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35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只有将教案提前准备好,才能使教学更加丰富,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使教学更加精彩,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导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
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
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
2952.人教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教材:《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
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本章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应用于解题;
2.学会正确审题,理清解题思路,训练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
对物体进行受力的分析,找出题目中力的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
解浮力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步 骤
新课教学
解:∵冰块处于漂浮的压强为
2.小结
对于浮力的计算,应先认真审题,判断出物体的浮沉情况,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利用力的平衡找力相等,利用体积的大小等等)以及各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公式进行变形计算。所以力的分析是关键,熟记各个公式是解题的根本。
分析:利用F浮=G-G水中,求出金属所受的浮力,再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可求得V排,由于金属浸没,所以V排=V。再利用已知的金属重力求得质量,最后利用 求得金属密度。
解:F浮=G-G水中=39N-34N=5N
例3:底面积为100cm2的容器内装880g水,将体积为200cm3的木块放入水中,水面升高到10cm,木块的密度是多少?
解:∵两个物体都是处于漂浮,∴F浮=G
例5:质量为2.7kg的冰块投入水中,此时水深1.5m。求:①冰块露出水面体积?②冰块完全熔化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分析:本题难点在于判断冰完全熔化后,水面是否会变化这一现象。冰块的密度小于水,先判断出冰块在水中处于漂浮,冰受到的浮力等于冰的重力,也等于冰所排开水的重力。得出冰的质量等于排开水的质量,又根据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状态而变化,可知冰熔化形成的水的质量等于冰未熔化时排开的水的质量。也就是说冰熔化形成的水刚好将原来排开水的那部分体积填满,所以冰完全熔化后,水的深度不会变化。
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

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初三物理教育教案怎么写?要想学好物理,应当做到不仅把物理学好,其它课程如数学、化学、语文、历史等都要学好,也就是说学什么,就得学好什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三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导语】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
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
看到了一道成心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
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爱好。
作者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欢迎浏览!1.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2)掌控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知道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1、2进程与方法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进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重视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进程,掌控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知道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亮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蔼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
这节课第一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肯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运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复原原状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复原原状。
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章末盘点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
半衰期的计组成的放射性样品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一半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2、计算公式
N′=N0( )n或m′=m0( )n,其中n=t/T。(式中N′、m′为衰变后剩余的原子数量和质量,N0、m0为衰变前原子数量和质量,n为半衰期个数,t是所用时间)。
(4)在写核反应方程时,应先将已知原子核和已知粒子的符号填入核反应方程一般形式的适当位置上;然后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规律计算出未知核(或未知粒子)的电荷数和质量数;最后根据未知核(或未知粒子)的电荷数确定它们是哪种元素(或哪种粒子),并在核反应方程一般形式中的适当位置填写上它们的符号。
[例1]关于核衰变和核反应的类型,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详细解析:选ACE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元电荷即基本电荷的数值,A项正确;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项错误;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和镭两种新元素,C项正确;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的原子核,从中找出了新的粒子,通过测定其质量和电荷,确定该粒子为氢的原子核,证实了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D项错误;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确定了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的粒子流,并测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E项正确。
5、太阳能是由于太阳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聚变反应产生的,下列核反应属于聚变反应的是()
图1
A. H+ H―→ He+ n
B. 7N+ He―→ 8O+ H
C. 92U+ n―→ 54Xe+ Sr+10 n
D. 92U―→ 90Th+ He
详细解析:选AA是聚变反应,B是人工转变的核反应,C是裂变反应,D是α衰变反应,故选项A是正确的。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辛劳耕耘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要编写物理教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实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展开课程改革,不能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感遭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故物理学是视察、料想、实验探究如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
因此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较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
因此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能依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并且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课、不及时做笔记、不重视视察和实验探究、课前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独立完成作业;有此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爱好,这方面女同学较为明显;还有些学生在学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上也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
针对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形,教师有责任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物理的爱好,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九年级物理上册。
主要内容抱括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能、电功和电功率。
共六章。
其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为重点。
第十三章:内能、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是难点。
其中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点为本期实验探究的关键。
四、具体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祖国、爱科学等优秀品质。
2、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领会本学科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人教版初中物理优秀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5篇)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物理源于生活也必须应用于生活。
可以说,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高中物理教案1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3.3 牛顿第三定律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3.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2. 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定性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2. 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问题,能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体现物理学科的本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1、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2、会正确进行受力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人跟小孩掰手腕,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吗?二、讲授新课: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师提问】力是什么?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
两只手才能拍响,下面请大家拍巴掌,体会一下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不是相互的?【学生活动】拍巴掌后会疼,巴掌都变红了。
说明两手都受到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补充】生活中有太多事例可以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有哪些事例呢?【学生回答】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同时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用手推桌子,也会感受到桌子在推大家;划船时人和船的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2、牛顿第三定律【教师提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要同时测量这两个力,你认为应该如何测量?我们可以通过图3.3-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安全用电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1
教学班级 教研主任签字
教学时间 教务处长签字
科 目 物理(Physics)
教学课题 第五节 安全用电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
1、了解触电方式;
2、了解电气防火和防爆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宜采用讲授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了解触电方式;
2、了解电气防火和防爆
(二)、难点
1、了解触电方式;
2、了解电气防火和防爆
(三)、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的办法。
(1)、从概念上讲清触电方式,电气防火和防爆;
2、掌握电气防火和防爆
2、难点解决的办法
用实例的方法使学生弄懂触电方式。
教学准备
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案 挂图 ppt等其他教学工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复习旧课
第五节 安全用电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2
电气事故的原因
导入新课
但导线与地面间的绝缘可能不良( R‘ 较小),甚至有一相接地,这时人体中就有电流通
过。
讲授新课
第五节 安全用电
二. 触电方式
1. 电源中性点接地的单相触电
这时人体处于相电压下,危险较大。
通过人体电流:
式中:
UP: 电源相电压 (220V)
Ro: 接地电阻 4
Rb: 人体电阻 1000
2. 电源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mA50mA219P0PbRRUI
第五节 安全用电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3
人体接触某一相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取决于人体电阻Rb与输电线对地绝缘电阻R' 的
大小。
若输电线绝缘良好,绝缘电阻R' 较大,对人体的危害性就减小。
但导线与地面间的绝缘可能不良( R‘ 较小),甚至有一相接地,这时人体中就有电流通
过。
3. 双相触电
这时人体处于线电压下
通过人体的电流:
触电后果更为严重
4.跨步电压触电
相线发生断线落地或电气设备由于绝缘损坏发生接地故障,接地电流以落地点为中心
向大地流散。若人在落地点周围行走,其两脚之间的电压,
就是跨步电压。由跨步电压引起的人体触电,称为跨步电压
触电,如右图所示。
跨步电压触电先是使人两脚麻木,继而跌倒。跌倒后人
的头、脚着地,其间距离更大,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可能会更
大,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防止触电的保护措施
一.使用安全电压
按照人体的最小电阻和工频致命电流可求得人体的危险电压为(800~100欧姆)
×(30~50mA)=24~50V
二.绝缘保护
A38.01000380bbRUI
l
mA50mA380
第五节 安全用电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4
1.外壳绝缘
2.场地绝缘
3.变压器隔离
三. 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
为了人身安全和电力系统工作的需要,要求电气设备采取接地措施。按接地目的的不同,
主要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1. 工作接地
即将中性点接地。
目的:
(1) 降低触电电压
(2) 迅速切断故障
在中性点接地的系统中,一相接地后的电流较大,保护装置迅速动作,断开故障点。
(3) 降低电气设备对地的绝缘水平
2. 保护接地
电气设备外壳未装保护接地时
当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损坏发生一相碰壳时:由于外壳带电 , 当人触及外壳,接地电流 Ie
将经过人体入地后, 再经其它两相对地绝缘电阻R 及分布电容C 回到电源。当R 值较低、
C 较大时,Ib 将达到或超过危险值。
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正常情况下是
不带电的)接地。 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系统
第五节 安全用电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5
电气设备外壳有保护接地时
通过人体的电流:
Rb与Ro并联,且 Rb >> Ro
通过人体的电流可减小到安全值以内。
利用接地装置的分流作用来减少通过人体的电流。
保护接零(用于 380V / 220V 三相四线制系统)
将电气设备的外壳可靠地接到零线上。
当电气设备绝缘损坏造成一相碰壳,该相电源短路,其短路电流使保护设备动作,将故
障设备从电源切除,防止人身触电。
把电源碰壳,变成单相短路,使保护设备能迅速可靠地动作,切断电源。
注: 中性点接地系统
(1)不允许采用保护接地,只能采用保护接零;
(2)不准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同时使用。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同时使用时
b0
0
eb
RRRII
oo
P
eRRUI
第五节 安全用电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6
当A相绝缘损坏碰壳时,接地电流
式中: R0: 保护接地电阻4
R0:工作接地电阻4
此电流不足以使大容量的保护装置动作,而使设备外壳长期带电, 其对地电压为110V。
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
为了确保设备外壳对地电压为零, 专设保护零线 PE。
4 电气防火和防爆
一.电气火灾和爆炸的原因
1.可燃易爆物质
2.电气火源
二.电气防火防爆的措施
1.控制可燃易爆物质
2.排除电气火源
三.电气火灾的扑灭
5 静电防护
一. 静电的产生
二. 静电的危害静电的主要危害是静电放电而引起爆炸和火灾,其次还会发生电击和妨
碍生产。
三. 静电的保护措施减小摩擦法;自然消除法;导体接地法;静电中和法;静电序列法
5 安全用电注意事项和触电急救常识
A5.2744220eI
第五节 安全用电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7
一.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二. 触电急救常识
1.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2.若伤害不严重,应让其躺下安静休息,并严密观察
3.若伤害较严重,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布置作业
物理练习册
总结归纳
1、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概念;
执行体会
圆满完成本课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