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g 碳和80g 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92g二氧化碳

B.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C.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2.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点燃

CO2+H2O+CO

3.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

....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B.比较金属活动性

C.研究燃烧的条件D.研究二

氧化碳与水反应

4.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5.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6.已知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B.

C.

D.

7.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X2Y5B.X2Y3C.XY2D.X2Y

8.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查资料可知:碱石灰由NaOH和CaO组成,其作用是吸收H2O和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9.现有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G,其中C为常用的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B.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C.气体E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D.红色固体G可由金属Ag与CuSO4溶液直接反应得到

10.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

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11.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是推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2.石墨烯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是目前最薄、

的是

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材料。下列说法错误

..

A.石墨烯是一种金属材料

B.用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

C.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D.石墨烯可应用于制造新能源电池

13.如图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示意图表示的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常温下一定能发生

B.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2:1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D.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14.下列关于物质除杂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杂的方法

A KCl KClO3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加热

B CO2CO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C NaCl KNO3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D Mg粉Zn粉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15.已知Ca(HCO3)2═CaCO3+CO2↑+H2O.一定量的Ca(HCO3)2固体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此过程CaCO3不分解).下列图象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

A.B.

C.D.

16.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气是化合物

B.煤气燃烧不会污染空气

C.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

D.该反应中消耗的O2与生成的X的质量比为9∶4

17.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固体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 与 b 质量差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B.P 点处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C.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316

(a-b)g 32

D.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

18.化学家已经开发出多种酯类人工香料,如丁酸甲酯(C5H10O2)具有苹果香味.下列有关丁酸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酸甲酯属于氧化物

B.丁酸甲酯由17个原子构成

C.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8.82%

D.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0:5:16

19.已知:CO+CuO Δ

Cu+CO2.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中通入CO后,加热的过程

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y表示的是()

A.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参与反应的CO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20.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MnO2KCl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CO2CO将混合气体点燃

C Cu C在氧气中灼烧

D 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21.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下列性质与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通常可用于灭火

B.氮气含有氮元素,因此可用于生产氮肥

C.氧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于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D.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因此可作保护气

2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除去CO2中的少量CO点燃

B 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

碳气体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样品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

水,振荡

C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观察颜色

D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

A.A B.B C.C D.D

23.现有氢气、氧气、空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五种气体,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提供的用品有:①火柴②石灰水③石蕊试液④干冷的小烧杯⑤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应选用( )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⑤D.①⑤

24.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同种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

25.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镁在空气中加热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掌握仪器的使用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化学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集气瓶炸裂,原因是____________

(2)某同学做“给液体加热”实验时,试管炸裂了,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某学生如图2所示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①选择图2代替课本实验图3的优点是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②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应停在刻度____________(填数字)处,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实验中的红磷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硫来代替

27.课堂上老师按“实验一”的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实验装置在微型试管中进行,如图中“实验二”和“实验三”所示:

(1)按“实验一”进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_________(填“甲”、“乙”或“丙”),该现象说明_____填序号);

①分子间有间隙②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⑤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⑥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2)将装置改进成“实验二”后,其优点有_________(填序号):

A.减少空气污染 B.实验现象更明显

C.实验结论更准确 D.节约药品

(3)“实验三”的装置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少了一部分,该部分装置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查询资料发现:①浓氨水能够释放出氨气(NH3);②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反之则小于空气。实验过程中,_________填“E”或“F”)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H八种物质,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其中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常温下为液态,H是一种黑色固体,在①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试推断: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C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②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29.现有A、B、C、D、E、F、G、H八种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G都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F都是无色液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1)请你根据上述信息,推断出下列物质并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C___、E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0.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D、E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H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④的反应类型可能是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写一个即可)。

(4)反应③的一种用途为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根据方程式C+O2点燃CO2,碳和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是3:8,所以12g碳和80g氧气不会恰好完全反应,氧气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92g,故A错误;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故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故B正确;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故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D错误。故选B。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 2.6+7.2-6.6-1.8=1.4,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为一氧化碳,故B正确;

C、X中氧元素质量为:

3216

7.2g-6.6g-1.8g=0.8g

4418

??,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

之比为:0.8g:7.2g=1:9,故C正确;

D.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点燃

cCO2+dH2O+eCO,a:b:c:d:e=

2.6g

26

7.2g

32

6.6g 44:

1.8g

18

1.4g

28

=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4C2H2+9O2点燃

6CO2+4H2O+2CO,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所以根本不存在对照实验,符合题意;

B、Zn和Ag分别与CuSO4溶液接触,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Zn>Cu;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通过对比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通过对比可知,燃烧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的干花不变色,右边集气瓶中的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色,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式不同,即两种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不相同,错误;

C、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不一定为8,错误;

D、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到,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正确。故选D。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反之则不是氧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B、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时,能使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C、食盐和白糖都是白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食盐和白糖,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伸入氧气中的木条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C

6.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即b反应快,但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来解答.

解:因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

由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反应快,时间短,

b中混有二氧化锰,则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小,

显然只有A符合,故选A.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A、化合物X2Y5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5=108≠76;故A不正确;

B、化合物X2Y3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3=76;故B正确;

C、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16×2=46≠76;故C不正确;

D、化合物X2Y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1=44≠76;故D不正确;

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装置B的药品是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固体)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 和CO2;故选项正确;

B、缺少装置C,装置B增加的质量偏大,实验测得Cu、O个数比偏低;

C、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为二氧化碳质量;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4.4g×12

100% 1.2g

44

?=,由碳元素守恒可知,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1.2g,则一氧化

碳的质量为1.2g

12

100% 2.8g 1216

÷?=

+

则14.4g 仅含 Cu、O 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中氧元素质量为4.4g-2.8g=1.6g;铜元素质量为

14.4g-1.6g=12.8g,铜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12.8g1.6g

2:1

6416

=

:,该固体为可能是Cu2O或

者是Cu和CuO的混合物,再或者是Cu CuO Cu2O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一氧化碳有可燃性,防止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发生危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C是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而且能转化为氢氧化钙,则C可能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无色液体B反应能够转化为氢氧化钙,则B可能是水。无色液体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出水和无色气体D,则A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D可能是氧气。黑色固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不同的物质,则该黑色固体可能是碳,充分燃烧生成的无色气

体E可能是二氧化碳,无色气体F可能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G和无色气体E,则红色固体G是铜。

将推测带入题中,符合题意,推断正确。

【详解】

A、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出水和氧气。该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故A说法正确;

B、反应②指的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其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B说法正确;

C、气体E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故C说法正确;

D、红色固体G是铜。银和硫酸铜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无法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所以无法直接制得。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详解】

A、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下降,直至降低至室温,因此Y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选项A正确;

B、X曲线是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到B点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气压增大,选项B正确;

C、t3时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增大,是因为此时打开了止水夹,烧杯内水流入瓶内,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增大,选项C正确;

D、实验是在密闭容器内进行,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使瓶内气体体积缩小,残留在瓶内的氧气浓度就增大,选项D错误。故选D。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例:原子核带正电,但它不是阳离子,故选项B不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蒸馏水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蒸馏水不是混合物,也就不是溶液,故选项C不正确;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化合物

的定义,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A.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是一种非金属材料;

B. 用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碳单质能与氧气反应,所以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完全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

D. 石墨能导电,石墨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性质与石墨相同,能导电,可应用于制造新能源电池。故选A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从看图得信息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方面分析。

【详解】

A、该示意图中没有写明反应条件是什么,所以无法确定该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故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3:1,故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符合题意;

D、反应前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反应后元素以化合物形式,故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种类的变化;分析反应的类型及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氯酸钾中引入了新杂质二氧化锰,故违背了除杂原则,故错误;

B、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违背了除杂原理,故错误;

C. 氯化钠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可以采用蒸发结晶除杂,故正确;

D. 镁粉中混有铜时,加入稀盐酸后,镁可以与稀盐酸反应,而铜不能,故不能除去杂质,故错误。

故选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碳酸氢钙刚开始受热没有气体生成,故质量不变,当有气体生成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停止后,固体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B 、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碳元素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C 、当碳酸氢钙完全分解后,碳酸钙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D 、加热一段时间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增加,当碳酸氢钙完全分解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故正确。故选C 。

16.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A 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水煤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B 选项是错误的叙述,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会排放到空气中;C 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 为二氧化硫,相对分子质量我64;D 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因为消耗的O 2的质量为32×9与生成的X 的质量比为64×2;故二者的质量比为9∶4;答案选择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合物的概念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差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选项正确;

B. P 点处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剩余的高锰酸钾,选项错误;

C. 设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31632x (a b)g =- x= ()316

a-b g 32

,选项正确; D.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选项正确。故选B 。

18.D

解析:D

A.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丁酸甲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B.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一个丁酸甲酯分子由17个原子构成;

C.

=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

量分数=

216

100%21610512

???++? ≠58.82%;D.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

量×原子个数)之比,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0:10:32=30:5:16。选D

19.B

解析:B 【解析】

A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开始固体中含有铜元素,不会是0,错误;

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再加热,所以开始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参与反应,待试管中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此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参与反应的一氧化碳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 、开始固体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不会是0,反应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不会增加,错误;

D 、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故选B 。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应首先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点;要重点关注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和图像的拐点。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MnO 2溶于水, KCl 易溶于水,MnO 2中混有少量KCl ,因为需要得到的是MnO 2,可以通过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得到纯净的MnO 2,选项A 不正确;

B 、CO 2中混有少量CO 如果采用将混合气体点燃的方法,容易带进其他气体,且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不容易收集,选项B 不正确;

C 、Cu 中混有少量C ,在氧气中灼烧,C 变成二氧化碳,但Cu 也变成氧化铜,铜也没有了,选项C 不正确;

D 、FeCl 2溶液中混有少量CuCl 2,加入过量的铁粉,铁与CuCl 2反应生成FeCl 2,过量的铁粉经过过滤除去,从而得到纯净的FeCl 2溶液,选项D 正确。故选D 。 【点睛】

除杂一定要:一不带进新的杂质,二不能将需要提纯保留的物质反应掉,三方法要简单易行。

21.C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用途。

A.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通常可用于灭火,正确;

B.氮气含有氮元素,因此可用于生产氮肥,正确;

C.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用于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氧气没有可燃性,故错误;

D.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因此可作保护,正确。故选C

22.D

解析:D

【解析】

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

B、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向呼出气体样品和等体积的空气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盛呼出气体的瓶内石灰水变浑浊,盛空气的瓶内无明显现象,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无色气体;D、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肥皂水后,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的可燃性及助燃性进行分析以及相对应该的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详解】

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使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碳具有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甲烷具有可燃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五种气体中,气体被点燃且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和甲烷,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然后再将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能燃烧气体的火焰上方,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气。

故选:D。

【点睛】

本题为物质鉴别题,综合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及对应的实验现象,最为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选择材料进行区分,及区分顺序的选择。

2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故选项正确,但

不符合题意。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物质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不同;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故选项A不正确;

B、镁在空气中加热,镁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所以固体的质量增加,当镁反应完后,固体质量就不在增加,故选项B正确;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的质量在不断减少,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在不断增加,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C不正确;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之间的量的变化,首先必须看清楚图像的横坐标、纵坐标,然后根据各选项中量的变化解答。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预先没有盛少量水或垫一层细沙试管外壁有水(合理均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测量结果更准确,可以防止污染空气 8 红磷的量不足不能

【解析】

【分析】

(1

解析:预先没有盛少量水或垫一层细沙试管外壁有水(合理均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测量结果更准确,可以防止污染空气 8 红磷的量不足不能

【解析】

【分析】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够产生高温的熔化物,如果直接落在集气瓶中

会引起集气瓶的炸裂。

(2)根据实验中的不当操作来分析;

(3)①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②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来分析;

③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详解】

(1)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水,瓶底炸裂说明预先没有盛少量水或垫一层细沙。故填:预先没有盛少量水或垫一层细沙;

(2)给液体加热时,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外壁有水,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试管加热时没有进行均匀加热等;故填:试管外壁有水;

(3)①图2的设计操作与图3比较,其优点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测量结果更准确,可以防止污染空气;故填: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测量结果更准确,可以防止污染空气;

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红磷燃烧耗尽了装置内的氧气,氧气体积

为:

1

10mL=2mL

5

,则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应停在刻度:10mL-2mL=8mL处;

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或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均会导致测定结构不准确;故填:8;红磷的量不足;

③硫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不能用硫来代替红磷;故填:不能。

【点睛】

熟记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27.甲②⑤ AD 对比试验 F

【解析】

【详解】

(1)按“实验一”进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甲,这是因为乙烧杯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甲烧杯中时,能和其中的水

解析:甲②⑤AD对比试验F

【解析】

【详解】

(1)按“实验一”进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甲,这是因为乙烧杯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甲烧杯中时,能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溶液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故选②⑤;

(2)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将装置改成“实验二”后,其优点是减少空气污染、节约药品。故选AD。

(3)“实验三”的装置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少了一部分,该部分装置在“实验一”和

“实验二”中的作用是对比试验;查询资料发现:①浓氨水能够释放出氨气(NH 3);②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反之则小于空气。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14+1×3=17<29,故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实验过程中,F 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K 2MnO 4 H 2O 2 2H 2O 22

MnO 2H 2O+O 2↑ 3Fe +2O 2

点燃

Fe 3O 4

【解析】 【分析】

D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D 是氧气;在①的反应前后B 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则B 是催化剂二氧化锰;A 加热后能产生氧气、二氧化锰和C ,则A 是高锰酸钾,C 是锰酸钾;

E 常温下为液态,能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氧气,则E 是过氧化氢;

F 是水;

G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H ,则H 是四氧化三铁,G 是铁; 【详解】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C 是锰酸钾(K 2MnO 4),E 是过氧化氢(H 2O 2); (2)反应①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H 2O 2

2

MnO 2H 2O +O 2↑,反应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 +2O 2

点燃

Fe 3O 4

29.KMnO 4 K 2MnO 4 H 2O 2 2H 2O 22H 2O+O 2↑ C+O 2

CO 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知:“D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 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知D 为O 2、H 为CO 2;由图框可知:D 与G 点燃生成H ,又知G 都是黑色固体,可知G 为碳C ;由题意“A 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三种物质:黑色固体B 、氧气、C 物质;故C 是锰酸钾,而黑色固体B 与无色液体E 反应生成氧气,又知“在反应②前后B 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则为催化剂二氧化锰; 【详解】

(1)由分析可知:A 为KMnO 4;C 为K 2MnO 4;E 为H 2O 2;故填:KMnO 4;K 2MnO 4;H 2O 2 (2)反应②是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故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2H 2O+O 2↑;反应③是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故化学方程式为:C+O 2CO 2。故填:2H 2O 2

2H 2O+O 2↑;C+O 2

CO 2

【点睛】

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信息来初步确定某些物质,然后根据其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来递推,从而得出合理的推理结果。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最基本的手段是()。 A. 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 下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 B.滴水成冰 C.铁钉生锈 D.酒精挥发 3.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 夏天,放置半天的饭菜变酸 C. 秋天,铁路上铁轨的对接处与夏季相比间隔变大 D. 冬天,玻璃窗上凝结出漂亮的冰花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B.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C. 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D. 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5.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

动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 受热易熔化 B.密度比水小 C.较软,硬度不大 D.不溶于水 6. 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 中 操作如图,该操作说明该气体()。 A.极易溶于水 B.易溶于水 C.不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7. 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 D. 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测密度 B.用澄清石灰水 C.闻气味 D.用燃着的木条 9. 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 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

初三化学模拟试卷正式

初三化学模拟试卷正式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

化 学 试 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Cl — Mn —55 Cu —64 Zn —65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空气中氧气和氮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之和为 A .21% B . 78% C . 99% D .% 2.下列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存在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 B .臭氧O 3吸收紫外线后变成氧气O 2 C . 发生沙尘暴天气 D .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地球表面气温升高 3.下列元素符号中,表示金属元素的一组 A .Hg Ba Mn B .Fe He Mg C .Ca Na N D .H C O 4.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 . 破坏臭氧层 B . 产生温室效应 C . 产生酸雨 D .毒害作物 5.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以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 化学奖。在其相关技术中用碘来掺杂聚合物,使其导电能力增强10倍,具有金属的导电能力。碘I2属于

A .金属单质 B .非金属单质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6.下列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和名称不相符... 的是 A .食盐NaCl B .天然气CH 4 C .铁锈Fe 3O 4 D.大理石CaCO 3 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 .木炭 B .镁 C .磷 D .铁 8.右图是某种化肥的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这种化肥属于 A .氮肥 B.磷肥 C .钾肥 D .复合肥料 9.下列物质不能和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是 A .生石灰 B .石灰石 C .石灰水 D .水银 10.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三氧化二铁 D . 四氧化三铁 1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下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 .随意丢弃废废旧电池 B . 不用或少用含磷洗涤剂 C .垃圾分类 D .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药品用 量 12.我国在1993年成功制取了一种由相对原子质量为18,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构 成 的双原子分子气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种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 B .这种氧原子的中子数为 8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可能是催化剂B.丁是反应物 C.甲和乙是反应物D.乙是生成物 2.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3.已知由CuS、CuSO3、Cu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3x B.1-2x C.1-x D.无法计算 4.质量相同的下列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后制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A.B.C.D. 5.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410125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21109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21:10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6.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7.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 B.B C.C D.D 8.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是推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9.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完整版)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入下表。每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2.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汽油挥发 B. 矿石粉碎 C. 蜡烛燃烧 D. 铜丝弯曲 3.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 镁条 B. 红磷 C. 木炭 D. 铁丝 4.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O B. Si C. Fe D. Al 5. 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氧化铜 B. 空气 C. 氢气 D. 氯化钾 6. 称量固体药品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 托盘天平 B. 玻璃棒 C. 酒精灯 D. 温度计7.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中“钙、镁、锌、硒”是指( ) 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 8.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硫在氧气中燃烧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9.为形象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①② ③ A.B.C.D. 10.右图是老师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可能是H2、O2、CO2。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 ...的是() A.根据瓶③倒置,可判断瓶③存放的是H2 B.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①中,若复燃,则存放的是O2 C.用点燃的木条伸入②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CO2 D.向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CO2 11.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B.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都是无色无味气体 D.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12.宣传科学,揭露伪科学,是中学生的义务。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下列信息中合理的是( ) A.燃放鞭炮,能驱鬼降魔,对空气不会造成污染 B.某机构声称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可使水变成燃油 C.普通的水由“大师”点化便成为“圣水”,饮之可逢凶化吉 D.原子弹的爆炸,是利用了原子核变化时放出的巨大能量 13、下列图示中的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4.三聚磷酸钠(Na5P3O10)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已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5P3O10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15.下列有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A.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在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上倾斜 B.实验前要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C.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在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D.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并正放在桌面上 16.据新华社报道,今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厂连续发生氯气(Cl2)泄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随后冷凝器中的氯化氮(NCl3)发生多次爆炸。该事件导致多人中毒、伤亡,15万人被疏散,造成 重大损失。从化学角度看,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科学性 ......的是( ) A.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B.三氯化氮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C.三氯化氮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D.化工厂不应建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发热B.有颜色的变化C.有其他物质生成D.有气体、沉淀产生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B.风力发电C.光合作用D.牛奶变质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C.烧木材取暖 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 A.防止试剂腐蚀胶管B.防止试剂腐蚀皮肤C.防止试剂挥发D.防止液体流出 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 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 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对描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③④正确①②错误C.①②③正确④错误D.①②③④都正确 1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11.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B.难溶于水C.可燃性D.易撕碎 1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2020初中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命题人:张俊杰龙涤新世纪学校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0-16 S-32 Ca-40 Fe-56 Na-23 Cl-35.5 C-12 一、选择题(1—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0年“世界环境日”提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A.大量烧煤,已解决能源问题 B.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C.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提倡公共交通或步行方式出行 2.下列图标与文字不相符的是( ) A 禁止燃放鞭炮 B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C 禁止放易燃物 D当心可燃物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4.下列应用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 A.用适量的稀盐酸除铁锈 Fe2O3+ 6HCl =2FeCl2+ 3H2O B.用一氧化碳作燃料 C0+02点燃 C02 C.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 CaC03高温 CaO+C02↑ D.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S + O2点燃 SO2 5.下图所示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6.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丙烷分子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B.丙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8 C.丙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质子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热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氧 C.将石油分馏可以得到多种产品 D.合金的各种性能都比纯金属好 8.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9.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用厨房清洁剂(洗涤剂)去除水垢 B.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C.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超市实行有偿提供塑料袋 D.服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 10.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钠原子的是…………………………………( ) 11.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需区分的物质方法 A硬水和软水①观察颜色②煮沸 B碳酸氢铵和磷矿粉①加氢氧化钙研磨②加适量水溶解 C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①滴加酚酞溶液②测定pH D黄铜与黄金①观察颜色②在空气中加热 12.下列图示所表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13.有关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2.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3.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2+2O 2点燃 CO 2+H 2O+CO 4.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探究 燃烧的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氧气验满 5.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 .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 .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6.已知:22Mg OH M O (gO+H ) ,CaCO 3 高温 CaO+CO 2↑。取12.9gMg (OH )2和CaCO 3的 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2.“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一类分子器件,其长短仅相当于l纳米左右(1纳米=10-9米)。它的驱动方式是通过外部刺激(如电能、光照等)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外做功。下列关于分子机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肉眼能直接观察到分子机器 B.分子机器驱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分子机器的驱动不需要能量 D.分子机器“发动机”驱动方式与普通发动机相同 3.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4.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 碳 点燃 B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水,搅拌 C除去混在木炭粉中的氧化铜在空气中灼烧 D鉴别空气、氮气、氧气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A.A B.B C.C D.D 5.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点燃 CO2+H2O+CO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一定量过氧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分解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初三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初三化学上册单元测试 题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一、选择题 1.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人体必须保证足够的铁的摄入。这里的“铁”指的是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氢氧化铁 D .氧化铁 2.下列化合物中,R 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的是 A .H 2R B .RO 3 C .RO 2 D .H 2RO 3 3.原子的质子数不等于: A 、核电荷数 B 、中子数 C 、原子序数 D 、核外电子数 4.已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27×10-26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 ,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56 B 、9.227×10-26kg C 、1.993×10-26kg D 、56g 5.在MgO 中,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A .3∶2 B .2∶3 C .3∶4 D .4∶3 6.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H 2O 表示水由氢气和氧元素组成 B .如右图所示,该原子核外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 C .2N 表示2个氮原子 D .P 表示磷元素 7.已知金属元素M (只有一种化合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 2O ,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 A .MCl 2 B .MCl 3 C .M 2Cl 3 D .MCl 8.硒(Se )是一种非金属元素,饮用含适量硒的矿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已知 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45个中子,则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 .11 B .34 C .45 D .79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 、Al 2O 3 B 、SiO 2 C 、CaO D 、Fe 2O 3 10.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相对原子质量 B .中子数 C .质子数 D .电子数 11.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A .一定是单质 B .一定是混合物 C .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不是化合物 1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它的阳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 B .它的阳离子有10个质子 C .它是一种金属元素 D .它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 1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一,而构成分子的粒子则是 A .中子 B .电子 C .原子 D .原子核 14.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 2H 8N 2)。下列有关偏二甲肼组成的叙述是

初三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八中化学组 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C-12 H-1 O-16 Al-27 Na-23 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年4月哈尔滨市文昌街高架桥工程正式启动。大桥建成后,将是迄今为止哈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上跨立交桥,下列有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可有效的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B. 建桥需要大量的钢筋和水泥属于合成材料 C.建桥促进了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D.建桥的同时要对原有树木进行移植 2.绿色能源不会产生或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下列利用能源中不能成为绿色能源的是--------------------------------------------------------------------------------------------------------() 3.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煮沸的咸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B.用聚乙烯塑料袋盛装食品 C.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家里发生火灾时立即躲在衣柜里等待救援 4.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5.下列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硝酸钠由咸味可以代替实验作调味品 B.长期饮用蒸馏水有利于人体健康 C.胃酸过多的人可空腹食用橘子 D.缺少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6.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药物,主要原料为莽草酸(化学式为C7H10O5),其结构如图,碳原子和部分氢原子未画出,下列关于莽草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莽草酸中含有碳、氢、氧三类原子 B.每个莽草酸分子中含有22个原子核 C.莽草酸分子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42:5:40 D.莽草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7.下列应用及相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都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 B.用烧碱除去二氧化碳:CO2+2NaOH=Na2CO3+H2O C.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2H2O=2H2↑+O2↑ D.用氢氧化钠制碳酸钠:Na2CO3+Ca(OH)2=CaCO3↓+2NaOH 选项事实解释 A 体温计的水银热胀冷缩分子间隔热胀冷缩 B CO 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

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2.2gCO2和1.8gH2O,另取3.2g该有机化合物在O2中完全燃烧,消耗4.8gO2,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C2H4B.CH4O C.CH4D.C2H4O 2.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A.30g B.50g C.100g D.150g 3.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出现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气体成分不可能是() A.CO B.CH4C.H2和CH4D.H2、CO和CH4 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5.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6.明胶,可以在制药与食品工业中使用。明胶里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某蛋白质在人内水解产物之一为苯丙氨酸(化学式为C9H11O2N)。下列对相关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苯丙氨酸分子有23个原子构成 B.苯丙氨酸分子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C.苯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质量比为9:11:2:1 D.苯丙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7.已知:2KClO3=2KCl + 3O2↑,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 ...的是 A.A B.B C.C D.D 8.下列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 A.实验一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实验二可以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C.实验三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D.实验四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9.将2.8 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 ) A.3.2 g B.7.6 g C.8.0 g D.15.2 g 10.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2021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2021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化学与生活 B 化学与环境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①焚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②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 化学与安全 D 认识微观粒子 ①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②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①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 ②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很小 A .A B .B C .C D .D 2.在反应X + 2Y → M + 2N 中,已知M 和N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当1.6g 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M 。则在此反应中Y 和N 的质量之比为 A . B . C . D . 3.已知:2 2Mg OH M O (gO+H ) ,CaCO 3 高温 CaO+CO 2↑。取12.9gMg (OH )2和CaCO 3的 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 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 3、MgO 和Mg (OH )2 B .y 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 .z 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 3 高温 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 3和MgO 4.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5.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410125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21109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21:10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6.将25克甲物质跟5克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有10克甲,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A + B ═ C + 2D B.A + 2B ═ 2C + D C.A + 2B ═ C + 2D D.2A + B ═ 2C + D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完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3分) 1.下列对水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除去所有杂质 B.提倡长期用纯水烧菜、煮饭等 C.水体有自净能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D.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碘酒B.蒸馏水C.空气D.石油 3.过滤时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A.蒸发皿、量筒、玻璃棒B.烧杯、漏斗、玻璃棒 C.漏斗、试管、玻璃棒D.试管、酒精灯、烧杯 4.下列方法中,可使海水转化为饮用水的是()。 A.过滤B.静置沉淀C.吸附D.蒸馏 5.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入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取的方法和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④D.①③④ 6.下列关于硬水与软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硬水可以补钙,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B.软水是一种纯净物 C.可以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D.过滤可以使硬水变成软水7.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 C.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l∶2 D.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8.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氧化物的是()。 A.O2、KMnO4B.H2、Fe2O3C.H2O、Cu D.S、H2SO4

9.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含有亚硝酸钠NaNO2的工业用盐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5 B.+4 C.+3 D.+2 10.丙氨酸(C3H7NO2)是一种氨基酸。下列有关丙氨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一种氧化物 B.丙氨酸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6∶7 C.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 D.丙氨酸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7 11.下列做法中,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A.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B.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 C.水龙头坏了,及时修理D.用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 二、填空题(共51分) 1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2O ;O2;2H2,。 13.用名称或化学符号填空: (1)I ;(2)2个汞原子;(3)3个硫酸根离子;(4)二氧化硅中硅元素显+4价;(5)氦气。 14.在生活中,为了得到无色、无味的水,通常会利用(填物质名称)对水进行吸附;为了得到澄清透明、无肉眼可见物的水,通常会加入絮凝剂(填物质名称)。在实验室里,常用到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操作,其中吸附属于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操作是。 15.(1)如下图所示是表示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请用物质类别、变化类型和具体物质名称完成下列空白。

初三化学模拟试卷2

初三化学模拟试卷2 (总分100分,答卷时刻100分钟) 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答题时,将第I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终止时,只需交答题卡和第II卷 2、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Cu-64 Ag-108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本题共30分。) 1、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观看到的地球是一个漂亮的、蔚蓝色的星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水是无色无味的B.蔚蓝色要紧是海洋的表达 C.大气层中有淡蓝色的液氧D.蔚蓝色要紧是森林的表达 2、下列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是 A.田径竞赛的发令枪打过后有白烟B.撒布干冰产生云雾 C.KClO3与MnO2混合加热D.水通直流电 3、吸烟有害健康,缘故之一是烟气中含有使血红蛋白不能专门好地跟氧气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A.CO2B.N2C.CO D.O2 4、下列饮料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可口可乐B.啤酒C.雪碧D.酸奶 5、2005年,南通市将终止西气东输工程,届时市区居民将可望用上天然气,下列有关天然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较人工煤气纯度高,燃烧形成的污染小 B.天然气较人工煤气热值高(即反应放出的热量大) C.天然气燃烧后没有污染 D.天然气的要紧成份是甲烷,早在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记载6、依照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差不多上原子B.它们差不多上离子 C.它们表示三种元素D.它们差不多上稳固结构 7、20℃时,往50g水中加入20gNaCl晶体,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2g固体,则滤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A.26.5% B.40% C.28.6% D.36% 8、下列各项活动的后果,对环境都没有危害的是 工业废气人、动物、植物的呼吸喷洒农药植物的光合作用 ①②③④ A.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下列物质沾在试管内壁上,用盐酸不能洗去的是 A.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留下的红色固体 B.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留下的蓝色固体 C.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残留的黑色粉末 D.铁钉锈蚀形成的锈斑 10、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稀盐酸反应又能够和石灰水反应的是 A.硫酸铜B.稀硝酸C.碳酸钠D.氧化铁 11、某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已知参加反应的该有机物和O2的分子个数之比 为1∶3,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C2H6O B.CH4C.C2H2D.CH2O 1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 ..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碳酸钠溶液与盐酸B.氯化钡溶液与硫酸 C.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D.硝酸钾溶液与氯化钠溶液 13、据《中国消费者报》消息:现在宾馆、饭店中配备的小牙膏大多数是假冒伪劣产品, 不法分子用工业滑石粉(3MgO·4SiO2·H2O)作为填充剂,长期使用可导致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滑石粉分子是由3个MgO分子、4个SiO2分子和一个H2O分子构成 B.滑石粉是由Mg、Si、O、H四种元素组成 C.滑石粉属于氧化物D.滑石粉属于混合物

(完整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育新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如下: Ca 40 C 12 O 16 H 1 Na 2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1、本次化学试卷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不溶于水 C.可燃 D.易撕碎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B.矿泉水,河水 C.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铜丝可用作导线 D.氮气可用作保护气 5、市政府有关部门提醒大家,冬季燃煤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以免造成人员中毒。这里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指 A.二氧化碳 B.氮气C.一氧化碳D.氧气 6、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其中Na元素显+1价)是潜水艇中的制氧剂,它是一种淡黄色粉末,能与物质R 反应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 2R=2Na2CO3+ O2,则下列有关判断中,错误 ..的是( ) A.Na2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 B.R的化学式为CO2 C.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D.Na2O2中含有氧分子 7、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B.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热 C.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 8、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9、在某化学反应 2XY + Y2= 2Z中,Z物质的化学式符合 A. XY2 B. X2Y C. X2Y2 D. X3Y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综合评价试卷 一、我会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食物腐烂 B 、轮胎爆炸 C 、西瓜榨汁 D 灯泡通电发光,久了会变黑。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溶解性 D 、导电性 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有许多发明创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A 、酿酒 B 、黑火药 C 、指南针 D 、烧制陶瓷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A 、只发生物理变化 B 、只发生化学变化 C 、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 、只是状态发生变化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水蒸气 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小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 建立假设 B 、 收集证据 C 、 设计实验 D 、 作出结论 7、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8、实验时,不宜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集气瓶 C 、量筒 D 、烧杯 9、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火焰分为三层 B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蜡烛逐渐变短 D 、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A 、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管。 B 、向试管中加入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C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芯。 D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1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发光放热 B 、有新物质生成 C 、有气体生成 D 、颜色、状态发生改变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3 A B C 14 A 、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 B 、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C 、用清洁球擦洗锅上的水垢(物理变化) D 、水加热后变为水蒸气(化学变化) 15、某同学用量筒取一定量水,平视读数为20ml ,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2ml 。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水的体积是 点燃酒精灯

2013初三化学模拟试卷二

2012~2013宿迁市中考模拟试题 化 学 试 卷(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8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C :12 N:14 Na:23 Mg:24 Al:27 Si:28 Cu:64 Zn:65 Ag:108 第Ⅰ卷(选择题 共2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 右图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 B .铝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C .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8g D .铝在化合物中显+3价 3 A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CaCl 2 混合溶液中滴入Na 2CO 3 溶液 B .向一定量的MnO 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入NaOH 溶液 催化剂 N + 4CO A .人工降雨 B .水果榨汁 C .焚烧香 D .活性炭吸附 13 Al 铝 22.98

5.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 .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 B .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2.5g C .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D .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溶液溅出 6.芯片是所有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 )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 Si+ O 2 △ SiO 2 ② Si +2NaOH + H 2 O Na 2SiO 3 + 2H 2↑ ③ SiO 2 + 2C Si + 2CO ④ SiO 2 + Na 2CO 3 Na 2SiO 3 + CO 2↑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③属于置换反应 B .Na 2SiO 3中Si 的化合价为+4价 C .④属于复分解反应 D .Si 和SiO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感受厨房中的化学-----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下列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食用油的密度为1.0g/cm 3 B.苹果醋的pH >7 C.酱油属于纯净物 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8.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Think.Eat.Save. ——思前、食后、厉行节约。下面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生活中使用含磷洗衣粉能给水体提供养分,建议大量使用 B .大力开采矿物,保障金属材料的使用 C .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农作物秸秆和垃圾 D .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 9.下列物质的检验或鉴别,所用试剂错误.. 的是 A .检验淀粉——加碘食盐 B .检验碳酸盐——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C .鉴别软水和硬水——肥皂水 D .鉴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10.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并注入相同的足量稀盐酸,调节至平衡,然后向左、右两边烧杯中分别投入等质量的镁和铝,则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A .先偏向右,最后偏向左 B .先偏向右,最后平衡 C .先偏向左,最后偏向右 D .先偏向左,最后平衡 11.关于反应:X + Y =CuSO 4 + m H 2O (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X 、Y 中一定均含有氢元素 B .若X 和CuSO 4质量比为1:2时,则m 一定等于1 C .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若m 等于2时,则X 和Y 质量比为1:2 12.某同学为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中和时,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分别用不同试13.右图1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向两支 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 g 水, 使其充分溶解,观 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20℃时,甲溶液是饱和溶液 B .图1中b 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高温 高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