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唇鱼的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鱼诱食剂研究进展报告

鱼诱食剂研究进展报告

鱼诱食剂研究进展报告近年来,人们对于鱼类诱食剂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

鱼类诱食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吸引鱼类,提高捕鱼的成功率,也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

在鱼类诱食剂的研究中,人们注重发现新的诱食物质,并且对其吸引鱼类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当前,许多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于天然物质和合成物质。

天然物质是指来自自然界的鱼类喜欢的食物,如虫子、贝壳等。

这些物质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可以有效地吸引鱼类。

然而,天然物质的使用受限于其生产难度和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合成物质的研究。

合成物质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诱食作用的物质。

通过对鱼类的触角、嗅觉等感官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对于不同化合物的诱食偏好。

在鱼类诱食剂的研究中,合成物质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易于合成、存储和应用等。

除了天然物质和合成物质的研究,目前还有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被用于鱼类诱食剂的研究。

其中包括微生物发酵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

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为鱼类诱食剂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通过对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产生鱼类喜欢的食物。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依赖自然界食物供应的情况下,生产大量的鱼类诱食剂,并且具有较高的效果。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改变鱼类体内的基因来增强其对特定物质的诱食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鱼类对特定物质的极高诱食性,从而提高鱼类诱食剂的效果。

总的来说,鱼类诱食剂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人们对于天然物质、合成物质以及新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这些研究成果将为鱼类诱食剂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无尽乐趣鱼类是生态系统中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动物群体之一,具有广泛的物理、生物学和环境适应性,成为了生命科学和生态学等研究的主要对象。

近年来,鱼类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将从鱼类的生命周期、遗传和环境、行为模式、生态适应和保护等方面,阐述鱼类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这些进展对人类生命的影响。

生命周期鱼类的生命周期与许多其他类型的动物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以卵~鱼苗~稚鱼~亚成体~成体~繁殖的顺序发育,生命周期是由各个阶段形态的差异、生理学状况、行动和应激反应等特点表征的。

在有些物种中,鱼苗和稚鱼期的体型和虫口差异极大,进食行为和飞跃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此,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研究鱼类的行为、生理生态学方面非常有价值。

例如,北极地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海洋中的鱼类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各地的科学家通过对鱼类的生命周期进行研究和了解,能为利用鱼类资源、促进鱼类生态平衡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遗传与环境遗传方面,鱼类基因组研究成为新兴研究领域,由于许多鱼类的基因组规模相对较小且具有快速进化的特点,因此成为分子生物学的模型生物。

鱼类基因组研究近年来成为许多相关领域的热点,如育种、淘汰、环境污染、寿命与健康等,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环境方面,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水体温度等许多环境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也加速了鱼类的生态适应和生态进化进程。

然而,环境污染因素的增多对鱼类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严重影响,氧化损伤、内分泌干扰等研究成为热点。

例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鱼类的放射性危害问题引起了全球关注。

有不少科学家运用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对鱼体内基因的变化和DNA损伤程度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提供新思路和指导。

行为模式鱼类行为模式的研究是其生态适应性和生态位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鱼类具有复杂的行为模式,如迁徙、躲避捕食者、配合繁殖等等,同时也具有天性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的可塑性。

中国光唇鱼属鱼类的分类整理

中国光唇鱼属鱼类的分类整理

中国光唇鱼属鱼类的分类整理图3台湾光唇鱼A.paradoxus(Gunther),750668,126.9toniTL,female图4.f以台湾光唇鱼以.ef.paradoxus,741X3105.浙江临海,210.7IllⅡl1L早图5.似台湾光唇鱼Ae1.paradoxus,74IX4106,浙江临海,176.6mmTL6图6.台湾光唇鱼丘paradoxus.早750668,台湾坪林,126.9ITUTITL中国光唇鱼属鱼类的分类整理图7.{以台湾光唇鱼』4.e£paradoxus,早74IX3105,浙江临海,210.7mmTL图9.似台湾光唇鱼A.ef.1paradoxus,早74IX4109,浙江仙居,164.6mmTL图8.(似台湾光唇鱼)AcfJparadoxus,&74IX4106,浙江临海,176.6mmTL国10..{以台湾光唇鱼A.cLparadoxus,6,741X4108,浙江临海,178.9mmTL线下方;唇较发达,上唇完整包于上颌外表,腹面与上颌之间有一明显缢痕;下唇分两侧瓣,有两种形态,~种在颏部相互接触,下颌呈弧形,并且被下唇完全覆盖;另一种在颏部分开,间距约为口宽的1/5—1/3,下颌前缘露出i较平直,具锋利的角质边缘;唇后沟较深,向前延伸至颏部,前端不相通;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须两对,口角须长于眼径,吻须稍短;鼻孔在眼的前上角,接近眼的前缘;鳔两室,前室圆,后室细长,约为前室长度的2倍:鳃耙短而尖,排列稀疏。

背鳍外缘几乎平截,末根不分枝鳍条不变粗,后缘光滑无锯齿,末端柔软分节;背鳍长小于头长,起点距吻端约等于距尾鳍基;胸鳍比腹鳍稍长,末端不达29中国光唇鱼属鱼类的分类整理圈11.光唇鱼A.fasciatus(Steindachner),74IX3719,浙江奉化,130.3iilmTk,早图12.光唇鱼爿.fasciatus(Steindachner),741X3707,浙江辜化,129.4millTL,6图13.光唇鱼A.fasciatus,741X3719,图14.光唇鱼A.fasciatus,74IX3707,早,浙江奉化,130.3IrlmTL&,浙江奉化,129.4lllmTL的前缘:鳔两室,前室圆,后室细长,约为前室长度的2倍;鳃耙短而尖,排列稀疏。

流水养殖光唇鱼小瓜虫病的防治对策

流水养殖光唇鱼小瓜虫病的防治对策

流水养殖光唇鱼小瓜虫病的防治对策甘成叙;林衍峰【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56-57)【作者】甘成叙;林衍峰【作者单位】安徽休宁县水产站 245400;安徽休宁县水产站 245400【正文语种】中文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广泛分布在南方山区溪流中,肉质鲜美,一直是产地重要的捕捞对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光唇鱼的人工驯养繁殖已取得重要突破,成为皖南和浙西北山区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

光唇鱼生长适宜水温为15~25℃,最高忍受温度28~30℃,在高密度流水或网箱养殖条件下,极易暴发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等寄生虫病。

车轮虫、指环虫对药物比较敏感,易于防治;小瓜虫病起病隐匿,感染初期无任何征兆,但发展迅速,往往在两三天内大规模发作。

小瓜虫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与光唇鱼生长温度一致,每年春夏秋季节常有流域性大暴发,死亡率高达60%以上,严重制约了光唇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从2011年开始在安徽省休宁县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进行试验,经过5年连续试验和改进,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关键措施包括水源净化、养殖场布局、鱼池设计、苗种检疫、尾水处理等环节。

1.水源物理净化以河流、水库、湖泊为养殖水源的,通过净化处理可以有效阻止病原体进入养殖场。

水源进水经过粗滤、沉淀、砂滤、紫外线消毒后,再引入养殖池。

粗滤采用5~10目不锈钢筛网,过滤速度小于1厘米/秒、过滤压差大于1千帕时需及时反冲洗。

粗滤的主要作用是截留枯枝落叶、鱼虾及较大漂浮物。

沉淀池的作用是分离水源中泥沙和絮凝物质,平流式沉淀池水流速度小于2厘米/秒,水平管式沉淀池水流速度小于1.5厘米/秒。

砂滤使用粒径0.5~1.2毫米石英砂滤料,过滤速度小于0.3厘米/秒,对细菌的去除率大于80%,可有效去除水中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

淡水小瓜虫幼虫期大小为(33~44)微米×(19~31)微米,成虫期大小为(350~800)微米×(200~400)微米,孢囊大小为(329~980)微米×(276~722)微米,因此通过砂滤基本能除去水体中的小瓜虫。

文献阅读与写作 鱼类消化道研究进展

文献阅读与写作 鱼类消化道研究进展

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期期末考试答题纸考试科目: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编号:姓名:张鼎元学号:1511091839 阅卷教师:周歧存成绩:鱼类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鱼类消化道组织学和消化酶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了解鱼类各个消化器官的结构以及分布,其中的主要酶类所产生的功能效应,为今后深入探讨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的生理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并使人们对鱼类消化能力的大小、饵料需求及配比、消化酶对饵料的适应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指导优化水产养殖业中的饵料问题。

关键词:鱼类;消化道;消化酶;研究进展引言鱼类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连附于附近的各种消化腺组成,其生理机能为直接或间接担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进入消化道,经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的作用,将其分解为最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进入血管被身体各组织吸收,该过程直接关系到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等重要生命活动[1]。

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是认识和探讨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生理机制的基础和途径之一。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国外鱼类学者对鱼类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6]。

鱼类的消化酶活性是反映鱼类消化生理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鱼类生活史早期阶段,形态、生理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各种消化酶的发生是随着消化道的发育而逐步变化完善的。

因此鱼类消化酶的研究对于研制鱼类的配合饵料和阐明其消化吸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水产科技工作者也对鱼类的消化酶进行了比较深人和系统的研究,为人工养殖提供了理论基础[7-10]。

1 鱼类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从摄取食物开始,然后将食物磨碎、分解,由胃、肠、肝、胰等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分解。

靠渗透作用被吸收到小肠壁内的血管中,营养物质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输送到身体各组织作为能量来源,未被消化的物质最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1.1 鱼类消化道的一般结构鱼类的消化道是一条细长的膜质管道,由于机能和构造不同,依次分化为口咽腔、食道、胃、肠等部分,一些鱼类在肠前段具有幽门盲囊。

波纹唇鱼骨骼系统特征的研究

波纹唇鱼骨骼系统特征的研究

波纹唇鱼骨骼系统特征的研究
周胜杰;杨蕊;于刚;戴世明;马振华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
【年(卷),期】2022(46)8
【摘要】为揭示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骨骼形态特征,作者采用X射线成像法对波纹唇鱼骨骼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波纹唇鱼下口位具牙齿,颌骨密度较大,舌颌骨下端具臼齿状结构;脊柱由10枚躯椎和13枚尾椎构成,第1~10枚脊椎骨连接10对腹肋,第6~9枚脊椎骨具椎体横突,第11~22枚脊椎连接12枚脉棘,第1~21枚脊椎骨连接21枚髓棘,第22枚脊椎上脉棘不明显;第2~8枚脊椎可观察到背肋;4块尾上骨(含1块髓棘)和5块尾下骨(含两块脉棘);肩带位于第1~3枚脊椎下方;腰带位于第5枚脊椎骨下方腹面;背鳍位于第5~21枚脊椎骨上方;臀鳍位于第13~19枚脊椎骨下方腹面。

研究结果表明,X射线法可以清晰观察波纹唇鱼骨骼,实现无伤化研究珍稀鱼类;为适应在珊瑚礁中穿梭、捕食和增加消化能力,波纹唇鱼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

波纹唇鱼骨骼的研究丰富了南海珊瑚礁鱼类的研究基础,为其分类及演化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130-136)
【作者】周胜杰;杨蕊;于刚;戴世明;马振华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海南省深远海渔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17.4
【相关文献】
1.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研究的相关进展
2.瓶鼻海豚成体骨骼系统的度量特征
3.瓶鼻海豚成体骨骼系统的度量特征
4.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肉骨骼系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5.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肉骨骼系统的研究现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刺厚唇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开发前景

半刺厚唇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开发前景

半刺厚唇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开发前景作者:秦志清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17年第07期摘要:对半刺厚唇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及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总结其人工繁育技术,并展望了半刺厚唇鱼的养殖开发前景。

关键词:半刺厚唇鱼;生物学特性;养殖开发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707013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QIN Zhiqing(Fujian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Fujian Province 350002)Abstract: In this paper, an investigation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ving habits,reproductive habits and wild germplasm resources of 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 was carried out,its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and its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 was forecast.Keywords: 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quaculture development半刺厚唇鱼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鱼类,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湘江、沅水、资水、澧水,以及福建省的闽江、九龙江、富屯溪、金溪等水系。

其鱼卵有毒,但鱼肉对人体无害,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是福建省闽西北山区常见的食用鱼,市场上每公斤售价达60~100元。

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也叫缪勒氏管抑制物 (Mü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MIS),是一种肽类细胞因子,属于转化生长 因子β(TGF-β)超家族。虽然鱼类缺乏缪勒管,但研究发现AMH 基因对鱼类的 精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调节作用。
三.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
1.细胞核移植技术 这是一种将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生物技术,是50 年代初由美国 学者Brigg s 和King 首创的,他们以豹蛙为材料, 将囊胚期的动物极细胞核移入另一 去核的卵子中,获得正常发育的胚胎。
细胞核移植已在水产生物的遗传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仅局限于鱼类和两栖类, 对于虾、蟹、贝、藻类还一无所知。另外, 并非所有核质杂交种都可以培育成新品种, 也不是所有的核质杂交种都有受体物种的性状,如鲫鱼细胞核和鲤鱼细胞质配合的杂 种鱼基本上相似于供体鱼(鲫鱼)的性状, 更不是所有的种间杂交屏障都可以借助细 胞核移植技术来突破, 因此,该技术应用于水产生物的育种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 2.核酸诱导技术 核酸诱导技术是以核酸(DNA 和RNA)为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需要提取DNA 或 RNA ,并通过微量吸管注入法或受体细胞的吞饮作用把纯化的核酸导入细胞以转化 受体细胞, 进而诱导受体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通过实验表明:外源核酸诱导技术可以冲破生物的种间生殖隔离, 使生物获得不 同纲生物的性状, 从而为水产动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颇具希望的新途径。
小清蛋白(Parvalbumins,PVAL)是脊椎动物体内肌浆蛋白的主要成分,在肌肉的 舒张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水产动物的主要过敏原。
2.抗逆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1抗病相关基因 疾病一直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水产动物深受病毒、 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害的威胁。目前,已发现一些抗病相关基因在水产动物的 抗病毒防御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为一些干扰素诱导基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一个与抗 病相关基因家族。该家族呈现高度多态性,群体内有丰富的等位基因。在水产动物的 多个物种中都发现MHC 基因多态性与抗病力密切相关。 双链RNA 依赖的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R)是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蛋白之一,在细胞生长、增殖、肿瘤发生和免疫反应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RNA 结合蛋白(TAR RNA binding protein,TRBP)是双链RNA 结合蛋白家族 成员之一,具有抑制PKR 活性和调控HIV-1 基因表达的功能,还在RNA沉默中发挥 作用。 防御素是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界的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内源性阳离子抗菌肽,在 先天性免疫系统宿主防御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重要物质。 C 型凝集素在维持机体稳定、免疫防御以及免疫监视等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视黄酸诱导基因-I 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s,RLRs)是能够识别病毒而并 激活相关信号分子,进而启动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2015届本科)题目:光唇鱼的研究进展综述学院:专业:班级:水产与生命学院水族科学与技术11级水族1班学号:1118119姓名:王乐乐指导教师:孙大川二O一五年五月光唇鱼的研究进展综述1.前言光唇鱼,俗称“石斑鱼”,是山区重要的野生渔业资源,光唇鱼喜栖息于石砾底质、水清流急之河溪中,常以下颌发达之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及藻类。

每年6-8月在浅水急流中产卵。

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地的溪流中。

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大众喜爱。

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人为滥捕等因素的影响,其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对保持自然水域生物资源多样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为实现光唇鱼的人工保护与开发,各地纷纷开展人工繁养殖技术研究和人工增殖放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调查杭州地区光唇鱼种群分布、自然生长特性、资源现状等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亲鱼培育、流水诱导自然产卵、人工催产授精、人工孵化、苗种培育和池塘流水式养殖等技术研究,经多年实践努力,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杭州山区溪涧开展光唇鱼人工繁养殖技术,制定了杭州市地方标准《光唇鱼池塘养殖技术规范[1]。

光唇鱼作为山区渔业的优质品种,人工养殖效益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修复与维护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促进本地区光唇鱼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打造生态渔业起到积极作用。

光唇鱼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养殖品种,即适合在库叉、溪流或河道放养,也适于在山塘及养鳗场等人工养殖,也可作为游钓、观赏鱼开发,是一种非常有开发前景的经济鱼类。

据相关资料阁报道,目前光唇鱼属已知种和亚种共有21个。

在系统分类方面,吴秀鸿等于1981年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鉴定出光唇鱼的新种;赵俊等嘲通过形态学特征、解剖学及同工酶表型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厚唇光唇鱼A.1abiatus和侧条光唇鱼A.p0rallens的差别,发现地理隔离是这两种光唇鱼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后赵俊等于1997年在湖南吉首采集得到鲤科鱼类1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吉首光唇鱼.ishouensis sp.nOV王莉等同利用线粒体ND4基因序列研究了光唇鱼的系统发育特征。

唐安华等对云南光唇鱼的胚胎及胚后发育做了细致的研究。

此外,张玉明等对光唇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

迄今为止,对光唇鱼详细的药物耐受性致死实验药物指标的实验鲜有报道[2]。

2.光唇鱼的品种及介绍3.致死剂量药物的不同用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所谓用量就是“剂量”,即用药的份量。

剂量太小,达不到体内的有效浓度,起不到治疗作用,这种小剂量就称为“无效量”。

当剂量增加到出现最佳作用时,这个剂量就叫做治疗量,即“常用量”,也就是提出治病时所需要的份量。

在常用量的基础上再增加剂量,直加至即将出现中毒反应为止,这个量就称为“最大治疗量”,也就是“极量”。

用药超过极量时,就会引起中毒,这就是“中毒量”。

这中毒量的基础上再加大极量,就会引起死亡,此剂量即称为“致死量”[5]。

3.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精确的定义指统计学上获得的,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

LD50的单位为mg/kg体重,LD50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毒物的毒性越低。

与LD50概念相同的剂量单位还有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抑制浓度或半数失能浓度(IC50)。

LC50 是指能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浓度。

IC50是指一种毒物能将某种酶活力抑制50%所需的浓度。

毒理学最早用于评价急性毒性的指标就是死亡,因为死亡是各种化学物共同的、最严重的效应,它易于观察,不需特殊的检测设备。

长期以来,急性致死毒性是比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认方法。

在毒理学试验中,所需的实验动物数量是根据LD50不同的测定方法决定的。

因为LD50并不是实验测得的某一剂量,而是根据不同剂量组而求得的数据[6]。

LD50在毒理中是最常用于表示化学物毒性分级的指标。

因为剂量—反应关系的“S”型曲线在中段趋于直线,直线中点为50%,故LD50值最具有代表性。

LD50值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种属和品系、性别、接触途径等,因此,表示LD50时,应注明动物种系和接触途径。

雌雄动物应分别计算,并应有95%可信限。

如受试物在液体中时,以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表示,单位为mg/L。

LC50也用于表示空气中化学物的浓度,以mg/m3为表示单位。

3.2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实验总体中一组受试动物的数量视不同实验设计而定,少则10个,多则50~100个以上。

3.3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3.4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4.半数致死浓度半数致死浓度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 LC50表示。

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6]。

4.1计算方法及公式4.1.1计算方法计算毒物对水生动物的 LC50常用直线内插法,即根据不同暴露时间,以及在等对数间距的各个试验浓度下测试动物的死亡率,求出不同暴露时间的LC50值。

计算时必须有使受试动物存活半数以上和半数以下的各种试验浓度。

根据毒物或废水试验浓度和受试动物的死亡率用半对数纸作图,在死亡率50%处划一垂线至浓度坐标,即可求出不同暴露时间内的LC50。

增加试验次数和适当缩小试验浓度间距,可提高LC50值的精确度。

运用图解法(Litchfield and Wilcoxon法),可计算出LC50值的可信限,从而估算出与受试动物同类的动物死亡50%的毒物浓度范围[7]。

计算毒物对哺乳动物的 LD50和LC50,较为简便、精确的方法是图解法。

由于染毒方式不同,动物的中毒反应往往有很大差异。

为便于对吸入染毒和其他方式染毒引起的动物急性中毒进行比较,可按一定的换算公式将染毒浓度换算成吸入的毒物剂量。

4.1.2计算公式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LC50表示。

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

是衡量存在于水中的毒物对水生动物和存在于空气中的毒物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毒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在比较各种污染物的毒性、不同种或不同发育阶段的动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以及环境因素对毒性影响方面的研究中,都以LC50为依据。

以浓度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为纵坐标,通过回归方程,将24h、48h 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95%的置信限采用寇氏法(Karber 氏法)求得:lg LC50=XK- C∑[Pi + P(i+1)][8]式中: XK- 最大剂量的对数; C- 相邻剂量比值的对数; Pi、P(i+1)- 各剂量组的死亡率。

LC50的 95%可信限=lg(lgLC50±1.96 SlgLC50),其中 SlgLC50=C{∑[Pi(1- Pi) ]}。

4.2重要性半数致死浓度是衡量存在于水中的毒物对水生动物和存在于空气中的毒物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毒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毒物的致死效应与受试动物暴露时间有密切关系[9]。

如果用LC50表示水中毒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必须在LC50前标明暴露时间,如24小时LC50、48小时LC50和96小时LC50等。

如果用LC50表示空气中毒物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一般是指受试动物吸入毒物2小时或4小时后的试验结果,可不注明吸入时间,但有时也可写明时间参数。

例如LC50是指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浓度和吸入时间的乘积,时间一般用分钟表示[10]。

4.3形成和发展1945年美国学者提出工业废水或化学物质对淡水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后来发展成为测定工业废水和其他化学物质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以在一定暴露时间内的“平均耐受限” (TL)表示[11]。

TL是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水生动物半数存活或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

1975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给水工程协会和水污染控制联合会提出以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效应浓度(EC50)代替平均耐受限。

平均耐受限和半数致死浓度是意义相同的两个术语,即TL等于 LC50。

半数效应浓度是在一定暴露时间内使半数受试水生动物产生某一效应(如丧失平衡、发育异常或畸形等)的毒物浓度,用以表示短期暴露的亚致死毒性。

由于以LC50和EC50分别表示毒物短期暴露的致死毒性和亚致死毒性较为明确,自70年代中期以来,LC50已逐渐成为水生动物急性毒性研究的常用术语,用TL者渐少[12]。

环境中化学物质还对人类产生毒理学后果,因此环境毒理学还必须阐明化学物质对哺乳动物的毒作用规律。

1927年特里文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的概念,并提出剂量——反应关系。

由于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毒理学实验也必须考虑和模拟人暴露或接触毒物的真实情况。

在环境毒理学中,经口服,腹腔、静脉或皮下注入,皮肤染毒方式引起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吸入的染毒方式引起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浓度以 LC50表示。

但空气中的物理因素(如核辐射)引起哺乳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用LD50表示[13]。

计算方法计算毒物对水生动物的 LC50常用直线内插法,即根据不同暴露时间,以及在等对数间距的各个试验浓度下测试动物的死亡率,求出不同暴露时间的LC50值。

计算时必须有使受试动物存活半数以上和半数以下的各种试验浓度。

根据毒物或废水试验浓度和受试动物的死亡率用半对数纸作图,在死亡率50%处划一垂线至浓度坐标,即可求出不同暴露时间内的LC50。

增加试验次数和适当缩小试验浓度间距,可提高LC50值的精确度。

运用图解法(Litchfield and Wilcoxon法),可计算出LC50值的可信限,从而估算出与受试动物同类的动物死亡50%的毒物浓度范围[14]。

计算毒物对哺乳动物的 LD50和LC50,较为简便、精确的方法是图解法。

由于染毒方式不同,动物的中毒反应往往有很大差异。

为便于对吸入染毒和其他方式染毒引起的动物急性中毒进行比较,可按一定的换算公式将染毒浓度换算成吸入的毒物剂量[15]。

4.4意义和作用在比较各种污染物的毒性,不同种或不同发育阶段的动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以及环境因素对毒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中,都以LC50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