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我在自己两个教学班上完《辛亥革命》教学任务之后,我突然想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只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本来想试一试的想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索和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也更令人满意。

案例描述:

导入新课:教师解释辛亥革命的广义和狭义含义,明确指出本节课采用广义的说法。(开门见山破题,立意明确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第一步:阅读新课,加强了解。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在8分中内制作一张关于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这种设计的意图:了解知识是理解知识、能力提升的基础,符合学生的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大事年表的一般方法:以时间顺序,列出大事件或标志性事件的名称。这又能很好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几个同学的补充,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大事年表,快速宏观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这一环节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

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与平时的知识积累,说说自己印象深刻或特别想了解的关于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几件大事件,并请说明理由。(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

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第二步:研讨问题,深入理解。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疑难,师生相互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的方法,达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的目标。

(2)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插图中的关于同盟会入会誓词的内容及其与以往的救国口号的对比,体会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目标。

(3)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一块丰碑?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归纳要点,并能逐条分析其历史意义。经过学生的归纳、分析与补充,老师总结并书写板书:内容意义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权利体现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防止个人独裁

责任内阁巩固民主共和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确立,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一块丰碑。

过渡:随着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它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第三步:补充材料,形成见解。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理解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达成“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目标,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要求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鉴于时间有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派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上完课,自我感觉思路设计与内容取舍方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听课的老师评课时都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课堂结构严谨紧凑,既注重重点的落实,注重难点的突破,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还特别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管如此,我还是感觉课后心里很不“痛快”,并不“过瘾”——从上课开始到结束总觉得自己无激情、展不出去;学生无热情,调不起来。这还是不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呢?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案例分析

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绚丽多彩的,但是在学生眼里历史课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的课程。本人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心理学也证明,在影响人展开思维活动的诸多因素中,首先起作用的是情感因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人认识事物规律。因此,要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历史课堂,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欲望,不仅要晓之以理,必须还要动之以情,否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等目标将很难达成。

原来,大刀阔斧地砍掉了辛亥革命的艰难、曲折、生动的革命过程,而代之以很多的理性分析。整个课堂除了归纳线索、分析背景、概括内容,就是评价分析意义。学生最喜欢的、感兴趣的革命过程及革命活动有意无意的被冷落、

忽视了。可以说,这堂课过于理性,过于严谨,忽视情感渗透,不仅使教师自己上课容易累、听课老师也感觉不轻松、学生的大脑更容易疲劳,从而逐渐降低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欲望,课堂氛围、课堂效果也当然大打折扣。

在历史教学中,不少历史老师总是过分强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结论,重分析,重深刻”,似乎要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历史学家,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以后不会从事专门的历史研究。过多的“为什么”只会压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我们总是过多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评价,其实,那么多的分析评价,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寻找搜集一、二件感兴趣的孙中山事迹,全班交流展示孙中山等革命者的艰难经历。本课教师如果增加分析武昌首义胜利的原因,并且引导学生从革命者不畏失败、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尤其是熊秉坤、金兆龙等革命者首创与献身精神等方面的感悟,更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进而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也就能较好达成“感悟革命者的艰难探索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的课程目标。这样,上课者、听课者感觉轻松,学生者热情高涨,同样突破难点与重点,教学效果可谓一石三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