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性贤之太极松身五法

黄性贤之太极松身五法
黄性贤之太极松身五法

黄性贤之太极松身五法(视频解说词)

2008-11-28 22:26

太极松身五法视频——https://www.360docs.net/doc/df7203296.html,/v_playlist/f332913o1p1.html

太极松身五法乃是太极拳名家黄性贤素习鹤拳扎下良好基础,后又根据其师五绝老人郑曼青所传授的杨家秘诀拳经、拳理,潜心研究,深得其心法,尤其对松、沉、柔,细心体悟,所编写的太极拳基本功法。它透过了气沉丹田以及转腰松胯、合气松身、摆臂松肩、弯腰松筋和坐腿松膝之五松,来解决练习太极拳最难解决之“气沉丹田”、“松”与“柔”、“沉”的问题。而气沉丹田及松、柔、沉正是要练成太极内劲的重要入手功夫与关键所在。前贤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松身五法正是最好最基本的练功法,是进入太极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易学有效的健身运动和防身自卫术。

太极松身五法的动作要全身松透,丹田吐纳,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切记全身用意不用力,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尤其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除第二及第四式外,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而转动,自头顶到踵与眼神都须随腰而动。要使能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身时,能以意送气,达于丹田,不使上浮。要注意手、脚虚实分清,腰脊敛气,胯须松直,练至相当火候后,因其腰、臂如柳枝摆荡,渐渐能体会到“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摩荡,渐觉往来回旋似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此即所谓虚则实之,但如与有大力之人比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即所谓的实者虚之。能达此境界,便觉妙用无穷。故松身五法乃是内修外练一次完成,乃是道家艺术。动作熟习功深后对太极拳功夫甚有裨益。

预备式

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腰微堵,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趾似抓非抓,立定时头要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如默对长空,眼神宜敛,而耳注于息,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气如流水般,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此为混元站功,如练松身五法,或太极拳功架前先练习十五至三十分钟,对养生及增长太极内劲,甚有助益。

第一法:转腰松胯

两膝微沉,以意导气,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腰胯向下微沉,牵引两臂,同时松肩坠肘,由两侧下荡,坐实左足,腰胯向右旋转45度,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

臂由两侧下荡,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腰动,手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劳宫。

第二法:合气松身

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一)身体下降动作: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手腕向两侧荡开上举与肩平高,手心向下,腰胯向下微沉,定住上身不动,用腰胯牵引两手分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内右外,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向下微沉,两手同时甩势分开,由两侧向上荡起,恢复两腕向上与肩平高。腰胯又向下微沉,两手再分开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外右内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再向下微沉,两手随势甩开,由两侧向上荡起,两腕与肩平高,此时坐姿,两膝微曲。

(二)身体上升动作。身体上升方向与下降相反。与下降时相同,上身不动,左内右外,两手交叉相合。身体向上微动,两手荡开,身体又向上微动,左外右内两手交叉相合,身再向上微动两手开,此时恢复身体下降开始姿势。以上动作身体先下后上,两手一开一合,上下各做二十次。在口令“下、二、三、四,上、二、三、四”进行,动作时尾闾在中正,胸微松含,使气沉丹田,虚灵顶劲,轻松自然,上身及两肩不要晃动,身势升降要直上直下,没有虚实,唯升降,腰带手动,动作不可显形露象,如潮水般,如下、二、三、四,上、二、三、四,上下为内变,中间劲由脚底生,绵绵不断,似流水般直透劳宫,不能断劲。

第三法:摆臂松肩

开始时,头不动,眼神注视前方一固定点不动,腰脊微左转,重心落左脚,左手臂随势前荡平伸,至手指尖与鼻尖平高,掌心向下。左手臂随势向下荡垂,掌心向下(后),腰脊微微向左后带转,重心落右脚。右肩随势微沉,右肘微垂。将右前手随势向下荡回,同时左手随势前荡平伸至中指尖与鼻尖平高,再腰脊向左带转,左肩随势微沉,左肘微垂抽带回来,同时右手随势荡起,此式左右两手交互前后上下甩荡

第四法:弯腰松筋

身体微沉,双手前按,两掌左握拳,右开掌,左内右外合抱,沉肩坠肘,两拇指相对并扰,慢慢收回胸前。两拇指对正咽喉,再慢慢松开双掌,掌心朝上,两臂下坠,身体随之下沉,如此反复做两次。做第三次时,双手抚在小腹前,然后意开、气开、手开时,身体微微上升,手向两侧开展到两肩,收拢至耳际,再至

口,然后身微沉,膝微曲,双手前按。左拳右掌,左内右外向前合抱时,即向上开掌,掌心正对胸前,再双手合掌,收至胸前再启开无名指,小指,手心向外,拇指,食指,中指相并,缓缓向前推出,沉肩垂肘,身体慢慢下沉至膝与胯平高,双肘与两膝相触,双掌贴地,掌心向下,伸直两腿,弯腰,眼看两腿夹间之后,两臂如挂肩上般以腰带动手,向前后摆动十次;再将肩部松开,以腰带动手摆晃双手使两臂分别向上下松动十次;头不动,腰带动手如钟摆般向两足左右两侧成弧形摆动十次,两手中指尖接触两足中指尖,同时,身体下蹲至膝与胯平双手附在两足外侧,眼朝下,身体缓缓上升,先收尾闾,收腰,再含胸拔背,再松肩,然后顶头悬。

如有身患心脏病及高血压者,仅可做上半部,弯腰及以后动作可省略不做。以免脑充血。

开时由下运起,中开中发。此式因弯腰且双手松垂,可加强脊椎骨节拉开伸缩,以及胯,膝,踝,肩,肘,腕关节之韧带拉松,对松肩及预防突腹,肥胖最有助益,弯腰下蹲起来时,先收尾闾,再收腰,再含胸,而松肩,头正,周身节节贯串。意气由涌泉而腿而腰,而脊椎上达泥丸,及两手劳宫穴。

第五法:坐腿松膝

全身松沉,曲膝坐马步,重心落右腿,左足尖内扣,转身向右,坐实左足。右足尖随腰胯转向右前方,成为坐左腿,身势微沉,尾闾对正后足跟下沉,前膝成微弓,重心仍在后腿,再以坐腿之内劲,运送身体向前缓进,成右弓腿,向前时膝盖不超过足尖,重心渐移右前弓腿,后腿劲送尽时,再由弓腿之内劲将身体缓缓向后坐回左腿,后坐时,尾闾不超过脚跟,重心完全落左后腿,弓腿,坐腿,一弓一坐为一次共三次。坐实左后腿,右足尖前伸微翘,随即将右足掌贴地向后收回,足尖点地,再向前伸腿,右足掌贴在向前推出,足尖微翘,足跟点地,右腿来回收放共做三次。重心落左腿,右足尖内扣,再坐实右腿,转身向左,左足尖随腰胯转向左前方,成为坐实右足,身势微沉,尾闾对正后足跟下沉,前膝成微弓,重心仍在后腿,再以坐腿之内劲,运送身体向前缓进,成左弓腿,向前时膝盖不超过足尖,重心渐移左前弓腿,后腿劲送尽时,再由弓腿之内劲将身体缓缓向后坐回右腿,后坐时,尾闾不超过脚跟,重心完全落右后腿,弓腿,坐腿,一弓一坐为一次共三次。坐实右后腿,左足尖前伸微翘,随即将左足掌贴地向后收回,足尖点地,再向前伸腿,左足掌贴在向前推出,足尖微翘,足跟点地,左腿来回收放共做三次。坐实右腿,左脚尖微翘向内扣,身体右转,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内转,然后再提起右脚向左脚并拢成预备姿势。(完)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又练功道艺两相丰 太极泰斗吴图南老师说:“根据我的体会,太极拳的功可概括为四种:一、松功;二、着功;三、劲功;四、气功”。吴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太极拳松功”。因此,松功是太极拳的基础。 松功修炼就是说要集中练养“神形”,“放松,入静”,而后练养“沉气,通空,圆融,虚灵”。通过这样用功,就可心定气和,周体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无不柔和,无不松沉,无不轻灵。“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要求一松到底,放松入静,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只要神虚领(灵)不丢,就不会懈、塌和丢。 松要先心松、神松、意松、气松。而后形松。形松要达内松(五脏六腑)和外松(筋骨皮)。全体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如九曲珠,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松的意义是松展、松开、松柔、松软、松沉、松圆、松通、松空、松灵,这样练法就不会松懈,松塌和松瘪。 松要排除身上刚气、躁气、浮气、僵气而存积真气、元气、中气。

从而能卸僵、弃木、化柔、转活、轻灵而富弹性。 松功的目的要排除病气、养炼神气、积储内气、增长内功。 本功法的特点要求气沉涌泉,神领到顶,养时神气相合,练时神气相分,一举一动立足消除“力学效应”,而求内气鼓荡。 全套功法可以集中练,分散练,也可选择一式练,每一式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要想功夫长得快,就要下苦功。 身形要求神虚领,脊正,沉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相分,动静相间,开合相寓,阴阳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八面支撑。 本套功法总结实践了十几年,对防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低血压,五脏失调,关节炎,腰椎,颈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有效。对沉气通络获得“定功”来得较快。主要贯彻了“动静相兼,养练结合,形神双修,内外兼练”的养生练功法,同时遵循“养生中寓有技击基础,技击推手中求养生”的宗旨。以“用意不用力”的法则来修炼“神气相合和神气相分”,从而能够卸僵化柔,积柔蕴刚,调柔堪能。 第一法:无极桩静功――要求两会(百会、会阴)一点(涌泉联线中点)一垂线(中垂线)。 第二法:松肩带腕功――起于涌泉,气贴背。 第三法:沉气荡手功――气沉涌泉,荡双手。 第四法:擎指功 1.单指擎天理脾胃2.双指擎天理三焦3.双指前擎通大椎4.双指横擎气贴背 第五法:太极开合功――心开胯开形于手

太极拳教学大纲

《太极拳》课程简介 1.课程名:《太极拳》 2.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教材:《武术》.高谊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学生参考书:《武术》.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国术概论》.吴图南著,中国书店,1984. 《太极拳术》.顾留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李德印李春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任课教师姓名、职称:陈少洲讲师 4.学分:1 5.学生选课前应具备条件: 选课的同学无需武术功底,最好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太极拳的学习来增强体质,增进自身武术修养。 6.课程内容简介: 武术运动主要是通过身体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与思维紧密地相结合,因此,练习武术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堪称中国武术的代表作。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运动形式,健身防身等多种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太极拳的健身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极拳是把攻防技击动作演化为柔缓均匀的动作,因其与导引术养生方法相似,故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轻灵,非常适合女同学练习。同学们在紧张学习的同时,难免会感觉身心疲惫,体力不支,练习太极拳,会使你感到身心舒畅,有缓解身心疲劳、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还可以配一段舒缓的乐曲,进行练习,效果会更好。当你早晨起床或晚饭后、课间休息时、学习感到疲劳时、练习太极拳可以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得以顺畅,疲劳得以恢复。7.考核方式: 技术评定40%+素质考试30%+平时20%+理论考试10%

《太极拳》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太极拳 面向对象:本科大二学生 学分:1 课程性质:综合职业能力模块 先修课程:大二体育选项课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一)课程的性质 大学二年级开设太极拳选项课,是以学院的SPT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为依据,以学生“三自管理”的能力培养为目标而开设的具有越秀特色的体育公共选项课程。此课程主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学生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选择和设计。 武术是以技击的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同时注重培养意志品质和增强体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大学生对武术的爱好与追求,除了表现在学习武术的技术和方法上,还应该对武术内涵及其文化渊源有更高的追求与理解,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体验练习武术、欣赏武术、运用技法以及创编武术套路的艰辛与乐趣,用身心感受武术带来的快乐,用心灵体验武术的博大精深。大学生练习武术一定要树立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观念,通过习武修德将把自己锻炼成为身心健全的优秀SPT外语人才。(二)课程的地位 当代大学生是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并推向全世界的最有力的智慧团体,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因此,本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包括目标的设计、内容的设计、实施方案的设计和课程评价的设计,并通过系统的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熟练掌握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意志,提高竞争与合作意识;陶冶体育文化情操,把体育作为自身学习、锻炼、休闲和交流的手段之一。具体包括: 1.通过太极拳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机能水平,主要提高速度、力量和耐力及心血管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健康水平,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三:坐胯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

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 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

论太极拳的基点要点和难点

论太极拳的基点、要点和难点 论太极拳的基点、要点和难点第一:太极拳的基点——松静心一想,便可知,太极拳的诞生,是一件大事,是一项奇迹。各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的技击术(武术)与导引术,在新诞生的太极拳里得到了融合。我一直在想,太极拳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最近的某一天,我忽然悟到,源远流长的技击术与导引术的交融点,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字:“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打太极拳的人,谁不知道要“松”,但等我悟到技击术与导引术的交融点 在“松”,也可以说太极拳的精髓在“松”(我所领悟到的太极拳的精髓),才知道我们过去理解到的“松”与作为太极拳精髓的“松”,其实有着很大的层次差别。促使我悟到这一点的,是 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尽管领悟是在这件事发生的一段时间以后。在我公园里结识的打拳朋友里,有一位姓金,一位姓沈。金先生与沈先生都有几十年的拳龄,两人看上去年龄、个头、体型也相差不多。相比之下,金先生年轻些,将近七十,身体稍清癯些。沈先生年长些,年过七旬,身体精干些。金先生练太极拳,一直是走松静一路的;沈先生除了太极拳,还练过多种外家拳,两臂敲过树,练过排打等硬功。这一天,沈先生与几个人在交流击打与排打功夫,金先生也在一旁听,听到后来,不知怎的来了兴趣,主动向沈先生提出,要他在

自己背上敲两下试试。金先生没有练过排打,对自己是否抗得住沈先生那一击心中没底,故事先打招呼,第一下轻一点,如果我抗得住,叫你加,你再加。金先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沈先生则是恭敬不如从命,就抡臂敲了第一下。金先生挨打后,脸不改色,说:“你加!”沈先生加力打了第二下,金先生说:“再加!”沈先生又加力打了第三下,金先生说:“再加,你加足!”不料沈先生收手不打了,而且跑了开去。过了一会儿,有人跑来说,沈先生的手腕肿了起来。一条经过锻炼、敲过树干的手臂,打在没有练过排打,当时也绝无作布劲准备的背上,结果却是手臂肿了起来,这就像石头去敲鸡蛋,结果碎裂的是石头,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无论如何难以相信的。我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见到了与经验常识相背的事实,不肯轻易地放过,或仅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一直在琢磨其中的道理,终于有一天忽然开悟,这里的奥妙,其实就是一个“松”,而此“松”,正是发明太极拳的前贤找到的使技击术与导引术、防身与养生相交融的那个点。我们从技击术方面说,因为太极拳首先是拳。在太极拳以前,技击对抗,是没有“松”这一概念的。人对应击来的外力,自然反应就是“硬”,就是“紧”。肌肉在受击刹那间,会绷紧,受过训练的,会绷得非常紧,硬如铁蛋。这种紧张,是为了保护骨骼不受到外力的冲击。就像腰间盘突出,或胸椎与腰椎压缩性骨折,腰背肌会绷紧、铁硬一样,目的是减少椎骨的受力。医学上称

太极真功紧与松

太极真功紧与松 - 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拳中的松,是与紧相对的,松与紧相生相系,交替转换,没有松就没紧,没有紧亦没有松,所谓“阴阳相济,阴阳不离”。松在太极拳中,只能凭感悟看结果,中间的过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很难说清,不同情况变化不同。所以,在太极拳中就有“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有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自然松”之说。不同的人对松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层次的拳者,对松亦有不同的认识和体悟,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很难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拳中的松,与常人理解的松和所做的松是截然不同的。拳中的松,拳论中说得很清楚,即“似松非松”,乃是不紧不松,不松不紧,可紧可松的一种自然融和的、可变的(包括渐变与瞬变和渐瞬突变等多种变化)中和的松紧状态。在看了2005年《武魂》第一期上刊发的张方先生“怎一个‘松’字了得”的文章后,感慨颇多。同一个题目,在笔者的脑海里亦转了多年,总想写点什么,但每每提笔,却又每每顿笔,无论你想得怎么好,任凭你怎么写,总觉得写出来的不是那个意思,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今借张先生所论之题,就自己对太极拳中松的体悟,谈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与同好共研。 笔者自十七岁开始,学练姚馥春先生在乡所传的姚氏传统太极拳,至今已三十余载。此拳由太白山道人授予河北清苑人汤士林先生,汤先生十一岁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授太极拳及太上道决,在山八年艺成,下山后又拜定州许占鳌先生为师

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

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的内容,具体内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有神奇的养生功效,还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练习起来得心应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 读!...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有神奇的养生功效,还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练习起来得心应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在太极拳实战中,经常会看见有的练习时间很长的人,不能做到松肩开胯,更不能体会肩胯相合。 太极拳是心脑意识拳,因而凡习拳起步就是从意道进行研习的,不然,仅仅做了一些简单的体操运动而已。太极拳用意,宜清宜淡,以至于无。拳之真意既不是有意,也不是全然无意,而是介于有意无意之中,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不期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当中是一种极高的哲理,是辩证法。 练习太极拳要节节贯穿,太极拳运动要求以腰带动四肢,然后将身体各个部位,以及筋骨肉全部活动起来。 松肩开胯,是说要松肩关节,松胯关节,使关节周围筋腱、肌肉、软组织、神经系统等放松,让关节运动幅度加大,气血畅通,气机自然,内劲

贯通无滞。如何松?不是每个人都会明白的。 我们经常说,上阴下阳、内阴外阳、前阳后阴。比如,手臂平展,手心向下,则整个手臂上面为阳面下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再如,两脚虚虚一站,前面为阳面而后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 这一阴一阳是自然存在的,然而,要使之阴阳相通,即阴阳相吸相合为一,意念无偏。也就是说,两手同一、两脚同一、手脚同一,单从一只手与一只脚而言,上面与下面同一,外侧与内侧同一。 修炼太极拳贵在坚持,很多人初学太极拳都想一蹴而成,一蹴而成的功夫会伤身,对身体很不好。 同一就能相通,同一就是一体、一个,意念均匀弥漫在它们的皮表,故内在空通为一。因此,如果肩上面(阳)肌肉紧了,意念转至腋下(阴),则会松;如果胯外侧(阳)紧了,意念转至会阴周围,则会松。 所谓阴阳相合为一,自有道行。当然,此意要清要淡,不能刻意、着意,下重意,即似有似无状态。肩松后,仿若吊挂在锁骨外缘下的;胯松了,仿若胯是吊挂在髌骨下的。 把肩部放在拦杆上,肩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胯部坐在小凳子上,胯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这就是体会。 从全身来看,意在涌泉外皮,脚盘会松;意在命门外皮,腿脚全松;意在百会外皮,全身会松。眼神外视远去,去而不迷,意念放空,则内外相融,身如尘埃般自然松荡,全身空空。为了防止出现偏差,意念不必离身,就附着在自身皮表与外界相融。 只有肩松胯松,肩胯才会自然相合为一,否则,永远分离各自为阵甚至

练太极拳的十个技巧与歌诀

练太极拳的十个技巧与歌诀 太极是一项极好的健身运动。太极拳拳法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初习拳探理,多半一知半解。然久而习拳则颇有体感。“十个技巧”细细品味,令人身心舒畅。 太极拳技巧一:松。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五脏六腑 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 不用力。 太极拳技巧二:静。从预备到收式,都要心静,意静,神静。外静,排除一切干扰,于 世事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内静,神气内守,意导行随,气随行走,意 气力合。 太极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体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 导气,以气运身。全身气息充盈。 太极拳技巧四:连。太极拳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均为连贯系列动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 为轴,动作如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 太极拳技巧五:缓。气沉丹田,动静相间,思绪高度贯注,一招一式,缓慢匀速,意气 合一,悠缓流畅。 太极拳技巧六:合。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内外相应。外: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 足合。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气功要合。开合自然 流畅,全身协调和合。 太极拳技巧七: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一通无有不通。 一动无有不动,动则根松摧,中通畅,稍发透,气行通达无滞处。 太极拳技巧八:乐。即是含笑意。且发自内心之,是内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则气降体 舒神畅。 太极拳技巧九:圆。太极即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一动一圆,一静一圆。无论是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还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以弧形、圆形动之。 太极拳技巧十:柔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 散。动如棉中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合。 “松,静,空,通,乐,圆,柔,连,缓,合”为统一整体,乃太极之真境界!

练太极的十个基本要求

一、调息 调整呼吸。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和日常习惯,保持呼吸自然,不要因为练功而引起呼吸急促,该呼就呼,该吸就吸,不要憋气。首先要使呼吸保持从容不迫,舒适自然,并且注意循序渐进。使吸起呼落,开吸合呼,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太极功系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这种呼吸方式适合动作的要求与生理需要,能提高排浊吸清量,使膈肌与腹肌的力量加强,加大腹压的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同时易于做到“气沉丹田”。进一步就是练精化气。 二、凝神 凝神就是精神集中。《内经》谓之“精神内守”,孟子谓之“不动心”,孔子谓“定而后静”。刘纬祥先生说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静时要如此,动时也要如此。人体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所以精神集中对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就有良好的保健意义。不但“无极式”如此,每一动作都要注意精力集中,由心而眼神、四肢、躯干上下照顾完整,一气不能散乱。《拳经》云“手眼身法步,内外紧相随”“心意为元帅,气血为先锋,拳脚为兵丁。”眼神的贯注,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心神不乱就能提高运动的效果,所以《拳论》也主张“眼为先锋”。对病弱的人、眩晕病人或极度神经衰弱者,可以“眼若垂帘”,似睁非睁,似闭非闭。对体内气血变化的感觉较为明显,并能促精神内敛,注意精力集中。对大脑活动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 三、肌肉放松 太极功与其它武术运动、体操运动不同,定式也好,动式也好,全身肌肉都要放松,连骨骼关节也要使之放松毫不用力。在行功之前,要求人体的脊柱呈自然形态直立,使头、躯干、四肢等部分都要进行松散舒适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练太极功之前,往往要作洗髓金经,以活动筋骨关节。因为放松自如,真气易于流通。孟子日:“持其志,勿暴其气”,又说:“蹶者趋者则动其气矣。”这里所指肌肉放松,就是《拳经》所云:“纯任自然,毫不用力”,“肌肉松地,如肉欲坠。” 四、头顶云领 《拳经》云:“头如泰山压顶,领如高着浮云”,又有“头顶悬”、“虚灵顶劲”、“提肛吊顶”。这些要求都是说明头向上顶,颈项竖直,要避免颈项僵直与头的自由摇晃,更不能左歪右斜,任意动作,而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方向变换与躯干旋转连贯一起,协调动作。因为头顶项竖,真气才能由督脉上升。项竖直,下颏微向后收;口轻闭舌上卷舔上腭,才能能行功时舌下生津(即金津玉液)。此乃人体五脏精华随脾气上升而产生,“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称它为“甘露”。 五、含胸拔背 一、行功时不能挺胸,也不能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背部肌肉要自然舒展,胸部肌肉也自然松弛,不能紧张,两臂下垂,两肩微向前扣,胸部自然,稍有内含

太极松身五法

太极松身五法 太极松身五法乃是太极拳名家黄性贤素习鹤拳扎下良好基础,后又根据其师五绝老人郑曼青所传授的杨家秘诀拳经、拳理,潜心研究,深得其心法,尤其对松、沉、柔,细心体悟,所编写的太极拳基本功法。它透过了气沉丹田以及转腰松胯、合气松身、摆臂松肩、弯腰松筋和坐腿松膝之五松,来解决练习太极拳最难解决之“气沉丹田”、“松”与“柔”、“沉”的问题。而气沉丹田及松、柔、沉正是要练成太极内劲的重要入手功夫与关键所在。前贤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松身五法正是最好最基本的练功法,是进入太极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易学有效的健身运动和防身自卫术。 太极松身五法的动作要全身松透,丹田吐纳,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切记全身用意不用力,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尤其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除第二及第四式外,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而转动,自头顶到踵与眼神都须随腰而动。要使能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身时,能以意送气,达于丹田,不使上浮。要注意手、脚虚实分清,腰脊敛气,胯须松直,练至相当火候后,因其腰、臂如柳枝摆荡,渐渐能体会到“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摩荡,渐觉往来回旋似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此即所谓虚则实之,但如与有大力之人比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即所谓的实者虚之。能达此境界,便觉妙用无穷。故松身五法乃是内修外练一次完成,乃是道家艺术。动作熟习功深后对太极拳功夫甚有裨益。 预备式 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腰微堵,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趾似抓非抓,立定时头要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如默对长空,眼神宜敛,而耳注于息,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气如流水般,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此为混元站功,如练松身五法,或太极拳功架前先练习十五至三十分钟,对养生及增长太极内劲,甚有助益。 第一法:转腰松胯 两膝微沉,以意导气,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腰胯向下微沉,牵引两臂,同时松肩坠肘,由两侧下荡,坐实左足,腰胯向右旋转45度,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腰动,手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劳宫。 第二法:合气松身 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一)身体下降动作: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手腕向两侧荡开上举与肩平高,手心向下,腰胯向下微沉,定住上身不动,用腰胯牵引两手分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内右外,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向下微沉,两手同时甩势分开,由两侧向上荡起,恢复两腕向上与肩平高。腰胯又向下微沉,两手再分开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外右内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再向下微沉,两手随势甩开,由两侧向上荡起,两腕与肩平高,此时坐姿,两膝微曲。 (二)身体上升动作。身体上升方向与下降相反。与下降时相同,上身不动,左内右外,两手交叉相合。身体向上微动,两手荡开,身体又向上微动,左外右内两手交叉相合,身再向上微动两手开,此时恢复身体下降开始姿势。以上动作身体先下后上,两手一开一合,上下各做二十次。在口令“下、二、三、

太极拳社团活动纲要

太极拳社团活动纲要 活动目标: 力争通过两个学期的习练,让参与的同学学会杨式太极拳二十四式完整套路,并使大家在习拳过程中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增强体质,缓解各种慢性疾病。 加入方式:本校各班同学均可报名加入。 活动开展:每周五一次集中教学活动。 具体活动安排: 9月完成第一节套路教学(第一式至第四式) 10月完成第二节套路教学(第五式至第九式) 11月完成第三节套路教学(第十式至第十四式) 12月完成第四节套路教学(第十五式至十九式,余下待续) 教学设想: 在本单元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响应国家新课改,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知识、理论和动作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极拳的知识、理论;了解太级拳的健身、防身、养性、益智功能,知道太极拳是祖国文化长河里的一朵奇葩,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一项健身运动;理解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形式及运动风格;掌握学习太极拳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记住24式太级拳的动作名称,100%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太极拳套路练习,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套路。35%以上的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攻防技术;85%以上的学生能够认真地完成“课课练”练习;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加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武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勤学苦练、自尊自信、尊重爱护同伴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能够运用所学的太极拳技能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教材分析: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全面、均衡、合乎人体生理规律。其内容精练,套路编排合理,动作规范,易学易练,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通过练习,对外能

太极拳实战中松与静的变化特点

太极拳实战中松与静的变化特点 太极拳实战中松与静的变化特点 习练太极拳要求放松,但不是全身松懈,而是全身关节节节松开,让肌肉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作用。 如预备式,并脚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头顶正直,两眼平视,重心在两脚之间,好似天空有一根线吊在百会穴上,意感周身肌肉像老墙皮脱落一样与骨骼片片松开。 练拳时保持这种状态,收式后,只有两脚支撑身体,周身感觉舒松透空。任何运动都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人体运动主要靠肌肉的张与弛牵动骨骼来实现,太极拳符合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练太极拳并不是一味的放松而不用力,而是不用蛮力,它所用的力是维持姿势正确与稳定的自然力,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从始至终,都是由松到紧,再由紧到松,松紧自然协调。 如起式的两腕前绷到两掌下采过程,意想十指肚向手心靠拢,两手腕将两臂引向前上方平举至高与肩平,似停非停之际,神气凝聚,内劲渐足,这是一个由松逐渐到紧的过程。 此刻下势之机生出,微微放松,两腕舒伸,两臂自然下落,至拇指尖贴近两股骨外侧,掌根向后收敛时,又是一个由松到紧过程。当然,紧是相对于松而言,松是总的要求。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松呢?平时身体活动虽然是一张一驰、一松

一紧,但总是紧多松少,平时工作和劳动中已经养成了用力的习惯,所以练紧容易练松难,虽然时时提醒“不要用力”,但往往要经反复练习才能使僵力消除。 尤其是在太极拳推手时,很难克服僵力,僵力总是不然而然的出来,所以,全身关节和肌肉在练拳中不断克服僵力,使全身松紧协调,在健身和技击的时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太极拳运动中所指的静,是指全身一动无处不动,同时又有相对静止存在,古代先哲曾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太极拳动作缓慢,似在动,又似在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静中触动动犹静”。但静主要指精神状态而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即平心静气,思想集中,专心于练习的动作中,而不是思想空无一物,更不是迷迷糊糊闭眼欲睡。 无论动作简单还是复杂、姿势高还是低,都要始终保持安静,才能保持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使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逐渐做到一动内外俱动,神形合一。 松与静在太极拳实战中的作用 松静,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人手点。太极拳一代宗师武禹襄公日:“先在心,后在身。” 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练太极拳首先要心静,只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思想集中,心平气和,才可以开始动作。这也可以用道家说的“清心寡欲”来形容。 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 “松”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松” 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 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 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于松八段九节。”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无论是走架还是推手,放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松柔采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因此,全心全意的去想松、去放松,使全身肌肉和关节没有任何一点拘滞之力,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由稳静松柔登向轻灵虚无,是修炼太极功夫的途径和方向。 太极拳的架势也是一套引导动作。通过心意、身势的一开一合、开合交替,引导气血畅流全身,从而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要充分达到这一效果,必须让身心完全放松,使气血运行丝毫不受阻滞,就推手而言,只有大松大软,松得彻底,才能练出灵觉,练好听劲,练就“一羽不能加,绳虫不能落”的知人功夫;也只有大松大软,松的干净,才能在发劲时候不致受到任何牵连,不致受到身上僵力的束缚,也就才能形成确定方向的整劲,达到无坚不摧的效果。这就是《十三势行功论》所说的“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为了做到放松,首先要求心意完全放松,由心意的完全放松,通过意念的作用,让全身肌肉、关节统统放松,这就是所谓的“由内在的心意放松”,进而达到外在的形体放松”。只有这样去松,才能松得整,松得净,松得均匀,松得一致。松肩在放松要领中

占有极为突出得地位。松肩除引导意气下沉并使力下聚于肩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和作用。 上肢三大关节肩、肘、腕。上肢的放松,肩关节的放松起着主导作用。事实上,肩松才能肘松、腕松,才能有整体上肢关节、肌肉的放松。而且,肩松自然肘松、腕松和整个上肢松。在太极拳的走架中,手(上肢)不可以自动做出动作,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它全靠身腰来引动。所以有“太极拳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之说。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松开肩关节,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象松脱开了似的,这样,当身腰转动时,让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旋转;当身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动手沉降;当身腰前进或后退时,让前进或后退的惯性带动手的向前或移后;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尚应借助地对脚的反坐力,让这个反坐力由脚而腿而腰传递而手。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不然就会懈。要做到松而不懈,这是关键。 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不完全是均衡的,往往是应略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 太极拳无论是走架或推手,求得自身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就做不到沉稳、轻灵、或者就会因身势不稳而为人所制。这里,实质是如何控制自身的重心问题。在太极拳的走架中,重心不断在两脚之间的上方变化。当重心偏靠在那只脚的一边,该只脚就为实,而另一只脚则虚;当重心完全位于一只脚的正上方,则该只脚就实到极点,而另一只脚则虚到极度。太极拳脚的虚实变化,实质上就是身体重心在两脚上方的往复变动。在太极拳的走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松沉

松沉,是太极拳的初级功夫 在《太极拳轻重浮沉解》中,有“双重”是病,“双沉”不是病的说法。“沉”和“重”在表示重量这个意义上,意思是相近的,可是在太极拳中,“双重”却是病,而“双沉”则不是病。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双沉”?“双重”和“双沉”有什么区别?请听太极名家梅墨生的讲解。 所谓“双沉”,我认为是太极拳初期练习时的要求。 太极拳的练习要沉着松静,太极拳练出功夫的表现就是沉着、松静。能够做到松沉,这是太极拳功夫上身的第一步。在这一步骤的练习中,要能够在肢体上做到松柔、松顺,使气血流通,之后才有可能做到沉。所谓沉,实际就是意、气、劲沉到了下面。所以,练习太极拳,意能够沉下去,气也就能够沉下去,劲力也自然就能够沉下去。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沉下去”简单理解为身体的重心沉下去。太极拳的功夫是能够往下沉一分,功夫就长一分。在推手中,谁能沉得低,谁就能战胜对方;谁沉得不够低,推手中就会重心上浮。因此,我们认为,太极拳的练习,谁松沉得好,谁的功夫就深。这是太极拳早期的功夫,所谓的“松沉”,是练习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也是功夫上身的标志。 所谓的“双沉”和“双重”,从形体来说,是指双腿、双足的虚实是否分清;从意气的角度来说,则是指阴阳、虚实、刚柔是否分清。“双重”之所以是病,是由于阴阳不分、虚实不分。“双重”

之病产生的原因,无论是自身盘架子练习,还是与人推手,都是由于自身没有分阴阳,也可以说是自身没有分虚实。没有分开阴阳,没有分虚实,所以是病。这里的“重”,是凝滞的意思,虚实不分,呈现呆滞的现象。拳论说:“双重则滞,偏沉则随。”由于“双重”,所以,无论是练拳还是推手,就会动转不灵活;只有虚实分清,才能达到松沉,才能运转灵活。 当然,松沉阶段的练习只是太极拳的初级功夫,不是最高功夫。松沉之后,还要“率尔腾虚”,也就是能够达到轻灵、虚灵的地步。所以,拳论中还说:“双轻不为病,双浮为病。”所谓“双轻”就是松沉到极致之后,返回到轻灵的阶段。浮,是漂浮,没有根基;而轻,则是轻灵,是下盘稳固,上盘轻灵。练习太极拳,能把沉重练到轻灵,这是功夫又上了一层楼。这就像形意拳的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段。松沉劲相当于形意拳的明劲阶段;轻灵劲则是形意拳的暗劲(或者柔劲)阶段;再进一步就是刚柔相济、刚柔混一、阴阳混一,这就是化劲阶段。太极拳的练习,开始阶段要分清虚实,分清阴阳,到了最后阶段,则要阴阳混一,也就是开就是合,合就是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形意拳的化劲阶段,也就是太极拳的神明阶段。 总之,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是松沉,第二步功夫是轻灵,第三步功夫是神明,即化打合一、收放合一、拿发合一。所以,我认为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讲“要分清虚实”,这是初级的练习阶段。在太极拳的技击运用时,虚实则是合一的。也就是说,先要在练

浅谈太极拳的松与沉

浅谈太极拳的松与沉 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文章作者在二十余年的练拳过程和教学研究中,经常碰到有人问起,怎样练出松、沉的感觉,几乎所有太极拳爱好者也都有过此想法,文章通过作者多年对太极拳松、沉的认识和实践,阐述了太极拳松、沉的概念及特点,以及松与沉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就如何练习松沉劲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太极拳;松;沉;松沉劲;方法 一、引言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众多拳种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具有绵缓的动作特点,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界。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习太极拳者身上,他们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适,周身难以松沉。因此,“松沉劲”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习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笔者总结二十余年习拳的经历,认为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本文以研究松沉劲的训练方法与松沉劲的运用为重点,从松与沉的释义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进一步论述和分析如何将松沉运用到太极行拳过程中,从而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对于更好地传承太极文化、促进太极拳在国内外的传播和推广也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太极爱好者更全面地学习、感悟太极拳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二、太极拳松与沉的概述 1.释义松与沉 松是练习太极拳的一种最基本的要领。松,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原义为使松(放松)或解开、放开。《松功论》中道“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它物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太极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正、虚实分明、神舒体静、意气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内外放松。也就是从内及外,周身松融贯通。心安意静,内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这才是太极的真松。只有这样,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击时,才能够轻松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气凝,内劲盈充,沉静松净,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 一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 二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 三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 四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 五要势正招圆,不要手足舞蹈; 六要上下相随,不要散乱分家; 七要连贯圆活,不可毛碴断劲; 八要虚实互变,不可死水一潭; 九要气力相合,不可怒气憋气; 十要树神韵、重气势,不停留于表面外形。 太极推手 练习推手:一要弄清棚、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几种劲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要体悟在推手中如何听劲、喂劲、化劲、发劲、上下绞劲,如何体现搭手即拿,使五个手指都干活;三要感受在挽花中如何沾连、粘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四要通过推手来检验矫正拳中的毛病。

太极拳术十要 1、虚灵顶劲 2、含胸拔背 3、松腰 4、分虚实 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 7、上下相随 8、内外相合 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自如阶段:太极拳最终要求是重意不重形 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为:肩、胯、肘、膝、手、足、上下斜线均相合之意。拳谚:拳无功一场空,力不敌法,法不敌功。 十三式: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练拳要领: 1、身法:上身端正、松肩坠肘、五指抓地、重心稳 定; 2、手型手法,注重方位变化; 3、步型步法,注意起落方位; 4、胸腰开合,以腰为轴旋转方向和角度; 5、起承转合,每个动作的起点、运行路线、角度、 方位变化、落点; 6、重心倒换,裆走下弧,重心偏左或偏右是四六开、 三七开、二八开,以及左右臂随着重心变化的; 7、眼神注视的方向; 8、呼吸:内呼吸、外呼吸,拳式的配合;

9、放松:逐步做到体松心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