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电刺激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损伤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仪)XY-K-SISS-C

神经损伤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仪)XY-K-SISS-C一.产品的基本工作及治疗原理神经损伤治疗仪工作原理: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简称NMES)是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
神经损伤治疗仪治疗原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证明肌肉受电刺激收缩后,肌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和重量增加、肌肉内毛细血管变丰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等有氧代谢酶增多并活跃、慢肌纤维增多、并出现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特征转变的现象。
二、产品简介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将失去主动收缩的能力.呈迟缓性瘫痪,在神经重新支配之前,应采取被动保护措施,使肌肉维持在“健康”状态,延缓肌肉萎缩,改善血液循环和局部营养状态,为神经的再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旦神经恢复支配时,肌肉更容易恢复功能。
使用神经损伤治疗仪,恰恰能达到上述治疗目的。
仪器输出的脉冲电流,可直接兴奋失神经支配的肌肉.降低肌肉纤维变性,减缓肌肉失神经支配性萎缩。
促进血流并保持肌肉营养.促使失神经肌肉和重新接受神经支配的肌纤维肥大与强化.较快提高肌肉张力。
对于低张力型脑瘫患者,低频脉冲疗法是对其进行全面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患儿的神经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可预防肌肉萎缩.改善全身状况.并逐渐提高肌肉张力。
与此同时,感觉神经末梢接受的刺激信号传人中枢,促发引起病变部位一系列生物电活动,会对患儿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神经组织的发育起到助推作用。
三.产品性能XY-K-SISS-C两路脉冲输出:每路输出分出两个通道输出设有独立的两个输出通道,可同时使用也可分开使用具有6个自动模式、3个固定频率模式;治疗定时: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六档可任意设置国际首创,方便使用不同部位,电极头采用吸附碗内置电极固定,主机内置微型负压泵;噪音小,使患者治疗过程中更加舒适并具有拔罐作用台车式设计,配备可移动脚轮,移动方便,外观新颖,使用方便,配套合理,适用性广,疗效明显,持久耐用的治疗仪四.产品的适应症适应症:肢体瘫痪、神经瘫痪、运动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肌无力、股无力、股萎缩、部分失神经完全失神经瘫痪的治疗与康复。
理疗

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是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最早应用的电疗之一。
目前,单纯应用直流电疗法较少。
但它是离子导入疗法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
】电极放置方法分对置法和并置法两种1.对置法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身体某部位的内外两侧或者前后面,例如膝关节内外侧对置,上腹部与腰部前后对置等,对置法多用以治疗头部、关节及内脏器官等部位的疾病。
2.并置法两个电极放在躯体的同一侧面,例如左下肢前面的并置。
并置法多用于治疗周围神经和血管疾病。
此外,还有斜对置法。
总之,电极的不同放置方法,是为了让电力线更好地通过病变部位或需要作用的部位。
适应症编辑神经衰弱、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自主神经失调、神经性头痛、关节炎、肌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高血压病等。
禁忌症编辑对直流电敏感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传染病,局部有广泛或严重皮损者。
操作方法编辑1.选妥所需电极及衬垫,衬垫应较金属电极边缘宽出1~2cm,厚度至少1cm,用时浸湿,拧至适当湿度。
2.检查局部皮肤有无破损,如有抓伤或擦伤,宜贴以橡皮布或塑料布绝缘,如破损严重则停止治疗。
如毛发过多,宜剃去或用温水浸湿。
如有感觉丧失,则不宜进行治疗。
3.将衬垫紧密接触治疗部位皮肤,其上依次置以金属极板、胶布或塑料布,并酌情用沙袋、尼龙搭扣、绷带固定电极或由患者以自身体重将电极固定妥当。
4.检查电疗机mA表指针是否在零位,极性转换开关是否指向正常位置,电流分流器所指强度应合乎治疗要求,导线连接的极性须正确无误。
5.电疗机一切正常时,接通电源,缓慢调节输出机钮,并根据患者的感觉,经1~2次间隔逐渐增加电流至所需强度。
6.电流强度以衬垫面积计算,并应结合患者耐受量而定。
一般成人用0.05~0.2mA/cm,小儿用0.02~0.05mA/cm,反射疗法用0.02~0.03mA/cm。
7.在治疗中如患者感觉电极下有局限性刺痛或烧灼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检查原因,经妥善处理后再继续治疗。
骨骼肌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骨骼肌减少症的研究进展程燕;吴晶晶;孙尧【摘要】本文在介绍骨骼肌减少症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主要从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指出骨骼肌减少症发生根本原因为神经—肌肉功能减退,合理的营养、适当的运动对预防骨骼肌减少症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96-98)【关键词】骨骼肌减少症;衰老;骨骼肌【作者】程燕;吴晶晶;孙尧【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5骨骼肌减少症是一种渐进性、全身性的骨骼肌量减少及强度减弱,并伴有体力失能、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等不良预后风险的综合征[1]。
据调查在欧洲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骨骼肌减少症发病率为8%~40%。
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查手段,目前仅有一些小样本的研究。
骨骼肌减少症是一种与机体老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全面认识并充分研究骨骼肌减少症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就其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1 神经—肌肉功能减退骨骼肌的正常生理功能基于肌纤维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动态平衡。
在机体老化过程中,促蛋白质合成的激素分泌减少而促蛋白质分解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骨骼肌的质量下降。
据流行病学调查,60岁以后老年人肌肉质量按每年1%~2%年增长率下降[2]。
一般情况下,人类绝大部分骨骼肌中含有Ⅰ型肌纤维和Ⅱ型肌纤维,其中Ⅰ型肌纤维含有线粒体数量多,周围毛细血管分布多,肌质网不发达,摄取Ca2+能力一般,反应速度较Ⅱ型肌纤维慢,故称慢肌纤维。
Ⅱ型肌纤维的肌质网较发达,摄取Ca2+能力强,故Ⅱ型肌纤维的反应速度快于Ⅰ型肌纤维,称为快肌纤维。
不同类型的骨骼肌纤维由大小不同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大运动神经元支配Ⅱ型肌纤维,其轴突较粗,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快,因此快肌纤维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纤维。
CT1对神经再支配骨骼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CT-1对神经再支配骨骼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摘要】目的探讨经心脏营养素-1(CT-1)治疗后的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支配后的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60只Swiss小鼠,切断右侧胫神经,随机分成2组,其中一组每天注射外源性CT-1(100 μg/kg),另外一组注射等量CT-1溶媒,1个月后修复胫神经。
分别于4、8和12周后检测再生胫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肌张力,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T-1注射组的再生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重获神经支配后的骨骼肌的CMAP和肌张力均有显著提高(t′=6.39~43.36,P<0.01)。
结论 CT-1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改善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双重作用,有效促进了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心脏营养素-1 去神经支配肌骨骼功能恢复[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reinnervated skeletal muscle treated with Cardiotrophin-1 (CT-1).MethodsSixty Swiss mice with cut-off right tibial nerve were evenly randomized to two groups: 30 mice were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exogenous CT-1 (100 μg/kg BW) for one month; others were injected the same amount of CT-1 solvent as control group. One month later, the tibial nerves were repaired. The numbers of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of repaired nerve, the CMAP, latency and tension of reinnervation skeletonmuscle were assayed on week 4, 8 and 12.Results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the numbers of regenerated myelinated nerve fibres of the nerve, CMAP and tension of reinnervated gastrocnemius muscle of the experi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6.39-43.36,P<0.01).ConclusionCT-1 has dual effects of promoting nerve regene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muscle contractile function.[KEY WORDS]Cardiotrophin-1; Denervation; Muscle, skeletal; Recovery of function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防治和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功能恢复是周围神经外科领域的难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低频电疗法

(三)电流种类
1.止痛 短期选用密波,较长期通用疏密波或间升波。
2.改善周围血液循环
用阳极以密波作用于相应的交感
神经节,以疏密波作用于局部。 3.促进渗出物的吸收 疏密波。 断续波或起伏波。
4.锻炼废用性萎缩的肌肉 5.缓解骨骼肌紧张
疏密波或疏波。
每次治疗可选用1~2种。如需预先降低皮肤电阻,先用 密波1-3分钟。
④术后切口旁
3.参数的选择 目前分为3种治疗方式:常规型、类针刺型、短暂强刺激型。
4.治疗时间 常规型:每天30~60分钟至36~48小时不等。 类针刺型:一般为45分钟,根据受刺激的肌肉的疲劳情况决定。 短暂强刺激型:一般每刺激15分钟后休息几分钟。
一般情况:每次治疗30~60分钟,每日1~2次,每星期3~6次。
低频电疗法
概述:
概念:应用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
频脉冲电疗法。 特点:(1)均为低压、低频,可调; (2)与直流电比较无明显的电解作用; (3)对感觉、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 (4)有止痛作用,但无热的作用。
波形:主要由呈一定规律变化的脉冲上升时间(t升)、脉
冲持续时间(t宽)、脉冲下降时间(t降)、脉冲间歇时间 (t止)所组成,由于这些参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波形, 常用的有方波、三角波、锯齿波、正弦波等等,脉冲还分为 单向、双向、连续或调制等。
t升 t宽
t降 t止
第四节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使其收 缩,以恢复其运动机能的方法称神经肌肉电刺 激疗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以刺激失神经肌、痉挛肌和平滑 肌,亦可用于治疗废用性肌萎缩。
(一) 失神经支配肌肉电刺激法 1、治疗作用:
理疗----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电、光、声、磁和热动力学等物理学因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治疗患者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光、电、声物理特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而采用的治疗手段,其中有音频、超声、激光、红外线、短波、微波、超短波、固频干扰、电磁、旋磁、仿生物电等许多种类;另外还有采用各种冷或热的物理特性进行治疗的方法,如水疗、蜡疗等就是利用了热动力学因素.一、作用与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高频、低频、中频等瞬间出现的医用电流来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横纹肌或平滑肌,引起肌肉收缩,以获得有益的功能性运动.使肌肉产生被动的、节律性收缩.1.引起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通过电刺激可以保留肌肉中糖原含量,节省肌中蛋白质消耗,减轻肌肉的消瘦.规律性收缩和舒X可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代谢和营养,延缓萎缩,并且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和收缩物质破坏,保留肌肉中的结缔组织正常功能.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组织变短和硬化.多数脑性瘫痪等运动障碍患者由于受肌X力的影响,主动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严重影响了肌肉营养状况,引起肌肉血液循环不良.可通过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调节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辅助康复治疗.2.缓解痉挛痉挛是指骨骼肌、平滑肌等局部紧X,长时间收缩,是一种因牵X反射使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X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有腱反射的亢进.痉挛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受刺激、肌肉本身受束缚、损伤引起.FES是着重解决患儿痉挛以与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例如,对于因上肢肌肉痉挛而影响上肢运动的患儿,可用控制指腕背伸的痉挛仪,通过对桡神经或肌肉的刺激,从而达到恢复手指运动功能的目的.FES应用于脑瘫患儿治疗,主要是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和躯干肌肉的痉挛,进而改善运动异常与姿势异常.电刺激治疗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可以被运用于再训练.FES的疗效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神经病学治疗方法,该法可以启动反射机制,活化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促进动作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用FES治疗时可以观察到肌肉的收缩活动,使患者亲身体验治疗效果.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可作为医院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同时可作为一种矫正的辅助疗法在患者家里独立应用.在治疗阶段完成后,还有少数患儿可以将其作为矫正方法持续使用.本疗法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疗法,亦可与其他疗法联用,也可作为功能矫正器作运动功能的直接替代物.也可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正常肌肉的电刺激治疗.应用最大特点是可以交替输出波宽与频率均可调的两组脉冲,分别刺激患儿的痉挛肌和拮抗肌.通过两组电流的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从而改善患儿肢体功能.二、分类1.离心式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利用肌肉的抑制机制,直接控制肌肉收缩,原理是通过电流兴奋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从而产生收缩,这称为离心式FES.2.向心式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刺激向心神经纤维,通过脊髓反射机制间接影响肌肉收缩,则称为向心式FES.由运动神经纤维去极化直接引起的肌肉收缩,和来自肌肉感受器的附加输入信号,掩盖了向心式FES的效果.脊髓反射机制的基本特征是兴奋主动肌抑制拮抗肌、使协同肌同时收缩,并按顺序地交互支配主动肌和拮抗肌.三、治疗机制1.闸门学说在周围神经中"有直径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功能不一致的一些纤维〞.直径较粗的纤维,传导速度快,兴奋阈低,主要传导无痛的感觉,如压感、触感、震颤等感觉.直径较细的纤维,传导速度慢,兴奋阈高,主要传导有痛和伤害性的感觉.当患儿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运动功能将受损甚至缺失,FES则可提供一种选择性的、反复的、能按预定信息复制的输入信号,以启动反射机制.2.皮层干扰假说皮层干扰假说认为电刺激和痛觉冲动同时传入皮层感受区,在该区中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痛的感觉.3.体液机制经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电刺激后,人体神经系统释放一些具有镇痛效应的物质,如后脑5-羟色胺〔5-HT〕浓度升高引起痛阈升高,同时还释放一种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如脑啡肽与内啡肽.脑啡肽的作用时间不长,一般只有3~4分钟,其原因是这种肽会较快地被体内氨肽酶和羧肽酶破坏.内啡肽的镇痛作用比吗啡强3~4倍,持续时间比脑啡肽长许多,一般达3~4小时.4.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与人的生老病死休戚相关.〔1〕运行功能: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联络成为一个整体.〔2〕调节功能:经络还具有调节机体虚实、调动人体内在的抗御病邪的能力,使人体各部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5.生物电子与阴阳理论生物电是由"生物电子〞在肌体内运动变化所形成的.现代医学早已揭示生命体内存在着"生物电〞.电子运动既产生电流,就存在"正〞、"负〞两种电场,这"正〞、"负〞极性的变化,和中医的"阴〞、"阳〞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6.经络、经气与疾病国外医学界研究发现和确认经络是一套运行有效的低电阻网络系统.普遍承认经络的客观存在,因此它必然是生物电子运行相对比较频繁的理想通道."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认为:"经络〞是生物电子运动相对比较频繁的通道."经气〞的运行就是生物电子直接或间接的传输.当生物电子在经络中运动相对不平衡由量变到质变时,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疾病.7.辨证与辨病生物电子运动形成的"正负〞和运动不平衡情况跟中医的"阴阳〞变化和"实证〞、"虚证〞有密切关系.整个人体生命过程,即是在经络中不停运动变化的生物电子始终在绝对不平衡中保持相对"平衡〞的过程,这是微观的变化.当发展到细胞发生病理改变时,呈现出比较宏观的变化,这才为西医所承认的病理依据.中医的"辨证〞,正是辨别微观生物电子运动的不平衡情况,西医的"辨病〞只是辨别相对宏观病理细胞的改变.8.疾病与治病由于生物电子不正常变化可导致细胞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疾病.当核酸和蛋白质发生畸变,致使碱基配对程序遗传密码发生错乱,无法复制出具有正常功能的新的蛋白质和核酸分子,却复制出密码已经发生错乱的异性蛋白质,这就构成了癌细胞的基础,临床就导致了疾病.反过来,调整生物电子运动阴阳恢复平衡,可以使病理细胞恢复正常.这正是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四、神经生理学基础和矫正特点1.膜电位学由于电位的快速变化是可以传导的,使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对电刺激具备了可兴奋性.一个区域的快速电位变化,可以激发邻近区域细胞膜电位的快速变化,使兴奋性得到传导.电刺激的重要始动环节是作用在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是细胞膜电位的突变和传导,引起肌肉的兴奋与收缩.2.肌肉的反射抑制正常肌腱处有一种特殊的X力感受器,即高尔基体.这种感受器在肌肉正常收缩时并不发生作用.当肌肉强烈收缩时,肌腱紧X度增加,感受器兴奋,冲动由传入纤维传到脊髓,再经过中间神经元传到相应前角细胞,控制和阻止肌肉收缩,使强烈收缩的肌肉受到抑制,使肌肉收缩不致超过限度而使肌腱损伤.3.交互抑制由于相反神经支配,当某块肌肉兴奋时,其拮抗肌将受到抑制,如果屈肌兴奋收缩时,对应的伸肌被抑制而伸展.反过来,伸肌兴奋,被其拮抗的屈肌亦将受到抑制.4.脊髓反射之牵X反射通过牵拉伸肌,发现可以引起该肌肉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X反射.所有的骨骼肌均显示某种程度的牵X反射,牵拉的肌肉就是反射性收缩的肌肉.多数专家认为这种反射是脊髓反射,在脊髓与高级中枢离断后,反射依然存在.这种反射在伸肌发展的最好.五、治疗方法种类1.经皮神经电刺激法〔1〕高频模式:此法频率高,强度低,应用最为广泛.通常频率为50~100Hz,脉冲宽度50-125us,电流强度以产生较舒适的震颤感且不引起肌肉收缩为最佳.其作用机制可通过闸门学说来解释,治疗作用通过激活粗大周围神经纤维获得.此型的效果明显,但持续时间短.重症肌肉痉挛患者治疗时间延长.〔2〕低频模式:此法频率低,强度高,较为常用.频率为2~5Hz,脉冲宽度200~500us,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引起相应关节的局部肌肉较强的收缩为宜〔运动阈上〕.某块肌肉兴奋时,其拮抗肌将受到抑制,如屈肌兴奋收缩时,对应的伸肌被抑制而伸展.反过来,伸肌兴奋,被其拮抗的屈肌亦将受到抑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产生内啡肽有关,为了激发产生内啡肽,患者所需的肌肉收缩可能是不舒适的,为减轻重复收缩造成的潜在肌肉疼痛应限制在1小时.〔3〕强刺激模式:此型的频率和强度均高,常选用可使患者舒适和耐受的频率、脉宽和波幅高值,即频率大于100Hz,脉冲宽度150~250us,电流强度选择患者耐受的高限.通过牵拉伸肌,发现可以引起肌肉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X反射.在这种强度刺激下,可以产生少许节律不规则的肌肉收缩.此型基本上是舒适的.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刺激减缓了疼痛沿粗纤维和细纤维的传导所致,是一种疼痛传递的选择性阻滞方式.此型持续时间短,关机后,治疗区域快速恢复原来的感觉.每次治疗时间为15分钟,当电极置于较大的周围神经处时,镇痛效果最大,但这可使神经干处密度较大的皮下组织产生不适感.对腰背部和颈部疼痛的治疗效果较差.〔4〕断续模式〔断续输出法〕:此型的特点是在较低的频率下,产生一组一组的脉冲.组中的脉冲频率为50~100Hz,脉冲宽度为200~500s.电流强度以引起患者相关节段的局部肌肉收缩为宜.其作用机制与刺激产生内啡肽有关.此型兼有高频型、低频型的长处,每次治疗后持续时间比较长,在突发期内增加刺激次数可使患者对于低频的单一刺激感到舒适.同时还可以克服神经或感觉的适应性.但运动反应可能对急性疼痛的早期不适应,为减轻重复收缩造成的潜在肌肉疼痛和疲劳,刺激一般应限在1小时内.2.神经肌肉电刺激法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两端使其收缩,以恢复运动功能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快速断续输出的波形,频率10~100Hz,脉冲宽度200~500μs,电流强度为以引起肌肉的强直收缩为准.激活快肌纤维,促使其向慢肌纤维转变,延迟萎缩发生,增强已萎缩肌肉的肌力,激活失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单位活性,使其同步化,恢复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增强和维持关节活动度;引起关节活动牵拉其周围软组织;使麻痹肌发生易化;通过刺激拮抗肌,减轻肌肉痉挛;使肌肉收缩,维持肌肉健康;促进失神经支配肌肉的恢复;强壮那些比较薄弱、不能主动收缩的肌肉,由于"肌肉泵〞的作用,能减轻肢体肿胀,克服因疼痛引起的对肌肉的反射性抑制;能增加部分失神经支配肌肉残留的正常运动单位的肌力,从而使整个肌肉的肌力增强.3.单极运动点刺激法利用笔型电极进行运动点的刺激和穴位电疗.运动点是在人体表面应用电刺激时,施加最小电流就能引起明显的神经肌肉反应的区域,即刺激神经肌肉时刺激阈最低的一点.4.仿生物电刺激法目前,国内外对脑瘫患儿的治疗多采用康复手段,以理疗、功能训练、营养神经细胞药物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推拿、针灸等中医疗法.小脑电刺激技术作为一种中枢仿生电物理疗法,最初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近十年来该技术在临床的研究和应用逐步深入,已经不仅局限于脑卒中和偏头痛等领域,在脑性瘫痪的治疗与康复上,也得到许多专家、医师、和患者的认同,成为脑瘫患儿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电刺激小脑或小脑顶核后,通过大脑皮质的纤维联系形成的特殊传导通路,可以使缺血区局部脑血流增加,脑循环改善,脑电图复原,脑损害减轻,直接诱导病灶半影区的脑组织表达—生长相关蛋白〔神经纤维生长与再生的重要物质〕,提高神经组织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效果.Davis报道600例脑瘫患儿中,90%接受了电刺激小脑治疗,其中85%痉挛性脑瘫患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情况改善,包括流涎、语言、与人交流、呼吸、姿势、步态、关节的活动度与运动能力等.患儿年龄越小,恢复越好.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发育阶段,神经细胞分化、神经纤维与髓鞘形成加速进行,触觉广泛联系,此时给予足够的营养、运动与感觉刺激,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电刺激治疗后的脑瘫患儿经tcd检测发现,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相关效应;此外电刺激还可能直接兴奋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引起相应的大脑皮质神经发生可塑性改变,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另据研究表明,脑在缺氧或〔和〕缺血时,脑内存在可以保护其自身生存的机制,其中之一存在于小脑顶核的条件性中枢神经元性神经保护,它对小儿脑瘫的脑损伤具有防治作用.5.生物电子激导平衡疗法根据中医的经络和阴阳学说,结合现代生物运动平衡理论,使用数千伏高电压的脉冲电流,通过对机体中运行的生物电子进行激励导活,从而通调经脉、平衡阴阳、治愈疾病.六、临床适应证1.脑性瘫痪;2.脑性瘫痪合并肌力低下;3.脑性瘫痪合并小脑功能损伤多数患儿出现平衡功能失调和功能障碍,导致步态异常;4.脑性瘫痪合并肌X力增高,临床表现尖足与剪刀步态;5.脑性瘫痪合并言语障碍、流涎、吞咽困难部分患儿合并不同程度和类别的语言障碍,以与出现咀嚼和吞咽食物功能障碍和流涎等临床表现.七、禁忌证有以下情况者不适于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疗法:1.心脏功能不佳,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开放性骨折患儿;3.发热、咳喘;4.可能有眼底出血与视网膜剥离患儿;5.皮肤溃疡、感染、脓血患儿;6.脑外伤出血者;7.颅内感染;8.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八、操作方法1.参数选择〔1〕宽度〔ta、tb〕:脉冲宽度为一个脉冲在患儿身上停留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脉冲宽度越宽,患儿感觉刺激得越强烈.通常脉冲宽度ta、tb选择0.3~0.5毫秒.〔2〕周期:脉冲周期是一个脉冲宽度加上这个脉冲的间歇期所需要的总时间.脉冲的间歇期是指第一个脉冲结束到第二个脉冲开始的时间.在脉冲宽度一定的情况下,周期越长,两次刺激之间的间隔越长.通常脉冲周期t选择1.0~1.5秒.〔3〕强度〔1a、1b〕:输出强度为a、b两组脉冲的电流峰值.电流强度越大,单位时间流过的电量越多,患儿刺激感越强.治疗时电流强度的选择以引起肌肉明显收缩为准.〔4〕延长时间〔t1〕:延长时间为b组输出脉冲比a组输出脉冲晚出现的时间.如果交替刺激痉挛肌和拮抗肌,通常延长的时间选择0.1秒.其他的电刺激可在0.5~1.5秒之间.〔5〕治疗时间:一般选择治疗一个患者的时间为每次20~30分钟.九、临床应用1.脑性瘫痪对于脑瘫患儿由于肌肉痉挛而导致的如下症状可应用《K-3A型痉挛肌治疗仪》进行治疗,具体如下:〔1〕马蹄内翻足畸形:将a路的两个电极放在痉挛肌的肌腱处,b路的两个电极放在拮抗肌的肌腹处即可. 操作方法:通过刺激形成痉挛肌和拮抗肌的交替刺激,利用先后出现的两组脉冲,分别刺激患儿的痉挛肌,使两者交替收缩,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并提高拮抗肌的肌力.用这种方法降低肌X力效果显著.治疗时应根据患儿因不同的肌肉痉挛而采取对相应的肌肉进行电刺激,具体如下:1〕治疗部位为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电极放置部位和刺激方法见图2-223所示.2〕治疗部位为胫前肌、腓肠肌.电极放置部位见图2-224所示.3〕治疗部位为拇长伸肌、比目鱼肌.作用:抑制足内翻、矫正异常姿势.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如图2-225.〔2〕肘屈曲畸形:临床上常见由于上肢抗重力的屈肘肌肉X力高而致的肘屈畸形.痉挛的肌肉主要有肱桡肌、肱二头肌和肱肌.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作用是缓解肘关节的屈曲、健全手指功能,从而提高患儿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如能够自己穿脱衣服、进食等,可减轻家长负担.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26所示.〔3〕前臂旋前畸形:主要表现为患儿的前臂旋后困难,影响日常生活动作的进行.主要的痉挛肌肉包括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27所示.〔4〕屈腕畸形:主要表现为腕关节屈曲,导致手的功能例如抓握功能障碍,如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很难将患手放入开口小的物件里等.治疗可能造成屈腕并桡侧偏畸形的痉挛的肌肉,包括桡侧腕长屈肌、桡侧腕短屈肌.治疗作用使患儿的手臂和腕部肌肉活动自如,拇指打开,能够正常地、自如地完成精细动作.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28所示.〔5〕拇指内收畸形主要表现为拇指屈向掌心内,拇指不能完成指捏和三指抓的动作.可能造成拇指向掌心畸形的痉挛肌肉包括有拇长屈肌、拇收肌、或大鱼际肌〔尤其是拇短屈肌〕.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29所示.〔6〕足外翻畸形:主要表现为足和踝关节的外翻,也可以伴有足趾的屈曲痉挛.治疗可能造成足外翻畸形的肌肉,包括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30所示.治疗作用:可矫正异常姿势,使患儿足外翻逐步恢复正常,使其逐渐过渡到正常步态.〔7〕股内收畸形:主要表现为坐位时髋关节内收,步行时剪刀步态.治疗有可能造成股内收畸形的痉挛肌肉,包括有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等.治疗作用:解除长收肌和大收肌以与股薄肌的痉挛,使其恢复正常功能,使患儿行走自如.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31所示.〔8〕垂腕、屈指畸形:如果功能损伤部位在上臂,因伸肌瘫痪和重力作用,前臂上举时垂腕,前臂背侧、手背桡侧拇指与2、3、4指部分皮肤感觉障碍,表现为垂腕屈指.应用仪器:KT-1完全失神经治疗仪.治疗肌:前臂旋后肌、肱桡肌,治疗作用为伸腕.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32图所示.治疗肌:指总伸肌、指长伸肌,治疗作用为拇指、示指外展.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33所示.〔9〕外观似"猿手〞样畸形:主要表现为前臂旋前肌力减弱,拇指与示指屈曲困难,拇指不能对掌运动,大鱼际萎缩,拇指外展肌萎缩使第一掌骨稍突出,手掌变平坦,外观似"猿手〞和相应部位感觉障碍.治疗肌:掌长肌、拇长屈肌,治疗作用为掌屈、屈拇指.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34所示.〔10〕"爪型手〞畸形:主要表现为尺侧屈腕肌瘫痪,手向桡侧偏斜,无名指和小指末不能屈,不能屈掌,手指不能内收,指内收与外展运动丧失.小鱼际萎缩,掌骨间凹现,呈现"爪形手〞.小鱼际和小指与第四指一半感觉减退或消失.治疗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治疗作用为屈指屈腕与尺侧偏位.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2-235所示.〔11〕足下垂畸形: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足下垂;行走时需用力抬高下肢呈特殊的步态;小腿外侧足背感觉障碍.治疗肌:胫骨后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治疗作用为使足外翻、足背屈.电极放置部位与刺激方法见图3-236所示.2.脑性瘫痪导致平衡功能障碍〔1〕仪器设备:脑电仿生刺激仪.〔2〕操作规程1〕电源开启后,仪器即处于准备状态〔相应指示灯亮〕,完成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与全部参数的设置.将贴片粘贴于双侧耳背乳突处,将主输出线夹头固定于贴片金属钮上,电极放置部位见图2-237所示.脑瘫患儿早期的异常症状常常首先表现为竖颈发育时间延迟,或者是常以异常的、未成熟的姿势模式与运动模式竖起头部.世上一切事物的特性或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关系来加以描述.数学学科正是这种"描述"的客观反映.数学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思想方法和推理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基础.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思维训练日益重要,数学方法更是广泛渗透于各门学科,数学已成为现代社会一般人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数学是一种思维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结果〔理论〕.这表明数学对培养思维品质的重要.通过数学学习所培养的思维是逻辑的、有序的,具有推理论证的严密性;同时,数学又是用逻辑语言表达的,层次分明,判句准确,并与形象思维紧密联系,对人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作用.数学是世界上万物的形与量抽象的产物,它本身具有许多特点.如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也要紧紧地围绕着这些特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是科学思维形成与思维水平提高的过程,因此也具备其一般的特点.综合反映为抽象与具体,操作与转化,问题与过程,概念与逻辑等.一、抽象与具体数学它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广泛的具体性.从具体到抽象,又从相对的具体到更高的抽象表明了数学的概括性;从抽象到具体又表明抽象以具体作归宿,这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现实的具体素材是认识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的基础,是过渡到抽象概念和命题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理论思维的初阶和形成抽象思维的保证.抽象的数学概念,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应用,要严格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基本规律,变抽象为具体.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然后在这基础上提高到理性认识,最终发展到悟性认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先通过一些实践问题或一些具体X例进行分析,探索规律,作出必要的猜想,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综合论证,给予概括,形成理论,再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一类具体问题.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抽象思维逐步提高,对抽象与具体的要求逐步加强,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符号的使用,数学符号是数学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对图符号语言的意义,它是具体的,但对于符号语言的应用,它又是抽象的.理解符号的具体意义是掌。
复方太子参颗粒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细胞凋亡的影响

复方太子参颗粒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细胞凋亡的影响汪宝军;王竹风;王和鸣【期刊名称】《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年(卷),期】2007(15)4【摘要】目的:探讨复方太子参颗粒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机制。
方法:将失神经支配的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复方太子参颗粒的生理盐水溶液及生理盐水灌胃。
于术后2、4、6周用HE染色测定肌纤维直径;用TUNEL法染色检测萎缩骨骼肌的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Bcl-2的表达变化。
结果:①大鼠萎缩骨骼肌的肌纤维直径实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
②正常骨骼肌TUNEL染色未见凋亡细胞。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中细胞凋亡现象明显,失神经时间越长,凋亡细胞越多。
实验组凋亡细胞显著少于对照组。
失神经支配后Fas高表达,Bcl-2低表达。
实验组Fas表达显著减少,显著少于对照组;Bcl-2的表达显著增强,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①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的萎缩与肌细胞凋亡有关,凋亡相关基因Fas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减少在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复方太子参颗粒可以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萎缩,它可能是通过抑制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萎缩时肌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
【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细胞凋亡;Fas;Bcl-2【作者】汪宝军;王竹风;王和鸣【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中医医院;福建中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R965【相关文献】1.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后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变化 [J], 周翔;龚炎培;仓海斌2.失神经肌萎缩臂丛神经损伤后不同部位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J], 顾玉东;徐建光3.复方太子参颗粒影响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J], 汪宝军;王竹风;王和鸣4.复方太子参颗粒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J], 汪宝军;王竹风;王和鸣5.复方太子参颗粒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J], 汪宝军;王竹风;王和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物理因子治疗学-电疗

低频刺激与组织兴奋
A
E
D
B
C
出血性疾病
严重心脏病,植入心脏起搏器
孕妇下腹
高热
急性化脓性炎症,
低频电疗法的禁忌证
中频电疗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1~100KHz
肌肉的被动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产生的"泵"作用,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提高代谢和营养,延迟萎缩。
肌肉的被动收缩可以防止肌肉失水,防止电解质和酶系统的破坏。
可以维持肌肉中结缔组织的正常功能,防止挛缩和束间凝集。
肌肉的被动收缩可以延缓肌肉的纤维化,从而延迟肌肉变性的过程。
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修复。
经皮神经电刺激仪
经皮神经电刺激仪
注意事项 1.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用本仪器。 2.本仪器在使用时应远离电磁辐射干扰源,如超声波、微波、CT、核磁等高频设备,一般应远离30米以上,并隔房间使用或屏障。 3.电极放置在人体上以后,不要开关仪器电源,否则会有瞬间电击感。故应在打开电源开关后固定电极,在关断电源开关之前取下电极。 4.两电极不可同时置于心脏前后。 5.输出电极导线要与电极片接触完好,电极插头要与仪器插座插好,治疗中绒布套水份不要拧得太干,套入电极时,严防反置,造成电极与患者皮肤之间只隔着一层单布。套好布套的电极要与人体紧密接触,否则有灼伤危险。 6.使用某一治疗状态时,在有电流输出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改变脉冲宽度和频率,否则会有强烈刺激的感觉,频率越高,宽度越宽,则刺激强度越大。 7.在输出治疗时,不得任意挪动体位或拉动拽摇电极线和绷带,以免造成接触不良。 8.使用中如患者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是指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 激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功能来治疗神经 肌肉疾患方法。198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mF)促凋亡信号传递途径。因此,骨骼肌失神经后收缩 活动丧失,肌细胞更易凋亡,导致肌萎缩发生。 1.3基因表达异常 Kim等p一研究发现。鼠脊髓离断后内侧腓肠肌和比 目鱼肌蛋白降解代谢标记物atrogin-1和MuRF-I表达增 加,表明鼠脊髓离断后内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特有的蛋 白分解代谢途径增强对诱导肌萎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磷脂酰肌醇3-激酶 (PDK)/蛋白激酶B(Akt)蛋白合成代谢途径对于调节鼠 脊髓离断后内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作用较小。但可增 加肌蛋白合成能力,对适应性肌等长收缩具有保护作用。 Kostrominova等[8一研究失神经鼠趾长伸肌基因表达图 谱。发现有121个基因mRNA表达增加,7个基因mRNA 表达减少,许多基因在出生前骨骼肌发育时高度表达,成 年后下调。而失神经后骨骼肌某些基因表达增强。 总之,神经病理性损害或创伤导致的脊髓及周围神 经损伤可使肌纤维和运动神经元双向联系中断,运动神 经元直接调节营养因子和间接调节肌特性的功能丧 失p]。骨骼肌失去神经支配,肌内部结构紊乱且伴随功 能障碍,肌完全变性。 2电刺激治疗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 研究发现,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中枢和周围机制对 失神经骨骼肌起作用,应用不同的脉冲和频率刺激失神 经骨骼肌会产生不同的中枢和周围效应。Dean等u岫研 究表明。刺激频率>20Hz时中枢机制被激活,中频(40~ 60Hz)更有效,频率>80Hz、强度相对低的电刺激可使中 枢机制产生的肌肉收缩力矩达到最大。持续最少11秒 的恒频刺激或重复3次、每次持续2秒的阵发性刺激可 使中枢传入冲动增加,导致中枢对肌肉收缩力矩效应增 加,而较高刺激强度可通过运动神经纤维轴突逆向阻止 来减少中枢机制效应,因此中枢对肌肉收缩力矩的作用 与频率并非呈线性关系。此时肌肉收缩力矩的增加不是 由于周围机制。而是重复刺激所致强直收缩的增强效应 引起感觉纤维轴突神经递质释放而影响中枢机制的结 果。Collins[11’研究发现,以往应用的脉冲50~140肛s、固 定频率15~40Hz的电刺激主要通过周围机制对失神经 骨骼肌起作用,在刺激过程中电极下运动神经元轴突除
子(N-C心)翻转泶因子Pax-7增瓣显著。Kostrominova
等嘲骚究发褒,惫稠激霹褒使失群经嚣赘飘菜些蒸瓣表 达上调,这一改变等I起的m_融NA转渌和蛋白质表达研傈 持肌质和肌肉最大收缩力。 3电刺激治疗黛神经骨骼肌萎缩作用 Boncompagni等M研究认为,髂髂肌长期(2年)失摊 经霉导致死乎宠全失去黉髓飘蠹纛浚有缓织特薤,jl惩爨 活动受到影瞒。蹴现严重腿萎缩,功能性电蒯激潘疗失神 经骨骼肌为肌组织结构、肌力恢复提供了机会。 Kanchiku等“劓对行神经修复术的啮齿动物行神经肌肉 电刺激,应用植入电极对上肢肌肉符功能性电刺激,分别 裁激上驳单块飘肉秘多块_|l珏肉。缭豢发现对于肩、聪、指 关节活动稳爨蠢庭好疗效。虽餐遘了孛枢棒羟运动磅筑 区重塑。ModIin等04]研究发现。电刺激开始时仅诱导股 四头肌发生肌颤动。随着失神经骨骼肌兴奋性增加.肌肉 出现弱强直性收缩,电刺激可逆转失神经骨骼肌结构和 功能的进一步恶他,增加肌质和腿力,减少失神经骨骼肌 并发痘。功境拣电裁滋霹篌失去上遴凌季孛经元支配懿学 骼肌患者(脊髓攒伤、脑瘫)重新获得站、走、握豹功 能os-t7]。 4电刺激治疗必神经骨骼肌萎缩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的电刺激方式有3种。即表面刺激式、念植 入式程经皮逛枣|l激式。表垂刺激忒鹣我点是易予攥终、 不需手术及锋羲极,无毯、无痍,撩佟方便。适应证广泛。 但其有以下缺点:①电极位于皮肤寝面,受皮肤和皮下脂 肪阻隔,不能直接刺激肌肉和神经;②依从性差,皮肤长 时阃处于刺激状态可能会产生烧灼。当患者瘫痪部分尚 存在翔觉时,会暇较高的刺激强度感载疼癌或不适;③竞 法促使萃块飘褒睃缭,裁滋会兴套邻逶虢悫。导致一缓飘 肉群产生收缩;④多次间隔刺激,每次电极对皮肤刺激位 置不同,导致肌肉运动状态不同[1…。全植入式是将电刺 激器埋人皮下,其优点为:①定位精确,可持续刺激,疗效 确切;②可避免袭薅蒯激式和经皮电刺激式带来的不适 感、钎裁感染零彝撰伤;③壹接裁激黪选择懿棒经辊窝,毽 采用较小的电璧+霹保证较好鲍效祭。获丽提高电刺激治 疗的选择性“…。但全植入式具有电极移位和破裂、脉冲 发生器或电池耗竭、脉冲发生器与电极连接松动及感染、 切口或电极放置点疼痛、血肿及过敏反应等并发瘟淄“。
作者单位,030001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万方数据
・46・
垦匾量整堂垒查!!!!望!旦
笙!!鲞筮!塑!坐』!!!!!!£:』!!!!竖;!:!!!!:X!!:!Q:型!:!
搬化,强菲生瑾方式澈活运动摹缒,簿分失亭孛羟霆莛缝织溜 刺激域较高焉采被激活;长脉冲({ms)和高频(100Hz)电 刺激可诱发感觉冲动,激活中枢机制,使其与周围机制共 同招募运动神经元,以使更多的运动单位产生收缩。 Boncompagni等一]对脊髓损伤患者进彳亍持续2.4~9.3年 躬珐戆牲电裁激,簿雩亏飘离透组织检壹,毫镌显示腿溅纤 维缰绥超徽结穆秘钙离子搡缴控涮豹貘系缓畜镬}%逡蓟 惊人恢复,这种结构功能的恢复类似于正常肌分化模式。 Crameri等¨2一研究表明,电刺激骨惴肌可使肌卫星细胞及 成肌生长因子增加,肌卫星细胞标记物神经细胞粘糟分
万方数据
垦呸量壁堂盘查.三塑!芏!旦.箜塑鲞箜!塑!坐』Q!!!!£!』!!!!!!!!!!!!!:!!!:!!!塑!:!
效果,较单独应用高频或低频电刺激更佳。 综上所述,电刺激过程中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如何实施 双向调节,电刺激使肌肉释放递质以延缓肌萎缩及诱导 神经再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电刺激频率、强度、时间
垦堕量塾堂盘查!!!!笙!旦
蔓!!堂笙!塑!坐』!!生业E:』!!!!!!;!:!!!!!∑!!:i!:堕!:!
・45・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电刺激治疗研究进展
张金宝梁炳生
摘要显微外科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神经修复后靶器官肌肉功能常不能 完全恢复,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常见并发症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仍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基础研究和 临床实践均证实电刺激治疗可有效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该文就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病理机制及电刺 激治疗机制、作用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电刺激治疗;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但需以患者耐受为度。Salmons争22一研究发残,电刺激
失季孛经麓严耋萎缭jl蘧亵时哭蠢麓蒸毫裁激强度较蹇,孝 能改善部分患者失神经骨骼肌组织的兴奋。陡,逆转肌质 损失。恢复菠缩肌肉部分功能。Mayr等∞一研究表明,失 神经肌肉中含有大量结缔组织和脂肪,具有很强的转移 电流作用,必须采用赢强度电流。甚至指数级强魔电流刺 激觐缨施麓谨:夔萁达到兴套。④毫裁激性状:尽量瘟矮 感应电流,逢择渡形鸯正弦渡、稽数渡或矩形波豹电流。 Scott等。虬也证实了刺激模式的重要性,并交替应用单频 和双频刺激,发现可明显提商刺激肌肉的等张收缩力。 电刺激失神经骨骼肌引越肌疲劳最直接的因素是刺 激频率翻默j巾总数。提高剿激频率会号|起腮力显著下 降豳一,露辕}孛总数龟会蠢镶彩旗瓤力留】,嚣魏麴激茬蓬鸯 时应尽可能采用较低频率的电流,以诱导肌肉产生最大 的收缩力。电刺激时骨骼肌慢肌纤维更易产生疲劳抵 抗,与恒定频率相比,变频刺激可提高疲劳阈值一…。在电 刺激开始时以低频重复捌激易产生肌疲劳,弼刺激转换 秀宠砉午菠溪内豹蹇频电流甏霹宠鞭魏影壤汹3“。Kesar 等・u采阁不同刺激频率与持续脉冲强度的嚷溅重复裁 激,使肌肉开始时即产生最火肌力并发生等长收缩来研 究肌肉收缩特征和疲劳相关一陡.分别以持续长脉冲600ms 和低频率11。5±1.2Hz(实验1组)、持续中脉冲150± 219s程孛频率30Hz(实验2缝)、持续短辣砖{31±24拉s 和高频率61辩z(实验3缝)酶电漉裁激瓤凌,笄以∞、 60Hz频率幂Ⅱ600ms持续长脉冲进行疲劳前藤实验来衡 量开始和结束时肌肉收缩峰值下降百分率,60Hz的收缩 峰值下降西分率衡量肌疲势,20Hz/60Hz的收缩峰值比 率衡喾低频飘疲劳;结果表鹾实验1组适应性泼劳训练 浚续蜂篡一F洚最小,魏疲劳最小。露蘸蘩辣}孛持续裁激翻 使肌疲势增加,实验2组产嫩的最小肌疲劳与实验1维 差异不犬,功能性电刺激频攀和强度恒定时成用较长脉 冲电流持续刺激可产生最大收缩效应。Scott簿一2-研究 认为,脊髓损伤导致的股四头肌萎缩可使肌肉对电刺激 瘟答发生浚交。裁激菝率在一定蓬邃悫+瘫痪飘炎毂冀霎-努 张时闻加快,嚣惩力减弱。瘫痪肌肉受低频电刺激詹较正常 肌肉更易产生疲劳.因此适嬲提高刺激频率可克服疲劳 抵抗。有研究啦“扎证明,先以低频电流而后转为高频电 流的电刺激使脊髓损伤患者篓缩肌肉产生的非筹长收缩
with洲cord
injury.
SDirlal Cord,a15;43(12):713-723 Mangold S.Kdlet
(m~)正式宣布NMES应用于废用性肌萎缩的治疗是安
全、有效的。在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早期进行电刺激治疗 的效果较好。Eberstein等口一研究认为。骨骼肌失神经开 始时间与刺激时间间隔越长,效果越差。因此,对于失神 经骨骼肌萎缩患者应尽早进行电刺激治疗,且需选择最 佳刺激参数以克服耐受、疲劳等并发症,从而达到良好 效果。 l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病理机制
17 16
walking
in邮蛔a:1%year follow-up 2∞.J跏J Cord心,砌;26
of
(”:}{6・91 Johmton TE.Betz RR,F,帅ith
mobility and hladder and
Bn
et
a1.br叫amable FEs码能日n for up啦虹
bowel ftmction for individuals
经皮电弱激式自20整纪70年健超兴踅.它楚逶过皮获 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滚输入入体段治疗疼瘸.髡需专监 人员指导便可操作,使用方便,可随时调节刺激强度及时 间.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电刺激治疗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①刺激酃健:电摄撂可能萋予鑫裁激飘肉的表辩。②弱 激时阚:袄时闻毫隶|l激会导数生长激素、盎乳羧盐浓度、 肌酸激酶髭著增加,肌痛明艇增强,肌损伤增加一“,且可 使肌肉纤维过度疲劳,因此刺激持续时间每次以20~30 分钟为宜。③刺激强度:刺激时应使肌肉有较强的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