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全国各地级市面积、人口、GDP

1105 915 1234 1576 1123 2338 1221 1700 1006 1280 1001 1030 1230 1662 1605 1012 1329 1020 3001 3661 985 1029 1003 1270 905 1181 716 1186 971 1874 978 1352 1336 1038 1282 1375 995 556 1139 825 746 1203 1343 1390 964 1200 1085 1015 690 1078
江苏 云南 贵州 广东 河南 江西 陕西 安徽 湖北 广东 广东 湖北 河南 广西 福建 江苏 四川 湖北 安徽 河南 江苏 江西 辽宁 江西 河北 四川 湖南 内蒙 陕西 湖南 黑龙江 广西 四川 山东 陕西 湖南 黑龙江 广西 江苏 山东 广东 黑龙江 河南 广东 四川 湖南 山西 安徽 贵州 陕西 内蒙
480 573 613 588 519 644 490 559 403 445 539 667 484 486 353 472 618 584 836 429 439 472 350 541 406 495 674 438 335 439 290 560 569 367 529 370 537 366 311 364 312 542 468 392 445 513 505 609 654 372 251
9,252.35
宜春市 廊坊市 绵阳市 邵阳市 赤峰市 榆林市 郴州市 大庆市 玉林市 达州市 滨州市 渭南市 株洲市 齐齐哈尔市 柳州市 镇江 枣庄市 中山市 绥化市 开封市 肇庆市 宜宾市 永州市 运城市 六安市 毕节地区 宝鸡市 包头市
18,637.67 6,429 20,267.46 20,829.63 90,021.00 43,070.03 19,317.33 21,218.73 12,838.00 16,587.50 9,032.60 13,046.04 11,262.20 42,469.00 18,667.44 3,847.00 4,563.22 1,800.14 34,063.00 6,260.95 14,856.00 13,293.89 22,245.66 14,106.66 18,410.94 26,844.45 18,143.01 27,768.00
中国各地的蒙古族介绍

中国各地的蒙古族介绍云南省的蒙古族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
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
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四川省的蒙古族四川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盐源、木里两县。
四川现约有两万七千余人。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世居的俞姓,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现逾千人。
据《西昌市志》记载,境内蒙古族主要是明初来建昌(今西昌)征战留守的蒙古族官兵的后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
根据文字记载,其先祖可追溯到十二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
“斡亦剌惕”蒙语为“近亲、亲近的人、邻居、同盟者”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森林中的百姓”,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新疆蒙古族.明朝末年,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就是新疆蒙古族.提新疆蒙古族,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和清朝对抗一百五十余年之久.准噶尔蒙古族现在在新疆叫厄鲁特,主要居住在伊犁.清朝灭准噶尔汗国后,察哈尔蒙古族从内蒙古迁到新疆,察哈尔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乾隆年间,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和硕特蒙古族从俄罗斯迁回,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和硕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目前,新疆有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有一个和布克塞尔蒙古族自治县,在伊犁还有许多蒙古族乡。
博州地域文化特色

博州巨变
面貌全新的博乐市
博乐市位于博尔塔拉河谷地带,呈“两山夹三
库,一河分两城” 的自然地理空间形态,两山:
南边的天山支脉,北边的阿拉套山;三库:五一
、七一、八一;一河:博河(规划区范围内长7.6
公里,城区段长4.8公里);两城指南城、北城
。
依托博尔塔拉河水系景观资源,2009年
开始打造博河风光带。博河风光带是博乐城市滨
二、特色经济 • 精河枸杞
赛里木湖冷水鱼
银盘牌鸡蛋 萨帕乐牌细羊毛
北疆牌棉花 猛进牌马铃薯
哈晶牌西瓜 艾比湖牌白砂糖
博河牌水泥 艾比湖牌盐业
………………
三、民风民俗
• 博州是多民族聚集地区,主要有蒙古、汉、维吾 尔、哈萨克、回等35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具有鲜明地 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和风情习俗。
• 蒙古葬礼较为简单,葬式以土葬为主。蒙古族重 要的传统节日是过小年和春节。农历腊月二十三 ,蒙古族称为小年。蒙古族把春节叫过大年,也 称过白节。正月十五日是蒙古族的麦德尔节,也 是每年最盛大的庙会。 蒙古族的传统娱乐活动有 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 称,凡喜庆节日、宴会,均有歌舞相伴。蒙古族 民歌异常丰富,有《牧歌》、《习俗歌》、《谚 语歌》、《思亲歌》等。民歌分"长调"和"短调" 两类。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节奏欢快,舞步轻 盈。民间舞蹈以《交拉哈勒》、《巴里津开勒》 、《崩崩尔腔》、《奥里克特克》和《沙吾尔登 》等最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喜欢食用牛羊肉之外他们也开始食用鱼虾等海味品其饭菜的花样也变得丰富多彩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喜欢食用牛羊肉之外他们也开始食用鱼虾等海味品其饭菜的花样也变得丰富多彩四传统娱乐?蒙古族的传统娱乐活动有赛马摔跤射箭等
温泉县

温泉县概括温泉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博尔塔拉河上游河谷地带,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缘。
东邻博乐市,南隔别珍套山与霍城县相傍,西部和北部分别以空郭罗鄂博山和阿拉套山西段为界与哈萨克斯坦毗邻,南傍伊犁地区,距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均170公里,县城博尔塔拉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625千米,因境内有数处著名的温泉而得名。
县境东西长139.4公里,南北宽64.8公里,总面积5893平方公里,有可耕地面积49万亩,草场面积619万亩,森林55.1万亩。
这里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温凉气候,年平均气温3.6摄氏度。
无霜期141-166天,年均降水量204毫米。
地表水年总径量8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3.1亿立方米,理论水能蕴藏量27.9万千瓦。
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蒙、汉、哈、维等19个民族。
总人口7.18万人(含87、88团场达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占61.1%,农牧业人口占65.3%。
全县辖二镇、四乡、三个国营农牧场,91个行政村(队)。
宜人的气候、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自然的造化创造了温泉旅游、避暑的圣境。
自然景观奇特秀丽,有迤逦秀丽的河谷风光,花秀草茂的米尔其克草原,如诗如画的赛里木湖,壮丽的乃仁撒拉飞瀑等。
野生动物有5类116种,其中还有珍稀动物新疆北鲵(俗称娃娃鱼),该物种在世界上仅分布于我国温泉县和哈萨克斯坦两国边境极度狭窄区域,种群数量处于濒危边缘,已被列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成为国际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
1995年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
草原文化熠熠生辉。
文物古迹现存61处,其中古墓群31处,岩石群9处,石围栏4处,名刹遗址2处,古城遗址4处。
著名的文物古迹有罕见的石头城、草原石人、古墓群、木乃伊等。
数十座奇形怪状的巨石散布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游人行走其间无不感到神秘莫测。
最神秘的便是"母亲石"、"鹰嘴石",不仅形状高大奇特,而且在传说中极具灵气;更令人神往的是岩石上那分布众多的岩画,刻痕不深,但十分清晰,既有狩猎及放牧场面,又有难解的原始符号。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发展与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发展与完善作者:沙娜提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03期摘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首要任务是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6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行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疆发展完善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实施新疆作为中国第一大省区,在祖国这个统一的大家庭中,与全国其他兄弟省区一样,从20世纪以来,经历了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历史时期。
由于新疆地处西北边疆,居亚洲大陆腹地,又是一个多宗教、多文化、多民族聚居地区,在近一个世纪的政治变革的历程中又有着与其它兄弟省区所不同的特殊性。
中国共产党对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后,最终决定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政治制度,并于195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使世局新疆的13个民族绝大部分建立了自治机关,行使了自治,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充分利用区域自治所赋予的发展权利,沿着繁荣的道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繁荣的最好的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创举。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5个自治州,分别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7个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2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4个自治区辖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和五家渠市;16个地州辖市;62个县;6个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新疆多民族地区群众体育政策导向及组织开展现状

新疆多民族地区群众体育政策导向及组织开展现状作者:王厚雷张怡王强闫艺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新疆10个地区的6个民族群众体育政策导向及组织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各级政府一贯关怀和重视新疆多民族地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政策有利于促进新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但群众体育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尚未健全,组织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结构差异明显,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建议依据各民族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群众体育政策,完善群众体育政策执行与监控机制,加强组织建设及提高体育组织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积极筹措体育活动经费,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新疆;多民族;群众体育;政策导向;组织现状中图分类号: G 812.4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3021405文献标志码: A新疆多民族地区群众体育事业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省市,它还兼有促进各民族交流,维护边疆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心地带,与8个国家接壤,面积占我国疆土面积的1/6,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疆常住人口为2 181万3 300人占全国人口的1.63%[1]。
重要的战略位置、地广人稀的现状,决定了“促进新疆多民族地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近年来,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召开多次工作座谈会,制定出“西部大开发”“新疆跨越式发展”等相关政策,对推动新疆实现经济繁荣和长治久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新疆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为新疆多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应根据新疆社会稳定及各民族团结的需要,更多地关怀人的和谐、平衡,满足人的兴趣和需要。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的省际迁移状况分析

2010年第4期第31卷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人口相对稀少而能源资源丰富,建国以来,国家计划移民和自发移民频繁,1949-2005年间人口累计净迁移量占同期人口增加总量的25.53%,累积净迁入人口402.58万人,是全国人口迁移最大的省区之一。
大量的人口迁移,极大地改变了新疆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结构,同时也对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与内地其他省份间的人口迁移情况,其结果可为新疆未来人口迁移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一、新疆人口迁移的时间变化特征新疆是我国相对偏远封闭的省区,人口的机械变动主要表现为与内地其他省份的人口交流,主要包括国家有计划的迁移和人口的自发迁移。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口的迁移主要以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为主,自由流动人员所占比重较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户籍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口迁移以自由流动为主[1]。
1.计划经济时期人口迁移(1949-1980年)这个时期新疆人口整体表现为人口大规模的迁入,且以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为主,有两个迁入高峰期和一个短期的迁出高峰(见图1)。
(1)1949—1960年为新疆人口迁入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迁入新疆的人口达187.72万人,占12年间净增人口总量的67.84%,年均净迁入人口15.64万人。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作为农业落后工业几无基础的新疆,社会发展急需大批劳动力,国家鼓励其他省份人员自愿来疆以及实行部队官兵集体转业等多种形式,从其他省份组织大批青壮年移居新疆。
该阶段迁入量一直较高,在1959年达到人口净迁移的最高峰,年净迁入人口51.12万人,净迁移率高达83.03‰。
(2)1961—1963年是新疆人口迁出的第一个高峰期。
1961年新疆依据国家政策,关、停了大批企业,其他企业和单位也实行简员,对于这一部分劳动力,或劝其返回原籍,或下放农村。
致使1962年成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的省际迁移状况分析汪学华a ,刘月兰b ,唐湘玲b(石河子大学a.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b.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新疆人口总数中,省际迁移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
哈萨克民间舞蹈“阿尤毕”中的戏剧文化特征

戏剧研究 ┃ Drama research哈萨克民间舞蹈“阿尤毕”中的戏剧文化特征■ 刘雪蕊摘要:哈萨克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绚丽灿烂的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集成中的一部分。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戏剧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类的起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阿尤毕(黑熊舞)”是我国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生发的与本民族劳动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民间传统舞蹈,其中蕴含的戏剧文化特征,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间传统舞蹈;阿尤毕;戏剧文化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区,其中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直属八县二市和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位于天山北麓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我国的哈萨克族是由古代时期居住在我国新疆北部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
公元3世纪时,在原来塞种人的居住地形成了三大部落——乌孙、康居和奄蔡(阿兰或阿里钦)的部落联盟,原有的居民塞种人逐渐被融合到这三大部落当中,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由于长期居住在一起,这些起源、语言、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上相近的部落又进一步发展融合。
15世纪中叶,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可汗的带领下,从楚河到塔拉斯河流域的广阔土地上,众多游牧部族会合,建立王国[1], 自此“哈萨克”作为民族的名称闻见于世。
18世纪初,哈萨克民族被准噶尔封建主统治。
清朝政府平息准噶尔的叛乱之后,公元1757年,阿布赛汗王臣服于清政府,接受了清朝政府的封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哈萨克族人民获得新生。
1954年我国哈萨克族聚居区域先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哈萨克族人民翻开了历史生活的新篇章。
哈萨克族是新疆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公报[1]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州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自治区、自治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州常住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为443680人[3],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4040人相比,10年共增加19640人,增长4.63%。
年平均增长率为0.45%。
二、家庭户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8886户[4],家庭户人口为43050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9人减少0.7人。
三、性别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9399人,占51.70%;女性人口为214281人,占48.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56下降为107.06。
四、年龄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9559人,占17.93%;15—64岁人口为332185人,占74.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936人,占7.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5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州人口中,汉族人口288220人,占总人口的64.96%,各少数民族人口155460人,占总人口的35.04%。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305人,增长了1.1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335人,增长了11.74%。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0193人;具有高中(含中专)
程度的人口为6296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6022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411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4690人上升为11313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4383人下降为1419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2324人上升为3611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2488人下降为27973人。
全州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799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992人,文盲率由7.53%下降为4.06%[5],下降3.47个百分点。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全州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5]文盲率是指全州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6]各县(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州常住人口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