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重点知识汇总

当代文学史重点知识汇总

1、新写实小说概念及特点

1987年,刘震云、方方、池莉等作家推出了一批具有新特点的小说,其特点是:直面现实人生,从感情的零度出发,用纯粹写实的态度,对生活进行现象的还原,尽量表现生活的原汁原色。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严格避免主观情绪的介入,不议论、不评判,只作纯客观的描写。这个小说潮流,开始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回归,曾被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最后定名为新写实小说。注意区别:

写实主义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写实”和“现实”这个两个概念是等义的,那么,现实主义小说在中国早就存在,在“十七年”有赵树理、柳青、梁斌等,而八十年代中期又突然冒出了一个“新”写实小说,这个“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在什么地方?

新写实小说的“新”是“新”在何处?有两点:

①新写实小说超越了狭隘的政治立场,能够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

②真实地还原与表现生活,体现了现代小说的特点。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就是在传统小说中,作者的介入比较多,生活是被作者讲述出来的;作者也在讲述中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现代小说强调作者退出小说。

叙事方式可以做一个区分:传统小说的方式是“讲述”,现代小说使用的是“展示”。

“展示”是从戏剧中借鉴的一种方式,讲述人力图制造一种幻觉,让听众、读者直接面对故事,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小说里人物的故事似乎不是作者讲述的,而是自己在表演自己的事。新写实小说更多地使用了展示,更多地体现了现代小说的特点。

2、池莉小说

A、池莉小说受批评原因:第一,是池莉站在市民的角度写市民,被认为缺乏批判精神;第二,她后来的创作转向都市言情,更容易产生误读。但是,池莉八十年代末的创作具有先锋性。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

B、方方、池莉比较:

不同的创作视角和价值立场:方方沿用的是传统知识分子批判现实主义的价值立场,用一个启蒙者的高位姿态冷静地“审视”生活,她的世俗化带着几分无奈的抵抗性;而池莉则将创作视点下移到市民阶层,以市民化而非个人化的姿态去“玩味”生活。

出身于小干部家庭的池莉,有着坚定的实用主义的信念,她不像方方那样关注生活中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也不追问人生的终极目标,写作对她来说就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就新写实小说来说,池莉应当比方方更有代表性。

在八十年代末,池莉的创作是有先锋性的。她比较早地实现了从大叙事向小叙事的变革,从意识形态叙事向日常叙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池莉的尝试也改变了新时期文学。

C、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撕裂:

《烦恼人生》曾被人说成是“自然主义小说”,说它们是生活流,是流水帐,缺乏提炼、缺乏理想主义,这种批评就是站在传统现实主义的立场上来说的。

池莉的撕裂就在于她去掉了革命年代附加在现实主义之上的那一层倾向性,直面社会、人生,忠实地写出自己理解的现实人生。

在新写实小说中池莉最早跨出了这一步,而在整个新时期小说中,新写实小说又是最早背离传统现实主义的;池莉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这一点上。

D、创作特点

(1)认同市民生活,拒绝浪漫与理想,显示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

池莉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些作品都表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即她充分理解在中国这个生存压力很大的环境中生活的复杂和艰辛,她认为生活有自己的逻辑和秩序,一个人应当理解和尊重这个秩序,那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想往往是有害无益的;生活有自己的秩序,其中既有酸辛也有各种乐趣。

池莉对浪漫和理想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其小说的人物也因此分出一个等第来。池莉认为,那些务实、尊重生活逻辑的人优于那些仅仅沉溺于浪漫和幻想的人;现实的人高于理想的人。如果说《烦恼人生》讲述的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故事,那么《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讲的就是一个男人如何走向成熟的故事。前者赞美一个男人的安分、务实,后者则是解释一个男人为什么会变得安分与务实。(2)善于通过语言的变化制造叙事效果。

善于通过反讽、对比等手法制造叙事效果,把叙事搞得非常生动。一件很普通的事在池莉手里能叙述得层层叠叠,波澜起伏。

文学史上有两类作家,一类是生活经历丰富,满肚子故事。如高尔基、杰克〃伦敦、马克〃吐温。另一类生活经历一般,但善于叙事,一段普通的生活通过叙述,能讲出趣味来。

①反讽。所谓反讽,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有两层意思,作者实际要说的意思与说出来的意思不一样,深层意思和表层意思相矛盾,深层意思是对表层意思的否定。

②通过对比,夸张(隐性夸张)制造调侃和喜剧的效果。妙笔生花。

附:方方与池莉小说的差异:

方方一直在展示城市生活的“阴暗面”,但这种展示之中包含着作者对都市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描写下层市民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是方方市民题材小说的重要内容。她通过对这种“凡俗”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小市民的困窘和生存境遇,以及市民人格在这种生存状态中的扭曲变异。

方方小说的思考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她所探索的是窘迫的生存环境与市民人格变异这二者之间的某种必然性的联系。

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突出了小市民的本质的一个侧面:俗——粗俗、庸俗。

池莉一反文学中自上而下的审视性视角,采用平民化的姿态主动去顺应卑琐世俗的生活。

她宣扬一种存在哲学,只要有能力、有勇气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是强者。她认为现实是无情的,不允许一个人带着过多的幻想色彩。

生存的能力是她衡量这些人物的价值标准,顽强的生命力是她所讴歌的世俗生活的全部内涵,这种价值判断标准是由她的小市民立场所决定的,

跟池莉相比,方方要沉潜、冷峻和深邃得多。她用左拉式的自然主义的手法,近乎残忍地挑开繁华都市的丑陋风景,畜生般生活在河南棚子的下层劳动者。池莉努力按照时间的流程来叙事,尽力将故事处理成粗砺鲜活的生活流,避免使用那些会使小说看起来吃力或比较陌生化的手法。她将这种创作原则一贯到底,不断下移创作视点,拉近作品与现实的距离,如《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石破处》《口红》等作品,展示出一幅幅现代都市生活的世俗风情画卷。

3、先锋小说:

新时期的先锋小说是指八十年代在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影响下出现的一个文学潮流,这个潮流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直积极从事艺术上的试验与创新。

新时期先锋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八十年代初,王蒙、宗璞、谌容等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对现代派的初步尝试。

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中期,刘索拉、张辛欣、莫言、乔良作家等走上文坛。这批作家现代派的手法更加纯熟,另外,更增加了一些现代的体验。

第三阶段是1987年以后,马原、洪峰、残雪、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等崛起。他们有更多的现代派的体验,是一种更纯粹的艺术试验。另外他们不仅学习西方的现代派,而且学习西方的后现代派。

A、马原: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

马原小说明显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彻底的反传统。他们不仅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和规范性,甚至否定小说、诗歌和戏剧这些文学形式的本身,创作反小说、反诗歌的文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平面化、拼结性,把作品变成语言的碎片。马原受博尔赫斯的影响非常大。马原小说主要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他最早把元小说的叙述方式引入新时期文学。

元小说"也称"超小说"。指那些"有关小说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采用叙述者与想象的读者对话的方式,将小说的创作过程贯穿于叙事之间,甚至不惜向读者披露小说的故事编造、情节构臵、结构安排等等"机关",目的在于通过拉开读者与生活的距离,打破文本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

其二,制造叙事圈套和语言的迷宫,将叙述游戏化。

马原的小说不愿意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活,在作品中归结出什么主题和意义。他希望把读者的注意固定在小说叙事的层面上,小说要呈现的主要就是叙事游戏。例《冈底斯的诱惑》。

B、苏童小说的特点:

①阴柔的风格。有人认为苏童是典型的南方作家。苏童的小说都是写日常生活。同时地域特点非常明显。像《妻妾成群》、《红粉》小说中的人物是典型的苏州人,作品的语言、格调都带有南方的特点。

②童年视角。苏童的小说用了太多的童年视角。像《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基本上都是童年视角,还有很多主要就是写少年生活的:《桑园留念》、《刺青时代》、《舒家兄弟》等。

③诗化的语言

C、残雪

新时期先锋作家都是在互文的基础上接受现代派,但是残雪不是。她很大程度上是自发地思考与西方现代派相似的主题,反映现代中国人的特殊心理,像焦虑、恐惧、异化等。

残雪1983年开始创作,最早发表的小说是《污水上的肥皂泡》,后来有中篇小说《黄泥街》,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瓦缝里的雨滴》等。这个阶段兼有社会批判和人性批判。

80年代中期,主要有中篇小说《苍老的浮云》和短篇小说《旷野里》、《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天窗》等,这是残雪走向成熟,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个阶段。八十年代后期至今,主要有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短篇三则《天堂里的对话》以

及90年代发表的《思想汇报》等。

残雪说:“每个作家都是奇才。我写的不是外在的东西,都是挖掘潜意识的小说。我写的小说就是跟别人不同。我写的所有的题材都是灵魂的故事,不是直接写外面的东西。”

残雪说:“写实主义的写法不过瘾,有些东西说不出来,非得现代主义的手法才说得出来。”

残雪声称“为了报仇写小说。”

残雪的小说的基本主题就是表现现代人下意识中的生存焦虑,展示人性的阴暗面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残雪的所有小说都是一个小说,所有的内容都是一个内容,就是表现人的病态心理,那种攻击和被攻击、施虐与被虐、窥视和被窥视。展示“有毒的人际关系”小说中的人物都像是幽灵或影子,他们总是生活在恐惧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方面随时提防别人的侵犯,一有响动就面色苍白;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有很强的攻击欲,一有机会,就要给别人制造麻烦。

《苍老的浮云》是残雪的代表作。残雪的小说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是变形的。从正常到不正常没有过渡。小说虽然没有情节但是充满了小的变故,非常紧张。

《苍老的浮云》中是两对夫妻,四个人物,更善无、慕兰;老况、虚汝华。在一个院子里住了8年。

小说的关键词就是:窥视、虐待、恐惧和攻击。

在《黄泥街》等小说中,这种侵犯与被侵犯是在单位和邻里之间,而在《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中,这种侵犯和被侵犯就内化到一个家庭的内部。女儿与父亲、母亲,妻子与丈夫,互相迫害、互相提防。

残雪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变态,不是某个特殊家庭、某个特殊的人群所有的,也不是被折磨或迫害的结果。

残雪认为,这种心理在人性中既是固有的又是普遍的。就这个意义上讲,残雪对人性“恶”做了非常深刻又独到的阐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残雪与西方现代派实现了某种一致。

残雪小说在整体上是变形的和超现实的。

残雪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总是有能力把下意识中产生的那种情绪、欲望、想象和变态的心理化为一定的情境、人物,在作品中表现出来。通过这种艺术的转化,残雪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完全是变形的艺术世界。

《黄泥街》中的街道粪水横溢,火葬厂烧死人的烟灰笼罩着天空,天气酷热;太阳是一个小小的黄球。

小说中的人物也是病态的、各式各样的。麻老五专门养着一只秃尾巴的公鸡,以追打为乐;王四麻每天坐在粪桶上荡秋千。

很多人物酷似精神病人。宋婆总是“贴墙溜行”,齐婆是“窜过来,窜过去,逢人就肯定地点一点头”。

小说中有大量超现实的写法。如长出耳朵的桂花树、四面鼓风,老是要飞起来的毛毯。

有人称残雪的小说是仿梦小说。

D、余华:

⑴八十年代后期的创作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世

事如烟》、《一九六八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中短篇小说。

在新时期,余华最大的特点是:他创作的资源主要不是来自生活,而是来自于阅读。

“文本间性”或者是“互文性”理论最基本的思想是:因为语言是互相关联的,所以任何文本包括文学作品都与别的文本互相关联。

背景资料:

互文性理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一部作品与其说是来自生活,不如说是来自其他的作品,文学作品在主题、结构,构思方式、情节设臵和语言方面总是互相影响,在先的作品影响在后的作品.这个影响比以往人们的想象要大得多。

著名的诗人T〃S〃艾略特对此早就以调侃的口吻说过:“小诗人借,大诗人偷。”这种“偷”是指文本在“互文性的镜子”里相互反映。

余华有两个特点:

首先,就创作起步来说,别的很多作家是经过大量的试笔、投稿、退稿,摸索创作规律,代替这个摸索,余华是读书,读了大量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小说,一出手水准就很高。

其次,余华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他在创作起步时,没有按照一般作家创作的规律,使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反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压抑了这种生活。余华的创作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他就一直在按照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大师的思路思考生活和表现生活。

他把自己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填充物。根据现代派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原则选择和改造了自己的生活。

对余华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有四个:

川端康成、卡夫卡、罗伯〃格里耶和博尔赫斯。

格里耶小说最主要的特点是:叙述与语言的陌生化。

这是一种有意的拖沓,和极端拖沓的语言:“现在,柱子的阴影将露台的西南角分割成相等的两半,这个露台是一条有顶的宽廊子,从三个方向环绕着房舍,那根柱子就撑住西南角。”

总结:1、叙述与语言的陌生化。

仅就取材来说,余华这个时期的许多小说虽然有点怪,老是暴力、杀人之类,余华在艺术上真正的特点还是用格里耶和博尔赫斯的手法改造叙事,让本来正常的生活变得不正常。

《现实一种》写了一个连环杀人案,一个七口之家的四个男性成员全被杀死。2、使用时空错位、戏仿等手法创造语言的迷宫。

余华八十年代后期有不少作品也是属于这一类。像《古典爱情》是对传统武狭小说的戏仿,《河边的错误》是对侦探小说的戏仿。

戏仿又叫“滑稽模仿”。所谓戏仿是指一类文学作品对另一类作品或者是某中文体有意地模拟与改写,意在颠覆原有文本的意义,创造一种滑稽的、讽刺的和搞笑的效果。戏仿是后现代派写作中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手法。

3、大量使用变形、幻觉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⑵九十年代余华转向现实主义也开始致力于长篇创作,出版了四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90年代余华的变化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方面:

首先,在文体上,他的创作从中短篇,转向长篇小说。

其次,在总体上他的创作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但是,余华创作的转变,所谓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就比较复杂。

余华90年代明显的变化有两点。

首先,最直观地说,余华90年代的作品不再抽象、变形,不再呈现为那种梦一样的世界;变得平实、自然,显示出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

其次,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80年代后期的作品中,余华描述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作者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绝望,但是到了90年代,余华的立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在对世界的态度中开始流露出浓郁的温情。变中的不“变”是,余华仍然关注艺术形式的探讨,他还是倾向于把自己的写作形式化。就是尽量用新的艺术形式装饰自己的小说。

余华的小说大概是界于现代派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某种形式,主要依靠的是想象、是虚构。

《许三观卖血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审美简化。简化也是一种抽象,它是用想象对生活的一种重构。

这个简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细节不是从模拟生活而来的,而是出自想象和艺术加工。

《许三观卖血记》还有一个大家经常提到的特点就是“重复”。小说中许三观七次卖血是情节的重复,小说中细节的重复比比皆是,还有就是语言的重复。重复造成了一种节奏,一种审美的韵律,使整个小说节奏抑扬,很有韵味。

4、乡土小说:

有几个相近的概念,“五四”以后使用的概念是“乡土小说”,建国后,变成“农村小说”,它们虽然是指相同的空间,但内涵却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与这两个概念相区别,还有人提出了“乡村小说”的概念。

现代乡土小说的作者多是启蒙知识分子,以京派作家居多;多是离乡的游子。作品有两个内容:

一个是国民性批判,就是站在启蒙者的角度,挖掘和反映农民的劣根性。如鲁迅的《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

另外就是书写乡愁。把农村写成田园牧歌式的故乡,用田园牧歌对抗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如沈从文的《边城》和废名(冯文炳)的小说《竹林的故事》、《桃园》等。

建国以后,农村题材小说的作者很多就出身农村,他们多是正面描写农村生活。

作品的内容是反映土地改革与合作化。歌颂农村新生活、新人物是这类作品的主旋律。作者对生活是平视,甚至是仰视。

新时期对“五四”和“十七年”都有继承有都有不同。题材有这样几类:

1、真实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存境遇,包括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生命的压抑和扭曲。这类作品如:郑义的《老井》、刘恒《狗日的粮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类作品非常多。阎连科、李佩甫等的作品都是。

2、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揭示农民的愚昧、落后,并给予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如乔典运《冷惊》、王兆军《拂晓前的葬礼》、杨争光《老旦是一棵树》、李锐的“厚土系列”等都是。

3、乡土风俗画式的乡土小说。这类小说对“五四”田园牧歌式乡土小说继承关系比较明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汪曾祺、刘绍棠和贾平凹。

刘绍棠是新时期有特点的作家,主要作品有《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蛾眉》等。刘绍棠用诗一样的笔调描写了三、四十年代京东大运河两岸田

园牧歌诗的生活。人物是北方农民,慷慨、大方、讲义气,民风淳朴;背景是京东大运河如画一样的景观,故事则是曲折生动,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又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人认为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有三个:碎片化的现实;作家主体情感的内容矛盾;细节化的叙述方式。

过去农民在价值观上有两个依托: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文化;第二是建国以后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一套价值体系。现在这两套系统都轰毁了。在价值观上,现在的农民可以用六神无主来形容。

5、汪曾祺

八十年代的创作正好是他生活过的四个地方。

第一以家乡江苏高邮为背景,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

第二是昆明。如《鸡毛》、《求雨》、《钓人的孩子》等。

第三是北京。像《云致秋行状》、《安乐居》等。

第四还有取材于张家口农村生活的,如《羊舍一夕》、《看水》等。

创作特点

①创作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影响。

汪曾祺作品中儒道释三家都有,但以儒家为主。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汪的作品中主要就表现为一种“和谐”的境界。在艺术上,儒家追求的是一种中和主义美学观,这种美学观点主要特点就是不急不躁、不偏执、不走极端,它的要点就是和谐。

“和谐”是汪曾祺追求的最高的美学的境界。他不止一次地说:“我追求的是和谐”。“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在作品中,和谐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等诸多关系上的调和。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人与自然的生命交流,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认同,以及人自身的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起伏和内心冲突等等。

汪曾祺受道家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汪曾祺的作品中有一种安详。西方文学中只有宗教作品才有这种气氛和感觉。这种感觉与所有其他作家的作品都不同。如《故里杂记》有三个短篇中的《榆树》。

②小说结构的散文化。

散文不同于小说的有两个特点。首先是记实性。写真人真事。汪曾祺小说其实很多都是他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经历,很多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其次,结构。散文没有小说那种戏剧化的结构。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所谓形散神不散。汪曾祺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中国式的。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强理性思维、强逻辑思维。“五四”以后,他们把这一点也带给了中国人。在小说中就是什么都要一个明确的主题,所有材料都在这个主题涵盖之下。整个小说包裹完整,看上去滴水不漏。

中国古典小说这种理性和逻辑性就不那么强。特别是古代的笔记体小说,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得更多地是一种情趣。

这种情趣可以是一种感觉、意绪,一种体验和要求。它的特点一个是朦胧模糊,另一个就是作家想到哪儿,写哪儿,不受一个统一思想的约束。

粤C113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