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

“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

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单位名称

长度米

质量千克

时间秒

电流安[培]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发光强度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

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

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

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

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 mol 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 (2)3×6.02×1023,6mol (3) 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

(4)10×6.02×1023 (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

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NA =

(6.0221376±0.0000036)×1023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

1.60217733×10-19C,则

NA =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 mL)、圆形水槽(直径 30 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 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 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 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 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

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 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 M=284g/mol),所以 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 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

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因此,课标要求把物质的量单位-----摩尔以及由摩尔引申出的其他概念和定量计算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观念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宗旨。 教学内容地位: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把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和用现代化工具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与可观测的、可称量的宏观物理量联系起来,它可以用于微观粒子如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阴、阳离子数等原子结构的计算;还可以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确定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离子反应的计算等等。对以后的化学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新的度量工具对于定量表示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视角。“物质的量”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始终,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用知识: 通过初中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形成了对化学的一些基本认识,从宏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是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进入高中学习后,需要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并能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和计量方式。物质的量的教学中需要跨越的一大障碍就是使学生由脑中“理所当然的”宏观世界进入“想象不出的”微观世界,体现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并能够简单应用,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生认知特点:

(完整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式引入)课件展示:想一想? 1.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化整为零,化大为小) 2..已知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克,你能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 吗?你的主导思想又是什么?(积小成大,聚微为宏) 深入到化学: 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 2Na+2H2O=2NaOH+H2↑ 质量:46g 36g 80g 2g 微粒数:? ? ? ? 课件展示:宏观?微观 (质量)(分子数) 【提问】要想找到微观粒子的个数与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指导思想?

【讲解】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 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符号是n,其单位 是摩尔,简称(mol)。 【提问】: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 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课件展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探究情景,增加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 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 2、运用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 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n=N/N A的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n=N/N A的相关计算。 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类比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一件衣服,一台电脑,一双鞋,一盒粉笔等等。是不是可以发现较大的物体是以个体来计量的,较小的物体是以集 合体来计量,通常人们为了方便,由多个个体组成一个集合体,再给它 一个新的量词。比如:12个为一打,50支粉笔为一盒。 老师:这个世界呢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呢是由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微粒所构成的,比如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呢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那么

我们如何能够知道一瓶矿泉水究竟有多少个水分子呢?现在老师给出一个数据。 投影:展示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叙述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滴水中含有这么多个水分子,那么一瓶矿泉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家中饮水机上一桶水中又有多少水分子呢?那么水分子数是不是更多? 引导:那么如果用个来表示方便不方便,可能不可能啊? 学生:不可能。 教师:那么我们如何表示会方便一些呢? 引导:刚刚我们提到的,12个为一打,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类似地将一定数目的水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再给它一个新的量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桥梁。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如何定义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呢? 投影: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投影:介绍摩尔的含义(教师讲解) 投影:教师讲述,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个物理量 物理量单位 长度米衡量物体的长短 质量千克衡量物体的重量 物质的量摩尔衡量微粒的数目 投影:显示资料卡片

2019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物质由不同粒子构成,进而从宏观上明确物质的量的应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完成物质的量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推理过程,理解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利用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阅读学生数大米事件。 【思考】看了这篇报道,你认为计数要讲究什么? 【回忆与思考】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从而推出应该建立一个将质量和粒子数量联系起来的纽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纽带——物质的量 【讲解】物质的量是用来研究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二、讲授新课 【板书】物质的量

【投影】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资料卡片。 【投影】物质的量 【讲解】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是n。所以,同学们必须理解物质的量是一个和长度、质量等地位相同的专有名词。 【板书】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n): 1、物质的量是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数目的物理量 【设疑】一个物理量会有很多不同的单位,例如,长度就会有米、厘米、毫米甚至光年等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选择长度的单位为米,原因是什么呢?(大小适中)物质的量选择“个”作为单位是不是合适呢?(不合适,单位太小) 【讲解】明显物质的量选择的单位应该足够大,因为太小的单位使用不方便,就好像长度为什么不选择毫米而选择米作为国际单位一样,物质的量也不会选择“个”作为单位,而选择了摩尔作为单位,其符号为“mol”。 【板书】2、摩尔(mol): 【思考】1、为什么不用具体数字而引入这样一个“集合体”? 2、在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是以集合体来计量的? 【投影】生活中用集合体来计数的例子。 【讲解】介绍阿伏伽德罗,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由来 【讲解】科学家经过研究规定:1mol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量为阿伏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 (3)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 (5)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6)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7)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待化学的严谨性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自学、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七、课后反思: 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C、1 mol H2O的质量等于N A个H2O分子质量的总和 D、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数量单位 2、填写下表: 变式训练: 1、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1 B、2molNO和2molNO2含有的原子数相同

C、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D、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中所含碳原子数相等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2×1023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B、12g12含有的碳原子数目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个微粒的物质是1摩尔 D、1摩尔氯含有6.02×1023个氯分子 3、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 0H-的质量为17g/mol B、2N A个H2SO4的摩尔质量为196g/mol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23/6.02×1023g 4、科学家发现一种化学式为H3的氢分子。1molH3和1molH2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5、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如a克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b,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 A、 g/mol B、 g/mol C、 g D、 N A g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氢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B、氢气的摩尔质量是2g C、1molO2的质量是32g,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2N A D、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粒子数目 7、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3 g钠由原子变成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2N A B、 0.2N A个硫酸分子与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 28 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 A D、 N A个氧分子与N 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8、下列物质中,与0.3molH2O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是( ) A、18.9g HNO3 B、3.612×1023个HCl分子 C、0.1mol H3PO4 D、0.2N A个CH4 9、已知8 g A能与3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和一定量D,现将16 g A与70 g B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生成2 mol D和一定量的C,则D的摩尔质量为多少?

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 一、课程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引进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理解并掌握摩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演绎、归纳、类比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整体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概念的本质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入和建立。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讲述、设问、类比、归纳等措施,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将物质的宏观概念和微观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并由此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归纳,逐步引入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并建立起它们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属于概念的范畴,是中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并用于实验研究要比质量更方便,它更能够直观的反映出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能更好的体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联系,所以对该概念的引入并让学生理解尤为重要。化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物质的量是一个学生新接触的概念,这更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的把握对该概念的引入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这一原因,在本部分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宜一次性将教学的目标拔得太高,建议从学生熟悉的初中知识入手,逐步的引导学生接受该概念并能够初步的应用该概念。 五、教学过程和问题的设计 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 【学生活动一】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 〖问题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引入:我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说在没有足够大的称的情况下,曹冲将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从而直接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也就是以大化小、化整为零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按斤计、买面按袋计,买家里盖房子用的石子、沙子按吨计。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是因为一粒米粒质量太小,不容易称量,这时我们只能采用相反的方法将一粒一粒的米“集合”起来,以小化大、化零为整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 提问:我们现在又这样的一个问题:现有1㎏黄豆,只用一架托盘天平,能否确定出这堆黄豆有多少粒? 解答:我们知道要是靠我们自己数的话太麻烦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数出来一下部分的黄豆粒(以500粒为准),我们先称一下这500粒黄豆的质量m,那么我们再称出另一份质量为m的黄豆的颗粒数也应该是500粒。 我们把这500粒黄豆看做是一堆,我们只要看这1kg的黄豆可以分出多少堆就可以知道这1kg黄豆的颗粒数。这样以分堆的理念计算黄豆粒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提问:大豆、米粒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粒子,然而在化学反应变化当中的分子、原子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怎样才能确定其个数和质量呢?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化学反应C+O2=CO2。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这个反应从微观看,每一个碳原子可与一个氧分子化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看,每12份质量的碳可与32份质量的氧气化合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由肉眼不能看到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同时又是以可称量的物质之间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由此可见,在分子、原子等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建立起联系的呢?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分子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 提问:我们上面说到可以运用分堆的理念计算出一定质量黄豆的颗粒数,同样我们可不可以也将这一理念计算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数目呢? 1000g黄豆 宏观物质微观粒子 解释:我们可以把1000g的黄豆看作是可称量的宏观物质,黄豆颗粒数看作是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也就是说1000g黄豆是含一定数目的黄豆颗粒的集体的质量和,推广到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之间的关系中“含500颗黄豆的黄豆堆”就可看成是“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为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方便,科学上定义“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为一“物质的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物质的量就是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之间的桥梁。1971年,

物质的量教案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教案(一) 知识点和新大纲要求: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C) (2)摩尔质量(B) (3)气体摩尔体积(B) (4)物质的量的浓度(C) (5)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C) 一、有关概念(1课时) 1.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符号:n (3)单位:mol 2.摩尔 (1)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 (2)符号:mol (3)说明:①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不能是宏观物质名称,例:不能说1摩氢、1摩氧,因这样说指哪种微粒不明确。 ②常见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 中子或它们特定的组合 ③当有些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时,可以省略其名称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含义:实验测定12g12C中碳原子的个数 (2)符号:N A (3)单位:个/mol (4)说明:①N A的基准是12g碳-12中的原子个数 ②12C不仅是摩尔的基准对象,而且还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基 准 ③N A是一个实验值,现阶段常取6.02×1023作计算 ④要注意N A与6.02×1023的区别 4.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1 (4)说明:①使用范围:A.任何一种微观粒子 B.无论是否纯净 C.无论物质的状态

②与式量的比较:式量无单位 ③与1mol 物质的质量的比较: 5.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 (2)符号:m V (3)单位:L ·mol -1 (4)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①标准状况:0℃、1atm 即1.01×105Pa ②理想气体:A.不计大小但计质量 B.不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③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22.4L ·mol -1 (5)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大小(物质的本性) ②结构微粒之间距离的大小(温度与压强来共同决定) ③结构微粒的多少(物质的量的大小) 6.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来表示 溶液的浓度 (2)符号:c (3)单位:mol ·L -1 (4)说明: ①物质的量浓度是溶液的体积浓度 ②溶液中的溶质既可以为纯净物又可以为混合物,还可 以是指某种离子或分子 7.相互关系: n= A N N =M m =m V V =CV

第3节 物质的量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新课标)】

物质的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物质由不同粒子构成,进而从宏观上明确物质的量的应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完成物质的量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推理过程,理解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利用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1994年美国俄亥俄州丹佛市的路易斯·史丹佛决定将他收藏了65年共40桶硬币存入银行,可是,他的财富对于银行的工作人员来说却意味着繁重的工作,该怎么办呢?【讲解】工作人员先数出1000个硬币称出质量,以1000为一个集合体,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这1000个硬币集合体的质量,就求得了硬币的总数。 【设疑】为什么不称量一个硬币的质量?(一个硬币的质量误差较大) 【讲解】与上述问题相似,化学家在进行化学研究的时候,也会遇到如何得到物质中微粒数量的问题,例如,给同学们一杯水,这里面有多少水分子呢?我们也可以先得到一定数量的水分子的质量,再用一杯水的质量除以上面的数字,得到一杯水中的水分子数量。就如同上面的1000枚硬币一样,应该建立一个将质量和粒子数量联系起来的纽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纽带——物质的量 二、讲授新课 【板书】物质的量 【投影】物质的量 【讲解】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是n。所以,同学们必须理解物质的量是一个和长度、质量等地位相同的专有名词。 【设疑】同学们能说一说,什么是长度吗?(可以理解为,长度是衡量物体长短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第一学期化学沪科版(2020)必修一

1.2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上一节分别学习了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了解了高中化学对于探寻微观本质的重要性,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贯穿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并以定量的方式连接中学化学大多数学习内容。第一课时通过搭建“微观物质的量宏观”的桥梁,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建立了“微粒个数物质的量”的联系。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本节课前学习了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了解了高中化学对于探寻微观本质的重要性,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物质的量”这一名词完全不了解,需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让学生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能够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体验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2、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初步形成从定量角度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行分析呢? 【总结】通过对于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不难发现,微粒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微粒个数之比。 【练习】请同学们思考,在0.5 mol O2中含有的氧分子数目是多少?氧原子数目是多少? 【提问4】那么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下的粒子个数的数量的微观情况,从宏观上来说,1 mol物质的质量究竟有多大呢?我在PPT 中给出了每一种粒子1个粒子的质量,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所学的公式试着计算出1 mol物质的质量。 【总结】1mol任何微粒或物质的质量,当以g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我们称单位物质的量(即1mol)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单位为g/mol。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物质的质量如何用含M的公式表示?m=n×M。【提问5】比较今天所学习到的两个新公式、新物理量,你是否能将其串联在一起? 进行课堂小结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e019010746.html,):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单位名称 长度米 质量千克 时间秒 电流安[培]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发光强度坎[德拉] 物质的量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 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 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1课时) 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含义。 2.能运用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 情境导入 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常常要与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世界中的粒子打交道。这些粒子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区区一滴水对于它们而言都能算得上是庞然大物。面对这样的情况,化学家如何对这些粒子进行计量呢?你在平时端起杯子喝水或者打开水龙头洗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水中有多少水分子?一种物质中的粒子个数与该物质的质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习任务 【任务一】物质的计量方法——认识“摩尔” 【任务二】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质量” 学习活动 【任务一】物质的计量方法——认识“摩尔” 1.幼儿园的游戏--数一数 【活动设计】 取出一盒乒乓球数一数,同学们会发现一个一个数非常方便,也非常容易。取出一袋蚕 豆数一数,会发现一个一个数耗时长,非常麻烦。若一“五”一“十”地采用“堆量” 或者“集合”的方法数则非常方便。如果取出一小袋米粒数一数,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 此环节用于引入本部分学习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接下来的学习中。随着颗粒不断地变小,学生为了快速而准确地数,就不得不使用

“堆量”的方法。这为微观粒子的计数埋下伏笔。 2.用“堆量”的方法计量一箱硬币的大致金额 【活动设计】 小辉的父亲经营一间开水铺,两年来攒下了满满一箱一角 硬币。日前,小辉趁着周末去银行,准备将硬币化零为整, 换成纸币,没想到一连被几家银行以人手不够为由婉拒...... 采用“堆量”的方法可以计量小物体的个数,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这样的方法。 通过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与化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体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及其对于化学研究的启迪作用。 3.这箱硬币有多少 【活动设计】 现称得全部硬币的质量为15.45 kg,若规定50枚硬币为 一“堆”,质量是57.5 g,则这箱硬币有多少“堆”?硬 币总数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 此活动为上一个活动的继续。学生规定好一个标准后,即可根据这个标准开始计数。此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将上面提出的“堆量”方法用于实际操作中,体会它的方便快捷之处,为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计量做好铺垫。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量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2、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探究情景,增加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 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 3、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 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类比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 问题二: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 的质量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许多大米的质量。 老师总结:一张纸,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因为它们太小。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许多大米的质量。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即:聚少成多,聚微成宏。我们发现,生活中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体 当作整体来表示,如:一打鸡蛋、一盒回形针、一箱牛奶等。下面请看我这有一 瓶水,你能知道这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吗?

学生思考,回答:数一数。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肉眼看得见吗?微观粒子多不多?数的过来吗? 老师:即使借助最先进的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科学家有估算过,一滴水中 所含的水分子如果让13亿人来数,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约需要2万 年才能完成.更不用说一杯水了。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呢?能不能来算一算呢?能不能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呢?将很多个微粒视为一个集体,以此来计算微观粒 子数目。为此,科学家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即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板书: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老师:物质的量同长度,质量,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摩尔是它 的单位。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质的量用来表 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 理 量之一,符号为n; 2、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为mol; 教师: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类似于长度与米的关系,我们可以说物体的长 度为1米,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物质所含微粒为1摩尔 设问: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那么一摩尔究竟是多少个 微粒呢?每个基本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基准,如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 克原器,那么物质的量的基准是什么呢?多少是一摩尔呢? 教师:科学上,把含有与0.012 kg 12C相同碳原子数的任何粒子集体称为 1mol。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课的内容标准,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学习要求上看,要求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二)教材内容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常用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本节课内容属于工具性概念,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今后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新知的喜悦,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单位摩尔。 ⑵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⑶初步学会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间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情景、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物质的量的单位及其概念。 ⑵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讨论法、类比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程设计背景 新课程中以定义为中心的概念教学被弱化,更注重理解和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如何排除障碍,有效地加工和组织事实性、描述性、操作性、理论性兼容的化学概念,从整体出发,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的结构体系和分类方法,注意突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概念的群体功能,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而且点、线、面、体相互联系,建立概念的空间网络结构和概念的立体思维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在“物质的量”教学中使用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和“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希望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知识,教师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强调教与学过程的统一,注重组织形式多样化,强调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机会,主张师生双主互动。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要求教学要以培育、开发、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最早提出来的,是教师在新概念教学之前让学生学习的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然后,学生利用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基本原理。它可以看成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设置的一个“教学支架”,也可以看作是为学生准备的通往知识彼岸的一座桥梁。 二、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中学化学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是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的桥梁。根据物质的量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不仅是中学化学需掌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并且可以加以运用。 3,让学生学会推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让学生形成团队参与讨论,了解合作的好处,让学生知道宏观和微观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要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理解,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 方法:运用逻辑,联系实际推理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一打鸡蛋有多少个?36个鸡蛋有多少打?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 继续提问:打是一定个数的计算单位,每打的计量标准是12个。那么我们喝进去的水怎么计算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 【板书】物质的量 科学实验表明,在0.012kg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我们就说它为1摩尔。 【板书】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 【拓展】国际单位制的7个物理量 【板书】2,符号,n 3,单位,mol 说明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离子,原子团),不适用于宏观可数的物质。 【板书】阿伏加徳罗常数 1,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2,符号:一般用N A表示 3,N A≈6.02 ×1023mol-1 4,单位:mol-1 (每摩尔) 【板书】N n = N A

【课堂练习】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 CO2 (3)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3mol NH3中含有3 molN和9molH (5)1mol细菌 例2:1molH2O中:约含有____________个水分子, 约含有__________个O,_____mol O 约含有__________个H,_____mol H 例3:1molH2SO4中含有__________个H,_____mol H 含有__________个S,_____mol S 含有__________个O,_____mol O 共含有__________个原子,_____mol原子。 例4:3molSO42-中含有_____mol S原子和_____mol O 原子带有_____mol 负电荷。例5:含1.5mol H 的NH3分子中有______个氨分子,_____个电子_____mol 电子。例6:O 原子物质的量相同的SO2和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