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渣纤维发展现状与技术状况

甘蔗渣纤维发展现状与技术状况
甘蔗渣纤维发展现状与技术状况

第一节甘蔗渣纤维行业发展情况

一、甘蔗渣纤维定义

甘蔗渣纤维是用甘蔗渣制造成的纤维。

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之一。经过榨糖之后剩下的甘蔗渣,约有50%的纤维可以用来造纸。不过,其中尚有部分蔗髓(髓细胞)没有交织力,制浆过程前应予除去。甘蔗渣纤维长度约为0.65-2.17mm,宽度是21-28μm。其纤维形态虽然比不上木材和竹子,但是比稻、麦草纤维则略胜一筹。浆料可以配入部分木浆后,抄制胶版印刷纸、水泥袋纸等。

甘蔗渣纤维特性

甘蔗渣是糖厂的副产品,是具有广西特色的造纸纤维原料。

甘蔗渣是糖厂的副产品,是具有广西特色的造纸纤维原料。甘蔗是一年生长的茎状植物纤维原料,国内外的数据表明,各种甘蔗的纤维形态有所不同、种植地域、气候条件及生长期不同,也可能造成纤维形态的差异。一般来说,甘蔗纤维的长度为1.0~2.0mm,宽度为14~28um、宽度比为60~80,壁腔比远小于1,具有长度中等、宽度较大、壁腔比很小的特点。

与木材纤维相比,甘蔗渣纤维的长度仅为针叶木的一半,和阔叶木基本相当甚至略优,宽度小于针叶木,而与阔叶木纤维相近,长度比与多数木材纤维相似,而壁腔比则远小于木材原料。

在禾本科类原料中,甘蔗渣纤维原料的长度比较长,宽度远大于其他品种,壁腔比则是禾本科原料中的最小者。

通常认为,纤维长度小于45的纤维就失去了造纸价值,因其缺乏交织能力,成纸强度太低。当纤维壁腔比大于1时,纤维就比较僵硬。

作为无纺纤维材料

印度人利用一种称为麦克菲森(McPherson)的净化机进行净化处理,然后按不同比例混合部分棉纤维,蒙麻或聚丙烯,然后作为纤维用于生产无纺布。当然,无纺材料又分为多种。这些纤维大多分有数层,依据用途不同,层数也各异。无纺材料用途十分广泛。有些种类材料据称可经受150℃的高温,而高温时间仅为一分钟。其厚度也根据需要而定。当然,更多的用于工业,如汽车隔热、垫圈、密封材料,也有用作清洁抹布和地毯生产等等。这类材料在300℃的高温下会迅速碳化,碳化的无纺纤维具有很强的吸附性,用来吸油,抗污等用途。

1.抗污:甘蔗渣无纺材料多用于漏油吸附,也可从水面吸走油腻物质;

2.农用:业终端用户:主要用作制造苗圃花钵,过滤网、护栏;

3.替代棉纤维:用来制作动物巢穴或被盖;

4.净化效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可改善水的品质;

5.制造:甘蔗纤维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度,因此是制造纸张的最佳原材料。

甘蔗渣纤维的提取无须复杂昂贵的工艺,制作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复杂,且成本低廉,用途广泛,可回收,可生物降解,生态环保,因此,甘蔗渣在印度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纤维资源。

二、甘蔗渣纤维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甘蔗渣纤维的工业生产发展起步晚,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真正快速发始于21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大中小型生产规模共存的生产格局。现在中国的大型甘蔗渣纤维生产装置以引进技术为主,中型和小型甘蔗渣纤维生产装置以国产化技术为主。

中国甘蔗渣纤维在将来的几年里产量会有较大的增长,但生产仍然供不足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甘蔗渣纤维净进口国之一。但由于国内产量很快增长,进口依存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中国甘蔗渣纤维未来几年内,表观消费量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速,进口量将会增大,甘蔗渣纤维产业在中国的前景广阔。

第二节甘蔗渣纤维技术状况

一、巴西开发出用甘蔗渣生产碳纤维新技术

2012-08-14,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甘蔗乙醇生产后的废渣生产碳纤维取得明显进展。

巴西是甘蔗生产大国,每年甘蔗乙醇产量数以百亿升计,同时产生大量甘蔗渣,一般均作为糖厂燃料焚烧掉,烧不掉的堆放起来严重污染环境。近年来,科研人员研究用甘蔗渣发酵生产第二代甘蔗乙醇。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则尝试用甘蔗渣生产碳纤维,变废为宝。碳纤维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高级材料,一般用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且须加入许多添加剂。

里约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出一种新方法,他们首先从甘蔗渣中提取木质素,经过几道工序,逐步提高木质素的含量,最终获得碳纤维物质并将其制成薄板。这种碳纤维的硬度是钢材的10倍,且耐高温并具柔软性。用甘蔗渣生产碳纤维可减少对石化原料的依赖,且可获得环境效益。

里约热内卢大学的这一科研项目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这一技术已经显示有推广潜力。科研人员称,其成本肯定低于石化碳纤维。

这个技术从理论上讲完全行得通。碳纤维在我国也早有运用,比如碳纤维自行车,强度

好,又比较轻,还有碳纤维的钓竿等制品。但是这样的碳纤维制品价格比较昂贵,碳纤维的自行车比较便宜的也要几千块,一般民众消费不起。碳纤维也运用到了我国的航空航天上,例如,碳纤维广泛应用于天宫一号。这样的制品非常轻,肯定是有利于“上天”的。

一般的生物质原材料提纯后剩下的木质素就被当成废料直接烧掉了,还产生出许多含有二氧化硫的废气,既造成了浪费又污染环境。我国南方地区也生产甘蔗,目前我国将大量的蔗渣用来造纸。

巴西的科学家利用蔗渣来制造碳纤维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我国的科学家目前也在进行一种探索,就是在木质素上做文章,研究“三素分离”(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技术,这样将木质素制成产品,既做到了“废物利用”,又不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巴西发明甘蔗渣制碳纤维技术

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最近发明了一项新技术,可以把榨糖废料甘蔗渣转化为碳纤维材料。研究人员将蔗渣中的主要成分木质素提纯,然后通过化学添加剂改变木质素的结构,即可得到碳纤维。项目协调人韦罗妮卡·卡拉多表示,与传统技术相比,新技术原料更为廉价纯净,需要的添加剂更少,可有效降低成本。该成果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巴西是世界蔗糖和乙醇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每加工1吨甘蔗要产生140千克的蔗渣。目前,巴西蔗渣再利用的主要方法是燃烧发电,但无法处理如此之多的蔗渣。

二、甘蔗渣纤维素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及其应用研究

纤维素是最早用于蛋白质固定化的载体,1949年珑比eel和Ewers就曾用轻基纤维素迭氮衍生物固定了明胶和球蛋白。纤维素具有亲水、活性侧链基团较多、机械强度较好,结构疏松等性状,又有价格便宜易得等优点,可用于许多类型的固定床、流动床中.经处理的纤维素是固定化酶的良好载体.纤维素作为酶的载体,适应于酶的各种固定化方法,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酶的固定化。其中使用最早、报告最多的是共价键结合法。纤维素经各种处理后产生的活性基团,可与酶分子中的氨基、狡基、酚基、琉基、咪哇基、叫噪基起反应,而将酶固定于载体上。1970年crook等ts1将纤维素依次用高碘酸、脉和甲醛溶液处理,形成高反应性的纤维素衍生物,在PHZ~10范围内能与酶的侧链基团形成牢固的共价键结合。并用此法固定了,胰提乳蛋白酶、胃蛋白酶、卵类粘蛋白. 用纤维素固定木瓜蛋白酶也有报告,Pe恤等[.1用对氮基苯纤维素衍生物,共价固定木瓜蛋白醉达到良好效果,固定化酶最适PH6.8~7.5,表观凡(Kr)为1.2~1.6火10一2mol/L,比溶液酶的K。“.2xl少’mol/L)小。

三、甘蔗渣脱木素后半纤维素的分离与纯化

半纤维素是植物中三大组份(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之一,具有来源丰富,可再生等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如麦、稻、玉米等秸杆和甘蔗渣等。这些除了

作为造纸工业用原料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中的组分,如半纤维素转化为能源或化工原料及其它如食品、医药等新型材料。目前,进行此类的研究对于发展未来国民经济之急需,实现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植物中半纤维素的应用问题,无论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或在工艺理论的研究中,往往需要先把半纤维素分离出来。由于植物纤维原料由多种组分构成,有些组分之间还有化学联接(比如半纤维素与木素之间就存在着化学键结合形成LCC结构),所以半纤维素的分离是比较复杂的[1]。要完全分离出纯净的半纤维素也是很困难的。很多研究都指出,植物纤维原料中部分木质素与部分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半纤维素)间有化学键的联接,并形成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

四、甘蔗渣制备废水处理剂纤维素黄原酸酯的研究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的兴起,水处理剂的研究和生产变得日益重要,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处理剂已成为当务之急。人们不断地探索使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来处理重金属废水,纤维素黄原酸酯(SC X)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纤维素是分布最广的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价格便宜,用其合成黄原酸酯作为废水处理剂具有较大的优势。本研究利用广西资源丰富的甘蔗渣为原料,根据淀粉黄原酸酯、稻草黄原酸酯、木屑黄原酸酯的研究理论,重点开发甘蔗渣纤维素黄原酸酯,为甘蔗渣的合理利用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1实验原理犤1犦甘蔗渣经粉碎、过筛、洗涤后,其纤维素与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碱化交联,在一定的条件下与二硫化碳进行黄化反应,经转型、洗涤、0引言干燥,可制得钠—镁型纤维素黄原酸酯。而在众多的天然植物中除了含有纤维素之外,还含有木质素、半纤维素、色素、糖分等,这些物质的存在会增加C S2的消耗量,而且影响到产品的性能。

五、甘蔗渣纤维制备羧甲基纤维素新工艺

甘蔗渣纤维制备羧甲基纤维素新工艺覃海错黄文榜孙一峰覃诚真梁福沛(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系,541004,桂林;第一作者57岁,男,副教授)*广西区教委资助项目收稿日期19971030摘要在乙醇溶液中,以H2O2为氧化剂,以KI/NaAc为催化剂,由甘蔗渣纤维制备羧甲基纤维素.产品有效成分85%~95%,粘度500~800mPa·s,取代度0.65~0.80,氯化物<3%.关键词羧甲基纤维素;甘蔗渣纤维;催化剂分类号O626我们曾经报导了由甘蔗渣经单一态氧漂白处理制备羧甲基纤维素的方法及工艺条件[1].为了提高产品的取代度及溶解性,我们采用适当的氧化剂,使纤维素大分子先行降解以利于碱化、溶胀及活性中心的形成,并采用适当的催化剂促进其醚化反应.为此,我们进行了在乙醇溶液中,用H2O2氧化活化,以KI/NaAc双组分为催化剂制备羧甲基纤维素工艺条件的探索.

六、甘蔗渣纤维素均相接枝制备阴离子吸附剂

目前,对于纤维素的功能改性主要有纤维素的酯化、醚化等衍生化反应和表面高分子接枝共聚反应,后者可以赋予纤维素某些新的性能,同时又不会完全破坏纤维素材料所固有的优点[1-5],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Gupta等在纤维素表面与NIPAAm接枝共聚,制得具有温度响应的凝胶,根据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凝胶的收缩程度不同,进而将其用于药物控释载体[6]。然而,在上述这些研究中,所涉及的化学介质大多都是多相反应,由于纤维素分子间的大量醇羟基形成强有力的氢键作用,使得超分子结构表现了不同的可及度,造成了多相反应只能在纤维素的表面进行,且取代度不均匀。本实验采用绿色溶剂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作为纤维素的溶剂,并作为反应的介质,在均相条件下将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接枝到甘蔗渣纤维素表面,制备cellulose-g-P-DMAEMA,提高了反应效率。并且将其作为一种阴离子吸附剂,考察了对氟离子的吸附性能[7-11]。

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碳纤维:从“无”到“有”到“好”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大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碳纤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化建设热潮,国产碳纤维技术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最近十年,在国家科技与产业计划的支持下,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产业化建设的较完整体系,技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国防建设重大工程对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迫切需求。 目前,国内大小碳纤维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拥有千吨以上规模生产线的企业4家,拥有五百吨级生产线的企业5家。国产碳纤维总产能达到1.96万吨。主要产品为12K及以下规格小丝束PAN基碳纤维,其中,T300级碳纤维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并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应用;T700级碳纤维已建成千吨级生产线,产品进入应用考核阶段,低成本干喷湿纺T700级碳纤维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T800级碳纤维吨级线建成并已实现批量生产。但高模、高模高强碳纤维的工程化制备技术及更高等级碳纤维的制备关键技术还有待攻关。 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碳纤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路线单一、纺丝速度慢、效率低;生产线规模小,产能分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但生产线开工率低,年产量不足产能的20%;产品品种规格单一、性能稳定性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装备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不足、对生产工艺的适应性差;油剂、上浆剂等原辅料开发不配套;下游应用技术发展与碳纤维技术不匹配,下游应用市场对碳纤维产业发展牵引力不足等。特别是,由于低成本、稳定化、规模化生产技术的欠缺,绝大多数碳纤维产品的成本与市场售价倒挂,我国碳纤维企业面临着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和国外企业恶意压价的内忧外患,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而目前,国际碳纤维产业及下游应用市场均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一方面国际碳纤维应用市场继续以6-8%的增速不断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全球各大碳纤维制造商已陆续宣布了大幅扩产计划,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面对国际碳纤维产业如此明确的发展信号,“十三五”期间,我国碳纤维产

我国芳纶纤维的生产、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芳纶纤维的生产、应用 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芳纶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的增强型和功能型纤维材料,多以复合材料的形式应用。文章阐述了目前我国芳纶纤维生产发展状况,介绍了芳纶纤维在军工、航空和汽车等领域的应用状况,讨论了我国芳纶纤维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关键词:芳纶纤维,生产,应用 芳纶纤维是一种分子构型沿轴向伸展、分子排列整齐、高结晶度、高取向度的材料,具有相对密度小、耐疲劳、耐剪切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它具有的很高伸直平行度和取向度的分子结构决定了芳纶纤维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芳香族聚酰胺分为邻位、间位、对位。邻位类无商业化价值,间位、对位的芳香族聚酰胺已商品化生产。间位类通常指芳纶1313,其以耐热性、难燃性和耐药品性优异为特征;对位类通常指芳纶1414,其以高强力、高弹性模量和耐热性为特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的两种纤维产品分别是芳纶1414[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纤维和芳纶14[聚对苯甲酰胺]纤维,统称为芳纶纤维,其中以PPTA应用最为广泛。杜邦和恩卡公司分别把PPTA注册为Kevlar和Twaron商品名[1]。 1.芳纶纤维生产发展现状 1.1芳纶纤维的基本概况 我国芳纶纤维的研制开发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先后有多家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对芳纶国产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晨光化工研究院、东华大学、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沈阳红星、广东彩艳、烟台氨纶、河南神马、航天科工六院等进行了研究开发。目前,我国间位芳纶已攻破技术难关,产品性能稳定,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国产产品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还有部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但我国对位芳纶纤维发展较慢,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了中试装置,但产量较小,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也有一定差距。 1 / 9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2008-11-25 中国复合材料在线[收藏该文章] 材料的水平决定着一个领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航空、航天、空天三大领域都 对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材料科技制约着宇航事业的发展。 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其结构简单,机动、可靠、易于维护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武器系统及航 天领域。而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情况是衡量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 一。在固体发动机研制及生产中尽量使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目标, 目前已拓展到液体动力领域。科技发达国家在新材料研制中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做到了需求牵引带动材料技术发展,同时材料技术创新又推动了发动机水平提高的良性发展。 目前,航天动力领域先进复合材料技术总的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多功能、高可靠及低成本。 作为我国固体动力技术领域专业材料研究所,四十三所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各类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及成型技术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研究水平,突破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 机用复合材料壳体和喷管等部件研制生产中大量的应用基础技术和工艺技术难关,为我国的 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牵引我国相关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总体水平的 提高。建所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通讯卫星东方红二号远地点发动机,气象卫星风云二号 远地点发动机,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复合材料部件的研制及生产任务。目前,四十三所正在 研制多种航天动力先进复合材料部件,研制和生产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逃逸系统发动机部件。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国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1结构复合材料 国外发动机壳体材料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主要方向是采用炭纤维缠绕壳体,使发动机质量比有较大提高。如美国“侏儒”小型地地洲际弹道导弹三级发动机(SICBM-1 、-2、- 3 )燃烧室壳体由IM-7炭纤维/HBRF-55A 环氧树脂缠绕制作,IM-7炭纤维拉伸强度为 5 300MPa , HBRF-55A 环氧树脂拉伸强度为84.6MPa,壳体容器特性系数(PV/Wc )>3 9KM ;美国的潜射导弹“三叉戟II (D5 )”第一级采用炭纤维壳体,质量比达0.944,壳 体特性系数43KM,其性能较凯芙拉/环氧提高30% 国外炭纤维的开发自八十年代以来,品种、性能有了较大幅度改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①性能不断提高,七、八十年代主要以3000MPa的炭纤维为主,九十年代初普遍使用 的IM7、IM8纤维强度达到5300MPa,九十年代末T1000纤维强度达到7000MPa,并已开始工程应用;②品种不断增多,以东丽公司为例,1983年产的炭纤维品种只有4种,至U 1995 年炭纤维品种达21种之多。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炭纤维满足了不同的需要,为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芳纶纤维是芳族有机纤维的总称,典型的有美国的Kevlar、俄罗斯的APMOC,均已在多 个型号上得到应用,如前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俄罗斯的APMOC纤维生产及其应 用技术相当成熟,APMOC纤维强度比Kevlar高38%、模量高20%,纤维强度转化率已达到75%以上。PBO纤维是美国空军1970年开始作为飞机结构材料而着手研究的产品,具有刚

芳纶纤维材料及其应用

芳纶纤维材料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对芳纶纤维的发展概况,结构性能以及主要应用领域作简单介绍。最后分析一下芳纶纤维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芳纶纤维材料;芳纶1313;芳纶1414;结构性能;应用;发展前景 Aramid fiber material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aramid fiber,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 main application field are introduced.Finall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amid fiber Key words:Aramid fiber material;Aramid 1313; Aramid 1414;Structure performance; Application; Future development 1 芳纶纤维概况 芳纶纤维即芳香族聚酞胺纤维,是以芳香族化合物为原料经缩聚纺丝制得的合成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首先是由美国杜邦公司于1965年引入市场的。这种间位取向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称作Nomex。上世纪70年代早期,杜邦公司开发了第二种产品即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Kevlar,并且此后一直占据芳纶的首要地位,直到1986年荷兰Akzo公司的Twaron、1987年日本帝人公司的Technora及俄罗斯的ARMOC纤维的出现,才使Kevlar独占体系崩溃。[1] 芳纶纤维工业化的产品有两种:芳纶1313(全称为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和芳纶1414(全称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芳纶纤维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和耐疲劳性能,有良好的介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耐有机溶剂、燃料、有机酸及稀浓度的强酸、强碱,耐屈折性和加工性能好。它可用普通织机编织成织物,编织后其强度不低于原纤维强度的90%[2]。 2 芳纶1313 2.1发展情况 芳纶1313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制成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产品注册为Nomex(诺美克斯)。1967年正式工业化生产。是一种耐高温纤维,由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构成,是目前所有耐高温纤维中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一个品种。日本Teijin公司于1974年也成功实现商业化,商品名为Conex ,其主要侧重纤维的开发,除常规纤维品种外,还有染色纤维、高度阻燃稳定纤维Conex FR和耐候性极好的Conex L。另外,还有日本Unitika公司的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环工1002班陈威101306218 摘要简要介绍了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其对建材业节能环保的重要意义,并对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 展望。 关键词植物纤维;墙体材料;节能环保 2l世纪以来,保护环境以及合理、高效地开发与利用资源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典型资源依赖型工业的房屋建筑业在推动国 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迫使其继续发展受到制约。各类建筑其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而墙体材料又是建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接近建材工业总产值的1/3,耗能占建材工业总耗能的1/2 左右因此,加速发展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不仅是调整建材_[业能源结构的重要措施而且对改善建筑功能,节约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效,降低能耗,是我国高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需要和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农业连年丰收,秸秆产量也大幅度上升,产量大约为6.5 亿年。农作物废料秸秆等的处理已成为社会问题,除了少部分被当作饲料、肥料等开发利用外,大部分被付之一炬,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危害了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废弃农作物的综合利用意义重大。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诞生恰好解决了废弃农作物的利用问题,同时又适应了国家建设节能型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可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高效、低价、环保、实用的节能建筑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1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特点及来源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材料的一种新型节能环保生态建筑材料。其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原材料可以再生、废弃且无害。②节能利废,改善环境。生产该类材料将尽可能减少矿产资源的过度利用,降低生产能耗,并可大量利用农业废弃物作原料,减少由对其处理处置不当而引发的环境污染。③节约土地。既不毁地(田)取土作原料,又可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年限。④可实行清洁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大幅度降低噪音,实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⑤可再生利用。产品达到其使用寿命后,可再生利用而不污染环境。植物纤维来源广泛,可分为棉纤维、麻纤维、棕纤维、木纤维、竹纤维、草纤维。而用于墙体材料的植物纤维主要来源于木材、竹材和谷壳、秸秆、棉杆、高梁杆、甘蔗渣、玉米芯、花生壳等农作物废弃物。目前,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的主要墙体材料包括麦秸均质板(图1)、纸面草板、植物纤维水泥板、麦秸人造板和秸秆镁质水泥轻质板等。 2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状况 2.1国内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状况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80 ~90 年代,利用蔗渣制造硬质纤维板、刨花板的工厂体系在我国南方逐步出现。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革新与进步以及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环保利废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以麦秸、稻秸、棉秆等非木质材料作为原料生产制造墙体材料的技术与工艺

2018年碳纤维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8年碳纤维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1、碳纤维材料前景广阔,全球产能高度集中 (6) 1.1、碳纤维应用领域广泛,全球需求增长态势良好 (6) 1.2、碳纤维技术壁垒高,行业龙头优势显著、成本控制能力强 (17) 2、日本企业后发先至,精准定位碳纤维市场 (21) 2.1、东丽掌控碳纤维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持续发展 (22) 2.2、帝人东邦布局全球生产基地,碳纤维材料业务盈利能力不断增长 (27) 2.3、三菱丽阳兼备多种碳纤维材料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车用碳纤维复材37 2.4、西格里集团碳纤维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45) 3、发展高端制造业,国内未来碳纤维需求巨大 (51) 3.1国内碳纤维的需求增长迅速,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51) 3.2、国内外企业规模差距大,碳纤维近年获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57) 3.3、国内碳纤维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竞争力持续增强 (58) 4、主要公司分析 (59) 5、风险提示 (60)

图目录 图1: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及预测 (6) 图2:2016年全球碳纤维需求分布 (6) 图3:2016 年碳纤维在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细分应用占比 (7) 图4:波音787“梦想客机”的碳纤维机身 (8) 图5:国外商用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 (8) 图6:波音公司预测2014 -2033年全球新增客机数量 (9) 图7:客机碳纤维渗透率预测 (9) 图8: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情况 (10) 图9:全球汽车领域碳纤维需求量预测 (12) 图10:风电机组正向着大型化发展 (12) 图11:风电叶片的长度和材料经济性关系 (12) 图12: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中的主要应用部位 (13) 图13: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预测 (14) 图14: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量预测 (14) 图15:碳纤维高尔夫球杆 (15) 图16:碳纤维自行车 (15) 图17:2014-2016年各领域碳纤维价格变动趋势 (17) 图18:2014-2016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分布情况 (17) 图19:碳纤维的制造工艺 (19) 图20: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分布 (20) 图21: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分布 (20) 图22:碳纤维行业发展历史 (21) 图23:东丽近年营业收入及毛利率 (23) 图24:2016年东丽株式会社营业收入各业务板块占比 (24) 图25:东丽株式会社PAN碳纤维生产工艺 (25) 图26:聚丙烯腈预氧化化学式 (25) 图27:东邦公司的全球化布局 (28) 图28:帝人集团的全球设施分布 (28) 图29:帝人集团业务领域概要 (29)

甘蔗渣的利用与发展前景

甘蔗渣的利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甘蔗渣资源应用于生产燃料酒精,可用于合成沼气池再生能源或经过处理提高其蛋白含量用于饲料,还可用于生产环保材料作为木材的替代原料等利用现状。甘蔗渣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作为无土基质和有机肥料的原料,应用于生物培养基方面的研究与用甘蔗渣发电建筑材料等。 关键词:甘蔗渣、利用、发展。 引言:甘蔗渣是制糖工业的主要副产品,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中国是仅次于巴西和印度的第三甘蔗种植大国,南方蔗区甘蔗总产量7000多万t,蔗渣的产量达到700万t。甘蔗渣的成分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为主,蛋白、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少。甘蔗渣一般含干物质90%~92%,粗蛋白质2.0%,粗纤维44%~46%,粗脂肪0.7%,无氮浸出物42%,粗灰分2%~3%。与作物秸秆相比,甘蔗渣的农药残留量很低,但其木质化程度高[1]。但是由于蔗渣的木质化程度高、蔗茎表皮存在硅化细胞,养分不协调等原因,蔗渣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时,有机物消化率只有20%~25%或更低[2],由于同样的原因,蔗渣直接用作食用菌的栽培料也受到限制。由于转化利用技术手段落后,传统上甘蔗渣经常被废弃不用、或者多数只用做燃料,其利用率很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物质转化利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甘蔗渣不仅是天然高分子材料、绿色化学品的宝库,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质能。而且甘蔗渣作为生物质原料具有明显的优势:甘蔗渣来源集中、产量大,收集简单、运输半径小,且甘蔗成分相对稳定、性质均一,将其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可满足产业化所需的原料集中性,连续性和均一性要求,因此,甘蔗渣是生物炼制的优质的原料。下面我们针对甘蔗渣资源的利用价值及其前景作个介绍。 我国处于亚热带地区,因此甘蔗在农作物中的比重较大。甘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是仅次于巴西和印度的世界第三甘蔗种植大国甘蔗作为大宗的糖料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蔗渣是制糖的一种副产品是甘蔗榨糖后的渣粕,蛋白质含量和热量均比较低。甘蔗渣一般含干物质90%~92%粗蛋白质、2.0%粗纤维、44%~46%粗脂肪、0.7%无氮浸出物、42%粗灰分。甘蔗渣是一大笔非常集中而又数量较多的资源,但是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加工处理这些资源也将无法作为能源再加以利用。与作物秸秆相比甘蔗渣的农药残留量很低但其木质化程度高有机物消化率只有20%~25%。长期以来,这种大批量的甘蔗渣主要供糖厂本身作为燃料烧掉或废弃这种利用方法的经济价值非常低。开发利用蔗渣资源不但可以提高糖厂的经济效益还可为其他行业提供大量的资源对许多行业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甘蔗渣资源利用现状: 1.甘蔗渣用作环保材料; 造纸和再利用。目前已有成熟的技术利用甘蔗渣作为木材的替代原料生产纸杯原纸、纸质餐等饮用具。其中全降解纸质农用地膜是利用100%蔗渣浆,既能回收用于造纸又能自然降解能解决多年来使用聚苯乙稀餐饮具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新成果。用甘蔗渣制成的餐饮用具有较高的白度和紧密度耐温耐油性能良好,无毒无味,三个月内可完全降解。生产过程无三废污染且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纸浆模塑快餐盒。如在广西马,山县双飞绿色餐具厂,就已经出现了这种以甘蔗渣为原料的绿色餐具,为新兴的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2.生产燃料酒精与乙醇;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糖厂的甘蔗渣主要是供糖厂本身作为燃料烧掉或废弃,这种利用方法的经济价值非常低。蔗渣中的纤维素可转化为糖,制成酒精或饲料酵母。巴西

芳纶纤维

芳纶纤维 摘要:芳纶纤维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在2O世纪60年代成功开发并率先产业化的纤维产品。芳纶纤维的问世被认为是材料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芳纶纤维具有优良的性能,在我国的航空航天,体育用材料,轮胎,高强绳索等材料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芳纶纤维的结构、性能、用途及生产方法,分析了芳纶纤维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发展高性能芳纶纤维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芳纶纤维;结构;性能;用途;生产技术;发展建议 芳纶纤维主要分为对位芳纶纤维(芳纶1414)和间位芳纶纤维(芳纶1313)。芳纶纤维是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其强度是钢丝的5~6倍,模量为钢丝或玻璃纤维的2~3倍,韧性是钢丝的2倍,而重量仅为钢丝的0.2倍左右。此外,芳纶纤维还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抗老化性能,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对位芳纶纤维主要用于橡胶增强制品、防弹织物、复合结构材料、线缆材料、隔热隔声、防辐射结构板等。间位芳纶纤维主要用于电器绝缘纸、阻燃织物、隔热隔声、防辐射结构板、飞行器承力结构材料、烟尘过滤袋等。 1、芳纶纤维结构 芳纶纤维的全称是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和高耐磨性的有机合成纤维。芳纶分为对位芳纶纤维(PPTA)和间位芳纶纤维( PMIA)两种。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是PPTA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英文全称 AramidFiber ,其化学结构式如下图: 关于芳纶纤维的微观结构,颇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皮、芯层结构模型,Morgan 等人认为,每一根单纤均具有可区分的皮、芯特征,皮层和芯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能。皮层厚度在0.1-lμm,且表现出类似小云母片的结构形态,在长度方向上则保持结构一致性,而芯层却没有这种结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的科学家van A

碳纤维的产业现状及发展

碳纤维的产业现状及发展 2009-05-26源自:IT粉丝网网友评论0 条进入视频教程论文关键词:碳纤维工艺技术供需情况发展 论文摘要: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分子结构界于石墨和金刚石之间,含碳体积分数随品种而异,一般在0.9以上。 一、碳纤维的性能 1.1分类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3种碳纤维,将原丝纤维加热至高温后除杂获得。目前,PAN碳纤维市场用量最大;按力学性能可分为高模量、超高模量、高强度和超高强度4种碳纤维;按用途可分为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和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其中小丝束初期以1K、3K、6K(1K 为1000根长丝)为主,逐渐发展为12K和24K,大丝束为48K以上,包括60K、120K、360K和480K等。 1.2性能 碳纤维的主要性能:(1)密度小、质量轻,密度为1.5~2克/立方厘米,相当于钢密度的l/4、铝合金密度的1/2;(2)强度、弹性模量高,其强度比钢大4-5倍,弹性回复l00%;(3)具有各向异性,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耐骤冷、急热,即使从几千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4)导电性好,25。C时高模量纤维为775μΩ/cm,高强度纤维为1500μΩ/cm;(5)耐高温和低温性好,在3000。C非氧化气氛下不融化、不软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6)耐酸性好,对酸呈惰性,能耐浓盐酸、磷酸、硫酸等侵蚀。此外,还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使中子减速等特性。 通常,碳纤维不单独使用,而与塑料、橡胶、金属、水泥、陶瓷等制成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也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耐疲劳、抗腐蚀、导热、导电等优良性质,已在现代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3应用领域 由于碳纤维具有高强、高模、耐高温、耐疲劳、导电、导热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体育休闲用品、能源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此外,碳纤维在电子通信、石油开采、基础设施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放电屏蔽材料、防静电材料、分离铀的离心机材料、电池的电极,在生化防护、除臭氧、食品等领域种也有出色的表现。 二、生产工艺 通常用有机物的炭化来制取碳纤维,即聚合预氧化、炭化原料单体—原丝—预氧化丝—碳纤维。碳纤维的品质取决于原丝,其生产工艺决定了碳纤维的优劣。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干喷湿纺和射频法新工艺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碳纤维制备方法(干法和湿法纺丝)。 2.1干喷湿纺法 干喷湿纺法即干湿法,是指纺丝液经喷丝孔喷出后,先经过空气层(亦叫干段),再进入凝固浴进行双扩散、相分离和形成丝条的方法。经过空气层发生的物理变化有利于形成细特化、致密化和均质化的丝条,纺出的纤维体密度较高,表面平滑无沟槽,且可实现高速纺丝,用于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碳纤维原丝。

甘蔗渣制浆造纸特性

甘蔗渣纤维特性及其在生活用纸上的使用 纤维原料的资源是造纸行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50年来,我国造纸工业在“草木并举”,实质以草为主的原料结构中发展取得成绩,纸和纸板产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第3位。但是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印刷、包装等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每年要进口大量纸和纸板、商品浆、纸制品以及作为原料的废纸,而且逐年增加,已经超过年产量三分之一。因“洋纸”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同时国家对纸厂环境污染治理要求日益紧迫与严格,造纸工业受到严峻的挑战。我国幅员辽阔,但森林资源相对缺乏,森林覆盖率仅约为18%,国家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同时,决定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为较快发展人工林提供条件。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纸和纸板消费量将达8500万吨左右,将比目前翻一番,要实现以木为主原料结构还需要较长时间。我国现有丰富的非木材原料资源,如甘蔗渣、麦草、芦苇、竹子、红麻等,仍应考虑国情,按企业条件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地用于制浆造纸,为我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诸种非木材原料中甘蔗渣是一种廉价且用之不竭的造纸原料。 二、甘蔗渣是资源丰富永续利用的优质原料 1、甘蔗渣纤维特性 甘蔗渣是糖厂的副产品,是具有广西特色的造纸纤维原料。甘蔗是一年生长的茎状植物纤维原料,国内外的数据表明,各种甘蔗的纤维形态有所不同、种植地域、气候条件及生长期不同,也可能造成纤维形态的差异。一般来说,甘蔗纤维的长度为 1.0~2.0mm,宽度为14~28um、宽度比为60~80,壁腔比远小于1,具有长度中等、宽度较大、壁腔比很小的特点。 与木材纤维相比,甘蔗渣纤维的长度仅为针叶木的一半,和阔叶木基本相当甚至略优,宽度小于针叶木,而与阔叶木纤维相近,长度比与多数木材纤维相似,而壁腔比则远小于木材原料。 在禾本科类原料中,甘蔗渣纤维原料的长度比较长,宽度远大于

碳纤维国内技术和生产现状简介

碳纤维国内技术和生产 现状简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国内碳纤维技术及生产现状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碳纤维,历经近40年的漫长历程。在此期间,由于国外把碳纤维生产技术列入禁运之列,严格控制封锁,制约了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无到有,逐步建成了碳纤维的工业雏型。20世纪70年代初突破连续化工艺,1976年在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条PAN基碳纤维扩大试验生产线,当时生产能力为2t/a。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高强型碳纤维的研究,于1998年建成一条新的中试生产线,规模为40t/a。我国主要研究单位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上海合纤所、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 我国目前使用碳纤维量约占世界用量的1/5。巨大的市场潜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必然促进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但是,要想进入竞争的市场,一是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二是要求价位相当。针对我国碳纤维工业的现状,需首先解决高性能PAN原丝的质量,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产业化,这是进市场的前提;同时,还需进行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设备及表面处理装置的工程化开发,使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目前,内内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碳纤维的呼声很高,发展趋势令人鼓舞。 但由于对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建议目前我国高性能碳纤维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此,尽快研究和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已迫在眉睫。碳纤维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质量的提升涉及到方方面面。以下几个方面应优先考虑。 1、提高PAN原丝质量 PAN原丝不仅影响碳纤维的质量,而且影响其产量和生产成本。换言之,只有高质量的原丝才能生产出高性能碳纤维,才能稳定生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对于现代碳纤维

我国芳纶纤维目前生产应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修正

我国芳纶纤维目前生产应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芳纶纤维国产化、规模化的技术开发,芳纶纤维也被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列为“绿灯项目”。但由于芳纶纤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对其一直实施技术封锁和有限禁运,导致国内芳纶产业起步晚,多层技术壁垒尚未根本破解,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专家指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我国芳纶纤维产业如何集中优势力量抓紧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提早实现产业化已显得至关重要。 一、芳纶纤维的特性 凡聚合物大分子的主链由芳香环和酰胺键构成,且其中至少85%的酰胺基直接键合在芳香环上,每个重复单元的酰胺基中的N原子和羰基均直接与芳香环中C原子相连接并置换其中的一个H原子的聚合物纤维称为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我国定名为芳纶纤维。芳纶纤维包括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和杂环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两大类。而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中已经实现工业化的纤维,主要是对位芳纶和间位芳纶,这两大类芳纶的主要区别是,酰胺键与苯环上的C原子相连接的位置不同( 如图1)。杂环芳香族纤维是指含有 N,O,S等杂原子的二胺和二酰氯缩聚而成的纤维,如有序结构的杂环聚酰胺纤维等。[1-4] 图1芳纶分子式

芳纶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碱、质量轻等优良性能,其中比强度是钢的5 ~ 6倍,模量是钢丝和玻璃纤维的2 ~ 3倍,韧性是钢丝的2 倍,而密度仅为钢丝的1 /5 左右。芳纶是综合性能优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高性能纤维,在高性能纤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防,航空航天,汽车减重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二、芳纶纤维的分类 芳纶主要分为两种: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 2.1 间位芳纶 间位芳纶,即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我国称之为芳纶1313。间位芳纶具有长久的热稳定性,这是其最重要的特性,可在200 ℃高温下长期使用不老化,具有极佳的尺寸稳定性。间位芳纶具有本质阻燃性,其极限氧指数值(LOI)>28 %,在空气中不会自燃、融化,也不会产生熔滴,离焰自熄。间位芳纶的电绝缘性优良,以其制成的绝缘纸耐击穿电压可达20 kV/mm;间位芳纶耐腐蚀性能非常优越,耐辐射的性能也十分优异。此外,间位芳纶还具有低刚性、高延长性,能用常规纺织机械进行加工。 2.2对位芳纶 对位芳纶,即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我国称之为芳纶1414。对位芳纶最突出的性能是其高强度、高模量和突出的耐热性。对位芳纶的拉伸强度是钢丝的6倍,玻璃纤维和高强尼龙工业丝的2~3倍;拉伸模量是钢丝和玻璃纤维的2~3倍,高强尼龙工业丝的10倍;其密度却只有钢丝的1/5左右。对位芳纶的耐热性能高于间位芳纶,在200 ℃高温下经历上百个小时,仍能保持原强度,在560 ℃高温下不分解、不熔化。此外,对位芳纶还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耐腐蚀和抗疲劳性能。由于对位芳纶具有以上种种优点,被喻为“防弹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个体防护及体育休闲等领域。[6]

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要点

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摘要:文章总结了纳米粉体材料、纳米纤维材料、纳米薄膜材料、纳米块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综述了纳米材料的性能和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并简单展望了纳米科技在未来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材料性能;应用 0 引言 自从1984年德国科学家Gleiter等人首次用惰性气体凝聚法成功地制得铁纳米微粒以来,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纳米材料的研究已从最初的单相金属发展到了合金、化合物、金属无机载体、金属有机载体和化合物无机载体、化合物有机载体等复合材料以及纳米管、纳米丝等一维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日新月异。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包括纳米粉体( 零维纳米材料,又称纳米粉末、纳米微粒、纳米颗粒、纳米粒子等) 、纳米纤维( 一维纳米材料) 、纳米薄膜( 二维纳米材料) 、纳米块体( 三维纳米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等。纳米粉体是一种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处于中间物态的固体颗粒,一般指粒度在100nm以下的粉末材料。纳米粉体研究开发时间最长、技术最成熟,是制备其他纳米材料的基础。纳米粉体可用于: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吸波隐身材料、磁流体材料、防辐射材料、单晶硅和精密光学器件抛光材料、微芯片导热基片与布线材料、微电子封装材料、光电子材料、先进的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高效催化剂、高效助燃剂、敏感元件、高韧性陶瓷材料、人体修复材料、抗癌制剂等。纳米纤维指直径为纳米尺度而长度较大的线状材料,如纳米碳管,可用于微导线、微光纤( 未来量子计算机与光子计算机的重要元件) 材料、新型激光或发光二极管材料等。纳米薄膜分为颗粒膜与致密膜。颗粒薄膜是纳米颗粒粘在一起,中间有极为细小的间隙的薄膜;致密膜指膜层致密但晶粒尺寸为纳米级的薄膜。可用于气体催化材料、过滤器材料、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光敏材料、平面显示器材料、超导材料等。纳米块体是将纳米粉末高压成型或控制金属液体结晶而得到的纳米晶粒材料,主要用途为超高强度材料、智能金属材料等。纳米复合材料包括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 0- 0 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 0- 3复

中国碳纤维产业现状和思考

中国碳纤维产业现状和思考 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碳纤维生产线建设也异常热闹,一片红火。目前,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已近30家,除了民营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工、中钢铁、中国建材、首钢国际等大型国企都已介入,而且都是大手笔。截至目前,我国已建和拟在建的碳纤维产能已达到7万—8万吨/年,其中建成的产能为5000吨。然而,去年的产量只有千吨左右,部分产品质量水平连T300级都达不到,国内市场每年8000—9000吨的需求量大部分要依靠进口。在大量生产线出现“趴窝”现象的背后,反映了我国碳纤维目前真实的技术现状。  1959年,日本发明了用聚丙烯腈为原丝加张力牵伸制造碳纤维的方法。目前,日本东丽公司的系列化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最具代表性,其产品主要分为T、M、MJ三个系列,每个系列又有不同型号,远远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日本在1984年就生产出了T700级产品,此外,国外单线最大产能已达1800吨(12k),生产效率高。 我国碳纤维生产的研究始于1962年,起步不晚,但长期以来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的攻关,我国在一些碳纤维应用领域已经不再受制于人,但整体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由于碳纤维技术被日本、美国等专利覆盖,我国企业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尚未全面掌握完整的碳纤维核

心关键技术,高性能碳纤维基本处于空白。目前,国内只有相当于或者次于T300级碳纤维的产品,T700级碳纤维尚处于工程化研究阶段,T800、MJ系列碳纤维尚在攻关。国内以3K(3000根)、12K的T300级碳纤维为主打产品,许多低端产品毛丝多,性能指标不稳定,通用性差。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的投资在4亿元左右,如果技术始终不能过关,项目投资有可能会打水漂,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碳纤维技术水平。目前国内技术水平高的碳纤维企业也有几家,但由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同等质量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国外,因此成本差异很大,导致我国碳纤维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据了解,日本东丽T700级碳纤维的成本与国内T300级的成本相当。 近年来,碳纤维产业风行,有技术背景的和没有技术背景的都在上项目。有技术上项目可以理解,但没技术怎么上呢?多数企业采用的是“挖人战术”,师出同门,技术水平和工艺路线处于同一档次的项目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进的洋技术由于相关设备及配套技术的缺失,改造后多数都难以开花结果。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曾从英国RK公司引进大丝束预氧化炉和炭化炉,结果两套设备均未能正常运转,所谓的外国专家也无能为力,引进单位有苦难言,十几年后,当初的设备都当废铁卖了。另据了解,上世纪末期,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从英国引进了200吨/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500吨/年原丝生产线,经过近十年建设,耗资3亿多,

甘蔗渣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甘蔗渣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刘刚青岛市畜牧兽医站 甘蔗渣是糖厂的一种副产品,还包括滤泥和废糖蜜,是一大笔非常集中而又数量较大的饲料资源。但是,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加工处理,这些资源将无法作为饲料被利用。其中甘蔗渣是甘蔗榨糖后的渣粕,非常粗糙,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均比较低。它一般含干物质90%~92%,粗蛋白质210%,粗纤维44% ~46%,粗脂肪017%,无氮浸出物42%,粗灰分2% ~3%;滤泥是一种混合物质,含粗蛋白质15%~ 17%,粗脂肪10%~15%,总糖分10%~15%,以及部分微量元素;废糖蜜是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含糖废液,含干物质94%,粗蛋白质16%,粗纤维217%,粗脂肪015%,粗灰分1315%,无氮浸出物6618%,以及部分微量元素。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糖厂副产品作饲料的开发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提高蔗渣饲料资源的利用率,现将国外常用的研究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一、化学处理方法 美国将新鲜甘蔗渣用烧碱处理后,加入废糖蜜做成能储藏一年而不会变质的牛饲料。这种处理方法能使饲料中有机物的消化率从3616%提高到5312%,养牛效果从平均日增重018kg增至1136kg。 在波多黎哥,置于环境温度下,用2%烧碱处理甘蔗渣24h,其木质素可降低50%。有一种蔗渣先经0125%的烧碱处理,再配入15%的废糖蜜,018%的尿素和12%的玉米,可得到含蛋白质12%的饲料。用这种饲料喂菜牛,每头牛每天增重高达1173kg。 二、物理处理法 在巴西,将甘蔗渣置于间歇反应锅中,在180e 的条件下,蒸汽处理7~10min,其蔗糖的消化率从15%提高到60%。在圣马提后糖厂,以这种处理方式处理的糖渣能满足1000头以上的牛的碳水化合物的需要。 三、生物处理法 在古巴,把富含无机氮的甘蔗渣上,栽培丝状真菌来部分水解蔗渣、固定/发酵0,生产蛋白质。在经30~36h生长之后,得到一种以真菌菌丝体形成的含蛋白质12%的饲料。 一项在美国获得专利的加工项目中, SM2tSUOK2在含小麦麸和稻糠的介质中,接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木质素分解微生物,在温室条件下培养12h,再用这种复合接种物分解蔗渣,可获得消化率较高的饲料。用这种饲料喂养奶牛,能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 日本用多种维生素共生发酵甘蔗渣,能使纤维素降低60%,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提高好几倍,用以喂奶牛,日产奶量可提高30%以上;用废糖蜜发酵制得的赖氨酸作添加剂,加入量为总饲料量的012%,用这种饲料喂猪,可使猪日增重增加012~ 013kg,用这种饲料添加剂喂蛋鸡,其产蛋量可提高15%。 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约有500多家大型糖厂,其副产品的甘蔗渣达600多万t,滤泥80多万t。由此可知,全国糖厂的副产品是一笔很可观的饲料资源。长期以来,这种大批量的甘蔗渣主要供糖厂本身作为燃料烧掉或废弃,滤泥大部分直接被用作肥料,这种利用方法的经济价值非常低。如果有关单位能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经验,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开发利用蔗渣饲料资源,不但可以提高糖厂的经济效益,还可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饲料资源,降低了饲养成本,对发展环保型、节粮型畜牧业,均具有重大意义。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广西路47号266001 21 2000年第12期饲料研究

芳纶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芳纶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展望 摘要 芳纶纤维是芳香族聚酰胺类纤维的通称,国外商品牌号叫凯芙拉(Kevlar)纤维,我国命名为芳纶纤维。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最早开发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2年美国杜邦公司率先研制出商品名为“Nomex”的间位芳纶,并于1967年开始工业化生产;1966年又研制出商品名为“Kevlar”的高性能芳纶,并于1971年开始工业化生产。目前全球从事芳纶1414生产的厂家主要有美国杜邦公司(Kevlar)、日本帝人公(Twaron、Technora)、俄罗斯耐热公司(Pycap)等。 我国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研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还进行了芳纶I(芳纶14)和芳纶Ⅲ(一种新型芳香族共聚酰胺纤维)的研究,但仅限于小试和中试阶段,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性能芳纶国产化、规模化的技术开发。 芳纶纤维是综合性能优异,性价比理想的有机耐高温纤维,在先进复合材料、防弹制品、建材、特种防护服装、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芳纶纤维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将成为世界上应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高性能纤维。 关键词:芳纶,生产工艺,市场分析,前景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Outlook of Aramid Fiber ABSTRACT Aromatic polyamide fiber is of aramid fiber collectively, foreign goods brand called kay fulla (Kevlar) fiber, our country named aramid fiber. Aromatic polyamide fiber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1960s, in 1962 the United States dupont takes the lead in developing a commodity, called "Nomex" between a aramid, and in 1967 started 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1966 years and developed the goods, called "Kevlar" high performance of aramid, and in 1971 started 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Now engag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ramid 1414 global manufacturer mainly American dupont (Kevlar), Japanese emperor people male (Twaron, Technora), Russia (Pycap) heat. The development of aromatic polyamide fiber in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began in the 1970s. Since the 1980s, China is still the aramid I (aramid 14) and aramid Ⅲ (a new type of aromatic polyamide fiber), but only for small and pilot phase, failed to realize large-scale production. For many years, our country has been committed to the localiz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large scale aramid fib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ramid fiber is variety performance is excellent, price ideal organic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fiber, in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bulletproof products, building materials, special protective clothing, electronic equipment etc has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Aramid fiber industry will have big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application , use is the most extensive high performance fibers. KEY WORDS: Aramid, Production process, Market analysis, Prospec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