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组成成分

血液组成成分

血液是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的重要液体组织,它由多种成分组成。血液组成成分有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白血球和淋巴细胞等。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成分,它们具有抗凝作用,使血液更容易凝固,以防止出血。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具有杀灭病毒和细菌的能力,以防止感染。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成分,它们通过血管输送氧气到人体的每一个部位,使机体保持健康。白血球具有抗病毒、抗真菌和抗菌的功能,可以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变细胞,清除体内的多余物质以及降低机体内的炎症反应。

血液有多种作用,它们可以调节人体的血压、温度、pH值、水

分平衡等。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帮助脏器和组织运输氧气和营养,使身体得以有效运行。白细胞还可以清除体内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血小板可以保护血管壁不被破坏,从而阻止出血。此外,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以防止病毒感染。

人类的血液可以根据红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分为A、B、AB和O四

种血型。A血型是最常见的血型,而O血型则是最少见的血型。AB血型和O血型则是一种混合型血型。只有当血液中的细胞种类、数量和比例符合一定的标准时,人体才能达到健康状态。

总而言之,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液体组织,它可以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保证机体营养物质的物理运输、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以及调节

机体的温度、血压等等。血液是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坚持正常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等对于保护血液成分及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血液是人体内液态组织之一,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浆占据了血液总容量的55%,其中90%是水,10%是溶质。这些溶质主要包括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素、激素和废物。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它们在体内担当着不同的重要职能。 一、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由胶体溶液和无色透明的血清组成。血浆主要由水分和各种溶质组成,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物质: 1.蛋白质: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组成。白蛋白和球蛋白能维持血容量和渗透压,并输送大部分的非脂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钙、钠和氯等。纤维蛋白原能在凝血过程中被转化为纤维蛋白,使血管断裂处的细胞外基质形成坚实的结痂,修补血管损伤。 2.无机盐:血浆中的无机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氯和磷等,对于维持体内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钠和氯离子是体液中的单质离子,控制了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了正常的心跳和神经传导功能。 3.营养素:血浆中的营养素包括葡萄糖、脂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为细胞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需营养物。 4.废物:血浆中还含有一些废物,如尿素、肌酐和尿酸等,它们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二、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人体内存在亿万的红细胞,它们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直接影响着人体代谢、呼吸、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是血液中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关键成分。Hb蛋白含有铁原子,能让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组织之间迅速平衡和交换。红细胞还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弹性,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血管内壁的毛细血管。 三、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内的重要免疫细胞,参与着人体的免疫防御。白细胞数量相对于其他成分较少,在人体总血细胞数中约占1%左右,但其作用非常重要,能够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 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与血有关的知识

一、血液有哪些成份? 血液是由有形成份和无形成份两部分组成。有形成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约占血液的45%;其余55%为无形成份——血浆。血浆中水份占91—92%,其他固体成份有各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各种酶类等);钾、纳、钙、磷、氯化物等无机盐;脂类;内分泌激素;维生素等。 二、血液有什么功能? 血液的主要功能有:运送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抵抗功能(杀灭病原体、排斥外来异物);凝固功能(愈合伤口);参与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中枢神经血液传递来调节机体的功能。 三、献血是否影响健康? 一个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8%,50公斤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然而参加血液循环中流动的血液只占总血量的70—80%,其余的血则贮存在肝、脾等脏器内,随时予以补充。血液中的红细胞生存期120天;白细胞7—14天;血小板7—9天,体内时刻都有细胞衰老死亡,被骨髓等“造血工厂”新生成的细胞取代。故经常少量献血,刺激骨髓造血机能增生活跃,反而能促使人的血液新陈代谢,有益健康。 四、人体的“造血工厂”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成年人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大部分白细胞是由红骨髓的原始血细胞分化而来的,小部分白细胞(淋巴细胞)是由淋巴组织(淋巴腺、脾脏、扁桃体)生成的。 正常人的血细胞不断生成,也不断破环。在没有外来因素的情况下,血细胞存在着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的必然过程,破环和生成均很迅速,始终维持着人体血细胞数的相对稳定。红细胞的寿命平均120天,人体内每天都有大约1/120 的红细胞衰老、死亡,也就是每天约有20亿个红细胞死掉。在特殊情况下,如失血、缺氧等,能剌激肾脏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促红细胞生成酶,它能催化血浆中没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变成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随血液循环到达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人和大多数动物在受到创伤后,都会从伤口流出红色的液体,这就是血液。血液主要由血浆及血细胞组成,前者占血液的50% ~60%,后者占40%~50%。血细胞包括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有形成分。 当我们人类的胚胎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血细胞就开始生成了。胚胎1~2月时,卵黄囊最先造血;2~6个月后,卵黄囊逐渐萎缩退化,肝脏开始造血,它不但能分化出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 同时在3个月左右,脾脏也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至第5个月时,脾脏造血功能衰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这一造血活动则会维持终身。

自胚胎的第4个月起,主要由骨髓造血,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同时,胸腺及淋巴结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出生后,骨髓几乎是造血的唯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并维持终身。婴儿和儿童早期,他们的骨髓中充满了造血的红骨髓;5~7岁时,骨髓腔内出现不具造血功能的脂肪细胞,并逐年增多,形成黄骨髓,不过这种黄骨髓仍具有潜在的造血能力;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祖先”,干细胞在骨髓适宜条件和造血因子调控下生成干细胞后,依靠各种营养,从原始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各系细胞,细胞成熟后进入血液,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骨髓每秒产生约200万个红细胞,200万个血小板和70万个粒细胞。 人体的血液平时在心脏及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儿童则为体重的8%~10%,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500ml的血液。此外,约10%的血液储藏在脾脏里,脾脏是我们机体的一个天然“血库”。 正常人血细胞会因年龄、性别、种族而有所差异。新生儿的血细胞压积比出生两年内的婴儿高,老年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常常是中青年的正常值低限,正常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

血液介绍

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造血干细胞介绍 全血 血液是一种红色、不透明、具有粘性的液体,在心脏收缩与舒张的作用下,不停地在全身血管内循环流动。血液就像运河里流动的水,时刻运送生命所需的各种物质到全身各组织。血液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各种生命活动中起着任何物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将血液从血管内抽出后置于抗凝剂的试管中,经过自然沉淀,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略带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叫血浆,下半部为血细胞;下层暗红色、不透明的沉淀物叫红细胞,在血浆与红细胞之间有一层薄薄的膜样白色沉淀物,主要为白细胞与血小板。 血浆:占全血的55%~60%,其中91%~92%是水分,其它成分8%~9%,主要是蛋白质、脂类、无机盐及维生素和激素等生物物质。 白细胞:占全血的0.1-0.2%,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0-10000个白细胞,白细胞的寿命约6~10天。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量的50-70%)、嗜碱性粒细胞(占0-1%)、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单核细胞(占1%-8%)、淋巴细胞(占20%-40%)。 血小板:占全血的0.5-1%,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血小板,血小板的寿命约10~12天。 红细胞:占全血的38-45%,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万个红血球,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正常成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8%。体重50~60公斤的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有4000-5000毫升(即8-10斤)。一般情况下参与血液循环的血量只占总血量的80%,另外20%的血液储备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人体出现少量失血或运动时,贮存在"人体血库"中的血液,便会立即释放出来,随时予以补充。另外,同样体重的人,瘦者比肥胖人的血量稍多一点,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人体内的血液每天都在不断的更新,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液每120天就换一遍。 2、血液的来源 造血始于胚胎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胚胎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胚胎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胚胎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

七年级生物《血液》学习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生物《血液》学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血液——流动的组织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1)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和保护 (2)血液的组成成分 血浆 成分:水90%、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红细胞:含血红蛋白(含铁) :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 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种类 形态特点 数量 细胞核 功能 病症 红细胞 小,两面凹的圆盘状 最多 成熟后无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过少:贫血 白细胞 个体最大,可变形 最少 有 吞噬病菌, 防御和保护作用 过多:发炎 血小板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 较多 无 止血和加速凝血 过多:血栓; 过少:异常出血 根据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值是否低于正常值而判断患者是否贫血 第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血 液

注意:①抽血、献血、输血、打点滴都是扎静脉,“把脉”“切脉”指动脉,四肢的“青筋”是静脉,肌肉注射是注入毛细血管。 ②血液的流动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①管壁极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②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③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④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全身各处组织。 2.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的比较 3.不同类型血管出血情况及处理方法 4.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①注意: 选用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的原因:尾鳍色素少便于观察,只有活小鱼血管内的血液才流动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的目的: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的目的: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②实验结论:看到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是②毛细血管,这种血管是由①动脉分 支而来的,汇入到③静脉中(如图4-4-6)。 第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1) 一、心脏的位置: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有本人拳头大小 二、心脏的结构 1.心脏由肌肉组织构成,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腔之间左右相隔,上下相通。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 2.心房、心室及其相连的血管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腔静脉、下腔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人体的血液和血型

人体的血液和血型 人体血液是一种红色、粘稠、不透明的液体,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流动。血液的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及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其主要成分有无机盐、氧、激素、抗体、酶、细胞代谢物等,具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人体的健康信息都在血液中储存着,通过验血可以查出很多疾病。 人体血液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 人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正常情况下,血浆呈淡黄色,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呈白色。由于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为血小板的30~50倍,白细胞的近千倍,所以血液显示了红细胞群的红色。 那么,为什么红细胞是红色的呢?原来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中带有血红素,血红素呈现红色。20世纪20年代,德国化学家汉斯?费希尔历时8年,对血红素进行了研究,终于揭示了血红素的分子结构。原来血红素是一个具有原卟啉结构的小分子,其核心部位是由4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结合亚铁离子构成的。如果将血红素核心部位的亚铁离子置换成镁离子,红色的血红素就变成绿色的叶绿素。此项研究成果证明,亚铁离子在血红素的形成中起决定作用,为阐明血液呈红色的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费希尔也因此荣获193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骨髓是造血的“基地”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成熟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例如白细胞的寿命为5~7天,血小板约为2周,红细胞平均约120天,届时这些细胞就会自然衰亡。如果发生出血、炎症等意外情况,也可导致成熟血细胞的破坏和丢失。上述原因均会造成外周血循环中血细胞数量的减少。因此,为保持外血循环成熟细胞的数量平衡,人体就需要不停地“生产”血细胞,骨髓就是造血的“基地”。在这块“基地”上,干细胞是造血的“种子”,干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是造血的“土壤”,造血微环境中微血管系统提供的维生素B12和叶酸以及各类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各种造血要素是造血的“养分”。正是有了这三个基本条件,骨髓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类新的成熟血细胞,并按各自比例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去。 1.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各种血细胞的源头,它生产后代血细胞的模式是:一个造血干细胞分裂成性状与母代细胞完全相同的两个子代造血干细胞,其中,一个子代造血干细胞进一步分化增殖,衍生出后代血细胞,最后发育成各种成熟的血细胞。另一个子代造血干细胞留作“造血种子”,保持静止状态,后期造血需要时再予以动用。这样,造血干细胞就可保持自我数量的恒定,我们称这种保护的特性为“自我复制”或“自我更新”。 2.基质细胞的关键作用 骨髓里的造血微环境中有多种基质细胞,其中的一类可彼此连接成“网状床垫”,可粘住造血干细胞,使它能够在“床垫”上汲取微血管所提供的造血要素,稳稳当当地将后代生产出来;另一类基质细胞则分泌出多种细胞因子,能够刺激和调控造血细胞的分化成熟。由于造血干细胞生产后代血细胞经过一

血液血浆血清

血液血浆血清 血液血浆血清 一、血液 血液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细胞(又称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按容积计算,血浆占55%,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约占45%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从正常人体内抽出血液,放入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血细胞层中最上面一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下呈红色为红细胞。 二、血浆 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若向血浆中加入Ca2+,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Ca2+。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 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其他10%以溶质血浆蛋白为主,并含有盐(salt)、营养素(nutrients)、酶类(enzymes)、激素类(hormones)、胆固醇(cholesterol)和其他重要组成部分。 三、血清 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 Ca2+,若向其中再加入 Ca2+,血清也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精)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取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置于离心管中,以3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使血细胞下沉压紧而分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是血液未经凝固的液体部分,含有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下层深红色的沉淀物为红细胞,在红细胞层表面有一灰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和气味 (1)颜色:血液呈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 动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高,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低,呈暗红色。 气味:血液因有氯化钠而带咸味,因有挥发性脂肪酸而有腥味。 2、密度 (1)健康动物血液的相对密度在1.040~1.075之间,常用血液的比重来表示。 (2)全血比重取决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3)血浆的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4)红细胞的比重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数量。 3、黏滞性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黏着的特性,称为黏滞性。(黏滞性维持正常血压)。动物全血的黏滞性是水的4~6倍。全血黏滞性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严重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的黏滞性下降。 4、血浆渗透压 半透膜:具有选择性让物质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称为半透膜。 渗透压: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

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99.5%,由血浆中无机离子(Na+、Cl-)、尿素、葡萄糖等晶体物质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0.5%,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血浆蛋白。虽然胶体渗透压较小,但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 等渗溶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者称为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5、血浆酸碱度 (1)正常动物血浆pH值呈弱碱性,在7.35~7.45之间。 (2)血液酸碱度超过生理变动范围,动物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生命能够耐受的pH极限在7.00~7.80之间。 (3)血浆中能够调节酸碱平衡的缓冲系统。其中包括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Na-蛋白质/H-蛋白质等缓冲对。 三、血量 1、血量:动物体内血浆和血细胞数量的总和称为血量,约占体重的5%~9%。 2、循环血量:在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的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3、储存血量:另一部分流动很慢,常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血窦和皮下静脉内,称储存血量。 四、血浆的成分及其功能 1、水:水作为溶剂可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并能维持机体渗透压平衡和保持循环血量。此外,水还能运输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2、血浆蛋白 (1)血浆蛋白约占血浆的6.2%~7.9%,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2)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3)用电泳法可将球蛋白再区分为α1、α2、α3 、β、γ球蛋白等。

血液的元素组成

血液的元素组成 血液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液体组织,它由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每一个元素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来看看血液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们负责运输氧气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红细胞中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物质,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并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其他部位。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会导致贫血,而数量过多则可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中的另一个成分——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抵御病原体,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每一种类型的白细胞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 血液中还有一类重要的成分——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段,它们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体受到创伤或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的过度流失。血小板数量过少会导致出血倾向,而数量过多则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我们来看看血液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

体部分,约占整个血液体积的55%左右。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蛋白质、糖类、脂类、激素和电解质等物质。血浆不仅起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作用,还参与了人体的免疫反应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液体组织,其中的元素组成多种多样且各具功能。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保护免疫系统,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而血浆则起到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这些元素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我们应该重视血液的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确保血液中元素的平衡和正常功能的发挥。

血液组成及血浆

血液组成及血浆 一、血液的构成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其比重在1.050~1.060之间。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与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有形成分包含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血浆中溶解有多种化学物质。按容积计算,血浆占55%,血细胞(要紧是红细胞)约占45%。 从正常人体内抽出血液,放入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血细胞层中最上面一薄层为白细胞与血小板,其下呈红色为红细胞。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积(或者压积)(图5-2)。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积约为40%~50%。假如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凝块。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液体,称之血清。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血浆含有大量水分与一定量溶质,这些成分乃是血浆理化特性与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测定血浆的化学成分,可反映体内物质代谢状况。 (一)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3.8g%~4.8g%)、球蛋白(2.0g%~3.5g%)、与纤维蛋白原(0.2g%~0.4g%)等几种成分。现将其要紧功能介绍如下: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这几种蛋白质中,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关于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起要紧作用。当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或者它经由尿中大量排出体外,使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下降,导致全身水肿。 2. 免疫作用球蛋白包含α1、α2、β与γ等几种成分,其中γ(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能与抗原(如细菌、病毒或者异种蛋白)相结合,从而杀灭致病因素。假如这种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时,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补体也是一种血浆中的蛋白质,它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共同作用于病原体或者异物,破坏其细胞膜的结构,从而具有溶菌或者溶细胞的作用。 3. 运输作用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如一些激素,维生素、Ca2+与Fe2+可与球蛋白结合,许多药物与脂肪酸则与白蛋白结合而在血液中运输。 此外,血液中还有许多酶类,如蛋白酶、脂肪酶与转氨酶等,都可通过血浆运输而送到各类组织细胞。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点汇总

1、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种类 形态特点 功能 病症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贫血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发炎 血小板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种类 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有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壁最厚

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接肺动脉 左心房连接肺静脉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保证血液按一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定的方向流动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 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毛细血管 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2)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4输血与血量 1) 血型的发现:1900年,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 2)血量:占体重的7~8% 3)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所有血型都可以少量输入o型血,ab型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少量输血

血液成分及保存

血液成分及保存 血液成分及保存 〃血液由哪些成份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液用抗凝剂抗凝处理后,放在离心机内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可发现血浆和血细胞明显分为两部分,血细胞因为分量较重被沉淀在底部,悬浮在红色血细胞上面的黄色透明液体就是血浆。血细胞部分是由有固定形态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部分组成的。血浆中含有约91%一92%的水分,其他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激素、营养物质、代谢产物、酶类、电解质、微量元素和血液气体等。 如血液不经抗凝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它会自然凝固,此时血液也会分成两大部分,沉淀在下面的是凝固在一起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成分;浮在上面的清晰透明的黄色液体就是血清。血清与血浆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内在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一个成人大约有相当于体重8%的血液在全身各个部位循环,也就是说如果体重为60公斤的人约有4.8公斤的血液。血液的比重约为1.060,因此4.8公斤重的血液约为4.5公升。因此60公斤体重的人有约4.5公升,重约4.8公斤的血液。 做化验检查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血液标本,血清标本多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测定;血浆标本多用于凝血、生化等方面的测定;全血则多用在血细胞、血常规、血沉等方面的测定。选用什么样的血液标本不是患者需要记住的,应该由医生、护士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若要得到血浆可以这样做:无菌条件下,静脉采血,接收管中加适量抗凝剂如肝素钠等,离心(3000r.min-1,20min,4摄氏度),取上清液经0.22um 微孔滤膜过滤,-20摄氏度保存备用。若要制备血清,则可以这样做:无菌条件下,静脉采血,37摄氏度恒温水浴促凝(时间足够长,2-4小时),离心 (3000r.min-1,20min,4摄氏度),取上清液经0.22um 微孔滤膜过滤(滤液透明、清亮、淡黄色、无沉淀、未溶血),-20摄氏度保存备用。然后取制备液上样跑液相。 〃造成溶血的原因:预防处理揩施: 血液受到剧烈震荡: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时不要巨烈震动;血液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血液被细菌污染:注意无菌操作,杜绝细菌污染。 一旦有溶血发生,立即取出单独存放并申请报废。 〃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品种保存温度保存期

化学反应中的血液和血液科学

化学反应中的血液和血液科学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在人体内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化学反应的研究而言,血液也是相当重要的研究对象。血液科学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它所涉及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例如贫血、血友病、白血病等等,因此对血液的认识与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下面将从化学反应角度探讨血液及血液科学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血液的成分及其化学反应 血液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其中红细胞是最主要的成分,它占据了血液中的60%至70%。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并将氧气传递给人体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到肺泡。 与红细胞相对应的,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它可以识别和攻击外来物质以及病毒。此外,血小板也是血液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它可以帮助止血,并在受伤时发挥保护作用。此外,血浆是血液中最轻的成分,即血液中除细胞外的部分,它包括血液中的蛋白质、盐和其他小分子,以及维生素和糖类等物质。

血液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 这些离子的含量及平衡状况对于体内矿物质平衡非常关键。当这 些离子失衡的时候,会对神经和肌肉系统产生广泛的负面作用。 在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之间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和相互作用,例如,血红蛋白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就是人体运输氧气的主要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血红蛋白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的其中一个将氧气结合, 产生一个加氧合物,形成了氧合血红蛋白。当氧气被送到人体不 同的器官时,氧合血红蛋白会释放出氧气并恢复到未经氧合的状态。这一过程是连续的,快速的,而且是自动的。 此外,血浆中的一些酶也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凝血酶、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红素氧合酶等。这些酶相互协作来实现 血液在机体内的正常凝固,以及维持血压的平衡。 第二部分:血液科学研究的应用 血液科学是一门非常复杂和广泛的学科,其领域涵盖了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最先进的现代医学技术,如基因测

血液成分总结图

血液成分总结图 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由血液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血液成分是指 血液中各种细胞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正确理解血液成分的组成和功能对于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诊断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总结血液成分的组成,并通过图表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血液成分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这些成分在血液中的比 例是动态变化的,根据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会存在一定差异。 红细胞 红细胞,也被称为血球或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类型。它们负责携 带氧气到组织和器官,并帮助将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红细胞中富含的血红蛋白使其呈现出红色。 白细胞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血液中的数量相对较少。白细胞可 以分为不同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协同工作,对抗感染、炎症和其他疾病。 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碎片,其主要功能是在伤口处形成血凝块,阻止出血。血小板还能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血管收缩和止血过程。 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最大的组成部分,约占总体积的55%。它是血液细胞悬浮的溶液,主要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激素和废物组成。血浆在传输养分、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液成分的功能 不同的血液成分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下面是它们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通过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来维持组织的正常功能; •白细胞:负责免疫应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止血过程的关键; •血浆:运输营养物质、荷尔蒙和废物,维持体内稳定的环境。

血液成分的正常参考范围 不同成分的正常参考范围在实验室检查中有所变化。以下是常见的一些指标范围: •红细胞计数:男性4.5-5.5×1012/L,女性4.0-5.0×1012/L; •白细胞计数:4.0-10.0×10^9/L; •血小板计数:150-400×10^9/L; •血红蛋白浓度: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考范围可能会因实验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血液成分异常与疾病 血液成分的异常常常与疾病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异常情况及其与疾病的关联: •贫血: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血液疾病;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可能表示感染、炎症、白血病等问题;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蛋白异常:可能与肝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疾病等有关。 对于异常情况,医生通常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 血液成分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各自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了解血液成分的正常范围和异常情况,有助于预防和诊断相关疾病。通过本文中的总结图表,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血液成分的组成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Carr, J. H., & Rodak, B. F. (2009). Clinical hematology atlas.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 Rodak, B. F., Keohane, E. M., & Rodak, L. L. (2015). Hematology: clinic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血液的多种成分,一袋血可救多个人

血液的多种成分,一袋血可救多个人世界上所有人 无论肤色、种族和信仰如何 其生命动力都流淌在他们的 动脉和静脉之中的一种红色液体 ——血液 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 构成了人体高度发达的防御和运输系统 赋予并保卫着我们的生命 人体血液是由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每一种成分都有其特殊的功能 临床输血病人 由于疾病种类不同 输血目的也不完全相同 01全血 医学上将人体内的血液 采集到专用的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 称为全血 即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 在外科手术中 患者失血量大于全身容量的30%

就会用到全血啦 出现紧急情况也会用到 但出于疗效和风险的考量 全血目前已很少直接用于临床 而只用于成分血的制备 02血浆 血液的液体成分 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 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同时提供细胞生长的必须营养物质 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会根据临床不同的需要将血浆制备为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 以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并进行储存 有凝血和抗休克的功能 产妇大出血找血浆准没错的 拿手的技巧是扩充血容量 对治疗烧伤也有一套 03血小板 血小板 是一种从巨核细胞上脱落的细胞质小块聚拢凝血因子的就是血小板

某些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的 异常、药物、中毒等多种原因 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凝血功能异常 这时就需要输注机采或手工浓缩血小板来改善病情 强大的止血功能对癌症患者也很受用哦还可以加快血管愈合、促进血液循环04红细胞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 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它是脊椎动物体内运送氧气 和二氧化碳的最主要的媒介 新陈代谢的各类物质就是由红细胞输送缓冲血液酸碱度是它的拿手技能 根据患者的需要 我们将红细胞制备为 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等血液成分 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 以上是血液的分身伙伴们的强大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