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补肾活血汤与康柏西普用于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肝肾阴虚兼血瘀证的临床效果分析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6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致盲性退行性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视力损害,AMD 已跃居我国第三大致盲原因[1]。
AMD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光损伤、氧化应激、免疫炎症、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形成、遗传及基因突变等有关,根据眼底表现将AMD 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后者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2]。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药物是康柏西普,疗效较好,但是对于渗出型AMD 患者的肝肾阴虚兼血瘀证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补肾活血汤与康柏西普联合治疗该病,并观察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渗出型AMD 肝肾阴虚兼血瘀证患者5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3~67岁,平均(55.73±6.28)岁。
观察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6~71岁,平均(56.18±7.21)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精神障碍无法与之有效沟通;③对康柏西普等药物过敏。
方法:①对照组患者眼内玻璃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0.5mg/次,3个月后每3个月注射1次,根据病情需要注射3~6次。
②观察组患者眼内玻璃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补肾活血汤:康柏西普方法同对照组。
补肾活血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06.050摘要目的:分析补肾活血汤与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肝肾阴虚兼血瘀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渗出型AMD 肝肾阴虚兼血瘀证患者5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六君子汤加减联合穴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的临床观察

六君子汤加减联合穴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5-11-26T15:19:45.7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4期供稿作者:李倩[导读]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加,该疾病逐渐成为导致老年人视力减退、甚至丧失的首要病因。
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效果均欠佳。
李倩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 323000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六君子汤;穴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故又名老年性黄斑变性(SMD)。
临床上分为干性和湿性黄斑变性。
干性黄斑变性以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地图状色素上皮萎缩及金箔状外观为特征,视力下降缓慢;湿性黄斑变性以反复渗出、出血、计划瘢痕及色素紊乱增生、新生血管为特征,视力下降急重。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加,该疾病逐渐成为导致老年人视力减退、甚至丧失的首要病因。
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效果均欠佳。
笔者采用六君子汤加减联合穴位治疗干性黄斑变性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4年03月本中心从参加健康体检的老年居民中随机选取60例83眼干性黄斑变性患者,均未经治疗或终止治疗1月。
采用掷币法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41眼,男23例,女18例,年龄58-69岁,平均(61.07±3.23)岁;病程3 -28月,平均(13.40±4.17)月;对照组30例42眼,男26例,女16例,年龄60-68岁,平均(61.13±6.72)岁;病程4 -26月,平均(12.35±5.52)月。
两组病例进行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选取的AMD病例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并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多为50岁以上;(2)单眼或双眼患病;(3)视力缓慢下降;(4)黄斑区有玻璃膜疣散在,色素脱失、增殖,可有金箔样反光;(5)Amsler表检查异常;(6)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可有窗样透见荧光,无荧光素渗漏;(7)排除其他影响视力的眼底病变;(8)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肾疾病。
凉血化瘀方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

•论著:临床经&•凉血化瘀方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于",秦虹[摘要]目的观察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湿性AMD患者80例(80只眼),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40只眼)和对照组40例(40只眼)。
观察组予凉血化瘀方口服联合康柏西普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对照组予康柏西普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2组均经过康柏西普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的负荷期治疗(每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
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查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中央厚度(CRT),并记录数据。
统计12个月内黄斑水肿复发时间及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BCVA:治疗后1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2,"=0.114)。
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11.297,"=0.000),对照组(!=12.524,"=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6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4,"=0.040)。
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12.783,"=0.000),对照组(!=13.46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12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义(!=-0.396,"=0.694)。
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12.974,"=0.000),对照组(!=13.496,"=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CRT:治疗后1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义(!=-0.100,"=0.921)。
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11.227,"=0.000),对照组(!=12.576,"=0.000),差异均 学意义。
治疗后6个月,2组比较差异 学意义(!=2.068,"=0.046)。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分型与治疗PPT课件

控制血压和血脂
保持血压和血脂在正常水平, 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效果评估
通过定期视力检查、眼底检查 和视觉功能检查等,评估治疗 效果。
03
湿性黄斑变性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辅助检查
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
OCT、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 确诊断。
检查
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出血、渗出、水 肿等病变。
眼底检查
通过眼底检查可观察到黄斑区 新生血管、出血、渗出等病变
。
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黄斑变性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
生活习惯
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等不良生活习惯可 能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个体患病风险较高。
眼部疾病
如高度近视、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可能增加黄 斑变性的发生概率。
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环境因素
如长期暴露于紫外线、 吸烟、高血压、高胆固 醇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
险。
氧化应激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代 谢过程中产生的氧化应 激反应可能导致黄斑变
性。
治疗方法及。
光动力疗法
对于部分干性黄斑变性患者, 可考虑光动力疗法,以减缓病 情进展。
营养补充
如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 素E、锌等)、叶黄素、玉米 黄质等,有助于减缓病情进展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分型与治疗
汇报人:xxx 2023-12-10
目录
• 引言 • 干性黄斑变性 • 湿性黄斑变性 • 黄斑下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 • 光动力疗法在黄斑变性中应用 • 药物治疗进展与挑战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黄斑变性基本概念
黄斑
位于眼底视网膜中央,是视觉最 敏锐区域。
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全文

玻璃膜疣分型
• 根据临床表现、大小、位置等不同,玻璃膜疣分为4种类型。 • 1.硬性玻璃膜疣 • 2.软性玻璃膜疣 • 3.表皮玻璃膜疣 • 4.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物
玻璃膜疣分型
1.硬性玻璃膜疣:
• 彩色眼底图像中表现为小的(直径<63μm,相当于视盘边缘视网膜主要静脉 直径的一半,或1/24视盘直径)、散在的RPE下黄白色沉积物,边缘清晰, 在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均可见;
• 动脉硬化等全身疾病 史
• 家族史 • 吸烟、饮酒史 • 饮食及服用药物情况
• 营养补充剂的使用情 况等。
• 50岁以上初次就诊患者应询问患者主诉和相关病史。
AMD的诊断
(二)初步检查 • 检查裸眼视力 • 远近最佳矫正视力 • 眼前节情况 • 具有视物变形、中心暗点、视力下降等疑似AMD症状的患者,均应进行Amsler方格表检查,
AMD的危险因素
(三)其他危险因素 • 4.饮食:
饮食习惯 摄入多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体质量指数较高 富含Omega-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如鱼类)
富含水果、蔬菜、豆类和鱼的地中海饮食
AMD风险 ↑ ↑ ↓
↓
AMD的病理生理改变
• 外层视网膜、RPE、Bruch 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退 行性病变
长为1050~1060nm,穿透力更强,分辨率更高,检出视 网膜和脉络膜结构异常的能力明显提高。
AMD的诊断
(六)OCTA检查 • OCTA能够无创评估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系统 • 与传统造影检查方法比较,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可重复检查等优势
诊断推荐意见
• 诊断新生血管性AMD,相较于FFA或ICGA,有条件推荐OCT联合OCTA作 为检查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30例临床观察

症见 视 物 昏朦 ,眼 前 中央 有 一 团灰 色或 黄褐 色 阴 影 , 视 物变 形 ,如视 大为 小 、视 直 为 曲等 ,全 身 症 见 面 色
无华 ,头 晕 食 少 神 疲 。 舌 淡 ,脉 弱 。治 拟 养 心 益 脾 , 补 血行 血 。方用 人 参养 荣 汤 加 减 :当归 、炒 白芍 、熟 地 、白术 、茯 苓 、五 味子 、远 志 、陈 皮 、黄 芪 各 1 g 5, 党 参 1g 0 ,大 枣 1 O枚 , 肉桂 、炙 甘 草 各 6 。水 煎 服 , g
法 ,笔 者 从 2 0 0 5年 6月 到 2 0 0 7年 l O月 ,对 6 0例 患
者进 行分 组对 照观察 ,现将 有关 结果报 道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1 1 诊 断标 准 :参 照 中华 医 学会 眼科 学 分 会 眼 底 病 . 学组 第二 届全 国眼底病 学术 会 议 制 定 的老 年 性 黄斑 变 性诊 断标 准_ 。年龄 >4 1 ] 5岁 ,主要 I 表现 为 视力 下 临床 降 ,眼底 以黄 斑色 素脱 失 或 增殖 , 中心 凹反 射 不 清或 消失 ,或 存 在 散 在 或 融 合 的 玻 璃 膜 疣 ,甚 至 局 部 渗 出 ,水肿 或 出血为 特征 。 1 2 一般 资料 :6 . O例 ( 0 1 9眼) 均 为 我 院治 疗 患 者 , 明确 诊 断 为 老 年 性 黄 斑 变 性 ,排 除 有 其 他 合 并 症 者 ( 高血 压 眼病 、糖 尿 病 眼 病 等 ) 如 。男 3 1例 ( 8眼 ) 5 ,
梦 ,腰 膝 酸 软 。 舌 红 、 苔 薄 净 , 脉 细 。 治 拟 补 益 肝 肾 ,通 络 明 目 。 方 用 加 减 驻 景 丸 加 减 : 菟 丝 子 、 褚 实
自拟杞灵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临床观察

自拟杞灵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临床观察作者:任丽娟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第05期关键词:杞灵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补益肝肾中图分类号:R7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40-0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简称AMD)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导致中心视力下降的疾病,是发生在老年人中的一种较常见的黄斑部疾病。
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40岁以上1091人中AMD患病率:40~49岁为0.87%,50~59岁为5.05%,60~69岁为7.77%,70岁以上达15.33%;其中干性AMD占96.3%,湿性AMD占3.7%。
随着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加,AMD的发病率亦有随之增加的趋势。
由于此病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视功能,已引起我国眼科学者的密切关注,探讨防治AMD的有效方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自2010年~2012年,采用自拟杞灵汤治疗AMD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资料诊断标准均符合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医眼科学》2005年第1版。
本组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5例。
治疗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6~72岁,平均(63.39 ± 5.254)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5~73岁,平均(63.45 ± 5.684)岁。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双眼同时发病,视力下降缓慢。
眼底早期多为散在玻璃膜疣;晚期可有金箔干样外观,地图状色素上皮萎缩,显露出粗大脉络膜血管,囊样变性或板层裂孔。
2 治疗方法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杞灵汤组:菟丝子20 g,枸杞子20 g,女贞子2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生薏仁20 g,丹参15 g,郁金15 g,生山楂20 g,川牛膝15 g,灵芝15 g,瓦楞子15 g,昆布15 g,上药日1剂,2次/日)和对照组(西药组: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疗程为3个月。
杞黄颗粒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血清补体的调控作用

杞黄颗粒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血清补体的调控作用王燕;王璐;袁远;王莉;黎红梅;孟梁;张欣桐;梁凤鸣【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8(039)007【摘要】目的探讨杞黄颗粒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血清补体因子H(CFH)及C5b-9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方法,将AMD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口服杞黄颗粒,4.5g/次,3次/d,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0.2g/次,3次/d,连续用药14周.采集AMD患者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FH及C5b-9蛋白质量浓度.结果观察组血清sCF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sC5b-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sCFH、sC5b-9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sCFH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千性AMD 患者观察组血清sCFH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C5b-9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性AMD患者观察组血清CFH、C5b-9质量浓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杞黄颗粒对干性AMD患者的血清补体CFH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中药杞黄颗粒可改善AMD患者视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总页数】5页(P1099-1102,1105)【作者】王燕;王璐;袁远;王莉;黎红梅;孟梁;张欣桐;梁凤鸣【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眼科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眼科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眼科广东广州51012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叶黄颗粒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作用的观察 [J], 赵珺彦;翟鹏贵2.氧化应激及补体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J], 向艳芳;彭惠3.补体旁路途径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周雅琪;亢泽峰4.杞黄颗粒对肝肾阴虚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证候的影响 [J], 张欣桐;梁凤鸣;王莉;王燕;黎红梅;孟梁5.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Toll样受体系统对补体系统的作用 [J], 钱丹;代炳灵;钟沐睿;彭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为眼科难治性眼底病,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病因。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据统计,我国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已高达15.15%。
目前,美国超过175万人患此病,预计10年后将达
到300万人。
面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下简称AMD)的高致盲率,病因又不明确,目前几乎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国内外很多眼科学者都在积极探索AM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形态,AMD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为“湿性”或“盘状”)。
萎缩型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
渗出型主要为玻璃膜被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下简称CNV),发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或出血性的盘状脱离,最终成为机化瘢痕。
有人观察萎缩型亦可转变为渗出型,最后导致中心视力丧失。
尤其是CNV的位置大多靠近黄斑甚至位于黄斑中心凹,导致中心视力显著下降,故目前对CNV治疗仍很困难。
据资料显示:渗出型患者占AMD总数的10%~20%,而80%~90%患者均伴有严重视力障碍。
AMD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与很多因素有相关性,包括遗传、慢性光损害、营养不良、中毒、免疫异
常等。
目前认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低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脉络膜血流不正常可引起RPE-脉络膜低氧。
早期研究已证实AMD眼脉络膜血流下降,灌注不足,渗出型AMD眼更显著。
脉络膜为眼中的血库,黄斑中心凹的血液供应来自脉络膜的毛细血管。
随着年龄的增长,脉络膜血管的顺应性降低,血管内血流的阻力增加,脉络膜内血液的灌注量也相应降低,从而损害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代谢,导致色素上皮的变性和萎缩。
脉络膜毛细血管压力增加还将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转运代谢废物减少,沉积于玻璃膜疣和基底层;压力的增加还可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
何种因素最终导致AMD发生,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近年来,光动力疗法为本病的治疗带来了一些希望,接着又迎来了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新时代,这两种疗法是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流方法,然而这两种疗法仍存在很多不足。
前者价格昂贵,容易反复,视力是否能提高难以确定。
对于很多低视力患者来说,如此昂贵的费用令人难以承受。
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包括ranibizumab(Lucentis)、bevacizumab(Avastin)和pegaptanib(Macugen)已经被用于治疗新生血管型AMD,即湿性AMD。
该类药物虽对CNV有效,但难以控制CNV复发,需反复玻璃体腔给药时又存在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特别是该类药物尚未获得国内卫生部门的准入批准,国内患者仍处于“望梅止渴”阶段。
中医学认为AMD归于“视瞻昏渺”范畴。
特别是渗出型AMD,黄斑区新生血管膜出血引起视力下降属于“暴盲”,黄斑区渗出水肿引起视物变形归属“视直如曲”。
AMD中医临床特征与精、气、血亏损有关;主要涉及肾、脾和肝脏;证候类型多表现为“痰瘀”、“血滞”、“气虚”。
渗出型AMD因新生血管膜的结构异常,导致黄斑区反复出血。
《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的病机因于热者多。
《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疗方法。
黄斑区水肿多为水湿停留、瘀滞结聚所致。
《诸病源候论》谓“经络痞涩,水气停滞”,则发为肿。
《血证论》说:“瘀血化水,亦发为肿。
”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水液运化、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而产生的水、湿、痰等病理产物,属痰饮范畴。
其积于黄斑,多为有形之物,按痰饮治之。
痰湿聚积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及上皮的脱离,而又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产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黄斑变性多与老龄化相关,对于萎缩性AMD,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衰老与“肝肾”的关系密切。
《证治准绳》认为“视瞻昏渺乃肝肾不足之病,由于阴虚血少,精液耗尽”,为从肝肾论治AMD提供了一定依据。
“肝为血海”,“精血互生”揭示了通过补益肝肾从而达到调节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机理。
有报道,长期服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或明目地黄丸补益肝肾,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有改变,为中医补益肝肾治疗AMD提供了依据。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老年人精气不足与肾、脾关系密切。
有人以补肾益精明目为治疗大法,其中肉苁蓉、补骨脂补阳,旱莲草、女贞子补阴,黄芪补气升阳,苍术可燥湿健脾,丹参、当归有活血之功。
干性者加葛根、党参健脾。
本方经动物实验证明:可以增强眼组织抗组织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降低过氧化物质含量,延缓机体组织细胞老化,并能改善微循环。
中医治疗AMD占有一定优势,从古至今,中医按照辨证论治一直在治疗这类疾病。
但是不足之处是仅以提高视力为疗效标准,缺少观察脉络膜 CNV病变的精密仪器,因此也就缺乏了对AMD发生、发展的足够认识,中医只是处于一个“盲治阶段”,个案报道多,系统总结少。
近10余年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先后问世,使眼科医生揭开了AMD的CNV形成的面纱,借助于这些仪器可以清晰地观察到CNV的范围和形态,使中医眼科丰富了眼底病的望诊内容,对
于AMD的认识也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有汤药、成药、针灸疗法等多种形式,但究其理论源泉不外从虚论治、从实论治及虚实兼治。
从古至今有关AMD中医治疗法则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主要思想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如果辨证得当,确有疗效。
但这种思路不适于做大样本的观察,也不具备推广应用的条件。
总结出一套既有中医理论指导又有中医眼科特色、既有疗效又可推广的中医方剂,对于提高医生治疗AMD的效率是十分必要
的。
本文由北京空军总医院挂号服务网整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