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衰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心衰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心衰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心衰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5 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当,甚至低于某些恶性肿瘤。2000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病患者生存期延长,最终发展为心衰,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心衰患病率不断增高的趋势,由此带来沉重的社会及公共卫生经济负担。

欧美国家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心衰管理模式方面的探索。多个国家已设立以国家、地区或医院为单位的慢性心衰登记制度,如美国心脏病学会推出了以指南为导向的心衰管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能促进医生遵循最新治疗指南进行施治,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大大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我国针对慢性心衰的诊治和管理等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及逐级防控体系;诊疗欠规范,临床与指南要求差距较大,改善预后治疗的药物使用率及达标率低;心脏康复和长期随访实施困难;缺乏可供指南参考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和数据;缺乏心衰的大数据库。

一、心衰中心建设意义

为规范心衰患者的诊疗过程,提高我国心衰的综合防控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联合开展中国心衰中心建设项目。心衰中心建设以“规范心衰的诊治,让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目标,通过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实施以心衰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提高心衰的整体诊治水平。心衰中心的成立,以专病为切入点,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具体到疾病的诊疗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强基层、建机制、搭平台、管长远的总体思路,将促进各级医院心衰诊疗的“同质化”发展和医疗服务连续性的有效建立。

二、心衰中心建设进展

2018年中国的心衰中心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立心衰中心认证组织架构,心衰中心认证指导委员会、心衰中心认证监督工作委员会、心衰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心衰中心总部协同工作体系共同推动全国心衰中心建设。搭建集心衰中心注册、数据填报、认证管理、医师培训为一体的心衰中心网站和管理平台。2017年11月完成《心衰中心认证标准》制定并于2018年发表在《中国医学前沿杂志》,标准包含四部分:基本条件与资质、心衰患者的诊治及管理、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2018年11月完成《基层心衰中心认证标准》制定,鼓励更多的基层医院参与心衰中

心建设,构建我国心衰区域整体协同救治体系。同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心衰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共同参与《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完稿,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心衰防治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团队服务作用。

截止2018年10月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发展,目前网站已注册497家机构会员,其中50家心衰中心通过认证(见表1),第二批次在认证心衰中心有52家,15家心衰中心示范基地。心衰中心数据库中通过认证50家单位从2018年1月-10月填报病例数据质控指标显示,心衰中心建设能有效提高心衰患者规范诊疗的关键性指标,如出院前使用β受体阻断剂使用率从79.45%提高到86.89%,出院前使用ACEI/ARB/ARNI药物使用率从69.26%提高到89.62%。心衰中心认证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心衰中心医疗质量的持续性改进以及心衰患者的长期管理,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将培养更多的心衰专科专业人才。

9个省份(湖北、福建、江苏、浙江、江西、河北、黑龙江、贵州、安徽)和3个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分别成立心衰中心联盟,加速心衰中心建设,推动区域心衰防治工作。成立地区心衰中心联盟将进一步促进各地区心衰中心建设及认证项目,联盟工作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各家医院真正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心衰患者的临床诊断,按照心衰诊疗指南及相关规范制定个体

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规范诊疗常规,努力建立一套共享共赢的合作体制,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医疗服务新格局和就诊模式。

表1:各省心衰中心注册及通过认证医院数

三、心衰中心建设方向

2019年心衰中心工作将围绕5个重点工作开展:①大力开展培训和交流:心衰中心将积极组织学术交流会议,通过心衰学院、示范基地观摩、省级联盟启动会及推进会、质控大会及区域质控会议、国际会议进行培训和交流,推广《2018中国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传播先进学术理念和

前沿进展,培养临床技能,规范基层医师诊疗,建立专业化心衰管理护士梯队,深入基层和社区普及心衰早发现和早预防的常识;②完善认证标准:进行认证标准及基层标准更新,开展认证工作;③促进心衰中心医疗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推进质控平台搭建和落实质控制度;④进一步完善建设体系:推进示范基地工作,评选最佳示范基地、推动省级心衰中心联盟成立,帮扶基层心衰中心建设,树立示范省份,落实心衰分级诊疗工作,构建区域协同诊治管理体系;⑤借助心衰中心的发展建立心衰大数据库,对真实世界数据进行分析,发表研究成果。

回顾2018年,心衰中心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断开拓创新,心衰中心的工作必将开展得更加出色,通过心衰防控战线的前移和规范诊治和管理,中国心衰事业必将迎来心衰死亡率及再住院率下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