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

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理解和把握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

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一五”时期的新农村该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必须把握的。对此,《建议》提出了五条标准,也是五点基本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富裕、农村繁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培植新的优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注重投资强度,大力招商引资,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为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活富裕,是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尽快帮助农民走上富裕之路;要调整所有制关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规模效益;要调整劳动关系,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转变农民身份,建立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劳动就业体系和服务网站,强化劳动保障监督力度,维护其合法权益;要调整分配关系,帮助农民加大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继续加大农民减负力度,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乡风文明,是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营造文明、科学、

健康的生活风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生态村创建。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村容整洁,是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要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洁、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洁;要搞好道路硬化,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的问题;要搞好村庄绿化,优化生态环境;要搞好街院净化,解决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特别是把推广使用新型沼气、改水、改厨、改厕和建设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布点示范,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文明生态村的建成。

管理民主,是指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使农民享受到更高、更充分的民主权利。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精简乡镇机构,严格机构编制,规范干部报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当调整政策,防止乡村干部运用执行不合理政策的权力向农民寻租。畅通农民投诉的渠道,严肃查处侵犯农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件,绝不能放任乡村干部胡作非为。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

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实际上现时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特别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这此小问题看似不起眼,却犹如前进道路上的一座沙丘,并非陡峭但却难以铲除.所以新农村的建设更应该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非人云亦云地一味空谈!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让我们在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确立“一个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从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带领全村人民一心想小康、二手抓发展、三产新突破、四方齐动员,达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吃穿不愁、八马园全、究竟怎么样、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把德胜镇建成农业特色大镇、工业重镇、建筑业强镇、城郊服务业新兴集镇、三大文明建设先进乡镇,使德胜的天更蓝、

地更绿、水更清、镇更新,使德胜成为海门的北大门、海门的后花园,共创未来,携手前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问答范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地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现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关系? “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成败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是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我国13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近年来,中央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容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加快推经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使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3.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00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近三年来第三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长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连续出台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它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文件全文共分8个部分,32条,全文11000多字,其内容框架是: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保障。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1、乡村振兴对于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 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科学的农村发展策略。 2、乡村振兴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乡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乡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地方税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 3、乡村振兴可以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乡村旅游、节庆、庆典等 文化活动,有助于激发更多乡村文化创意活动。 4、乡村振兴可以利于改善乡村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发挥乡村自然环 境资源的作用,改善乡村气候、开发乡村山川、绿化乡村环境等。 二、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在于,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 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农村改革路径,需要集中众多因素的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对外资金的作用。为此,政府要出台更多有助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巩固、优化和加强乡村振兴的战略体系,促进乡村发展。 2、乡村振兴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乡村全面深化改革上。要实现乡村振兴,第一位 应从洞察乡村社会变迁的本质规律开始,从总体上制定适合乡村的全局性改革方案,从做实事的小事做起,把落实乡村振兴的工作放在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有效机制的框架中去实施。 3、乡村振兴的必要性还在于培育新动能,实现乡村转型升级。现代乡村经济以现 代农业、新型农村经济活动为基础,现阶段要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新动能,依靠全新理念开拓创新,发挥新技术、新型产业和新型业态在乡村振兴中的redstone 作用,使乡村的发展结构更加合理,科技化程度更高。 总之,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加强指导、组织和推动,确保按期完成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激发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发挥乡村自身综合优势,为实现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着新 的挑战和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战略, 为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本论文 将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同 时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它 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 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农村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加强农村 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劳动力竞争力,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现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交通、教育、 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其次,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农

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还有,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其次,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另外,要坚持可持续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与展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重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和生活条件。同时,加强对农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推动农村社会文明的建设。 总结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农村发展的科学路线,加强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地位的结合,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促进社会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设美丽、宜居、富裕的农村社区,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发展的协调。本文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据着国家的三分之二以上,发展农村就是发展经济。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 2.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3. 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创造美丽乡村、宜居社区和富裕农民。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 1. 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和强烈地方特色的农村,打造宜游宜居、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景区。 2. 宜居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和社区文化,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富裕农民: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财富累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新型农民住房和美丽乡村,提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供排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体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的绿色化、品牌化和集约化。

党和国家的农村方针政策

关于 党和国家的农村方针政策 第一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我国农村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我国进入新农村的表现 1、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2、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3、农民的增长收入进一步拓宽。 4、农村对城市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提高。 5、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更高。 6、对“三农”发展的要求更高。 二、新农村建设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 确立了城乡的统筹发展的战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四、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如下思路: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推进现代农业假设。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五、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根据“十一五”规划: 一、生产发展。 二、生活宽裕。 三、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 五、管理民主。

1、怎样促进生产发展? 应根本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2)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5)大力推进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 2、怎样解决生活宽裕问题? (1)统筹城乡发展。 (2)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政策。 (3)大力发展农村个现事业。 (4)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3、怎样做好乡风文明建设? (1)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2)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 (3)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4、怎样做好村容整洁工作? 基本前提是:农村接到规划。 (1)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2)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社会组织。 (3)大力开展文明生态建设。 (4)发挥村委以及县乡政府的作用。 (5)要抓好试点,稳妥推进。 5、怎样做好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的宏观任务: (1)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和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结合起来。 (2)对重大事务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3)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为民谋利。 微观任务:关键是做好村民自治,基本前提是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一、政务公开呢。二、事务公开。三、财务公开。 第二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严重问题。城市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农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都比农村要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格局的完善,可以吸引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同时也为城市人口提供新的创业机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能够缓解城市的压力和矛盾,实现城乡资源整合,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推动农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村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容。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农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机遇。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食品的需

求,促进圆满的农业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加强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和教育的建设,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远离贫困。 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已经获得显著降低,但仍然有很多农民处于困难的生活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通过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来扭转这一局面。通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举措,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进而达到逐步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目的。 四、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号召的重大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当前,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比如农业产业化与品牌建设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之一。充分利用农村残有的资源,探索创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乡村的改造升级,加速向美丽宜居的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减少城乡差距,促进乡村振兴,进而增加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 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 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 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 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 年中减少了 1 亿亩,人均下降到 1.2 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2.57 : 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广南县财政局副局长袁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变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三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三、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县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5.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意义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以农民自愿结合而组成的经济组织,它是农村经 济的基本组织形式。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 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将就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含义和特点 1.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并具有相应的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管理的特点; 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基础上,推动产权、经营 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1.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现代化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 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促进 农民增收致富。

2. 构建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强化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要素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4.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和组织力量,推动实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提升,加强农民自治和参与决策的制度保障,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 1. 农村产权、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等体制机制不完善;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挑战; 3. 农村经济组织和经营主体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 五、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doc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意义?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

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 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实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城 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等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长期以来,城乡 差距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促进城乡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保障。农村 是我国亿万农民的根基所在,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直接关系到 国家全局稳定。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民致富奔小康。 最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乡村 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

础和基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增进农民福祉、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统一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形势与政策 院系: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姓名:王乐学号:808420100* 1、联系实际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理解? 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 从实际来说,2006年1月1日国家财政开始实行免收农业税,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皇粮国税”历史终结。但虽然目前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各项内容紧密相联,要完整地予以把握。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狠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 2、联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 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理解和把握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 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本文来 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https://www.360docs.net/doc/df19198340.html,查看)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 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 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心得体会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感谢您的阅读!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中,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1. 农村转型与新农村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不断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提 升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多种举措,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动农村转型。 2.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意义 新农村建设能够为农村经济注入新动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 培育乡村特色经济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3.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意义 新农村建设对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供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新农村建设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4. 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意义 新农村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 生态环保、提高农村垃圾处理能力等措施,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支持, 同时城市也需要借助农村资源和人口的输入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既促进了农村向城市的融合,也推动了城市向农村的扩展。 6.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土地流转难、农民素质低、资金支持不 足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投入,同时加强农村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7.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例如,农村电商发展促进了农产 品上行,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兴起提升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等。这些案例证明了新农村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8. 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展望 新农村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得到更大 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与环境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相结合,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9. 新农村建设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农村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能够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推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10. 总结 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举措,新农村建设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然而,新农村建设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