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课程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电路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课程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电路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课程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原理(一)/(二)

课程英文名称:Circuits Theory(Ⅰ)/(Ⅱ)

课程编号:C1280/ C1281

学分:3/2

学时:48/32 (其中:讲课48/32学时实验0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使用教材:1.吉培荣、佘小莉. 电路原理.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中

文授课使用)

2.Charles K Alexander,Matthew N O Sadiku.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Fifth Edition.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双语授课使用)

3.吉培荣、李宁、胡芳. 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2012.(中文和双语授课使用)

开课单位: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与学位课,具有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电类问题准备必须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目标:(1)、掌握实际电路分析的一般步骤,建立实际电路模型化的概念,掌握实际电路模型化的处理原则,掌握实际电路具有的基本特性,具有初步的对实际电路(器件)建立电路模型的能力。(2)、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独立源、受控源、互感、理想变压器等元件的元件约束,掌握拓扑约束(KCL、KVL),深刻理解模型电路分析方法的实质。(3)、掌握电压、电流、功率、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时间常数、功率因数、网络函数、特性阻抗等参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掌握等效变换法、系统化方法(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变换域法(相量法、拉普拉斯变换法)、分解法(傅立叶级数展开法)等分析方法,能够对复杂线性电路进行分析。(5)、掌握重要电路定理(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并可将其用于电路分析。

(6)、掌握图解法、小信号分析法,能够对简单非线性电路进行分析。(7)、掌握均匀传输线方程,能够对简单分布参数电路进行分析。(8)掌握常见电工仪表工作原理,对通用电路分析软件有一定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两类约束(4学时)

(1)掌握实际电路与模型电路;

(2)掌握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3)掌握电能量与电功率的计算;

(4)掌握集中参数电路与分布参数电路的概念;

(4)掌握元件(电阻、电导、独立电源)的特性;

(5)掌握拓扑约束;

(6)了解电路的分类。

重难点:模型化的概念、关联参考方向、电阻(电导)和独立电源的特性、拓扑约束。

考核要点:KCL、KVL、电阻元件约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1、1-2、1-3、1-6、1-7、1-9中选4-6题。

第2章电路的等效变换(4学时)

(1)掌握等效变换和等效电阻的概念;

(2)掌握电阻的各种连接及其等效变换;

(3)掌握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4)掌握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5)了解无伴电源的等效转移;

(6)了解电源的不同连接方式及其等效变换。

重难点:等效变换的概念、等效变换的方法。

考核要点: 各种连接的等效、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2-1、2-3、2-5、2-10、2-2、2-16中选4-6题。

第3章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6学时)

(1)掌握支路约束和独立拓扑约束;

(2)掌握支路法;

(3)掌握网孔电流法;

(4)了解寻找独立回路的系统化方法;

(5)掌握回路电流法;

(6)掌握节点电压法。

重难点:支路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

考核要点: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3-1、3-2、3-4、3-6、3-9、3-13、3-15、3-16、3-17中选6-9题。

第4章含受控电源的电路(3.5学时)

(1)掌握受控电源的特性;

(2)掌握含受控电源时的网孔电流法;

(3)掌握含受控电源时的回路电流法;

(4)掌握含受控电源时的节点电压法;

(5)了解输入电阻与输出电阻。

重难点:受控电源的特性、含受控电源时的回路电流法、含受控电源时的节点电压法。

考核要点: 含受控电源回路电流法、含受控电源节点电压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4-2、4-3、4-8、4-10、4-13、4-14、4-18、4-19中选4-6题。

第5章含运算放大器的电路(0.5学时)

(1)了解实际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点(自学);

(2)了解实际运算放大器的常用模型(自学);

(3)掌握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

(4)了解运算放大器特性的一些相关内容(自学);

(5)了解有源电路和无源电路的概念与判断方法(自学)。

重难点: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

考核要点:不做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不做要求

(说明:电路课程中,对该章内容只做简介,对应的详细内容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学习)

第6章电路的基本定理(4学时)

(1)掌握叠加定理与齐性定理;

(2)掌握替代定理;

(3)掌握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了解特勒根定理(自学);

(6)了解互易定理(自学);

(7)了解对偶原理。

重难点: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考核要点: 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6-1、6-3、6-7、6-9、6-13、6-17、6-19中选4-6题。

第7章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3学时)

(1)掌握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

(2)了解忆阻元件的特性(自学);

(3)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串联等效与并联等效;

(4)掌握动态电路的方程;

(5)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换路定理;

(6)掌握动态电路初始条件的确定。

重难点: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的特性、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换路定理、动态电路初始条件的确定。

考核要点:电容与电感的VCR、电容和电感的换路定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7-1、7-3、7-5、7-6、7-7、7-9中选3-5题。

第8章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7学时)

(1)掌握RC电路的时域分析;

(2)掌握RL电路的时域分析;

(3)掌握一阶电路响应求解的三要素法;

(4)掌握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了解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6)掌握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7)了解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8)了解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自学);

(9)了解一阶电路正弦激励时的零状态响应(自学)。

重难点:RC、RL电路的时域分析、三要素法、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考核要点:一阶电路响应求解的三要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8-1、8-4、8-9、8-13、8-14、8-18、8-21、8-27、8-27中选6-9题。

第9章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基础(2学时)

(1)掌握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3)掌握相量形式的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

重难点: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相量形式的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

考核要点: 相量形式的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9-1、9-3、9-6、9-10中选2-3题。

第10章正弦稳态电路(6学时)

(1)掌握阻抗和导纳及其串联与并联;

(2)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3)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概念和计算方法;

(4)了解谐振电路的定义及基本特点。

重难点: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考核要点: 相量分析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0-1、10-5、10-8、10-16、10-24、10-26、10-28、10-30、10-33中选6-9题。

第11章含耦合电感元件和理想变压器的电路(4学时)

(1)了解耦合线圈的磁耦合;

(2)掌握耦合线圈的同名端;

(3)掌握耦合电感元件特性;

(4)掌握变压器的耦合电感模型;

(5)掌握耦合电感的去耦合等效;

(6)掌握理想变压器特性;

(7)了解理想变压器传输直流特性及分析(自学)。

重难点:耦合电感元件、理想变压器。

考核要点: 耦合电感元件和理想变压器的元件约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1-1、11-5、11-7、11-9、11-15、11-18中选4-6题。

第12章三相电路(4学时)

(1)掌握三相电源;

(2)掌握三相电路的连接与结构;

(3)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4)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

(5)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

重难点: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

考核要点:三相化一相方法、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2-1、12-2、12-4、12-10、12-15中选6-9题。

第13章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2学时)

(1)了解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和信号的频谱;

(2)掌握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3)掌握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的计算。

重难点: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和信号的频谱、正弦周期稳态电路的计算。

考核要点:正弦周期稳态电路的计算(叠加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3-3、13-4、13-7、13-9、13-15中选2-3题。

附加章电工测量仪表原理及现代电路分析软件简介(4学时)

(1)磁电系仪表工作原理;

(2)电磁系仪表工作原理;

(3)电动系仪表工作原理;

(4)现代电路分析软件简介(Multisim、MATLAB、Electronics Workbench 等)。

重难点:电动系仪表工作原理。

考核要点: 常用仪表工作原理、软件使用(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不纳入卷面考核)。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仪表内容学习报告,软件应用体验报告。(说明:学生应在暑假中完成该项作业,秋季学期开学提交作业,结果纳入秋季学期平时成绩中,占平时成绩50分的10%,即记5分。)

第14章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6学时)

(1)掌握拉普拉斯变换及其性质;

(2)掌握拉氏变换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

(3)掌握元件约束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4)掌握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方法。

重难点:拉氏变换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方法。考核要点: 对称三相电路的三相化一相方法、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4-1、14-2、14-3、14-5、14-9、14-11、14-18中选5-7题。

第15章网络函数与频率特性(2学时)

(1)掌握网络函数;

(2)掌握网络的频率特性;

(3)了解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自学)。

重难点:网络函数、网络的频率特性。

考核要点: 网络函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5-1、15-2、15-5、15-6、15-10、15-13中选2-3题。

第16章二端口网络(4学时)

(1)了解二端口网络的概述;

(2)掌握二端口网络的约束方程;

(3)掌握二端口网络参数的相互转换;

(4)了解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自学);

(5)了解二端口网络的互联;

(6)掌握二端口网络的网络函数;

(7)了解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自学);

(8)了解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自学)。

重难点:二端口网络的约束方程、二端口网络的网络函数。

考核要点:二端口网络约束方程的计算。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6-5、16-8、16-9、16-13、16-17、16-23中选4-6题。

第17章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基础(3学时)

(1)了解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概况;

(2)掌握割集;

(3)掌握关联矩阵;

(4)了解不同关联矩阵之间的关系和特勒根定理的证明(自学);

(5)掌握标准支路的约束关系;

(6)掌握矩阵形式节点电压方程;

(7)了解矩阵形式回路电流方程、割集电压方程(自学);

(7)了解含受控源和互感元件时的矩阵方程(自学)。

重难点:关联矩阵、矩阵形式节点电压方程。

考核要点: 关联矩阵列写。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6-2、16-3、16-7、16-12、16-13中选3-4题。

第18章动态电路的状态方程(1学时)

(1)掌握电路的状态和状态变量;

(2)了解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3)了解状态方程的建立。

重难点:状态方程。

考核要点: 状态和状态变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8-3、18-5、16-7中选1-2题。

第19章非线性电阻电路(3学时)

(1)了解非线性电阻电路及其方程;

(2)掌握图解法;

(3)掌握分段线性化法;

(4)掌握小信号分析法。

重难点:图解法、小信号分析法。

考核要点: 小信号分析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9-1、19-2、19-5、19-12、19-18、19-20中选4-6题。

第20章均匀传输线(3学时)

(2)掌握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解;

(3)了解行波和反射系数;

(4)了解均匀传输线的特性与无畸变均匀传输线(自学);

(5)了解终端连接不同类型负载的均匀传输线(自学);

(6)了解无损耗均匀传输线正弦稳态响应特性及其应用(自学);

(7)了解无损耗均匀传输线的暂态过程(自学)。

重难点:均匀传输线及其方程、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解。

考核要点:小信号分析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课堂讨论。

作业安排:从19-1、19-2、19-3、19-11、19-12、19-20中选3-5题。

四、学时分配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说明:表中的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具体内容是: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运用到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中;1.2、能针对一个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边界条件求解;

1.3、能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电力系统工程问题的分析和优化;

2.1、能识别和判断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方式进行,期末

考试为闭卷方式。

2、课程成绩评定标准

六、参考书目

1.电路(5版).邱关源、罗先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电路原理. 胡钋,樊亚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电路理论基础(3版).梁贵书,董华英.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James W Nilsson,Susan A Riedel. Electric Circuits,

Eighth Edition.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七、教学参考资源

本课程已在三峡大学“求索学堂”平台上建设,网址为:

http://210.42.35.80/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 =0&courseId=109。

八、大纲说明

本课程共80学时,分两学期完成,其中讲课76学时,复习4学时,具体执行方案为:

春季学期(课程编号:C1280):第1章(4学时)、第2章(4学时)、第3章(6学时)、第4章(3.5学时)、第5章(0.5学时)、第6章(4学时)、第7章(2学时)、第9章(2学时)、第10章(6学时)、第11章(4学时)、第12章(4学时)、第13章(2学时)、附加章(4学时),复习(2学时),共计48学时。

秋季学期(课程编号:C1281):第7章(1学时)、第8章(7学时)、第14章(6学时)、第15章(2学时)、第16章(4学时)、第17章(3学时)、第18章(1学时)、第19章(3学时)、第20章(3学时)、复习(2学时),共计32学时。

大纲编写人:

大纲审定人:

大纲编写时间:2017-11-16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原理(一)/(二)

课程英文名称:Circuits Theory(Ⅰ)/(Ⅱ)

课程编号:C1280/1281

学分:3/2

学时:48/32 (其中:讲课48/32学时实验0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内容提要: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实际电路模型化的概念和模型电路分析方法。课程内容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两类约束、电路的等效变换、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含受控电源的电路、含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电路的基本定理、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基础、正弦稳态电路、含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的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常见电工仪表的测量机构、电工测量仪表原理及现代电路分析软件简介、动态电路的复

频域分析、网络函数与频率特性、二端口网络、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基础、动态电路的状态方程、非线性电阻电路、均匀传输线。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

使用教材:

[1]吉培荣、佘小莉. 《电路原理》.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中文授课使用)

[2]吉培荣、李宁、胡芳. 《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中文和双语授课使用)

[3]Charles K Alexander,Matthew N O Sadiku.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Fifth Edition》.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双语授课使用)

参考书目:

[1]邱关源、罗先觉. 《电路(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钋,樊亚东. 《电路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梁贵书,董华英. 《电路理论基础(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James W Nilsson,Susan A Riedel. 《Electric Circuits,Eighth Edition》.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模拟电路;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模拟电路》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应开设在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未开设)课程之后,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系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四)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于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线性部分》谢嘉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元器件(要求列出章节名) 第一节半导体基础知识 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 第四节场效应管 第五节晶闸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场效应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晶闸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重点掌握】:PN结特性及PN结方程;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了解】: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难点】: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第一节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四节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第五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放大的概念;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甲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 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重点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 电路。 【了解】:放大的概念。 【难点】: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第一节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第二节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学分: 二、实验总学时:8 三、应开实验个数:4 必开实验个数: 4 选开实验个数: 四、适用专业:物理学 五、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实际操作及实验报告评分 六、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 七、实验教材或自编指导书:自编指导书 实验一:叠加原理实验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加深对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的理解;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测量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和电压。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万用表、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DGX-1实验装置。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二: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掌握测量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六)实验内容:测定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电路的外特性、入端电阻、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测定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可调直流恒流源、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万用表、可调电阻箱、电位器、戴维南定理实验电路板。26套(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三:一阶动态电路的研究 学时:2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研究一阶电路方波响应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学习自拟实验方案,正确选择 元器件、确定实验参数;学习用示波器测定电路时间常数的方法;掌握微分电路与积 分电路的测试方法。 (六)实验内容:设计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分别分析和研究对应的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相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电路实验板。 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四: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学会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的方法;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等效参数;测量电感、电容串联与并联后的等效参数;验证用串、并试验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的正确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自藕调压器、镇流器、电容器、白炽灯。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电路基础知识点大全

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填写以下电路图符号: 二、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四、电压 1 电压的作用 1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 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 连通的。 、认识电路 1. 电路的基本组成: 将其他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导线——起连接作用,传输电能 2. 电源 开关 灯泡 变阻器 电流表 电压表 3. 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常见金属、 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大地、石墨等。 容易导电的原因: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具体情况:金属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酸碱 盐的水溶液中有大量的自由离子) 2.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油、酸碱盐的晶体、陶瓷、橡胶、纯水、空气等。 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3. 良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理想的电工材料,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显的界限。 三、电流 1.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金属导体中,能够做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 子;在酸 碱盐溶液中,能够做定向移动的是正离子和负离子) 2. 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按照这个规定, 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 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3. 电流用字母 I 表示,国际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 A 。 比安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 和微安(卩A ): 1A=10 mA 1 mA=10 3 卩 A 4. 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 0.6A (分度值0.02A ); 0—3A (分度值 0.1A )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工、 电气及仪表专业 适用周数:54课时 南京化工技师学院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一、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电工基础》是机电类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分析计算方法,并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利用软件里的测试仪器可以实时测量和显示数据;还可利用EWB软件丰富的电路元件库,实现多种电路的设计和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有关的后续专业课、进一步接受新的科学知识以及考工(中级维修电工)拿证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EWB仿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简单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电工类专业所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基本理论。 2.学会电路分析和计算的一般方法; 3.会说出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基本作用; 4.对单相和三相照明电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熟悉其组成、接线及工作状态; 5.能利用EWB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

电路基础知识扫盲

初学电子知识,请先把“电”当做“水”,“电路”就等于“水路”;接着了解一些常用名词术语,对照实物认识几种常用的电子元件及其功能;最后动手做一些实验. 任何电子产品都是电子元件组成的,学习电子技术就要先学电子元件. 电子元件的组合就成了电子电路,这也是基础知识.有了电子元件、电子电路的知识,电子工具也会用了,你就应该多动手进行产品实战了. 学电子最能尽快受益的莫过于自装音响和功放了.欣赏音乐本身是一种美的享受,可是能用自己的成果来享受则更是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懂电子的朋友学电脑比不懂电子朋友学电脑要快要容易.懂电子的朋友用电脑是由电脑内部学到外部,不懂电子的朋友则是从电脑外部学到电脑内部. 什么是“场”?运动场常指大家可以做运动的一个范围,电场是指电产生作用力的一个范围,磁场是指磁产生作用力的一个范围,其它类同. 导体,电比较容易通过的物体.绝缘体,电比较难通过的物体.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明显的介限,导体和绝缘体是导电能力相差很多很多倍的两个物体相对而言的. 有很多物体,它们在常见的不同的物理情况(温度、电场、磁场、光照、掺杂等等)下呈现出不同的导电状态.我们称这类物体为半导体. 有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就可以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电子元件,我们就可以方便简单的检测和利用电能了.

开关实际上是一个短路器和开路器,是一个电阻在零欧姆和无穷大两个阻值上变换的元件,这跟自来水开关的效果和原理是一样的. 任何时候,只要有电流流过,就必定有一个闭合的通路.这个通路就是电流回路.不考虑电源内部的情况下,电流一定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相当于一个特殊的电子元件,有闭合的通路才能产生电流.没有导体以及其它电子元件连接成闭合的通路就不会产生电流. 没有回路就一定没有电流,有电流就一定有回路.(交流电流并不需要物理上的通路,真空、空气也能形成电流回路.) 两个不同的水位线存在一个水差,就是水压.水压之间有一根水管的话,水就会流动,水流动就会受到阻力.水管越细,阻力越大,水流越小;水压越高,水流越大.电压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电势差,就是电压.如果电压之间有一个导电通路的话,这个通路里面就会产生电流.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压越高,电流越大. 水压、水流、水阻.水流动的方向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不算抽水机在内);对应电的比喻:电压、电流、电阻.电流动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不算电源在内). 两个水位之间的水位差等于水压;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压.高水位相当于正电极,低水位相当于负电极. 电阻、电容、二极管等电子元件有两个引脚,这些元件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某种规律将引脚连接起来. 三极管相当于一个阻值可以受控制的电阻器,就是将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这两个脚等效成一个电阻,基极起控制作用.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电路原理》(爱迪生班)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甲)Ⅰ》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范承志、孙盾;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与简介负责人:范承志 课程号:101C0040 课程名称(中文):电路原理 课程名称(英文):Electric Circuit 周学时: 4.0 学分: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必修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面向对象:电气学院“爱迪生实验班”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程特色简介: 《电路原理(甲)Ⅰ》是电气信息类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静态、稳态、动态的教学过程体系,全面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电路谐振、互感分析;三相交流电路;非线性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过渡过程的经典解法。 爱迪生实验班教学采用独立开课方式,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变化,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思路,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仿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通过考试、论文报告、课程设计等手段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理论部分与实验结合,通过综合实验把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电路原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电路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预备知识。

根据“爱迪生实验班”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小)学期 每周4学时,共8周。打*部分为选讲内容。 (一) 电路概述……………………………………………………………… (5学时) 1.电路模型及电路元件 2. 参考方向概念, 基尔霍夫定律 (二)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 ……………………………(14.5学时) 1. 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2. 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 网孔电流法 3. 节点电压法, 改进节点电压法 4. *割集电压法 5. 叠加定理、线性定理 7. 戴维南与诺顿定理 6. 替代定理 8. 特勒根定理, 互易定理 (三) 正弦交流电路…………………..……………………………………(10.5学时) 1. 正弦交流电量的基本概念 2. 正弦交流电量的相量表示 3.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电路原理》课程简单介绍

《电路原理》课程简介 “电路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担负着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及电路分析方法支撑的重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路课程尤为重要,因为正是电路理论为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建立了理论体系,并产生了电力系统分析学科。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具备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 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从1800年法国物理学家伏特发明伏打电池、获得持续的电流并形成电路以来,到一个多世纪后的20世纪30年代,电路理论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电路理论在学术体系上基本完善,这一发展阶段称为经典电路理论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新型电路元件的出现和计算机的冲击,电路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发展阶段称为近代电路理论阶段。现在电路理论已成为一门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领域,是当前电子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对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就本科电路课程的主要任务而言,目前国内外的一致意见认为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故课程着重点在于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而不应过多强调电路理论学科本身的要求。学生通过“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学习使人进步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黄辉编写日期:2012年1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94L120Q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3.学时/学分:96 /6 4.先修课程: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等 5.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线性、集总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电路方面的基础,获得良好的电路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体的,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对一般交直流电路的稳态进行分析、求解; 3.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三相及非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 4.掌握一般交直流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频域分析法; 5.掌握现代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教学安排 1.本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课堂讲授:82学时,(含19学时习题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应用)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的手段对电路基本内容进行课堂讲授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网上教学:22学时,根据需要,部分内容采用网上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14学时,对相应理论内容进行设计或验证实验。学生课堂演讲:选取适当内容采用学生课堂演讲的方式,以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外语的要求(英语) 掌握电路相关的名词术语。 3.作业安排要求 作业的作用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每次课后布置适量(4-5个)与内容相应的作业题目,努力使作业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手段之一。 五、课程的考核 1.考勤、平时作业、小测验(10%):每次作业、测验评分,作业抄袭或没有及时交作业者以当次作业计零分; 2.大作业(10%):研究性教学以大作业形式提交; 3.实验(15%):以完成实验、实验报告质量为基本依据; 4.期末考试(65%):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以计算题为主。作弊者以总成绩零分计。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等。本课程需要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如复数、傅里叶分解、一阶及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矩阵计算等。 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本课程为这些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电路分析计算基础。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中文:邱关源.电路(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 英文:James W. Nilsson等. Electric circuits(第八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教学参考书: [1] 王仲奕.蔡理编著. 电路习题解析.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 Charles K. Alexander.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尼而森著.周玉昆等译. 电路(第八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2009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 课程编号:070732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 授课学时:80 学分:5 一、课程简介 《电路》是电类专业基础理论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并具备实验的初步技能,为后续电类课程作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1、电路元件、电路模型与基本定律 1.1 了解集中参数电路与实际电路模型的概念。 1.2 电路中的基本变量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3 电路基本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 1.4 功率、KCL、KVL。 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理解电压、电流的方向及参考方向、受控源、功率的计算。

◆了解集总参数电路的概念。 2、电路的等效变换 2.1 等效的基本概念、电阻的串并联计算。 2.2 三角形与星形变换。 2.3 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及计算。 基本要求 ◆掌握电阻的串并联计算、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含受控源单口网络等效电阻的 计算。 ◆理解电阻的三角形与星形变换。 3、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3.1 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图、子图、支路、树、树支、连支、回路、网孔。 3.2 KCL独立方程数。 3.3 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 基本要求 ◆掌握电阻电路的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求解方法。 ◆理解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图、子图、支路、树、树支、连支、回路、网孔。 ◆了解网孔法与回路法的关系。 4、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 4.1 关联矩阵。 4.2 基本回路矩阵。 4.3 基本割集矩阵。 4.4 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 4.5 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基本要求 ◆掌握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的概念。 ◆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了解割集电压法。 5、电路基本定理

电路图基础知识教程

电源电路单元 按单元电路的功能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类,每一类又有好多种,全部单元电路大概总有几百种。下面我们选最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来介绍。让我们从电源电路开始。 一、电源电路的功能和组成 每个电子设备都有一个供给能量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有整流电源、逆变电源和变频器三种。常见的家用电器中多数要用到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的最简单的供电方法是用电池。但电池有成本高、体积大、需要不时更换(蓄电池则要经常充电)的缺点,因此最经济可靠而又方便的是使用整流电源。 电子电路中的电源一般是低压直流电,所以要想从 220 伏市电变换成直流电,应该先把220 伏交流变成低压交流电,再用整流电路变成脉动的直流电,最后用滤波电路滤除脉动直流电中的交流成分后才能得到直流电。有的电子设备对电源的质量要求很高,所以有时还需要再增加一个稳压电路。因此整流电源的组成一般有四大部分,见图 1 。其中变压电路其实就是一个铁芯变压器,需要介绍的只是后面三种单元电路。 二、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是利用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把交流电变成单向脉动直流电的电路。 ( 1 )半波整流 半波整流电路只需一个二极管,见图 2 ( a )。在交流电正半周时 VD 导通,负半周时 VD 截止,负载 R 上得到的是脉动的直流电

( 2 )全波整流 全波整流要用两个二极管,而且要求变压器有带中心抽头的两个圈数相同的次级线圈,见图2 ( b )。负载 R L 上得到的是脉动的全波整流电流,输出电压比半波整流电路高。 ( 3 )全波桥式整流 用 4 个二极管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可以使用只有单个次级线圈的变压器,见图 2 ( c )。负载上的电流波形和输出电压值与全波整流电路相同。 ( 4 )倍压整流 用多个二极管和电容器可以获得较高的直流电压。图 2 ( d )是一个二倍压整流电路。当 U2 为负半周时 VD1 导通, C1 被充电, C1 上最高电压可接近 1.4U2 ;当 U2 正半周时 VD2 导通, C1 上的电压和 U2 叠加在一起对 C2 充电,使 C2 上电压接近 2.8U2 ,是C1 上电压的 2 倍,所以叫倍压整流电路。 三、滤波电路 整流后得到的是脉动直流电,如果加上滤波电路滤除脉动直流电中的交流成分,就可得到平滑的直流电。 ( 1 )电容滤波 把电容器和负载并联,如图 3 ( a ),正半周时电容被充电,负半周时电容放电,就可使负载上得到平滑的直流电。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原理(一)/(二) 课程英文名称:Circuits Theory(Ⅰ)/(Ⅱ) 课程编号:C1280/ C1281 学分:3/2 学时:48/32 (其中:讲课48/32学时实验0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使用教材:1.吉培荣、佘小莉. 电路原理.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中文授课使用) 2.Charles K Alexander,Matthew N O Sadiku.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Fifth Edition.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双语授课 使用) 3.吉培荣、李宁、胡芳. 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2012.(中文和双语授课使用) 开课单位: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与学位课,具有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电类问题准备必须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目标:(1)、掌握实际电路分析的一般步骤,建立实际电路模型化的概念,掌握实际电路模型化的处理原则,掌握实际电路具有的基本特性,具有初步的对实际电路(器件)建立电路模型的能力。(2)、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独立源、受控源、互感、理想变压器等元件的元件约束,掌握拓扑约束(KCL、KVL),深刻理解模型电路分析方法的实质。(3)、掌握电压、电流、功率、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时间常数、功率因数、网络函数、特性阻抗等参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掌握等效变换法、系统化方法(支

电工理论基础知识

电工理论基础知识(汇编) 一、应知应解定律、定义 1、欧姆定律:在一段不含电动势只有电阻的电路中,流过电阻R的电流I与电阻两端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为I=U/R或U=IR,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电阻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实际应用中,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通过欧姆定律计算出第三个量,需要特别提出,欧姆定律是电工学、电子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也是最重要的定律,是维修电工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应用欧姆定律,通过电压、电流、电阻三个物理量状态来分析电路,解决维修电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电功:在负载两端接上电源,电场力使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电场力做了功,也叫电流做功,这就是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例如电流通过灯泡将电能转换成光能、热能;电流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制成机械能等等。 如果负载电阻两端所加电压为U,在时间t内通过负载电阻的电量为Q,产生的电流为I,根据电压定义式U=W/Q则有W=QU,又因为Q=It,所以,W=UIt,式中,U的单位为伏(V),I的单位为安(A),t的单位为秒(s),电功W的单位为焦(J)。 3、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如果在时间t内,电流通过负载所做的功为W,则电功率P=W/t,若负载电阻值为R,加在其两端的电压为U,通过的电流为I,可得P=UI=I2R=U2/R。式中,U的单位为伏(V),I的单位为安(A),R的单位为欧(Ω),电功率P的单位为瓦(W)。功率的单位还

有毫瓦(mW)和千瓦(kw),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W=1000mW;1kW=1000W,在电力工程中常用的电功率单位叫做度(kWh),1度等于1千瓦小时,即:1度=1千瓦·小时=1000W×3600s=3.6×106J。 4、焦耳-楞次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做功,电阻会发热,将电能转制成热能,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焦耳-楞次定律,可用下式表示:Q=I2·R·t,式中,电流的单位为安,电阻的单位为欧,时间的单位为秒,Q表示热量,单位为焦,实际应用中,热量Q用“卡”作单位, 1焦=0.24卡即:Q=0.24 I2R t(卡)。需要注意的是,焦耳-楞次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即只适用电能全部转换热能的情况。 5、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电路中任一流入节点电流必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其中,节点指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连接点。 6、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又称回路电压定律,电路中任一回路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沿一任回路所升高的电位总和必等于沿此回路降低的电位总和。 7、电磁感应: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称为感应电动势,产生的电流称为感生电流。 8、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或电压叫做交流电。可分为正弦交流电和非正弦交流电, 9、正弦交流电:电流或电压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按相数可分为单相正弦交流电和三相正弦交流电。交流电变化一周所用的时间称为周期,用字母Τ表示,单位是秒(s),交流电每秒内变化的周期叫做频率,用字母?表示,单位为赫兹(Hz),简称赫。周期与频率的关系为:Τ=1/?,我国交流供电的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