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引入:我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说在没有足够大的称的情况下,曹冲将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从而直接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也就是以大化小、化整为零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按斤计、买面按袋计,买家里盖房子用的石子、沙子按吨计。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是因为一粒米粒质量太小,不容易称量,这时我们只能采用相反的方法将一粒一粒的米“集合”起来,以小化大、化零为整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

提问:我们现在又这样的一个问题:现有1㎏黄豆,只用一架托盘天平,能否确定出这堆黄豆有多少粒?

解答:我们知道要是靠我们自己数的话太麻烦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数出来一下部分的黄豆粒(以500粒为准),我们先称一下这500粒黄豆的质量m,那么我们再称出另一份质量为m的黄豆的颗粒数也应该是500粒。

我们把这500粒黄豆看做是一堆,我们只要看这1kg的黄豆可以分出多少堆就可以知道这1kg黄豆的颗粒数。这样以分堆的理念计算黄豆粒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提问:大豆、米粒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粒子,然而在化学反应变化当中的分子、原子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怎样才能确定其个数和质量呢?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化学反应C+O2=CO2。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这个反应从微观看,每一个碳原子可与一个氧分子化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看,每12份质量的碳可与32份质量的氧气化合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由肉眼不能看到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同时又是以可称量的物质之间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由此可见,在分子、原子等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建立起联系的呢?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分子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

提问:我们上面说到可以运用分堆的理念计算出一定质量黄豆的颗粒数,同样我们可不可以也将这一理念计算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数目呢?

1000g黄豆

宏观物质微观粒子

解释:我们可以把1000g的黄豆看作是可称量的宏观物质,黄豆颗粒数看作是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也就是说1000g黄豆是含一定数目的黄豆颗粒的集体的质量和,推广到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之间的关系中“含500颗黄豆的黄豆堆”就可看成是“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为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方便,科学上定义“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为一“物质的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物质的量就是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之间的桥梁。1971年,

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把“物质的量”确定为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并且规定了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

口述:这七个物理量包括:?要记清楚他们的单位

解释:首先要明确物质的量是一个和长度、时间一样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虽然有四个字,

但它们是一个整体,是专有名词。其次,不同的物理量表示的意义不同,而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通俗地说,“物质的量”表示的就是一定数目粒子组成的粒子堆。

[板书] (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点拨] 微观粒子按一定数目分成的粒子堆我们叫做“物质的量”,表明粒子堆多少不说“堆”,

我们说“摩尔”,事实上,摩尔的拉丁文原意亦即“堆”。

[过渡] 黄豆分堆按一个固定标准划分,如取500粒黄豆做“一堆”的标准。作为联系宏观

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粒子集体,它所含的粒子数也应有一个固定的、合适的标准以能方便地实现二者间的联系。这个数取多少合适呢?500、1000、10000行不行?为什么?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水是我们常见的物质,我们知道一滴水的体积大约是0.05ml 质量约是0.05g ,含有大约17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个水分子,即1.7×1021个,1.7万亿亿个个水分子。让10亿人去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如果30个、50个为1摩尔,那么1滴水的物质的量就太大了,所以,我们最好规定一个特别大的数字才方便,

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人们发现取0.012㎏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作为粒子集体的标准是最合适的,并且规定:任何一种粒子的集体中所含的粒子数如果与0.012㎏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我们就说它是1摩尔。显然,1摩尔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都相同,都等于0.012㎏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我们又称之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板书]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的值=1摩尔粒子的粒子数=0.012㎏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过渡]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到底是多少呢?科学实验表明,在0.012㎏12C 中所含有的碳

原子数约为6.02×1023,阿伏加德罗常数通常就取用这个近似值6.02×1023mol -1。

[板书] N A = 6.02×1023mol -1

[启发] 6.02×1023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值。究竟有多大呢?假设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鸡蛋,让

全世界人来吃(按60亿人计算),每人每天吃一个,要吃多少年(按365天)? (学生演板,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2750亿年)

[过渡] 可见,6.02×1023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值,假想如果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鸡蛋堆放到

地球上,我们的地球是个什么样子?显然,说1摩尔鸡蛋失去了价值,毫无意义。所以摩尔只能用于表示微观粒子。

[点拨] 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可以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换算。

[板书] 3、 [讨论] 使用物质的量及摩尔应注意的问题:

① 物质的量是专有名词,不能分开写或分开理解

② 摩尔表示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不能表示宏观

物体

③ 使用摩尔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种类,一般不用中文名称

[板书] 4、使用摩尔时应注意: (1)指微观粒子

(2)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种类,一般不用中文名称

N N A 物质的量(n) 粒子数(N)×÷C +点燃O 2CO 2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再看反应C +O 2=CO 2 ,能否确定反应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之

比是多少呢?(投影)

微粒数 1 1 1

扩大6.02×1023倍 6.02×1023 6.02×1023 6.02×1023 物质的量 1mol 1mol 1mol

质量 12 32 44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可称量宏观物质的桥梁,这座桥今天我们走了一半,剩下的路程下次课完成。 附板书设计: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一节 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n )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的值 = 1摩尔粒子的粒子数 = 0.012㎏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N A = 6.02×1023mol -1

3、

4、使用摩尔时应注意: (1)指微观粒子

(2)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种类,一般不用中文名称

生活当中比如说还有黄豆,我们想知道一粒黄豆的质量很难,但是我们可以称量出500粒、1000粒黄豆的质量,知道总质量之后就很容易知道一粒黄豆的质量了,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可以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从而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答案。同样,在我们化学当中

C +点燃O 2CO

2N A 物质的量(N)

2022年 《2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专题一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量〔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拟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引入,指出在研究物质转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物质间的定量关系,使学生意识“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意义。然后讲解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摩尔质量教材中从一些实际物质的数据分析出发,总结出摩尔质量和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视角对物质进行计量。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够基于物质的量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稳固概念。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化学反响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摩尔质量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化学家在研究物质转化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反响物的选择、反响条件的控制等问题外,还要探索反响过程中物质间的定量关系。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化学反响是物质所含微粒的重新组合。为了在物质及其变化的定量研究中,建立起物质的微粒与可观察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人们在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增加一个根本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完成“学以致用〞。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引入:我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说在没有足够大的称的情况下,曹冲将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从而直接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也就是以大化小、化整为零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按斤计、买面按袋计,买家里盖房子用的石子、沙子按吨计。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是因为一粒米粒质量太小,不容易称量,这时我们只能采用相反的方法将一粒一粒的米“集合”起来,以小化大、化零为整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 提问:我们现在又这样的一个问题:现有1㎏黄豆,只用一架托盘天平,能否确定出这堆黄豆有多少粒? 解答:我们知道要是靠我们自己数的话太麻烦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数出来一下部分的黄豆粒(以500粒为准),我们先称一下这500粒黄豆的质量m,那么我们再称出另一份质量为m的黄豆的颗粒数也应该是500粒。 我们把这500粒黄豆看做是一堆,我们只要看这1kg的黄豆可以分出多少堆就可以知道这1kg黄豆的颗粒数。这样以分堆的理念计算黄豆粒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提问:大豆、米粒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粒子,然而在化学反应变化当中的分子、原子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怎样才能确定其个数和质量呢?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化学反应C+O2=CO2。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这个反应从微观看,每一个碳原子可与一个氧分子化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看,每12份质量的碳可与32份质量的氧气化合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由肉眼不能看到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同时又是以可称量的物质之间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由此可见,在分子、原子等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建立起联系的呢?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分子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 提问:我们上面说到可以运用分堆的理念计算出一定质量黄豆的颗粒数,同样我们可不可以也将这一理念计算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数目呢? 1000g黄豆 宏观物质微观粒子 解释:我们可以把1000g的黄豆看作是可称量的宏观物质,黄豆颗粒数看作是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也就是说1000g黄豆是含一定数目的黄豆颗粒的集体的质量和,推广到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之间的关系中“含500颗黄豆的黄豆堆”就可看成是“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为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方便,科学上定义“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为一“物质的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物质的量就是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之间的桥梁。1971年,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篇一 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 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

2023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2023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2023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讲述】为了纪念阿伏加德罗先生的伟大功绩,人们将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板书】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1、定义: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引导】根据我们刚才的计算,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通常用6.02×1023 mol—1来表示。 【板书】2、近似值:6.02×1023 mol—1 【强调】在使用物质的量时,需要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1、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粒子数目的集合体,是一个专有名词。 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3、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等)。因此在使用时应指明粒子的种类。 【学生讨论总结】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0.012Kg 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和6.02×1023之间的关系。 【迁移应用】某同学想用下图表示自己对水的组成的进一步认识。请你协助他完成这幅关系图。 微粒数()氢原子氧原子()微粒数

6.02×1023个水分子 1 mol H 2O 物质的量( )H O ( )物质的量 【引导】从这幅关系图中,我们能不能找到物质的量、粒子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三、物质的量、粒子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 A N N n 【投影】课堂练习 1、在0.5 mol Na 2SO 4 中含有Na +的数目是 ( ) A 、 3.01×1023 B 、 6.02×1023 C 、0.5 D 、1 2、下列物质所含有的原子个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是( ) A 、1 mol Cl 2 B 、0.5 mol CO 2 C 、1 mol 氖气 D 、0.5 mol SO 3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1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 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米 质量 千克 时间 秒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课堂设计 一、(引入)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 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6.02×1023 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非常方便。这时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物质的量的概念。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23 倍 6.02×1023 个碳原子 6.02×1023 个氧分子6.02×1023 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物质的量角度1mol碳原子1mol氧分子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12克碳32克氧气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Being with positive people can make us feel good.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1 一. 教学背景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物质的量教案2

一、课题: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1课时 四、授课教师: 五、教学目的: 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六、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求法已知质量求摩尔质量已知物质的量求粒子数 七、教学难点 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八、教学过程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第1单元课时2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三、设计思路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过程 【引言】古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kg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思考、讨论、回答】 【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 【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 【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 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复习C+O2=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 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板书】第一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讲述】可称量物质与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离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讲解]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投影】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名称及符号长度l(L)米(m)时间t秒(s)质量m千克(kg)温度T开尔文(K)发光强度I(Iv)坎德拉(cd)电流I安培(A)物质的量n摩尔(mol) 强调: 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例举】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水的物质的量为2mol。(铁的质量为10g) 【反问】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氢的物质的量是3mol、小米的物质的量是1mol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解决。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及练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及练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异:1. 溶质: 以质量表示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 以质量表示以体积表示 2. 单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比照值 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 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 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 过程: (1) 准备工作:检漏 (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 例如:

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枯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讨论 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枯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 )g NaOH 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5)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复室温。 6)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mL 容量瓶。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选项是(填代号)。 A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 100mL蒸馏水, 参加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参加蒸馏水,待固 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100mL

物质的量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优质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掌握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认识研究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性教学,创设探究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提高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 2.运用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与黑板。 教学流程: 板块1: 任务:提出物质的量名词。 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任务1:解释物质的量概念。 板块2: 任务2:提出单位——摩尔。 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 活动:进行类比,认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板块3: 任务1:解释阿伏加德罗常数。 任务2:推导n=N/NA。 活动:进行类比,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活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类比推导出n=N/NA。

活动: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进行类比,理解摩尔质量。 活动:通过练,熟练掌握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板块4: 任务1:提出摩尔质量的概念。 任务2: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 问题二: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老师总结:一张纸,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因为它们太小。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许多大米的质量。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即:聚少成多,聚微成宏。 老师:下面我们看看化学反应里面有没有体现这些思想。 思考:C + O2 == CO2 表示什么意义?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

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4篇)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4篇)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 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投影: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异: 1、溶质:以质量表示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以质量表示以体积表示 2、单位: 1 摩/升 同: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过程: (1)准备工作:检漏 (2)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 例如: 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干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讨论 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5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5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研究为主导,通过研究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研究,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研究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研究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XXX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XXX质量的概念 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朴计算,能说明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XXX质量之间的彼此关系,闇练应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 .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研究方法,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研究的自信心,增强自主研究的能力 3.通干涉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静态,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进程,学会概念进修的经常使用体式格局【情绪态度与代价观】 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举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取得胜利的进程当中树立进修的信心与乐趣。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7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7篇 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必定会写出优秀的化学教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1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 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

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3)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7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7篇)学问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的规律推理、抽象概括的力量。 培育学生的计算力量,并通过计算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稳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熟悉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讨论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育学生敬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加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标准化,单位使用精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索: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响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响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叙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生疏。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答复: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根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米 质量 千克 时间 秒 电流安[培]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发光强度坎

[德拉] 物质的量摩尔叙述:在定量地讨论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讨论、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殊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根底。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根底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留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看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熟悉是什么? 答复: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叙述:“物质的量”是不行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屡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肯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肯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 12 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