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 PPT课件

发热 PPT课件

体温“调定点(SP)”学说示意图
体温升高的分类
生理性 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月经前期
体 温 升 高
心理性应激 过热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 > 调定点)
发热 (调节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病理性 体温升高
导致体温升高的环节 ․SP正常(37°C),但体温调节中枢调控功能障碍
如下丘脑损伤
․SP正常(37°C),但散热系统散热障碍
․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LPS-LBP
LPS-sCD14
上皮细胞 TLR 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 TLR 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TLR
NFB
LPS
LPS-LBP
LPS-LBP-mCD14
NFB
EP
较大剂量
NFB
TLR:Toll样受体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s

体温 调定点
质和负调节介质。
․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分类
(1)前列腺素E (PGE) (2)Na+/Ca2+比值 1、正调节介质 (3)环磷酸腺苷(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5)一氧化氮(NO) (1)精氨酸加压素(AVP) 2、负调节介质 (2)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3)膜联蛋白A1 (annexin 1) (内生致冷原)
2、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 5、疟原虫
(二)体内产物 (非病原微生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本胆烷醇酮) 3、致炎物(尿酸盐结晶)
发热 激活物

体温 调定点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骨骼肌 寒战,产热
体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发热PPT课件

病例二:肿瘤性发热
总结词
肿瘤性发热通常由恶性肿瘤引起,表现为持续的低热,且较难控制。
详细描述
肿瘤性发热的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或者肿瘤 细胞本身释放出热量。治疗肿瘤性发热需要针对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放 化疗等,同时可采用抗炎药物缓解症状。
病例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抗体产生
发热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 多的抗体,提高免疫力。
炎症反应
发热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 发生,有助于清除感染病 灶。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发热时,心率加快,以增加心输出量, 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发热时,心肌收缩力可能增强,以提 高心输出量。
血压
发热时,血压可能升高,以维持足够 的血液循环。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发热的分类
根据发热的原因,可 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则常见 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反应、肿瘤等。
感染性发热常见于各 种病原体感染,如细 菌、病毒、支原体等。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增 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对感染的抵 抗力。
发热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一些特殊的 免疫物质,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01
02
03
糖代谢
发热时,机体通过增加糖 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提 供能量,可能导致血糖升 高。
蛋白质代谢
发热时,蛋白质分解增加, 合成减少,导致负氮平衡。
脂肪代谢
发热过程中,脂肪酸氧化 增加,可能导致高脂血症。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细胞活性
发热时,免疫细胞活性增 强,有助于清除病原体。

常见症状——发热精品PPT课件

常见症状——发热精品PPT课件

热型及临床意义——伴随症状
• 1、寒战 • 2、结膜充血 • 3、单纯疱疹 • 4、淋巴结肿大 • 5、肝脾肿大 • 6、出血 • 7、关节肿痛 • 8、皮疹 • 9、昏迷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发热
发热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发热的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 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2、非致热源性发热。
• 1)骤降: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 有大汗淋滴见于疟疾、急性肾孟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 2)渐降: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的热型
1、稽留热,指体温数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3、间歇热,体温骤升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交替出现。 4、波状热,体温升至39℃以上数天后降至正常水平,交替出现。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骤然降至正常水平。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发热的诊疗PPT课件

发热的诊疗PPT课件
•黄疸并非其必备表现 •影像学检查(B超最常用)往往提示胆道有慢性炎
症或结石。
2.肝脓肿
不典型病例:早期肝区疼痛可缺如或晚至起病3个 月后出现,往往经影像学检查而证实
3.膈下脓肿
• 以右侧居多 • 病人常感患侧上腹有搏动性疼痛,胸廓运动
时加剧,
• 并可向同侧肩部放射 • 有时可出现膈肌刺激征 • 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叩击痛与水肿 • 结合影像学检查或穿刺可明确诊断。
• 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伴随症状 的出现大大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体检时重 点检查)
• 血常规对鉴别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CRP、 ESR对区分细菌与病毒感染有一定意义。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3)
• 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对难以诊断的 病人均应实施。
• 特异性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是积累可靠 临床资料的源泉。
原因不明发热(FUO):
定义:指反复发热超过38.3 ℃,病程持续3周以上,经完整 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实检查1周不能明确 诊断者。
FUO 病因
感染 肿瘤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最终诊断不明者
> 80% 5~10%
不同年龄组 FUO 的病因具有各自不同的规律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 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二)病毒感染
特 点: •畏寒、寒战等症状常较轻或无 •血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
热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除外) •自然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 •临床确诊仍依赖血清学检测或病原体分离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往往造成诊断困难。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 大,原因不明考虑该病。皮疹、咽痛支持诊断,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初步诊断,开展特异 性检查提高确诊率!注意:早期外周血可以分 叶核为主,异淋可在疾病后期出现。

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抗生素 等药物进行治疗。
休息与护理
让患者多休息,注意口腔、皮肤等部 位的护理。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变化
不宜过度治疗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及时发现 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避免过度使用退热药或抗生素,以免产生 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避免交叉感染
及时就医
在发热期间,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 等物品,以免交叉感染。
案例三:高热惊厥的护理
总结词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咬伤舌头、及时就医、心理支持
详细描述
对于高热惊厥的患儿,家长应迅速解开孩子的领口,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惊厥发作时孩子牙关紧闭, 家长可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牙刷柄置于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遵医嘱治疗。此外,家长应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安抚其情绪,减轻其恐惧感。
如发热持续不退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 症状,应及时就医。
05 发热的护理案例分享
案例一:儿童发热的护理
总结词
及时观察、科学降温、合理饮食、心理安抚
详细描述
儿童发热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等。同时,注 意给孩子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穿衣导致中暑等问题。此外,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关爱和安 抚,缓解其不适感。
发热的病理生理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代谢增强
免疫反应
发热时,机体免疫系统活跃,白细胞 吞噬能力增强,抗体生成增多,有助 于清除病原体。
发热时,机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 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发热的影响与危害

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预防交叉感染
做好家庭卫生,勤洗 手、戴口罩,避免交 叉感染。
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发热的认识和护 理知识。
完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更加 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
开展科学研究
深入研究发热的病因、治疗和护理方法,提 高护理水平。
关注患者心理
发热可能导致患者情绪焦虑、烦躁等,需要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预防并发症
观察发热是否伴随其他症状, 如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物理退热方法
01
02
03
使用退热贴
使用退热贴敷在额头或太 阳穴处,利用物理降温的 方法降低体温。
温水擦浴
用温水擦拭身体,特别是 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 的地方,通过蒸发散热来 降低体温。
冰敷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额 头、颈部等部位,通过局 部降温来降低体温。
发热的分类
01
低热
体温37.4-38.0℃
02
中等发热
体温38.1-39.0℃
03
高热
体温39.1-41.0℃
04
超高热
体温41.0℃以上
发热的原因及机制
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支原体等 感染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肿瘤、风湿性疾病、内 分泌失调等非感染因素
引起的发热。
中枢性发热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引起的发热。
感染
病毒感染
如流感、手足口病等,可引起高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细菌感染
如肺炎、扁桃体炎等,可引起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热患者护理》PPT课件

《发热患者护理》PPT课件
《发热患者护理》PPT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发热概述 •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评估 •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 特殊类型发热患者的护理
01
发热概述
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通常腋下温度超过37.5℃ 即为发热。
发热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也可能是疾病 的症状之一。
卧床休息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减少活动,减轻身体负担。根据患者需求, 给予合适的床垫和枕头,提高睡眠质量。
04
特殊类型发热患者的护理
高热患者的护理
体温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体温,记录变化,及时汇报医 生。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因高热而丧失的水分 ,防止脱水。
降温措施
采用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等方法,保持患者 体温在安全范围。
预防感染
长期发热患者免疫力下降,易感染, 应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如保持病房空 气流通、做好口腔护理等。
儿科发热患者的护理
舒适环境
饮食调整
为儿科发热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刺激,保证充足休息。
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保证营 养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观察病情变化Fra bibliotek安抚情绪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心率等指标, 及时发现并发症,确保患儿安全。
根据病程分类:急性发热(病程小于2周)、亚急 性发热(病程2周至1个月)和慢性发热(病程超 过1个月)。
以上内容是对《发热患者护理》PPT课件中“发 热概述”部分的扩展。在了解发热的定义、原因 、机制和分类分级后,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发热 这一症状,并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护理服务。
02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评估
皮肤状况
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出现皮疹、红斑等异常,了解发热是 否与某些皮肤病变有关。同时,观察皮肤的干燥程度,及 时采取保湿措施。

发热 PPT课件

发热 PPT课件

稽留热
➢持续性高热(39-40℃),持续数日或数周 ➢24h波动<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驰张热
➢体温在39℃以上 ➢24小时内波动>2℃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常见热型: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39以上,数小时后 又骤将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 天后体温又升高
• 1.擦干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
• 2.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加紧。不能合作者,应协
助完成
需较长时间,才能使腋下人 工体腔内的温度接近机体内 的温度。
• 3.测量时间:10min
健康教育
• 1.不配合的病人:我不发烧不测了! • 你怎么做?随便编个? • 目的、知晓正常值、以及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 2.测试过程注意安全
皮肤温度:
也称体表温度,可受环境和衣着的影响且低于体 核温度。
体温的的测量方法:
口测法、 腋测法、 肛测法
正常体温:
➢口腔温度:36.3~37.2 ℃ ➢腋窝温度:36-37℃ ➢直肠温度:36.5-37.7℃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24小时内体 温波动范围一般〈1℃〉。
•生理差异:
• 1.昼夜差异 上午&下午
关节肿痛:风湿热、结缔组织病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体温的测量
• 一、体温计种类 • 1.水银体温计 华氏与摄氏 • 2.电子体温计 • 3.可弃式体温计
体温计检测方法
• 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与同一时间放入 以测好的40度以下的水中,3min后取出复检;凡误差在 0.2度以上或玻璃管有裂痕者,不能使用;合格体温计用 纱布擦干,放入容器内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