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

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歎服。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相依為命的生母在上海逝世,這給了李叔同很大的打擊。

李叔同痛下決心,決定東渡日本留學。在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美術學校,作為第一批藝術專業留學生,李叔同在度過了6年的留學生活。

李叔同後來創造了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他最早把西洋繪畫引入國內,最早用五線譜進行音樂教學,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話劇社。1907年2月為賑濟國

內徐淮水災,李叔同和話劇社的同學們,打算舉行一次義演,經過商議,決定上演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劇目《茶花女》。而李叔同則擔當《茶花女》中的女主角,最後這場話劇在日本引起了轟動。

因緣際會,李叔同應邀來到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做起了音樂和美術課老師,李叔同一改西裝革履的留學生打扮,穿起長袍馬褂布鞋,嚴肅而樸素,完全像一位教育家了。

李叔同的性格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夏丐尊因為學生宿舍遭到失竊事件,問他怎麼辦的時候,他勸他用自殺的方法來感化學生,應該講是非常極端的,當然夏丐尊是沒有這樣去做。在上課的時候,他會非常鄭重其事地向學生鞠躬,學生犯了過錯的時候,他會讓他們留下來,就是用非常低三下四的聲音對學生說,今後痰不要吐在地上。然後講完以後,他還要再向這個學生再鞠一躬,你現在可以走了。那麼他的教育方法是這種方法,完全是感化的。他做教師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薩的有「後光」。

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學校的藝術教育氣氛十分濃厚,他開創了中國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先河。

教師李叔同以其人格魅力、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蘊,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和美術的

優秀人才,從中華民國初年到民國二十年間,南中國音樂界人物,幾乎都是李叔同的薪傳,不是他的學生,便是他學生的學生。

1918年農曆7月13日這天,李叔同最後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門

的林蔭路上,從這裡離開,結束了世俗生活,遁入佛門,法名演音,法號弘一。李先生的突然出家,在學校裡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李叔同沒有正面解釋過自己出家的原因,無論是在叔同舊日的摯交好友,還是他的日籍夫人看來,這個轉變都有點「不可捉摸」。眾說紛紜中,豐子愷的解釋較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還必須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弘一最終以苦行僧終其一生。他將失傳700餘年佛教中戒律最嚴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

20世紀的中國佛教界,有四位大師的名字同放光輝,他們是虛云、弘一、太虛、印光,弘一大師最終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師。李叔同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面又很像個大面,所有這一切都源自於他性格上的一大特點,「認真」的緣故。

1942年10月13日,他寫下這副字成為絕筆,「悲欣交集」四個字。這樣隨意地寫在一張用過的紙上,小巧拙朴,毫無雕飾。「悲欣交集」的旁邊寫了三個略小的字,「見觀經」。

三天後,弘一大師沐浴更衣完畢,在唸佛聲中保持吉祥臥姿,安詳圓寂,留下舍利子500多粒。弘一大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被趙朴初先生評價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诗词选》弘一(李叔同)2009-05-12 14:57弘一法师(李叔同) (1880-1942)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五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李叔同七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九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二十文章惊海内”,当其长成青年,便已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有了广博的知识和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诗词选·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早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 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 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1880~1942) 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名文涛,别号广候、漱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墨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文涛5岁失父。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1914年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首次使用人体。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文涛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7年(1918年)8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 李叔同(1880-1942) 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名文涛,别号广候、漱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自1918年7月出家后,李叔同即以法号“弘一”行世。他发愿弘扬律学。在佛教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弘一身体力行,持戒甚严,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过午不食;衣无过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布丁,皆亲手自补。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运用示例 题目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惟愿此心无怨尤 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 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弘一大师李叔同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文:谢和琛 我我我不是结吧2012-06-27 09:19:52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 传奇的身世 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他五岁时。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十六七岁始学习诗词及篆刻,最爱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之诗。李叔同从幼年即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饱读经史子集和其他杂学,与当时天津士林学者多有接触,学有根底。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即以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等较深的造诣博得“才子”之称。 1900年,李叔同20岁,风华正茂,年少有礼。李家为天津当地富贾大户,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李叔同也浸染了一身清末世家子弟的生活作风。他闲时养鸟品茗、刻石治印,出入梨园、广交名角,不时还游走于青楼瓦舍,吟风弄月,他是当时天津社会备受瞩目的风流公子之一。这一切,直到他18岁那年,一场社会的改良运动,深深的打动了他年轻的心。 留学日本第一人 1898年的康梁维新变法,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士大夫中开明人士睁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思想给李叔同以极大的震动,他自刻一印以明志,日“南海康君是吾师”,表明自己对民族富强,变法革新的向往。而变法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使李叔同认识到千疮百孔的中国要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 他奉母命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先生,接触到了西洋的思想和文艺。1902年,李叔同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组织“沪学会”,提倡和演出学生剧,探讨新文化、新伦理、新道德。立志要以文艺唤醒国人的李叔同于1905年毅然东渡扶桑,自费留学日本,进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李叔同也由此成为中国留学生中留学日本的第一人。 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他剪去长辫,改为中分式短发,脱下长袍马褂,

弘一大师李叔同_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 谢和琛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 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 叔同的代表作。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 传奇的身世 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他五岁时。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十六七岁始学习诗词及篆刻,最爱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之诗。李叔同从幼年即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饱读经史子集和其他杂学,与当时天津士林学者多有接触,学有根底。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即以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等较深的造诣博得“才子”之称。 1900年,李叔同20岁,风华正茂,年少有礼。李家为天津当地富贾大户,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李叔同也浸染了一身清末世家子弟的生活作风。他闲时养鸟品茗、刻石治印,出入梨园、广交名角,不时还游走于青楼瓦舍,吟风弄月,他是当时天津社会备受瞩目的风流公子之一。这一切,直到他18岁那年,一场社会的改良运动,深深的打动了他年轻的心。 留学日本第一人 1898年的康梁维新变法,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士大夫中开明人士睁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思想给李叔同以极大的震动,他自刻一印以明志,日“南海康君是吾师”,表明自己对民族富强,变法革新的向往。而变法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使李叔同认识到千疮百孔的中国要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 他奉母命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先生,接触到了西洋的思想和文艺。1902年,李叔同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组织“沪学会”,提倡和演出学生剧,探讨新文化、新伦理、新道德。立志要以文艺唤醒国人的李叔同于1905年毅然东渡扶桑,自费留学日本,进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李叔同也由此成为中国留学生中留学日本的第一人。 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他剪去长辫,改为中分式短发,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本身就深有艺术造诣的他不仅勤奋好学,还刻苦严谨。他认为学一样就要像一样,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在学习钢琴时,因为手指距离短,他不惜动手术以助长,终成介绍钢琴进入中国的第一人。 1906年,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寄回国内发行,他成为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日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开中国现代戏剧之先河。1907年,中国两淮流域发生水灾,为赈济灾民,李叔同组织春柳社成员在东京排演了话剧《茶花女遗事》(小仲马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 无限的思索和追仰。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除去童年时期(据说,李叔同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李叔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在日本留学时,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趋务实,一扫过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取向。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

史上最具才情的传奇高僧: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历数中国近代佛门高僧,在俗时能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才情名满天下,皈依佛门后潜心修道、弘法倡佛,饶有功德者当首推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俗姓李,名文涛,字叔同。一八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生于天津。大师乃世家子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后又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一九零五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上野

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同时还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及作曲理论。一九一八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三十九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取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天资聪颖且学贯中西,这给他多姿多彩的人生、在俗及出家后做出的斐然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自幼似乎就与佛有缘,十五岁时即能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诗句,很有堪破红尘的意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才子胸中那颗滚烫的拳拳报国之心也曾狂跳。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发,逾年清帝被迫宣告退位,结束了清朝政府的统治。民国肇始,群情高涨,百废待兴。李叔同豪情万丈,填下了一首足以言志的《满江红》: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一九一二年,李叔同加入了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并与社友姚雨平、叶楚伧、柳亚子等创办了《太平洋》报。在该报任主笔期间,李叔同充分发挥了他的书法、绘画、诗文等艺术才能。同时他与许多文艺界人士广泛交游,这其中就有富有传奇色彩的陈师曾、苏曼殊两位。此后,李叔同应邀到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 出生在北方的李叔同,来到风景秀丽甲天下的江南水乡,清雅毓秀的西湖山水更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使他的才情得到了升华。 在杭州浙师任教的六年里,他醉心艺术教育,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为师者,解惑授业也!这方面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极为出色。同时,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水平极高的诗词、歌曲。如歌曲《春游》: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 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歎服。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相依為命的生母在上海逝世,這給了李叔同很大的打擊。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病中,弘一法师曾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几天后,他写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辈起移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母亲姓王,是李筱楼的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 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6 岁时,李叔同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受到严格的教育。李叔同幼时接受传统教育,熟习四书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18 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

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李叔同家用。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当时,李叔同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维新变法后,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他与沪上名流交往,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创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并粉墨登场,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还师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李叔同与同时期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人创办了“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前言 李叔同,字宝臣,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注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当时深受欢迎,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引领作用。本文将探讨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第一部分:注重教育实践 李叔同极为注重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尤其关注师生关系。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他认为,要想改进教育,必须从教育实践中寻找答案,实事求是地把握教育本质和规律。他具体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如改进教学方法、推广勤工俭学、增强学生课外活动的积极性等。在他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曾先后设立了“教育委员会”、“教育总局”和“教育府”,各种教育改革方案得以逐步实施。 第二部分:强调人文精神 在李叔同看来,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精神。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人道主义、道德修养、情感语言等方面。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他强调教师的文化修养和稳定性,认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要具备各种成熟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教育,手中有教学。 他还提出,教育应该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样的全面培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以后面对挑战、取得成功。 第三部分:倡导民主教育 李叔同的教育思想中,还强调民主教育。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和创造。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拥有自主管理权的组织,使学校行政管理与民主理念相辅相成,真正走向民主。 同时,他还提倡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制度,避免一味追求“小考大考”,鼓励学生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和发展。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与曾孝谷、欧阳予倩创办春柳剧社。1910年回国。1918年8月19日,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争以得大师一字为无上荣耀。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其教。他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五六年间,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今天共收录45首,一起与大家共享。 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全套6册弘一法师书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37 京东购买 一、《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 二《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莾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更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

弘一大师传

弘一大师传 弘一大師傳 陳慧劍著 作者簡介:居士一九二五年生於大陸江蘇,一九四八年皈依佛門,專精佛學與歷代高僧研究,於一九九四年創辦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一生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及《弘一大師傳》、《當代佛門人物》等二十餘部著作;曾獲國家克難英雄獎、中山傳記文學獎等。 一、降生 一八八?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富裕銀行家庭。父親李筱樓,清同治進士,曾官吏部,後改營鹽業,家道頗豐,研究禪宗,設義塾,創濟社,樂善好施。妻妾多人,第五姨太太王氏,為李叔同生母。李叔同有異母兄弟三人,長兄早夭,次兄文熙:又名桐岡:,懸壺濟世,為天津有名中醫,掌管家中事業。叔同排行老三,,學名文濤,名號眾多。 二、父死 父篤信佛教,五歲,父卒,看見父親走得輕鬆自然,看見學法老和尚莊嚴聖潔的法相升起崇敬之思。 三、出岫 1由兄長啟蒙五年,又接受五年經院教育,可說是受到紮實的儒學教育。聰明伶俐敏感。十六、七歲時曾從名士趙幼梅學填詞,從唐育厚學書法,篆字尤為專精。 2母親地位低落,使他備感壓力,心靈極為苦悶。 3不喜兄長道貌岸然說一套做一套。 四、南遷

1如一朵出岫的雲,帶著曼妙與山林野性的氣息。金石書襪詩詞歌賦吹拉談唱樣樣會,尤其他的字更具特色。 2遺傳與庶子的形勢加速他精神領域上的豐收。 3十八歲從母命娶俞氏,第二年戊戌政變,奉母遷居上海。加入由袁希濂、許幻園等組戎的「城南文社」,初試啼聲,展現寫作才華。 4很有愛國意識。 五、本色 1沉醉在上海的文化沙龍與十里洋場。結識藝妓朱慧百、李頻香、楊翠喜、謝秋雪、金哇兒等人 2二十二歲,入蔡元培主持之「南洋公學」,名字改為李戎蹊,瘦桐為別號。 六親情 母鬱積而死。他看穿世上一部分的情愛。 七上野(一) 1單身入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改名李哀 2愛上鋼琴、戲劇、結識誠子。P81 七上野(二) 與誠子譜出戀情。 八上野(三) 1籌辦春柳社,演過茶花女、黑奴籲天錄、孤星淚。非常入迷。也帶動中國戲劇的興起。 2不茍言笑表情嚴肅。既浪漫又寡情。P102 3不喜他人干擾既定行事。:歐陽予倩:。人這東西,任他自生自滅,準不戎材料,要戎材料,除了折磨別無他法。 4不來不去不生不死便了脫生死。 5緣合則聚緣盡則散。人類的一言一行一念,都包含著無數層造作的羅網,最後束縛自己。10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