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方法

(推荐)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方法
(推荐)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方法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社会科学方面的,或者既包括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范畴的。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会有多种多样,不能机械地认为,一个课题中只能用一种方法。也许;在课题中某个问题上你用这一方法,而在解决课题中另一个问题时,你采用其他的方法。总之,在研究的过程中你要选择适合自己课题的研究方法,才能进行实质性的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立了许许多多的研究方法。如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预测研究法、溯因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即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

所谓观察研究指的是人们通过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某现象的研究方法。它可以便你与观察对象直接联系,可以带上你的感性认知和感情色彩,多次重复地进行详细观察,达到收集资料的可靠性。这是一种非常简便易行而可靠地获得资料的一种常用方法如,美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等书的写作时,都采用了观察法而获得了可靠的资料。现在西方一些社会学家为了搜集社会底层和黑社会的情况,往往采用观察法,深入到一些小社会中,参与该群体的社会生活,取得信任,以便了解其中的真实的内幕,收集到第一手可靠的资料。

观察研究法

所谓观察研究指的是人们通过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某现象的研究方法。它可以便你与观察对象直接联系,可以带上你的感性认知和感情色彩,多次重复地进行详细观察,达到收集资料的可靠性。这是一种非常简便易行而可靠地获得资料的一种常用方法如,美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等书的写作时,都采用了观察法而获得了可靠的资料。现在西方一些社会学家为了搜集社会底层和黑社会的情况,往往采用观察法,深入到一些小社会中,参与该群体的社会生活,取得信任,以便了解其中的真实的内幕,收集到第一手可靠的资料。

实验研究法

一提起实验研究法,人们总把它想成是有关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实际上,实验研究法最初确是用于自然科学上。最古老的实验,就是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揭开王冠之迷"的实验。但近代以来,实验研究法也逐渐被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上。

所谓实验研究法,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有计划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的方法。为了进一步阐明实验研究法的真正,我们需要搞清假设、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1.什么是假设

你研究的问题一旦明确被界定后,就应建立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观察事实和科学知识,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其实,研究假设也就是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因为你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后,会产生一些疑问,进而对这些疑问进行思考,你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关人员,然后提出假设,对你的疑问作一种临时性的回答;假设与定理或结论本没有很大区别,只不过假设是有待证实的定理或结论,定理或结论是已经证实的假设。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性质上的区别。

假设是刚开始研究问题时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假定性,但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一定的事实或理论根据,假设不是凭空的瞎想,它和神话、幻想、迷信有原则的区别。一个科学假设,必须能被实验所验证的.如当打开开关灯不亮时,可能有几种假设:①停电;②插座接触不良;②保险丝烧断了;④灯泡烧坏了。这些假设的每一种都是可以直接检验的。

假设的形成要靠科学知识。在科学发展中,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出现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假设。这是由于假设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有限或不同,必然会得出不同的假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这对于你的研究假设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但有些知识你还需要去查阅一些资料或向教师、专家咨询才能得到,要知道在查阅资料和请教有关人员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扩大知识面的很好的学习机会呢。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用实验验证某一假设。在实验过程中,常常需要涉及两个概念--常量和变量。

2.什么是常量?

在某一数学或自然科学问题讨论过程中(或在某些条件下)保持

不变的量就是常量。例如,圆周率3.14l59,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它们都是常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量是指研究课题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和条件。如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效果的研究中,年级水平就是一个常量,因为五年级这一特征对每一个个体都是相同的,它是研究课程中不变的条件。

3.什么是变量?

变量一般指研究者操纵、控制或观察的条件或特征。变量也称"变数"。在数学或自然科学问题的讨论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如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距离就是一个变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变量指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或条件的特征。如研究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

五年级学生成绩的影响中,每个学生的分数就是一个变量。

变量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名词是从数学引用过来的。在数学中,y=/(z)这一方程式中的2是自变量,y是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例如,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是随着溶液的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当溶液至酸性时,酚酞指示剂呈无色;当溶液呈碱性时,酚酞指示剂呈红色;因此溶液的酸碱性是自变量,而酚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因变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自变量常常是一个分类变量。例如,研究者要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必须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然后再测量比较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改变。在此例中,不同的教学法是自变量,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因变量。这里,自量是居于因的地位,因变量是居于果的地位。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甲、乙两名学生所进行的工作。

甲、乙两名学生为了回"枫树的叶子为什么在秋会变色?"这个问题而分别进行了下列工作。

分析季节变化会使枫树的外环境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结论是:温度、日照时间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天温度最高,冬天温度最低;夏天日照时间最长,冬天日照时间最短。

提出假设:

A:枫叶变色可能与温度有关。

B:枫叶变色可能与日照时间有关。

C:枫叶变色可能与温度和日照时间这两个因素都有关。

甲学生的工作:

全年观察枫叶的颜色变化,可以选定一棵树,也可以选定许多树。每天收集一片枫叶,然后记下当天的温度、白天时间的长短和枫叶的颜色。为了收集一套数据,他必须等一个全年。为了重复这一结果,他又必须等一个全年。

他的结论只能是:枫叶在秋天这个季节颜色转红,此时温度范围在10一14℃,日照时间平均为l0小时。

通过这种观察,他不能分清究竟是温度还是日照时间在起作用,或二者均在起作用。因为温度和日照时间这两个影响因素同时在发生变化。

如果能控制日照时间,而仅仅让温度变化;或控制温度,仅仅让日照时间变化,进而观察结果,那么,你就能断定究竟是温度影响了枫叶的颜色,还是日照时间影响了枫叶的颜色;或者温度和日照时间都对枫叶颜色有影响,还是二者均没有影响。

那么,如何来控制温度呢?这就是乙学生接下来进行的工作。

乙学生的工作:

设计将温度调节到秋天的温度。

把一棵小枫树种在一个花盆里并放入生长温室。尽管是夏天,室外温度很高,仍旧可以把生长温室调节到秋天的温度,白天约14℃,夜晚约3℃。

设计对比实验:

如果确实看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就能确定仅靠温度的变化便能

使叶子发生变化吗?毕竞实验室中的树和外界的树还是有差别的,实验中的枫树叶子的变红是不是因为它生长在小的花盆中所引起的呢?是不是因为自然光和温室中的光不一样而引起的呢?

这种不确定性表明必须设计一些更复杂些的实验,至少应该种两棵树。应该选择相似的树,且花盆的大小应该保持一致,把它们放置在相同的温室中,在同一时间浇水。然后,再做这样一个实验,一个保持在正常的夏季温度(22℃),而另一个的温度调节到秋天的温度(14℃)。

乙学生的工作与甲学生的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注重对影响因素的控制。他所有的实验设计都围绕着这样一个中心进行: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只让一个影响因素变化,从而确定是否是该影响因素在起作用。这种实验我们就把它称为"受控实验"。

乙学生的受控实验设计就是温室A和温室B的设计。

受控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正是因为有了受控实验,科学才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

受控实验的优点在于影响因素是可以被严格控制的,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改变条件,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这种控制使得实验可以重复进行、反复验证,从而保证了实验结果不是出于某种巧合而得。

表4-l及图4-1是乙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他记下了这2l天中,不同条件下每一棵树上绿叶的数量。

结论:低温不是颜色变化的唯一影响因素,因为在高温情况下,

树叶仍旧变色。

这个结论证明甲、乙两学生先前的假设是错误的,这时候必须重新建立新的假设。在科学上否定原先假设,建立新的假设是常有的事,因为许多有关自然界的猜想都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但这同时也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指出了进一步实验的方向。例如,如果两种树上的叶子都没有改变颜色的话,那就可能说明温度与树叶的颜色是无关的。或许枫叶变红与白天的时间长短有关,或许与降雨量有关,或许与风的强度有关……这种新的假设又引发了进一步的另一方

面的受控实验。经过研究,科学家现在知道,低温和白天时间的长短这两个因素同时影响着枫叶颜色的变化。除此以外,许多科学家认为,枫树本身的生物钟也影响着枫叶颜色的变化。但是生物钟是如何影响枫叶颜色的?是什么样的化学物质触发了生物钟的工作?至今人们还

无法给予解答。如果你把生物作为你今后的专业方向,或许你将再一次考虑这一问题。

观察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经常合在一起使用,有人称它们为科学研究法。首先是先进行观察,形成假设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文献研究法

长期以来,人类将自身总结的经验、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这就是文献。顾名思义,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当你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一开始总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的,这就是说,文献研究法对于一般的研究工作都是适用的,它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当然也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使你获得对事物及现象的正确认识。

1.研究文献资料,必须先占有文献资料.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一1820年),许多文人学者兴起了以研究古代文献为主要内容的考据热潮。这些学者用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事实的考核、例证的归纳,提供了新的可信的材料和结论。清代兴起的这种考据之学,后人称之为考据学派或乾嘉学派。由此可见,对历史文献进行科学研究,在我国是古已有之,而且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达到了相当规模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在这里,丝毫没有引导当代中学生致力于考据之学的意思,但是必须指出,要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尤其是经过了20世纪,世界整个科学水平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要研究文献资料,你首先必须占有文献资料。这是确定无疑的。那么,当代中学生在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在实施某一课题或项目研究时,又应该怎样去占有文献资料呢?下面只是提供一些比较原则的方法。(1)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阅读能力

你要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第一关首先要能读懂它。只有读懂它,才能理解它,进而发现它的特点或者不足。这就必须具备相当的语言文字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办到。如果你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我国的历史文献,那么,你对古代汉语就必须下一番功夫,以便扫除阅读古藉的障碍。如果你阅读研究中要收集参阅各种外国文献,那你对第一、第二外语必然要有所掌握。

(2)关于阅读方法

说到文献资料的阅读方法,关键的问题是决定于你选定的是什么研究课题,阅读应完全服从于完成研究课题的要求。一般来说,阅读范围应当围绕完成既定研究课题为目标。这当然并不与平时同学们的广泛阅读相悖。古人说"厚积薄发",就是说只有有了广泛而扎实的知识积累,才能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有可能发表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为了使中学生能比较有效地完成确定的研究课题,在如何阅读文献资料方面,有三种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种方法叫做"远粗近细"。当你围绕研究课题集中收集了许多文献资料以后,不妨先把手头掌握的文献资料,按照其出版年代的先后,略作排列。离课题研究主题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献资料,一般可用粗读或略读的方法阅读,只求知其大概,并视需要随时做好摘录或笔记。对于有关研究课题内容的近期文献资料,则应该尽可能较为详尽细致地阅读,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文摘卡片。对某些资料,可用剪报或复印的方法,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以备进一步作深入研究时便于查考。

第二种方法是"整理要目索引,制作文摘卡片"。为了便于对研究课题进一步作深入研究,同时也为撰写论文准备材料,在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的同时要做有心人,一是要整理要目索引。所谓要目索引,就是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内容,或按照原文题目(或观点)可自行概括组织文字,编成索引。所谓索引,就是要做到是什么问题,什么材料,什么观点,在什么文献资料上的哪一章节,甚至哪一部著作的第几页,都应做到一目了然,检索时伸手可得,毫不费力。

文摘卡片与要目索引相比较,文摘卡片更有其检索快捷方便的特点。当然,制作文摘卡片,平时一面阅读,一面思考,一面摘录,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相当多的,下面介绍一种通用的文摘卡片,见附样。

文摘卡片在文化用品商店有售。如果自行制作,讲卡片设置摘目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值得提醒的是,制作卡片应当以摘目齐全、

使用方便、检索快捷为目的。

第三是"发现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在广泛阅读或者按研究课题进行文献资料筛选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料形成的年代不同,作者的素养见解不同,往往可以发现对同一问题,各有各的理解,各有不尽相同的诠释,促使你对这一问题有所思考,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奥秘,提出自己的见解。

约2500年前,赵国有一个名叫公孙龙的哲学家,是当时有名的"辩者之徒"。他曾经提出一个有名的"名辩命题"叫做"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形"和"色"各不相干,因此"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读到这个中国哲学史上的有名论题,不知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你是支持公孙龙的观点,还是反对他的观点?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你能不能找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研究之后,形成一篇具有说服力的文章呢?

这个"白马非马"的思辩论题,公孙龙看到了"马"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差异,即发现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异。这一发现,对古代逻辑思想发展有一定贡献。但是,公孙龙过分夸大了这种差异,没有认识到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因而得出了违反客观事实的结论。

"白马非马"这个论辩实例,在历史上经过了许多学者的反复论证,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到了近代,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得到普及的时候,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诸多科学领域里,有许许多多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的命题,作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