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个体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成。在认知过程中,个体新的感知与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们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两者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方式活动着。

从实验中得到的启示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那么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什么?学生学科学习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建构成的认知结构有什么关系?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什么关系?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知识结构确实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又直接影响到有关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

我们应作的思考

思考一: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教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教材主要是根据该学科的结构、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知识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及问题解决中策略的使用。因此,每个学科建构一套结构良好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目前新课改中语文教材的模块式结构、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等,均是为了达到面对有差异的发展的目的。

思考二: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又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决。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促进每个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呢?良好认知结构的标准是什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良好的认知结构要满足这样三个维度:一是概括性高;二是巩固度好;三是对比度清晰。我认为,这三个维度也应该是编写教材时所考虑的原则之一。

思考三: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促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知识结构。教材是一种文本,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更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设计,这也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地“教”。

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建议

科学的教材知识结构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教材结构的科学性首先要符合学科本身的认知结构,其次一定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再次要思考教材结构如何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有利于强化探索性学习;最后要关注教材结构如何体现教学的过程性特点,并关注思想方法和人文素养的自然渗透等因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编码。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更好地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对教师的备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在备教材时要关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即要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经验及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对新知的需要度)。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从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要重视“厚——薄——厚”的学习策略培养。第一个“厚”指各学科的基本概念要掌握得扎实。从“厚”转入“薄”是指要使学生善于把知识结构化,即使得认知结构的概括化程度高、可利用度大。根据学科知识内容可以采用梯级结构,也可以采用网络结构,也可以把两种结构混合应用。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就能既正确又迅速地提取相关的知识,这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学生解决问题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第三步是由“薄”再转入“厚”。这里的“厚”,一是指学生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二是指学生能把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达到学知识长智慧的目的。

最后,教师还要十分重视课堂例题的精选,重视课堂中对学生基础生成资源的选择和升华,重视教师有思考性、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设计以及学生练习题的层次性设计。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各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对各科认知结构的建构,绝不可能脱离各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凭空形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更加能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大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复习资料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综合性(2)独立性(3)实践性(4)发展性(5)创新性 2、认知结构是人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总和及其组织。 3、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两者是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是计算机专家研究的对象,起认知结构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 4、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是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输入阶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 5、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主要有:现代性特点、实践性特点、工具性特点、应用性特点、文化性特点。 6、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有: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4)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6)发展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7)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 8、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1)按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传统教学法和新教学法。 2)按教学指导思想不同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 3)从教学内容的逻辑安排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 4)以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分为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 5)按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基本形式可分为接受型、自学型和探究型。 6)现代教学论对上述分法进行了归纳,将教学法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综合教学法,另一类叫基本教学法。 9、现代教学方法应具备哪些特征: 1)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2)实现信息的多向传递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情绪生活)的培养和调节 5)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发展6)对传统教学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 10、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有以下形式: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 11、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1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13、自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学而掌握知识的方法。适用于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比如软件使用的自学。

{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件教法复习资料 第壹章 1.信息技术课件教法的特点: 1)综合性2)独立性3)实践性4)发展性5)创新性 2.信息技术课件教法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理论研究法3)实践研究法4)比较研究法5)三论研究法6)协同研究法 第二章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信息技术关联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信息技术关联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小学,初中,高中各自教学目标? 第三章 1.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特点: 1)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性2)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性3)信息技术课程的灵活性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活动方式和认知结构的特征.因此,于教学中应把改善学生的认知因素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会学,善学,爱 学. 3.中小学信息课教学特点: 1)现代性特点2)实践性特点3)工具性特点4)应用性特点5)文化性特点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壹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3)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发展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6)量力性和尽力性 相结合的原则7)统壹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1.教学方法是于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壹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教和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和可补偿性. 2.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觉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有多种具体的方式:讲述.讲解.讲演.认真钻研课件,分析课件,掌握课件是教师较好运用讲授法的关键. 3.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于教学工作中依据课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 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 也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 , 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 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 它由个体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成。在认知过程中 , 个体新的感知与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 , 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 ,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们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 , 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 , 即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 ,两者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方式活动着。 从实验中得到的启示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 , 那么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什么 ?学生学科学习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建构成的认知结构有什么关系 ?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什么关系 ?研究表明 , 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知识结构确实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 , 而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又直接影响到有关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 我们应作的思考 思考一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教材的结构 , 对学生来说 , 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教材主要是根据该学科的结构、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 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知识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 , 而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及问题解决中策略的使用。因此 , 每个学科建构一套结构良好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 目前新课改中语文教材的模块式结构、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 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等 , 均是为了达到面对有差异的发展的目的。

中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探究论文

中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探究论文 中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探究论文 新课标认为,数学知识包含客观的数学事实和以之为载体的主观活动经验、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1]。数学知识并非是现实的拷贝,而是对现实(包括人类己有知识)的逻辑建构,且往往都是看不见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数学知识的结构形式。 结构是“系统诸要素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数学知识的结构就是数学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形式。一个抽象的集合只不过是一组元素而己,无所谓结构,一但引入了一种联系方式,就形成了一种结构。例如,实数集引入通常加法就形成了基本的代数结构一群。知识本身具有复杂的结构形态,同时在结构中显现其特性。一方面,数学知识的结构,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排列和组合,而是受一整套内在规律支配,各部分以不可分割,不可简化,互为补充的方式运作。这套规律超越并支配着知识结构的每一种表现形式,决定了结构的性质和功能,任何部分的意义由它和既定情景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例如,正数、负数和零组成实数域结构,它受到有序性、完备性的支配,独立存在的一个实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假如离开了知识的各种表现结构,知识便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千百万年,历代数学家积累下来的数学知识浩如烟海。以数学知识的组织方式为逻辑范畴,可将数学知识结构分为四种类型:逻辑结构、认知结构、教材结构和教学结构。下面分别阐述其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作用。 1逻辑结构是数学知识系统的基础 逻辑推断是贯穿数学知识的主线。由公理出发并严格按逻辑规律构造的知识结构就是逻辑结构。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是非线性的树状结构,它的根在不停地向下延伸,它的枝叶在不停地向上生长,今天己成为一棵枝繁叶茂根深的参天大树。 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以《几何原本》为典范。公理化方法加强了似乎彼此相距很远的那些数学领域之间的联系,把某一领域得出的方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三种结构综合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三种结构综合用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合理的教案设计能够帮 助教师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介绍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的三种常见结构,以及如何综合运用它们。 一、任务型结构 任务型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教案设计方式,它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解 决问题的能力。教案的任务型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任务设定:明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 任务实施: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 4. 任务反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5. 任务拓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提供拓展任务或活动,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场景的任务,如制作一份电子相册、设计一份网页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二、导探型结构 导探型结构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案设计方式,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 生思考、探究相关知识和技能。教案的导探型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问题引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2. 学习指导: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难度,引导学生逐步探究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学习活动:学生按照指导,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4. 结果整理:学生根据实际操作和实验结果,整理相关知识和技能。 5. 思考总结: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使用电子表格制作图表、如何保护 个人隐私等,通过问题的引导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演练型结构 演练型结构是一种主要通过练习和巩固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教案设计方式。教案的演练型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复习回顾:对上一堂课的复习和回顾,巩固已学知识。 2. 新知讲解:教师对本堂课的新知进行讲解和示范。 3. 练习演练: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进行练习和演练,巩固所学知识和 技能。 4. 错误纠正: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5. 总结梳理:学生对练习和演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梳理,查漏补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难度递增的练习,如制作一个 简单的网站、编写一段程序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演练,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教案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 计出专题综合应用的教案。例如,在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中,可以结合任务型结构,让学生分组制作一段简单的动画;在网络安全课程中,可以结合导探型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范网络攻击;在编程课程中,可以结合演练型结构,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演练,提高学生的编程水平。

小学数学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小学数学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78-01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即“结构”。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指导学生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认知结构。 一、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从横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的稳、走的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 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1)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

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2)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11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较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例如,在学完比例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用2 吨黄豆可以榨油吨。照这样计算,,吨黄豆可以榨油多少吨?”学生很快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出来。此时,积极鼓励学生想一想,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不可以解答,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归一的方法解,列式是÷2×= (吨)。受此起发,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答。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想抓住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样就有了下面的多种解法,列式:(1)×(÷2);(2)÷(2 ÷)。这样的训练,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沟通了前后应用题的联系。 又如,学了整数的意义,问学生:“课本中‘我们在小学学的是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有比0还小的数呢?”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必须指出

认知与学习的关系

认知与学习的关系 什么是认知?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什么是学习?学习是透过教授或经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创建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两者有什么关系?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认知则是对学习成果的进一步理解、运用、更新。也就是说学习是为了更清晰透彻地认知,认知则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说得再具体些,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目的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目标,对它有更深刻地认识从而才能在后续的生活中有正确的应用。比如:我对于装修的认知,不管是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还是咨询有经验的人,目的是对于装修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或者建立一套自己的装修知识体系,进而在后续自家装修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的指导我去参与整个装修,不会因为缺乏认知而被忽悠,而对于装修知识的学习,则是在形成自己认知的过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 那么,该如何通过正确的学习来形成正确的认知呢?在这里,要介绍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发现说。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共通点就是要求学习者要具备主动性,学习不能依赖老师、书本的被动灌输,给什么学什么,也不能一味地被动记忆,学什么就死记什么,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单纯的复制粘贴。我们要做的是在知识获得阶段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简析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简析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作者:赵华英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7年第8期 浙江新昌县城东小学(312500)赵华英 [摘要]思维导图模拟人脑神经网络放射结构,以视觉形象化的图示展现认知结构,外 化大脑思维图谱,亦称“心智地图”“思维地图”。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不同,它以放射性的 思维模式和多感官学习为特性,图文并茂,以一种形象可视的图像来呈现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使左右脑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是记忆、学习和思考的有效思维工具。在小学数学复习中恰当地 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促进思维深刻化,提高复 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认知结构;可视化;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3-0061-02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可知,影响课堂教学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 结构。为促成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思维导图应运而生。思维导图能清晰地展现概念与概念之间 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发生联系,进而使学生内化新知。 一、何谓思维导图 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脑科学家托尼·巴赞基于大脑思维的放射性特点, 率先提出思维导图(Mind map)的概念。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维模式为基础,模拟人脑神经网 络的放射结构,以形象化的图示展现认知结构,外化大脑思维图谱,亦称“心智地图”“思维 地图”。 思维导图(如下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它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放射性思维实 现具体外化表达,把各级的主题关系用隶属或关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 脑的机能,把左脑的数字、词语、逻辑等功能(抽象思维)与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 意识等功能(形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思维导图就像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协 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是开启思 维大门的万能钥匙。

基于学生认知逻辑的学科单元知识的逻辑架构-2019年教育文档

基于学生认知逻辑的学科单元知识的逻辑架构 1 问题提出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概念或知识在新课教学时学生测评反馈比较理想,但一段时间后再检测时学生却淡忘得所剩无几,教师无奈只好再复习一遍。为什么学生对教学内容(特别是概念抽象、知识难度较高的内容)容易遗忘?教学中如何进行改进?笔者研究认为,学习遗忘率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所学概念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晰,进而无法组织构建有序的知识与概念系统,导致学习内容没有被学生真正消化、吸收和内化。随着新知识的学习和时间的推移,前面所学的内容很容易被覆盖或遗忘。 心理学研究证明,建立知识的逻辑联系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与提取[1];已有研究证实,基于教学系统生成的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可以促成教学双方的共振、共享和共赢,从而实现教学的有序化和有效化[2]。因此,从教学改进与优化的角度出发,教学中要在分析学生认知逻辑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逻辑顺序的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与内化,达到学生认知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的统一。下面就以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的“物质的量”单元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2 教学分析

2.1 学生认知逻辑的分析 在学习“物质的量”单元之前,学生已有基础物理学知识和日常的生活经验,对宏观物质的数量、质量、性质及变化等十分熟悉,也对描述宏观物质的一些物理量,如物质的质量、体积、长度等有深刻的认识。而对于微观粒子(简称“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等)而言,由于无法直接体验或感知,学生对微粒本身的大小、质量、个数及微粒反应等的认识相对模糊。如无法准确认识微粒质量的“小”,也无法感知一定质量物体中所含微粒个数的“多”,更难想象并建立宏观物质质量与微观微粒个数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出发,做好“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渡与递进;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微观思维模式的构建出发,采用类比、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把微粒与宏观物质结合起来,实现从宏观向微观的认知转化,构建具有微粒、微粒数、微粒质量、微粒集合体、微粒反应等概念的微观认知体系,使微粒模型化、抽象概念显性化、知识内容逻辑化,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2.2 教学内容逻辑分析 “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中学化学中十分重要的核心物理量。“物质的量”单元贯穿高中化学定量计算的始?K,涉及物质的量、摩尔、物质质量、气体体积、溶液体积、微粒个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简答题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简答题 1、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板书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 教学板书是教学的书面语言,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板书的基本要求是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字迹工整,精炼醒目,端庄大方。在板书时不要写了擦,擦了写.一堂课上完时,最好把主要内容完整地保留在黑板上.板书的结构要与讲授的内容大体一致,详略得当,有系统性. 2、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案要点: 第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课堂教学的开端,主要是解决收拢思想、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问题。 第二、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有物理环境、信息环境和心理环境.前两者是客观因素,带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师一般无法改变,后者则是主观因素,教师可进行自我调节.好的教学环境,即能使学生舒适、通畅、方便,又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惬意的事。 第三、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要让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所学内容的真正意义,必须让学生进入所学知识的情景。 第四、要始终贯彻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活动”的作用,是鉴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第五、要随时注意引导与调控课堂教学进程。教学气氛过于活跃和过于沉闷都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视具体情况而定,随时引导和调节教学气氛。 第六、要研究和提高教学艺术。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增强教育感染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什么是讲授法?它分几种具体形式?讲授法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案要点: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有讲述、讲解、讲演等几种形式.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是要的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突出重点,简明生动,讲解适当,留有余地,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配合等. 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显而易见。 (2)耦合性: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在行动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 (4)发展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为提高教学实效,历来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有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5、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把知识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篇1 一、全册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五年级上册教材渗透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合理拓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的 内涵,注重创设高度真实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在真 实有趣的情景中掌握实用的、易迁移的知识与技能。本册教材注重了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本册教材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学习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第二单元是学习信息共享与安全。 二、教学目标 模块一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1、了解幻灯片窗口组成 2、初步学会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 3、能学以致用,根据需要制作演示文稿

4、通过制作和欣赏幻灯片渗透情感体验教育模块二 1、了解信息概念 2、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3、培养学生信息共享与安全意识 4、初步树立信息知识产权概念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在幻灯片中设置超链接 2、在幻灯片中定义动作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寓教于乐法 2、情境创设法 3、任务驱动法 4、尝试探究法 5、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新课合计12节

综合练习合计4节 单元测验合计2节 期末综合复习与练习4节 累计22节 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篇2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没有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也没有掌握,但大部分学生都喜好计算机,或多或少接触过计算机,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所以,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外,着重继续巩固和加深对word的学习,让学生能尽量熟悉和使用word,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总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交个新朋友,共4课,通过了解电脑及windows20xx,完成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任务,进而掌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学用键盘,共4课,在这一单元中,要让学生学习对键盘

信息技术教育学

信息技术教育学 1.1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育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意识、方法)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 IT的作用:掀起了一场信息化浪潮,是科技史上前所未有的。它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在人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IT的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 1.1.1 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及 其对教育的影响 1、应用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个时代:主机信息处理时代、分布式客户/服务器信息处理时代、网络信息处理时代。 1) 主机处理时代 46—80年代中期,分两个阶段,以第一个微处理器的出现来划分。 ①46—70:单主机,分时操作、批处理、软件。 ②71—80中:单主机+应用支持环境,数据流、网络。 2) 分布式客户/服务器处理时代 这一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网络大发展、多媒体进入实际应用的时代。 3) 网络信息处理时代 这一时代从1995年左右开始直到现在。其主要特点是因特网(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 2、对教育的影响 概括为4个方面: ①信息科学与技术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学科 ②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改变着教育的面貌 ③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加速学校“三个面向”的进程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起一场深刻的革命 1.1.3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的 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有三个: ①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落实问题。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有中小学63万所,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仅占1/10左右,建立校园网的还不到 1/100。 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用80年代中期的教材。 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内容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和要求。 1.2.1 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概 念及研究对象 概念: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及其实施的学科。 对象:信息技术教育,即: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其实施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研究内容: 1)地位、作用;目标、任务。 2)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材。 3)观念、规律、原则、模式、方法和教学设计。 4)学习的特点,指导学习 的原则和方法。 5)教师的素质和人格要 求。 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 基础 性质: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学 科教育学中的一个特别分支 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心理、认 知、逻辑、哲学、三论、管理、行为科 学 注意:它不是信息科学与教育学相 关内容简单的相加,而是二者有机的结 合。 1.2.3 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意 义和方法 1、意义 首先在于以计算机为核 心的信息技术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对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其次,研究信息技术教育 学的意义,还取决于信息技术教育本身 的意义。 再次,研究信息技术教育 学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教学实践。 2、研究方法 1)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 2)措施:实践、组织、交流、 专题 3)方法:实证、系统科学法、 性量结合。 基础教育对综合国力的 影响 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 业” 教育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基础 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制约着整 个教育的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教育具有基 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2)社会进步的滞缓了,其基础教 育一定落后 例如:二战后,苏美“竞赛30 年” 1、教改,1957.10.4卫星 上天 2、美前议员尖锐地 指出“教育已成为……”于是,立即采 取教改,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 “新三艺”,布鲁纳1960年《教育过 程》,被誊为现代教学论“最有影响的 著作之一”,1969年“阿波罗计划” 成功。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与作用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从2001年 起,信息技术课程将逐步成为全国普通 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毕业考试科 目,并要求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把培养 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 置。 1)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教育可以 同其他的必修课程相比,是知识、技 能结合的基础性学科。 2)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 现代化的教育,除了读、写、算之外, 还要有基本的信息能力和素质。 3)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 中对综合国力影响最突出、最活跃的因 素。 4)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知 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能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与目 标简介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三个层 次: 中学信息学课程分为普通教育的 基本水平课程、普通教育的高级水平课 程和职业性教育的高级水平 3 个层 次。 课程的总目标(四)个: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信息技术工具在其他学科中的 应用 3)信息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模块、算法、设计、评价) 4)信息学在其他专业领域中应用 (模型、信息系统、管理) 国内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与目标简介 各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初中阶段: (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 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 作和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 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 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 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 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 与课程相关的问 题,完成各种任务。 (4)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 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 性和相关性。 (5)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 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 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 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 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 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 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 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 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 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 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 通过与他人协作,熟 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 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 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 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 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 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目 标的进一步讨论 1、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 类学科教学 2、目标——Allen观点:短期目 标、长期目标 3、两个概念——1)信息技术教育 与信息技术课程 2)“整合”:课程 与课程的整合 4、当前目标: 1)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的 区别性应更加分明,减少重叠。 2)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中,应增加一条“对信息方法的认识 和理解” 。 3)教学目标的条目不一定 多、面面俱到,否则,重点不明确, 不易掌握。 4)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与

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一、背景 1、90年代中期宁夏开始开设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是处于无序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全区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或有也没有要求统一执行),各级教研机构没有专职的计算机教研员,各开课学校按照自己的师资、设备条件和发展需求,自定教材,自定要求开课。 从2001新学年开始,全区普通高中,银川、石嘴山两市城市初中及其他区内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 2、2004年,我区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试验,全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挑战。" 3、我区在2004年开始在吴忠市利通区实行了义务教育学段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试点。 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纲要"设定的小、初、高三段螺旋递进的结构以及宁夏当前采用的小学、中学两段结构尚有其一定的缺陷,宁夏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本地的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建设适合自身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材。 二、编写指导思想 1、教育部2000年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为中小学课程必修课的地位,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水平,形成良好的信息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合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纲要"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这门课程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本特性,使这门课程与中小学其它课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它的基础性、工具性及实践性相当突出,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渗透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是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应该贯彻的基本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

3.始于知识_中于结构_终于认知

始于知识中于结构终于认知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探究与实施策略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炼化小学王世彦 【摘要】缘于数学和数学学科自有的特点,又基于学习的动态建构过程,我们尝试创设结构化的数学教学。整体的驾构,系统的筹建,让教师会因胸有成竹而运筹帷幄,让学生则因了 然于心而实现自主构建。在生态结构的广阔空间里,我们用知识架构,用方法串联、用 思想贯穿,完成了将知识的结构有效转化成认知的结构,同时,收获着意想之外的教育 幸福,完善着深刻的自我建树。这样的教学,将为终极的发展奠基定调,为价值的实现 提供可能,为和谐的教育创建良策。 【关键词】结构结构教学知识结构认知结构 一、缘起,结构教学的借鉴与断想 偶然看到一则科学小故事,不禁引起了我的兴趣,“主人公”是一种被誉名为“天才建筑师”的蜘蛛----- 圆网蛛。它织网的技术可谓高明: 虽然谈不上织前的精巧设计,但从其织网的过程观看:巧妙的三角构思,先有框架,后有步骤;先有主干,后有细节,无愧于天才的美誉。动物的这种本能,为其生存构筑了理想的生存之地。虫蚁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求知之术呢?联想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小学的六年学习经历,我们为学生呈现了怎样的知识网络?在他们的心中有没有留下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呢?我们所让学生经历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没有知识技能之外的收获呢?面对将来的学习,他们会以怎样的学习经验和方式,去应对和建构?良好认知结构是应我们的教学而生的吗?…… 二、追溯,结构体系的认知与梳理 数学固有的特点以逻辑见长,以系统为征。数和形的演绎让数学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秉承数学的特质,小学数学的学科性质同样显得系统缜密,条理清晰。其基础性又表明这部分知识将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链,它有生活的经验作前奏,也有将学的知识作延续。数学本身和数学学科为我们呈现着严谨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所谓“结构”,就是指一个由诸种转换规律组成的整体。结构化的数学体系,呼唤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结构。研究数学教学,我们理应运用联系、整体等观点来贯穿。每一个知识点,要多问几个“w”(where /why /what), 知识的起点在哪?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知识的价值又何在?为了什么目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用整体的教学去联接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

2认知发展与教学有怎样的关系

2认知发展与教学有怎样的关系? 答:(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个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每当我们要上节新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识记有关基础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前做练习册上的练习部分。然后让学生把作业交上来,这时老师就可以基本知道学生的预习情况了 第二,设计容易吸引学生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设计导入语的问题。如果导入语设计的好,那么这堂课应该是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如果导入语设计的不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这堂课多半没有什么生气。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尽量设计一些吸引学生学习的导入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合理安排上课的结构,精心组织上课的语言。在讲授新课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重课堂结构的设置,虽说教学无定法,但是至少我们应该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所讲的话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如果老师上课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那么学生上课听讲的时候就会认真一些,相反,就会遏制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上课时尽量要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尽量用普通话,尽量说话时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第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时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在学生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时老师就应该组织班上同学一起讨论并解决。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说话的能力。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所以我们应该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教育教学要适应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由于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班上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老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注意设计不同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学习。 第六,教学时板书设计要清楚明了,布置作业要适当,要有针对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板书设计的清楚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要突出重点,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度布置作业。 第七,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的落实尽量在课堂上落实。教师上完一节新课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尽量将知识点落实在课堂上完成,比如,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检查上一新课的基础积累等等。 总之,数学老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初步认识,由于个人经验有限,还望各位老师提出建议。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The Theory of Primary Mathematical Course and Teaching 课程编号:100930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小学数学研究、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 后续课程: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总学分:3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 总学时:5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16学时 总体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发展方向,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具体包括: 1、了解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2、正确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确定、编排特点和分析方法,熟悉现行小学数学教材。 3、了解现代学习理论,以及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方式。 4、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方法、活动的组织、计划的拟定、实施和评价。 5、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教学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意研究当前小学教育实际,广泛吸收小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充实教材内容,验证理论原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自学辅导、课例分析、情境模拟、讨论交流、课题研究等方法。 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8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 2、了解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改革特点。 3、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与1992、2000年大纲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演变;理解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和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理解。 教学难点: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比较、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运用讲解法、讨论法,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课前课后学习要求:课前了解现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收集有关课程标准的讨论意见。课后围绕热点问题做文献摘要,并作相应评析。 第一节数学与数学课程 一、新技术革命与数学 数学的特点。数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础,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 数学科学。数学教育。 三、数学课程的改革 美国。英国。日本。 第二节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 总体目标。学段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三节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演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