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诗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理解和感悟。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表现,关注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或书面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2013.04016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夜归鹿门歌》“清远、幽寂、素淡”的意境特点2、体会孟浩然诗歌“淡境浓情”的特点教学手段:通过对诗歌画面描述性语言的多次修改,逐步明确课前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课前下发资料:夜归鹿门歌的一则翻译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板书)《夜归鹿门歌》(导入修改?)一、再现画面: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一次修改,准确把握诗歌意象范读诗歌+齐读诗歌问题:课前我们按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翻译了这首诗歌,看看存在什么问题?PPT:对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修改这则描述。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十分喧闹。
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青烟,好像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
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来来去去。
小结:词语理解:忽(好像——不知不觉)缺少意象:争渡意象特点不准确:开烟树,“自”(独自)(务必明确),来去长:分外,悠长、长年二、重现意境: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二次修改,把握诗歌清远、幽寂的意境特点呈现第一次修改后的答案(以学生实际修改为准):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人们争相渡船,十分喧闹。
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好像散发着青烟,不知不觉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
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去。
齐读修改后的描述文字,这样的描述虽然已经比较准确,但总感觉少了点诗味。
要有诗味,必须有意境,自由朗读《夜归鹿门歌》,体会诗歌意境。
问题:发挥想象,补充意象特点,至少选择一联进行修改,并用一个词概括画面特点。
可能会出现的修改细节:山寺钟鸣昼已昏(胡梦婷:远处青山上的寺庙被晚霞笼罩着,散发着紫红交错的光芒),从山上的寺庙中(孔杰:徐徐地飘来悠然而又绵长的)(厉雨婷:余音袅袅,回荡苍穹)(隐隐)钟声,(“噹,噹……”)(泮丽阳:夕阳西下,洒下最后一轮红晕)(夕阳橘红色的光芒洒落)。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背景。
2. 简述《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家的感受,引出《夜归鹿门歌》的主题。
2. 介绍孟浩然: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歌风格。
3. 创作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4. 学习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夜归”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1.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内容:1. 创作指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诗词。
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诗词。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一、知识反馈:默写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附鉴赏)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诗歌内容赏析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夜归鹿门歌》;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分析诗中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体会作者通过诗表达的归隐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视频资料;2. 相关背景资料;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及写作背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4. 情感探讨:讨论作者通过诗表达的情感,如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等。
5. 背诵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背诵。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演绎诗歌;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以“归隐”为主题的现代诗;3.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归隐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进行比较阅读。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赏析文章,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3. 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安排为一个课时,即45分钟。
在课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喜爱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夜归鹿门歌》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夜归鹿门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传说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但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但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2、背景介绍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原本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孟浩然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孟浩然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浩然其他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诗文主题。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