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1、清水区面积A A Q A -= q

=11000「1

=63.02m 2

8 24

A ——清水区面积, m 2; Q ――单组斜管沉淀池的设计流量, m 3;

斜管沉淀池的液面负荷,5?9m 3/ m 2

h,北方寒冷地区宜取低值 2、清水区实际面积A

” A 63.02

2 A

67.77m

a 0.93

式中:

A '——清水区的实际面积,m 2;

:――有效系数(或利用系数),指斜管区中有效过水面积 (总面积扣除斜管的结构面积 ) 与总面积之比。由于材料厚度和性状的不同的而已,塑料与纸质六边形蜂窝斜管的有 系数为0.92?0.95,石棉水泥板的有效系数为 0.79?0.86。 3、清水区宽B

同絮凝池。通常,为保证排水均匀,清水区宽

B 沿絮凝池的长边布置

即是清水区宽为: 10.8m 4、 清水区长L

A

L 6.28m

B

5、 斜管长

取斜管长为I =1m

斜管支撑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梁一一角钢一一扁钢的方式制作。 等边角钢对 中置于钢筋混凝土上,两侧电焊连接,角钢与扁钢垂直搁置并在接头处的扁钢两 侧焊牢固,钢筋混凝土两端与池壁现浇。

&沉淀池水力校核

斜管内流速取为3.5mm /s (一般为3?10mm/s )

Re 二管内流速 水力半径/运动粘度=56,要求<500,满足。

7、沉淀池池高H

H = hi h 2 h 3 h 4 h s =0.3+1.2+0.87+1.6+0.54 =4.51m

式中:

Fr

管内流速2 水力半径运动粘度 =765.63,要求 >10-5,满足。

h| --- 超高,取为0.3m;

h2 -- 清水区高度,《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要求h2_1.0m;

h3 -- 斜管区高度,h3=l sin冷,I为斜管长(m),宀为斜管放置倾角,通常为60;

h4――配水区高度,《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要求h4 _1.5m

h5 -- 泥斗高,m。

8、沉淀池出口设计一集水系統

目前采用的办法多为集水槽出水。断面为矩形的集水槽,采用淹没式孔口集水方式。

①集水槽长度L jsc

L jsc =沉淀池长度=6.28m

②每座沉淀池中集水槽的个数N

N=B/a 10.8/1.2 9

式中:

B --- 清水区宽,m;

a --- 集水槽中心距,一般<1.5m。

③单根集水槽槽宽b

b =0.9(q0)0.4=0.19m

式中:

q0――考虑了沉淀池超载系数的单根集水槽的流量(一般为设计流量的1.2~1.5倍),

q0=1.3q°=72.83m3/h; q。——单根集水槽中的流量,q°=Q /N = 56.02m3/h。

校核:集水槽总面积/沉淀池表面积<0.25。

④单根集水槽的高度h jsc

h jsc —h jsc1 h jsc2 h jsc3 h jsc4 =0.24+0.05+0.05+0.1 =0.44m

式中:

起点槽中水深+中点槽中水深0.75b 1.25b

h jsc1 ――集水槽中水深,m,h jsd =

为了便于施工,统一按照 1.25b计;

h jsc2集水槽中水的跌落高度,一般取50mm ;

h jsc3 孔口的淹没深度,可取为50mm ;

h jsc4――槽的超高,可取为100mm。

⑤集水槽上孔眼的计算集水槽所需孔眼的总面积

F

■=——鱼0.033m2

S.2gh jsc3

式中:

q0集水槽流量,m3/s;

卩——流量系数,对于薄壁孔口,取为0.62;

h jsc3 ------ 孔口淹没水深,m。

单孔面积? .0

2 2

;.■? o d 0.00050m

4

孔眼个数n:

n = ? / ;:「0 = 66个

集水槽每边孔眼的个数n

n 33个

孔眼中心距为s0

L

S D王=0.19m

n'

通常,孔眼在槽两侧交错排列。集水槽上每隔800mm设置一根DN20内套丝口不锈钢横撑。

⑥集水总槽(出水渠)

采用薄壁堰出水,堰口应保持水平。渠内水深h:

二0.450m

式中:

B——为出水渠宽度,可取为0.8~1m。

为保证自由溢水,出水渠的超高定为0.1m,渠道深度为0.75m 9、沉淀池进水系统采用穿孔墙整流时:

孔眼面积-Q/v孔= 1.75m2

10、排泥方式及计算排泥管管径为d:

=0.0966m = 966m m,取为1000mm

0 5

0.7BLH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