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6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6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全剧共五幕二十场,课本选的是第三幕第一场,主要情节是国王和波洛涅斯决定利用奥菲利亚试探哈姆雷特,并躲在门后偷听,其中有一段哈姆莱特的经典独白,内涵丰富深刻,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及其疯癫言行的含义。对哈姆莱特的言行进行评价。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弄清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领会剧作的情感意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剧的悲剧意蕴,感受莎士比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剧的主旨、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品析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分析人物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

探究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课时:1时

课前准备:组织观看《哈姆莱特》全剧,或阅读《哈姆莱特》完整剧本。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知识

1、莎士比亚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了《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9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

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中期:悲剧时期。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后期:传奇剧时期。

一生共创作剧本37部。154首14行诗。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活动的思想体系,倡导以人为本,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遍及欧洲各国。反对神权,反对王权,反对愚昧落后。要人权,要民主,要个性解放,要进步自由。

3、全剧情节梗概: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二、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自主积累)

迂yū回紊wěn乱迷惘wǎng涂脂zhī抹粉

鞭挞tà罪孽niè祈qí祷熏陶táo

2、字形(自主积累)

诽谤恍惚陨落婉转颠倒

3、重点词义(自主积累)

匍匐:倒仆伏地;爬行。

轻蔑:藐视,小看。

嫁奁:陪嫁的财物。奁,指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也指陪嫁的衣物等。

延宕:拖延。

踌躇:犹豫不决

烟视媚行:眯眼看,慢慢走。形容扭捏不自然的样子。

三、课文分析

1、理清人物关系,给本课的7个出场人物写份说明(应包含人物身份、主要性格特征)。

明确: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老谋深算,阴险毒辣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前王之妻,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前王之子,今王克劳狄斯之侄。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吹牛拍马,故弄玄虚。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心地纯洁、善良多情。

2、课本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克劳狄斯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克劳狄斯与侍臣密谋试探哈姆莱特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着力刻画国王心怀鬼胎,惊疑不定。

第二部分(“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内心独白。写奥菲利亚被克劳狄斯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究竟,而哈姆莱特为仇敌、弄清真相而装疯卖傻。着力刻画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以及奥菲利亚的单纯幼稚。

第三部分(“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克劳狄斯和侍臣试探未果,再次密谋诡计。进一步刻画国王的做贼心虚、狡诈多疑。

3、阅读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探究: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要点:表现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个是生死问题,一个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明确:(1)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哈姆莱特内心存在的是否要为父报仇的矛盾。不报仇可以苟活,报

仇将会殒命。(2)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哈姆莱特对复仇时机与方式的思考。马上复仇可以一了百了,但未必成功;选择等待,则要忍受折磨与煎熬。(3)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死了并不能清算自己的一生,死后的未知让人有所顾虑、审慎地活下去。(4)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哈姆莱特对如何选择人生的思考。他在思考默默忍受命运的不公,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苦难,两种选择哪一种更高贵。

4、西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子?

在我看来,哈姆莱特是一个的王子。(请填空并结合剧本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忧郁的、内心矛盾的、有理想的、孤独的、软弱的、延宕的…。分析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即可。虽说哈姆莱特的形象是复杂的、多角度的,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因不同的境遇、个性和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莱特发生共鸣,形成各自的看法。但哈姆莱特终究还是哈姆莱特,不是其他人,分析时要紧密联系文本,不能仅凭感觉自说自话。

(示例)哈姆莱特是一个延宕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他不敢当机立断,看起来犹豫不决,一直在思索、等待时机,一直在延宕。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5、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延宕”?

哈姆莱特耽于似乎不合时宜的沉思,纠结于生命的价值与复仇的意义,让他浪费好几次机会,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也正是他的思考和他的“忧郁”,让这个古老的复仇故事发生了质的蜕变,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就是这种思考的集中体现。我们须以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这一人物的内涵,而非基于现实的复仇逻辑否定他的行动。否则,就矮化了哈姆莱特,也矮化了莎士比亚。把握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的“延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从而避免将这样一个象征意蕴丰富的人物作简单化的界定。

6、通读全剧,思考: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另外,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

(2)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也有人认为,《哈姆雷特》其实并不能算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至少在其结局上来说,正义得到了捍卫,邪恶得到了惩戒。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