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启用部编教材

9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启用部编教材
9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启用部编教材

腾跃双师全面解读如何应对部编版教材

带来的变化

众所周知,今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将统一启用部编版(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

新的语文教材尤其引人关注,比如其在一年级就增加了《论语》、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求等,而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更是语出惊人——“有15%的学生会做不完高考语文试卷。”

这句话背后已经反映出,今后的语文教育不管是从考试维度,还是教学、教研维度,都将进入一个历史新高度!对此变革,广大中小教培机构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应如何应对?

今天,就由腾跃双师大语文——方唐文学教研总监穆美娜,亲自为您解析部编版教材带来的变化,以及应对策略。

从“一纲多本”到“部编本”,你必知的教材新变化

教育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还应体现育人的过程,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信仰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里,体现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意义的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价值。

语文教材的变革之路,体现的正是语文教育的变革之路。过去,仅小学语文教材就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一纲多本”的局面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随之而来也出现一些教育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在2009年的会议上,中央领导(李长春)就曾指示要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这三科教材,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教育部。

变化一:课外阅读“动真格”,读与不读差别大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谈到: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就是“半截子”。

新教材格外注重课外阅读延伸,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

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教材中增设了专栏《和大人一起读》,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编排理念;通过设置专栏《快乐读书吧》,克服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儿童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使课外阅读课程化,给学生如何读课外书以全方位的指导。

课外阅读分学段进行,循序渐进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学段:主要推荐童谣、儿歌及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等。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读字的时机,倡导、鼓励学生阅读文字量较大的书,在阅读中巩固课文所学生字,通过语境达到自主认识新字的目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书名、作者、封面、目录等,注意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爱护图书。

第二、三学段:主要推荐不同文体、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内容较简单的童话、寓言等安排在第二学段,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安排在第三学段。五年级下册就有《西游记》阅读安排,让学生初步接触长篇小说,读整本的书。

部编教材在小学阶段安排读整本书,学习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导航》紧密衔接,分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教师们需要对这些渐进的能力要求了然于心,需要认真研读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这个“量”的要求与部编教材中“质”的要求形成呼应,中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孩子进入五六年级以后,阅读和不阅读对成绩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了,从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能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会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更占优势。

我们来看未来语文阅读考查趋势:

1.阅读提速:2017年高考语文卷面约7000字,2018年高考语文卷面约9000字,2019年高考语文卷面突破了1万字。注重考查学生速读能力、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阅读面广:近年高考语文的阅读文本几乎来自课外,并且试卷题量都比往年悄悄增加了5%—8%。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注重考查学生阅读面以及对不同文本的分析能力。

教培机构:应注重文学阅读,开展“知人论世”的课堂

曹文轩教授说过:“看一本书,就等于接收了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读了十个人的书,就相当于从十个人那里接收到他们的财富”。

教育机构作为教育者中的一员,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延伸,由一篇延伸到多篇,开阔思维;由一课延伸到更广的文学天地,开阔视野。

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大家可以参考人教社近期出版《语文素养读本》,此书和教材是进行呼应的。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加文学阅读课,这样的课程要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让学生对作品和作家有鲜活的感受,不要一上来就讲解主题、分析结构和手法。

可以教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按中轴线读书的方法、泛读的方法、速读的方法、情节预测的方法等。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课是有激情的课堂,是有意思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是闪着智慧和思考火花的课堂,是下课舍不得走的课堂,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课堂。

家长:阅读≠阅读能力,要重视走心的阅读,读与练结合

孩子15岁以前阅读的东西,决定了他的一生。作为家长,要重视走心的阅读,注重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学语文,不能临时抱佛脚,中西方有这么多优秀的名著作品,如果搞突击阅读或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一是错失了阅读纯正文学的最佳时机,二是会在考场阅读环节损失惨重(高考阅读占整张试卷的70分)。家长还应该看到语文学习的本质,需要调整对小学语文的认知:有很多人一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一提到古诗词学习就是让孩子背一背;还有很多人认为阅读就等于阅读能力,多买书多读书阅读能力就一定成正比提升。

阅读能力的提高既要靠大量的读,也要靠足够的练习,比如阅读中的

概括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

(文末附部编版必读书单,可扫码获取)

变化二:格外重视传统文化,古诗词、文言文只增不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期间曾说:“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不能把这些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

部编版语文教材还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那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5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2.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部编本教材把这些文质兼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新教材还设置有古诗词诵读,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在经典诵读和鉴赏中,进行文化熏陶,不光学习的是经典知识,更是学习古今中外先贤的智慧。

教培机构:要重拾古诗词的“美”,带学生理解时代、作者、作品现在的古诗词教学侧重于应试训练,用各种手法进行分析、用各种考题进行训练,很像外科手术,把古诗词的“美”弄得消失殆尽。

语文教育者应该注重古诗词阅读课程的设计。每一首诗词都有一种“美”,或壮美或丰美或凄美;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个源头,都跳跃着某个时代的脉搏,和作者的生命体验紧紧相连。

“知人论世”授课模式同样适用于古诗词课。比如,我们给学生讲解杜甫,如果不讲解“安史之乱”及“杜甫被叛军俘获”的时代背景,学生是无法深刻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以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传达的伤痛。

理解时代、理解作者,然后去理解作品。在诵读时,注重情感引导,让学生穿越时空去体会诗词音韵之美。

家长:让孩子学会“独处式诵读”、涉猎“文言文小文本”

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后,应该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除了积累背诵之外,要让学生通过“独处式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感受诗歌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

另外,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增加了近两倍,成为了考试大头。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在中年级阶段开始涉猎“文言文小文本”学习,以适应未来的语文素养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

变化三:从教写作到学会写作,习作含金量显著提高

在第二、三学段,每册编排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内容,是部编教材的一大创新。

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学生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还加强了应用文的练习,如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高考全国I卷习作让学生写演讲稿);同时还编排了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读后感等。

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体系,有计划地安排了八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目的是加强习作分量,来改变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轻习的状况。

教培机构:学会“借力训练”,举一反三,巧用阅读促进写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起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是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并写出一篇篇发自肺腑的文章,那就是好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学会“借力训练”,巧借阅读促进写作,比如林

海音有一篇《窃读记》,其中有很多地方描写了“我”如饥似渴读书的样子,精彩至极,作者连续用了细致化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老师们可以举一反三,让孩子学会相关方法,也写一写自己十分投入做某事的样子,甚至还可以找学生进行“剧场表演”,演一演那种投入或者喜爱的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漫画作文教学方法、童话体作文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注重想象力引导、思维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要坚决防止套路式写作。

家长:陪孩子观察体会,做有心的父母,生活处处有“文章”

首先,要教孩子学会观察,比如带孩子出去散步,看到有人在遛狗,那可以借助这个场景,和孩子聊一聊小动物:这只小狗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如果学校里同学间发生了矛盾,可以问问孩子矛盾的原因、两个同学在冲突中都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要让孩子知道,不是只有出去旅行才有话可写,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可常常陪孩子玩玩字词游戏,比如说一说形容开心的词语有哪些,猜

猜家长的内心活动,扩句比赛等等。在游戏中帮助孩子建立对语文的兴趣,培养语文能力,如果可以,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籍并真诚地交流心得体会。

结语

以上就是由方唐文学教研总监穆美娜老师,亲自带来的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详细解读以及教培机构、学生家长的应对之道。

还是那句老话,学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从中高考改革、部编版教材的推出,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均可以看出语文不再是一门靠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就能轻松过关的学科,语文教育正在从“应试”模式逐渐向“全面育人”模式转变。今后的语文只会更加注重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语文课内外的结合将是必经之路,“大语文”将成为未来教育趋势。

有远见的家长正在努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而阅读,正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新学期即将到来,校长、老师和家长何不借此机会,从现在起,就为孩子选一本好书,开启他们的阅读人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