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15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15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15

第十四章片剂

2005年考题

1.下列有关片剂辅料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药浸膏粉制粒常用乙醇作黏合剂

B.若主药剂量小于1g,则制片时需加稀释剂

C.颗粒(或粉末)压片前必须加入润滑剂

D.含中药浸膏量较多且黏性较大而制片困难者应加用吸收剂

E.中药片剂均需加用崩解剂

答案:C

粗看各个选项似乎都有道理,但必须选择最佳答案。

2.将处方部分药材细粉与其余药料制得的稠膏,经加工制成的中药片剂,称为()

A.分散片

B.全浸膏片

C.全粉末片

D.半浸膏片

E.提纯片

答案:D

考点是片剂按原料及制法特征分类。

[3-4]

A.黏合剂

B.润湿剂

C.稀释剂

D.吸收剂

E.润滑剂

3.黏性不足的药料制粒压片应加用()

答案:A

4.主药剂量太小或浸膏黏性太大而制片困难者应加用()

答案:C

2006年

1.片剂辅料中,既可用作填充剂,又可用作崩解剂的是

A.磷酸氢钙

B.山梨醇

C.硬脂酸镁

D.淀粉

E.糊精

答案:C

2.将制片用的药料与辅料共置快速搅拌制粒机的容器内,使混合、制软材、分粒与滚圆一次完成的制粒方法称为()

A.挤出制粒法

B.湿法混合制粒法

C.喷雾转动制粒法

D.流化喷雾制粒法

E.干法制粒法

答案:B

[115-118]

A.润湿剂

B.润滑剂

C.吸收剂

D.黏合剂

E.崩解剂

115.羧甲基淀粉钠在片剂中作为()

答案:E

116.磷酸钙在片剂中作为()

答案:C

117.硬脂酸镁在片剂制备中作为()

答案:B

118.乙醇在片剂制备中作为()

答案:A

考点是片剂常用辅料的类型、作用及其适用范围。2007年

95.制备溶液片应选用的润滑剂为()

A.硬脂酸

B.滑石粉

C.硬脂酸镁

D.微粉硅胶

E.聚乙二醇4000

答案:E

[120-123]

A.融变时限

B.崩解时限

C.溶散时限

D.溶化性

E.软化点

120.普通口服片应检查()

答案:B

121.泡腾片应检查()

答案:B

122.阴道片应检查()

答案:A

123.肠溶衣片应检查()

答案:B

136.片剂包衣的种类有

A.糖衣

B.薄膜衣

C.肠溶衣

D.控释衣

E.缓释衣

答案:ABCDE

一、中药片剂的含义:

中药片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型片状的制剂。主要供内服,亦有外用。

二、中药片剂的特点

优点:

①剂量准确,因病人按片服用,而片内药物均匀,含量差异小;

②质量稳定,因系固体剂型,且某些易氧化变质或潮解的药物,可借助包衣或包合作用加以保护,水分、光线、空气对其影响较小;

③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低,药剂卫生易达标;

④服用、携带、贮藏等较方便;

⑤品种丰富,能满足医疗、预防用药的不同需求。

缺点:

①制备或贮藏不当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吸收;

②某些中药片剂易引湿受潮;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久贮时其成分含量下降;

③片剂中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较胶囊剂、散剂稍差;

④儿童和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三、片剂的种类

(一)按给药途径结合制法与作用,片剂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内服片

系供口服,在胃肠道崩解、吸收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片剂。

(1)口服普通片

普通压制片(素片)系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后,经加工压制而成的片剂。一般不包衣的片剂多属此类,如安胃片、葛根芩连片。

包衣片系指在压制片(常称片心)外包衣膜的片剂,如三七伤药片、盐酸黄连素片。

(2)咀嚼片

系指在口中嚼碎后咽下的片剂,多用于维生素类及治疗胃部疾患的药物,如酵母片、乐得胃片。

(3)分散片

系指遇水能迅速崩解形成均匀的具较大粘性的混悬水分散体的片剂。这种片剂一般由药物高效崩解剂及水性高粘度溶胀辅料组成。可吞服,也可放入水中迅速分散后口服,还可咀嚼或含吮,如复方阿斯匹林分散片。

(4)泡腾片

系指含泡腾崩解剂的片剂。泡腾片遇水即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片剂快速崩解,药物奏效迅速,生物利用度较高,如活血通脉泡腾片等。

(5)多层片

系指由两层或多层组成的片剂。各层可含不同种和不同量的药物或辅料。多层片可避免复方药物间的配伍变化,且可制成缓释片剂,如双层复方氨茶碱片。

2.口腔用片

(1)含片

系指含于口腔内缓缓溶解的片剂。多用于口腔及咽喉疾患,如复方草珊瑚含片、桂林西瓜霜含片。

(2)舌下片

系指置于舌下使用的片剂。本类片剂药物由舌下粘膜直接吸收而呈现全身治疗作用。不仅吸收迅速显效快,而且可避免胃肠液pH及酶对药物的不利影响和肝脏的首过作用,如硝酸甘油片。

此外,尚有口腔唇颊片、口腔贴片等。

3.外用片

(1)阴道片

系指置于阴道,用以治疗阴道疾病或避孕用的片剂。如鱼腥草素泡腾片等。

(2)溶液片

系指临用前加适量水或缓冲液溶解制成溶液而供用的片剂。其组成均应具可溶性,为便于识别,多着色或制成异形片。常作消毒、洗涤及漱口用,如复方硼砂漱口片、白内停片(供滴眼用)等。

4.其他

片剂尚有缓释片、控释片、植入片、微囊片、纸型片、固体分散片等多种类型。

(二)按其原料及制法特征中药片剂有下述四种类型:

1.半浸膏片:系指将处方部分药材细粉与其余药料制得的稠膏混合制成的片剂,银翘解毒片等。

2.全浸膏片:系指将处方全部药材提取制得的浸膏制成的片剂,如通塞脉片等。

3.全粉末片:系指将处方中全部药材粉碎成细粉,加适宜的赋形剂制成的片剂,参茸片等。

4.提纯片:系指以处方药材提得的单体或有效部位的细粉为原料,加适宜的赋形剂制成的片剂,如银黄片等。

四、片剂常用辅料的类型、作用及其适用范围

必考(主要品种的性质和应用)

片剂辅料系指片剂中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亦称赋形剂。

制片时加用辅料的目的在于确保压片物料的流动性、润滑性、可压性及其成品的崩解性等。片剂辅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及其他辅料相互反应,不影响主药的溶出、吸收和含量测定,对人体无害,且价廉易得。

(一)稀释剂与吸收剂

稀释剂与吸收剂常统称为填充剂。前者适用于主药剂量小于0.1g,或含浸膏量多,或浸膏粘性太大而制片成型困难者。后者适用于原料药中含有较多挥发油、脂肪油或其他液体,而需制片者。

常用有以下品种(有些兼有粘合和崩解作用):

1.淀粉片剂最常用的稀释剂、吸收剂和崩解剂。以玉米淀粉最为常用,中药细粉,兼有稀释剂、吸收剂和崩解剂的作用。

2.糊精常与淀粉配合用作填充剂,兼有粘合作用。糊精粘性较大,用量较多时宜选用乙醇为润湿剂,以免颗粒过硬。

3.可压性淀粉又称预胶化淀粉,有良好的可压性、流动性和自身润滑性,制成的片剂硬度、崩解性均较好,尤适于粉末直接压片,但应控制硬脂酸镁的用量在0.5%以内,以免发生软化作用。

4.糖粉为片剂优良的稀释剂,兼有矫味和粘合作用。多用于口含片、咀嚼片及纤维性或质地疏松的中药制片。糖粉常与淀粉、糊精配合使用。糖粉具引湿性,用量过多会使制粒、压片困难,久贮使片剂硬度增加;酸性或强碱性药物能促使蔗糖转化,增加其引湿性,故不宜配伍使用。

5.乳糖是优良的填充剂,尤其适用于引湿性药物。

6.甘露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清凉味甜,易溶于水;无引湿性,是咀嚼片、口含片的主要稀释剂和矫味剂。山梨醇可压性好,亦可作为咀嚼片的填充剂和粘合剂。

7.硫酸钙二水物可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对油类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并能降低药物的引湿性,常作为稀释剂和挥发油的吸收剂。本品可干扰槲皮素的吸收。

8.磷酸氢钙为白色细微粉末或晶体,呈微酸性,具良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磷酸钙与其性状相

似,两者均为中药浸出物、油类及含油浸膏的良好吸收剂,并有减轻药物引湿性的作用。

9.其他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镁、微粉硅胶和氢氧化铝均可作为吸收剂,尤适于含挥发油和脂肪油较多的中药制片。其用量应视药料中含油量而定,一般为10%左右。应注意酸性药物不适用。

(二)润湿剂与粘合剂

润湿剂与粘合剂在制片中具有使固体粉末粘结成型的作用。

本身无粘性,但能润湿并诱发药粉粘性的液体,称为润湿剂。适用于具有一定粘性的药料制粒压片。

本身具有粘性,能增加药粉间的粘合作用,以利于制粒和压片的辅料,称为粘合剂。适用于没有粘性或粘性不足的药料制粒压片。

粘合剂有固体型和液体型两类,一般液体型的粘合作用较大,固体型(也称“干燥粘合剂”)往往兼有稀释剂作用。润湿剂和粘合剂的合理选用及其用量的恰当控制关系到片剂的成型,影响到有效成分的溶出及片剂的生物利用度。常用的润湿剂与粘合剂有以下品种。

1.水一般多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使用时应使水均匀分散,常采用喷雾法。不耐热、易溶于水或易水解的药物则不宜采用。

2.乙醇凡药物具有粘性,但遇水后粘性过强而不易制粒;或遇水受热易变质;或药物易溶于水难以制粒;或干燥后颗粒过硬,影响片剂质量者,均宜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作为润湿剂。中药浸膏粉、半浸膏粉等制粒常采用乙醇作润湿剂,用大量淀粉、糊精或糖粉作赋形剂者亦常用乙醇作润湿剂。

3.淀粉浆(糊)为最常用的粘合剂。本品适用于对湿热稳定,而且药物本身不太松散的品种,尤适用于可溶性药物较多的处方。

4.糊精主要作为干燥粘合剂,亦有配成10%糊精浆与10%淀粉浆合用。糊精浆粘性介于淀粉浆与糖浆之间,因其主要使粉粒表面粘合,故纤维性大及弹性强的中药制片不很适用。

5.糖浆为蔗糖的水溶液,其粘合力强,适用于纤维性强、弹性大以及质地疏松的中药制片。使用浓度多为50%~70%,常与淀粉浆或胶浆混合使用。不宜用于酸、碱性较强的药物,以免产生转化糖而增加引湿性,不利制片。

6.胶浆类具有强粘合性,多用于可压性差的松散性药物或作为硬度要求大的口含片的粘合剂。使用时应注意浓度和用量。常用的有阿拉伯胶浆、明胶及聚维酮(PVP)。

7.微晶纤维素纤维素部分水解而成的聚合度较小的白色针状微晶,不溶于水、稀酸及有机溶剂中;具吸水膨胀性;可压性好,受压时粒子间借氢键而结合;有较大的容纳量。可作粘合剂、崩解剂、助流剂和稀释剂,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因具吸湿性,故不适用于包衣片及某些对水敏感的药物。

8.纤维素衍生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均可作粘合剂,且都兼有崩解作用。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其醇液可用作对水敏感药物的粘合剂,亦可作缓释制剂的辅料。

此外,海藻酸钠、硅酸镁铝、白及胶、聚乙二醇4000、中药稠膏等也可选作粘合剂。而改良淀粉、聚乙二醇6000、速流乳糖、高纯度糊精等也可作为干燥粘合剂。

(三)崩解剂

崩解剂系指能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崩解成小粒子而更利于药物溶出的辅料。除口含片、舌下片、长效片外,一般片剂均需加用崩解剂。中药片剂因大多含有药材细粉或浸膏,其本身遇水后能缓缓崩解,故一般不另加崩解剂。

崩解机理:包括毛细管作用、膨胀作用、产气作用以及可溶性材料的溶解促进片剂的崩解或蚀解,表面活性剂改变润湿性等。

1.干燥淀粉本品可增加片中毛细管而改善片剂的透水性,为最常用的崩解剂。崩解作用对易溶性药物的片剂较差,较适用于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的片剂。

2.羧甲基淀粉钠(CMS—Na)为白色无定形粉末,具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吸水后体积可膨胀200~300倍,是优良的崩解剂;亦可作为直接压片的干燥粘合剂;适用于可溶性和不溶性药物;一般采用外加法,用量一般为片重的2%~6%。

3.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羟丙基淀粉、微晶纤维素、海藻酸钠等也都是良好的崩解剂。

4.泡腾崩解剂为碳酸氢钠与酒石酸或枸橼酸组成的崩解剂,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片剂崩解。本品可用于溶液片、外用避孕片等。

5.表面活性剂为崩解辅助剂,能增加药物的润湿性,促进水分向片内渗透,而加速疏水性或不溶性药物片剂崩解。常用品种有聚山梨酯80、月桂醇硫酸钠等,宜与淀粉混合使用。

(四)润滑剂

压片前必须加入的能增加颗粒(或粉末)流动性,减少颗粒(或粉末)与冲模内摩擦力,具有润滑作用的物料称为润滑剂。

润滑剂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助流性。用以降低颗粒间摩擦力,增加颗粒的流动性,保证片重恒定。

②抗粘着性。减轻压片物料对冲模表面的粘附性,使片剂光洁。

③润滑性。降低颗粒或片剂与冲模间摩擦力,易于出片,减少冲模磨损。

常用的润滑剂有:

1.硬脂酸镁为适用于易吸湿的颗粒。硬脂酸镁有弱碱性,遇碱不稳定的药物不宜使用。此外,硬脂酸、硬脂酸锌和硬脂酸钙也可用作润滑剂,其中硬脂酸锌多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2.滑石粉

3.聚乙二醇(PEG)常用PEG4000或PEG6000,为水溶性润滑剂,适用于溶液片或泡腾片。

4.月桂醇硫酸镁(钠)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具良好润滑作用,并可改善片剂的崩解和药物的溶出。

5.微粉硅胶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润滑剂、抗粘附剂、吸收剂。

五、湿制颗粒压片的方法与操作要点

目前以湿制颗粒压片法应用较普遍。

处方药材→(洁净、炮制、粉碎、提取)→浓缩、干燥→粉碎→加辅料→(制软材)→制粒→整粒→压片→包衣→包装

(一)中药原料预处理的目的与一般原则

1.中药原料预处理的目的

①去除无效物质而保留有效成分,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缩小体积,减少服用量;

②方便操作,利于生产;

③选用部分处方药料用作赋形剂。

2.中药原料处理的一般原则

①含水溶性有效成分,或含纤维较多、粘性较大、质地泡松或坚硬的药材,以水煎煮,浓缩成稠膏,必要时采用高速离心或加乙醇等纯化方法去除杂质,再制成稠膏或干浸膏;

②含淀粉较多的药材、贵重药、毒剧药、树脂类药及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材等,一般粉碎成100目左右细粉,用适当方法灭菌后备用;

③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材宜用双提法,先提取挥发性成分备用,药渣再与余药加水煎煮,并与蒸馏后药液共制成稠膏或干浸膏粉;

④含脂溶性有效部位的药材,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或其他溶剂以适当的方法提取,再浓缩成稠膏;

⑤有效成分明确的药材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溶剂提取后制片。

(二)药料制颗粒的目的

①增加药料的流动性,使片重和含量准确;

②避免粉末分层,保证片剂含量均匀;

③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避免片剂松裂;

④避免细粉飞扬及粘冲、拉模等现象。

(三)湿颗粒干燥

干燥温度一般为60℃~80℃。含挥发性或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应控制在60℃以下干燥。对热稳定的药物,干燥温度可提高至80℃~100℃,以缩短干燥时间。颗粒干燥的程度以含水量控制,一般中药颗粒含水量以3%~5%为宜。

(四)干颗粒的质量要求

1.主药含量按该片剂成品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指标成分含量应符合规定。

2.含水量中药压片用干颗粒含水量一般为3%~5%;化学药干颗粒含水量为1%-3%,但有些品种可例外。

3.松紧度:干颗粒以手指轻捻能碎成有粗糙感的细粉为宜。颗粒过硬压片易产生麻面;疏松颗粒易碎成细粉,压片时易产生顶裂。

4.粗细度:一般干颗粒中20~30目的粉粒以20%~40%为宜。若粗粒过多,则压成的片剂重量差异大,而产生松片、裂片、边角毛缺及粘冲等现象。

(五)压片前干颗粒的处理

1.整粒系指干颗粒再次通过筛网,使条、块状物分散成均匀干粒的操作。

整粒所用筛网的孔径一般与制湿粒时相同。若颗粒较疏松,宜选用孔径较大的筛网;若颗粒较粗硬,应选用孔径较小的筛网。

2.加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处方中含有或提得的挥发油,可加于整粒时从干颗粒中筛出的部分细粉中。两者混匀后,再与其他干粒混匀。薄荷脑、冰片等挥发性固体药物,可用少量乙醇溶解后或与其他成分研磨共熔稀释后,喷雾在颗粒上混匀。加入挥发性成分的干颗粒应立即置密闭容器内贮放数小时,使挥发性成分在颗粒中渗透均匀,以免由于挥发油吸附于颗粒表面,压片时产生裂片。若挥发油含量较多,常加用适量吸收剂将油吸收后,再混匀压片。亦可将挥发油微囊化或制成β-CD 包合物加入颗粒,既便于压片,又可以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

3.加崩解剂与润滑剂崩解剂应先干燥过筛,在整粒时加入干颗粒中。

(六)压片

1.片重计算中药片剂试制过程中,处方药料的片数与片重未确定时,可按下式计算:

六、干制颗粒压片的方法与操作要点

干制颗粒压片系指不用润湿剂或液态粘合剂而制成颗粒进行压片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物料未经湿、热处理,可缩短工时,且能提高对湿、热敏感药物产品的质量;不用或仅用少量干燥粘合剂,较湿制颗粒辅料用量大大减少,节省辅料和成本。但也存在着因对物料性质、晶形要求高,干法难以制粒等困难。

干法制粒的主要方法有:

1.滚压法

2.直接筛选法

3.融合法

4.重压法(又称大片法)

七、片剂的成型理论

其成型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粒间力

2.机械力

3.固体桥

4.粘结作用

八、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压片过程中因颗粒质量、药料性质、机器故障或环境影响等原因,可能发生松片、粘冲、崩解迟缓、片重差异超限等问题,以致影响压片操作和片剂质量,应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对症解决。

1.松片片剂硬度不够的现象称为松片。

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1)润湿剂或粘合剂品种不当或用量不足;

(2)颗粒过干,其弹性变形较大,压成的片子硬度差。但含水量过多,压片时易粘冲,且片剂硬度亦减低。可采用相应方法,调控颗粒中的含水量。

(3)药料中含挥发油、脂肪油等成分较多,易引起松片。

(4)制剂工艺不当。如:药液浓缩时温度过高,使部分浸膏炭化,降低了粘性,或浸膏粉细度不够,致粘性减小等。应采用新技术改进制剂工艺。

(5)压片时压力过小或车速过快,受压时间过短常引起松片,可适当增大压力,减慢车速。

(6)冲头长短差异。如:上冲头因磨损稍短,则模孔中颗粒所受压力变小,或下冲下降不灵活致模孔中颗粒填充不足,也会产生松片,应更换冲头。

(7)片剂露置过久,吸湿膨胀而松片,应在干燥、密闭条件下贮藏。

2.裂片片剂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裂开称“裂片”,从顶部脱落一层称“顶裂”。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为:

(1)压片物料细粉过多,或颗粒过粗、过细;原料为针、片状结晶,且结晶过大,粘合剂未进入晶体内部引起裂片。可采用与松片相同的处理方法。

(2)颗粒中油类或含纤维成分较多时易引起裂片,可加用吸收剂或糖粉克服。

(3)颗粒过干或药物失去结晶水过多引起裂片,可喷洒适量稀乙醇湿润,或与含水量较高的颗粒掺合后压片。

(4)冲模不合要求。

(5)压力过大,或车速过快,颗粒中空气未逸出造成裂片,可调节压力或减慢车速。

3.粘冲压片时,冲头和模圈上常有细粉粘着,致片剂表面不光、不平或有凹痕,称为粘冲。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颗粒太潮,药物易吸湿,室内温度、湿度过高均易产生粘冲。应重新干燥颗粒,车间恒温、恒湿,保持干燥。

(2)润滑剂用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应增加用量,并充分混合。

(3)冲模表面粗糙或有缺损,冲头刻字(线)太深,或冲头表面不洁净。应更换冲模,并擦净冲头表面。

4.片重差异超限片剂重量差异超过药典规定的限度。

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压片颗粒粗细相差悬殊,或颗粒流动性差,致模孔中颗粒填充量不匀等,使片重差异增大。宜筛去过多的细粉,减少粗细差异,并掌握好颗粒的干湿度,或重新制粒。

(2)润滑剂用量不足或混合不匀,致压片加料时颗粒的流速不一,使填充量不等,片重差异变大。应适量增加润滑剂,并充分混匀。

(3)两侧加料器安装高度不同,或加料器堵塞,使填充颗粒的速度不一,或下冲塞模不灵活,致颗粒填充量不一。应停机检查,调整后再压片。

5.崩解时间超限片剂崩解时间超过药典规定的时限。

原因及解决办法:

(1)崩解剂的品种、用量及加入方法不当,或干燥不够均匀影响片剂的崩解和溶出。应调整崩解剂品种或用量,并改进加入方法,如改内加法为内外加结合法加入崩解剂等。

(2)粘合剂粘性太强,用量过多;或疏水性润滑剂用量过大。应选用适宜的粘合剂或润滑剂,并调整其用量,或适当增加崩解剂用量。

(3)颗粒粗硬,或压片压力过大,致使片剂坚硬,崩解迟缓,溶出变慢。应将颗粒适当破碎或适当减少压力。

(4)含胶、糖或浸膏的片子贮存温度较高或引湿后,崩解时间均会延长,应注意贮放条件。

6.变色或表面斑点系指片剂表面出现花斑或色差。

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中药浸膏制成的颗粒过硬,有色颗粒松紧不匀,或润滑剂混合不匀等,均易造成花斑。原、辅料应充分混匀,并改进制粒方法。

(2)挥发油分散不匀出现油斑,应增加密闭闷吸时间,或改进加入方法。

(3)上冲油垢过多,落入颗粒产生油点。应经常擦拭机器,可在上冲头装一橡皮圈防止油垢滴人颗粒。

九、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方法及常用包衣材料

(一)片剂包衣的目的

(1)隔绝空气,避光,防潮,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2)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3)包肠溶衣,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防止胃酸或胃酶对药物的破坏。

(4)利用包衣技术,制备缓释或控释片剂,减少服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

(5)压片颗粒包衣使有配伍禁忌的药物隔离,避免相互作用。

(6)改善外观,使片剂美观,且便于识别。

(二)片剂包衣的种类

片剂包衣的种类有:糖衣、薄膜衣、半薄膜衣、肠溶衣四种。

(三)片剂包衣的方法

片剂包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中滚转包衣法目前生产上最为常用。

1.滚转包衣法(锅包衣法)可用于包糖衣、薄膜衣和肠溶衣。

2.悬浮包衣法(沸腾包衣法)尤适于包薄膜衣。

3.干压包衣法(压制包衣法)适用于包糖衣、肠溶衣或药物衣,可用于长效多层片的制备,或有配伍禁忌药物的包衣。

包衣机包糖衣的工序为:包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和打光。

(四)常用包衣物料

1.包糖衣物料有糖浆、有色糖浆、胶浆、滑石粉、白蜡等。液态物料应新鲜配置,以防止污染或变质。

(1)糖浆采用含转化糖较少的干燥粒状蔗糖制成,浓度为65%~75%(g/g),用于粉衣层与糖衣层。高浓度有利包衣迅速干燥析晶;保温使用有利均匀分布。久贮因转化糖含量增高,衣层不易干燥。

(2)有色糖浆为含可溶性食用色素的糖浆,用于有色糖衣层。常用色素有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等,用量为0.3%左右,可单独或配合应用。一般先配成浓色糖浆,用时以糖浆稀释至所需浓度。

二氧化钛可作避光剂。

(3)胶浆多用于包隔离层,可增加衣层粘性、塑性和牢固性,并对片心起保护作用。常用品种有10%~15%明胶浆、35%阿拉伯胶浆、4%白及胶浆等,也可选用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胃溶丙烯酸树脂、玉米朊、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等。

(4)滑石粉作为粉衣料,可加入10%~20%碳酸钙(镁)(酸性药物不能用)或适量淀粉作油类吸收剂。

(5)川蜡又名虫蜡,作为糖衣片打光剂。用前应精制,即加热至80℃~100℃熔化后过100目筛,去除悬浮杂质,并兑加2%硅油混匀,冷却后制成80目细粉备用。

2.薄膜衣物料一般为高分子材料,常加用着色剂与蔽光剂。

(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2)羟丙基纤维素(HPC)、乙基纤维素(EC)、甲基羟乙基纤维素(MHEC)等。

(3)丙烯酸树脂Ⅳ号为较理想的胃溶型薄膜衣材料。

(五)包肠溶衣物料与包衣操作

肠溶衣片系指在胃中保持完整,而在肠道中崩解或溶解并释放出药物的包衣片。凡药物易被胃液(酶)所破坏或对胃有刺激性,或要求在肠道吸收发挥特定疗效者,均宜包肠溶衣,以使片剂安全通过胃而到达肠中崩解或溶解而发挥药效。

(1)丙烯酸树脂I号、Ⅱ号、Ⅲ号

(2)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

(3)虫胶俗称洋干漆,

此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酞酸酯(HPMCP)也是良好的肠溶衣物料。

(六)包糖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办法。

1.色泽不匀或花斑

原因在于有色糖浆用量过少又未混匀,包衣时干燥温度过高,糖晶析出过快致片面粗糙不平;衣层未干即打光;可溶性色素干燥过程中“迁移”;中药片因受潮变色。

处理方法:“加厚衣层”或“加深颜色”,操作时注意控制温度,多搅拌,勤加少上。

2.脱壳

原因在于片心本身不干;包衣时未及时充分干燥。

处理方法:除包衣片心干燥外,包糖衣时严格控制加料量和速度,注意干燥温度和程度。如发现脱壳,则洗除衣层重新包衣。

3.片面裂纹

原因在于糖浆与滑石粉的用量不当;温度高干燥快,析出粗糖晶使片面留有裂缝;酸性药物与滑石粉中的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糖衣片过分干燥。

处理方法:包衣时控制糖浆与滑石粉用量、干燥温度与干燥程度,使用不含碳酸盐的滑石粉,并注意贮藏温度。

4.露边和高低不平

原因在于包衣物料用量不当,温度过高或吹风过早;片心形状不好,边缘太厚;包衣锅角度太小,片子在锅内下降速度太快,碰撞滚动使棱角部分糖浆、滑石粉分布少。

处理方法:调整用量,糖浆以均匀润湿片面为度,粉料以能在片面均匀粘附一层为宜;在片剂表面不见水分时再吹风,以免干燥过快,甚至产生皱皮现象;调整衣锅至最佳角度;露边不严重继续包数层粉衣层,以包严为止。

5.粘锅

原因在于糖浆过量,或搅拌不匀,锅温较低时更易发生。

处理方法:包衣操作时要搅拌均匀,糖浆浓度应恒定,用量适当,锅温不宜太低。

6.糖浆不沾锅

原因在于锅壁上蜡未除尽;操作时电炉使用过早;包衣锅安装角度太小。

处理办法:洗净锅壁蜡粉;采用吹热风、电炉低温等方法,使片子和锅壁均匀升温;适当调试包衣锅角度。

7.打不光擦不亮

原因在于片面糖晶大而粗糙;打光的片剂过干或太湿;蜡粉受潮、用量过多。

处理方法:控制好包衣条件,调整衣片干湿度和蜡粉用量。

十、片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一)片剂的质量要求

1.外观

完整光洁、色泽均匀。要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包装运输中发生磨损或破坏。

2.片重差异

取药片20片,每片重量与求得的平均片重相比较(凡有标示片重者,每片重应与标示片重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糖衣片检查片心重量差异,除另有规定外其他包衣片应在包衣后检查重量差异。

3.崩解时限

除口含片、咀嚼片以及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片剂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外,其他各类片剂均应作崩解时限检查。

取药片6片,检查均应符合规定。药材原粉片30min内,(半)浸膏片、糖衣片60min内全部崩解。肠溶衣片在盐酸溶液中2小时不得有裂缝、崩解或软化现象,再在磷酸缓冲液(pH6.8)中60min内全部崩解。泡腾片在5min内崩解。

4.融变时限

阴道片检查融变时限,阴道片3片,均应在30min内全部融化或崩解溶散,并能通过开孔金属圆盘,或仅存少量无硬心的软块。

5.发泡量

阴道片检查发泡量,供试片10片,依法检查,平均发泡体积不应少于6ml,且少于4ml的不得超过2片。

6.硬度

一般中药压制片硬度在2~3kg,而化学药物压制片小片2~3kg,大片则3~l0kg。

7.脆碎度

一般应低于0.8%。

此外,微生物限度,溶出度以及小剂量药物片剂的含量均匀度应符合规定。

(二)片剂的质量检查

1.外观

2.片重差异

3.崩解时限

4.融变时限

5.发泡量

6.硬度

7.脆碎度

8.微生物限度

中药药剂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药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返砂” 注射用水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软胶囊的制法有()和()。 2、狭义上的丹药是指用()和()在高温下烧炼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 的化合物。 3、气雾剂的抛射剂作用有二,一是(),二是()。 4、缓释制剂动力学模型为()级,控释制剂动力学模型为()级。 5、水丸的制备关键是(),黑膏药的制备关键是()。 6、片剂润滑剂的作用有()、()、润滑。 7、除菌滤材及滤器常用的有()、()。 8、植物药材的浸提过程包括浸润、渗透,()和()三个阶段。 9、湿法粉碎包括()法和()法。 10、药剂学配伍变化包括()和()两方面。 三、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药浓缩液直接制成浸膏粉的方法是()。 A、减压干燥 B、喷雾干燥 C、沸腾干燥 D、吸湿干燥 2、毒剧药材制成酊剂应采用()。 A、煎煮法 B、浸渍法 C、渗漉法 D、蒸馏法 3、润湿、糜烂性的、有大量渗出液的皮损宜选用哪种基质()。 A、油溶性、 B、O/W型乳剂基质 C、W/O型乳剂基质 D、水溶性基质 4、注射剂精滤一般选用哪种滤材()。 A、0.6~0.8μm的微孔滤膜 B、0.22~0.3μm的微孔滤膜 C、2号砂滤棒 D、1号垂熔玻璃滤球 5、甘油在膜剂中的作用是()。 A、成膜材料 B、增塑剂 C、脱膜剂 D、填充剂 6、表面活性剂HLB值在多少可作增溶剂()。 A、7~9 B、3~8 C、8~16 D、15~18 7、脂质体在体内的吸收机理是()。 A、被动扩散 B、主动转运 C、吞噬 D、膜孔转运 8、适用于固体制剂灭菌的方法是()。 A、热压灭菌法 B、干热灭菌法 C、紫外线灭菌法 D、γ?射线灭菌法 9、β-环糊精,它连接的葡萄糖分子数是()。 A、5; B、6; C、7; D、8; 10、药物溶解于熔融的载体中,呈分子状态分散者称为()。 A、低共熔混合物 B、固态溶液 C、玻璃溶液 D、共沉淀物 四、多选(每小题2分,共12分) 1、休止角的测定方法有() 液体置换法②固定漏斗法③固定圆锥槽法④倾斜箱法⑤转动圆柱体法 2、微囊制备属于物理化学法的方法有()。 ①单凝聚法②复凝聚法③溶剂--非溶剂法④界面缩聚法⑤空气悬浮法 3、片剂包肠溶衣的物料有()。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26

第二十四章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除盐炙杜仲用中火外,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酒炙法 (一)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酒炙的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此法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此法仅用于质地疏松且加酒后易发粘的药物,如五灵脂。 (三)注意事项 药物用酒拌润时,容器应加盖;炙药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黄酒为主,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拌匀药物时,可加适量水稀释;炙药一般用文火,勤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大黄 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清蒸或酒炖)、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由酒和蜜制成)。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 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 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 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 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 清宁片为圆形薄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酒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清上焦实热为主;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止血作用;醋大黄以消瘀为主;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年老、体弱及久病患者。其泻下作用减轻是因结合性蒽醌和二酮衍生物含量下降所致。用酒量每炙药物100kg用酒10 kg,炖药用酒30kg。现有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 黄连 有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 酒黄连是取黄连片,加入定量的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 黄连片用黄酒12.5kg。 姜黄连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 萸黄连是取吴茱萸加水煎煮,煎液与黄连片拌匀,闷润,药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黄连片每100kg用吴茱萸10kg。黄连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黄色,粗糙,片面黄色,质坚硬,气微,味极苦;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姜黄连表面棕黄色,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萸黄连色泽黯黄色,味苦,略带吴茱萸的辛辣味。 黄连生用苦寒性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酒炙能引药上行,缓和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姜炙黄连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吴萸制黄连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之郁火为主。 当归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不仅需要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作为支撑基础,而且与生产实践和临床用药紧密相联,是衔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对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用药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制剂和调剂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强化学生追求崇高职业道德的意识;打造中药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课程教学方法是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机结合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参观实习和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幻灯、录像、CAI等多种形象化教学资源。理论教学要详尽阐述中药药剂学的基本规律,技能训练要重点强调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科发展方针。采用综合手段,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特点;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与有关药事法规等)及其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和任务;剂型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详述《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讲述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及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方向。 3.药物剂型的分类介绍中药剂型的几种分类法。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快速记忆版

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 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3.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4.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 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 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 6.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7. D值:微生物减少90%所需的时间。 Z值:降低一个lgD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F值: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Fo值: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 Z值10℃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也可认为是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 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8. 串料: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糖分、树脂、树胶、粘液质的 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9.串油: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油脂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 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或将油脂类中药研成糊状再与其他药物粗粉混合粉碎成 所需粒度。 10.蒸罐: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用适当方法蒸制过的动物类或其他中药陆续掺 入,经干燥,再粉碎成所需粒度。 11. 休止角:粉体堆积层自由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2.打底套色法:所谓“打底”系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物先放入研钵中(在混合之前 应先用其他量多的药粉饱和研钵内表面)作为基础;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 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轻研混匀即是“套色”。 13. 等量递增法: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不易混合均匀时采用此法。其方法是:取量小的组分及 等量的量大组分,同时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 混匀,如此倍量增加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为止。 14.低共熔现象:两种或更多种药物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这现象称为低共熔

中药药剂学A卷(带答案)

《中药药剂学》模拟卷(A) 一、名词解释: 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 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剂。 3.浸出制剂: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动植物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经适当精制与浓缩 得到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4.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尸体,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性物质。 5.胶剂:是指用动物皮、骨、甲、角等为原料,用水煎取胶质,浓缩成干胶状的内服制剂。 二、单项选择题: 1. 制备含有毒性药材的散剂,剂量为0.05g,一般应配成多少比例的散剂?A A、1:10 B、1:100 C、1:5 D、1:1000 2. 二相气雾剂为:A A、溶液型气雾剂 B、O/W乳剂型气雾剂 C、W/O乳剂型气雾剂 D、混悬型气雾剂 E、吸入粉雾剂 3. 不宜制成软胶囊的药物是B A、维生素E油液 B、维生素AD乳状液 C、牡荆油 D、复合维生素油混悬液 E、维生素A油液 4. 制备胶剂时,加入明矾的目的是:B A、沉淀胶液中的胶原蛋白 B、沉淀胶液中的泥沙等杂质 C、便于凝结 D、 增加黏度E、调节口味 5.红丹的主要成分为( A )。 A.Pb3O4 B. PbO C.KNO3 D.HgSO4 E. HgO 6. 单冲压片机增加片重的方法为:A A、调节下冲下降的位置 B、调节下冲上升的高度 C、调节上冲下降的位置 D、调节上冲上升的高度 E、调节饲粉器的位置 7. 下列关于栓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栓剂是由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半固体制剂 B、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纳入人体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迅速软化、熔融 或溶解于分泌液中 C、栓剂既可用于局部治疗,也可以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D、栓剂基质有油脂性和水溶性基质两种 E、肛门栓一般为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型,阴道栓一般为球形、卵形、鸭嘴 形。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8

第七章液体药剂 考题 1.已知聚山梨酯60的HLB值为14.9,司盘20的HLB值为8.6,比例混合的HLB值为11.12,则两者的混合比例为 A.1.5:1 B.1:1.5 C.l:1 D.1:0.5 E.1:2 答案:B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例如简单二组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HLB 值可用下列方法计算: HLB ab = 式中,HLB ab 为混合乳化剂的HLB值;HLB a 为乳化剂a的HLB值;HLB b 为乳化剂b的HLB值;W a 为乳化剂a的重量;W b 为乳化剂b的重量。 2.HLB值在8-16之间的表面活性剂,通常用作 A.增溶剂 B.O/W型乳化剂 C.W/O型乳化剂 D.润湿剂 E.消泡剂 答案:B 一、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一)亲水亲油平衡值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HLB值在15~18以上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增溶剂, HLB值在8~16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0/W型乳化剂, HLB值在3~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W/0型乳化剂, 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润湿剂。 3.下列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的是哪一类 A.肥皂 B.硫酸化物 C.磺酸化物 D.季铵化物 E.吐温 答案:E (二)胶团和临界胶团浓度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溶液的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尽管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则转入溶液中,由于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靠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3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姓名:符琼菁学号:201225821001 专业:中药学 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吴晓杰 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 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 实验一乌贝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海螵蛸(去壳)86g,浙贝母15g,陈皮油0.15g 三、实验内容 制法:(1)海螵蛸、浙贝母各粉碎成细粉。(3)将上述药材细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再逐渐加入陈皮油0.15g,混匀,即得。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

0.1g及0.1g以下0.1g以上至0.5g 0.5g以上至1.5g 1.5g以上至6g 6g以上±15% ±10% ±8% ±7% ±5%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 1、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 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常见的共熔组分有樟脑与薄荷脑,薄荷脑与冰片等。 2、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 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 实验二夏枯草膏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 2.药材:夏枯草100g 3.辅料:蔗糖30g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题库含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题库含答案 一、A型题 1.下列有关药典的叙述哪个不正确 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B.药典反映了我国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一般每隔几年需修订一次 C.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D.一般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在共七版,每个版本均分为一、二两部 2.第一次提出“成药剂”概念、药剂专著《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A.葛洪 B.李时珍 C.王寿 D.张仲景 E.钱乙 3.以下哪一项不是药典中记载的内容 A.质量标准 B.制备要求 C.鉴别 D.杂质检查

E.处方依据 4.我国现行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哪一年版 A.2008年版 B.1990年版 C.1995年版 D.2010年版 E.2005年版 5.我国历史上由国家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是 A.《普济本事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金匮要略方论》 D.《圣惠选方》 E.《本草纲目》 6.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 A.制剂 B.成药 C.药材 D.药物 E.处方药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下列哪一个部门颁布实施的 A.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卫生部

C.药典委员会 D.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E.最高法院 8.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为 A.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B.生物制品 C.中药材 D.中药成方制剂及单味制剂 E.中药饮片 9.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是 A.《新修本草》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汤液经》 D.《本草纲目》 E.《黄帝内经》 10.药典收载的药物不包括 A.中药材与成方制剂 B.抗生素与化学药品 C.动物用药 D.生化药品 E.放射性药品 11.乳浊液型药剂属于下列哪一种剂型分类

执业药师中药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 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 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 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 3、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 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最新中药药剂学实验大纲

中药药剂学实验大纲 (供中药学、药企管理专业使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该课程密切联系医疗和生产实践,具有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特点。药剂学实验是完成药剂学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印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还培养学生掌握药剂的制备技术和生产实践的能力。熟悉常用各类剂型的处方设计原理及质量考核,熟悉常用制剂器械的性能与操作,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今后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实验一散剂的制备 、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性药物散剂、含有低共熔组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和操作要点。 2.熟悉等量递增的混合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益元散 (二)硫酸阿托品散 (三)脚气粉 三、思考题 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 2.散剂中如含有毒性药物应如何制备? 实验二浸出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糖浆剂、煎膏剂与酊剂的制备方法。 2.掌握渗漉法、浸渍法等浸提方法及操作要点3.熟悉含 醇量、含糖量与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鼻渊糖浆 (二)益母草膏 (三)橙皮酊

三、思考题: 1.糖浆剂易产生沉淀,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2.比较浸渍法、渗漉法、建筑法、回流提取法的优缺点,适应范围及操作关键。 3.比较糖浆剂与煎膏剂的异同点。 实验三液体药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1.掌握真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一般制备方法2.比较不同乳剂及不 同乳化方法制得乳剂的分散相粒度及稳定性。3.掌握常用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 4.熟悉液体药剂中常用附加剂的HLB 值得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甲酚皂溶液 (二)薄荷水 (三)炉甘石洗剂 (四)液状石蜡剂 (五)石灰擦剂 (六)液状石蜡复合乳剂 (七)制备液状石蜡乳剂所需乳化剂HLB 值的测定 三、思考题 1.在制备甲酚皂溶液的实验中,什么物质可以代替植物油?2.甲酚皂溶液的配制原理是什么? 3.制备薄荷水时加入滑石粉的作用是什么?还可选用哪些具有类似作用的物质?欲制得澄明液体的操作关键步骤? 4.石灰擦剂用振摇法及能乳化,说明了什么? 5.测定油的乳化所需HLB 值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植被的液体石蜡应属哪种 实验四注射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注射剂常规质量要求及其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一)板蓝根注射液二)应用鲎试剂检查大输液热原

中药药剂学试题 附答案

中药药剂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药物剂型符合的三性是指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 2.药厂生产车间一般根据洁净度不同,可分为控制区和洁净区。洁净区一般要求达到(1万或100级)级标准)。 3.散剂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研磨、(搅拌)、(过筛 )混合法。 4.为防止煎膏剂出现“返砂”现象,蔗糖的转化率宜控制在(40~50%)。 5.浸出制剂中规定流浸膏浓度为(1g/ml),浸膏为(2~5g/g)。 6.亲水胶体的稳定性可因加入(电解质)或(脱水剂)物质而破坏。 7.凡士林经常作为(软膏)剂型的基质,并常与(羊毛脂)合并使用。 8.片剂制备中,淀粉可用作(填充剂(稀释剂或吸收剂))、(崩解剂)。 9.红升丹主要成分是(氧化汞),采用(升法)制备。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适用于空气灭菌的方法是( B) A微波灭菌 B紫外线灭菌 C γ射线灭菌Dβ射线灭菌 E 60Co辐射灭菌 2.药材浸提时(D )

A浸提温度越高越好 B浸提时间越长越好 C药材粉碎越细越好 D细胞内外浓度差越大越好 E浸提压力越高越好 3.《中国药典》规定,糖浆中含蔗糖量应不低于( B) A50%(g/ml) B60%(g/ml) C65%(g/ml) D40%(g/ml) E75%(g/ml) 4.增溶作用是表面活性剂( A)起的作用 A形成胶团 B分子极性基团 C多分子膜 D氢键 E分子非极性基团 5.我国药典规定制备注射用水的方法为(A ) A重蒸馏法 B离子交换树脂法 C电渗析法 D反渗透法 E凝胶滤过法 6.脂肪乳剂输液中含有甘油2.5%(g/ml),它的作用是( D) A保湿剂 B增粘剂 C溶媒 D等渗调节剂 E药物 7.下列基质释药、对皮肤穿透力最强的是(B ) A凡士林 B O/W型 C W/O型 D PEG E卡波谱尔 8.要使药物迅速吸收,成人用栓剂纳入直肠的部位应在( D) A距肛门口3cm处 B距肛门口4cm处 C距肛门口6cm处 D距肛门口肛门内1~2cm 处 E距肛门口肛门内5cm处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九章 外用膏剂

第九章外用膏剂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9100000101 第一节概述 学习要点: 1.外用膏剂的特点 2.外用膏剂的分类 3.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 4.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9100000102

一、外用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分类 外用膏剂: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 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等作用,也可透过皮肤和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后者亦称经皮给药系统 (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TS)。 TDDS特点: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减少血药 浓度的峰、谷变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分类☆: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9100000103 二、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1.药物透皮吸收过程:皮肤→血液 释放: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并扩散到皮肤或黏膜表面 穿透: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起作用 吸收:药物透过皮肤或黏膜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9100000104 最佳选择题: 外用膏剂中药物的透皮吸收过程为 A.释放、穿透、吸收 B.释放、溶出、吸收 C.浸润、渗透、吸收 D.渗透、穿透、吸收 E.解吸、溶解、吸收 【正确答案】A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9100000105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 完整表皮——主要途径

皮肤的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9100000106 3.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皮、药、基 (1)皮肤条件 应用部位、病变、温度与湿度、清洁 (2)药物性质 理想:具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 (具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集团) 分子量较小,药理作用强。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9100000107 (3)基质的组成与性质 ①基质的组成、类型和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穿透和吸收。乳剂型基质>吸水性软膏基质(凡士林+羊毛脂)、硅酮、豚脂>烃类 ②基质的pH影响弱酸/弱碱性药物的穿透与吸收 弱酸性药物pK a>基质pH>弱碱性药物pK a 根据pK a调整基质ph值,使分子型显著增加而利于穿透吸收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题库颗粒剂含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题库颗粒剂含答案 一、A型题 1.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辅料的用量不宜超过稠膏量的? A.9倍? B.8倍? C.7倍? D.6倍? E.5倍?2.感冒清热颗粒属于下列哪种颗粒? A.混悬性颗粒剂? B.水溶性颗粒剂? C.泡腾颗粒剂? D.块形冲剂? E.酒溶性颗粒剂? 3.有关水溶性颗粒剂干燥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湿粒应及时干燥? B.干燥温度应逐渐上升? C.干燥程度控制水分在2%以内? D.干燥温度一般为85~90℃? E.可用烘箱或沸腾干燥设备?4.下列关于颗粒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服用剂量较大 B.吸收、起效较快

C.产品质量不太稳定 D.易霉败变质 E.不易吸湿结块5.水溶性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 A.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制颗粒—干燥—整粒—包装 B.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干燥—制颗粒—整粒—包装 C.原料药提取—干燥—提取液精制—制颗粒—整粒—包装 D.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制颗粒—整粒—干燥—包装 E.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整粒—制颗粒—干燥—包装 6.对颗粒剂软材质量判断的经验(软材标准)是 A.度适中,捏即成型 B.手捏成团,轻按即散 C.要有足够的水分 D.要控制水分在12%以下 E.要控制有效成分含量7.颗粒剂中挥发油的加入方法是 A.与稠膏混匀制成软材 B.用乙醇溶解后喷在湿颗粒中 C.用乙醇溶解后喷于整粒后的干颗粒中 D.用乙醇溶解后喷在整粒中筛出的细粉中,混匀后再与其余干颗粒混匀 E.以上方法都可以 8.按现行版药典规定,颗粒剂的粒度要求是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5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超过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4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莉敏学号:201225821034 专业:中药学 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吴晓杰 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 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 实验一益元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三、实验内容 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

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 0.1g及0.1g以下0.1g以上至0.5g 0.5g以上至1.5g 1.5g以上至6g 6g以上±15% ±10% ±8% ±7% ±5%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 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 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 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常见的共熔组分有樟脑与薄荷脑,薄荷脑与冰片等。 实验二枇杷叶膏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 2.药材:枇杷叶100g

(精)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库-中药药剂学:散剂(答案解析)

(精)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库-中药药剂学:散剂(答案解析) 一、最佳选择题 1、散剂制备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A.质量检查 B.粉碎 C.过筛 D.分剂量 E.混合 2、散剂按药物组成可分为 A.吹散与内服散 B.内服散和外用散 C.分剂量散与不分剂量散 D.单味药散剂与复方散剂 E.溶液散与煮散 3、除另有规定外,散剂的含水量不得超过 A.11.0% B.12.0% C.8.0% D.9.0% E.10.0% 4、某药师欲制备含有毒剧药物的散剂,但药物的剂量仅为

0.0005g,故应先制成 A.500倍散 B.1000倍散 C.10倍散 D.50倍散 E.100倍散 5、一般配置眼用散剂的药物需过 A.五号筛 B.六号筛 C.七号筛 D.八号筛 E.九号筛 6、100倍散是指 A.1g药物加入99g赋形剂 B.临床上用时稀释100倍后使用 C.药物的习惯名称 D.药物以100g为包装剂量 E.作用强度是同类药物的100倍 7、有关制备含低共熔物散剂叙述不正确的是 A.薄荷脑和樟脑的混合易形成低共熔物 B.可采用先形成低共熔物,再与其他固体粉混合 C.混和时可弃去形成的低共熔物

D.可分别以固体粉末稀释低共熔组分,再混和均匀 E.低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 8、下列哪一项是散剂在混合操作中常用的方法 A.等量递增法 B.饱和乳钵 C.球磨机 D.套色 E.过筛法 9、中药散剂不具备以下哪个特点 A.制备简单,适于医院制剂 B.奏效较快 C.刺激性小 D.对创面有机械性保护作用 E.适于口腔科、外科给药 二、配伍选择题 1、A.无菌操作 B.制成倍散 C.制备低共熔组分 D.蒸发去除水分 E.套研 <1>、益元散制备时,朱砂与滑石粉应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剂学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一.是非题 1.药物极性越强越易透皮吸收。( ) 2.因O/W型软膏基质可吸收较多水分,故适于有多量渗出液的患处应用。( ) 3.热压法制备橡胶膏可不用汽油浸泡胶片,避免了易燃易爆的危险。( ) 4.表面活性剂加入量越多,软膏中药物透皮释药越好。( ) 5.制备W/O型乳剂软膏必须水相加入油相。( ) 6.制备膏药下丹成膏时.应快速一次性加入樟丹,以利反应完全。( ) 7.制备膏药下丹完毕.将膏药倾入冷水中即可去尽“火毒”。( ) 8.外用膏剂既可起局部作用,也可起全身作用。( ) 9.膏药制备时,所有的药料都需用植物油加热提取,再与铅丹化合而成。 ( ) 10.“滴水成珠”是判断黑膏药炼油程度的主要标准。 ( ) 11.药物制成眼膏剂较一般滴眼剂疗效持久。( ) 12.根据卫生部《药品卫生标准》的规定,软膏剂中不得检出绿脓杆菌,但允许有一定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 ) 13.以植物油、蜂蜡为基质的软膏可用研合法制备。( ) 14.糊剂是指稠度较高的软膏剂。 ( ) 二.填空题 1.药物的透皮吸收包括药物三个阶段。 2.目前软膏剂常用的基质有三类。 3.软膏剂的制法有三种,即。 4.黑膏药的传统制法包括五个步骤。 5.黑膏药制备中熬炼药油的目的是。 6.硬脂酸钠等一价金属皂是基质的乳化剂。 7.直接加入软膏中的药物细粉应过筛。 8.炼油至时,才可下丹成膏。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引起皮肤水合作用最强的基质是( ) A.凡士林 B. W/O型 C. O/W型 D. PEG 2.下列释药穿透力最强的基质是( )

A.凡士林 B.W/O型 C.O/W型 D. PEG 3.下列为水溶性凝胶基质的是( ) A.羊毛脂 B.三乙醇胺 C.硬脂酸 D.卡波姆 4.下列可制成W/O型乳剂基质的乳化剂是( ) A.吐温-80 B.硬脂酸钙 C.月桂醇硫酸钠 D.三乙醇胺皂 5.下列最适宜制备黑膏药的植物油是( ) A.蓖麻油 B.麻油 C.豆油 D.棉子油 6.下列最适宜用于糜烂性创面的基质是( ) A.凡士林 B.W/O型 C .O/W型 D .PEG 7.最不利于药物透皮吸收的是:( ) A. PEG B. w/0型乳剂基质 C.羊毛脂 D.凡士林 8.橡胶膏剂的基质中常加入凡士林作为:( ) A.增粘剂 B.软化剂 C.填充剂 D.吸收剂 9.眼膏基质凡士林灭菌应采用:( ) A.滤过灭菌法 B.干热空气灭菌法 C.紫外线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 10.含有麝香的黑膏药,麝香的加入方法是:( ) A.加入植物油熬枯去渣 B.下丹时加入药油中 C.炼油时加入药油中 D.摊涂后撒布于膏药表面 11.溶剂法制备橡胶膏剂中所用溶剂为;( ) A.无水乙醇 B.乙醚 C.95%乙醇 D.汽油 四.多项选择题 1.需加保湿剂的软膏基质是( ) A.凡士林 B.羊毛脂 C.O/W型 D.PEG E.羧甲基纤维素钠 2.在软膏剂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基质吸水性、可洗性 B.增加皮肤润湿性、促进渗透 C.改变药物的分配系数、帮助分散 D.作乳化剂制备乳剂型基质 E.作增溶剂增溶尼泊金以增强防腐作用 3.涂膜剂成膜材料可选用( ) A.凡士林 B.PVA C.PVP D.PEG E.聚乙烯醇缩甲乙醛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试题A型题+B型题+X型题(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试题A型题+B型题+X型题(答案) 一、A型题1.下列关于气雾剂的叙述,错误的有? A.耐压容器必须性质稳定、耐压、价廉、轻便? B.阀门系统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气雾剂给药剂量的准确性? C.抛射剂为高沸点物质,常温下蒸汽压大于大气压? D.压灌法填充抛射剂,容器中空气无法排除? E.按分散系统气雾剂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2.下列有关气雾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吸入气雾剂主要起局部治疗作用? B.抛射剂可产生抛射动力,亦常为气雾剂的溶剂和稀释剂? C.气雾剂按相的组成可分为一相及二相气雾剂? D.气雾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及混悬型气雾剂? E.含水气雾剂产品可采用压灌法或冷灌法充填抛射剂?3.下列奏效最快的剂型是? A.栓剂? B.片剂? C.丸剂? D.吸入气雾剂?

E.胶囊剂?4.有关气雾剂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抛射剂在耐压的容器中产生压力? B.抛射剂是气雾剂中药物的溶剂? C.抛射剂是气雾剂中药物的稀释剂? D.抛射剂是一类高沸点物质? E.抛射剂在常温下蒸汽压大于大气压 5.有关气雾剂容器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不与药物、抛射剂起作用? B.能安全承受成品的压力? C.应用小不锈钢瓶? D.应用一般的玻璃瓶? E.应用耐压塑料瓶 6.发挥全身作用的吸入气雾剂,一般要求其粒径应为? A.50-100nm B.10~50 nm? C.50-100μm? D.0.5~1 μm? E.10~50 μm?7.下列关于气雾剂制备工艺流程正确的是 A.药物的配制→分装→阀门的装配→充填抛射剂→包装

B.耐压容器的处理→阀门装配→充填抛射剂→药物的配制→分装→包装 C.耐压容器的处理→阀门的装配→药物配制→分装→充填抛射剂→包装 D.充填抛射剂→耐压容器的处理→阀门装配→药物的配制→分装→包装 E.耐压容器的处理→药物的配制→阀门的装配→充填抛射剂→包装 8.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规定吸入气雾剂粒度检查应控制在 A.药物粒径大多在5μm以下,粒径大于10μm的粒子不超过10粒 B.药物粒径大多在30μm以下 C.药物粒径大多在1μm以下 D.药物粒径大多在10μm以下 E.药物粒径大多在50 μm以下9.气雾剂中喷射药液的动力是 A.定量阀门 B.抛射剂 C.表面活性剂 D.潜溶剂 E.耐压容器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H21303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 学分:4 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课程简介: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本门课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中药药剂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

中药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散剂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内服散剂应是 A.最细粉B.细粉 C.极细粉 D.中粉 E.细末 2.在倍散中加色素的目的是 A.帮助判断分散均匀性 B.美观 C.稀释 D.形成共熔物 E.便于 混合 3.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少于95%的规定是指 A.单散 B.外用散剂 C.儿科用散剂D.内服散剂 E.倍散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毒性药物的散剂不应采用容量法分剂量 B.倍散用于制备剂量小的散剂 C.散剂含低共熔组分时,应先将其共熔后再与其他组分混合 D.散剂含少量液体组分时,可利用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吸收 E.液体组分量大时,不能制成散剂 5.外用散剂应该有重量为95%的粉末通过 A.5号筛 B.6号筛C.7号筛 D.8号筛 E.9号筛6.《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儿科和外用散剂应是 A.最细粉 B.细粉 C.极细粉 D.中粉 E.细末 7.散剂按水份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Ⅺ B)测定,除另有规定外,水份不得超过 A.5% B.6% C.7% D.8% E.9% 8.通常所说百倍散是是指1份重量毒性药物中,添加稀释剂的重量为 A.1000份 B.100份C.99份 D.10份 E.9份 9.单剂量包装的散剂,包装量在1.5g以上至6g的,装量差异限度为 A.±15% B.±10% C.±8%D.±7% E.±5%10.制备含毒性药物散剂,剂量在0.01g以下时,应该配成

A.5倍散 B.10倍散 C.20倍散 D.50倍散 E.100倍散 11.制备10倍散可采用 A.配研法 B.套研法 C.单研法 D.共研法 E.加液研磨法 12.下列不是散剂特点的是 A.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 B.口腔和耳鼻喉科多用 C.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 D.分剂量准确,使用方便 E.易吸潮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13.含毒性药物的散剂分剂量常用 A.容量法B.重量法 C.估分法 D.目测法 E.二分法 14.用酒渍或煎汤方式服用的散剂称为 A.倍散 B.单散 C.煮散 D.内服散 E.外用散15.散剂的制备工艺是 A.粉碎→混合→过筛→分剂量 B.粉碎→混合→过筛→分剂量→包装 C.粉碎→混合→过筛→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D.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 E.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16.散剂混合时常用 A.打底套色法B.等量递增法 C.单研法 D.共研法E.加液研磨法 17.下列关于散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挥发性药物也可制成散剂 B.适合于刺激性强的药物 C.由于没经过提取,所以分散速度慢 D.易吸潮、剂量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