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剧场,其他论文文档]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1)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1. 引言1.1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是戏剧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小剧场是指规模较小、观众与演员更加亲近的演出场所,通常座位数不多,舞台空间相对狭小,观众能够更加聚焦地感受到演员的表演。
对话剧则是指以人物对话展开表演的戏剧形式,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和对白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小剧场对话剧的探索旨在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空间布局,营造一种更加贴近观众、更具沉浸感的戏剧体验。
在小剧场的独特环境中,观众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演员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入地理解戏剧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小剧场对话剧的探索不仅在于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包括对话剧作品的选择和改编,以及舞台设计和音效的运用等方面。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小剧场对话剧艺术空间得以拓展,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戏剧体验。
小剧场对话剧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观众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出和表演技巧,打破传统的表演模式,为戏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2. 正文2.1 小剧场的定义与特点小剧场是一种注重舞台艺术表现的小型剧场,通常座位不多,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距离很短。
小剧场的特点包括舞台面积小、观众席舒适、观众与演员互动性强、环境氛围密切等。
小剧场的定义可以从空间大小、观众席布局、舞台设备等方面来进行界定。
通常来说,小剧场的舞台面积较小,舞台设备相对简单,观众席布局紧凑,观众离舞台很近,能够感受到演员的情绪和表演细节。
观众在小剧场中能够更好地沉浸在剧情之中,与演员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小剧场的特点还包括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强。
观众在小剧场中往往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演员的情感表达,演员也能更容易地借助观众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
这种互动性的特点使得小剧场的表演更加真实、贴近生活,也更具有观赏性和参与性。
小剧场的定义和特点主要体现在舞台艺术表现方面的独特性,包括空间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的特点。
剧场效应的例子

剧场效应的例子剧场效应是指人们在集体观看表演或比赛时,由于人群的集中和观看的热情,会产生一种集体情绪和氛围,使得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增强。
下面是十个关于剧场效应的例子:1. 足球比赛:当数万观众聚集在体育场内观看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时,观众们会因为场上的精彩表演和他们之间的共同激情而产生剧场效应。
2. 音乐会:当乐团在舞台上演奏动人的音乐时,观众会被音乐所感染,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鼓掌或欢呼,创造出一种剧场效应。
3. 电影放映:当大家一起观看一部悬疑、惊悚或喜剧电影时,观众会因为情节的紧张、搞笑或惊险而产生一种集体的剧场效应,共同体验电影带来的情绪和效果。
4. 演唱会:当歌手在舞台上唱出动人的歌曲,观众们会因为歌手的演唱和音乐的力量而产生剧场效应,大家会跟着歌手一起唱、一起跳舞,创造出一种集体的情感共鸣。
5. 舞台剧:当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精彩的剧情时,观众会因为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吸引力而产生剧场效应,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角色的命运而感到悲伤、愤怒或欢乐。
6. 美术展览:当观众在画廊中观赏艺术品时,他们会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和作品的美感而产生剧场效应,大家会被作品所吸引,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
7. 演讲会:当演讲者在讲台上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讲时,观众会因为演讲者的口才和演讲的内容而产生剧场效应,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演讲者的观点而热烈鼓掌或欢呼。
8. 魔术表演:当魔术师在舞台上展示惊人的魔术技巧时,观众会因为魔术的神秘和惊艳而产生剧场效应,大家会掌声雷动,为魔术师的表演感到惊叹不已。
9. 相声表演:当相声演员在舞台上讲述幽默的故事和对话时,观众会因为相声的幽默和演员的表演而产生剧场效应,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共同享受喜剧的快乐。
10. 马戏团表演:当马戏团的演员在马戏场上表演各种惊险、刺激的节目时,观众会因为演员的勇敢和马戏的精彩而产生剧场效应,大家会情不自禁地为演员的表演而鼓掌或欢呼。
这些例子都是在集体观看表演时产生的剧场效应的具体体现,通过观众的热情和表演的精彩,创造出一种集体的情绪和氛围,使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增强。
剧场效应引发的深思

剧场效应引发的深思
剧场效应是指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由于群体中的人们相互影响和互动所导致的。
在剧场中,观众们会因为舞台上的演员和剧情而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波动,这种情感波动会影响到观众的思维和行为。
剧场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因为其他人的言论和行为而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政治选举中,候选人的演讲和政策也会影响选民的投票决策。
在商业营销中,广告和营销策略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剧场效应的存在也提醒我们要警惕群体思维的影响。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和行为。
这种盲从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能力,不被群体思维所影响。
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对他人的影响,避免引发不良的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提醒我们要警惕群体思维的影响,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论南国社的小剧场戏剧探索

论南国社的小剧场戏剧探索小剧场戏剧,发端于西方十九世纪末,是现实主义戏剧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戏剧的一次反驳。
作为一种被译介和移植的西方理论,在不同的语境下必然发生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变异,实践中将无法避免其本土化的融入过程,那么作为一个变形的他者,南国社的小剧场戏剧在实践过程中,它是怎样将小剧场的样式和宗旨,配合自身的条件和戏剧观念来演绎的?针对这些问题,兹分析如下:一、小而新的剧场形式小指的是场地面积小,观演空间小。
小剧场因其座位少,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观众对演员的表演看得十分真切,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亲切感,而且便于演员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南国学院时期,特别设置了一个玲珑的小剧场,它是利用一间教室改装成的,只能容纳50名左右的观众。
剧场之小为当时各剧团所未见,欧阳予倩先生初见时,说它犹如一面窗洞。
孙师毅也曾描述道:这不是一个像剧场的剧场,它的舞台,你甚至要说它像一个有钱人家的大建筑的窗户也可以,但是,这不妨碍它是一个剧场,有座席也有舞台,台上可以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剧作上演,场中也可以坐好几十个热心于这个运动的观客,舞台上的说话与动作,可以使你很清晰与不模糊地听得见与看得见,可以说,南国社的演出场所基本都是教室改造的小剧场,一般只能容纳百人左右,即使去杭州等地巡回演出,也都是因陋就简,废物利用。
但是在剧本创作的现代主义手法探索上,近距离观演关系的大胆探索上,却让人耳目一新,一向以艺术上严谨著称的洪深看了之后都暗自称奇,甚至放弃了自己经营了多年的戏剧协社,来投奔南国社。
新则指的是剧场的舞台设置虽然简陋但新颖别致,与传统的舞台布景相比,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增强了现代剧本演出的效果,更有利于田汉剧作抒情风格的挥发。
剧场初创时期,由于经济拮据,布景是同学们自己画的,幕布是同学们用床单、被面拼凑起来的,简陋之至曾被人们当作笑谈。
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块艺术阵地,小剧场采用观众会员制后,观众的支持力量为他们提供了动力,也激发了他们改革的决心。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小剧场戏剧对话剧是一种以深度和个性化为特点的戏剧形式,它能够提供更加亲近、真实和交互式的表演体验,是当代戏剧艺术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小剧场戏剧对话剧在艺术空间的建构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小剧场戏剧对话剧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入手,探讨其对艺术空间的影响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小剧场戏剧对话剧的概念小剧场戏剧对话剧是一种以小型舞台、亲近观众、生动表演和社会现实为特点的戏剧形式。
相比于大型舞台剧,小剧场戏剧对话剧更加注重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更加易于投入剧情中,增强了戏剧的亲和力和表现力。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多以现代都市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问题,表现与时俱进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趋势,受到了年轻观众的青睐。
1. 亲近观众小剧场戏剧对话剧通常采用小型舞台,观众距离舞台较近,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演员的情感表达和身体语言,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戏剧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2. 真实表演小剧场戏剧对话剧注重演员的真实表演和情感表达,强调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更加注重表演技巧和身体语言的运用,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3. 社会现实小剧场戏剧对话剧多以现代都市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1. 提升观众审美品味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亲近、真实和交互式的表演体验,使得观众更加易于投入剧情中,增强了戏剧的亲和力和表现力,从而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2. 丰富艺术空间小剧场戏剧对话剧丰富了艺术空间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享受和审美体验,拉近了戏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戏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3. 拓展表演领域小剧场戏剧对话剧为表演艺术提供了全新的表达空间和表演途径,为演员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角色表演和情感表达,促进了表演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小剧场戏剧是一种相对于大型传统剧场而言的、针对小众观众的戏剧演出形式。
与传统的剧场演出相比,小剧场戏剧具有更加灵活、多样、实验性的特点。
小剧场所提供的舞台空间相比传统剧场,也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创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下文将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小剧场对话剧的类型和特点小剧场对话剧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了话剧、实验剧、小品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对话剧在形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以下的特点:1. 注重人文关怀小剧场对话剧通常会把关注焦点放在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充分关注人文关怀,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2. 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对话剧作为社会的一个折射,小剧场对话剧通常会关注当下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以求对现实状况进行深层次探索和反思。
3. 实验性强小剧场对话剧在形式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秉持着对传统政治性和语言组织形式进行改革的态度,因此对话剧对于表达和创新性方面有着较大的实验性。
二、小剧场戏剧艺术空间的建构和形式创新小剧场的戏剧艺术空间是一种具有相对自由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艺术空间的建构与对话剧的表达手法紧密相关。
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舞台空间的改变小剧场对话剧通常会有更小的舞台空间,这种有限的表演空间要求演员展现自己的表演技术和创意能力,角色的表演、情感的展现等更能够深入人心。
另外,小剧场的舞台空间经常也具有更多的创意设计,比如通过舞台的升降、转动等来为观众呈现不同的视角和视觉效果。
小剧场对话剧通常也会改变观众的坐席排列及与舞台的距离,以使观众与舞台更加亲近,培养出更加直接的观剧体验,激发出观众的共情能力。
三、小剧场对话剧所涉及的细节刻画小剧场对话剧一般更注重情节的细节刻画和角色的情感表达,刻画丰富而真实,演员的表演要求也相对较高。
同时对于小剧场来讲,演员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对演员的沟通和指导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演员能够更好地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剧情推向高潮。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戏剧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而在当代戏剧的发展中,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成为了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种形式。
小剧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试图通过提供一种更为亲近和深刻的戏剧体验来吸引观众,同时也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相对较小的舞台空间和观众席。
这种设计意味着观众可以更为亲近地接触演员和戏剧故事,同时也使得演员们更容易和观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小剧场通常会采用较为简单的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以使观众更为专注地关注戏剧的表演和情节,而非其他繁杂的视觉效果。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还追求更为自由和创新的戏剧表现形式。
相比于大剧场的繁重设备和复杂舞台效果,小剧场更注重表演和演员的力量。
在小剧场中,观众和演员的沟通更加直接,这也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小剧场中,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这使得观众对演员的表演更为贴近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演员们更大的表演激情和创作灵感。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也为当代戏剧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小剧场通过其更为贴近和真实的戏剧体验,使得观众更能够与戏剧故事产生共鸣,同时也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戏剧所带来的情感与思想冲击。
这种亲近的戏剧体验也使得小剧场成为了戏剧教育和戏剧普及的重要场所。
小剧场对话剧艺术空间的创新性和自由性也为戏剧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在小剧场中,演员和导演可以更为自由地探索不同的戏剧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从而推动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为观众带来了更为多样化和丰富的戏剧体验。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也对当代城市文化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城市中的文化创作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平台,使得戏剧艺术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小剧场的存在也为城市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跃度,使得城市成为更加充满文化魅力和内涵的地方。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各个方面。
首先介绍了小剧场对话剧演出形式的创新,探讨了其对戏剧艺术的影响。
然后分析了小剧场剧作对话剧风格的影响以及戏剧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接着探讨了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表演技巧的探索,展示了其独特魅力。
最后展望了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未来发展,探讨了其重要性、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和观众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创新,剧作,演出,风格,设计,营造,表演技巧,未来发展,重要性,价值,挑战,机遇。
1. 引言1.1 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小剧场戏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观众带入一个精致而亲近的艺术空间,让人们与表演者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观众可以感受到更加深刻和真实的表演,同时也更容易沉浸在剧情中。
小剧场戏剧与传统大型剧场戏剧相比,更加注重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种亲密的体验往往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的探索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小剧场戏剧空间的设计与营造,以及对演出形式和表演技巧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剧场对话剧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潜力。
未来,小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空间将继续发展壮大,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艺术体验。
2. 正文2.1 小剧场对话剧演出形式的创新小剧场对话剧演出形式的创新是戏剧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小剧场的独特空间特点和舞台设施使得演出更具亲近感和互动性,剧场内通常只有几十到几百个座位,观众能够更贴近演员和剧情,增强了戏剧的现场感。
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演员们可以更加真实地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微表情和身体语言传达更丰富的信息,使得观众更容易与角色产生共鸣。
小剧场还鼓励演员和导演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得剧作内容、表演形式和舞台设计都更加新颖独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1)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国的小剧场戏剧,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形态,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如《绝对信号》、《留守女士》、《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切·格瓦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
然而,在对其所做的理论研究中,剧场效应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触及。
纵观我国20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历史,一些困惑、问题与弊端的出现,往往与此有很大关系。
一正是小剧场空间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对戏剧审美活动的主体产生了诸多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中外的探索者们都有这种认识?道理很明显。
戏剧要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心灵生活”,主要要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
有人在谈到电影艺术时说:“表情是电影中观察电影角色情感创造的最直接、最独特的窗口。
这个窗口能够最细腻、最生动地透露角色的心理活动。
”[4]然而,在大剧场中,由于剧中角色的信息与观众的接受距离较远的原因,“观众直接观察舞台角色的表情,尤其是眼睛比较困难,透过这些细节去觉察角色心理,更是常常受到局限。
”[5]因此,大剧场观众更多地是观察演员幅度较大的形体动作。
也因此,在大剧场戏剧中,“组织人物的行动,尤其是形体行动与语言行动,将变得十分突出。
”[6]这也就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一说的由来。
而在小剧场戏剧中,这一切却正好相反。
我国近20年来有些小剧场戏剧,把只适合在大剧场中演出的情节剧,不加改变地搬进小剧场,引不起观众心灵世界的共鸣,原因就在于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剧场效应。
二是对演员表演的影响。
由上所述,观众在小剧场中,可以直接便利地观察到角色的表情和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这就要求表演必须从感觉出发。
因为每一个细腻变化的表情、眼神,以及动作细节,都不能与感觉脱节,必须由感觉生发出来,并通过表情、眼神和细微的动作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观众的品评和推敲,也才能把观众带入到人物真实隐秘的心灵世界。
而大剧场表演,却十分强调演员对动作的理性设计,一定要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
这种理性支配的动作,只能反映出角色的某些心理感觉,却并不能反映出人的全部深层感觉,因为有很多感觉是通过非理性动作显示出来的。
如在《留守女士》的最后一段戏,乃川默然凝视着子东的离去,下垂的双手微微颤抖起来。
扮演乃川的奚美娟在事后说,当听到扮演子东的吕凉说“我要走了……”,“我突然获得一种感受:我生命的一部分就要离我而去了,好半天我都不敢直接看他,一抬头,两人目光相遇,这时我看到吕凉眼圈突然红了,他的心灵与我撞击了,所产生的火花激发了我们两个人。
这是表演的最佳状态,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可是在大舞台上观众却不一定能体察得到这么细微的东西。
”而在小剧场中,由于演员准确把握住了规定情境中角色的感觉,并通过细微的表情、眼神和动作自然流露出来,观众却被深深地触动了,仿佛看到了两位主人公那由伤感、无奈、茫然和惜别交织而成的异常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由此看来,受小剧场空间量度的影响,小剧场戏剧的表演并不全然是一种动作的艺术,而主要是一种感觉的艺术。
有些演员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效应,仍旧沿用大剧场的表演方式,令人感到虚假,难以接受,其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三是对观众剧场感知的影响。
前面说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剧场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接受的空间,演员和观众互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
在大剧场内,信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较大,为使观众能接受到足够的信息量,演员必须使用幅度较大和目的明确的形体动作,甚至还要适当放大这些形体动作。
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不仅语言、形体动作要适当夸张,表情也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表情的夸张应更大些”。
[7]因而从观众一方说,大剧场感知具有粗略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因为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远距性”和信息内容的夸张性,使观众只能粗略地观察到角色假定性的形体动作,观众的审美经验也习惯了这种大剧场的感知特性。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大剧场戏剧表演中,如果一个演员“只抓住了动作,而没有获得准确的角色感觉,其心灵和行为的间隙,固然并非是舞台表演所提倡的,但在舞台创作的实践中,又常常可以得到舞台的庇护”。
[8]而在小剧场中,由于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近距性”,所以,观众对角色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求自然、逼真和细腻,对任何夸张和做作都不能容忍,也就并不奇怪了。
共4页: 1论文出处(作者):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国的小剧场戏剧,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形态,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如《绝对信号》、《留守女士》、《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切·格瓦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
然而,在对其所做的理论研究中,剧场效应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触及。
纵观我国20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历史,一些困惑、问题与弊端的出现,往往与此有很大关系。
一正是小剧场空间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对戏剧审美活动的主体产生了诸多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中外的探索者们都有这种认识?道理很明显。
戏剧要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心灵生活”,主要要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
有人在谈到电影艺术时说:“表情是电影中观察电影角色情感创造的最直接、最独特的窗口。
这个窗口能够最细腻、最生动地透露角色的心理活动。
”[4]然而,在大剧场中,由于剧中角色的信息与观众的接受距离较远的原因,“观众直接观察舞台角色的表情,尤其是眼睛比较困难,透过这些细节去觉察角色心理,更是常常受到局限。
”[5]因此,大剧场观众更多地是观察演员幅度较大的形体动作。
也因此,在大剧场戏剧中,“组织人物的行动,尤其是形体行动与语言行动,将变得十分突出。
”[6]这也就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一说的由来。
而在小剧场戏剧中,这一切却正好相反。
我国近20年来有些小剧场戏剧,把只适合在大剧场中演出的情节剧,不加改变地搬进小剧场,引不起观众心灵世界的共鸣,原因就在于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剧场效应。
二是对演员表演的影响。
由上所述,观众在小剧场中,可以直接便利地观察到角色的表情和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这就要求表演必须从感觉出发。
因为每一个细腻变化的表情、眼神,以及动作细节,都不能与感觉脱节,必须由感觉生发出来,并通过表情、眼神和细微的动作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观众的品评和推敲,也才能把观众带入到人物真实隐秘的准则理事会,它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领导下作为独立的准则制定机构。
国际审计与可信性保证准则理事会已经颁布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国际审计准则,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审计准则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主要参考。
我们要注意研究国际审计准则的新变化,取其所长,使我们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制定得更加完善。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与政府监管和司法等部门沟通。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开座谈会、参与案件调查、与政府部门沟通及查阅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等多种形式了解独立审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准则的新需要,顺应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条不紊地针对各种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行业需求的独立审计准则。
目前,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正趋于改善,同时执业风险也日益增加。
以往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主要停留在行政责任层次,而近来证券市场发生的几起案件已经日益体现出司法介入的趋势。
因此,我们需要跟踪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件,尽快研究“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是属于完全责任、严格责任还是过失责任?要多与司法部门沟通,形成共识,以合理认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第三,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
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权威性标准,要通过培训使注册会计师掌握独立审计准则,并能正确地运用独立审计准则。
还要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多进行沟通,向他们宣传独立审计准则,为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准则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领导历来非常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工作,我们要依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把包括审计准则在内的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
张,表情也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表情的夸张应更大些”。
[7]因而从观众一方说,大剧场感知具有粗略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因为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远距性”和信息内容的夸张性,使观众只能粗略地观察到角色假定性的形体动作,观众的审美经验也习惯了这种大剧场的感知特性。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大剧场戏剧表演中,如果一个演员“只抓住了动作,而没有获得准确的角色感觉,其心灵和行为的间隙,固然并非是舞台表演所提倡的,但在舞台创作的实践中,又常常可以得到舞台的庇护”。
[8]而在小剧场中,由于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近距性”,所以,观众对角色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求自然、逼真和细腻,对任何夸张和做作都不能容忍,也就并不奇怪了。
共4页: 2论文出处(作者):二剧场,作为演员与观众共同进行戏剧审美活动的场所,它的构成要素可以没有灯光、布景和音响,甚至可以没有与实际生活场所隔离开来的专用建筑设施,但却不能没有特定的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而且,这两个场地在戏剧审美活动进行时,总是处于同一物理时空中。
剧场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必然使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当场性的相互影响,或者说双向交流效应。
然而,从古至今,演—观场地之间的结构形态形形色色,它对演—观双方的相互影响效应,也必然具有很大的差异。
大致看来,演—观场地的结构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体式结构与一体式结构。
分体式结构的典型代表是设有镜框式舞台的大型剧场。
据西方演剧史学家吴光耀考察,镜框式舞台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到19世纪末,借助“第四面墙”原理与照明技术的支持,“演戏时舞台上照明而观众厅熄灯,也就是说,观众看得见舞台上的演出,而演员看不见观众”,仿佛在演员面前有一面无形的墙,至此,演出场地与观看场地的分体式结构最终得以完成。
[9]有人指出,在分体式结构的剧场中,虽然演员与观众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并同时在场,但是,由于表演区使用大幕、乐池、脚灯、台唇等设施,与观众区明显地分隔开来,而且演员看不到观众席,因此,使“第四面墙”理论的倡导者们借助剧场结构的这一特性,要求演员必须假定观众不在场,忘“我”地在“第四面墙”封闭而成的戏剧情境中,与对手或自我交流,惟独不能与观众交流,即“当众孤独”地表演一个虚构的故事,以制造真实生活的幻觉,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交流也只能像潜流似地间接发生着。
随着20世纪民主化和生活化社会思潮的兴起,这种交流方式受到强烈的批判。
于是,“努力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有形的与无形的障碍,改变观众在(镜框式大型)剧场中的消极被动状态,使剧场回归到演员与观众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就必然“成为无数戏剧革新家梦寐以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