猫 15.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17.xx

18.xx 19.xx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20.古诗两首 xx送xx之xx 送元二使xx 21.搭石 22.跨越xx的生命桥 23.卡罗xx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xx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小学教材全解.四年级(语文.上)

小学教材全解.四年级语文(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文内容:20-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意境,从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诗人身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时博览群书,青年时游历全国。天宝初曾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被排挤出了长安。公元755年,李白蒙冤被放逐于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公元762年,病死于当涂。文学成就: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主要的作品:《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名言佳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人,后迁至浦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突出成就: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鸟鸣涧》《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名言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课文内容: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大意: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 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远去,渐渐在碧空消逝,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流尽。 主题解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写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境,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城,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意: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 客舍旁的柳枝在雨中分外青新。 劝好友再饮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你西 出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主题解说:《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课外练习题: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作一简要介绍,并就如何凭借教材改进语文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

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位置、多边形的面积、可能性、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3.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整数)表示位置。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6.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写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小数乘法(9课时) 小数乘整数…………………………………………………………2课时左右小数乘小数…………………………………………………………3课时左右积的近似数…………………………………………………………1课时左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课时左右解决问题……………………………………………………………2课时左右 二、位置(2课时) 三、小数除法(11课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左右一个数除以小数……………………………………………………3课时左右商的近似数…………………………………………………………1课时左右循环小数……………………………………………………………1课时左右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左右解决问题……………………………………………………………2课时左右 四、可能性(3课时) 综合与实践:掷一掷(1课时) 五、简易方程(18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5课时左右 2、解简易方程………………………………………………………12课时左右 方程的意义…………………………………………………………1课时左右等式的性质…………………………………………………………1课时左右解方程………………………………………………………………5课时左右实际问题与方程……………………………………………………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六、多边形的面积(9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左右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左右梯形的面积…………………………………………………………2课时左右组合图形的面积……………………………………………………1课时左右解决问题……………………………………………………………1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北师大版4年级上《教材全解》能力提升

【认识更大的数-课内提升-例1】 填空:一千里面有( )个十,十万里有( )个一千 【认识更大的数-课内提升-例2】 一个七位数,百万位、万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为0,且这三个数字的和是5,其它各数位上的数字都是0。你知道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吗? 【认识更大的数-课内提升-例3】 计算9)915678891567789156678915567891156789 (÷+++++ 【认识更大的数-课内提升-例4】 用6个0,3个5这9个数字按照下面的要求组成九位数。(1)一个“0”都不读出来;(2)只读出一个“0”;(3)读出两个“0” 【认识更大的数-课内提升-例5】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65,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认识更大的数-课内提升-例6】 根据四舍五入法,括号里可以填几? 49( )853≈50万 49( )853≈49万 【认识更大的数-课内提升-例7】 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5万,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认识更大的数-课内提升-例8】 有一个三位数,把数字5加在它的左面可以得到一个四位数,加到它的右面也可以得到一个四位数,这两个四位数相差2889,求原来的三位数。 【线与角-课内提升-例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线与角-课内提升-例2】 某次列车,在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沿线上共停5站(包括甲城、乙城这两个车站),则这几个站点共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这些车票中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线与角-课内提升-例3】 同一平面内2条直线最多有1个交点,3条直线最多有3个交点,10条直线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线与角-课内提升-例4】 下图中,哪几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线与角-课内提升-例5】 三角形的3个内角合起来能组成一个平角,五边形的五个内角合起来能组成几个平角呢?六边形呢? 【线与角-课内提升-例6】 下面两幅图都是由一副三角尺拼成的,1∠和2∠各是多少度?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设计和编写体现了外语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分析、研究许多种国内外小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形成了本套教材特有的编写体系。同时,又吸收了当今国内外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把这些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我国的小学外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以形成我国小学英语的外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面谈谈我对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材的理解: 一、本册教学内容介绍: 四年级上册共6个单元、2个复习单元。第一单元My classroom 第二单元My schoolbag 第三单元My friends 第四单元My home 第五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 第六单元Meet my family.每单元分“A、B、C”三个部分。每个单元的最开始有一个主情景图,呈现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接下A和B部分Let’s learn主要学习生单词,Let’s do或Let’s play 是提供活动来练习和巩固这些生单词的。Let’s talk主要学习交际用语,Let’s chant或Group work通过TPR和游戏来巩固所学语言。Read and write 、Write and say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和阅读能力。C部分主要是适当扩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复习和巩固所学语言。而Good to know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听:Let’s check 能听懂录音并找出正确答案。说:Let’s talk 能运用所学日常用语进行交流;读:四年级上册Read and write 能正确地读出字母的发音以及字母在单词里的发音;写:Write and say 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26个英文字母;做:Let’s do,能通过看图片了解并会做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目标:: 整套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66个单词和听、说、读、写26个字母并且能听、说、读、写36个单词(包括教室、书包、同学、家具、住宅结构、家庭成员、职业、数字、爱好、食品和饮料、餐具等几个话题),和进行简单的运用。 3.能听、做7个“TPR”活动。 4.能学会2个小制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听、说、吟唱8首歌谣。 7.能完成6个自我评价活动。 8.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9.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文化知识。 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较已往相比,本学期每单元增加了1篇略读课文(共2篇)。“语文园地”的名称变为“回顾与拓展”。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本册教材保留了一些优秀篇目,如《落花生》《地震中的父与子》《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还选取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文章,如《最后一分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有的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第五组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忠骨》。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课文中除了散文、古诗、新诗、小说、通讯、说明文以外,还有访问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单元选编的阅读材料,有谜语、歇后语、对联、笑话、通讯报道、韵语歌、书法作品赏析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交际.习作”单列。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中,其编排方式和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目标及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在教师用书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二、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每组课文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

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八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如,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泽东,这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作者(来源):陕西省灞桥教师进修学校孟晓阳发布时间:2010-09-26 再读《语文课程标准》 1、横向把握整体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的航标灯。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入地学习体会《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领会课标中关于语文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各年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的阐述。在没有深入学习课标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容易出现目的性不明确的现象,教学会随波逐流。只有心中有了标准,才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明白孩子如何发展才是科学的。作为一线老师,必须认识到课标的每一条的价值,理解每一句存在的理由。 2、纵向把握联系 三、四年级属于小学中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低段学字词句过渡到学习自然段的知识,再由段的学习作铺垫过渡到五六年级篇章的学习。要求把低了,课就上得像低年级的课,拔高了又成了上高年级的课。所以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学目标进行。虽然四年级和三年级同属于第二学段,在课标中目标是一样的,但在教学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四年级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的拔高。三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以自然段为训练单元,而四年级可以以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为训练单元,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然段内容上的联系,明确有时不同的自然段讲的是不同的内容,有时几个自然段是围绕一个自然段或一个意思来写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可为整体上把握课文思想内容奠定基础,即为五年级的篇的学习作铺垫。我们要明确课标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目标,理清三个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重点掌握第二学段的各项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打混战。 3、纵横交叉把重点 明确中年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要求:(略) 读的方式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学会默读、学习略读 读中培养的能力——学习质疑、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读中量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不少于40万字。 在学习课标时教师要考虑这些目标我如何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一学期结束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反思这一学期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落实的情况如何,不能使学生留下学习的债务。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 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搭石五年级上册教材全解

搭石五年级上册教材全解 一.生字组词: 汛:汛期汛情防汛秋汛夏汛潮汛访:访友访古访问访查采访拜访.鞋:鞋子皮鞋拖鞋凉鞋棉鞋运动鞋挽:挽起挽弓挽救挽留力挽狂澜隔:间隔隔音隔断阻隔隔岸观火懒:懒惰懒汉懒得好吃懒做稳:平稳沉稳稳重稳定十拿九稳惰:懒惰惰性怠惰懈惰衡:平衡均衡失衡衡量衡情度理协:协调协和协商协助齐心协力绰:绰号阔绰绰约绰绰有余二.多音字:处:chǔ(处置)chù(四处)背:bēi(背枪)bèi(背面) 涨:zhǎng(涨价)zhàng(头昏脑涨)当:dāng(当心)dàng(当作) 间:jiàn(间隔)jiān(夜间)三.形近字: 汛(汛期)讯(喜讯)访(访问)仿(仿佛)懒(偷懒)赖(依赖)四.词语解释: 汛期:江河水位因降水集中、冰雪融化等季节性上涨的时期。暴发:突然发作。间隔: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谴责:责备;严正申斥。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协调:配合得适当。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造句:这件事是你的错,你去道歉是理所当然的。联结:结合(在一起)。五.反义词: 谴责——赞扬懒惰——勤劳平稳——摇晃满意——不满容易——困难轻快——沉重六.近义词:平整——平坦唯独——唯一谴责——指责懒惰——懒散难免——未免平衡——均衡协调——和谐大概——也许七、句子理解1、一排排搭石,任人

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含义: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2、《搭石》表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3、第2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第4自然段写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美好的心灵,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八、俗语1得饶人处且饶人。2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九、课文主题:本文作者通过描绘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互爱互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十.问题归纳: 1、秋凉以后,人们为什么“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秋凉以后,如果人们来来去去还趟着水走,是很凉的)2、为什么人们会“谴责”没有摆好搭石的村民懒惰?(因为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要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

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上册-外研版四年级 Module 1 Unit 1 教材全解

Unit 1 Go straight on. 直着走。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知识目标:学习句型Where’s West Lake Road, please? 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 Where are you going?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问路、指路的能力。 知识详解重难点 1.where帮你问地点——Where's...? 课文应用:Where's No.2 Park Street,please? 请问公园街二号在哪里? 句型结构Where's (the)+地点? 重点解析这是由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where意为“在哪里”。 答语:It's+介词(短语)+其他. 生活实例Lily是新搬来的邻居,她想去超市,但不知道超市在哪里,于是她去问Mary: 知识链接where的其他用法 问某人在哪里。 例如:—Where's Mary?玛丽在哪里? —She's in the classroom.她在教室里。 问某物在哪里。 例如:—Where's my book? 我的书在哪里? —It's in the desk.它在书桌里。 问某人住在哪里。 例如:—Where do you live? 你住在哪里? —I live in Suzhou.我住在苏州。 问“哪里人;来自哪里”。 例如:—Where are you from? 你来自哪里? —I'm from China.我来自中国。

难点点拨 如果询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物在哪里,可以用“Where are...?”来提问。 例如:—Where are the monkeys? 猴子们在哪里? —They are in the trees. 它们在树上。 2.指路用语简介 课文应用:Turn left. 向左转。 同学们,如果在大街上有人向你问路,你会回答吗?我们向指路的几个“小帮手”请教一下吧! 知识链接 如果要表达“沿着某条大街(直)走”,就要用“Go (straight) along+街道名称.”。例如:Go straight along the West LakeRoad.沿着西湖路直走。 go也可以用动词walk(步行)来代替。 巧学妙记指路歌 left左,right右; 直走straight,转弯turn; 挨着要说“It's next to...”。 知识详解拓展点 1.小迷糊“lost” 课文应用:It's. 它迷路了。 lost是形容词,它由动词lose(失去)演变而来。它总是弄丢东西或者迷路。小迷糊“lost”离不开be动词,常常要和be动词连用。让我们看看它的含义吧! 丢失的,遗失的。 例如:My watch is lost.我的手表丢了。 迷路的。 例如:I'm lost in the city.我在城里迷路了。 2. live at 表示“住在” 课文应用:I live at No.2 Park Street. 我住在公园街二号。 动词live喜欢和at在一起,“live at”的意思是“住在”。 例如:They live at a big house. 他们住在一所大房子里。 当live遇见here和there这两个词时,就把at去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