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现状

合集下载

心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心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景广阔。
新型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在心衰治疗中 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 用于制造人工心脏瓣膜 、心肌补片等。未来, 随着新型生物材料的研 发和应用,将为心衰治
疗提供更多选择。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 广泛。未来,这些技术 有望在心衰的早期诊断 、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 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THANK YOU
感谢观看
03
心理干预与辅导
心理咨询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
通过倾听、理解和共情,帮助患 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增强自我认知
引导患者认识自身情绪、思维和行 为模式,促进自我成长和改变。
应对压力策略
教授患者有效的应对压力方法,如 深呼吸、冥想等,以减轻心脏负担 。
认知行为疗法应用
纠正错误认知
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对心衰和自 身健康的错误认知,建立积极、
02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
01
02
03
控制钠盐摄入
减少食盐和高钠食品的摄 入,有助于减轻水肿和降 低心脏负担。
控制液体摄入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适 量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 加重心脏负担。
均衡饮食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 素和矿物质,保证身体营 养需求。
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可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氧气疗法介绍
长期家庭氧疗
对于慢性心衰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 率。
间歇性氧疗
对于急性心衰患者,间歇性氧疗可以迅速缓解缺氧症状,改善心 功能。
高压氧治疗
通过高压氧舱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促进组织修复和细胞再生。
无创通气技术

《2023ESC心力衰竭指南》解读PPT课件

《2023ESC心力衰竭指南》解读PPT课件

多学科合作
加强心内科、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 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长期随访与调整
定期随访患者,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04
合并症管理与多学科协作
常见合并症识别与处理
识别常见合并症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 慢性肾病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及时发 现并评估合并症情况。
医疗资源负担
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给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
治疗挑战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
指南制定背景与目的
01
临床实践需求
针对心力衰竭的诊疗实践,需要 医生掌握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 指南建议。
02
指南更新必要性
03
指南制定目的
随着心力衰竭研究领域的进展, 原有指南已无法满足临床实践估心脏结构、功能及瓣膜情况 。
02
胸部X线
评估心脏大小、肺淤血等情况。
04
生物标志物
如B型利钠肽(BNP)、N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
用于心衰诊断和预后评估。
诊断流程优化
强调早期识别与干预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心衰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管 理,提高早期诊断率。
多学科协作
建立心内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机 制,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准确的诊断。
02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包括呼吸困难、乏力、体液潴留等。 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NYHA心 功能分级I-IV级。
分型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 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 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
辅助检查方法

黄芪皂苷治疗心力衰竭机制研究现状

黄芪皂苷治疗心力衰竭机制研究现状
步 深 入 研 究 与探 讨 . 以指 导 临床 合 理 用 药
关 键 词 心 力 衰 竭 黄 芪 皂 苷 综 述
中 图分 类号
R5 1 1 . 4. 0 6 5
文献 标 识 码

文章 编 号 1 7 — 9 X( 0 9 0 — 0 8 0 6 2 3 7 2 0 )4 0 7 — 3
病 机 制 主要 与 心脏 泵 血 功 能 障 碍 、 室 重 塑 、 经一 分 泌 系 心 神 内
统 激 活 、 胞 因 子 系统 的激 活 与 平 衡 失 调 等 有关 。 芪 是 豆 科 细 黄 植 物 蒙 古 黄 芪或 膜 荚 黄 芪 的 干燥 根 , 载 于 《 农 本 草 经 》 为 始 神 , “ 药 之 长 ” 具 有 益 气 升 阳 、 水 消 肿 之 功 . 临 床 常用 的抗 补 , 利 为
加 、 心 律 失 常 等 副作 用 . I Z 致 与 J P等[ i 5 1 道 一致 。 的报 黄 芪 皂 苷改 善 心 脏 收 缩功 能 主要 与 调 控 细 胞 内钙 转 运 有 关 : 1 抑 制 N +K 一 T () a一 + A P酶 奇 玲 等 M 大 鼠离 体 心 脏 上 发 王 在
控 神 经 内分 泌 系统 等 有 关 . 有 广 阔的 发 展 前 景 目前 关 于 黄 芪 皂 苷 能 否 通过 调 节相 关 细胞 因 子 而 防 治 心 衰 的 报 道 缺 具 但 如, 且其 干 预 心 肌 肥 厚 的分 子 机 制 、 其 他 抗 心 衰 药如 卡托 普 利 等 合 用 后 药 理机 制 的 改 变及 安 全 性 等 问题 . 与 均有 待 作 进 一
N 的释 放 有 关 【 z a gC等 ㈣通 过 大 鼠离 体 主 动 脉 环 实 验 O hn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研究现状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研究现状分析
小 良的生活行 为,可 减少 心衰病 人 的住 院次数 ,缩 短其 住 院时 间。
但 有调 查发现 , 患者往 往在 疾病 初期 不 未意识 到不 良生 活行 为的 危 害 ,只 有在 心衰 反复 发生 和加 重后才 听 从建议 改变 不 良生活 行为 。 】 , 2 . 4 影 响慢 性心力 衰 竭患者 自护 能力 的因 素 影 响慢性 心 力衰竭 患者 自护 能力 的因 素很 多 ,目前学 者 的研究 主 要集 中在社 会人 口学 特征 、疾 病相 关特征 、 患者一 般 自我效 能 、 患 者慢性 病 自我管 理效 能 、 患者 的社会 支持 系统 以及 精神 情绪 状态 几 个方 面米进 行研 究 的。 有 调查 发现 男性心 衰 患者 的 自护 能 力高 r 女性, 这n 能与 女性心 衰患 者 比男性心 衰 患者承 担着 更 多的 家庭职 责 有关 。也有 研 究发现 文化 程度 高的 心衰 患者 自护能 力较 强 。m芳 英 等I 4 】 发 现 ,有配 偶 的心衰 患者 A我保 健能 力得 分与 综合 自护 能力 总 分高 于无配 偶者 。 疾 病相 关特 征对 白护能 力 的影 响 _ 丰要 集 中在心 功 能、心 j f 『 L 管基 础疾 病 、疾 病数 量、心 脏瘸病 程 、住院 时间 、住院 次数 等方 面 。慢性 心衰 患者 的 自我 护理 行为 状况 不太 理想 ,并 随着 出 院时 问的延 长呈 下 降趋 势 。 2 .慢 性 心衰 忠者 白护 能力研 究存 在 的问题 2 . 1研 究 内容有 待完 善 慢性 心衰 足心 脏疾病 的最 终转 , 其发 生发 展 以及 预 后与 忠者
自我 护理 能力 关 系密 切。患者 的 自护涉 及 皿J ,内 多 ,十 几 父 内窬 _ 有待 完善 。 2 - 2研 究手 段和 方法 有 待发展 现 阶段 有 关慢性 心哀 病 人 白护 能力 的研 宄 , 多为应 用董 化研 究 于段 和实 证性研 究 。但静 态 的横 向研 究较 多 ,而动 态 的纵 向的研 究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PPT课件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PPT课件
实施路径
建立多学科管理团队,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 疗、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并定期评估管理效果。
监测随访与效果评价
监测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效果评价
通过比较管理前后的病情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评价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效果。同时,开展临 床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策略和方法。
生物标志物检测
利用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检测与心力衰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如B型利钠肽(BNP)等,以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采用超声心动图、X线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进 一步明确心力衰竭的风险。
分层管理原则及实施路径
分层管理原则
根据心力衰竭的风险等级,将患者分为不同层级,针对不同 层级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03
一级预防措施及实践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合理饮食
规律运动
推荐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食用蔬菜 、水果、全谷物和鱼类等,减少高脂肪和 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鼓励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 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 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调适
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同时限制酒精摄入, 男性每天不超过两个标准饮品,女性每天 不超过一个。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如无禁忌症, 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
小板治疗。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管理
心血管内科与多科室合作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科、神经科 等,共同制定和执行心衰预防策略。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心衰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饮食、 运动、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指导。

重组脑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重组脑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重组脑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标签:重组脑钠肽;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脑钠肽于1988年被科学家发现,目前已有许多的证据证明它具有扩张动脉和静脉,利尿排钠,抗交感神经系统,降低血浆醛固酮和内皮素等的作用。

奈西立肽是注射用重组脑钠肽,它于2001年8月经FDA批准在美国上市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

多个前瞻性临床试验证明了重组脑钠肽对住院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一些临床试验将奈西立肽运用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和围手术期心衰患者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奈西立肽的一般特性奈西立肽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合成的分子量为:3464Da的注射用生物制剂,与心脏分泌的脑钠肽(brain natriumtic Pep—tide,BNP)具有相同的氨基酸组成的序列和作用机制。

奈西立肽注射后,药物按照二房室模型快速分布,15分钟内即可产生药理学效应。

它主要与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细胞膜上的脑钠肽受体.A结合,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第二信使~GMP的浓度而发挥扩张动脉和静脉、利尿排钠、抗交感神经系统、降低血浆醛固酮和内皮索的作用。

它没有强心作用,不抑制磷酸二酯酶,不依赖B肾上腺素能受体。

其清除主要由3个途径;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通过吞饮作用,在细胞内被溶酶体分解代谢;②被存在于血管床表面的中性内肽酶分解;③直接经肾排泄。

肾排泄只占药物清除的一小部分,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药物剂量。

奈西立肽的半衰期为18分钟。

2奈西立肽治疗CHF的循征医学证据2.1在急性CHF治疗中的效果奈西立肽可以扩张小动脉和静脉,使肺毛细血管锲压(pulmonary capillmypressure,PCWP)、肺动脉压(pjumonary~erial pressure,PAP)和循环总阻力(syst~nic vascuzsistancc.sw)下降,即降低了心脏的前后负荷,从而改善CHF 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每搏输出量和心脏指数(cdiPa index,cI)。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现状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现状
中 国健康教育 2 1 0 0年 2月第 2 6卷第 2期

综述 ・
心 力 衰竭 的流 行 病 学 与 防治现 状
Ep de o o c lsa u f h a tf i e a i mi l gia t t s o e r a l nd t e e i nd t e t e tm e s r s ur i pr v nton a r a m n a u e s
病 率 高 于男 性 ( P<0 0 ) .5 ;随 着 年 龄 增 长 ,心 力 衰 竭 的患 病 率显 著提 高 ,6 5岁至 7 4岁 年 龄 组 的 心 衰 患病 率 约 为 13 .%
时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 ,能够最大程度改善
左 室射 血 分 数 ,抑 制 左 心 室 增 大 ,减 少 室 壁 瘤 形 成 。 即使对 于那 些未 能早 期接 受 血运 重建 或溶栓 失 败 的患 者 ,晚期 补救 性再 灌注 同样 重要 。原 因在 于 血运 重 建可恢 复 濒死 心 肌的血 流灌 注 ,改 善心肌 收
脉 ,尽 最 大可 能挽 救濒 死 的心肌 细胞 ,缩 小梗 死面 积 ,维 持 心脏 功能 ,改 善短 期和 长期 预后 ,降低死 亡率 】 国际心 肌梗 死存 活率 第 三 次 协 作 临 床 。
试验 (SS一 ) 分 组 分 析 表 明 ,心 梗 后 5—2 II 3 4小
据最 近 中 国心血 管健 康多 中心合作 研 究结 果显 示 :我 国 现 有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4 0万 ,患 病 率 为 0

【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 医院 ,北京 102 00 9 【 作者简介 】郭畅 ( 9 8 ,男 ,北京人 ,大学本 科 ,主治 医师 17 一)

老年心衰

老年心衰

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治现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齐国先 李楠楠 与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同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目前各国对老年期的年龄界定不同。

我国将≥60岁定为老年期,而欧美国家则将≥65岁称为老年。

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统计的目的,统一将65岁作为进入老年的标志。

显然哪种划分都有些武断,因为这并不意味在进入老龄之前人体不发生老化。

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3.26%,达1.78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1.19亿,占总人口8.87%。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惟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

一、老年心力衰竭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末期表现出的临床综合征。

一旦出现心衰,大部分患者就步入一个进行性恶化的过程。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既往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得以存活,CHF 是发达国家当前唯一患病率仍在增加的心血管病,到2013年美国约510万人患心力衰竭,且老年人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Framingham研究显示,在45~94岁年龄段,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的发病率约翻一番。

在美国,至少有2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因心衰住院。

而因心衰住院者,四分之三以上为老年人。

据WHO统计,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5%~5.6%,>65岁达7.4%,>80岁占10%。

在英国>85岁以上老年人心衰患病率高达40%。

Rossman报道在犹太人老人之家和老年医院中,能活动者约48%、残废者约58%有心衰。

我国的调查显示>65岁老年人心衰患病率为1.3%。

二、老年心脏形态与功能改变的特点心脏老化的过程中同时夹杂着老年病态的变化,严格筛除了各种心血管疾病后,仍可发现心脏老化本身有着若干特有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

1、老化心肌结构变化:心肌细胞总数量从40岁左右开始逐年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5
xx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
xx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
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据我国五十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
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目前,对于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资料已经很多,不同国家心力衰竭表现、病因及种族差异
不尽相同。

一、xx和xx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资料
就整个欧洲来说,估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占总人口的0.4%—2%(ESC
2005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heart failure)。随着年龄
的增加,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迅速增加。心力衰竭病人的平均年龄是74岁。与其
它心血管病不同,经过年龄调整的心力衰竭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欧洲心脏病
协会所属国家的总人口数为9亿。其中心力衰竭病人至少为1000万。另外,还
有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其人数估计与前者相同。心力衰竭病人如果不能
解除其原发疾病问题,其预后是很差的。经诊断的心力衰竭病人4年内将有一
半病人死亡,而严重心力衰竭的1年死亡率高达50%。近期的研究证实了在无
症状的心功能不全病人长期预后也很差。苏格兰报告1986-1995年出院病人的
存活率有所改善,近年瑞典和英国也有存活率改善的报道。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美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患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大
约有500万人,每年新增50万人(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

每年因心力衰竭而就诊者达到1200-1500万,总住院天数达到650万。从
1990年至1999年,以心力衰竭做为主要诊断的住院次数由每年的81万增加到
100万,以心力衰竭做为主要或次要诊断的住院次数由每年的240万增加到360
万。

2001年大约5.3万人主要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尽管心力衰竭治疗有了很大
进展,病人死亡数仍在不断增加。心力衰竭主要是一种老年人疾病。年龄超过
65岁的老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达到千分之十,大约80%的心力衰竭住院病人年
2 / 5

龄超过65岁。心力衰竭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医疗卫生诊断人群(即出院诊断)。用
于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卫生支出高于其它疾病。2004年直接或间接用于
心力衰竭的费用估计为279亿美元。在美国,每年大约需要29亿美元用于心力
衰竭的药物治疗。

二、xx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资料
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在“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中华
心血管病杂志

2003年1月)一文报道了国内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中
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是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泰国参加的亚洲心血
管病国际合作研究(InterASIA)中国部分,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
国10个省市(南方和北方各5个省市)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年龄在35~74岁
之间,城市和农村各半,男、女人数均衡.统计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人
群的心衰患病率.

结果共抽样调查35~74岁城乡居民15518人,心衰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
为0.7%,女性为1.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35~44岁、45~54岁、55~
64岁、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分别为0.4%、1.0%、1.3%和

1.3%;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P<0.01).见表2。不同地区成年
人的心衰患病率:

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为1.4%,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为0.5%,北方明显高
于南方(P < 0.001)。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为1.1%,农村人群心衰患病率为
0.8%,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高于农村,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 =
0.054),见表3。

二、xx心力衰竭住院病人治疗状况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
2002年8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中国部分地区
3 / 5

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一文,先后对国内
42家医院

1980、1990、2000年3个全年段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共10714
例心衰患者入选,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16.3%~17.9%,其中男性占56.7%(男性
多于女性,P<0.001);平均年龄为(63.1±16.1)岁~(67.8±16.5)岁,> 60岁以上患者超过
60%;

1980、1990、2000年心衰病程分别为(128.9±125.7)、(88.1±98.6)、
(46.6±77.4)个月,P<0.001,住院时间分别为(35.1±43.0)、(31.6±34.1)、
(21.8±25.6)d,P<0.001,呈逐年缩短.

心衰病种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病;1980~2000年冠心病
从36.8%增至45.6%,高血压从8.0%升至

12.9%,风心病由34.4%减至18.6%(均为P<0.001).
3个年段入院时心功能都以Ⅲ级最多(42.5%~43.7%),Ⅱ级心功能的患者有
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24.5%、

26.7%、27.7%),相反Ⅳ级心功能的患者有逐年递减的趋势(32.4%、
28.8%、27.5%). 3个年段的患者接受胸部X线检查者与心胸比率异常者差异皆
无显著性;而行心脏超声检查者的比例与左室射血分数值减低者逐年升高,分别为

27.6%、40.5%、47.5%(P<0.001)和40.1%、45.0%、53.5%(P<0.001).
住院期间治疗心衰的药物使用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为主,总体
应用比例分别为55.4%、43.2%、48.2%,洋地黄使用率有下降(51.7%、45.5%、
40.3%);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逐步上升,分别由1980年
段的8.5%、14.0%升至2000年段的19.0%和40.4%.

住院期间明显改善率逐渐递增,分别为15.5%、19.6%和22.2%(P<0.001);死
亡率明显递减,为15.4%、12.3%、
4 / 5

6.2%(P<0.001),但明显高于同期心血管病病死率(3个年段分别为8.2%、
5.6%和2.6%),3个年段因心衰死亡占心血管病总死亡率没有改变,分别为
39.9%、37.7%、41.1%.

(7)心衰死亡原因依次为:
泵衰竭(59%)、心律失常(13%)、猝死(13%),其他死因约占14%.
三、结论与探索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国大陆发病率0.9%,尽管低于发达国家,但对我国仍然
是巨大的公共卫生经济负担。因为我国有巨大人口负担、人口快速老龄化以及
有1.3亿高血压人口,而这些病人仍然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

循证医学已证明ACEI / ARB 和β-blockers等抑制神经内分泌药物可减少死
亡率,近十年来它们的应用明显地增加。临床指南/试验结论与临床用药实践存
在这巨大的差距,在绝大多数小医院和社区医院这种情况更差。

我们面对巨大的挑战是如何确实执行指南与不断发展指南之间的差距,可
以通过:

不断地教育建立特殊的组织和团队关注于心衰、建立心力衰竭现代治疗与
服务模式、组织心力衰竭研究计划,并不断探索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管理模
式,实现“硬技术”的“软着陆”。

治疗心力衰竭是对心脏疾病干预治疗的最后机会,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
限制其使用,病人又不能仅仅根据症状判断治疗效果,使“有效药物”和“有效剂
量”难以推广。病人没有统一管理,完全凭借症状判断治疗效果,经常奔波于各
个医院各个医生之间,最终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治疗。因此,应当采取多种综
合方法实施规范治疗。加强对病人随访、观察药物疗效和进行药物试验、加强
学术交流等。在更新治疗观念同时更要重视加强行为干预,例如建立心力衰竭
门诊。心力衰竭门诊是实施规范治疗的良好平台,有利于医生统一管理病人,
便于宣教和科研。此外,需要建立治疗监控系统,掌握当地规范治疗情况,使
病人不失去最后的治疗机会。建立一套新的体系来完成对病人全面管理将有助
5 / 5

于加强对病人病情和治疗状况的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非规范治疗,从而改善
长期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