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研材料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本章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部分,在复习时主要以应对选择题为主。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了解即可)

二、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对中国的影响)

1、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鸦片战争的爆发

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明年是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此知识点应注意)1842年8月,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之间的第一个条约--《望厦条约》,1844年10月签订了中法之间的第一个条约--《黄埔条约》。

(3)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

通过《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处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主要掌握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及阶级关系的变动)

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断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进程,是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传统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有两个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地主阶级的变化

第一、军工地主的兴起。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对外反侵略战争和内部的农民战争频繁,出现了大量因荣立战功而兴起的官僚地主。比如,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集团。

第二、城居地主大量出现。

在近代,由于近代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农民战争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

第三、地主兼营工商业者增多。

很多城居地主都在城市兼营工商业。当然,这些地主的收入仍以地租剥削为主,工商业只是兼营。

(2)农民阶级的变化

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社会仍然是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由于土地兼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了产业工人。

(3)产生了工人阶级

产生时间: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当中。

主要来源:中国工人阶级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特点:他们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4)产生了资产阶级

产生时间:中国资产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主要来源: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构成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即民族资产阶级。

特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由于经常受到外国资本主义

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同西方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本知识点比较重要,重点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应对选择题)

1、两对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阶级的构成比较简单,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和生产关系并存的局面,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非常复杂。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近代中华民族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本知识点要做到了解。重点掌握三元里抗英斗争,应对选择题)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抗英斗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侵略的第一面光辉旗臶。

(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拼死鏖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先后在落垡、廊坊、杨村、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两江总督裕谦、江南提督陈化成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

(2)中法战争中,冯子材在镇南关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3)甲午海战当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等北洋海军将士,英勇作战,给日舰以沉重打击。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主要掌握中国没有被瓜分的原因)

1、边疆危机

19世纪70至90年代,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

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2、瓜分危机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严重危机。三国干涉还辽是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三国干涉还辽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港湾,掠夺铁路修筑权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帝国主义最终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这是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该知识点很重要,重点掌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一般选择题,也可出分析题。2011年选择题)

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四、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固然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该知识点很重要)

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随之引起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急剧变化,给当时爱国的封建士大夫以极大地震动和刺激。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少数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寻找救国之道。

(1)林则徐及其代表作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了《四洲志》一书。

(2)魏源的代表作和主张

继林则徐之后,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书中还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早期的维新思想(该知识点很重要)

19 世纪70至90 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

(1)早起维新派代表人物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

(2)早起维新派的主张

他们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如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3、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甲午战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等人开始积极倡导救亡图存。

1895年,严复在中《救亡决论》一文,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898年4月,康有为在保国会的演说中也表达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创立兴中会时提指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斗争和探索,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重点章节是洋务运动,主要应对选择题和材料题。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了解)

太平天国是利用宗教作为发动农民的工具,这是这次农民起义的特点。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利用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群众。随后发动了金田起义。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1)《天朝田亩制度》(着重掌握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主要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①主要内容:

第一、规定了平均土地分配方案。

第二、规定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方案。

②评价

进步性:触及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局限性: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描绘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求使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永久化,显然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2)《资政新篇》(着重掌握评价)

《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后,提出的一个学习西方的方案。

评价

进步性: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的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4、天京事变(掌握影响)

概况:1856年9月,杨秀清借“天父下凡”,逼天王封其为“万岁”,引发内部厮杀。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

影响:天京事变,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它破坏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团结。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重点掌握)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客观原因:敌强我弱。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反动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兴办目的:剿内寇,御外侮,挽救清朝危机。(要注意恭亲王奕 、李鸿章

说的话,应对分析题,09版课本P46)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在19世纪60、70 年代,为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建设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上。到了70、80 年代,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并创办了新式教育。

(1)兴办近代军用企业;(2)兴办近代民用企业(要注意这些企业的性质);(3)建立新式海陆军(三支水师);(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重点掌握,详细结合课本看)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促进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3)洋务运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2、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2010年已出选择题)

(1)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2)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了解)

(1)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3)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

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2、维新派倡导变法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从1888年至1898年,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1895年的第二次上书——“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的正式开始。

(2)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康有为先后写了并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兴办学会:从1895年强学会成立开始,到 1898年,全国共有学会103个。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这些学会在联络同人、开通风气、启迪民智、制造舆论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5)开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兴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学报》等。

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重点掌握)

(1)内容

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意义

这场论战,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交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争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与旧学之争。通过这场争论,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

4、百日维新及其失败(简单了解)

(1)主要内容:

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

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撤消重叠闲散机构;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

(2)百日维新的失败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在中南海,重新“训政”。9月28日,斩杀谭嗣同等六人于菜市口。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全被取消。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重点掌握)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理论上讲,戊戌维新运动无疑比洋务运动先进得多。但其生命力却远远逊于洋务运动。其原因主要有:

(1)从客观上看,新旧力量对比悬殊,这是维新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统一专制思想统治的历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维新派力量弱小,既不掌握实权,又不掌握军队,更没有发动群众。

(2)从主观上看,是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维新派不敢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

维新派大多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受封建思想影响极深,他们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只是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进行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理论指导上,他们的思想理论还不能摆脱封建思

想的束缚。

其次,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维新派虽然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但是维新派认识不到中国的衰弱落后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他们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百日维新失败之后,康有为在香港会见了英国前海军大臣,要求英国帮助拯救光绪皇帝。甚至要求西方列强直接出兵。这显然是一种幻想。

再次,维新派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维新派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本章是上编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复习时要高度关注。2010年的分析题涉及到了本章的内容,2011年本章又出了多选题。所以,今年主要从选择题的角度来把握本章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臶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般性掌握)

辛亥革命并不是近年来学术界有人认为的是某些人头脑中“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偶然性的历史事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了解)

2、清末“新政”及其统治危机。(重点关注清末新政的相关措施)

清政府搞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但是清末新政的推行非但没有能够挽救清朝,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清朝统治危机。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由于清政府实行“新政”,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民族资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起来,这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到20世纪初,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队伍。这支队伍的骨干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此知识点比较重要,重点掌握各革命团体的口号、章炳麟等人的著作及主张)

1、兴中会的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表明孙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1903年前后,上海等地出现了一个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热潮,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2)建立早期革命团体

20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出现。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黄兴等人在长沙成立的华兴会,刘静庵等人在武昌成立的科学补习所,陶成章等人在上海成立的光复会等。

由于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规模小、成份复杂、缺乏联系以及统一行动和共同纲领,虽都曾组织过斗争但都失败了,说明它们已经不能适应革命的需要。

(3)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各革命团体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集会,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作为机关报。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成立以前的各革命团体,基本上没有脱离旧式会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此知识点比较重要,可以和第四章的新三民主义结合复习,应对分析题。)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政府,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因袭了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是同反封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就是“建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所主张建立的民国,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劳动群众是被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另外,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

民生主义:具体内容就是“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但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也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重点关注)

1、论战的舆论阵地:《民报》和《新民丛报》

2、论战的主要内容

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是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3、论战的意义

通过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站到了革命一边来,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好了舆论准备。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武昌起义(了解即可)

1、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率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战后,七十二具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史称“黄花岗起义”。该役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影响最大的一次。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粵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发了湖南、四川等四省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规模最大。

1911年9月7日,数万群众到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下令军队开枪,酿成“成都血案”。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四川保路同志军在四川掀起了武装起义。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爆发,革命形势一派大好,大大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仅一个多月,全国22省当中就有13个省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二、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知识点重点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临时约法》内容、性质,以应对选择题。)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于该政府定都南京,所以也叫南京临时政府。

政权的性质:这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在南京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中华民族国民一律平等。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

意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此知识点很重要)

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抹煞的。

1、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2、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3、辛亥革命还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

4、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的改进,改变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精神解放。

5、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该知识点比较重要,着重掌握孙中山等人为挽救共和所作的努力,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一个封建皇帝,但随之而起的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独裁统治,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所以,这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袁世凯篡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孙中山等挽救共和的努力

(1)二次革命

起因: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

经过: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起兵,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上海、安徽、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等地也相继举兵。

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2)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次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但是,护国运动仅仅是打倒了一个袁世凯,中国除了重新挂上一块“中华民国”的空招牌以外,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转移。中国仍然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护法运动

原因: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经过:为维护共和法统,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联合西南军阀举起了“护法”旗臶,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开始了护法战争。

结果:因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从客观上来讲,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当时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本条件。

(2)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④没有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革命军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辛亥革命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是中编当中很重要的一章内容,09、10,11连续三年均出过题。今年是建党90周年,本章还要继续关注。由于11年出过一个材料题,今年主要应该从选择题这个角度来复习。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个知识点重点记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阵地、口号及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陈独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具有创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6年底陈独秀就职北大,《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该杂志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倡导“文学革命”。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该知识点主要记住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臶的,是李大钊。

从1918年7月起,李大钊先后在《每周评论》和《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介绍。尤其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标志着李大钊已经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三、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一般掌握)

1、五四运动的发生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是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竟和战败国一样受到宰割,德国原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被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

五四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运动的中心、主力和斗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阶段是从1919年5月4日到6月4日,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斗争方式主要是学生罢课、游行、示威等。

第二阶段从l9l9年6月5日到6月28日起。在这一阶段,由于上海等地工人的广泛参与,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也由学生变为了工人,斗争方式除了学生罢课之外主要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结果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等人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未能出席巴黎和会签字的仪式。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个知识点比较重要)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此后发生的中国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了。主要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有的一些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本知识点主要记住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

其次,是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人物有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2、五四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等人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此时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本知识点主要记住早起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陈独秀、陈望道、李达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

组,推举陈独秀为书记。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任书记。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对北方党团组织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随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2、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

上海的《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劳动者》。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本知识点比较重要,但是09年出过多选、11年出过分析题,今年以复习选择题为主。)

1、中共一大的召开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

(1)一大代表

正式代表12人,列席代表1人,共产国际代表2人。(注意外国代表)

(2)主要内容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大会确立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它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第二、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和前途。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重点掌握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以及工农运动中的重大事件)

由于中共一大没能制定出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民主革命的纲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一个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这一纲领的制定,通过中共“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