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白居易诗四首》教案

白居易诗四首(二)

教学内容:<杜陵叟><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

1、学习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现实写法,及其讽喻诗的社会批判性。

2、理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情与景交融的写法,及诗中所流露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白居易<杜陵叟>中社会批判性及其现实主义写法。

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白居易<杜陵叟>双簧戏的批判性。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理解诗的语言美及其韵律美。

(一)杜陵叟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本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一:千里灾情。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出了百姓的处境。

画面二:官吏之恶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4、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

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5、教师补充:对双簧戏的理解。

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

范成大《后催租行》

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

朱继芳《家桑》

6、小结:本诗的社会批判性。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二)问刘十九

1、学生诵读品情。

2.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3.探究:此诗语浅而情深,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4、技法学习:本诗是如何把情与景融合起来的?

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杜甫《对雪》有旬“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3、教师总结:

1)、诗情醇与酒。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2)、本诗特点: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

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二、课后作业:鉴赏白居易的其他诗作。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琵琶行》也是一篇优秀的古诗文,深受学生的喜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琵琶行》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琵琶行》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

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的教学要使同学们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

《琵琶行》教案【精选5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5篇】 琵琶行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97页)(高二)

本学期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必修五 第二部分:选修1唐诗 第三部分:作文序列化教学穿插其中 第一部分:必修五 序号内容页码 1 王维诗四首72 2 李白诗四首79 3 杜甫诗四首86 7 白居易诗四首93 8 杜牧诗三首101 9 李商隐诗三首103 第一部分必修五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后一个文言文单元,要求在前两个文言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拓展,基本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具体要求是:(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比较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在学习《语文》(必修2)“文言虚词(1)”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析和归纳虚词知识的一些方法。 (3)能够古文今读,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能够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能够初步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4)学会比较阅读,初步领悟并鉴赏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这几个要求,综合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扎实打好文言知识基础,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领悟并鉴赏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四、教学设想 “基本阅读”中的《鸿门宴》、《段太尉逸事状》和“扩展阅读”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可以先放在一起阅读。同是史传,《史记》和《左传》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就有很大的区别,而《段太尉逸事状》作为“行状”,记人叙事更为细致具体,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实用类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的异同之处。 由于此类文章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易于理解;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建议教学中,选取某篇或某些段落,要求学生先不看注释,试试自己能否读懂大意,整理出文章情节的大致内容、主要事件、人物的主要特点和作者的态度、情节和思想。然后再仔细研究注释,推敲语句意思,自己原来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要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今后加以改正。通过这样的学习,检验并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水平。因为今后学生在阅读和考试中,会接触不少没有注释的文言文,所以,我们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不能囿于从“字词→段落→全篇总结”这样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模式,而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基本阅读”中的《陈情表》,哀婉动人,语言精练,整散结合,朗朗上口,是一篇典范古文。此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通过恬吟密咏,体味李密的思想情感,享受文章的语言韵味,积累优美词句,揣摩其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特别的游记,名为记游,实则借题发挥,借记游的酒杯浇作者心中的块垒,其实是游记的变体。游记这种文体学习已经很熟悉,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体也会变化,也可以通变。既要学习、了解古代的文体,又要不拘泥于旧式,敢于创新。尽管这篇文章历来就有争议,褒贬不一,但王安石这篇文章表述的观点还是可取的,对青少年有正面教育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学风。 《报任安书》历来广为传诵,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诵读,理解司马迁的写作动机和思想观点;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两方面的比较:一是《陈情表》的“陈情”方式进行比较;二是与现代书信体进行比较。 五、教学安排: 《鸿门宴》4课时、《陈情表》3课时、《段太尉逸事状》4课时、《游褒禅山记》3课时、《郑伯克段于鄢》3课时、《报任安书》3课时.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垓下歌 项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轻肥 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中叶宦官专权的社会现实 2、了解诗中画面特征,体会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对比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朗读 二、上课,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唐诗之旅,在那之前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已经着重认识了唐朝的哪几位诗人?(王维、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生活在初唐,盛唐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关键时期,所以他们的诗歌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我们的时光之旅,时间定位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是诗人是——白居易 三、介绍作者 1、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基 本信息) 2、唐贞元年间考上进士,敢于直言抗谏,又写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触怒权贵, 被贬为江州司马。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生平经历) 3、白居易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是 白诗中的精华。(思想题材) 4、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诗歌语言通俗 易懂、明白晓畅。(诗歌特点) 四、题解《轻肥》 1、找一位同学为我们解释“轻肥”;——轻裘肥马,指豪华生活 2、轻裘肥马是指?——轻便的裘皮大衣,肥硕的马。 3、“轻肥”最早是出自哪里?——《论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 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所以《论语》的轻裘肥马和白居易的“轻肥”有什么区别?——白诗具有讽刺意味。讽刺的是谁?具体的读诗歌。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找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2、学生齐读 3、回顾诗题,“轻肥”指的是奢华的生活,古诗中写的是什么人奢华的生活?通过描写 何事来体现他们奢华的生活?哪些句子写了他们奢华的生活?(赴宴图、军宴图和 江南旱情图) 六、鉴赏古诗 1、分小组讨论三幅画面中分别描写了何人何事?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特点)完成表格 2、讨论明确: A赴宴图:主角是谁?是一个宦官吗?一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利用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骄横之状。(娇、照、皆、或、夸)插入宦官专权的时代背景 B军宴图:利用铺陈的手法写出了内臣赴宴之奢。 宴会上都吃了什么?九酝、八珍是什么?洞庭橘是什么?洞庭在何方?(正是江南人食人之地,江南百姓吃尽树皮草根,乃至人食人,哀鸿遍野之地还要给他们上贡贡 橘) 复习:赋比兴中(铺陈)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C旱情图: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出江南百姓吃人之惨 七、深入探究 1、究竟是谁在吃谁?(板书) 揭露统治者吃人的真相:骄的是人—宦官;奢的是食—军宴;惨的是人—百姓

第二单元7白居易诗四首问刘十九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了解白居易“明白如话”的特点 3、读懂诗歌,在想象中丰富对古诗意境的感受。 4、认识中国文化中的酒文化,认识白居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寒冷的天气里,你最想做什么? 二、解题:刘十九是谁?问刘十九什么事? 明确:1、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的密友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刘禹铜是洛阳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 2、学生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白居易问刘十九什么? 明确: “能饮一杯无?”——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内容探究 1、这是一封邀请函,邀请刘十九共饮。那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能饮一杯无?”诗人是怎么写这封邀请函的? 邀请你,一定要来。就像汪伦邀请李白:先生好游乎?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这里有万家酒店。白居易提出了什么吸引对方的理由? 明确: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如此吸引人!酒是新酿的酒,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情是如此真诚!暮雪就要飘洒下来,森森的寒意阵阵袭来,自然引起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

的黄昏呢?温馨舒适的环境和诚挚亲切的问候大概比美酒更让老朋友陶醉欣喜,充满人情味,使人如沐春风。 四、文化链接 中国是个讲究礼仪的社会,酒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据说第一个酿美酒的人是帝女精卫,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开始酿制美酒。酒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过大小节令、婚庆喜事要饮酒,朋友相聚要饮酒,读书人吟诗作词要饮酒。人们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情,无酒不成庆,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诚”。因此,中国古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酿酒,而白居易家酿的酒更是醇厚浓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在读书人的圈子里非常有名。 五、品味诗情 诗情醇于酒。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 六、诗歌特色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后人这样评价这首诗 《唐诗三百首》: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 《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七、作业 设置情景,用诗歌的语言给朋友写一封邀请函。

高中语文 2.11(咏物诗四首)教案之教材梳理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教案

11.咏物诗四首 文题解读 《子规》 子规,也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杜鹃的叫声悲哀,叫时会“啼血”,因而古诗中杜鹃啼声都表现一种哀怨忧愁。以“子规”为题,就有一种悲哀的意味。 《葡萄》 葡萄原产西域,汉时由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状如马乳(马的奶头),味微酸,较甜。 《赏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小松》 小松就是未长大的松树,作者在这里是自况,同时也表明了作者个人的志向和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走近作者 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逸,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元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背景纵览 《子规》 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顾况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顾况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顾况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诗人借此诗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意。 《葡萄》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赏牡丹》 牡丹位居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尤其在唐朝,牡丹深为人们喜爱。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吟咏牡丹的精彩诗篇。刘禹锡这首《赏牡丹》情感真挚,语言洗练,不愧为传世佳作。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 《小松》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不久就因重病而死。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字词梳理 1.字音 芍.药(sháo)芙蕖.(qú)蓬蒿.(hāo) 犹枯.(kū)冤.亡(yuān)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下面是文章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长篇叙事诗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作者对李杨爱情的矛盾态度,探讨优秀的叙事诗打动人心之处,初步了解一些叙事诗的体制特点,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二、教学要求 1.熟悉介于历史与传说之间的李杨爱情故事 2.体会作者对李杨爱情矛盾的情感态度 3.体会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对本诗会有不同的理解 三、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 1.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44岁前):少年时曾避乱吴中等地,后“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此间他的思想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和“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为主,因而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他的`《策林》和讽喻诗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 后期(44岁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先后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官终刑部尚书。此间他被迫避祸保身,选择了亦仕亦隐的道路。其思想兼取儒家的“独善其身”和道家的明哲保身及佛家的“四大皆空”。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是其重要的诗论著作。同时还写下了大量

批评当时黑暗现实的诗歌,现存诗近3000首,有《白氏长庆集》。 (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关注民生疾苦:“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他提出了诗歌要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的作用,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求诗歌要干预现实生活。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他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单纯追求形式。诗歌创作“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反对淫靡华伪,倡导核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1)讽谕诗讽谕诗是其前期“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也是其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这类诗歌大多取材于现实,直叙其事,体现了平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反映了民生疾苦,讽刺和批判了现实政治中的各种弊政。有《观刈麦》、《轻肥》、《买花》、《杜陵叟》、《卖炭翁》等。 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语文:2.7《白居易诗四首》课前预习(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二单元唐诗之旅〔下〕 根本阅读 7白居易诗四首 积土成山 一、根底字词 1.识记字音 朱绂〔f ú〕 . 衢州〔 qú〕. 醅〔 péi〕. 2.理解词义紫绶〔shòu〕 . 敛〔 li ǎn〕 . 课前预习 脍〔kuài 〕 . 京畿〔 j ī〕 . 酒酣〔 hān〕 . 敕牒〔 chìdi é〕 .. 轻肥:轻裘肥马,指豪华生活。 八珍:八种精美的食品,指各种精美罕见的食品。 几多时:意指时间短促。 申破:奏明〔皇帝〕。 考课:对官员考评定级,以定升降。 京畿:京城周边地区。 敕牒:皇帝的诏书。 绿蚁:新酿的米酒,面上浮着细小如蚁的酒渣,微呈绿色,故称“绿蚁〞。 醅:酿造。 二、文学常识 白居易 (772 — 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 东北〕人。 白居易自幼聪明,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 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 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 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 长庆二年 (822) 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 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与元九书? 〕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 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 ,共收诗文3800 多篇,成75 卷、抄写 5 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 — 1162) 刻本,仅 71 卷,收诗文3600 多篇。 三、经典句段 白居易诗歌名句辑录: 日出江花红胜火,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诗》教学设计

诗即人生·人生如诗 ——《白居易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居易诗四首》是粤教版语文教材选修1第二单元“唐诗之旅(下)”的篇目。本单元所选作者皆处于中晚唐时期。本课所选诗歌代表了白居易自己所划分的“讽喻诗”“感伤诗”和“闲适诗”三个类别,要求学生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特点,并理解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创作主张。本次教学选择《轻肥》和《问刘十九》作为教学内容,分别是白居易“讽喻诗”和“闲适诗”的代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高一进行过《唐诗五首》的学习,对唐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通过诗人专题的学习,加强对诗人诗歌特色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紧扣诗歌文本,赏析白居易的《轻肥》《问刘十九》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创作主张。 3.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3.学生再次“互邀”(朗读),个性化地体会诗歌情味。教师的朗读并不作为“示范”, 而是作为和学生的“交流沟 ... 通.”,帮助学生以更加个性化的 ...... 方式 .. 去理解诗歌。 (三)探究: 1.比较《问刘十九》和《轻肥》所写事件性质的不同。 2.探究日常小事背后体现的作者情怀。 (四)小结:白居易诗歌类别 1.简介白居易诗歌类别: 讽喻诗: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因事立题(一百五十首) 闲适诗:退公独处,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一百首) 感伤诗: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一百首) 杂律诗: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四百首) 2.探究《问刘十九》作为杂律诗的情感特色。 3.学生再读《问刘十九》,品味诗歌中的情趣。(三)探究 (四)小结 在两首诗歌都深入读透 .... 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对比。 对比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体现白居 易的诗歌特点,更是为了引导学 ... 生学会结合生活体验赏读诗歌............. , 进而用诗情赏读生活......... 。这样就可以把白居易不同诗歌类型的划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体验中。 四、课堂总结: 1.结合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念,了解白居易的诗即是其人生经历与志向的表现。 2.提示学生也应当学会发现社会与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四、课堂总结 不仅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总结,更引导学生从“诗即人生 .... ”的白居 易出发,体会“人生如诗 .... ”的生 活态度。这样,诗歌的教学就不 ....... 会囿于课堂 ..... ,而是从教学的领域 ........ 满溢出来 .... ,浸润到生活中 ...... 。我认为这才是诗歌教学应有的效果。 五、拓展思考 1.《杜陵叟》是如何体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的? 2.根据《问刘十九》,以同样的格律写一首《酬乐天》,表示对朋友邀约的回应。五、拓展思考 课内拓展与在课内基础上的课外创作相结合。由阅读引领写作, ........ 以写作增强阅读 ....... 。 板书:

高中语文 2.7《白居易诗四首》名师导航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7 白居易诗四首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轻肥》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反映社会现实弊端的名篇。诗中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学习本诗要把握诗歌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把握诗歌对比手法及运用这种手法的深刻含意。 《花非花》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学习本文要掌握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感伤类诗歌的写法特点,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杜陵叟》与《轻肥》写的是同一旱灾。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学习本文,主要赏析《杜陵叟》(讽喻诗)忧时悯乱、感伤身世、揭示统治阶级玩弄权术、剥削百姓实质的写法,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 《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给人的是一种亲近的感觉,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与友人一同低吟浅酌,通俗的语言透出凝练的构思,浅白的景色描写,深藏着真挚的情谊。学习这首诗,就是要把握白居易通俗小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 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咬文嚼字 1.字音 朱绂.(fú)醅.酒(péi)樽罍.(léi)果擘.(bài)脍.切(kuài) 敕.牒(chì)嬗.变(shàn)衢.州(qú)蠲.免(juān)京畿.(jī)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内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3、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

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教案《长恨歌白居

白居易 -教案

白居易 -教案 教案描述: 本教案是为中学生设计的,主要介绍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代表作品,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白居易生平和主要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歌。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自信心和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唐代文学和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3. 增加学生对古代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引发学生对白居易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几首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鉴赏,让学生了解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4. 视听教学法,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白居易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 5. 讨论互动法,启发学生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交流,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领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介绍白居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并引发其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白居易的创作有什么印象?你们觉得古代诗歌的魅力何在?

二、知识传授(15分钟) 2.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特征,如形象描写、情感抒发、意象运用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选取几首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鉴赏,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临江仙·滕王阁序》等。 2.结合上述诗歌,让学生掌握白居易诗歌的意境、韵律和情感特点,理解其写作风格和人生观念。 四、视听教学(10分钟) 2.引导学生对视频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与课本内容互相印证和补充。 五、讨论互动(15分钟) 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言语和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六、复习总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确保学生对白居易的诗歌有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2.要求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教学资源: 1.白居易相关资料和诗歌选集。 2.视频资料和音频资料,如相关纪录片、音乐节目等。 3.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资料,如白居易诗歌的相关画册、文化遗址等。 教学评估: 1.课堂测验,考查学生对白居易生平和诗歌的关注和理解程度。 2.思维导图或辩论小组活动,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白居易诗歌的深入认识和领悟。 3.作文或朗诵比赛,鼓励学生从文学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白居易的诗歌,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第二单元7白居易诗四首问刘十九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 1.感受本诗的独特魅力,了解白居易诗歌浅白如话“的特点。 2学习”品诗识人“的学习方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网上有人评选出中国古代最美的六份邀请函,大家知道是哪六份吗?那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吧。 第六,吴锡麒邀请张船山 吴锡麒是清代文学家,有一次他要邀请张船山(即张问陶)来家中做客,于是就写了一封邀请函,诗意十足,“园中荷花已大放矣,闹红堆里不少游鱼之戏,惟叶多于花,浑不能辩其东南西北耳。倘能来,当雪藕丝,剥莲蓬,尽有越中女儿酒,可以供君一醉!”张船山是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 第五,王维邀请裴迪 王维是中国有名的“诗佛”,他很早就想邀请诗人裴迪,在来年春天之际,到他这里一同游春。于是,他在冬天的时候,就就写信给裴迪,情真意切的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山中人王维白。”春山美景,你不来和我一起玩玩吗? 第四,白居易邀客 有一年,白居易被调到杭州当刺史(相当于现在市长,但掌握军权)!有一天,白居易登高望远,看到万家灯火,于是就想找些朋友一起喝酒,就写下一首诗:“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江楼夕望招客》)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天热了,能否到江楼来消消暑,喝喝酒,不比你的茅屋更清凉? 第三,杜甫邀请崔明府 作为一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诗圣杜甫的作品比较接地气。因此,他些的邀请函,也显得相当的真挚、诚恳!杜甫邀请崔明府时,这么写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专家考察认为,这里所说的崔明府,可能是杜甫的亲戚,因为杜甫母亲姓崔!所谓“明府”,是唐朝人对县令的尊称!

粤教版选修《白居易诗四首》教案【精品教案】.doc

白居易诗四首(二) 教学内容:〈杜陵叟><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 1、学习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现实写法,及其讽喻诗的社会批判性。 2、理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情与景交融的写法,及诗中所流露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白居易〈杜陵叟〉中社会批判性及其现实主义写法。 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白居易〈杜陵叟〉双簧戏的批判性。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理解诗的语言美及其韵律美。 (一)杜陵叟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本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一:千里灾情。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出了百姓的处境。 画面二:官吏之恶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 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4、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 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 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