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的步骤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的步骤


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要符合其规划和规范的要求,即
一、规划。⑴突出重点,推动全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塑造地区和学校个性,体现"深度"和"高度"。⑵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规范。其涵义是运用教育科研方法论开展教育科研,以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和水平。
教育科研的规范化按时间要求包括:
⑴前期研究规范化。①选题和陈述假设规范化;②制定研究方案、论证研究方案和填写申报、评审书规范化。
⑵中期研究规范化。 ③实施研究规范化;④整理和分析资料规范化。
⑶后期研究规范化。⑤解释结果(撰写研究报告)规范化。
为此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主要经历准备、实施、和结尾的三个阶段中要注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选择和确定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课题的申报和立项以及制定研究计划工作。
1. 选定课题
2. 查阅文献
3. 课题的初步论证设计(论证的目的是为了立项)
课题设计的概念
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研究人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就是教育研究者研究活动开展之前对自己研究活动的事先勾画与策划,即初步对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提出设想,其中包括:1.问题的提出;2.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确定3.预期的研究成果等。
4.制定研究计划
5.课题的申报与立项
申报的一般程序为:填写课题申请立项书,申请不同级别的课题(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县级课题),须向不同级别的科研管理部门索取课题立项申请书,按要求认真填写。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要签署明确意见,然后按时将课题立项申请书保送课题管理部门。凡只有申请人而无单位意见和公章,或以单位名义而无具体承担人的课题申请,科研管理部门将不批准立项。
☆☆☆这一阶段需要的主要材料为:课题论证设计、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申报文书、课题立项通知等文件
二、实施阶段
我们中小学教育科研一般以应用研究为主,其研究过程按两条路线进行,一是开展研究活动,二是收集研究资料。
研究活动主要包括:1.将研究计划细化,制定分阶段落实计划,将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一位研究人员;2.对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把握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3.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及时检查课题的研究进度,把握反

馈信息,调整研究内容;4.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分析研究进展,掌握研究进度,协调研究力量,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进行;5.做好经费设备的管理工作,合理安排研究经费,加强研究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包括:ⅰ积极开展资料收集;ⅱ认真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归类;ⅲ搞好资料分析。
☆☆☆这一阶段需要的主要材料是:ⅰ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如何将课题研究计划细化、明确每个研究阶段的任务、将研究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如何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使之把握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怎样加强管理,使课题研究全体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保证研究进行的规范性,做好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使课题研究的相应负责人员了解课题研究实施的进度、遇到的困难等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对研究课题作必要的调整;怎样做好课题研究经费的管理,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ⅱ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ⅲ研究资料。
三、结尾阶段
1.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收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
2. 得出结论
在这一阶段,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或者作出判断。
3. 撰写结题报告
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就成为科学研究报告。
教育科研课题结题须准备的档案资料
(一)课题立项文件性材料
《课题申请书》、《立项通知书》
☆☆☆完成课题的条件(在申请书中体现出来)
⒈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把握。⑴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⑵本课题与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⒉课题研究的清晰度。主要是课题界定、针对问题、研究目标、指导理论、操作方式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清晰度。
⒊研究人员的条件
⒋周围的环境条件
☆☆☆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情报资料汇编、现状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汇编;
2.实施阶段,研究的资料和内容汇编、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3.总结阶段,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及一些附带的研究成果
4.最终成果形式: a. 工作总结保告 b. 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必不可少)
1.课题实施方案
2.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计划
4.课题研究问卷设计
5.课题研究学习活动记录
(三)阶段性研究报告(包括前测、后测及分析、教案及分析,问卷调

查及分析、学生作品及分析)
(四)课题研究成果性材料(从两方面来写)
一是显性成果:
1.a. 综合性研究报告 b.研究工作报告 c.教育调查报告、d.教育实验报告、e先进教育经验总结、f.理论概括性的学术论文、g.其他一些形式
2.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具、图表、音像资料、学生作品等)说课材料、评课材料
3.有关课题研究教师和学生的获奖证书和学生考试成绩
4.调查报告、观察报告、个案分析等
二是隐形成果
教师教学理念、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等。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撰写要求
研究工作报告是课题从开题到结题,课题研究的客观记录、进程回顾和主要大事的汇总,他是研究工作是否按计划实施的具体体现。研究工作报告侧重体现“工作”
而研究报告和实验报告侧重体现“研究”或“实验”。其基本结构为:
(一) 课题简介
(二)课题相关内容 研究目的、指导思想(原则)、研究方法等,即方案中的部分内容。
(三)课题研究进程 工作报告的主体。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五)课题研究成果

二、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意义
1. 保证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 保证课题研究步骤有序化。
3. 有利于课题论证、评价与管理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1. 课题名称。要求:
a. 简明、贴切、清晰。
b. 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
2.课题界定。要求回答“研究什么是或做什么”的问题,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和重要要领的定义、涵义及来源。方案设计的许多内容将由此发出去。科学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和活动切题,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
3.研究背景与意义。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问题。能说明研究的动机即具体说明:
用以说明研究者选用的新的社会参照标准。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问题,可说明:
ⅰ研究原因。具体说明:
①时代背景。用以说明研究者选用的新的社会参照标准。
②针对问题。说明根据新的社会参照标准的要求,本课题试图解决的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总课题所列问题要包容子课题旨在解决的问题,防止各说各的互相矛盾。子课题要根据总课题所列的某些问题作具体说明。
旨在解决的问题要与研究目标、指

导理论、研究内容及操作变量等相呼应,前后照应,防止相互分离。
ⅱ研究的意义
①学生发展的需要。
②学校发展的需要。
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使这些新要求变为现实。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实现,不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影响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综合国力及其在21世纪的竞争力,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我国人才的质量。因此,新要求必须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素质,变为学校的管理。
ⅲ先进性。说明研究切合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ⅳ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等有关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3.的对象。可说明:
ⅰ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对象的代表性
ⅱ根据统计学要求推算研究对象的数量
ⅲ通过前测对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进行等化处理或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和对照对象。
对象可以是:自然班、学科组、活动组、学生个体、教师、家长等。
4.思路。可说明:
ⅰ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所做的猜测,即对课题中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标准的作用。研究必须围绕假设进行,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说明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
ⅱ指导理论。主要说明原理性理论。
要求:⑴少而精;⑵针对"问题";⑶能指导操作;⑷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以便教师理解和把握。可引经据典,也可自圆其说。防止搞成目录式,似贴标签。
ⅲ研究目标。独特的研究课题应有独特的研究目标。表述时要注意顾名思义、切题、个性化。作为应用性研究课题至少说二点:
⑴研究目标。也称中介目标、自变量。即解决问题的对策。常简述如何操作,包括途径、策略、方法和模式等。注意:①针对课题界定和"问题";②体现先进性。在收集和研究相关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③如总课题分解为子课题时,则要分别说明。
注:每个实验教师都应根据自己承担的子课题,从“问题”出

发,设计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用哪些方法,如何操作,来达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目标。
(2)发展目标。即变量。常简述由于实施上述操作,学生发展将如何。注意:①
针对课题界定和"问题";②理顺逻辑关系,如说直接目标1,由此导致目标达成2、3……;③与研究目标构成函数关系(假定其它因素作用为零的情况下)。
ⅳ自变量与无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说明:
⑴自变量的操纵与控制。①明确每一自变量的操作原因。②明确每一自变量的操作规范,将方法化为方式,并体现先进性。如说"模式",则按"模式"要素分别说明规范要求。③规范操作。
⑵无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ⅴ研究方法和设计逻辑。可说明:
(1)研究方法。说明每一研究方法用于什么。
(教例研究、问题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
如果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2)设计逻辑。说明如何取样,绩效如何反映。
必须根据实验研究的目标,来确定实验研究资料的收集方向,种类和数量。
在收集初始性资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由于很多课题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或其它方法而不是实验法,所以不设对比班,因此,一般就不会收集对比班的有关资料。这时的初始资料应当主要是被试对象的有关初始资料,如有可能,也应当尽可能收集一些与被试相似的其他对象的初始资料,以便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时使用。
收集初始资料方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 、观察法、测试与考核法、相关资料检索法。
ⅵ预期研究成果。可说明:
⒈研究报告 ⒉其它论文 ⒊专著 ⒋音像资料 ⒌典型教案 ⒍教具学具(含课件)等
(附鉴定材料:①主件:研究报告;②附件:有关研究的支撑性材料;③研究工作总结)
ⅶ研究步骤及进度。
可说明如何实施目标管理;
规定时间、明确责任、计量成果等。
ⅷ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可说明:
⒈课题研究的类别。说明是独立课题,还是集体课题。如果集体课题,则要说明如何分工协作。
⒉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说明是集体研究式、总分协作式还是纵向分层式研究形式。
⒊相关

人员的分工及职责等。
ⅸ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可说明:⒈人员保证 ⒉策略保证 ⒊经费和物质保证 ⒋机制保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