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需求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宏观经济中所有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之和,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总需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私人需求、公共需求和总需求。私人需求是指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公共需求是指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需求是指这三种需求之和。

私人需求是指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私人需求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因此它的增长率取决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发展良好、收入水平提高时,人们会更多地购买商品和服务,因此私人需求的增长率会随之提高。

公共需求是指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它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需求是由政府通过政策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如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的增长率通常比私人需求的增长率低,因为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总需求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总需求增长时,宏观经济会出现繁荣景象,人们的收入水平会提高,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增长,经济也会随之发展。相反,当总需求下降时,宏观经济会出现衰退景象,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减少,经济也会随之萎缩。

除了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外,总需求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技术进步可能会提高某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政府政策可能会影响总需求的增长或下降。

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宏观经济中所有商品

和服务的需求之和。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GDP折算指数:指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5.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6.消费函数:C=C(y):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投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0.投资函数:i=i(r):投资与利率之间的方向变动关系。 11.托宾的“q”说: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其中的比率称为“q”。 12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即I=S。 13.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蓄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4.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5.流动偏好陷阱: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无论拥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的情况。 16.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书P428页图14-14。(第五版) 17.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8.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19.总需求AD: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0.财富效应:指以下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提高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总需求曲线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总需求曲线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一、总需求 1.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向变动。 2.总需求曲线(名词解释):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以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私人和政府对支出。 3.总需求曲线上推导(2010简答)。因此,可以从IS-LM模型得到总需求曲线。通过在IS-LM模型中消去利息率r,即可得到总需求函数,具体推导如下图所示。 P↑→实际货币供给↓(m=M/P)→利率↑→投资I ↓→收入↓ 在既定的价格下,如果IS曲线或LM曲线使得均衡的总需求量增加,那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因此,使得IS曲线或LM曲线向外移动的扩张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这里表现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二、总供给 1.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总量生产函数反映了一定技术水平下,总产量的一般价格水平

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是几何表示就是总供给曲线。 2.劳动市场的均衡。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厂商使用劳动的数量决定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与劳动工资率相等之点。实际工资等于货币工资与价格总水平之比,因而劳动需求函数可表示为:LD:W/P=MP ,这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在闲暇和收入之间进行的最优选择,一般把劳动的供给函数表示为:LS:W/P=h(L),这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当劳动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这就是“劳动市场的均衡”。 3.对应于不同价格,劳动市场上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实际工资。当该实际工资率不能使得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货币工资将会做出调整,最终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对应于均衡状态的就业量,经济中的厂商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即为该价格总水平下的总供给量,总供给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点的集合就是“总供给曲线”(简答),具体推导如下: 3.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1.古典的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 对劳动者和厂商而言,劳动的货币工资是已知的,因而厂商可以根据货币工资和价格总水平测算劳动的实际工资,并决定需求劳动的梳理。对于劳动者,短期内他们只注重货币工资,因而产生货币幻觉。不仅如此,货币工资具有下降刚性,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短期内,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供给总量增加,但幅度较小。但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佣更多的劳动,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某国国民运用所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资本折扣所得到价值。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个人收入(PI):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的来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直接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GDP平均减数: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格水平变化的程度指标。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指反映居民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 生产价格指数(PPI):衡量企业购买一篮子物品的价格。 利率:又称利息,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 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主体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等于总共给的国民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乘数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内在机制。 可支配收入:是指人们的税后收入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IS曲线:是指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的现象。 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存储起来。 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是为了正常的交易活动。 投机动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 预防动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预防诸如事故、疾病、失业等意外开支以及孩子上学等短期较大额度支出。 总需求: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主体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总量,他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 2.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3.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5.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试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6.实际汇率:是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它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7.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 8.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9.托宾的Q理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该系数为企业股票市值对股票所代表的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 10.CPI:消费价格指数,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11.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2.经济增长:(书本版)经济增长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百度版)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得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得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得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得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得投资。 流量:就是一定时期内发生得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得变量. 名义GDP:就是用生产物品与劳务得当年价格计算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实际GDP:就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得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得投资,就是指资本得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得增加,包括厂房,设备与存货得增加。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得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得消费与增加得收入之比率,也就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得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得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得投资支出得变化得比率. 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得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得货币来保持财富得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就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得情况。 IS曲线:IS曲线就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与收入反比关系得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与储蓄都就是相等得 LM曲线:LM曲线就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与收入关系得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得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得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得区域。 第四章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总需求:整个社会对产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 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 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 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 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 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 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6.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7.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8.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9.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 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10.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 11.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示)总和,一般用H表示。 12.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 13.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4.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 和显著的上涨。 15.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 平的持续上涨。 16.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17.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3.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 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4.IS—LM模型: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5.工资指数化:按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以保持实际工资水平不变。 6.紧缩性缺口: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 间的差额。 7.国民生产总值: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8.失业: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9.经济增长: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和制度和 思想意识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 10.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 11.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 12.乘数: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3.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14.经济增长模型:是把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以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求就长期稳定增长的途 径。 15.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 16.汇率: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1.总需求 货币数量论: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取决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摩擦失业率: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引起的失业。 供给经济学:指通过使长期的(垂直的)AS曲线向右移动以提高潜在GDP的政策措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宣称降低税率会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储蓄和投资,这将使总供给大量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下降,即使在低税率的情况下经济的高增长也会使税收收入增加。但是这种观点在短期内可能能够实现,但在长期可能是令人质疑的,因为虽然长期的产出增加了,但是只是小幅度的,很有限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减税所带来的损失。 货币中性: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的同比例变动。当货币是中性的时候,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此时只是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商品的相对价格并不改变,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以及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影响产出水平和实际利率,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呈现中性。 2.总供给 工资粘性: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之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粘性的”。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改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逆向供给冲击:指致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一种扰动。供给冲击一般是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供给冲击会导致实际GNP和价格水平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动。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禁运所引起的石油价格上升时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不利的供给冲击具有双重的不幸结果:它引起价格的提高和产出的降低。菲利普斯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的,用来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取舍关系的曲线。它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交替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首先通过把原材料价格纳入总供给曲线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然后通过加入预期因素对菲利普斯曲线再次进行了修正,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所以,无论在短期或者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直线。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名义GDP:是按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实际DG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5、重置投资:是指弥补当期资本设备的生产消耗和意外损坏的投资支出,即折旧。 6、总需求: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7、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资本和技术等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随着价格水平的波动而上下变动。8、通货膨胀:指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9、充分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也称完全就业,指在现有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都参加了工作的就业量。 10、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用kT表示。 11、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用Ktr表示。 1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1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购买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用kB表示。 14、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即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即经济活动总水平经历的有规律扩张与紧缩的周期性波动。 15、货币政策: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而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整个经济活动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16、财政政策: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所做出的决策。 17、净税收:是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18、IS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一一对应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点所形成的轨迹。 19、LM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时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一一对应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点所形成的轨迹。 20、棘轮效应:指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解答 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 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综合。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收入 总和。 3、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出口品等。 4、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 5、总产值:指统计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值,即销售总收入。 6、增加值(又称附加值):指统计期内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即 销售总收入与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产值之间的差额。 7、GDP的统计方法: 生产(增值)法:只关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即新创造出来的产 出(前面介绍过)支出法:只关注最终的销售额。既然任何一种国民产出 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被购买,则 我们把花费在最终产品或劳务上的所有支出相加,总额应该等于国民 产出总价

值。 收入法:关注所有要素收入。收入是针对产出的生产而进行的支付,因此最终总收入应 该等于总产出。 8、消费(C):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用于购买消费品方面的支出。包括购买耐用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9、投资(I):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 10、政府购买(G):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11、净出口(N某):是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或者说等于出口额减去进口额。 12、价格指数:是表示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数量指标。常用的价格指数有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GDP缩减指数(GDPdeflator)。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和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GDP缩减指数:是一种反映经济社会各类型商品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 13、名义GDP:指的是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4、实际GDP:指的是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 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3.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如消费品、出口 品等。 4.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燃动力等。 5.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 为。 6.存货投资:就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动额。 7.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8.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 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有时也对企业或灾区等)地一种支出。 9.名义GDP:是指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0.实际GDP:是指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1.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的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 经济指数。 第二章:

12.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3.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4.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5.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6.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 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17.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 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18.货币幻觉:即所有的人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提高而忽略了物价的相应上升, 误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消费,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上升。19.财富效应: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 消费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 20.乘数效应:投资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在正反两个方向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 放大效应也常被称为“乘数效应”。 21.税收乘数:是表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22.平均预算乘数:用来反映政府收支同时等额增加的情况下,政府收支变 动对国民收入的综合效应。 第三章: 23.投资需求曲线:投资需求曲线表示投资的总数量与额外1美元投资的收 益率之间的关系。 24.自发投资I=e-dr,其中e表示利率即使为零时所会有的投资,成为自发投资,

宏观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一组商品(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 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国民产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衡量国民产出的经济变量有多个,如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 总需求: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 总供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净值: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及新增加的产值。 国民收入: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个人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年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收入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外要素净收入: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如本国在外国投资获得的利润,本国公民在外国的劳务收入等)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重置投资:重置投资又称折旧投资,是指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而进行的投资用。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资,如原材料、燃料等。

总需求函数名词解释

总需求函数名词解释 总需求函数是指在物价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收入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这一概念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它与其他宏观经济学概念如国民收入、实际产出、均衡产出、实际收入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经济学理论中,通常用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表示经 济体中货币工资和总产量等变量以及其他一些变量间的关系。假设整个经济中存在三种货币工资率(通常为名义工资率),而货币工资分 别为p、 q和m,且消费者面临三种可能的收入组合: e=p-q, e=q-p,e=m-p,则: 1。总需求函数为e=p+q-m+m-p; 2。总需求函数呈现先上升后 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3。如果e<0,即在可能的货币工资下,整个经济的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需求,即经济处于失业状态; 4。如果e>0,即在可能的货币工资下,整个经济的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需求,即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总需求曲线就是对应的总需求的这四种状态的点的轨迹。 消费者需求是指商品或劳务所引起的消费支出总额。它分为三类:①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与按照生产者价格计算的社会价格总 额之间的差额,即产品的个别需求;②消费者实际收入与社会价格 总额之间的差额,即商品的个人需求;③消费者实际收入与市场价 格总额之间的差额,即货物和服务的总需求。商品的需求,还要考虑消费者的收入弹性。

2。政府需求政府需求是指政府为了满足自身的支出需求而形成的一种需求,即政府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政府购买用于投资的商品和劳务,以及转移支付等。政府消费需求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作为私人消费需求的一个补充部分的政府消费,二是转移支付。 总需求曲线也称为总支出曲线,简称总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的特征是:①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为总需求曲线是在价格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描述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所以当价格水平既定时,总需求曲线越陡,说明总需求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②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 1. GDP: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1分)所生产产品和劳务价值总计。 2.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有得支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4.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愿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资产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5.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1.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2.预防性动机: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充分就业预算亏损:指既定的当局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在前在国民收入水平所产生的当局预算亏损。

4.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5.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XXX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季度或一年),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3.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4.均衡产出:也叫均衡国民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或者说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5.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中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泉币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包含两个特点: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单个商品的上涨;二是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过程,而不是物价水平的一次上涨过程。 6.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如果用表示投资乘数,表示投资增加量,表示国民收入增加量,则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 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 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 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综合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 值。实际GDP是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 想要有的支出。 6.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7.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9.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 收支变动的比率。 1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向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 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2.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13.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动机,如个人或企业 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14.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5.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 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者“流动偏好陷阱”。 16.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I表示)。在狭义的 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 17.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 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贷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