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婉约细腻、感情真挚而著称。

在宋代词坛上,李清照的地位显赫,被誉为“词中之翘楚”。

她的词作影响了后世无数词人,被誉为“清秀才子”。

与其他词人相比,李清照的作品更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文学风格。

她的词作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并对词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在词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清照的词作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中国词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李清照、词史、生平、词作、宋代、词坛、影响力、传承、词人比较、后世、影响、词文化、贡献、总结。

1. 引言1.1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原名李德裕,号易安居士,北宋女词人,生于公元1084年,逝世于公元1155年。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北宋贵族李格非,母亲是南宋宰相邵伯应的女儿。

从小聪慧过人,善于诗赋,父亲十分疼爱她,给她提供了良好的文学学习环境。

李清照十岁时便能作诗,并且受到南宋宰相王安石的赏识。

李清照的词作特点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婉约妙绝、意境深远、表达真实等方面。

她擅长描写爱情、离别、人生沧桑等主题,语言质朴清丽,意境幽深绵长。

她的词作传世不衰,影响深远,被誉为“词中之圣手”。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显示了她才情横溢、文学造诣深厚,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道风景线,对后世的词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李清照的词作特点李清照的词作特点是其情感细腻、写景清丽,以及对时代风俗的描写准确生动。

她擅长以短小精悍的词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与感慨,常常能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李清照的词中常常融入自己对风景的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透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她对宋代社会的描写也是独具匠心,通过对社会风尚、人情世故的揭露,展现出其对时代的独特洞察力和审美情趣。

李清照的历史评价

李清照的历史评价

对李清照的历史评价
李清照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卓越女才子”。

她的词作以清丽脱俗、婉约细腻、含蓄委婉而著称。

以下是对李清照的历史评价:
1. 文学才华出众: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她的词作充满了女性柔情和个性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经历丰富: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多次风波和变故,如丈夫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家庭失和、家财尽失等。

她的人生经历使得她的词作充满了浓厚的生活色彩。

3. 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清照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宋代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的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世文人高度赞扬她的艺术成就,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是两宋时期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

综上所述,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学才华和人生经历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 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对于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李 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对于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对于诗歌创作有何影响李清照,这位宋代的婉约派词宗,以其细腻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李清照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

在她的词中,“花”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

花的绽放与凋零,往往与她的人生境遇和情感起伏相呼应。

比如《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海棠花的“绿肥红瘦”,形象地表达了她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惜春之情。

又如《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黄花的憔悴来衬托自己的孤独与相思之苦。

这种将自然之花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的写法,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一种通过自然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范例。

它让诗歌创作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描绘自然,而是能够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和生命,使自然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

“月”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月的阴晴圆缺,如同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她借明月来寄托对远方爱人的思念,那洒满西楼的月光,仿佛是她无尽思念的延伸。

而在《声声慢》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月则更多地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她内心深处的愁苦。

李清照对月这一意象的运用,启示着后来的诗人要善于捕捉月的不同形态和氛围,将其与情感的表达巧妙结合,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李清照还常常运用生活中的日常意象来展现情感的细微变化。

比如“酒”这一意象,在她的词作中多次出现。

《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描绘了她饮酒作乐的欢快场景;而《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则借酒浇愁,却更显愁绪之深。

酒在她的笔下,有时是欢乐的象征,有时又是愁苦的寄托,这种对同一意象的多面运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 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如何影响后世文学发展

李 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如何影响后世文学发展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如何影响后世文学发展李清照,这位宋代的杰出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的词作中巧妙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不仅为其作品增添了魅力,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色。

她常常运用花、雨、月等自然意象,来抒发自己细腻而复杂的情感。

比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既是秋天的象征,又暗示了词人的憔悴与孤寂。

这种将自身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的手法,为后世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女性作家们在表达内心世界时,往往也会借助自然之物来传递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李清照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意象,赋予平凡事物以深刻的内涵。

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的淡酒,本是寻常之物,却在她的笔下成为了排解忧愁却又无法真正消除愁苦的象征。

这种对日常意象的巧妙运用,启发了后世文学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后世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通过对普通事物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烟火气息。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组合灵活多变,富有创新性。

她能够将不同的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例如,“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字、西楼等一系列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清幽、寂寥的画面,烘托出词人相思之苦。

这种意象组合的创新方式,为后世文学在营造意境、增强艺术表现力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后世作家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与搭配,力求通过巧妙的组合创造出更具韵味和深度的作品。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她常常借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和细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常与忧愁、哀伤相关联,李清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表达。

李清照女词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女词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女词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女词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宋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词人之一。

在她的作品中,传承了前辈词人的优美风格,并融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她的词作以婉约秀丽、含蓄深邃的风格著称,使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李清照为主线,探讨她作为女性词人对宋代文学的重要性。

1. 李清照的生平与背景李清照,原名李易疑,北宋宁陵(今河南孟县)人。

她生于12世纪初,逝世于12世纪末,享年约40岁。

她出自文学世家,父亲李侗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对她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家族原因,她曾多次迁徙,经历过家乡的破败和流亡的辛酸,这也为她后来创作过多首以故土怀念和离愁别绪为题材的作品提供了灵感。

2. 李清照的文学特点与创作风格李清照的作品以婉约、含蓄为主导,她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情感和生活,追求内心的美感,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女性词人之一。

她的作品常常以自然景物和季节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感伤和离愁。

她独特的才情和对感情的敏感使得她的词作充满了情感张力和思想深度。

3. 李清照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与贡献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李清照的地位与贡献不可忽视。

她的作品受到了时人的赞赏,成为了宋代文坛的瑰宝。

她的词被广泛传颂,并且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中的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开创了女性以自身真实情感创作词作的先河,也使得女性在文学创作中有了更多的发声空间。

4.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与主题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如《声声慢》、《如梦令》、《如何让你遇见》等,以及她在《葬花吟》、《夏夜叹》、《钗头凤·世情薄》等中运用的寓意深刻的典故和象征手法,都展现了她独特的文学才华。

她对于爱情、亲情、友情以及自然景物的描绘让她的词作成为了爱国情怀和个人情感的完美结合。

5. 李清照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意义李清照作为古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 清照诗词的创作背景有何影响

李 清照诗词的创作背景有何影响

李清照诗词的创作背景有何影响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人,其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辉。

要深入理解她的诗词,就必须探究其创作背景,因为这些背景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这为她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优越的文学环境。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李清照早期的诗词充满了天真烂漫和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动地描绘了她少女时期无忧无虑的游乐场景,展现出她活泼开朗的性格。

然而,李清照的生活并非一直顺遂。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社会动荡不安,这使得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她被迫随家人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段经历在她的诗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她的作品中不再只有闺阁之趣,更多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故乡的思念。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直白地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无奈。

婚姻也是影响李清照诗词创作的重要因素。

她与赵明诚情投意合,早期夫妻生活美满和谐,诗词中多有夫妻间的相思之情和共同赏玩金石书画的闲情逸致。

但后来赵明诚去世,李清照的生活陷入了孤独和困苦之中。

她的诗词情感变得更加深沉和悲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一连串叠词,将她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理学逐渐兴起,对女性的束缚日益加重。

但李清照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在诗词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她的作品为女性发声,展现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宋代的文化繁荣也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时词这种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众多文人墨客相互切磋交流,促进了词的创新和发展。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李清照,南宋著名的女词人,以其婉约、纤细的词风,对南宋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作在南宋时期,即有被词人们广泛传唱,也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所处的南宋时期,更是词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为何李清照在其中独树一帜,在词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和李清照的词风等方面,浅论她在词史中的地位。

首先,李清照是南宋时期最为杰出的女词人之一。

在南宋时期,女性作家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形成了一个女性文化的繁荣时代。

尤以柳永、辛弃疾为代表的文学巨匠即认为,女性作品对于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并给予了她们应有的赞誉。

而李清照,则是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一位女性文学家,她的词作在当时即以笔力清新、含蕴深厚、感情真挚脍炙人口的特点备受赞誉,为女性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李清照的词风曲高和寡,充满古典气息。

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词人们深受唐宋文化的熏陶,文学作品更加追求传统精华的体现。

李清照在古诗文的熏陶下,发扬传统文化之长,词风中的典故充满深意,情感的表达也有着“婉转悱恻”的特点,更是对当时文化传承的延续。

在此背景下,李清照以她独特的词风,凸显出南宋词风格的特点,成为当时文学史上的独特典范。

再次,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时代背景的历史记忆和文学创新。

南宋时期,虽然处于一个强大国家的治下,但社会经济仍处于困境之中,民间百姓的生活更难以为继。

词人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文学创作,不仅回味着自己的情思,更包含着对时代本身的历史记忆。

李清照的词作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对现代化思潮进行了有益尝试,对当时的文化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发掘中国文学创新之路。

最后,李清照的词质量上乘,深受后人的爱戴和推崇。

南宋时期是中国词史上独树一帜的时代,有着众多杰出的词人,陈与义、辛弃疾、晏殊等,但李清照的词作却被人们推崇为“清婉”,是南宋词坛的一朵明美之花,民间传唱度也是不可磨灭。

在她的词作中,人们能感受到她深厚的人文气息,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思想和精神。

苏轼和李清照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和李清照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和李清照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一、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和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宋代文坛上最著名的文学巨匠。

他们以其独特的作品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苏轼和李清照分别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苏轼的地位与影响1. 文学才华与多产苏轼是一个具备卓越才华和创造力的作家。

他擅长诗、散文、杂剧等多种体裁,并且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数量而闻名。

他能够运用不同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豪放洒脱到细腻婉约,使他在当时成为一位备受赞誉的文人。

2. 政治活动与社会声望除了作为作家,苏轼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他曾担任过官员职务,并通过其深入了解民情,出版头面人物,获得社会声望和民众认可。

这让他的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3. 文学理论与艺术创新苏轼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唯我独尊”,推崇个性表达,并提倡诗歌应该具有直抒胸臆之意。

他的观点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后来文人的风范。

苏轼的作品在宋代中期引领了文化潮流,并且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作品被多次传颂并被后世广泛吸收,继承者如辛弃疾、杨万里等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苏轼成为了中国文坛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巨星。

三、李清照的地位与影响1. 婉约风格与情感表达李清照以其秀丽婉约的作品风格而知名于世。

她擅长以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并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

她的作品流露出切实而真挚的感情,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2. 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作为宋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在当时的文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她不仅以其才华闻名,还因为她是一位出身于士人家庭却能自由发展自己才华的女性而备受关注。

她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树立了榜样。

3. 对音乐诗词和曲艺的影响李清照创作了大量与音乐相关的诗词,并成为古代文坛上知名度最高、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诗人之一。

她的作品被后世吟唱、改编并流传下来,对中国传统曲艺也有所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而这位颇受上天溺宠的天子娇女尤在文学创作上更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从李易安词中所表现的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后世所产生的积极及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叛逆 性情 才情 大爱 局限 一、 易安词的积极影响 1. 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本身的自主、自强、自信的坚韧性格。首先,对封建家庭的冲击。李清照曾有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大胆地以杨国忠入喻,她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对公公赵挺之予以尖锐的讽刺,表现出她自主的个性。其次,她关心国家大事。南渡后,李清照面对沦陷的北方家乡,心中的忧愤难以平息,对南宋君臣的软弱恐惧、屈辱退让,更是满腔怒火。在此时她的名句“南业尚觉吴江吟,北狩应知易水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不甘落后的自强性格,不愿默守闺中,可以说是一个“花木兰”。 此外,她还敢于批判男性权威。她从汪无知地跟随着别人盲走,而在于自信自己的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以“知音”的身份,指出苏轼,秦观,黄庭坚,王安石等十六人弊病。我们知道,苏、秦、黄、王等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而李清照在当时只不过是一名无名小卒,竟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言论,“其狂不可及也。”不畏惧黑暗势力的压迫,不退却,不妥协,自强不息地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胆识、自信地谈古论今,不愧为一名时代巾帼英雄。她对公公的不满,体现了对封建家庭等级观的不满;对国事的关心,改变了以前妇女“一心仅为父亲、丈夫服务”的观念,开了妇女关切国事的先河;对男性权威的批判,则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严重不满。可以说,李清照的性格也造就了她叛逆的性征。 2. 真性情世界的完全展示: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我们可见《点绛唇》一首: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用话熨贴细 ,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 、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轲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李清照的杰作《声声慢》堪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境况的艺术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深深融动了词人满情愁绪。归来堂上烹茶猜书的日子,繁花压枝,把玩书画的春晚……都一去不复返了。故土的论、爱人的病去,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怎一个愁字了得”,“愁” 词眼,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腑的衰愁、悲愁 3. 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张南湖云:“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和轩称首。”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千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李清照则扬长避短,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 易安词中激荡着大胆、强烈、真率的感情,易安词与佳统的词有所不同。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对此,曾惹得一些性别守中庸的人大动肝火,大张挞伐,说她“出于小听狭慧,构于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之正”。 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两宋交替之际,士大夫多沉溺苟安之中,党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醉之感。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弧傲的性格特征。“雪里已知春信至,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寻里已知》)、“屈平陶令,风韵正相直”(《多丽、小楼寒》)、“何须浅碧轻红色,扑克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木樨花》)、“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风韵 雍容》)。显然,在这些词句中,作者把自我注入了这些所咏的花木中,梅之超群,菊之高洁,桂花之脱俗,银杏之纯净,实际上都是词人自我写照。从睥睨一切到弃脱尘俗只有一步之遥,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得她能轻视进而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困境,丧现出超脱的襟怀。 4. 艺术技巧的高超绝伦:李清照诗词文艺术技巧高超,而词独近于完美。易安词表现手法新颖巧妙,主要表现在:善于移情于物。李清照喜欢将个人的主观感爱揉合于客观景象中,使景物成了感情的载体,既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又丰富了词的意韵。如《醉花阳》中的起拍,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中,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李清照善于熔铸典考故和前人诗词。其显著特点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道之典,为避生僻晦涩;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易安词中所用典故较多,且多出新意。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即是旧相识”(《声声慢》)。这既用典,又似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5.忧国忧民情怀:清代著名词评家沈谦《填词杂说》中论及李清照的创作特色时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行当本色。”我想,单就李清照的词风和诗词方面的卓越艺术成就而言,这一评价是极其中肯的。但倘若从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来评判,较之后主,李清照可要高明得多,大气得多,也高尚得多。”易安之词,通过抒写国破家亡之恨、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表现出词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同时,也流露出渴望收复失地和拯民于水火的强烈意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乍一读这首言简意赅而又悲壮雄浑的小诗,谁又能想象得到它竟然出自一直被后世冠之以“婉约之宗”称号的李清照之手呢?显然,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且不论该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单就其铿锵有力的豪壮语气,足以给人强烈的内心震撼。所谓站起来金光四射,倒下去四射金光,活着,就要活得昂扬大气,有骨有刚,有声有色;倒下,就要死得壮烈威严,英武慷慨,可歌可泣。这其实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煽在腐败昏庸的当权者脸上,使原本苟延残喘的宋王朝顷刻间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偏安一隅、蝇营狗苟的南宋小朝廷,还有何面目长久地立足于狼烟四起的江山?渴望收复失地、猛烈抨击妥协投降是李清照晚年创作的主流。《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并序》,此诗中她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夷虏从来虎狼性,不虞预备庸何伤。”希望当权者在谈判的同时,应考虑到“长乱何须在屡盟”的循环恶果,而加强战备巩固国防才是当务之急。她殷殷请求二位使者:“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她期望得到的是中原沦陷区人民目前的生活境况,“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炽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如飞旋瀑流冲涌而出。又如她的“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等等,无不表现出悲愤词人对故国故土的深切怀念。

二、 易安词的消极影响 审美寓意的低俗倾向:易安词中多以花草之物予以抒怀,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非咏物词中的花草形象较为单纯、朴素,但无妨于作者传情达意;咏物词中的花草意象要丰富、绵厚些。不过,李清照的咏物词中的花草意象,多数并无寓意。这在《多丽、咏白菊》里和《鹧鸪天》的咏桂花。有的咏物词,或词中的花草意象,物是物,人是人,二者缺乏关联性。有的词对花草意象的描写,不论是使用典故还是运用衬托比喻手法,都显得庸俗。从花草意象及咏物的角度审视李清照的词论和她的创作,可知她未能实现自己的理论。 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而这样则充分体现出她文学创作上的局限性。 她所展现的不过是从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怎样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其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 三、 总结 李清照以其才名于世,并余响后世,称誉百年,开一代之风气,李清照天赋因不待言,其性情之开朗、热情,于美好生活的大胆追求,内心情感的直率表露,更让人叹服。在易安词中,自我意识十分强烈。面对礼教 范,她敢于追求美,敢于蔑视陋习。总之,李清照词中突出的个性和成就,以及对艺术技巧的完善,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因此,她的伤口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