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17篇)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17篇)

《放风筝》第二课时篇1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也许昨天放学时,我就有言在先,如果明天早晨第一节咱们把课文学完,从下午第二节起就带着同学们到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所以,同学们回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预习,就连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已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但为了调动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一上课,我依然这样讲到:外出放风筝的时间长短,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这节课,我就开同学们的表现了。

二、激情引趣,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韩旭:这篇课文写了“我们去放风筝”“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风筝飞上天以后的情况”。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用笔在书上标出哪是“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李传睿认为是文章的第一段,张复臻认为是文章的第二段,李成坤认为是文章的一、二段。)李传睿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张复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包括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按照同样的办法,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时、之后包括的部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说明原因。

李泽齐:“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仿佛在宇宙中飞行……”。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好,用了比喻,好像把这些风筝都写“活”了似的,跟真的一样。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也觉得作者好像把这些动物风筝都写“活”了似的,但你读出逼真的语气了没有?(摇头)。请你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看脑子里是否有这些动物的形象。(重读)

师:这次你读得不错,同学们肯定也感到那些“小动物”就好像在眼前浮动。谁再来读读这段,比她读得更好?(夏婷婷读),这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请同学们学着她俩的口气,自己练读一下这段。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专心,有感情。谁再来说说自己认为好的地方?

金起明:“这时候,有一架飞机从西边飞过来。……‘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啊!’”,这里既写出了大“蜻蜓”飞得高,也写出了大“蜻蜓”的漂亮,还写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师:我高兴的心情从哪儿看出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韩旭:我觉得既然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为什么这里只简要介绍了四种,应该再多写几种。

师:你提得问题非常好!谁来给他解答这个问题?

冯健哲、王子旭异口同声:这篇课文主要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写那么多别人的风筝干吗?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读完后,画出文章描写景物和体育场非常热闹的词语,同桌讨论一下:文章写这两部分与他们放风筝有没有联系?(有联系,但说不出原因)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思考一下“阳光明媚”是什么意思?

李泽齐、毕凯鹏、李文青:阳光充足、阳光柔和、阳光灿烂。

师:你们三个说得都对,其中“阳光灿烂”最好。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说一段话,看看能表达我怎样的心情?

“元旦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教室里依然挂着满身灰尘的拉花,贴着被撕得七零八落的窗花。黑板上白一块,黑一块,上面残缺不全的汉字好像喝了酒的醉汉,东倒西歪,无精打采。看到这一切,我真想立刻冲出教室,不愿再多呆一会儿。”

生(七嘴八舌):讨厌、烦、厌恶等。

师:也就是说,写景是为写事服务的,是用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请同学们想想文章写体育场的热闹景象有用吗?(说明他们兄弟俩更高兴)。非常好!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注意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生没有再发言者)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具体的原因(亲身经历,观察仔细)。

三、巩固所学,拓展延伸

1、练说“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2、抄写描写天空中各种风筝的句子(先抄完者传阅搜集材料)。《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2

严丽菊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 ),有( ),有( )…就是没有( )。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好像( )。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 ),仿佛( )……

(2)独立背诵。

(3)集体背诵。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语:

“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舒畅、满足、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3

活动内容:放风筝

活动目标:

1、欣赏《放风筝》,感受散文优美的语言。

2、了解风筝的各种造型。

活动准备

课件《放风筝》。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欣赏风筝图片。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

2、教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你放过风筝吗?什么时候放风筝呢?

3、教师小结:春天来啦,许多小朋友都喜欢放风筝,风筝很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欣赏散文《

放风筝》。

二、欣赏散文

1、教师播放课件【散文欣赏】。幼儿完整欣赏散文。

2、理解散文。教师引导幼儿仿读和初步理解“五彩缤纷”“飘荡”。

讨论:孩子是怎么放风筝的?孩子们放了哪些风筝?风筝在春风中是怎么样的呢?

3、教师播放课件【散文欣赏】。幼儿跟着课件朗读散文。

三、了解风筝

1、教师:散文里说了这么多样子的风筝,你还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

2、了解风筝是对称的。教师播放课件【风筝的外形】。

教师:小朋友有没有观察到风筝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呢?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4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2、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2、明确要求。

3、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5、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6、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1、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2、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4、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5

《放风筝》是小班的一个童话欣赏活动,作品的语言简洁易懂,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声词,更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因此,本人觉得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和理解。作品描绘的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日常生活中放风筝的游戏,非常巧妙的将小白云想象成风筝,既符合幼儿的思维的特点,富有童趣,又使故事内容具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小猫在放一只金鱼放在风筝,小狗放狗骨头,小猴子放桃子风筝。活动设计的第1环节,我以提问的方式与幼儿交流春天里玩的游戏,自然的将“放风筝“引入活动,引发幼儿对“放风筝”经验的联想。可是由于孩子们的思维过于活跃,他们的小脑袋里总是想着过于奇怪的答案,我为了知道它们那“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总是会花一些时间去讨论。

第2环节,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通过“找一找”(找出小动物

的风筝)这个过程让幼儿对整个活动产生兴趣。在帮小动物找风筝的时候,孩子们开心极了,都能说出找到风筝的原因,可是由于原因比较零碎,我都要做出适当的总结。因而在这环节的时间过于浪费,导致我下面的环节有些来不及,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第3环节,引导幼儿边看画面边欣赏我讲故事,同时让幼儿通过动作参与,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接下来,我运用留空让幼儿填充的方式,引导幼儿较完整的讲述故事。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远及近观察图上的景物。

2、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3、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连贯地组织语言。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去放一次风筝,感受一下放的动作和心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昨天,我们也去放了风筝,你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四、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五、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六、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四、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例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2004-01-26]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7

2003年2月20日星期四晴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也许昨天放学时,我就有言在先,如果明天早晨第一节咱们把课文学完,从下午第二节起就带着同学们到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所以,同学们回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预习,就连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已把课文

读得滚瓜烂熟。但为了调动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一上课,我依然这样讲到:外出放风筝的时间长短,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这节课,我就开同学们的表现了。

二、激情引趣,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韩旭:这篇课文写了“我们去放风筝”“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风筝飞上天以后的情况”。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用笔在书上标出哪是“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李传睿认为是文章的第一段,张复臻认为是文章的第二段,李成坤认为是文章的一、二段。)李传睿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张复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包括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按照同样的办法,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时、之后包括的部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说明原因。

李泽齐:“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仿佛在宇宙中飞行……”。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好,用了比喻,好像把这些风筝都写“活”了似的,跟真的一样。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也觉得作者好像把这些动物风筝都写“活”了似的,但你读出逼真的语气了没有?(摇头)。请你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看脑子里是否有这些动物的形象。(重读)

师:这次你读得不错,同学们肯定也感到那些“小动物”就好像在眼前浮动。谁再来读读这段,比她读得更好?(夏婷婷读),这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请同学们学着她俩的口气,自己练读一下这段。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专心,有感情。谁再来说说自己认为好的地方?

金起明:“这时候,有一架飞机从西边飞过来。……‘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啊!’”,这里既写出了大“蜻蜓”飞得高,也写出了大“蜻蜓”的漂亮,还写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师:我高兴的心情从哪儿看出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韩旭:我觉得既然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为什么这里只简要介绍了四种,应该再多写几种。

师:你提得问题非常好!谁来给他解答这个问题?

冯健哲、王子旭异口同声:这篇课文主要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写那么多别人的风筝干吗?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读完后,画出文章描写景物和体育场非常热闹的词语,同桌讨论一下:文章写这两部分与他们放风筝有没有联系?(有联系,但说不出原因)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思考一下“阳光明媚”是什么意思?

李泽齐、毕凯鹏、李文青:阳光充足、阳光柔和、阳光灿烂。

师:你们三个说得都对,其中“阳光灿烂”最好。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说一段话,看看能表达我怎样的心情?

“元旦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教室里依然挂着满身灰尘的拉花,贴着被撕得七零八落的窗花。黑板上白一块,黑一块,上面残缺不全的汉字好像喝了酒的醉汉,东倒西歪,无精打采。看到这一切,我真想立刻冲出教室,不愿再多呆一会儿。”

生(七嘴八舌):讨厌、烦、厌恶等。

师:也就是说,写景是为写事服务的,是用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请同学们想想文章写体育场的热闹景象有用吗?(说明他们兄弟俩更高兴)。非常好!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注意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生没有再发言者)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具体的原因(亲身经历,观察仔细)。

三、巩固所学,拓展延伸

1、练说“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2、抄写描写天空中各种风筝的句子(先抄完者传阅搜集材料)。《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8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观察事物的情趣

能力目标: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近及远观察图上的景物,能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把放筝的情景写下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课前准备:录音、投影

五、教学设想:

课前先组织学生做风筝或带学生进行放风筝的活动。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前两天组织的放风筝比赛吗?一只只风筝在空中飞舞,大家玩得可开心了!看,这就是我们比赛场上的一角(放投影),今天我们要求来写一写《放风筝》。

1、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从远处到近处的顺序观察图上的景物。

2、自学课文,明确目标。

二、观察图画,指导习作。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本次习作主要要求是什么?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把放风筝的情景写下来)

②作文的常规要求是什么?(注意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意思连贯,不写错别字)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本次习作要求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远处到近处)

三、练习说话

1、各自试说。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说。

3、师生点评。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有条理,具体地写下来,并交流评议。

教学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突出重点。

教学过程:

1、自由说。

2、指名说(依据过渡句)。

3、各自试作,教师巡回指导(可用上课文中提供的词语)。

4、反馈讲评。◆[2003-3-20]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9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理想的风中阅读以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理想的风筝

⑴春天又到了。

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⑶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⑷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

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⑸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⑹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⑺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然而,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

⑼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⑽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

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⑾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而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⑿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⒀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这时候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被断腿钉到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他不至于如此,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⒁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1.给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1)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 )

(2)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 )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3.仿照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续写两个句子.

4.怎样理解第⒀段中的画线句子?(不超过50字)

5.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6.文章写的是我的老师,但标题却是”理想的风筝”,为什么要以”理想的风筝”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简要谈看法.

7.文章⑽⑾段集中笔力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请与《风筝》中⑶⑷段作比较,说一说两文所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zhu chēn

2.本文回忆了身残志坚的刘老师的故事,赞扬了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3.森林里,一棵棵大树在同清风唱和;草地上,一只只蝴蝶在同花儿逗乐.

4.它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要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5.答:(1)因为刘老师放风筝的姿势独特

(2) 刘老师虽然残疾了,但对生活充满激情

6.标题有两层含义

A: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理拨下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

B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

7.鲁文写出弟弟偷看风筝偷做风筝的高兴劲,暗写了儿童动手能力强,表现游戏是儿童发天性这一主题,暗含作者深深的自责;苏文写出刘老师身残志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现作者对老师高尚人格的钦佩.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10

这节课的体现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读文体

验、拓展实践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读音较难、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可以单独加以指导,但这并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对其巩固复习。这虽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却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点指导了“翱、翔、翼”。

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说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在课文结尾处,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并猜猜他是谁,在充分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学生的语言选择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5篇)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文章,由于经历和文学底蕴不同,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文章中疑难问题也较多。这样的文章对于第—次接触鲁迅先生文章,且不了解他的写作风格的初一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干采取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进行自学,要求大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为了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惟独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二、合作探索 1、教师(配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量这样两个问题。 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许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淡忘,“我”的沉重的心只得向来沉重下去。 ⑵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 ①亲情。 ②自我解剖。 ③封建教育。 ④ 科学思想。 ⑤宽恕别人。 ④ 儿童教育。 2、教师点拨: 点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且都环绕着这一主题选材。但文学作

品是一种形象性的语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强,就不只一个主题了,特别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虹楼梦》的主题就有多种解读,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读解出来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和作者当初写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分析文章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 3、探索问题。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 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 ⑶看到“远处有一;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⑷“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 ⑸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淡忘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⑹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看到的是真理,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⑺ 对于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⑻“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有什么意义? ⑼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什么含义? 三、归纳总结 《风筝》中包含着兄弟之间的亲情,也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时也批评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启示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种思维来解读的。其实这篇文章要探索的问题很多,它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语言也别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希翼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再深入探索。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之三。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篇一: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风筝》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

《风筝》教案优秀6篇

《风筝》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风筝》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风筝》大班教案篇一活动目标 1、资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欣赏风筝图案及色彩的民间特色美。 2、引导幼儿选用差别材料,运用简单明快的色彩、对称的方法制作风筝。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孩子们放风筝。 环境创设:安插斑斓的风筝。 风筝制作录像,各色颜料,纸张、剪刀、双面胶、竹棍、线等制作材料。 活动流程 谈话引入——欣赏风筝——讲解难点——制作风筝——放风筝。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引导语:小伴侣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好玩吗?谁来说一说,你放过什么风筝?今天杨老师给小伴侣也带来了风筝,一起来看! 二、欣赏录像,拓宽经验。 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一起来看!咱们山东潍坊的风筝可有名了,外国人都来买咱们的风筝呢! 小结:做风筝需要四个步骤呢,扎、糊、染、拴。 三、出示范例,讲解难点。 引导语:做大风筝太难了,咱们一起来看看小风筝是怎样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小风筝,带幼儿观察他们的结构、材料等。讨论: 1、各种各样的形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风筝上面斑斓的图案和色彩是怎样装饰的? 3、风筝的骨架怎样绑缚结识?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本身的想法,并及时必定。 四、制作风筝。 1、幼儿绑缚骨架,引导幼儿在绑缚过程中彼此合作完成骨架的制作。 2、幼儿制作风筝,教师及时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带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延伸: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本身制作的风筝装饰主题环境。 《风筝》教案篇二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对称的方法装饰风筝,体验作画的快乐。 2.激发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PPT美丽的风筝、风筝半成品、记号笔、油画棒。 三、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主题“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风筝)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风筝》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一、谜语导入,体会词语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出示谜语)谁来读一读。 生读谜语。 师:谁愿意猜一猜?(风筝)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猜出来是风筝的呢?(生汇报,师贴风筝图) 2.师:词语的用处可真大呀!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感受词语的魅力。(板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问问老师和同学。 2.读词语 (1)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读。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意思。 (3)做游戏:猜词语。 3.同学们对词语理解得这么好,老师猜课文一定读得也很棒。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我们得找几位同学来读呢?(8位)其他同学想:课文里主要

讲了什么事? (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第2段)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体会到的关于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请大家看“精心”这个词,想一想“精心做着”是怎样做的?(认真、专心) (2)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也精心地设计着一样东西,或是精心地做着一件事情呢? (3)谁来有感情地读读“精心”所在的句子。 (4)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精心地写好这个词。(师在黑板写) 师:刚才我们精心地写好了这个词,文中的我们精心地制作了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的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可以吗? 屏幕: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 师:假如让你做一只风筝,你想做一只什么样的风筝?怎样做? 屏幕:我()做一只()样的风筝,希望它()。 3.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说到的这些梦想就是小伙伴们心中的憧憬,(板书“憧憬”)我们把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叫做联想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理解憧憬这个词吗?(生汇报)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时光更是五彩缤纷的,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梦想读这个词,带着你的向往读这个词,带着你的憧憬读这个词,带着你所有的向往美美的朗读这句话。 引读: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是我们—接读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6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6篇)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__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思路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因此对于__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本课计划从封建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所以本课由一首风筝诗导入,检查旧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疑问,从众多疑问中选出本课研究的重点:此文是如何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感情的?然后从人事景物的角度进行解读,再进行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小结时要归纳出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未尾进行说话训练,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最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7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7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篇1 活动目标:1、了解、欣赏风筝,感受各种各样的风筝色彩与形态的美,运用多种形式来表现风筝的美。 2、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激发孩子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初步了解放飞风筝的科学原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体验相互合作的快乐,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子感情。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6、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活动重难点: 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形式来制作和装饰风筝。 通过尝试和调整,将自制的风筝放飞到春天的大自然。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塑料、环保袋、广告纸、颜料、细竹篾、风筝线等 2、知识储备:欣赏过古代和现代风筝,以及外国有代表性的风筝。 3、课件准备:风筝制作ppt、音乐《三月三》活动过程: 1、回忆欣赏过的风筝。 (1)“小朋友,你见过什么样的风筝?”幼儿回答。 (2)教师介绍中国的四大风筝产地是:北京、天津、潍坊、南通。 (3)欣赏20年潍坊国际风筝节的视频盛况。 教师小结:风筝有佷多种,它们造型不同,有人物的、动物的和几何图形的;材料不同,有木头做的、纸做的和布做的;图案漂亮,色彩亮丽。有平面的风筝,也有立体的风筝。 2、欣赏风筝的制作过程。

(1)孩子和家长一起看PPT,了解风筝的一般步骤。 教师概括:设计和装饰风筝的图案——扎骨架——提线。幼儿和家长自由选择,组成小组。如水粉组、布艺组、彩纸组 (2)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风筝的图案以及选用的材料。 (3)家长和孩子一起自制风筝,鼓励家长让孩子发挥想象力。 教师指导:鼓励孩子在图案装饰时,可以尝试图案的对称,注意颜色的搭配。 (4)教师提示家长和孩子在制作中,注意安全。 (5)相互欣赏自制的风筝,鼓励孩子相互点评3、放飞风筝,体验成功的喜悦。 (1)家长和孩子一起将风筝带到幼儿园的操场上,尝试放飞。 (2)能飞起来的家长交流经验。 (3)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飞不高或者飞不起来?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 1.材料太重。 2、提线时没有注意左右平衡 3、放飞时的方法不正确。 (4)小组成员进行风筝的调整。 (5)再次放飞风筝,体验成功的快乐。 4、将孩子制作的风筝展示在幼儿园的手工坊。活动反思: 放风筝是孩子们在春天里非常爱玩的一项运动或者说是游戏。它不仅能提供孩子亲近自然的好时机,也是亲子联系感情的好方法。我们在活动中曾有很多困惑,年级组的老师群策群力,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金点子。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篇2 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看录像,欣赏、观察风筝,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欲望,学习风筝的简单制作方 2、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二、活动准备: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17篇)

《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17篇) 《放风筝》第二课时篇1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也许昨天放学时,我就有言在先,如果明天早晨第一节咱们把课文学完,从下午第二节起就带着同学们到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所以,同学们回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预习,就连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已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但为了调动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一上课,我依然这样讲到:外出放风筝的时间长短,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这节课,我就开同学们的表现了。 二、激情引趣,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韩旭:这篇课文写了“我们去放风筝”“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风筝飞上天以后的情况”。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用笔在书上标出哪是“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李传睿认为是文章的第一段,张复臻认为是文章的第二段,李成坤认为是文章的一、二段。)李传睿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张复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包括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按照同样的办法,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时、之后包括的部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说明原因。 李泽齐:“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仿佛在宇宙中飞行……”。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好,用了比喻,好像把这些风筝都写“活”了似的,跟真的一样。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也觉得作者好像把这些动物风筝都写“活”了似的,但你读出逼真的语气了没有?(摇头)。请你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看脑子里是否有这些动物的形象。(重读) 师:这次你读得不错,同学们肯定也感到那些“小动物”就好像在眼前浮动。谁再来读读这段,比她读得更好?(夏婷婷读),这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请同学们学着她俩的口气,自己练读一下这段。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专心,有感情。谁再来说说自己认为好的地方? 金起明:“这时候,有一架飞机从西边飞过来。……‘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啊!’”,这里既写出了大“蜻蜓”飞得高,也写出了大“蜻蜓”的漂亮,还写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师:我高兴的心情从哪儿看出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韩旭:我觉得既然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为什么这里只简要介绍了四种,应该再多写几种。 师:你提得问题非常好!谁来给他解答这个问题? 冯健哲、王子旭异口同声:这篇课文主要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写那么多别人的风筝干吗? 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读完后,画出文章描写景物和体育场非常热闹的词语,同桌讨论一下:文章写这两部分与他们放风筝有没有联系?(有联系,但说不出原因)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思考一下“阳光明媚”是什么意思? 李泽齐、毕凯鹏、李文青:阳光充足、阳光柔和、阳光灿烂。 师:你们三个说得都对,其中“阳光灿烂”最好。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说一段话,看看能表达我怎样的心情? “元旦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教室里依然挂着满身灰尘的拉花,贴着被撕得七零八落的窗花。黑板上白一块,黑一块,上面残缺不全的汉字好像喝了酒的醉汉,东倒西歪,无精打采。看到这一切,我真想立刻冲出教室,不愿再多呆一会儿。” 生(七嘴八舌):讨厌、烦、厌恶等。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5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5篇)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__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 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识记字词 读一读:堕憔悴荡漾瑟缩什物 解释: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肃杀诀别 (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读与思 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__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引导 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上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风筝》教案优秀6篇

《风筝》教案优秀6篇 《风筝》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了解风筝的特征,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展幼儿的倾听及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放风筝,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实物风筝若干,多媒体课件《放风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都有那些好玩的活动?(幼儿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在春天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玩的东西,但是想请它出来必须要先猜一个谜语,猜对了,它才会出和小朋友一起玩,现在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好了,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呢?(教师出示风筝) 二、教学过程: 1、教师:小朋友刚才都太棒了,一下就猜出来是风筝。小朋友你们除了老师手里的风筝以外,还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呢?(请幼儿思考并举手回答,把自己见过的风筝尽量仔细地描述一下) 2、教师:老师这里也有许多的好看的风筝,小朋友想不想看?(观赏多媒体图片) 3、教师:刚才你们看到的风筝漂不漂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请小朋友告诉老师是什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说一说,最后老师揭晓答案演示一下) 4、教师:有个小朋友在春天和好伙伴一起和风筝玩,玩过以后他写了一篇

小散文,并且还制成了一个小动画,小朋友想不想一起来听赏一下?(播放图片)听过之后,小朋友有什么感想?这位小朋友和他的伙伴们都分别玩了哪几种风筝?它们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图片,按问题听赏) 5、画一画 请小朋友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风筝,画好后贴到展示栏中,请所有的小朋友们欣赏。 三、活动小结: 1、引导着小朋友们背诵《放风筝》这篇散文,感受语言的美丽,理解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2、欣赏自己和别人画的风筝,比比谁的最好,为什么? 活动延伸: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请小朋友们带上自己最喜欢的风筝,一起到户外放风筝,教师讲好怎样放,指导幼儿学放风筝,发展幼儿跑跳的能力。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教案认识风筝篇二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2、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3、通过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愿,促进家园同步教育。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放飞美丽的风筝。 活动的具体安排及注意事项如下: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7个生字,理解“翩翩起舞、威武、驾驶、双胞胎”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孩子们放风筝是表达自己的理想,懂得童年美好的理想,只有不断去追求才能实现。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孩子们的理想和愿望,明白童年美好的理想。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筝的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说读后的感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槐乡是怎样美丽?快读课文。 3、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生字:tóng chě _iàn zā 童扯线扎 (童年)(扯断)(毛线)(扎成) wǔ shào sháo tuō 武哨勺拖 (武术)(哨兵)(汤勺)(拖延) 词语: 威武:力量强大。 驾驶:操纵使车行使。 双胞胎:同一个胎里两个婴儿,两个人同一胎出生。 4、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哪些小朋友的风筝,找出描写他们风筝样子的句子,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含有“无边的大海和翻滚的波浪”“威武”“翩翩起舞”等词语的句子。说说自己还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象未来的水兵“我”、飞行员“强强”、昆虫学家“薇薇”、建筑大师“大喜”、音乐家“根子”会是什么样,他们会做些什么?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课件显示放风筝情景) 如读第三自然段描写“我”和“强强”风筝的样子的句子时,可让学生想象水兵在海上巡逻时和飞行员驾驶飞机在蓝天翱翔时的情景,读出“我”和强强长大誓死保卫祖国海空的决心和壮志。 朗读第四自然段描写根子扎风筝的样子的句子后,可让学生想象动听风铃还会引来什么?想象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五自然段简略地记叙了芳芳别具一格的风筝,可想象芳芳会想些什么?她想好了没有? 最后一自然段可结合“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句和全文在脑海中浮现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闭目想象空中的“风筝图”,体会空中的热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三、个性朗读(读出孩子们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 《风筝》一文是贾平凹先生写的,是一篇极富儿童气息,充满情趣的__。这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__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__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在教学预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同样的情一起飞,让孩子们读文入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体会,让孩子们感悟__的情感,学会把事写具体,把自己的情感变化通过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这种心情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也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那就请你读出小伙

幼儿园放风筝教学反思4篇

幼儿园放风筝教学反思4篇 幼儿园放风筝教学反思4篇 幼儿园放风筝教学反思1 本活动以出示实物风筝谈话导入,并提问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放风筝的吗?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激发孩子的兴趣。 第二环节结合教学挂图,完整讲述故事,由于语速过快、肢体语言不够丰富,导致孩子们对初步感知故事有困难,特别是当讲到小白云一会儿变成小绵羊,“咩咩咩”地叫着时,应该放慢步伐,以夸张而缓慢的动作带领孩子初步感知故事。 在创编这环节中,让孩子们尝试用“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变成……”创编一句话,首先我作示范“一会儿变成小狗,汪汪汪。”可是孩子们一直都说故事中的动物,只有王雪小朋友说出“一会儿变成小鸭,嘎嘎嘎。”无论我怎样的提示,孩子们还是说不出来,在这环节中,我应该设计互动角色表演,如,老师说:“小白云一会儿变成小猫。”孩子们就要学猫叫:“喵喵喵。”慢慢地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词语经验后,再采取换角色表演,孩子们说:“一会儿变成小青蛙。”老师学青蛙叫:“呱呱呱。”当孩子们熟练了,就分组进行,这样孩子们的兴趣会更高。 在活动结束环节应该设计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看看小白云一会儿会变成什么呢,而不是通过小结就简单结束活动。 幼儿园放风筝教学反思2 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是孩童的一种游戏。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放风筝比较熟悉,可对于风筝的制作方法却接触甚少。所以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设计。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同学们提前准备好家里的风筝,带到学校来,分组进行观赏和讨论。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了解风筝的样式和图案等特征。同时介绍风筝中到处可见的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福寿双全”“连年有余”等风筝图案形象寓意深刻,将情景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主体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引导学生民间

语文课风筝教学反思(精选17篇)

语文课风筝教学反思(精选17篇) 语文课风筝教学反思篇1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还不错。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 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大家也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把课上好。

《放风筝》教学设计5篇

《放风筝》教学设计5篇 《放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远及近观察图上的景物。 2、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3、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连贯地组织语言。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去放一次风筝,感受一下放的动作和心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昨天,我们也去放了风筝,你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四、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五、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六、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四、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例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课的目标是通过观察画面及想象,理解故事的内涵,能尝试创编部分故事情节;熟悉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和画面情境;让幼儿体验故事的趣味性,愿意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童话故事《放风筝》的语言比较简洁明快,多重复,富有韵律感,而且故事中运用的大大量的象声词,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和理解。童话故事《放风筝》描绘的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日常生活中放风筝的游戏,这个故事非常巧妙的将小白云想象成风筝,而且还是一只能够变化的风筝,既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富有童趣,又使故事内容具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兔子放着一只胡萝卜风筝,小猫放着一只小金鱼风筝,小猪没有风筝怎么办呢?于是幼儿在这一环节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幼儿的想象力很丰富,帮助小猪想象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风筝,而且还能说出为什么小猪会放这样的风筝。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创编新的故事内容,我通过提问:“小云朵除了能变这些东西外,还能变什么呢?”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这个一环节孩子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说出了很多的动物,如:“鸭子,小狗”。但是这一环节,教师在引导幼儿创编时,没

有向幼儿强调物体之间变化的关系,所以导致一些幼儿“盲目”的想象。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反思2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孩子气的语气,描述了在美丽的春夏之际,孩子们快乐防风筝的情景。诗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紧紧抓住风筝与蝴蝶、蜻蜓都能在空中飞舞的共同点,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景:孩子们同花儿都在放风筝。 课文很美,重在朗读。新《大纲》在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中作了这样的回答:“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水*的提高,并不是主要依赖掌握语文知识的多少,而是依赖多次的语言实践,和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语言实践越多,感性语言材料积累越丰富,语文水*提高得也就越快。这是已被大量教学实践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实验所证明的。课文第一小节就写“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我们蹦蹦跳跳,跳跳蹦蹦。”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孩子们的愉悦心情都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充分体现。轻声而且有节奏地诵读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非易事,因为并非就是简单地让学生一味读书(学生会读而生厌)。读书形式要根据儿童心理和课文特

风筝教案17篇

风筝教案17篇 ⒈同学们,你们有理想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⒉作家邓海南的童年的梦里,最让他留恋的是飞得最高的风筝。 ⒊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⒋你们想知道他为什么喜欢放风筝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⒈学生自学课文,要求: 一读: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读通课文。 二读:同位或四人小组检查自学情况。 可轮读、点生字读、并交流预习时遇到的疑难词语。重点: 读音:扯、扎、哨、勺、模、辫 字形:勺、薇、辫 三读:鼓励学生自由读,说说各段主要写了什么。 ⒉讨论交流,体验探究: ⒊四人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大段?并说说每段写了什么?板书: ⒋找一找,读一读 描写了哪些美丽的风筝。 ⒌说说读后的感受。 ⒍练习巩固:抄写生字新词

读课文中最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⒈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 ⒉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部分深化,读中寻解 ⒈学习课文3——5段 小朋友们做了哪些风筝?用笔勾划后在书的空白处画一画。 ⒉全班交流,师贴上各式各样的风筝。 ⒊喜欢哪个风筝就读描写这个风筝的句子。比一比谁读得好。 ⒋小朋友们的风筝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因为每个风筝代表每个人的理想,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所以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交流指导: 教师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时出示思考提纲: 这一段写了谁的风筝?寄托着风筝的主人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圈画) 2、交流 3、引读 按照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⒌从你们的朗读中知道了扎水兵帽的,长大想当海军,做飞机的想成为飞行员…….板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篇1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我给学生营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实地抓住了阅读这一环节。第一节课基本上用来朗读,既有听课文录音朗读,又有指名学生朗读,还有自由读、齐读、赛读等,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过多遍后,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体会。随着朗读的深入,体会就越深刻,而朗读就越有感情。 2.其次,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谈对课文的理解,我认真倾听,所以学生发言踊跃。文章丰富的蕴含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学生们发掘出来的,很好地实现了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3.再次,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理解,对文中表现的亲情的理解,对文中一些语意晦涩的句子的理解等,都是

《放风筝》的阅读答案(精选17篇)

《放风筝》的阅读答案(精选17篇) 《放风筝》的阅读答案篇1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理想的风中阅读以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理想的风筝 ⑴春天又到了。 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⑶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⑷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⑸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⑹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